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全国高等学校229所分布情况

(中国大陆除: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十大沿海省市之外的地区)

1957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东部沿海114所)

(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十大省市)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倾向。如在高中毕业生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整齐大学生的入学程度;教育部制订并实行有关大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法令;强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等等,这些举措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但是,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其间,有一个短暂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间实行的大学区制。实行“大学区制”用蔡元培的话来说是“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3]。众所周知,大学院制试行不及两年就无疾而终,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实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全国卷1,附解析)

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高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25. 表1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C 26. 表2 记述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 《新唐书·高祖本纪》 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 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 【考点定位】史观史法•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叙述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以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史料的解读。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是考

中国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关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

50年代初,新政权改造旧教育,重建教育体系的努力是在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的:接管和改造旧学校,将所有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和教会学校,以及私立学校改为公立;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将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并举,扩大工农和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主要在1952年进行的对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按照苏联模式改造旧有的高等教育,构造了建国之后高等教育的模式和品质,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一模式已成为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对象。 ◎对院系调整过程的追述 早在1949年底,高等学校即已开始在小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校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1年4 月,取消交通大学管理学校,所属系科分别并入交大工学校、北方交大和上海财经学校;复旦大学土木系并入交通大学;交通大学纺织系与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工专纺织科合并为华纺织工学,等等。 1952年,根据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为适应高等教育满足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的需要,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统一分配毕业生制度的需要,开始大规模进行院系调整。

1951年11月,中央教育部在京召开的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揭开1952年院系统调整的序幕。会议指出,全国工学院地区分布很不合理,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少数大城市,师资设备分散,使用效益低;学科庞杂,教学不切实际,培养人才不够专精;学生数量远远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决定以华北、华东和中南为重点进行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 1952年5 月,中央教育部提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则和计划,其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明确主要发展工业学院,尤其是单科性专门学院。调整的方式是根据苏联的大学模式,取消大学中的学院,调整出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科,或新建专门学院,或合并到已有的同类学院中去。调整的原则是:高等学校的内容和形式按大学、专门学院及专科学校三类分别调整充实。 大学(指综合性大学)为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及培养师资的高等学校,全国各大行政区最少有1 所,最多不得超过4 所,大学行政组织取消院一级,以系为教学行政单位;工学院是这次调整的重点,以少办或不办多科性的工院,多办专业性的工学院为原则。 农学院采取集中合并的方针,每一大行政区办好1 至3 所。 师范学院每一大行政区办好1 至3 所,纠正过去与大学同学科设系的倾向,严格遵照中学教学计划所需系科设系。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60年历程与经验++赵俊芳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60年历程与经验赵俊芳 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赵俊芳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逐步完成了对旧高等教育机构的收编与改造,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奠定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得到恢复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使我国在经历了高等教育弱国、高等教育小国后,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并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借助数据与资料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60年来的发展特点、成就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 60年回顾思考 一、中国高等教育60年发展轨迹 建国60 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艰难的奠基期、坎坷的挫折期后,迎来了振奋的恢复期,并以惊人的速度迈入大发展时期。 (一)奠定基础期(1949——1965) 1949年12月,全国首次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可视为新中国教育开端。其后,国务院、教育部先后颁布或印发一系列规程、条例,发布教育工作指示,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宗旨、任务、教学组织、课程、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作出规定,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奠基性成就。 第一,接收改造旧高校。建国之初,我国政府逐步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一百余所旧高校进行初步改造,废除国民党党义与训导制;接收由国外教会资助的辅仁大学、燕京大学、金沽大学、协和医学院、金陵大学、华中大学、东吴大学、震旦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收回教育主权;分期分批接办中法大学、广州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等五十余所私立高等学校;在接收改造就高校的同时,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新型高等教育机构。 第二,进行初次院系调整。为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952年,教育部根据中央精神与百废待兴的社会需求,通过借鉴前苏联的办学经验,对全国高校院系、学科进行调整。调整的核心是突出理工学科,强化应用学科,如:新增设钢铁、地质、矿业、航空、水利等专业或专门学院。虽然50年代的院系调整拆解了一些具有很好发展基础、发展前景的综合性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但此次院系调整,适应

