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题库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库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库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库考(卷一)

1、实际GDP和名义GDP

实际GDP:以过去某年为基期价格为标准测算一国或一个地区范围内一年内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名义GDP:以当前市场价格为标准测算测算一国或一个地区范围内一年内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前者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是用价格指数折算之后的国民收入。后者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引入这两个概念在于弄清国民收入变动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

2、政府购买性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

购买性支出:指直接表现为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政府转移性支付:政府把收入重新分配,从个人或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组织,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的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不发生交换,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在于体现社会公平,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是间接的。

3、货币交易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

货币交易性需求:在经济社会中,社会公众的收入和支出行为往往不是同时发生的。个人或家庭的货币收入一般是定期取得,企业收入也是按生产或流转周期取得,但支出则是经常进行的,包括个人购买商品、劳务和企业支付生产(流转)费用。为应付这类经常性支付的要求,个人、家庭、企业都需要在收入与支出的间隔时间内持有一定的货币量,这部分货币需求即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函数,取决于收入水平并随收入的增减而增减。

投机性需求:家庭把部分货币以流动性资产(现金)方式持有,另一部分货币以生息资产(债券)方式持有,由于债券价格是利率的减函数,随利率变化而变化,家庭为了趋利避害,会经常买卖债券以求利,因此必须持有部分货币以供债券套利,这部分货币货币需求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

4、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自愿性失业:劳动者不愿意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就业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在西方不被看作是真正的失业。非自愿失业:需求不足的失业,指工人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得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因而这种失业是可能被总需求的提高而消除,这种失业与需求不足型失业是一致的。

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经济产业的每一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的供应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部门的间歇性生产特征而造成的失业叫作“季节性失业”。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或建筑部门,或一些加工业如制糖业。

二、简答题

1、实际利率提高对于消费储蓄的替代、收入效应分别是什么?总效应如何?请分别以消费者为净贷款者和净储蓄者不同情况加以说明?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储蓄=收入-消费,这个消费是指当期消费,而不是未来消费(储蓄)。消费与储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储蓄随实际利率提高而增加,进而引起当期消费减少,称为替代效应,对于储蓄者和净贷款者而言,替代效应与实际利率的提高成反方向变动。实际利率提高会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储蓄和消费的需求变动,称为收入效应。

消费者为净贷款者,实际利率提高会引起消费者贷款的利息支出增加,实际收入水平降低,引起当期消费减少,收入效应与实际利率的提高成反方向变动;同时实际利率提高使消费的机会成本变大,消费者必定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替代效应与实际利率的提高成反方向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净贷款者的总效应必定与实际利率提高成反方向变动。

消费者为净储蓄者,实际利率提高会引起消费者储蓄的利息收入增加,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引起消费增加,收入效应与实际利率的提高成同方向变动;同时实际利率的提高会引起消费的机会成本变大,储蓄收益更高,进而净储蓄者会选择储蓄替代消费,替代效应与实际利率的提高成反方向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净储蓄者的总效应的变动是不确定的。传统认为,对低收入者来说,利率提高主要发生“替代效应”,因为人们选择储蓄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所以他们宁愿选择放弃当期消费,增加储蓄,这对提高将来消费水平是有利的。高收入者增主要发生“收入效应”。他们往往有足够的钱用

来存储,利率提高,他们的收入增加,消费也就增加。在这两种情况之下,由于基尼系数在不断变化,穷人富人很难固定。利率的提高,很难判断究竟是增加消费还是增加储蓄。

2、为什么经济萧条时凯恩斯主义容易走远,而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时货币主义容易成为时髦?

在经济萧条时,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因此,要把扩张货币作为反衰退政策,效果甚微,只能靠扩张财政的政策才可能拉动经济走出低谷或衰退,因此,这时凯恩斯主义容易走远。

相反,经济较热,通胀率较高时,人们对经济前景普遍看好,即使增税或削减政府支出,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仍旺盛,因而紧缩财政的效果较差,只有靠紧缩货币的政策才会对抑制总需求从而降低通胀率有明显效果,因此,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时货币主义容易成为“时髦”。

3、某机械设备厂今年因亏损而倒闭了,这将给国内生产总值带来什么影响?分别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的计算来解释这种影响?

