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质及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涉及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其发展和保护对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的无序发展和不合理利用,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已经成为该区域的突出问题。

本文将就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新的治理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化学污染:太湖流域的废水排放量大,不同类型的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大量的化学物质进入水体。

其中,农业使用农药和化肥过多,使得太湖流域的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和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严重。

另外,工业废水排放的有机物、重金属物质等也对太湖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生物污染:过量的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内的蓝藻和水华暴发频繁,这种水华不仅影响了水质,还严重影响了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

水华繁殖期间释放的有毒物质可能对水生动植物造成永久性损害,以及相关产业的损失。

此外,太湖流域的非法捕捞和不合理养殖也对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植被造成了极大破坏。

针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应采取以下治理建议:一、加强水体监测与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太湖流域水质变化,为治理提供准确数据。

同时,加强与长江局的协调,对流域内的排污口进行跟踪监控,并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对违规排放者进行严厉的处罚,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农田排水网络的优化调整,减少农业养分和农药物质的流失。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合理利用化肥,控制农药使用量。

三、加强工业企业环保治理:对截留能力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推动企业提升污染物处理技术,减少重金属和有机物排放。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动绿色制造,减少水环境污染。

四、加强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加强太湖流域湿地的保护,通过恢复湿地功能来净化太湖周边环境。

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

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

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摘要】根据2003年至2006年太湖水域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了太湖的水质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其中总氮、总磷和Chl.a整体呈逐年增多的趋势,COD Mn 在2005年出现一个峰值后,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在年内变化方面,总氮浓度峰值在春季3月份,此后便稳步下降,到8-9月达到年最低值;Chl.a年内峰值主要出现在温度较高的5-9月份;CODMn和总磷年内变化不明显。

太湖目前整体呈中度富营养状态,且富营养化程度呈逐年增高趋势,部分湖区已接近重度富营养状态。

【关键词】富营养化太湖现状分析治理太湖地区位于东经119°21′-122°00′,北纬30°19′-32°00′,由上海市、江苏苏南地区与浙江杭嘉湖地区组成。

太湖水是沿湖居民的生命之水,其中苏州和无锡的生活、生产用水中80.0%取自于太湖。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太湖污染日益严重。

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大爆发,再一次将人们的眼光聚焦在了太湖。

为了更好地了解近些年来无锡太湖的水环境特征及其变化情况,我们对无锡太湖21个监测点近4年来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初步探讨了无锡太湖水环境演变特征。

1 数据来源和水环境参数本文数据主要来自2003~2006年太湖21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的水环境参数有:水温(t)、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Chl.a)、化学耗氧量(CODMn)。

2 结果与分析2.1太湖水环境指标的变化特征太湖月水温最高出现在8月份,平均为32.2℃,最低水温出现在1月,平均为4.3℃。

水体透明度成逐年降低的趋势,2003年水体透明度平均值为0.35,到2006年则降为0.25(如图1b所示)。

由此可推知,无锡太湖水体中的悬浮物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总氮的变化趋势如图1a所示,整体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太湖,这座位于中国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的宁静湖泊,近年来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水生植物如藻类等大量繁殖,最终影响水质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其原因。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气候条件适宜,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湖区水域广阔,水资源丰富,是周边城市的重要水源地。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太湖的水质逐渐恶化,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太湖流域的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普遍偏高,使得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

夏季是太湖富营养化的高发期,由于气温高、降雨少,藻类繁殖速度加快,导致湖水透明度下降,水质逐渐恶化。

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过度施肥和城市污水的排放,使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太湖。

随着太湖流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水生植物繁殖失控。

环太湖地区的工业发展也给水质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太湖富营养化已经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和有害微生物含量增加,影响了饮用水的质量。

同时,富营养化还导致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许多珍稀水生生物如中华鲟、太湖银鱼等濒临灭绝。

为了防止和减轻太湖富营养化的程度,政府和环保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加强了对太湖流域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了农业生产的化肥使用量,并加强了对城市污水排放的监管。

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项目,如建立生态保护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等。

