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10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思 考 题

10.1 为了避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过早出现,避免因满足变形和裂缝控制的要求而导致构件自重过大所造成的不经济和不能应用于大跨

度结构,也为了能充分利用高强度钢筋及高强度混凝土,可以采用对构件施加预应力的方法来解决,即设法在结构构件受荷载作用前,使它产生预压应力来减小或抵消荷载所引起的混凝土拉应力,从而使结构构件的拉应力不大,甚至处于受压状态。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延缓混凝土构件的开裂,提高构件的抗裂度和刚度,并取得节约钢筋,减轻自重的效果,克服了钢筋混凝土的主要缺点。其缺点是构造、施工和计算均较钢筋混凝土构件复杂,且延性也差些。

10.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必须采用强度高的混凝土,因为强度高的混凝土对采用先张法的构件,可提高钢筋预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对

采用后张法的构件,可提高锚固端的局部承压承载力。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钢筋(或钢丝)也要求由较高的强度,因为混凝土预压应力的大小,取决于预应力钢筋张拉应力的大小,考虑到构件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应力损失,因此需要采用较高的张拉应力,也就要求预应力钢筋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

10.3 张拉控制应力是指预应力钢筋在进行张拉时所控制达到的最大应力值。其值为张拉设备所指示的总张拉力除以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而

得的应力值,以con σ表示。张拉控制应力的取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如果张拉控制应力取值过低,则预应力钢筋经过各种损失后,对混凝土产生的预压应力过小,不能有效地提高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抗裂度和刚度。如果张拉控制应力取值过高,则可能引起以下问题:1)在施工阶段会使构件的某些部位受到预拉力甚至开裂,对后张法构件可能造成端部混凝土局压破坏;2)构件出现裂缝时的荷载值与继续荷载值很接近,使构件在破坏前无明显的预兆,构件的延性较差;3)为了减小预应力损失,有时需进行超张拉,有可能在超张拉过程中使个别钢筋的应力超过它的实际屈服强度,使钢筋产生较大塑性变形或脆断。对于相同的钢种,先张法的张拉控制应力的取值高于后张法,这是由于先张法和后张法建立预应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先张法是在浇灌混凝土之前在台座上张拉钢筋,故在预应力钢筋中建立的拉应力就是张拉控制应力con σ。后张法是在混凝土构件上张拉钢筋,在张拉的同时,混凝土被压缩,张拉设备千斤顶所指示的张拉控制应力已扣除混凝土弹性压缩后的钢筋应力。为此,后张法构件的con σ值应适当低于先张法。

10.4 预应力损失主要有以下六项:1)预应力直线钢筋由于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1l σ;2)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

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2l σ;3)混凝土加热养护时受张拉的预应力钢筋与承受拉力的设备之间温差引起的预应力损失3l σ;4)预应力钢筋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4l σ;5)混凝土收缩、徐变的预应力损失5l σ、'

5l σ;6)用螺旋式预应力钢筋作配筋的环形构件,由于混凝土的局部挤压引起的预应力损失6l σ。第一种预应力损失1l σ是当预应力直线钢筋张拉到con σ后,锚固在台座或构件上时,由于锚具、垫板与构件之间的缝隙被挤紧,以及由于钢筋和锲块在锚具内的滑移,使得被拉紧的钢筋内缩所引起的。减少1l σ损失的措施有:1)选择锚具变形小或使预应力钢筋内缩小的锚具、夹具,并尽量少用垫板;3)增加台座长度。第二种预应力损失2l σ是采用后张法张拉直线预应力钢筋时,由于预应力钢筋的表面形状,孔道成型质量情况,预应力钢筋的焊接外形质量情况,预应力钢筋与孔道摩擦程度等原因,使钢筋在张拉过程中与孔壁接触产生摩擦阻力而引起的。减少2l σ损失的措施有:1)对于较长的构件可在两端进行张拉,但这个措施将引起1l σ的增加,应用时需加以注意;2)采用超张拉,如张拉程序为:1.1con σ 停2min 0.85con σ 停2min

con σ。第三种预应力损失3l σ是在采用先张法浇灌混凝土后由于采用蒸汽养护的办法加速混凝土的硬结,使得升温时钢筋受热自由膨

胀所引起的。减小3l σ损失的措施有:1)采用两次升温养护。先在常温下养护,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等级,再逐渐升温至规定的养护温度;2)在钢模上张拉预应力钢筋。第四种预应力损失4l σ是由于钢筋的松弛和徐变所引起的。减小4l σ损失的措施有:进行超张拉。先控制张拉应力达1.05con σ~1.1con σ,持荷2~5min ,然后卸载再施加张拉应力至con σ。第五种预应力损失5l σ、'

5l σ是由于混凝土发生收缩和徐变,使得构件的长度缩短,造成预应力钢筋随之内缩而引起的。减小5l σ损失的措施有:1)采用高标号水泥,减少水利用量,降低水灰比,采用干硬性混凝土;2)采用级配较好的骨料,加强振捣,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3)加强养护,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第六种预应力损失6l σ是采用螺旋式预应力钢筋作配筋的环形构件时,由于预应力钢筋对混凝土的挤压,使环形构件的直径有所减小,预应力钢筋缩短而引起的。

10.5 因为六项预应力损失值有的只发生在先张法构件中,有的只发生在后张法构件中,有的两种构件均有,而且是分批产生的,因此,为

了便于分析和计算,《规范》按混凝土预压前和混凝土预压后将预应力损失值分为第一批损失Ⅰl σ和第二批损失Ⅱl σ。先张法构件的

为1l σ+2l σ,第二批损失为4l σ+5l σ+6l σ。

10.6 (1)先张法预应力轴心受拉构件

在施工阶段:1)张拉预应力钢筋时,预应力钢筋应力张拉至con σ,非预应力钢筋部承受任何应力;2)在混凝土受到预压应力之前,完成第一批损失,此时预应力钢筋的拉应力由con σ降低到pe σ=con σ-Ⅰl σ,混凝土应力pc σ=0,非预应力钢筋应力s

σ=0;3)放松预应力钢筋时,混凝土获得的预压应力为Ⅰpc σ=

p

E s E c p con )(A A A A l αασσ++-Ⅰ=

p

E n p A A N α+Ⅰ=

p A N Ⅰ,预应力钢筋应力s

σ相应减小了E αⅠpc σ,即Ⅰpe σ=con σ-Ⅰl σ-E αⅠpc σ,同时,非预应力钢筋也得到预压应力Ⅰs σ=E αⅠpc σ;4)混凝土受

到预压应力,完成第二批损失之后,混凝土所受的预压应力由Ⅰpc σ降低至Ⅱpc σ=

p

E s E c s 5p con )(A A A A A l l αασσσ++--=

s

5p A A N l σ-Ⅱ,

预应力钢筋的拉应力也由Ⅰpe σ降低至Ⅱpe σ=con σ-l σ-E αⅡpc σ,非预应力钢筋的压应力降至Ⅱs σ=E αⅡpc σ+5l σ。

在使用阶段:1)加载至混凝土应力为零时,混凝土的应力值变为零,预应力钢筋的拉应力0p σ是在Ⅱpe σ的基础上又增加

E αⅡpc σ,即0p σ=con σ-l σ,非预应力钢筋的压应力s σ是在原来压应力Ⅱs 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拉应力E αⅡpc σ,即s σ=

Ⅱs σ-E αⅡpc σ=5l σ;

2)加载至裂缝即将出现时,混凝土的拉应力即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 tk ,预应力钢筋的拉应力cr p σ是在0p σ的基础上再增加E αf tk ,即cr p σ=con σ-l σ+E αf tk ,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力s σ由压应力转为拉应力,其值为s σ=E αf tk -5l σ;3)加载至破坏时,混凝土开裂,不再承受应力,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分别达到抗拉强度设计值f py 和f y 。 (2)后张法预应力轴心受拉构件

