太湖渔业资源现状(2009-2010年)及与水体富营养化关系浅析
【doc】太湖渔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太湖渔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第11卷第2期2003年4月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JournalofEco—AgricultureV o1.11No.2April,2003太湖渔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与对策杨再福陈立侨"周忠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陈勇吴林坤(SchoolofMarineScience,UniversityofMaine,USA)(太湖渔业生产管理委员会苏州215004)摘要阐述了太湖渔业的发展现状,人工放流与封湖休渔对渔业的影响,网围养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发展,网围养殖对湖泊的富营养化有较大影响,渔业小型化趋势和低值鱼产量增加趋势明显.并提出太湖渔业治理湖泊富营养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太湖渔业水环境对策EffectoffisherydevelopmentonwaterenvironmentanditsinTaihuLake.YANGZai—Fu.CHENLi—Qiao,ZHOUZhong-Liang(CollegeofLifeScience,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 i200062),CHENY ong(SchoolofMarineScience,MaineUniversity,USA),wULin—Kun(TheCommissionofProductionandManagementofTaihuLakeFishery,Suzhou215004),CJEA,2003,11(2):156~158 AbstractThepresentdevelopmentsituationofTaihuLakefisheryisstatedincludingtheinfluenceoffishstockingandlake-closingonfishery,thedevelopmentoffishingnetbreedingforrnanextensivemodeltOa nintensiveandhigh—returnedmodel,theeffectoffishingnetbreedingonlakeentrophication,etc.Itisindicatedthatthetende ncyofsmaller-scalefish—eryandtheloweryieldfishareobvious.Finally,thecountermeasuresofsustainabledevelopm entofTaihulakefisheryand entrophicationcontrolofTaihuLakeareputforward.KeywordsTaihuke,Fishery,Waterenvironment,Countermeasure1太湖渔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晌太湖是我国第3大淡水湖泊,为太湖流域主要饮用水源,兼具调蓄,灌溉,航运,旅游和养殖等功能.该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北纬30.5542~31.3350,东经119.5345~120.3615,全湖总面积2428km2,水面面积2338km2,年日照时数2177.7h,年均水温17.I*C,年水温高于20℃时间长达5个月.该湖已查明有106种(或亚种)鱼类,其中鲤科鱼类占总种类的56.4%,产量仅占20%左右,银鱼科,鲲科鱼类占总种类的6%,产量却占60%以上,甲壳动物如秀丽长臂虾,青虾和河蟹等占总产量的10%左右.该湖主要以自繁鱼类,虾类为主,江湖洄游性的青,草,鲢,鳙不能在湖内自繁,其苗种源于长江水系纳苗入湖和人工放流,其数量远不能满足渔业生产需要.20世纪50~60年代沿江湖大量兴建闸坝和60~70年代围垦的发展,洄游与半洄游性鱼类及沿岸产卵定居性鱼类资源量减少,梅鲚,银鱼和白虾等湖泊定居性低龄鱼,虾类资源量上升,之后由于其繁殖产卵场受围垦破坏而产量开始下降.1966年在东太湖进行鲤鱼夏花人工放流试验,主要放流鲢,鳙,草,鳊,鲤,鲫等鱼类,其中鲢,鳙鱼占50%,鲤,鲫,鲂等鱼占30%,草鱼和青鱼不超过20%,明显提高了太湖渔业产量,近40年来太湖渔业捕捞产量最高年份为1998年的2.612万t,但与其渔产潜力352.5kg/hm2相比尚较低,种群结构不合理,小型低值鱼如梅鲚等产量占相当大比重,且人工放流草食性鱼类严重破坏了湖泊水草资源.20世纪70~80年代太湖围垦区开始池塘养鱼,90年代养殖面积,养殖技术和产量均趋于稳定,养殖面积达3200hm2,年产量2.4万t,年产值1.5亿元,主要养殖草食性鱼类,以东太湖水草为主饲料,减轻了资源二次污染并延缓了湖泊沼泽化,收割水草每年可从东太湖带走N1891t,P296t,对调节东太湖营养平衡,延缓富营养化起到重要作用.1984~1993年东太湖网围养殖模式为常规养鱼,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8018)资助**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02—06-30改回日期:2002-07-31第2期杨再福等:太湖渔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与对策157类以草鱼和鳊鱼为主,饲料以水草为主,1993年水草年刈割量达5.997万t,年投喂菜饼,豆饼等饲料4083t,1984~1993年东太湖网围养殖累计产鱼1.1165万t,产蟹109.09t,向湖内释放N1633.46t,P165.75t,与非养殖区相比表层沉积物与湖水中总P分别增加8.0%和43%.全湖湖水中总N,NH4+一N,总P和COD含量分别增加55%,180%,43%和9l%,东岸养殖区内rqH;一N,总P分别比养殖区外高55%和46%,西岸养殖区内NHI—N比养殖区外高51%,引起严重缺O和鱼病流行'.1997年太湖网围养殖主要为鱼蟹混养和单养河蟹,并以其效益好,污染少而得到扩展,养殖过程中蟹,鱼和饲料形成的N,P输入分别为27.889kg/hm和4.381kg/hm,捕蟹,捕鱼导致的N,P输出分别为41.177kg/hm和5.801kg/hm,蟹,鱼网围混养模式未加重水体中N,P负荷且吸收水体部分N,P,其排泄物和残饵等最终主要以营养盐形式被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所利用,部分以有机碎屑沉入底泥中为螺,蚬等底栖动物利用,最终转化为有效生物量输出,有效解决了排泄物和残饵的N,P污染问题.