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忆《天香》中的人性书写-开题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论王安忆《天香》中的人性书写

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B1204班

学号:124715

姓名:龚曲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王安忆是我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1980年她发表了她的成名作《雨,沙

沙沙》之后,一直保持着活跃的创作状态。相继推出具有青春自述色彩的“雯

雯序列”,蕴含女权主义思想的“三恋一岗”,以及代表其小说创作巅峰的

《长恨歌》,并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凭着自己所拥有的丰沛的情感体验和

持久的创作耐力,摆脱时代的、某个单一流派的局限,开辟了一条通向女性生

命本体的道路不断创新前行。

《天香》这本著作是以上海城市独特的历史背景,交融的文化环境,以及

特有的都市生活为背景,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明代上海风貌的盛大图景,回到

了上海的“史前”时代她的故事始自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终于康熙六

年(一六六七),讲述上海仕绅家族的兴衰命运,园林文化的穷奢极侈,还有

这百年间一项由女性主导的工艺—刺绣—如何形成地方传统给了读者全新的感受。

再浏览过众多的优质论文和老师细心的指导下定了这个题目,觉得在发表的论文中很多作者就是单一的研究历史,城市,人物等,看完整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女性写作呈现出明显的继承关系,正是有了将女性作为生命个体的体认,才会在繁杂的尘世生活中辨析出清晰的女性价值。而后者相对于前者,因更加贴近世俗生活的常态,更专注于城市生活中有关女性的日常叙事,因此再次以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她在男性的避世入世和女性独特的性情魅力的描写,了解到她这个不身处在上海却对这座城市有着与张爱玲描写的上海的不同之处,写出了上海的另一种静态美,和她作为外来者这个城市的动态人性美,学到她细腻的表现手法及浅淡但不失唯美的语言风格。写出她对市民日常生活的理解和欣赏,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上海与女性的描写,展现上海城务实开放,生生不息的一面。

希望可以在完成这篇论文后能开启读者对于海派的记忆,感受王安忆兼容并蓄的写作方式,发现女性的生命价值,对王安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并从中对自己以后的写作能力构思包括语言,逻辑表达等方面都能有所飞跃的提高。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目前来看,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天香》这本巨作进行过研究,取得了不少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

《天香》中作者以家族兴衰史贯穿全文,以申家三代女性的生命轨迹为上海“顾绣”的传奇发展始末作出了精彩的“传记”,所以评论家们不可忽视小说中对与女性形象的探讨。在陈树萍的《“德”“才”之间:才女主体性的建构——〈天香〉论》,吉倩倩的《突围与救赎——论王安忆小说〈天香〉中的女性书写》到2013 年张艳的《论〈天香〉中的性别角色与女性事业》和朱凯的《〈天香〉中坚韧奋斗的女性》研究的视角都围绕女性展开论述,主要是探讨明清女性在男性的撤退后彰显出独特的才华,突破传统束缚,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王宏和刘媛媛的《繁华落尽见真淳——透视〈天香〉蕴藏的上海风韵》同样以突出女性特质为主书写女性柔中有刚,刚中带柔的韵味。《天香》中对于老上海的历史掌故有充分的展现,这提示了物的成分在小说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批评家们首先将研究目光集中在小说中的物质描写。在张新颖的论文《中国当代文学中沈从文的回响——〈活着〉、〈秦腔〉、〈天香〉和这个传统的不同部分的对话》和《〈天香〉里的“莲”——王安忆小说的起与收,时间和历史》中都论及小说中物的部分前者是聚焦顾绣的书写,将其视为是回应了沈从所提出的文物质文化史传统。沈从文曾强调其“物质文化史关注的是千百年来普通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和创造,他钟情的是与百姓日用密切相关的器物。《天香》中大量的物质描写也是在描述古代民间日常生活中的工艺器物,从器物史的讲述中展现人的劳动与创造。天香园绣是《天香》中的核心之物,张新颖在文中着重地分析了王安忆“对一物之兴关乎天地造化的感知并将其与沈从文缘“物”抒情的表达相映照。后者关注的是小说中莲花的意象。张新颖认为莲花在《天香》中代表了绣艺传承的起与收。“从起点之前的‘一夜莲花’,到起点上的睡莲意象,再到收尾处的‘字字如莲,莲开遍地’,‘天香园绣’的历史脉络的节点标记清晰,张新颖借助莲花的意象来梳理《天香》中的时间脉络,为笔者在关注绣艺的传承之外,提供了新的把握小说时间脉络的方法。