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

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 一、一二十年代全国六大学区最高学府——中国早期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 1、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 2、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 3、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 4、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 5、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 6、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东北大学)。 二、中国最杰出的两所现代高等军事学校: 1、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2) 2、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1924)。 三、1928年全国四大中央级国立大学——四大中山大学: 1、第一中山大学(->中山大学) 2、第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 3、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 4、第四中山大学(->南京大学)。 四、抗战时期全国两大联合大学: 1、西南联合大学(1937,长沙临时大学,1938-1946,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2、西北联合大学(1937,西安临时大学,1938-1939,北

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 五、民国最著名的5所教会大学: 1、南京金陵大学 2、北京燕京大学 3、上海圣约翰大学 4、苏州东吴大学 5、广州岭南大学 六、重要的教会大学(17所) 据1918年统计,全国共有15所重要教会大学,按其创办时间依次是 1、1902年,苏州东吴大学(美); 2、1903年,上海震旦大学(法); 3、190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美); 4、1910年,杭州之江大学(美); 5、1910年,成都华西大学(美、英); 6、1910年,武汉华中大学(美、英); 7、1911年,南京金陵大学(美); 8、1914年,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美); 9、1914年,长沙湘雅医学院(美); 10、1915年,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孙毅颖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在这三十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77年―2007年)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 (一)专科教育恢复 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恢复时期。这期间,高等专科教育恢复招生、职业大学诞生。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1978 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 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45.3% 。1979 年,专科招生人数减少,在校生人数为34.85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34.2% 。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模仿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职业大学诞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的矛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这一时期,我国恢复了高等专科教育,发展了以职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较少的资源、较小的投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上学机会,解决了社会人才紧缺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 二、探索与调整阶段(1985年―1994年) (一)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初中后“五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试点,开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 为了有效地培养大批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业务人员,同时为了避免专科教育的本科化,加强专科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教育部职教司提出试办“初中后五年制的技术专科学校”实施方案。国家教委印发了(85)教计字083号《关于同意试办三所初中后五年制的技术专科学校的通知》,开始了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的试点。 (三)突破传统模式,调整培养目标,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东中西部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研究

东中西部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研究 【摘要】本文从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个方面对东中西部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呈现阶梯状不均衡现象,也存在发展不协调、经费投入不足等共同问题。建议政府继续加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探索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招生指标分配倾向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机制,注重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东中西部普通高等教育比较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增加到1978年的3倍,达到了1800多所;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更是增加到20倍,达到了1700多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壮大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和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是否存在不平衡、差异性和共性问题,这是需要关注并进行探索的课题。 一、东中西部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概述 (一)东中西部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对比情况 1.东中西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学生数量分布不均匀,东中部普通高等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毕(结)生数约为西部的2倍(本文东中西部对比数据为各省、市、自治区的算术平均数)。(见表1)表1 东中西部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结)业生数(2006年) 注:来源资料: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有关数据整理。 2.东中西部毛录取率(本文没有采用通常的“毛入学率”。原因是只有部分

省区市不同年份地公布了高等教育毛入学,而且公布的数据还包括高教自考、成人教育等,带来了统计数据获取和比较分析的困难。为了保证资料数据获取的方便和更好的测量效度,本文采用“毛录取率”代替“毛入学率”,以当年当地录取人数的4倍而不是在校大学生人数作为评测分子,以当年当地18~22岁适龄人口而不是应考人数作为基数,来测度地区之间的高等教育机会发生率。)呈现阶梯状递减,而且都不同程度存在毛录取率偏低的现象(东中西部毛录取率分别为25.88%、21.01%和18.95%)。2006年,通高等学校毛录取率超过25%的省市有上海、北京、天津与浙江,毛录取率低于10%的省份有贵州、广西和云南。 另外,东部毛录取率增长幅度最大,西部略低于中部(1998~2006年,东中西部毛录取率增长幅度分别为18.75%、14.84%和13.71%)。 (二)东中西部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对比情况 1.西部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低于东中部(东中西部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为17.67:1、18.10:1和16.77:1),而且中部生师比超过18:1的警戒线(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师生比达标要求:1:14为优秀,1:16为良好,1:18为合格,超过合格比例的就要给予黄牌警告,限制其招生等)。 2.东中西部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呈现梯度减少的现象(东中西部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为2778人、1911人和1397人),东中西部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阶梯型下降。 3.东中西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本文采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代替“高等教育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近似地衡量各地区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原因是只有极少数省区市公布了高等教育支出情况。)呈现梯状增加,但是东中西部都存在教育经费投入比例逐渐下降趋势。(见表2)表2 东中西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情况(单位:%) 注:资料来源:根据2004~2007年度《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 4.东中西部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都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但是东部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且增加幅度、稳定程度高于中西部。2003~2006年,东部各省市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约为中部的 2.2倍,西部的1.6倍。需要注意的是,东部各省市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加