在施工阶段:1)浇灌混凝土后,养护至钢筋张拉前,截面中不产生任何应力;2)张拉预应力钢筋时,混凝土所获得的预压应力

c p σ=

s

E c p

2con )(A A A l ασσ+-=

n

p

2con )(A A l σσ-,预应力钢筋的拉应力e p σ=con σ-2l σ,非预应力钢筋的压应力为E αc p σ;3)

混凝土受到预压应力之前,完成第一批损失,混凝土的预压应力变为Ⅰpc σ=

s

E c p

con )(A A A l ασσ+-Ⅰ=

n

p A N Ⅰ,预应力钢筋的拉应力由e

p σ降低至Ⅰpe σ=con σ-Ⅰl σ,非预应力钢筋的压应力变为Ⅰs σ=E αⅠpc σ;4)混凝土受到预压应力,完成第二批损失,混凝土所获

得的预压应力变为Ⅱpc σ=

s

E c s

5p con )(A A A A l l ασσσ+--=

n

s

5p con )(A A A l l σσσ--,预应力钢筋的拉应力由Ⅰpe σ降低至Ⅱpe σ=

con σ-l σ,非预应力钢筋中的压应力为Ⅱs σ=E αⅡpc σ+5l σ。

在使用阶段:1)加载至混凝土应力为零时,预应力钢筋的拉应力是在0p σ是在Ⅱpe σ的基础上增加E

αⅡpc σ,即0p σ=con σ-

l σ+E αⅡpc σ,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力s σ在原来的压应力Ⅱs 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拉应力E αⅡpc σ,即s σ=Ⅱs σ-E αⅡ

pc σ=5l σ;2)加载至裂缝即将出现时,混凝土的拉应力达到f tk ,预应力钢筋的拉应力cr p σ是在0p σ的基础上再增加E αf tk ,即cr p σ=

con σ-l σ+E αⅡpc σ+E αf tk ,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力s σ由压应力5l σ转为拉应力,其值为s σ=E αf tk -5l σ;3)加载至破坏时,

混凝土不再承受应力,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分别达到f py 和f y 。

10.7 由于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先张法构件,产生弹性回缩时已张拉完毕,混凝土、普通钢筋和预应力钢筋一同回缩,故计算pc σ时用A 0;

而后张法构件是在张拉钢筋的过程中产生弹性回缩的,此时只有混凝土和普通钢筋一同回缩,故计算pc σ时用A n 。但在使用阶段,由于在轴心拉力作用下,无论先张法还是后张法,混凝土、普通钢筋和预应力钢筋都是一同受拉的,故先张法构件和后张法构件都采用A 0计算轴力。先张法的A 0计算如下:A 0=A c +s E A α+p E A α,后张法的A n 计算如下:A n =A c +s E A α。

10.8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轴向受拉构件,如采用相同的控制应力con σ,预应力损失值也相同,则当加载至混凝土预压应力c p σ=0,即截面

处于消压状态时,先张法与后张法两种构件中钢筋的应力p σ不相同,前者p σ=con σ-l σ,后者p σ=con σ-l σ+E αⅡpc σ,

所以后张法构件的p σ较大。

10.9 在构件混凝土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中,sk σ是指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混凝土构件裂缝截面处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

即此时混凝土不承受任何应力,因此,对钢筋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sk σ=s k

/A N 。而对于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由于施工

阶段使得混凝土产生了有效预压应力Ⅱpc σ,因此,必须先消掉混凝土的法向Ⅱpc σ,使混凝土的应力等于零,即需给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施加一个消压轴向拉力N 0=Ⅱpc σA 0,然后,在此基础上,在轴向力N k 的作用下,求得的纵向受拉钢筋(包括预应力纵筋和非预应力纵筋)的应力才等效于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中的sk σ。故在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中,sk σ意为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纵向受拉钢筋的等效应力,其值为:

sk σ=

s

p P0k A A N N +-

10.10 对于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当放松钢筋时,钢筋发生内缩或滑移的现象,在构件端面以内,钢筋的内缩受到周围混凝土的阻止,

使得钢筋受拉,产生了预拉应力p σ,随离构件端部距离x 的增大,由于粘结力的积累,预应力钢筋的预拉应力p σ将随之增大,当x 达到一定长度l tr 时,在l tr 长度内的粘结力与预拉力p σA p 平衡,自l tr 长度以外,预应力钢筋将建立起稳定的预拉应力pe σ,此时,长度l tr 即称为先张法构件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传递长度。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压应力是靠构件两端一定距离内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来传递的,其传递并不能在构件的端部集中一点完成,而必须通过一定的传递长度进行。由于在先张法构件预应力钢筋的传递长度l tr 范围内的预应力值较小,所以对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以及正截面、斜截面抗裂验算时,应考虑预应力钢筋在其传递长度l tr 范围内实际应力值的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预应力的传递长度l tr 。 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传递长度l tr 可按下式计算:

d f l '

tk

pe

tr σα

=

式中

pe σ——放张时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值;

d ——预应力钢筋的公称直径;

α——预应力钢筋的外形系数;

'tk

f ——与张拉时混凝土立方体抗亚强度'

cu f 相应的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10.11 后张法构件的预应力是通过锚具经垫板传递给混凝土的。由于预压力很大时,而锚具下的垫板与混凝土的张力接触面积往往很小,锚

具下的混凝土将承受较大的局部压力,在局部压力的作用下,当混凝土强度或变形的能力不足时,构件端部会产生裂缝,甚至会发生局部受压破坏。为此,《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设计时既要保证在张拉钢筋时锚具下锚固区的混凝土不开裂和不产生过大的变形,

又要求计算锚具下所需配置的间接钢筋以满足局部受压承载力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构件端部局部受压区的抗裂要求,防止该区段混凝土由于施加预应力而出现沿构件长度方向的裂缝,对配置间接钢筋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控制局部受压区的截面尺寸符合一定要求;为了有效地提高锚固区段的局部受压强度,防止局部受压破坏,应在锚固区段配置间接钢筋。

10.12 对受弯构件的纵向受拉钢筋施加预应力后,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不会提高,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将有所增加。这是因为预应力混凝土受

弯构件破坏时正截面上的应力状态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应力状态相类似,即破坏时截面上受拉区的预应力钢筋先达到屈服强度,而后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使截面破坏,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值与相同材料强度等级及相同截面尺寸和配筋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值完全相同。但对于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由于预应力抑制了斜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增加了混凝土剪压区高度,从而提高了混凝土剪压区的受剪承载力,故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比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大些。

10.13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b ξ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b ξ不相同。这是因为预

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当受拉区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混凝土预压应力为零时,预应力钢筋中的应力达到0p σ,相应的预拉应变为

s p0p0/E σε=。界限破坏时,预应力钢筋到达抗拉强度设计值f py ,因而截面上受拉区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增量为f py -0p σ,相应的

应变增量为(f py -0p σ)/E s 。因此,对于无明显屈服点的预应力钢筋,根据条件屈服点的定义及平截面假定可以推得,其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b ξ表示为:

cu

s p0py cu

1

b

b 002

.01εσεβξE f h x -+

+==

而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由于不存在钢筋的预应力0p σ,当受拉区混凝土的应力为零时,受拉纵筋的应力亦为零。界限破坏时,受拉纵筋达到屈服强度f y ,相应的应变为f y /E s ,则截面上受拉纵筋的应变增量仍为f y /E s 。因此,根据平截面假定推得,对于有明显屈服点的钢筋,其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b ξ表示为:

cu

s y 1

b

b 1εβξE f h x +

==

对于无明显屈服点的钢筋,其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b ξ表示为:

cu

s y cu

1

b

b 002

.01εεβξE f h x +

+==

10.14 对梁底受拉区需配置较多预应力钢筋的大型构件,当梁自重在梁顶产生的压应力不足以抵消偏心预压力在梁顶预拉区所产生的预拉应

力时,往往在梁顶部也需配置预应力钢筋'

p

A ,以缓冲受拉区的预应力钢筋p A 在梁顶部引起的拉应力,避免构件因反拱值过大而导致梁顶部混凝土产生裂缝。受压预应力钢筋

'p

A 将参与到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中。由于随着荷载的不断增大,在预应力钢筋'

p A 重心处的混凝土的压应力有所增加,预应力钢筋

'p

A 的拉应力随之减小,故截面达到破坏时,'

p A 的应力可能仍为拉应力,也可能变为压应力,但其应力值'

pe σ却达不到抗压强度设计值'py

f ,而仅为'pe σ='p0σ-'

py f 。矩形截面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如下:

'

p

'py 'p0p py 's 'y s y c 1)(A f A f A f A f bx f -++-=σα )()()()2

('

p 0'p 'py 'p0's 0's 'y 0c 1u a h A f a h A f x h bx f M M ----+-=<σα

由上式可知:当

'p

A 的应力'pe σ='p0σ-'py f >0,为拉应力时,将降低正截面的受弯承载力M u ;但当'p A 的应力'pe σ='p0σ-'

py f <0,为压应力时,将提高正截面的受弯承载力M u 。

10.15 因为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在施工阶段张拉或放松预应力钢筋时,混凝土有可能会因为承载力不够而被压碎,且后张法构件端部

锚具下的混凝土也可能由于承受较大的局部压力而产生裂缝,甚至发生局部受压破坏,因此,必须对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进行施工阶段的验算。而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由于在制作时,截面上受到了偏心压力,截面下边缘受压,上边缘受拉,而在运输、安装时,搁置点或吊点通常离梁端有一段距离,两端悬臂部分因自重引起负弯矩,与偏心预压力引起的负弯矩是相叠加的。在截面上边缘,如果混凝土的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预拉区将出现裂缝,并随时间的增长裂缝不断开展。在截面下边缘,如果混凝土的压应力过大,也会产生纵向裂缝。试验表明,预拉区的裂缝虽可在使用荷载下闭合,对构件的影响不大,但会使构件在使用阶段的正截面抗裂度和刚度降低。因此,必须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制作、运输及安装等施工阶段进行相关验算。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与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均是依据构件破坏状态时的受力情况计算的,不过前者是正截面受拉承载力N u ,后者是正截面受弯承载力M u ,验算公式分别为:N ≤N u 和M ≤M u 。两者的抗裂度验算都是按照一级和二级两个裂缝控制等级进行的,且验算公式形式完全一样,但两者的验算公式中ck σ、cq σ及Ⅱpc σ的计算方法不同。轴心受拉构件ck σ=N k /A 0,cq σ=N q /A 0,Ⅱpc σ按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公式计算;而受弯构件ck σ=M k /W 0,cq σ=M q /W 0,Ⅱpc σ按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公式计算。 10.16 由于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有预加应力的作用,所以它的变形必须要考虑预加应力的反拱作用。因此,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挠度

由两部分叠加而成:一部分是由荷载产生的挠度f 1l ,另一部分是预加应力产生的反拱f 2l ,则预应力受弯构件的挠度f =f 1l -f 2l 。而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变形仅由荷载所引起,所以它的挠度仅为由荷载产生的挠度。

10.17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主要构造要求有:1)对截面形式和尺寸的要求;2)对预应力纵向钢筋及端部附加竖向钢筋的布置的要求;3)

对非预应力纵向钢筋的布置的要求;4)对钢筋、钢丝、钢绞线的净间距的要求;5)对预应力钢筋的预留孔道的要求;6)对锚具的要求;7)对端部混凝土的局部加强的要求。

习 题

10.1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

f c =27.5 N/mm 2,f ck =38.5 N/mm 2,f t =2.04 N/mm 2, f tk =2.85 N/mm 2,E c =3.6×104 N/mm 2

预应力钢筋为10H

φ9的螺旋肋钢筋:

A p =636mm 2,f ptk =1570 N/mm 2, f py =1180 N/mm 2,E s =2.05×105 N/mm 2

张拉控制应力1178157075.075.0ptk con

=?==f σ N/mm 2

放松钢筋时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cu

f =0.8×60=48 N/mm 2 截面几何特征:

预应力 4

5

c s E1106.31005.2??=

=E E α=5.69

c s E2c n A A A A =+=α=250×160-636=39364mm 2

p E1n 0A A A α+==39364+5.69×636=42983mm 2

(1)锚具变形损失1l σ 由镦头锚具,查表得α=1mm

1l σ=

5s 1005.2100000

1

??=

E l

α

=2.05 N/mm 2

(2)孔道摩擦损失2l σ

直线配筋θ=0°,kx =0.0015×24=0.036

2l σ=)11(1178)11(036

.0con e

e

kx -

?=-

+μθ

σ=41.65 N/mm 2

(3)温差损失3l σ

3l σ=2△t =2×20=40 N/mm 2

(4)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损失4l σ 超张拉 9.0=ψ

4l σ=1178)5.01570

1178

(9.04.0)5.0(

4.0con ptk

con

?-??=-σσψf

=106.16 N/mm 2

则第一批损失为:

Ⅰl σ=1l σ+2l σ+3l σ+4l σ

=2.05+41.65+40+106.16 =189.86 N/mm 2

(5)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损失5l σ

Ⅰpc σ=

42983

636

)86.1891178()(0

p

con ?-=

-A A l Ⅰσσ=14.62 N/mm 2

48

62

.14'cu

pc =

f

Ⅰσ=0.305<0.5

015.042983

636

s

p ==

+=

A A A ρ

45.106015

.0151305

.028*********

45'cu

pc

5=?+?+=

++=

ρ

σσσf l l =Ⅱ N/mm 2

则总损失l σ=Ⅰl σ+Ⅱl σ=189.86+106.45=296.31 N/mm 2>100 N/mm 2 10.2 (1)使用阶段的承载力验算

f py A p +f y A s =1040×472+360×452=653.6kN

>N 0γ=1.1×(1.2×300+1.4×150)=627kN

(2)使用阶段的抗裂度验算 1)截面几何尺寸

预应力 4

5

c s E11045.3100.2??=

=E E α=5.80

非预应力

4

5c s E2

1045.3100.2??=

=E E α=5.80

s E2c n A A A α+==250×200-2504

2??

π

-452+5.80×452

=48245mm 2

p E1n 0A A A α+==48245+5.80×472=50982mm 2

2)计算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损失5l σ

Ⅰpc σ=48245

472

)08.741029()(n

p

con ?-=

-A A l Ⅰσσ=9.33 N/mm 2

50

33

.9'cu

pc =

f Ⅰ

σ=0.187<0.5 019.048245

452

472n

s

p =+=

+=

A A A ρ

98.67019

.0151187

.028*********

35'cu

pc

5=?+?+=

++=

ρ

σσf l N/mm 2

3)验算抗裂度

计算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

Ⅱpc σ=

n

s

5p con )(A A A l l σσσ--

48245

452

98.67472)16.9008.741029(?-?--=

=7.82 N/mm 2

在荷载标准组合下

N k =300+150=450kN

83.850982

1045030k ck

=?==A N σ N/mm 2 ck σ-Ⅱpc σ=8.83-7.82=1.01 N/mm 2>0

对一级构件不满足抗裂度要求。 在荷载准永久组合下

ck σ-Ⅱpc σ=8.83-7.82=1.01 N/mm 2<f tk =2.65 N/mm 2

N q =300+0.5×150=375 N/mm 2

36.750982

1037530q

cq

=?==A N σ N/mm 2 cq σ-Ⅱpc σ=7.36-7.82<0

对二级构件满足抗裂度要求。

(3)施工阶段张拉预应力钢筋时的承载力验算 截面上混凝土的预压应力

07.1048245

472

1029n

p

con cc =?=

=

A A σσ N/mm 2

92.254.3283.08.0'

ck =?=

10.3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

f c =27.5 N/mm 2,f ck =38.5 N/mm 2,f t =2.04 N/mm 2, f tk =2.85 N/mm 2,E c =3.6×104 N/mm 2

预应力钢筋采用刻痕钢丝7I

φ5二束:

A p =275mm 2,f ptk =1570 N/mm 2, f py =1110 N/mm 2,E s =2.05×105 N/mm 2 张拉控制应力1178157075.075.0ptk con

=?==f σ N/mm 2

(1)端部受压区截面尺寸验算 混凝土的局部受压面积

A l =220×(100+2×20)=30800mm 2

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

A b =220×(140+2×60)=57200mm 2

混凝土局部受压净面积

A l n =30800-2504

2??