还有关小说中对于古代上海的描写也是批评家们关注的焦点。董蕾的《海派前身,绣里锦心——解读王安忆长篇小说〈天香〉》和项静的《陌生化的上海与物质生活的形式——读王安忆〈天香〉》还有孙曙的《〈天香〉的“俗情写作”》都关注到了小说中的“史前”上海。董蕾围绕着王安忆的上海书写,从故事内容、美学风格、思想价值三方面对《天香》进行分析。故事内容是古典与海派的融合,美学风格上是从“人情”到“性情”的转变,最后在作者看来,《天香》其实是一座城市的抒情“考古学”。项静则立足于怀旧的写作方式,将《天香》中的上海视为已经过作家陌生化的处理。作家首先将小说的具体内容陌生化,然后再将整个故事的时代背景陌生化使小说中物质生活的形式能够

焕发出精神的价值。熊雪峰的《〈天香〉——王安忆上海书写的“变”与“不变”》和孙曙《〈天香〉的“俗情写作”》将“俗情写作”视为是《天香》中隐含的创作论。作者从王安忆一贯坚持的关注日常与世俗入手,将《天香》中对于古代上海民间百态的描绘定义为作家所隐喻的“俗情写作”。从一种创作论的角度肯定了小说中对于古代上海的描绘。以上的几篇评论文章表明《天香》中古代民间的凡俗情趣与物质生活进入了作者的研究视域,被放大为支撑小说写作的筋架,为考虑上海在作品中的地位提供了参考。

喇诗韬(2014)在其硕士论文《<天香>中的物质文化与个体命运》一文中对《天香》中涉及的两种物质——园林与绣品进行了考察,又将二者分别与小说中两种性别主体结合进行探讨,体现出了《天香》这本小说的丰富性。纪兰香的《从〈天香〉看王安忆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继承》关注到小说明显受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尤其是小说犹如《红楼梦》一样的铺叙,从文章的叙事内容、结构、语言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来探讨《天香》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继承。还有从小说的叙事技法上前去关注作品的,姜亚筑的《〈天香〉中的历史感觉》一文,从形式还有内容上面都注意到有别于王安忆以往的小说,这个“历史感觉”不仅因为小说在时间上跨过近现代回到古代,还因为其中掺杂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技法,并且观察到小说里作者用“后设的”眼光“穿越”回去看历史场景的独特现象。

著名学者王德威的《虚构与纪实——王安忆的〈天香〉》是对《天香》的小说内容、思想价值、创作手法等因素的一次综论。王德威以王安忆的上海书写历程为切入点,将《天香》置于王安忆的整个上海书写的背景中去考察,发现小说首次回归古代历史写作的意义在于以家族园林的繁华兴衰表现出上海“在矛盾中形成以现世为基准的时间观。上海的历史同时是反历史。王德威将思考的重点投射到了作家多年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在《天香》之前,王安忆已经写尽了上海的风花雪月,然而这一幅巴尔扎克式的城市拼图中还是留存着一些空间等待着作家的填补。王安忆这次叙写古代历史中的上海时空,在对于古典上海的细心描绘在王德威看来却是纪实的虚构。由此出发,王德威带领我们抵达了作家所怀抱的小说创作美学——“以虚击实”。与虚构纠缠,与现实碰撞,最终借虚构创造出来的世界也就是纪实。

综上所述,人们初品《天香》的努力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在此基础之上,我试图将《天香》置于王安忆的整体创作中进行考察,发现了小说中依旧交织着历史、女性、城市,三大创作主题的思考。因此,我重点分析文中女性,以历史﹑城市和男性的联系以“物”观“情”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思想情感,解析小说的人性美学特征,继续发掘《天香》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独特性以及重要的存在意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引言:

<1> 《天香》对女性角色人性的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