太湖渔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一是促进水体物质释放,加剧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草鱼食量大,太湖中草鱼主要摄食苦草,黑藻和马来眼子菜,若草鱼放养不合理,其摄食量超过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再生产量,水生植物将越来越少甚至一些种类濒临绝迹.大型水生植物破坏后其固定的N,P等营养元素重新释放回水体,进而加剧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大量研究表明,放养鲢,鳙可加速水体营养物质的释放,其主要原因是链,鳙仅能消化小部分滤食藻类,而排出的粪便中一些营养物质可直接被浮游植物利用,提高了浮游植物生产量,且鲢鳙主要直接滤食大型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导致湖泊小型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数量和生物量上升,加速湖泊富营养化.网围养鱼区水绵呈同心环状分布,其分布面积可达养殖区面积的10倍,高密度网围养殖可导致百倍于网围面积的水质发生富营养化,由于湖水流动性和网围的通透性,这些污染物随水流向外扩散,1992年测定网围内总N,总P和COD含量分别为全湖平均含量的5.03倍,1.62倍和1.30倍,自网围向外梯度扩散,影响范围>200m'.二是随放养鱼类不同,湖内植物生长种类及状况亦不同.放养底层鱼类可促进水层中营养物质增加和浮游植物生长,Andersson等向无鱼系统中引入底栖鱼类后总P浓度约增加3倍,藻类生物量增加了1个数量级.Northcote发现鲤鱼与鲢鱼混养可引起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上升,且直接摄食和挖掘行为导致水生维管束植物生物量减少67%.养殖成鱼区主养草食性鱼类抑制沉水植物生长,底栖鱼类如青鱼,鲫鱼等使螺,蚬等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无法生存,而种植区和网外沉水植物生长旺盛,大型底栖动物较多且生长良好.网围养鱼区域及其附近一定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这可能与有机质富集,一些种丰盛度增加有关.2太湖渔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太湖渔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一是对网围养殖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现行网围养殖模式中应淘汰大网围放牧式养殖方式,限制小网围精养方式,科学引导网围养蟹并限制网围养殖面积和养殖种类,东太湖网围养殖面积应控制在1000hm内,全太湖网围养殖面积应控制在2000hm内,且养殖种类应以高效益,少污染的特种水产品如河蟹,虾类,鳜鱼,鲈鱼等为主,减轻养殖污染并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建立生态渔业园区,在养鱼网围周围5倍网围面积内建立污染净化与饲草生产带,人工种植伊乐藻(Elodeanuttallii)等高等水生植物,吸收网围养殖的污染物.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对网围养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10~20个300~400hm绝对自然资源保护区,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对太湖水生植被的改造与恢复,应合理种植与利用太湖植被,通过收割水草降低湖泊N,P含量.东太湖茭草和浮叶植物占湖面的36.4%但其利用价值极低,且二次污染和淤积严重,改造这2类植物可减少植物残留量60%以上,增加沉水植物收获鲜物产量24万t,并分别增加N,P输出量571t和104t,对减轻东太湖生物沉积,防止沼泽化,优化湖泊功能等效果显着H.此外利用湖泊顶级消费者凶猛性鱼类调控滤食性鱼类种群数量,通过营养级的联动效应调控湖泊生态系统,增加较高利用价值鱼类产量,减少较低利用价值梅鲚鱼等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加强湖泊水环境的研究,此为东太湖湖泊环境工程整治的前提,应从以湖泊水环境的调查,监测为主转向以湖泊生态学和流域生态学以及湖泊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为主,对工程措施进行科学试验研究与论证,对底泥营养盐的释放,水土界面元素迁移的时空变化规律,湖泊内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人类活动的生态学影响等进行系统化研究,并尽可能应用于实践.四是重视湖泊水环境管理与规划,重点进行自然经济社会的空间发展协调和时间发展协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湖泊决策系统,组建与应用湖泊信息系统,建立以整个太湖流域为主的高效率机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管理太湖开发与保护工作,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l58中国生态农业第11卷度和政策法规,强化资源的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五是因地制宜实施湖泊水环境整治工程,严格控制外源性污染物入湖,并在太湖入湖河道的交界处建立水生维管束植物缓冲区,将污染物在入湖前净化.通过组建"草一特种水产"复合生态系统合理改造水生植被,缓解内源性污染,在淤积层较厚的地方可清除淤泥及其底质中所含N,P等营养盐,增加水深和改善水质.六是强化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自觉行为,改变公众的消费行为,让公众参与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活动,减少流域污水排放量,改善湖泊生态环境,使太湖渔业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旋炜纲,王博,周昕.蟹,鱼网围混养对草型湖泊氮磷平衡的影响.湖泊科学,1999,11(4):363~367杨清心,李文朝.东太湖围网养殖后生态环境的演变中国环境科学,1996,16(2):101~106杨清心,李文朝.高密度网围养鱼对水生植物的影响及生态对策探讨.应用生态,1996,7(1):83--88刘鸿志,任隆江,胡明.太湖水污染防治对策.环境保护科学,1998,24(6):5~12黄宣伟对今后太湖工作研究工作的意见.