π

=26875mm 2

363.130800

57200b ===

l l A A β 当f cuk =60N/mm 2时,按直线内插法得c β=0.933

74.38827511782.12.1p con =??==A F l σkN

<n c 35.1l c l

A f ββ268755.27363.1933.035.1????=

8.1268=kN ,满足要求。

(2)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间接钢筋采用4片φ8方格焊接网片,间距s =50mm ,网片尺寸如图14所示。 A cor =200×200=40000mm 2>A l =30800mm 2

140.130800

40000cor cor ===

l A A β 70

60

70

200

70

6070

200

图14 钢筋网片尺寸图

04.050

40000200

3.5042003.504cor 2s221s11v =???+??=?+=

s A l A n l A n ρ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按直线内插法得α=0.95 则

n y c o r v c c )2(9.0l l A f f βαρββ+

=0.9×(0.933×1.363×27.5+2×0.95×0.04×1.140×210)×26875 =1285.95kN >F l =388.74kN 满足要求

各大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网址

各大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网址 《线性代数》(同济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高等数学(同济第五版)课后答案(PDF格式,共52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参考答案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教程》(第五版)习题参考答案(共48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答案 http://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详细习题答案(童诗白,华成英版,高教版) 《机械设计》课后习题答案(高教版,第八版,西北工业大学) 《大学物理》完整习题答案 .com/viewthread.php?tid=217&fromuid=164951 《管理学》课后答案(周三多)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习题答案[杨可桢等主编] 程守洙、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第五版)详细解答及辅导 .php?tid=3&fromuid=164951 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本详解(四册全)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课后答案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册的课后习题答案 1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答案(第二版) 《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全集(共含250道题目和答案) 《电工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六版,上册,秦曾煌主编) 完整的英文原版曼昆宏观、微观经济学答案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习题答案(阎石,第五版) 《电路》习题答案上(邱关源,第五版) 《电工学》习题答案(第六版,秦曾煌)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viewthread.php?tid=112&fromuid=164951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课文翻译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大全(3套试卷及答案+各章习题集)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共10章)ewthread.php?tid=21&fromuid=16495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其应用》课后答案(浙江大学盛骤谢式千编著)《理论力学》课后习题答案(赫桐生,高教版)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练习答案及课文译文viewthread.php?tid=78&fromuid=164951 《化工原理答案》课后习题答案(高教出版社,王志魁主编,第三版)《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册练习答案 read.php?tid=1282&fromuid=164951 《流体力学》习题答案 《传热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版) 高等数学习题答案及提示

网络技术及应用课后习题及答案

Chap1 一、名词解释 计算机网络三要素:1. 网络服务2. 传输媒介3. 通信协议 分布式网络服务:网络服务分布在网络中的多台或所有计算机中 资源控制策略:网络的目的是共享资源,但对资源的共享并不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共享,任何一个网络都要对自己的提供的资源进行访问控制,以保证资源的安全及可靠性,并限制用户的资源的访问。 WAN:一个非常大的网。不但可以将多个局域网或城域网连接起来,也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局域网连接在一起。 LAN:一般指规模相对较小的网络,在地理上局限于较小的范围,通信线路不长 C/S: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 B/S:在C/S模型之后发展起来的浏览器/服务器计算模型 客户机/网络模型:用户登录或访问到的不是某个服务器,而是某个网络!用户与某个服务或一组服务连接,其服务并不属于某个服务器,而是属于整个网络。 二、填空题 1.无论是计算机网络软件的开发,还是硬件的研制,都是围绕着网络共享能力的开发。同时,由此引发的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成为网络应用开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2.在每个数据分组中加入分组的控制信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指明数据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地址信息,另一个是对数据进行验证的差错控制信息。 3.在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将通过的不仅是多个通信结点,通过还可能是多种和多个网络。 4.计算机网络提供的网络服务具有两种基本方式,它们分别是:集中式网络服务方式和分布式网络服务。 5.集中式网络服务的劣势之一是由于集中式服务汇集于一点,一旦服务器发生故障,将会引起灾难性地数据丢失或降低可用性;分布式网络服务系统的优势之一是分布式网络服务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当一处存储设备的出现故障时,只影响该存储系统的文件服务器上的其他存储设备或其他服务器中的数据将不会受到破坏,并能保证网络正常工作并提供服务。 6.任意一个计算机网络都将提供或具备以下五种基本的网络服务,它们是:文件服务打印服务信息服务应用服务数据库服务。 7.应用服务不同于文件服务,他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应用服务不仅允许计算机之间可以共享数据,同时还允许计算机之间共享处理能力(共享CPU)。 8.通信子网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对数据的传输、交换以及控制,具体地实现把信息从一台主机传到另一台主机 9. 在网络协议的层次化结构中,相邻层之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这是指_低一层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改变不影响高层功能的执行。 三、简答题 1.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点。 1. 资源共享 2. 寻址与差错控制 3. 路由选择 4. 会话建立与管理 5. 数据通信与异构多重网络之间的通信 6. 高带宽与多点共享 7. 消除系统之间的差别与加密 8. 负载平衡与拥塞控制 2.简述计算机网络体系架构与计算机网络结构之间的关系。 网络体系结构都是对计算机网络的抽象说明的概念性框架。而网络的实现,则是具体地配置为完成特定的网络服务所需要的设备以及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方法。可见,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然而,任何实现都应该与体系结构一致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PSE:分组交换设备 PAD:分组装配、拆卸装备 NCC:网络控制中心 FEP:前端处理机 IMP:接口信息处理机 PSTN:电话交换网 ADSL:非对称用户环路 DDN:数字数据网 FR:帧中继 ATM:异步转移模式 ISDN:综合服务数字网 VOD:电视点播 WAN:广域网 LAN:局域网 MAN:城域网 OSI:开放系统互连基本模型 ITU:国际电信联盟 IETF:英特网工程特别任务组 第2章 1.说明协议的基本含义,三要素的含义与关系。 答: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就称为协议。协议三要素: (1)语义: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2)语法: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3)定时: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3.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模型的理由是什么?有何好处? 答: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将一个复杂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子系统,然后“分而治之”逐个加以解决,这种结构化设计方法是工程设计中常用的手段。分层就是系统分解的最好方法之一。 分层结构的好处在于使每一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每一层的功能相对简单而且易于实现和维护。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分层结构有利于交流、理解和标准化。 6.请比较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的异同点。 答:面向连接服务和电话系统的工作模式相类似。数据传输过程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维护连接和释放连接的3个过程;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各分组不需要携带目的的节点的地址。面向连接数据传输的手法数据顺序不变,传输可靠性好,需通信开始前的连接开销,协议复杂,通信效率不高。 无连接服务与邮政系统的信件投递过程相类似。每个分组都是要携带完整的目的节点的地址,各分组在通信子网中是独立传送的。数据传输过程不需要经过建立连接、维护连接和释放连接的3个过程;目的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分组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与丢失的现象。可靠性不是很好,通信协议相对简单、效率较高。 9.试比较OSI/RM与TCP/IP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两者都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并且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而且两个模型中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各个层的功能也大体相似。 不同点:(1)OSI模型有七层,TCP/IP是四层,它们都有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但其它的层并不相同。 (2)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范围有所不同。 第3章 3.请说明和比较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3种常用介质的特点。 答:双绞线:由螺线状扭在一起的两根、四根或八根绝缘导线组成,线对扭在一起可以减少相互间的辐射电磁干扰。双绞线是最常用的传输介质,可用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传输。 同轴电缆:也像双绞线一样由一对导体组成,但它们是按“同轴”形式构成线对。最里层是内芯,向外依次为绝缘层、屏蔽层,最外是起保护作用的塑料外套,内芯和屏蔽层构成一对导体。适用于点到点和多点连接。

(完整版)现代通信系统与网络课后题答案(部分)