全国高考历年各省录取分数线比较与分析

全国高考历年各省录取分数线比较与分析 (2012-01-12 18:02:09) 转载▼ 分类:杂谈 标签: 全国高考 各省 分数 比较 分析 山东 河北 北京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甘肃 陕西 主要以时间序列来考察中央部属大学分省招生的公平性问题,本节主要考察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分数线的整体演变趋势,这也是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具体来说,依据分省招生的数量、基础教育的水平和高等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三个因素来揭示其演变的动因。首先,高考分数线的变化与招生名额的投放有很大关系,即在相同的条件下,招生数量越多,录取分数线就越低;其次,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该省生源的优劣程度,在同等条件下,基础教育水平越高,分数线也相应越高;最后,高等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招生数量的多寡,也会影响到分数线的变化,其中,高校的数量,特别是“211工程”院校和“985”工程院校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科一批分数线的高低。本节主要选取这三个因素来反映各省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变化情况。 一、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分数线的变化趋势 高考建制之初,由于招生数在整体上多于高中毕业生数,所以录取分数线也较低,并且实行以大行政区为主的招生体制,所以当时的分数线没有太多实质的意义。1958 年高考制度暂时中断,次年旋即恢复,并从此确立了分省录取制度,至此才出现了分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但因 20 世纪 60 年代强烈的**因素的干扰,高考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反复,科目改革频

仍,且相关数据散佚难以获取。 故此,只研究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分数线的变化情况。笔者选取 1980 年、1991 年和 1999 年的三个时间点的分省高考录取分数线来研究其基本的走势,之所以选取这三个时间点,出于以下考虑: 其一,1977 年到 1979 年考生众多、竞争激烈,属于特殊时期,从 1980 年开始,各项教育事业和高考制度逐步趋于正常; 其二,1999 年除广东实行“3+X”改革和上海单独命题之外,其他省区均采用全国卷,分数易于比较,之后因“3+X”改革方案在全国推广,试卷纷繁多样而难以比较;其三,1991 年大致处于两者之间,且大多数省区采用全国卷,分数易于比较。故此,选取以上三个年份的数据。大体而言,三个时段的分数线基本能够反应各省分数线变化的趋势。 将 1977年至 1999 年的各省录取分数线整理如下

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及高等学校的发展特色

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及高等学校的发展特色大学是时代的产物。现代大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职能和作用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形成,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网络技术正在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对在各领域工作的人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所有这些都必将影响到大学的存在和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从1999年大学开始扩大招生后,至2003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382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9%; 研究生招生约26, 9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4%。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1900万人,其毛入学率达到17%,①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截止到2002年底中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472所,其中本科院校630所,高等职业和专科院校842所,成人高校610所。能够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270多所;能够授予硕士学位的大学230多所;能够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100多所。在近年中国实施的高等教育工程项目中,有95所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有35 所大学进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985工程”。在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中,有56所经批准设有研究生院。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面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巨大的人口压力,国民的整体素质不高,生态环境恶化,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持续发展