环保组织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环保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例如,组织志愿者清理湖边的垃圾,减少人为因素对太湖的破坏。

科研机构也在积极研究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如引进新技术改善水质、推广生态农业等。

通过政府、环保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相信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太湖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和努力解决。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本文概述太湖,作为中国东部的大型淡水湖,其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和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其原因,以期为太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概述太湖富营养化的基本情况,包括太湖的水质状况、富营养化的程度以及富营养化对太湖生态系统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湖泊地形等,以及人为因素如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排放、城市生活污水等。

我们还将关注太湖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和湖泊管理政策对富营养化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原因,本文旨在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为太湖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太湖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共同为保护太湖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贡献力量。

二、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太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富营养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太湖的富营养化现状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根据最近的环境监测数据,太湖的水质指数已经连续多年超过国家标准,尤其是氮、磷等关键指标严重超标。

湖泊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不仅影响了太湖的美观,更重要的是,这些藻类在死亡后会分解产生有害物质,进一步恶化水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富营养化还导致太湖的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失衡。

原本丰富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敏感物种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

富营养化还加剧了太湖的蓝藻爆发频率和强度,给周边地区的供水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其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还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

太湖的湖水可以饮用吗?

太湖的湖水可以饮用吗?

太湖的湖水可以饮用吗?一、太湖湖水的来源太湖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之间,是中国地理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

太湖的湖水主要来自于湄洲湾、吴淞江以及一些小河流。

这些水源都经过一定的净化处理后进入太湖。

二、太湖湖水的水质状况1.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太湖的水质一直处于较差的状态。

太湖水体中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这是由于周边工农业生产以及城市污水排放造成的。

2.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导致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形成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会导致湖水变绿、产生恶臭,并且释放出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3.太湖的水体中也存在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这些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长期饮用可能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

三、太湖湖水是否可以饮用由于太湖湖水的水质较差,不建议直接饮用太湖湖水。

考虑到水质安全和健康因素,我们应该选择经过科学处理的饮用水,以确保自身健康。

四、如何保护太湖水质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污染源。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工业废水排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合理利用化肥农药,降低对太湖的污染压力。

2.加强生态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可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通过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可以减少污染物入侵,净化湖水。

3.建立科学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湖泊水质状况。

通过定期监测湖水的水质指标,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4.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大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

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确保太湖水质得到有效保护。

综上所述,太湖的湖水因水质问题不建议直接饮用。

为了保护太湖水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对太湖水质的监测和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太湖的湖水在未来变得更加清澈透明,安全可靠地供人们使用。

太湖水体危害情况报告

太湖水体危害情况报告

太湖水体危害情况报告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

由于近年来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太湖的水体危害情况愈发严重。

太湖水体危害主要表现在水质差、水生态系统恶化、水生物资源减少等方面。

首先,太湖水质差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太湖的水体遭受了严重的污染。

水中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水质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藻大量繁殖,形成了大面积的水华。

水华的存在不仅破坏了太湖的水质,还危害了太湖周边地区的饮用水安全。

其次,太湖的水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水华的大量出现破坏了太湖的生态平衡,水中氧气含量下降,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太湖本来是鱼类的重要产卵场所,但是由于水体污染,越来越少的鱼类选择在太湖繁衍生息。

这不仅对太湖的水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也对太湖周边地区的渔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另外,太湖的水生物资源也在减少。

太湖曾经是湖中鱼类、水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原因,太湖的水生物资源减少了许多。

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水中破坏了鱼类的生存环境,导致鱼类无法生长和繁殖。

很多渔民失去了捕鱼的工作,太湖的渔业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针对太湖水体危害情况,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太湖水体。

首先,要加大对污染源的管控力度,严查违法排放行为,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切实减少太湖的污染物输入。

其次,要加强太湖周边地区的环保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同时,应加大对太湖的生态修复力度,加强水华的治理,恢复太湖的生态平衡,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最后,加强太湖的监测和研究工作,及时掌握太湖的水质状况和生态系统变化情况,提供科学依据为太湖的保护和治理提供支持。