经济社会的国内生产总值显然将减少。从生产法的角度看,假设这家机械设备厂原本可以生产1万台机械,每台价值1000元,则GDP将减少1000万元;从支出法的角度看,该企业倒闭了,消费者只能少消费1万台机械,从而消费支出会减少1000万元;从收入法的角度看,这家企业现在不生产价值1000万元的机械,这意味着原本参与机械生产所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现在也得不到价值1000万元的要素报酬,这显然会使GDP减少1000万元。

四、计算题

1、假定某经济存在下列关系式;消费函数为C=1400+0.8Yd,税收函数为T=Ty=0.25Y,投资函数为I=200-50R,政府需求为G=200,货币需求为Md/P=0.4Y-100R,名义货币供给为Ms=900,求总需求函数。

解: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联立方程得:

C=a+bYd C=1400+0.8Yd

Yd=Y-T Yd=(1-0.25)Y

I=e -dR => I=200-50R

G=G0 G=200

Y=C+I+G Y=C+I+G

得到:Y=4500-125R (1)

Md/P=Ms

Ms=M0

Md/P=0.4Y-100R=900

得到:Y=2250/P+250R (2)

联立方程(1)和(2)得到,总需求函数为Y=3000+750/P

2、假设经济总需求曲线是Y=3041+2.887M/P

价格调整曲线是:∏=1.2( Y-1—6000)/6000

货币供给为900.

(1) 画出总需求曲线和潜在GDP线,解释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不是一条直线。

(2)如果P=0.5,Y的值是多少?这对价格产生向上调整的压力,还是向下调整的压力?

(3)计算GDP缺口小于1%以前各年的经济运行路径,也就是计算出各年GDP、价格水平和通胀率。

(4)通过相应的图示画出总需求曲线和价格线的移动过程以及GDP和价格水平的变化过程(假定初始的通货膨胀率为零)。在这些图中,经济是直接回到均衡还是反应过度而偏离潜在GDP水平?

(5)为什么在短期分析中可以说菲利普斯曲线是总供给曲线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解:(1)把M0=900带入总需求曲线方程Y=3041+2.887M/P,得到Y=3041+2.887*900/P=3041+2598.3/P

由价格曲线方程∏=1.2( Y-1—6000)/6000,得到潜在产出水平为Y*=6000,总需求曲线和潜在GDP曲线如下图:

(2)当P=0.5,Y=3041+2598.3/0.5=8237.6

Y大于潜在产出水平Y*=6000,这对价格产生向上调整的压力,向左上方调整回到潜在产出水平

(3)GDP缺口为1%时,Y0=6000-6000*1%=5940,∏1=-0.012,P0=0.896,P1=P0+P0* ∏1=0.8855

Y1=5975.27, ∏2=-0.0049,P2=0.8812

Y2=5989.59, ∏3=-0.002,P3=0.8794

Y3=5995.63, ∏4=-0.00087,P4=0.8786

Y4=5998.32, ∏5=-0.00033,P5=0.8783

Y5=5999.33, ∏6=-0.00013,P6=0.8782

Y6=5999.66, ∏7=-0.00007,P7=0.8781

Y7=6000, ∏8=0

(4)

(5)菲利普斯曲线实际上是总供给曲线的另一种表达形式。短期总供给曲线指出产出和价格水平是正向变动的。由于通货膨胀率就是价格的变化率,而失业率随着产出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因此总供给曲线隐含着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方向变动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恰恰反映了这种关系。