第一章 1.你对信息技术如何理解?信息时代的概念是什么? 答:信息技术是研究完成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递、再生和控制的技术,是解放、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概念是信息技术为核心推动经济和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革。 2.NII GII的含义是什么? 答:NII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GII全球信息基础设施。 3.现代通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的核心是什么? 答:现代通信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核心是计算机技术。 4.数字通信与模拟通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试举例说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服务,哪些是模拟通信,哪些是数字通信。 答:模拟信号的电信号在时间上、瞬时值上是连续的,模拟信号技术简单,成本低,缺点是干扰严重,频带不宽、频带利用率不高、信号处理难、不易集成和设备庞大等。数字信号在时间,瞬时值上是离散的,编为1或0的脉冲信号。 5.数字通信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数字通信便于存储、处理;数字信号便于交换和传输;数字信号便于组成多路通信系统;便于组成数字网;数字化技术便于通信设备小型化、微型化;数字通信抗干扰性强,噪声不积累。 6.为什么说数字通信抗干扰性强?噪声不积累? 答:在模拟通信中,由于传输的信号是模拟信号,因此

很难把噪声干扰分开而去掉,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信号的传输质量会越来越恶化。在数字通信中,传输的是脉冲信号,这些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也同样会有能量损失,受到噪声干扰,当信噪比还未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可在适当距离或信号终端经过再生的方法,使之恢复原来的脉冲信号,消除干扰和噪声积累,就可以实现长距离高质量的通信。 7.你对网络全球化如何理解?它对人类生活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答:我认为网络全球化是以内特网为全球范围的公共网,用户数量与日俱增,全球各大网络公司抢占内特网网络资源,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投资研发的网络,全球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是即能实现各国国情的应用服务,又能实现突破地区、国家界限的世界服务,使世界越来越小。 8.什么是现代通信?它与信息网关系如何? 答:现代通信就是数字通信系统与计算机融合,实现信源到信宿之间完成数字信号处理、传输和交换全过程。 信息网是多种通信系统综合应用的产物,信息网源于通信系统,但高于通信系统,通信系统是各种网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通信系统可以独立地存在并组成网络,而通信网不可能离开系统而单独存在。 9.信息网的网络拓扑结构有哪几种类型,各自有何特点? 答:有星型网,以一中点向四周辐射,现在的程控交换局与其所在的各电话用户的连线就是这种结构。

《计算机网络》第3版课后题参考答案(徐敬东、张建忠编著)

第1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填空题 (1)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2)ISO/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3)建立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资源共享和在线通信。 二、单项选择题 (1)在TCP/IP体系结构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B ) A.主机-网络层 B.互联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2)在OSI参考模型中,保证端-端的可靠性是在哪个层次上完成的?( C )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会话层 三、问答题 计算机网络为什么采用层次化的体系结构? 【要点提示】采用层次化体系结构的目的是将计算机网络这个庞大的、复杂的问题划分成若干较小的、简单的问题。通过“分而治之”,解决这些较小的、简单的问题,从而解决计算机网络这个大问题(可以举例加以说明)。

第2章以太网组网技术 一、填空题 (1)以太网使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为CSMA/CD。 (2)计算机与10BASE-T集线器进行连接时,UTP电缆的长度不能超过100米。在将计算机与100BASE-TX集线器进行连接时,UTP 电缆的长度不能超过100米。 (3)非屏蔽双绞线由4对导线组成,10BASE-T用其中的2对进行数据传输,100BASE-TX用其中的2对进行数据传输。 二、单项选择题 (1)MAC地址通常存储在计算机的( B ) A.内存中 B.网卡上 C.硬盘上 D.高速缓冲区 (2)关于以太网中“冲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D ) A.冲突时由于电缆过长造成的 B.冲突是由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错误使用造成的 C.冲突是由于网络管理员的失误造成的 D.是一种正常现象 (3)在以太网中,集线器的级联( C ) A.必须使用直通UTP电缆 B.必须使用交叉UTP电缆 C.必须使用同一种速率的集线器 D.可以使用不同速率的集线器 (4)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 A.集线器可以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 B.集线器具有信息过滤功能 C.集线器具有路径检测功能 D.集线器具有交换功能

网络工程原理与实践教程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 2、路由表 3、园区网广域网远程连接 4、10M基带信号500m 5、8 6、网段中继设备第1、2、5 7、PVC SVC 8、租用专线业务帧中继业务话音/传真业务 9、分段管理灵活安全性 10、144kbit/s 64kbit/s B 16kbit/s D 11、隧道技术 12、30 13、带宽时延信道可信度信道占用率最大传输单元 二.问答题 1、分层设计的原则有两条:网络中因拓扑结构改变而受影响的区域应被限制到最小程度;路曲器应传输尽量少的信息。 2、核心层设计应该注意:不要在核心层执行网络策略:核心层的所有设备应具有充分的可达性。 3、汇聚层设计U标有:隔离拓扑结构的变化;通过路山聚合控制路山表的大小。 4、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图时注意:选择合适的图符来表示设备;线对不能交义、串接,非线对尽量避免交义;终结处及芯线避免断线、短路;主要的设备名称和商家名称要加以注明;不同连接介质要使用不同的线型和颜色加以注明:标明制图日期和制图人。 3、ATM论坛规定了恒定比特率、实时可变比特率、非实时可变比特率.不指明比特率和可用比特率等5种服务类型。 6、划分VLAN的方式有基于端口划分VLAN;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基于协议规则划分VLAN;基于网络地址划分VLAN。 7、减少Man网络覆盖时的工程建设成本(利用现有的基站架高)、同时减少网络规划费用 8、1. Q0S【流控技术领域】2.数据缓存【数据缓存技术领域】3.传输协议优化【协议优化技术领域】4.数据压缩 9、开放性原则可扩展性原则先进性与实用兼顾原则安全与可靠原则可维护性原则。 10、(1)园区网是网络的基本单元,是网络建设的起点,它连接本地用户,为用户联网提供了本地接入设施(2)园区网较适合与采用三层结构设计,通常规模较小的园区网只包括核心层和接入层,分布层被划入了核心层,尤其是在交换网络中是如此考虑的(3)园区网对线路成本考虑较少,对设备性能考虑的较多,追求较高的带宽和良好的扩展性(4)园区网的结构比较规整,有很多成熟的技术,如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DDI,也有许多新兴的技术,如吉比特以太

(完整版)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后题答案

1.3计算机通信的本质 计算机通信与传统的电话通信、电报通信不同,计算机通信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包括服务器),或人(通过终端、微机或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信息的生成、传送、交换、存储和处理,其实质是计算机进程之间的通信。 1.8现代电信网的组成 现代电信网是一个复杂的通信系统。从通信模型的角度分,现代电信网的组成可包含三个部分:终端子系统、交换子系统和传输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面向公众提供全程、全网的数据传送、交换和处理服务。 从网络角度来分,传输系统可分为两大类:中继传输系统和用户传输系统。从传输信息特征来分,可分为模拟传输系统和数字传输系统两种。 1.15物联网: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或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 2.4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网络协议,简称为协议。 网络协议的3个基本要素: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定时规则:明确实现通信的顺序、速率、速配及排序。 2.7OSI服务与协议的关系及区别: 关系:首先,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它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其次,协议是水平的且协议是控制对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另外,并非在一个层内完成的全部功能称为服务。 区别:服务是网络体系结构中各层想他的上层提供的一组原语(操作)。服务描述两层之间的接口,下层是服务的提供者,上层是服务用户;而协议是定义同层对等实体间交换帧,数据包的格式和意义的一组规则。 2.9协议数据单元(PDU):在不同的开放系统的对等实体间交换信息是在相关层的通信规程控制下完成的,这类信息传送单元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它由两部分组成:上一层的服务数据单元(SDU)、本层的协议控制信息(PCI)。 OSI各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物理层:主要功能是完成相邻接点原始比特流的传输; 数据链路层:主要功能是加强物理层传输比特的主要功能使之对网络层显现为一条无错线路。 网络层:主要功能是完成网络中主机间的报文传输,其关键问题之一是使用数据链路层的服务将每个报文分组从源端传输到目的端; 传输层:主要功能是从会话层接收数据且在必要时把它分成较小的单元。