总之,太湖水体危害情况严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进行治理。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太湖的水体质量才能得到改善,太湖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恢复,太湖的水生物资源才能得到保护。

太湖水质调查的调研报告

太湖水质调查的调研报告

太湖水质调查的调研报告篇一: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案例: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XX年9月,国务院在苏州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太湖水保护“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十字方针。

蓝藻是藻类中的一种,属浮游生物。

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亿年前,已知蓝藻约XX种,已有记录的约900 种。

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

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

还有的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因此,从蓝藻本身来看,其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XX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梅梁湖等湖湾出现大规模蓝藻现象,在太湖的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即为“水华” 。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使得太湖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O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部分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特别是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威胁,5 月16 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 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8 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恶化,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还会产生藻毒素(简称MC,大约50%勺水华中含有大量MC MC是一种环状肽类物质,性质稳定,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不仅直接对鱼类、牲畜产生毒害之外,还是人类肝癌勺重要诱因。

因此,蓝藻爆发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已影响到人类勺生活和社会勺和谐稳定。

1、太湖蓝藻爆发勺成因我国面积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 , 其中只有约1/3 勺湖泊是淡水湖泊, 并且绝大部分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 太湖就是这众多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典型代表。

太湖水质调查报告

太湖水质调查报告

太湖水质调查报告太湖水质调查报告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和湖州市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

然而,近年来,太湖的水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对太湖水质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了解其现状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1. 调查目的和方法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评估太湖的水质状况,并分析导致水质问题的主要原因。

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采集水样、测量水质指标、分析水样中的污染物等。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考察,与相关专家和当地居民进行了访谈,以获取更多信息和意见。

2. 水质状况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太湖的水质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比较严重,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导致的。

其次,太湖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物质,这些物质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危害。

此外,太湖的水体还受到了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 主要原因分析太湖水质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活动是太湖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使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太湖,引发富营养化现象。

其次,工业活动也是太湖水质问题的重要因素。

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对太湖的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

此外,城市污水的排放和土地开发也对太湖的水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4. 解决方案针对太湖水质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案。

首先,加强农业环境管理,控制农田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活动对太湖水质的影响。

其次,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加强工厂的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减少有机物和重金属物质的排放。

此外,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城市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最后,加强太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维护太湖的生态平衡。

5. 建议和展望为了解决太湖水质问题,除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外,公众的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 年全年期 , 在 TN 、TP 指标不参评的情况 下 ,太湖 9 个湖区中 (湖区分布见图 1) 水质 Ⅲ类 4 个 , Ⅳ类 1 个 , Ⅴ类 1 个 ,劣于 Ⅴ类 3 个 ,超标湖区水 体面积占 3215 % ,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 (NH32N) 、五 日生化需氧量 (BOD5) 、化学需氧量 (COD) 、CODMn和 溶解氧 (DO) 。五里湖 、竺山湖和西部沿岸区水质为 劣于 Ⅴ类 ,共占 1117 % ,约 274 km2 ;梅梁湖水质为 Ⅴ 类 ,占 513 % ,约 124 km2 ;南部沿岸区水质为 Ⅳ类 ,占 1515 % ,约 363 km2 ; 其 余 为 Ⅲ类 , 共 占 6715 % , 约 1 577 km2 。2006 年全年期东太湖为轻度富营养水平 , 占湖区总面积的 714 % ,其他湖区均为中度富营养 水平 ,占 9216 %(表 1) 。
梅梁湖
12410