四、问答题

什么是固定汇率、什么是浮动汇率?这两种汇率制度有什么区别?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整人民币汇率机制,放弃坚持了十余年的盯紧美元政策,改为人民币币值对一揽子货币浮动。这意味着中国的汇率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围之内。这种制度下的汇率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浮动汇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于固定汇率制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在这一制度下,外汇完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特殊商品,汇率成为买卖这种商品的价格。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区别在于:(1)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后经济恢复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不同。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当局通过调整外汇储备来消除外汇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的缺口,相应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来对经济的不平衡进行调节,汇率就比较稳定,政府帮助个人及企业消除了汇率风险,降低了国际贸易及投资的交易成本,固定汇率可以看作一个名义驻锚(nomina l a n c h o r ),促进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浮动汇率制下,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完全通过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变动来平衡外汇的需求,调整时间快、成本低,属于自发调节,但是人们就可能进行投机活动。(2) 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必须要么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否则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浮动汇率制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不同。浮动汇率制推动经济自由化、促进国际间经济交往发展;汇率浮动对投资和贸易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远期交易等方式来规避;浮动汇率有利于隔绝通货膨胀的国际转播。(4)不同的汇率制度在面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时候表现不同。一般而言,选择浮动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而选择固定汇率,则需要政府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固定汇率制下僵化的汇率安排可能被认为是暗含的汇率担保,从而鼓励短期资本流入和没有套期保值的对外借债,损害本地金融体系的健康;同时容易导致本币币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竞争力,引起难以维系的长期经常项目收支失衡05年以来的汇改核心是放弃单一盯美元,改盯一篮子货币,并实现调节自如、管理自主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这一次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有利于形成汇率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我国外汇市场是一个供求关系不对称的市场,即是一定制度约束下的充分外汇供给和部分外汇需求相作用的外汇市场,中央银行通过对外汇银行的额度控制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权,使得中央银行对汇率的生成具有很大程度的控制权,由此形成的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改革之后有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释放人民币潜在的升值压力,并能淡化人民币兑美元的国际矛盾。从长远战略来看,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安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最终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创造渐近条件。(2)有助于缓和中国与主要贸易对象国的关系,减少与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而且能够树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人民币有序、稳步升值能够加强我国经济自循环的能力。(3)有利于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改善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题库考(卷二)

1、实际GDP 和潜在GDP

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所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它不是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是充分就业时国内生产总值,因而也称为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从前某一时期作为基础时期的几个计算出来的价值,实际上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取决于社会总支出水平或者说有效需求水平。

2、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由于总需求表现为货币数量,因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增加以及政府政策对上述需求的刺激都会对总需求增加产生影响,并不同程度地拉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来自于工会对工资和垄断厂商对利润的过分追求以及货币工资价格的刚性,都被认为可以促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3、流动性和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它是一种所投资的时间尺度(卖出它所需多长时间)和价格尺度(与公平市场价格相比的折扣)之间的关系。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处于高点,人们就会出售有价证券而持有货币,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蒙受损失,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据称,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故人们会对其产生偏好。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分为交易、谨慎或预防和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动,示为L 1(Y);后一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呈反向变动,示为L 2(r)。这样,货币需求可记为:L=L 1(Y)+L 2(r)。 4、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围之内。这种制度下的汇率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浮动汇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于固定汇率制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在这一制度下,外汇完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特殊商品,汇率成为买卖这种商品的价格。 二、简答题

1.为什么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和收入都上升,而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下降?(指南P186) 政府支出的增意味着总需求(或总支出)的增加,这将使产量和收入增加,从而增加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或LM 曲线不变),新增加的获悉需求会使利率上升,最终引起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下降来保证货币市场均衡。这个过程,在IS-LM 模型上,表现为在LM 曲线不变,IS 曲线向右移动,总需求的增加引起收入和利率的同时增加。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而货币需求不变的话,利率将会下降,从产品市场看,在IS 曲线上,在既定投资函数上,利率的下降会导致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这个过程表现为在IS 曲线不变条下,LM 曲线向右移动,并导致利率下降和国民收入上升。

2.为什么存货会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指南P13)

存货对厂商来说,像设备一样,能提供某种服务.例如,当市场发生意料之外的需求增加时,存货可应付这种临时增加的需要,同时,生产过程要顺利地连续不断地维持下去,仓库也必须有足够的原材料储备。至于商店,更需要库存必需的商品,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可见,存货对厂商的正常经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构成资本存量的一部分.

GDP 是某经济社会在每一时期所生产的产品价值.如果把存货排除在GDP 之外,所计得的就只是销售额,而不是生产额.例如,某国某年生产9000亿美元产量,但只卖掉8 500亿美元,还有500亿美元要作为存货投资计 GDP ,即看作是企业自己购买存货的支出计入GDP .