湖泊科学,1997,9(3):275~278欢迎订阅2003年《中国农学通报》<中国农学通报>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先生任主编,中国农学会主办的农业综合性学术期刊,系全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和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农牧业各学科的研究报告,研究进展,学术探讨,学术争鸣,试验简报,专题综述以及农业社科栏目(院士论坛,省部长论坛,农业论坛和基层论坛);并刊登种植业(农药,农膜,农机,土壤,肥料,种子,栽培,病虫防治),养殖业(种畜,种禽,畜牧,水产,饲料,添加剂,兽药,疫病防治),农产品贮藏加工业(保鲜技术,保鲜剂,食品开发,加工机械)等方面的实用高效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动态,适于各级农牧科技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牧行政管理干部,农业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广大农村养殖及种植专业户等阅读.<中国农学通报>为双月刊,大l6开本,150页,逢双月2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Il一1984[S,每期定价10.00元,全年60.00元,邮发代号:2—772,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漏订者可直接汇款至本刊补订,地址:(100026)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部北区工作区20号楼中国农学会编辑出版部,电话:(010)64194480.欢迎订阅2003年《北京农业》<北京农业>是由北京市农业局主办的农业科普期刊,主要刊登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和农村实用技术,农业政策信息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适于各层农业管理部门,生产部门,农业院校师生,种养户等阅读.本刊为月刊,每期定价4.00元,全年48.00元.邮发代号:2—87,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漏订者可直接汇款至本刊补订,地址:(100029)北京市西城区裕民中路6号《北京农业》编辑部.。
太湖的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太湖的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摘要: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又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太湖流域的GDP总值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众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已导致太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情况日趋严重。
本文简述了太湖富营养化的成因、发展与现状,并简单介绍了一些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对策。
前言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流域包括苏州、无锡、湖州等38个市县,是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淡水资源,太湖水是沿湖居民的生命之水,其中苏州和无锡的生活、生产用水中80.0%取自于太湖。
太湖是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湖泊面积约 2338km²,平均水深只有 1.9m ,湖水滞留期约 300 天,各湖区水动力差异显著。
20世纪60年代,太湖略呈贫营养状态,1981年时仍属于中营养湖泊,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周边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太湖北部的梅梁湾开始频繁暴发蓝藻、水华。
而后,太湖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湖泊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蓝藻水华频繁暴发。
曾经让人流连忘返的太湖现在已变得腥臭远扬。
一、太湖富营养化的成因(一)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1.农业污染农药和肥料的流失成为农业污染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据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折纯)由20世纪80年代不足200 kg·hm-²提高到目前600 kg.hm-²左右.单位耕地面积的农药用量达25 kg.hm-²至30kg·hm-²。
但是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却没有随着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反而降低了。
人们用的化肥和农药逐渐增多,水体的氮磷含量明显升高。
雨水冲刷不当和灌水不当,带有超含量氮、磷的水体就流入河道。
既造成营养和有效成分流失、又污染水环境。
农药和化肥施用的广泛、分散、不合理等特点,使之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
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

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摘要】根据2003年至2006年太湖水域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了太湖的水质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其中总氮、总磷和Chl.a整体呈逐年增多的趋势,COD Mn 在2005年出现一个峰值后,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在年内变化方面,总氮浓度峰值在春季3月份,此后便稳步下降,到8-9月达到年最低值;Chl.a年内峰值主要出现在温度较高的5-9月份;CODMn和总磷年内变化不明显。
太湖目前整体呈中度富营养状态,且富营养化程度呈逐年增高趋势,部分湖区已接近重度富营养状态。