最新大学物理实验教材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物理实验教材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转动惯量: 1.由于采用了气垫装置,这使得气垫摆摆轮在摆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粘滞阻尼力矩降低至最小程度,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考虑这种阻尼的存在,试问它对气垫摆的摆动(如频率等)有无影响?在摆轮摆动中,阻尼力矩是否保持不变? 答:如果考虑空气粘滞阻尼力矩的存在,气垫摆摆动时频率减小,振幅会变小。(或者说对频率有影响, 对振幅有影响) 在摆轮摆动中,阻尼力矩会越变越小。 2.为什么圆环的内、外径只需单次测量?实验中对转动惯量的测量精度影响最大的是哪些因素? 答:圆环的内、外径相对圆柱的直径大很多,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时,相对误差较小,故只需单次测 量即可。(对测量结果影响大小) 实验中对转动惯量测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周期的测量。(或者阻尼力矩的影响、摆轮是否正常、平稳的摆动、物体摆放位置是否合适、摆轮摆动的角度是否合适等) 3.试总结用气垫摆测量物体转动惯量的方法有什么基本特点? 答:原理清晰、结论简单、设计巧妙、测量方便、最大限度的减小了阻尼力矩。 三、混沌思考题 1. 精品文档

有程序(各种语言皆可)、K值的取值范围、图 +5分 有程序没有K值范围和图 +2分 只有K值范围 +1分 有图和K值范围 +2分 2.(1).混沌具有内在的随机性:从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演化过程看,它们在混沌区的行为都表现出随机不确定性。然而这种不确定性不是来源于外部环境的随机因素对系统运动的影响,而是系统自发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产生的 (2).混沌具有分形的性质(3).混沌具有标度不变性(4).混沌现象还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对具有内在随机性的混沌系统而言,从两个非常接近的初值出发的两个轨线在 经过长时间演化之后,可能变得相距“足够”远,表现出对初值的极端敏感,即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答对2条以上+1分,否则不给分,只举例的不给分。 四、半导体PN 结 (1)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电流一电压变换器测量11610~10--A 电流,有哪些优点? 答:具有输入阻抗低、电流灵敏度高、温漂小、线性好、设计制作简单、结构牢靠等优点。 (2)本实验在测量PN 结温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记录数据开始和结束时,同时都要记录下干井中温度θ,取温度平均值θ。 (3)在用基本函数进行曲线拟合求经验公式时,如何检验哪一种函数式拟合得最好,或者拟合的经验公式最符合实验规律? 答:运用最小二乘法,将实验数据分别代入线性回归、指数回归、乘幂回归这三种常用的基本函数,然后求出衡量各回归方程好坏的拟合度R 2。拟合度最接近于1的函数,拟合得最好。 五、地磁场 (1)磁阻传感器和霍耳传感器在工作原理有什么区别? 答:前者是磁场变化引起材料阻值变化,最终使得电桥外接电压转变为对应的输出电压;后者是磁场变化引起流经材料内部的载流子发生偏转而产生电压。 (2)为何坡莫合金磁阻传感器遇到较强磁场时,其灵敏度会降低?用什么方法来恢复其原来的灵敏度? 答:传感器遇到强磁场感应时,对应的磁阻材料将产生磁畴饱和现象,外加磁场很难改变磁阻材料的

计算机网络-清华版_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选择题培训讲学

第一章选择题 1、计算机网络共享的资源是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与数据 2、早期ARPANET 中使用的IMO从功能上看,相当于目前广泛使用的路由器 3、关于计算机网络形成的标志性成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哦死参考模型为网络协议的研究提供了理 论依据 4、ARPANET最早推出的网络应用是TELNET 5、对ARPANET研究工作的描述错误的是提出了ipv6地址的划分方法 6、以下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描述中错误的是物联网的应用可以缓解ip地址匮乏问题 7、以下关于无线网络技术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WMAN不需要有基站 8、以下关于计算机网络定义药店的描述中错误的是联网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必须遵循TCP/IP 9、以下属于定义中错误的是“intranet”是依据osi参考模型与协议组建的计算机网络 10、以下关于网络拓扑的描述中错误的是网络拓扑研究的是资源子王中节点的结构关系问题 11、以下关于网络分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连接用户计算机身边10m之内计算机等数字终端设备的 网络称为WSN 12、以下关于广域网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广域网的核心技术是线路交换技术 13、以下关于网络城域网的描述中错误的是第二层交换机是宽带城域网的核心设备 14、以下关于局域网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提供高数据传输速率(1.544~51.84Mbps)、低误码率 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 15、以下关于蓝牙技术的描述中错误的是与IEEE 802.15.4标准兼容 16、以下关于ZigBee技术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与IEEE802.15.4的MAC层协议不兼容 17、以下关于ISP概念的描述中错误的是第一层的国家服务提供商NSP是由ISOC批准的 18、以下关于internet核心交换与边缘部分结构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边缘部分的段系统是由路 由器组成 19、以下关于环状拓扑结构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环中数据可以沿两个方向逐站传送 20、以下关于数据报传输方式的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数据报方式适用于长报文、会话式通信 第二章 选择题 1.以下关于网络协议与协议要素的描述正确的是A A.协议表示网络功能是什么 B.语义表示是要做什么 C.语法表示要怎么做 D.时序表示做的顺序 2.以下关于网络体系结构概念的描述中错误的是B A.网络体系结构是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 B.所有的计算机网络都必须遵循0SI体系结构 C.网络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网络协议的技术是具体的 D.网络体系结构对计算机网络应该实现的功能进行精确定义 3.以下关于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方法优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C A.各层之间相互独立 B.易于实现和标准化 C.允许隔层通信是0SI参考模型灵活性的标志 D.实现技术的变化都不会对整个系统工作产生影响 4.以下关于0SI参考樽型的基本概念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A.术语"0SI参考模型"中的开放是指可以用于任何一种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B.0SI参考模型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C.0SI的服务定义详细地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不涉及接口的具体实现方法 D.0SI参考模型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在制定标准时所使用的概念性的框架

现代交换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1、为什么说交换是通信网的核心 答:因为交换设备主要是为网络中的任意用户之间构建通话连接,主要完成信号的交换,以及节点链路的汇集、转接、分配,所以交换设备是通信网的核心。 3、交换性能的差别对业务会造成什么影响 答:交换性能对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业务开放种类、接续速度和接续成功率等方面。 5、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在交换思想上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二者有哪些缺点,有哪些可以进行改进的方法 答:(1)电路交换采用面向连接且独占电路的方式,是固定资源分配方式。分组交换对链路的使用时采用统计复用,不是独占的方式,即动态资源分配方式。(2)改进方法:在根据具体的应用兼顾到时延与开销两方面选择分组长度。 第二章1、PCM的时分复用中,随着复用路数的增加,每帧中包含的子支路书增加,其每帧的时间长度是否会随着增加为什么 答:每帧的时间长度不会随之增加,例如,对于语音信号而言,采样频率为8000Hz,则采样周期为1S/8000=125us,这就是一个帧的时间长度,分帧包含的子支路数影响每个时隙的时间长度。 2、利用单向交换网络能否实现用户的双向通信 答:可以,通过分别建两条相互独立的来、去方向通路来实现双向通信。 3、T接线器和S接线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S连接器即是空间连接器,只能完成不同总线上相同时隙之间的交换,不能满足任意时隙之间的交换要求,T接线器即是时间连接器可以实现在一条复用线上时隙之间交换的基本功能。 4、为什么说TST网络是有阻塞的交换网络 答:因为TST网络中S连接器的出、入线上必须具有相同的、同时空闲的时隙号时方可接通,否则,S接续器某入线上的时隙会由于无对应时隙号而发生阻塞。 第三章1、为什么数字中继中需要做帧同步和复帧同步 答:帧同步可以使收发两端的各个话路时隙保持对齐;复帧同步则可以解决各路标志信令的错路问题。 2、若出现电话机摘机拨号后,其拨号音不能停止的情况,请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 答:(1)发号制式不正确;(2)DTMF收号器发生故障或资源不够、没有接收到用户拨号信息;(3)处理机故障,当收号器收到用户拨出的号码并上交处理机,但处理机故障不能拆除拨号连接;(4)用户接口电路故障。 4、为什么采用多级链表结构存储字冠分析数据比采用顺序表节约空间 答:顺序表针对每个字冠在内存中都会对应有分析字冠并存放分析结果的记录,即使有些字冠前面有些位数的数字是相同的,因此占用很大的存储空间,空间利用效率低,而采用多级链表结构时,对于前面有相同数字的字冠就可以共同分析至不同位数为止,由于相同数字部