3.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不同?(指南P58)

总支出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

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当税收增加(税率上升或税收基数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也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数倍于税收增加量,反之亦然。

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及总支出。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是与总支出同方向变化的,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

上述三个变量(税收、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政府可以控制的变量,控制这些变量的政策称为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

例如,增加1美元的政府支出,一上来就使需求增加1美元,因为政府购买直接就是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可是增加1美元的转移支付和减少1美元的税收时,只是使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1美元,若边际消费倾向是0.8,则消费支出只增加0.8美元,这0.8美元才是增加1美元转移支付和减税1美元对最终产品需求的第一轮增加,这一区别使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使政府购买乘数的绝对值大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

三、计算题

1.假定某一经济的生产函数为y=f(k),其中:y代表人均收入,人均资本占有量k=K/AL,A代表技术进步,K代表资本总量,L代表劳动力总量。试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求:

⑴人均资本占有量的增长率。

⑵折旧率为δ时,该经济的均衡条件。

2.假设消费需求为C=800+0.63Y,投资需求为I=7500-20000r,货币需求为L=0.6125Y-10000r,价格水平P=1,试求货币名义供给是6000亿美元,政府购买是7500亿美元时的GDP之值,并证明所求GDP之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总和。解:这是一个三部门经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联立方程得:

C=a+bYd C=800+0.63Y

I=e -dR => I=7500-20000R

G=G0 G=7500

Y=C+I+G Y=C+I+G

得到:Y=800+0.63Y+7500-20000R+7500 得出IS曲线方程:0.37Y=15800-20000R (1)

L=0.6125Y-10000R

Md/P=L

Md=M0=6000

得到:0.6125Y-10000R=6000 得出LM曲线方程:0.6125Y=6000+10000R (2)

联立方程(1)和(2)得到,Y=17429.467 R=0.468

C=800+0.63*17429.467=11780.5643

I=7500-20000*0.46755=-1851.0971

Y=11780.5643-1851.0971+7500=17429.467

所以GDP之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总和。

四、问答题

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它受哪些因素影响?请简述挤出效应的基本原理,并描述什么样的政策可削弱或消除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政府支出,使 Y的上升导致L1增加L2减少,使利率上升,将私人投资排挤出市场。政府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就被削弱了。

影响挤出效应的挤出效应的因素有: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收入系数k的大小、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d的大小。

挤出效应的基本原理(以增加政府购买支出为例):

在充分就业经济中,G↑—→商品市场购买产品劳务的竞争加剧—→P↑—→实际货币供给(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债券价格↓—→r↑—→私人投资与消费↓—→G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如果工人存在货币幻觉,在短期内企业对劳动的需求会增加,因此,就业和产量会增加;然而在长期内,因为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则G ↑会完全地挤出私人投资和消费。

在非充分就业经济中,G↑一般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完全的“挤出”,因为G↑—→AD↑—→Y↑—→Md>Ms—→r↑—→I ↓。挤出的程度取决于前述系数。

要削弱或消除挤出效应,政府可同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减少利率上升幅度或使利率不上升。

宏观经济学题库考(卷三)

1、总投资和净投资

总投资指用来补偿资本存量中已耗费部分的投资和增加资本存量的全部投资支出,即重置投资与净投资的总和。

净投资指为增加资本存量而进行原始投资支出,即实际资本的净增加,包括建筑、设备与存货的净增加,净投资的多少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利率等变化情况。

总投资是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总投资中去掉重置投资的部分为净投资。

2、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与古典区域

LM曲线上斜率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右上方倾斜线、垂直线的三个阶段.LM曲线这三个区域被分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其经济含义指,在水平线阶段的LM曲线上,货币的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利率下降的最低点“流动偏好陷阱”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风险极大,因为债券价格己这样高,从而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有货币在手的话,就不肯去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从而使LM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在垂直阶段,LM曲线斜率为无穷大,或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已毫无敏感性,从而货币需求曲线的斜率(1/h)趋向于无穷大,呈垂直状态表示不论利率怎样的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均为零,从而LM曲线也呈垂直状态(k/h趋向于无穷大)。由于“古典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只有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因此垂直的LM区域称古典区域,介于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则称为“中间区域”。