【关键词】富营养化太湖现状分析治理太湖地区位于东经119°21′-122°00′,北纬30°19′-32°00′,由上海市、江苏苏南地区与浙江杭嘉湖地区组成。
太湖水是沿湖居民的生命之水,其中苏州和无锡的生活、生产用水中80.0%取自于太湖。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太湖污染日益严重。
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大爆发,再一次将人们的眼光聚焦在了太湖。
为了更好地了解近些年来无锡太湖的水环境特征及其变化情况,我们对无锡太湖21个监测点近4年来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初步探讨了无锡太湖水环境演变特征。
1 数据来源和水环境参数本文数据主要来自2003~2006年太湖21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的水环境参数有:水温(t)、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Chl.a)、化学耗氧量(CODMn)。
2 结果与分析2.1太湖水环境指标的变化特征太湖月水温最高出现在8月份,平均为32.2℃,最低水温出现在1月,平均为4.3℃。
水体透明度成逐年降低的趋势,2003年水体透明度平均值为0.35,到2006年则降为0.25(如图1b所示)。
由此可推知,无锡太湖水体中的悬浮物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总氮的变化趋势如图1a所示,整体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渔业发展研究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渔业发展研究水体富营养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水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同时,渔业作为重要的经济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渔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危害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过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水体造成,其中包括氮、磷等。
这些营养物质的源头包括农田的化肥、人畜粪便、工业废水等。
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会刺激水中藻类、浮游生物等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现象。
水华不仅降低水体的透明度,还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
这不仅会危害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会对渔业产生负面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对渔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渔业资源的减少。
水华现象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并且对鱼类等渔业资源形成物理障碍,导致渔业资源的损失。
其次,富营养化还会导致水体中有毒藻类的大量繁殖,这些有毒藻类会产生毒素,对渔业资源造成毒害。
最后,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影响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水中浮游生物的生态功能,进而影响渔业的发展。
二、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方法与效果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目前采取的主要治理方法包括物理、化学治理和生物治理。
物理治理主要是通过机械方式将藻类等有害生物从水体中去除,如利用网箱、渔网等设备捞取水华。
化学治理主要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抑制有害生物的生长,如添加杀藻剂等。
生物治理则是通过增加或优化水体中的有益生物,如鲤鱼、禾木等,来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
这些治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例如,在一些湖泊的富营养化治理中,物理治理被广泛采用,通过捞取水华的方式有效地防止了水华现象的发生。
化学治理则主要用于针对水华已经发生的情况,通过添加杀藻剂等化学药剂来快速消灭水华。
生物治理则是一种较为长期的治理方法,通过增加重要渔业资源的数量和种类来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从而达到富营养化治理的目的。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太湖,这座位于中国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的宁静湖泊,近年来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水生植物如藻类等大量繁殖,最终影响水质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其原因。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气候条件适宜,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湖区水域广阔,水资源丰富,是周边城市的重要水源地。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太湖的水质逐渐恶化,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太湖流域的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普遍偏高,使得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
夏季是太湖富营养化的高发期,由于气温高、降雨少,藻类繁殖速度加快,导致湖水透明度下降,水质逐渐恶化。