通信网络基础 (李建东 盛敏 )课后习题答案

1.1答:通信网络由子网和终端构成(物理传输链路和链路的汇聚点),常用的通信网络有A TM 网络,X.25分组数据网络,PSTN ,ISDN ,移动通信网等。 1.2答:通信链路包括接入链路和网络链路。 接入链路有:(1)Modem 链路,利用PSTN 电话线路,在用户和网络侧分别添加Modem 设备来实现数据传输,速率为300b/s 和56kb/s ;(2)xDSL 链路,通过数字技术,对PSTN 端局到用户终端之间的用户线路进行改造而成的数字用户线DSL ,x 表示不同的传输方案;(3)ISDN ,利用PSTN 实现数据传输,提供两个基本信道:B 信道(64kb/s ),D 信道(16kb/s 或64kb/s );(4)数字蜂窝移动通信链路,十几kb/s ~2Mb/s ;(5)以太网,双绞线峰值速率10Mb/s,100Mb/s 。 网络链路有:(1)X.25提供48kb/s ,56kb/s 或64kb/s 的传输速率,采用分组交换,以虚电路形式向用户提供传输链路;(2) 帧中继,吞吐量大,速率为64kb/s ,2.048Mb/s ;(3)SDH (同步数字系列),具有标准化的结构等级STM-N ;(4)光波分复用WDM ,在一根光纤中能同时传输多个波长的光信号。 1.3答:分组交换网中,将消息分成许多较短的,格式化的分组进行传输和交换,每一个分组由若干比特组成一个比特串,每个分组 都包括一个附加的分组头,分组头指明该分组的目的节点及其它网络控制信息。每个网络节点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来实现分组的交换。 1.4答:虚电路是分组传输中两种基本的选择路由的方式之一。在一个会话过程开始时,确定一条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逻辑通路,在 实际分组传输时才占用物理链路,无分组传输时不占用物理链路,此时物理链路可用于其它用户分组的传输。会话过程中的所有分组都沿此逻辑通道进行。而传统电话交换网PSTN 中物理链路始终存在,无论有无数据传输。 1.5答:差别:ATM 信元采用全网统一的固定长度的信元进行传输和交换,长度和格式固定,可用硬件电路处理,缩短了处理时间。为 支持不同类型的业务,ATM 网络提供四种类别的服务:A,B,C,D 类,采用五种适配方法:AAL1~AAL5,形成协议数据单元CS-PDU ,再将CS-PDU 分成信元,再传输。 1.7答:OSI 模型七个层次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TCP/IP 五个相对独立的层次为: 应用层,运输层,互联网层,网络接入层,物理层。 它们的对应关系如下: OSI 模型 TCP/IP 参考模型 1.10解:()()Y t t X +=π2cos 2 ()()Y Y X cos 22cos 21=+=π

大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免费下载链接下部

大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免费下载链接 (上中下)190-290 本资料由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上网购返利网分享汽车理论习题答案(考研_作业).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zobam 汽车理论第五版_课后习题答案(正确).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o67DaHk 波动习题答案.pdf→→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pJDGFyj 泵与风机课后习题答案.pdf→→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gdBph3H 流体力学习题解答李晓燕吴邦喜.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qWM2gAo 液压与气压传动习题答案.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bnksUmV 物理化学第五版习题解答(上下册).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sjvvFPj 物理学教程第二版马文蔚下册课后答案完整版_cropped.pdf→→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sj98Mct 物理学第五版上册习题答案.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jG1F9NS 王勖成《有限单元法》1-5章课后习题答案.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nt8vc3B 理论力学教程_第三版_周衍柏_课后习题答案_总汇(1).pdf→→

理论力学教程_第三版_周衍柏_课后习题答案_总汇.pdf→→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eQABmxW 电力系统分析课后习题答案.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bngpktD 电动力学习题答案chapter5.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pJ7AZ5x 电子商务法律与法规综合复习题与答案.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c0nEFUo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上1,2,5,6,7,8.pdf→→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hq3f7Is 电子线路习题答案梁明理版.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bn5rEIr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pdf→→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mgHQ6xi 电机与拖动基础第三版李发海答案(全).pdf→→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dD25KyP 电气测试技术第三版_课后习题答案%28林德杰%29.pdf→→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jGwVRE2 电磁场与电磁波习题答案 (6).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6918081.html,/s/1bnrK3pX 电磁场与电磁波习题答案 (7).pdf→→

计算机网络课后题答案

第三章 1.网卡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它实现了网络的哪几层协议? 网卡工作在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是最基本的网络设备,是单个计算机与网络连接的桥梁。它主要实现如下功能: (1)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信号的发送与接收。 (2)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的实现。采用不同拓扑结构,对于不同传输介质的网络,介质的 访问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有相应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来规范介质的访问方式,从而使网络用户方便、有效地使用传输介质传递信息。 (3) 串/并行转换。因为网卡通过总线以并行传输方式与计算机联系,而网卡与网络的通 信线路采用串行传输方式联系,所以网卡应具有串/并行转换功能。 (4) 发送时,将计算机产生的数字数据转变为适于通信线路传输的数字信号形式,即编 码;接收时,将到达网络中的数字信号还原为原始形式,即译码。 2.网卡有几种分类方式? 1.按连接的传输介质分类 2.按照总线类型分类 3.使用粗缆、细缆及双绞线的网卡接口名称分别是什么? 粗缆网卡使用AUI连接头,用来连接收发器电缆,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网卡的使用了。 细缆网卡使用BNC连接头,用来与BNC T型连接头相连,现在也很少使用,在一些布网较早的单位还可以见到。连接同轴电缆的网卡速率一般为10 Mb/s。双绞线网卡是现在最常用的,使用RJ-45插槽,用来连接网线的RJ-45插头。 4.简述安装网卡的主要步骤。 对于台式计算机,若使用USB网卡,则只要将网卡插入计算机的USB接口中就可以了; 若使用ISA或者PCI网卡,则需以下安装步骤: (1) 断开电源,打开机箱。 (2) 在主板上找到相应的网卡插槽,图3.8所示为ISA插槽和PCI插槽。选择 要插入网卡的插槽,将与该插槽对应的机箱金属挡板取下,留下空缺位置 (3)将网卡的金属挡板朝向机箱背板,网卡下方的插条对准插槽,双手均匀用 力将网卡插入插槽内,这时网卡金属挡板正好填补了上一步操作留下的空缺位置 (4) 根据机箱结构,需要时用螺丝固定金属挡板,合上机箱即可。 对于笔记本电脑,网卡的安装较为简单。首先找到笔记本的PCMCIA 插槽,如图3.10所示,然后将PCMCIA网卡有金属触点的一头插入PCMCIA 插槽,这样网卡就安装好了 5.集线器是哪一层的设备,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集线器属于物理层设备,它的作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将一些机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局域网。 6.在集线器或交换机的连接中,级联与堆叠连接方式有什么异同? 1.级联是通过集线器的某个端口与其他集线器相连,堆叠是通过集线器背板上的专用堆叠 端口连接起来的,该端口只有堆叠式集线器才具备。 2.距离不同堆叠端口之间的连接线也是专用的。堆叠连接线长度很短,一般不超过1 m, 因此与级联相比,堆叠方式受距离限制很大。 3.但堆叠线缆能够在集线器之间建立一条较宽的宽带链路,再加上堆叠单元具有可管理 性,这使得堆叠方式在性能方面远比级联方式好。 7.交换机是哪一层的设备,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交换机是二层网络设备(即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李全龙计算机网络原理-课后习题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原理 第一章课后习题: 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就是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二,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含义各是什么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语法,语义,时序。 语法就是定义实体之间交换信息的格式和结构,或者定义(比如硬件设备)之间传播信号的电平等。 语义就是定义实体之间交换信息中需要发送(或包含)哪些控制信息。这种信息的具体含义,以及针对不同含义的控制信息,接收信息端应如何响应。 时序也称同步。定义实体之间交换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匹配或适应彼此的速度。 > 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是什么 在不同主机之间实现快速的信息交换,通过信息交换,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这一核心功能。 四,按网络覆盖范围划分,主要有哪几类计算机网络各自的特点 主要有个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个域网是近几年随着穿戴设备,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而提出的网络类型,是由个人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构成小范围的网络,实现个人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比如蓝牙。范围控制在1到10米。 局域网通常部署在办公室,办公楼,厂区等局部区域内。采用高速有线或无线链路,连接主机实现局部范围内高速数据传输范围。十米到一公里。 城域网覆盖一个城市范围内的网络,5到50公里。 广域网覆盖通常跨越更大的地理空间,几十公里至几千公里,可以实现异地城域网或局域网的互连。 | 五,按网络拓扑划分,主要有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星形拓扑结构,总线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树形拓扑结构,混合拓扑结构。 1.星形拓扑包括一个中央结点,网络中的主机通过点对点通信链路与中央结点连接,中央结点通常是集线器、交换机等设备,通信通过中央结点进行。 多见于局域网个域网中。 优点,易于监控与管理,故障诊断与隔离容易。 缺点,中央结点是网络中的瓶颈,一旦故障,全网瘫痪,网络规模受限于中央结点的端口数量。 2.总线拓扑结构采用一条广播信道作为公共传输介质,称为总线。所有结点均与总线连接,结点间的通信均通过共享的成分进行。 多见于早期局域网。 优点,结构简单,所需电缆数量少,易于扩展。 ~