的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使其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显著提高,一些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并在高等学校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正是在上述原则基础上,我们参照了国际上的大学分类标准,对中国的高等学校进行一下定位。 (二)高等学校的定位及办学特色 在中国国内对大学的定位有各种分类原则,我们主要根据现在较为通行的大学层次划分,即相应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技开发等方面具有的现实或潜在的能量级别,将中国1400所高等学校划分成四种类型。⑦ 1、研究型大学我们这里所讲的研究型大学是指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和部分虽然没有设置研究生院但能够授予较多博士学位的高校,其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在1:2, 5左右。这类大学数量大概有90所左右,它相当于美国的研究I型大学,约占中国本科大学的14, 29%。这样的大学,主要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进行交流借鉴的桥梁。这类大学的目标要更多地体现在学术追求和学术影响力,更多地体现在围绕国家的目标培养一批拔尖创新性人才和产出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最终实现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一概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抵经历了从解放初期到58年,58年.66年,66年.78年,78年以后这么几个发展阶段。 1.从解放初期到58年 特点:全盘苏化,院系调整,理工师范,各领风骚。 五十年代初,战后世界形成东西方两个阵营,中国党和政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联老大哥”,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中国的楷模。彼时,中国百废待兴,规划中的工业化美好蓝图,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理T 科专业,被提到了特殊的高度。同时由于旧中国留下的工业和高等教育基础过于薄弱,所以,在经济建设和文教科技方面按照苏联模式、依靠苏联专家,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高教苏化的显著标志就是院系调整,其核心内容,就是按照专业设立院校。拆分了许多综合性大学,重组、新建、强化了一大批专业类院校,其中主要是工科院校。如钢铁学院,化工学院,石油学院,船舶学院、航空学院等等。几乎每一个工业部门都对应有相应的工科院校。同时还有综合性工业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等。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著名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遭遇肢解。清华大学人文类学科、浙大的文史、医学、农学等被拆分,几成纯理工大学。 关于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和苏联模式,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尽管理工科和师范教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将其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具有充分的合理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是新制度的优势之一,但是,这一时期的调整,将人文学科的发展置于了从属地位,特别是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几乎从体系中消失,如此看来,值得商榷之处,也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否认,这一时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轫期,也是中国历史上,高等教育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之一。 2.58年----66年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相对稳定。由于中国自己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教育革命”的理念在高层逐步成型,中苏两党关系逐步恶化等等,高等教育领域逐渐“脱苏化”。尽管高等教育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但这段时间培养的大批人才和科研成果,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成为这个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亮点。 3.66年一78年 66年一72年,中国高校停止招生。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陷入瘫痪。1972年,部分高校恢复招生,在最初试行了简单的入学考试后,决定在继续废除高考制度的前提下,招收学员。由于免试人学,学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在理工科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常常陷入困境。这一时期,重创了中国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停顿甚至倒退的十年。 4.78年以后 改革开放初期,有两件最具改革开放色彩的标志性事件,一是农民分了田,二是大学恢复了高考。一时间,农民种田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构成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风尚积极向上的主流。78年春秋两季,有两批大学新生入学,史称“77级”,“78级”。他们的到来,迎来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二个春天,高等教育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质量大幅度提高,国际交流日趋常态化,当年被冷落、边缘化甚至废除的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重新得到了的应有的重视。一批批高校进

建国之初教育现状分析

建国之初教育现状分析 建国以前,经过多年战乱,使得我国在教育、经济等方面一直停滞不前,处于世界落后的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如今,我国在各方面已取得了不同的进展,现就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作出调查。主体: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旧中国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而且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色彩。全国人口中的80%以上的人是 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据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的统计,1947年全国高等专科以上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5.5万人;1946年中等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87.85万人;小学仅有28.9万所,在校学生只有2368.35万人。在中等以上的学校中,劳 动人民的子女极少。 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1952年以后,根 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教学改革,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1953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 五年计划时期,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在这个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1963年间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经过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

质量和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状况。“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工作开始了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战线的形势,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而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加强,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教育工作尽管有许多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就全局来讲,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共毕业1705.66万人。1949—198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比1928—194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增加了35.6倍。1949—1989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比1931—1946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增加了8.3倍。 普通高等学校从1949年的205所增加到1989年的1075所,本、专科在校学生从10.65万人上升到208.21万人,分别增加了5.24倍和16.87倍。中等专业学校从1949年的1171所增加到1989年的3984所,在校学生数从22.88万人上升到217.75万人,分别增加了2.4倍和8.52倍。研究生1989年在校学生数比1949年增加了160.11倍,达10.13万人。 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发展迅速,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和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最新教育文档

20 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开始在经 济和社会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与之相适应, 我国高等教 育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也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时 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 证。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当年的体制改革是分不 开的。本文将对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回顾, 以期 能为现在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回顾 20世纪 80 年代到 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 逐步展开和深化的,根据改革的特点、重点以及深度和广度,可 以把这一时期的改革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下面对这三个阶段的 改革分别进行阐述。 1、改革尝试阶段 (1980 年至 1984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有步骤 实行国家统一招生和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一无偿分配的制度。 地调整。 1979 年 9 月 18 日, 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建 议重新颁发的报告》。在管理体制上,逐步恢复了“ 中央统一领 导, 中央和省、 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体制。 在招生和就业上,