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过度施肥和城市污水的排放,使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太湖。
随着太湖流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水生植物繁殖失控。
环太湖地区的工业发展也给水质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太湖富营养化已经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和有害微生物含量增加,影响了饮用水的质量。
同时,富营养化还导致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许多珍稀水生生物如中华鲟、太湖银鱼等濒临灭绝。
为了防止和减轻太湖富营养化的程度,政府和环保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加强了对太湖流域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了农业生产的化肥使用量,并加强了对城市污水排放的监管。
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项目,如建立生态保护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等。
环保组织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环保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例如,组织志愿者清理湖边的垃圾,减少人为因素对太湖的破坏。
科研机构也在积极研究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如引进新技术改善水质、推广生态农业等。
通过政府、环保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相信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太湖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和努力解决。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本文概述太湖,作为中国东部的大型淡水湖,其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和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其原因,以期为太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概述太湖富营养化的基本情况,包括太湖的水质状况、富营养化的程度以及富营养化对太湖生态系统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湖泊地形等,以及人为因素如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排放、城市生活污水等。
我们还将关注太湖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和湖泊管理政策对富营养化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原因,本文旨在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为太湖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太湖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共同为保护太湖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贡献力量。
二、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太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富营养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太湖的富营养化现状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根据最近的环境监测数据,太湖的水质指数已经连续多年超过国家标准,尤其是氮、磷等关键指标严重超标。
湖泊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不仅影响了太湖的美观,更重要的是,这些藻类在死亡后会分解产生有害物质,进一步恶化水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富营养化还导致太湖的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失衡。
原本丰富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敏感物种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
富营养化还加剧了太湖的蓝藻爆发频率和强度,给周边地区的供水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其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还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
太湖水质与太湖水产养殖(调研报告)

太湖水质与太湖水产养殖(调研报告)摘要:由于太湖水质的污染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出台了关于拆除西太湖围网养殖,东太湖围网养殖压缩的政策,但是这一政策将影响太湖周边大部分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只要通过调节水产养殖的比例和改善各种养殖的饲料配方,最大限度的减少水产养殖对太湖水质的污染以扩大养殖面积,缓解水产养殖户的经济压力和长三角地区如蟹等水产的供应。
关键词:太湖水污染、蓝藻、水产养殖、太湖蟹一、太湖的重要地位水是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现象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维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纽带。
我国水资源短缺,需求量较大,生态系统也需要水来维护。