通信网理论基础习题答案 完整版

2.2 求M/M/m (n )中,等待时间w 的概率密度函数。 解: M/M/m (n )的概率分布为: 1 1010011!)(!)(--=--?? ????--+=∑m r m n m k m m p k m p ρρρρ ??? ? ???>≤≤-≤≤=n k n k m p k m m k p k m p k m k k 0!10!)(00ρρ 假定n>m ,n ≥0,现在来计算概率P{w>x},既等待时间大于x 的概率。 ∑=>?=>n j j j x w P p x w P 0 }{}{ 其中,P j {w>x}的概率为: n j m x w P n j m i x m e x w P m j x w P j m j i i x m j j ≤≤=>-≤≤? = >-≤≤=>∑-=-1 }{1! )(}{1 00 }{0 μμ 可得: x m m n n i m m n i i x m m n m j n m j i i x m j m n n m j m j i i x m j e m m P x w P 则 若n P i x m e P m m i x m e P m m P i x m e P x w P )(010 010010 ! )(1}{1!)(!!)(!! )(}{λμμμμρρρρρμρμρμ--+--=--=-=--=-=-?-=>∞→+--?=??????+??=+??=>∑∑∑∑∑ 特别的,新到顾客需等待的概率为: ! )(1}0{0m m P W P m ρρ? -=>

] )! 1() ()!1()(!)()([)1(!)(而 1 2 10--------=----=---∑m n m m m n x m i x m e m P m x f m n n m n i m n m i m x m m w μλμρλμρλλμρρμ n m k k x m m m w P w P P w P 注: e m m P m x f 在n =∞===--=∞→∑-=--}{}0{)() 1(!)(10 )(0 λμλμρρ 2.4求M/D/1排队问题中等待时间W 的一、二、三阶矩m 1、m 2、m 3,D 表示服务时间为定值b ,到达率为λ。 解: ) () 1()(S B s s s G λλρ+--= 其中 sb st e dt e b t s B -∞ -=-= ? )()(δ 从而 sb e s s s G -+--=λλρ)1()( 又 ∑∞ ==0 )(i i i s g s G )1(!)(00ρλλ-=??? ? ??-?+-??? ??∴∑∑∞ =∞=s j sb s s g j j i i i b g λρ--=110 221)1(2)1(b b g λρλ---= 3 4232) 1(12)2)(1(b b b g λλλρ-+-= 3 4 332 3 222 114 43)1(4)21(6)0()1(6)2(2)0()1(2)0() () 1(24)1)(21(ρλρρλρρλρλλλρλ-+= ?='''-=-+= ?=''=-= -='-==--+-=b g G m b g G m b g G m b b b b g 2.5 求M/B/1,B/M/1和B/B/1排队问题的平均等待时间W ,其中B 是二阶指数分布: 100 ,)1()(212121<<>-+=--αλλλααλλλt t e e t f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1 1.1选择题 (1)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矢径),(y x r 的端点处,其速度大小为 (A)dt dr (B)dt r d (C)dt r d | | (D) 22)()(dt dy dt dx [答案:D] (2) 一质点作直线运动,某时刻的瞬时速度s m v /2 ,瞬时加速度2 /2s m a ,则一秒钟后质点的速度 (A)等于零 (B)等于-2m/s (C)等于2m/s (D)不能确定。 [答案:D] (3) 一质点沿半径为R 的圆周作匀速率运动,每t 秒转一圈,在2t 时间间隔中,其平均速度大小和平均速率大小分别为 (A) t R t R 2, 2 (B) t R 2,0 (C) 0,0 (D) 0,2t R [答案:B] 1.2填空题 (1) 一质点,以1 s m 的匀速率作半径为5m 的圆周运动,则该质点在5s 内,位移的大小 是 ;经过的路程是 。 [答案: 10m ; 5πm] (2) 一质点沿x 方向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a=3+2t (SI),如果初始时刻质点的速度v 0为5m·s -1,则当t 为3s 时,质点的速度v= 。 [答案: 23m·s -1 ] (3) 轮船在水上以相对于水的速度1V 航行,水流速度为2V ,一人相对于甲板以速度3V 行走。如人相对于岸静止,则1V 、2V 和3V 的关系是 。 [答案: 0321 V V V ]

1.3 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你认为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中哪个因素决定: (1) 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2) 物体的内部结构; (3) 所研究问题的性质。 解:只有当物体的尺寸远小于其运动范围时才可忽略其大小的影响,因此主要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 1.4 下面几个质点运动学方程,哪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1)x=4t-3;(2)x=-4t 3+3t 2+6;(3)x=-2t 2+8t+4;(4)x=2/t 2-4/t 。 给出这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在t=3s 时的速度和加速度,并说明该时刻运动是加速的还是减速的。(x 单位为m ,t 单位为s ) 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为不等于零的常数时的运动。加速度又是位移对时间的两阶导数。于是可得(3)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其速度和加速度表达式分别为 2 2484 dx v t dt d x a dt t=3s 时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v =20m/s ,a =4m/s 2。因加速度为正所以是加速的。 1.5 在以下几种运动中,质点的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以及加速度哪些为零哪些不为零? (1) 匀速直线运动;(2) 匀速曲线运动;(3) 变速直线运动;(4) 变速曲线运动。 解:(1) 质点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其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及加速度均为零; (2) 质点作匀速曲线运动时,其切向加速度为零,法向加速度和加速度均不为零; (3) 质点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其法向加速度为零,切向加速度和加速度均不为零; (4) 质点作变速曲线运动时,其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及加速度均不为零。 1.6 |r |与r 有无不同?t d d r 和d d r t 有无不同? t d d v 和t d d v 有无不同?其不同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解:(1)r 是位移的模, r 是位矢的模的增量,即r 12r r ,12r r r ; (2) t d d r 是速度的模,即t d d r v t s d d . t r d d 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 ∵有r r ?r (式中r ?叫做单位矢),则 t ?r ?t r t d d d d d d r r r 式中 t r d d 就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