中度富营养
1997~2005 年 ,西部沿岸区和南部沿岸区水质
竺山湖 贡湖 东太湖 湖心区 西部沿岸区 东部沿岸区 南部沿岸区
6813 16318 17214 97219 19918 26810 36310
劣于 Ⅴ Ⅲ Ⅲ Ⅲ
劣于 Ⅴ Ⅲ Ⅳ
中度富营养 中度富营养 轻度富营养 中度富营养 中度富营养 中度富营养 中度富营养
北部湖湾区水质较差 ,除梅梁湖 1997 年达到 Ⅲ 类外 ,各湖湾历年水质评价结果均超标 ,主要超标项 目为 COD 、CODMn 、BOD5 和 NH32N 等 。其中五里湖 为 Ⅴ~劣于 Ⅴ类 ,2002 年后水质保持稳定 ,恶化程 度趋缓 ;2002 年前 ,梅梁湖水质略好于五里湖 ,一般
2 近 10 年太湖水体状况评价
评价为 Ⅲ类 ( TP、TN 不参加评价) ,分湖区达标率在 90 %以上 ,2006 年水质有所下降 ,整体评价为 Ⅳ类 , 上升了 1 个类别[3] 。详见表 2 和图 2 。
图 2 1997~2006 年太湖水质达标率年际变化
图 1 太湖湖区分布 表 1 2006 年太湖各湖区水质类别及富营养化水平
第 25 卷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水资源保护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Vol. 25 No. 1 Jan. 2009
太湖水质及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分析
毛新伟 ,徐 枫 ,徐 彬 ,高 怡
(太湖流域管理局水文水资源监测局 ,江苏 无锡 214024)
摘要 :以太湖 1997~2006 年系列监测资料为依据 ,对太湖近 10 年的整体水质状况 、富营养化状况以及主要 污染指标进行了评价分析 。结果表明 :太湖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 ,水体状况呈逐渐恶化的趋势 ,富营养 化程度逐年加剧 ,太湖治污工作不容乐观 。 关键词 :太湖 ;水质 ;富营养化 ;有机污染 中图分类号 :X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Ο6933 (2009) 01Ο0048Ο04
2004 劣于 Ⅴ 劣于 Ⅴ 劣于 Ⅴ
2005 劣于 Ⅴ 劣于 Ⅴ 劣于 Ⅴ
2006 劣于 Ⅴ
Ⅴ 劣于 Ⅴ
贡湖
Ⅴ Ⅲ Ⅱ Ⅲ Ⅱ Ⅲ Ⅲ Ⅲ Ⅲ Ⅲ
东太湖
Ⅲ Ⅱ Ⅱ Ⅲ Ⅱ Ⅱ Ⅲ Ⅲ Ⅲ Ⅲ
湖心区
Ⅱ Ⅱ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东部 沿岸带
Ⅲ Ⅱ Ⅱ Ⅲ Ⅱ Ⅱ Ⅱ Ⅱ Ⅲ Ⅲ
西部 沿岸带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劣于 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图 3 1997~2006 年太湖富营养化比例年际变化
各湖区中 ,位于北部湖湾区的五里湖 、梅梁湖和 竺山湖富营养化较重 , 其余湖区富营养化水平在 2000 年后有小幅回落 ,至 2002 年起持续上升 ,目前 仅东太湖能一直维持轻度富营养化水平 ,其余湖区 均达到了中度富营养化水平 。1997~2004 年东部沿 岸区为轻度富营养 ,2005 年后达到中度富营养水 平 ,西部沿岸区自 1999 年至今均为中度富营养 ,其 他湖区目前均为中度富营养水平 。详见表 3 。
注 :全湖综合评价采用各湖区面积加权平均法进行评价 。
·49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 2 富营养化评价 根据 1997~2006 年太湖富营养化监测结果 ,以 年平均值进行评价 ,太湖整体已由轻度富营养化升 至中度富营养化 。中度富营养化所占比例不断上 升 ,轻度富营养化水域面积由 1997 年的 1 995 km2 降 至 2006 年的 15715 km2[3] (图 3) ,表明近年来太湖富 营养化程度在不断加剧 。
为 Ⅴ类 ,2002 年后为劣于 Ⅴ类 ,2006 年恢复至 Ⅴ类 ; 竺山湖近年水质不断恶化 ,2002 年前为 Ⅴ类 ,之后
2. 1 水质综合评价
一直为劣于 Ⅴ类 。
太湖为苏 、浙省界湖泊 ,污染主要来自太湖西北
若考虑 TN 、TP ,1997~2006 年全太湖水质均不
部的江苏省无锡市和常州市 。监测结果表明 ,1997 达标 ,1999~2001 年全湖综合评价为 Ⅴ类 ,其余年份
湖区 五里湖
湖区面积/ km2
518
水质类别 劣于 Ⅴ
富营养化水平 中度富营养
从太湖各个湖区来看 ,太湖湖心区 、东部湖湾水 质较好 ,长年保持在 Ⅱ~ Ⅲ类 。其中湖心区水质较 为稳定 ,维持在 Ⅲ类 ;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是目前太 湖水质最好的区域 ,但自 2002 年以来水质已由 Ⅱ类 变为 Ⅲ类 ,下降了 1 个类别 。
Key words :Taihu Lake ; water quality ; eutrophication ; organic pollution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是太湖流域人民的 母亲湖 。近年来 ,太湖的水质及富营养化状况一直 是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太 湖流域管理局水文水资源监测局 1997~2006 年间 监测收集的系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论述了太 湖水质及富营养化状况和变化的趋势 。
Changes of water quality and eutrophication in Taihu Lake
MAO Xin2wei , XU Feng , XU Bin , GAO Yi ( Monitoring B ureau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 Taihu B asin Authority , Wuxi 214024 , China) Abstract :Ten2year water quality , eutrophication condition and main pollution indices in Taihu Lake were analyzed using monitoring data from 1997 to 200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aihu Lake was mostly polluted by organic matter , and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ed with eutrophication. Great effort is needed to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in Taihu Lake.
3 变化趋势分析
3. 1 水质变化趋势 通过对多年监测值的评价统计 ,除去 TP、TN 指
标不参评外 ,太湖 2005 年以前水质尚可 ,基本维持 在 Ⅲ类 ,达标率在 90 %以上 ,但水质仍呈现恶化的 趋势[4] 。2006 年 ,太湖水质整体下降为 Ⅳ类 ,达标 率仅 6715 %。太湖各湖区中东太湖水质最好 ,近年 来部分污染指标含量有小幅上升 ,水质类别由 Ⅱ类 变为 Ⅲ类 ,上升了 1 个类别 。东部沿岸区 、湖心区和
南部 沿岸带
Ⅲ Ⅱ Ⅲ Ⅲ Ⅱ Ⅱ Ⅱ Ⅲ Ⅳ
全湖
达标
综合评价 面积/ km2
Ⅲ 1 97713
Ⅲ 2 14614
Ⅲ 2 14614