城市是人口分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集中区域,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及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水资源质量对城市发展的约束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水资源不仅具有生活利用功能,还有灌溉、工业利用、生态环境利用等功能,水资源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太湖,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
打开地图会发现,如果把太湖流域视为人体的话,太湖就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脏”。
纵横交错的河网,就是维系该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各类“血管”。
二、太湖附近的现状1.现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太湖水域受纳了大量污(废)水,水体污染严重,为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区。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十五”期间,太湖湖体水质比2000年有所好转,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指标均达到“十五”计划目标,湖体西部沿岸区和湖心区的总氮、综合营养指数指标有所改善。
太湖的总体水质基本达到水域功能类别III类水要求但反映富营养化程度的总氮和总磷指标存在超过III类水质标准现象[1]。
(详细分析见表一)但是,2007年5月份,无锡太湖蓝藻提前暴发,水体变色发臭。
5月28日前后,居民用水开始感觉到明显异味,其后,情况愈加严重,居民家中的自来水腥臭难闻,不仅无法正常饮用,甚至洗衣、洗澡等都成问题[2],这场突如其来的水危机给城区100多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太湖的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湖泊富营养化与渔业发展

湖泊富营养化与渔业发展湖泊,作为一种特殊的水域生态系统,一直以来都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将就湖泊富营养化与渔业发展进行探讨。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质中富含过多的有机物和无机盐,导致水体富营养物浓度过高的现象。
这种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湖泊水质下降,同时也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
首先,湖泊富营养化给湖泊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高浓度的营养物会引发水质虫蚀,水中大量的藻类繁殖,导致湖泊水质浑浊,并且断氧现象也会在湖底发生。
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湖泊中的水生生物,使得湖泊中原本丰富的物种逐渐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
其次,湖泊富营养化也对湖区渔业发展造成了阻碍。
一方面,湖泊中富含的有机物和无机盐污染了水质,对渔业资源造成了污染威胁;另一方面,湖泊富营养化导致湖泊中大量藻类繁殖,形成藻华,使得光线减少,水温升高,这些都不利于渔业的发展。
因此,有效防止和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成了湖区渔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在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同时,湖区渔业可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首先,湖区应加强水体监测和环境评估工作,定期检测湖泊水质,并及时发现和防范富营养化的迹象。
其次,湖泊富营养化与农业的关联紧密,因此农田管理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环。
农田化肥的合理使用和农业污水的治理,可以减少污染源直接输入湖泊。
此外,湖泊治理中还可以采取一些生物控制措施,如放养可食用的鱼类来控制湖泊中过多的藻类生长。
当然,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鼓励湖区农民采用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激发湖泊保护的积极性。
同时,公众也应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湖泊保护中来。
湖泊富营养化与渔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议题。
湖泊富营养化对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湖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水体监测与治理、农田管理以及生物控制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遏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太湖渔业资源现状(2009-2010年)及与水体富营养化关系浅析
作者:毛志刚, 谷孝鸿, 曾庆飞, 周露洪, 孙明波, MAO Zhigang, GU Xiaohong, ZENG Qingfei, ZHOU Luhong, SUN Mingbo
作者单位:毛志刚,周露洪,孙明波,MAO Zhigang,ZHOU Luhong,SUN Mingbo(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谷孝鸿
,曾庆飞,GU Xiaohong,ZENG Qingfei(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
实验室,南京,210008)
刊名:
湖泊科学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年,卷(期):2011,23(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pkx20110602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