投资方面,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在高校的隶属关系上,实行条

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条块分割和国家包揽 办学、政府直接管理高校的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在保证高等学校 的投资、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步显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 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 包得过死, 使得高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开始呼吁要扩 大办学自主权。其突出标志是: 1979 年 12 月 6 日《人民日报》 发表的苏步青、李国豪、刘佛年等几位著名大学校长、书记关于 给高校一点自主权》 的呼吁。 这份呼吁在高教界引起了强烈反 响和热烈讨论, 为推动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此 后各高校开始了“扩大自主权”的改革。 但是,由于受当时种种 条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改革,只是处于尝试阶段,其力度及所 涉及的范围都比较小。 2、全面改革阶段 (1985 年至 1991 年) 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我国高 了全面改革时期。 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决定》 赋予了高校有权招收自费生、 委培生, 有权调整专业服务方向等 六个方面的自主权; 政府职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即政府由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这种体制的不足逐 等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凸显出来。 为此, 1985 年中共中央颁 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的颁布拉开了新时 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 此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人

中国高校历年(1977-2008)录取人数

中国高校历年(1977-2008)录取人数 中国高校历年录取人数 ——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录取比例为29∶1,约4.8%。新生于1978年春季入学。 ——1978年,610万人报考,原计划招生29.3万人,后增加近11万人,共录取40.2万人。新生当年秋季入学。 ——1979年,全国高考首次统一在7月7—9日三天进行。 当年共有468.5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了27.5万人,录取率为5.87%。 ——1980年,预选制后,大约只有40%的学生有资格参加高考。报考本科院校的考生外语成绩按30%计入总分。 考试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不张贴公布。取消考生查阅试卷的规定。 当年高考共有333万人报考,共录取28.1万人。一些省、市、自治区扩大招收自费走读生7000多人。 ——1981年,理工农医类加考生物,按30%计入总分。当年高考共有259万人报考,共录取27.9万人。 ——1982年,高考共有187万人报考,共录取31.5万人。 ——1983年,全国统考时间调整为7月15—17日。当年高考共有167万人报考,共录取39.1万人。 ——1984年,全国统一考试时间恢复为7月7—9日。当年高考共有164万人报考,共录取47.5万人。 ——1985年,共有176万人报考,共录取61.9万人。 ——1986年,共有191万人报考,共录取57.2万人。 ——1987年全国高考共有228万人报考,共录取61.7万人 ——1988年,高考共有272万人报考,共录取67万人。 ——1989年,全国高校招生59.7万。(俺的1989!) ——1990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60.9万。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全国卷2,含解析)

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高考试题 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理解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答案为C项。官修史书不一定就比私家撰著更为真实,排除A项;官修史书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不能保证对历史的评价更具有公正性,排除B项;历史

解释受主观因素影响大,D项结论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考点定位】史学素养·史书编著·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 【名师点睛】写入书本的历史是对过去真实历史进程的记录和解释,不可避免地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撰写者本人能力、学识和观念立场的影响。官方积极介入修撰史书,是想通过这一途径宣扬官方意志和价值观念,让史书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官修史书的行为是为维护君主专制服务,因此官修史书会带来修撰的政治色彩的增强。 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2 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而出现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排除D项。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文档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

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

中国大学发展历史

中国重点建设大学开展史 一、全国重点大学历史沿革:1954年全国性重点大学〔6所〕 1954年10 月,高教部在《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X围的决议》中,指定以下6所学校为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清华大学、农业大学、医学院、某某工业大学。1959年颁布的全国重点高校〔16所〕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以下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工业学院〔理工大学〕、航空学院〔航空航天大学〕、农业大学、医学院〔医科大学〕、师X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工业大学、复旦大学、某某交通大学、华东师X大学、某某第一医学院〔2000年并入复旦大学〕、某某通大学。 8月28日又增加的4所全国重点高校:协和医科大学、某某军事工程学院、第4军医大学、军事通讯工程学院。 1960年10月22日,中央决定在原来20所〔16+4〕重点大学的根底上,再增加44所重点大学:〔16+4+44〕 1、文理〔苏式综合大学〕:某某大学、南开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海洋学院〔理科〕、某某大学、 2、工科:某某工学院、东北工学院、某某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某某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某某工业大学、 3、专门性大学:石油学院、地质学院、邮电学院、钢铁学院、矿业学院、铁道学院、化工学院、某某铁道学院、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海运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同济大学、某某水电学院、中南矿冶学院、某某电讯工程学院、农机化学院、林学院、中医学院、某某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政法学院、对外贸易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体育学院 1963年9月12日,教育部通知增加3所重点大学: 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外国语学院 1963年10月24日,教育部通知增加1所重点大学: 某某农学院 *至此,全国重点高校共68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