214614

214614

214614
Ⅲ 2 14614
Ⅲ 2 14614
Ⅲ 2 14614
Ⅳ 1 57711
达标 率/ %
9311 9118 9118 9118 9118 9118 9118 9118 9118 6715
若考虑 TN 、TP ,2006 年全太湖各个湖区的水质 均劣于 Ⅲ类 ,全湖综合评价水质劣于 Ⅴ类 ,水质单项 指标中 ,TN 超标严重 。
尚可 ,南部沿岸区为 Ⅱ~ Ⅲ类 ,西部沿岸区保持在 Ⅲ 类 。2006 年 ,西部沿岸区和南部沿岸区水质明显恶 化 ,南部沿岸区为 Ⅳ类 ,化学需氧量超标 ,西部沿岸 区为劣于 Ⅴ类 ,COD 、CODMn ,BOD5 和 NH32N 等有机 污染综合指标均超标 。
作者简介 :毛新伟 (1973 —) ,男 ,山东平度人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及保护工作 。E2mail :xinweimaochina @yahoo. com. cn
·48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富 营 养 化 。1987 年 太 湖 水 质 高 锰 酸 盐 指 数 (CODMn) 、总磷 ( TP) 、总氮 ( TN) 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 3130 mg/ L 、01029 mg/ L 、1154 mg/ L ,至 2000 年分别上 升为 5128 mg/ L 、0110 mg/ L 、2154 mg/ L ,短短 13 年间 分别上升了 60 %、248 %、65 %[1Ο2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