LM曲线上斜率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右上方倾斜线、垂直线的三个阶段。

LM曲线这三个区域被分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其经济含义分别指,

(1)在水平线阶段,货币的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利率下降的最低点“流动性偏好陷阱”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风险极大,因此宁肯持有货币在手,以等待债券价格下跌的机会。货币投机需求无限大使得LM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这一阶段,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效。

(2)在垂直阶段,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已毫无敏感性,不论利率怎样的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均为零。由于“古典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只有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因此垂直的LM区域称古典区域。这一阶段,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3)介于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则称为“中间区域”。这一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

LM曲线表示在利率和收入的各种组合下货币需求和供给都是相等的,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LM曲线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凯恩斯区域、古典区域、中间区域。

凯恩斯区域:LM曲线水平状态的区域,也称为“萧条区域”,如果利率降低到这样低的水平,政府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无效,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利率在不提高的前提下,提高收入水平,所以财政政策有效果。

古典区域:LM曲线垂直的区域,如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只会提高利率而不会使收入增加,但如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不但会降低利率,还会提高收入水平。因此这时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

LM曲线中连接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的区域称为“中间区域”,在中间区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效。

3、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表示一国按人口数量累计的百分比与该百分比所占有的国民收入比重之间的关系。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洛伦茨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部份叫不平等面积,45°线以下的部分为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大,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4、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浦斯曲线:凯恩斯学派认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下倾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的一种替换关系。反映了失业率上升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通货膨胀上升则是降低失业率的代价。政府政策有短期效果,但需要衡量所付出的代价。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在长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和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长期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扩张性的政策只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不能降低失业率。

1.在厂商投资决策中,影响意愿资本数量的因素有哪些?实际利率的变化是通过什么样的传导机制影响意愿资本数量的?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企业活动追求利润对最大,而利润最大化就要做到使所使用资本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意愿资本存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均衡。资本的边际收益是生产中每多用1单位资本所增加的收益,她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产品价格的乘积,而资本的边际成本指每多用1单位资本而花费的成本。由于假定资本设备是租用的,则资本的使用成本又可称为资本租用成本。资本边际产品价值 = 资本的租金成本

从资本的边际收益看,资本存量规模取决于产量水平,以相同的资本生产较多的产量时,必须多用劳动。

从资本的租用价格看,成本高低取决于市场的利率和劳动的成本,市场的利率越高,利息率越高,资金成本即资本租用价格越高;工资率越高,使用资本的代价就相对越低。

在厂商投资决策中,影响意愿资本数量有三个因素决定:(1)资本存量需求随计划总产出水平的上升而上升。(2)资本的存量需求随市场利率的上升而下降。(3)资本存量需求随工资上升而上升。公式表示:K*=λ(w/R)Y,企业意愿资本等于λ乘于工资率和资本租用价格的比率,再乘以计划总产出。

实际利率的提高使利息率提高,如果厂商是从银行借款来获得资本的使用,会使资本的使用成本变得比以前高,企业意愿资本的数量减少,如果厂商是购买的资本,那么购买资本的机会成本提高,所以企业意愿资本是利率的反函数。通过影响资本的租用价格影响意愿资本的数量。

2.某电冰箱企业今年因亏损而倒闭了,这将给国内生产总值带来什么影响?分别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的计算来理解这种影响。

经济社会的国内生产总值显然将减少。从生产法的角度看,假设这家电冰箱企业原本可以生产1万台电冰箱,每台价值1000元,则GDP将减少1000万元;从支出法的角度看,该企业倒闭了,消费者只能少消费1万台电冰箱,从而消费支出会减少1000万元;从收入法的角度看,这家企业现在不生产价值1000万元的电冰箱,这意味着原本参与电冰箱生产所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现在也得不到价值1000万元的要素报酬,这显然会使GDP减少1000万元。

3.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指南P 206)

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私人部门的变动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私人经济中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愈大,自动稳定作用愈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愈大。这一点可以混合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1/(1-b(1-t))中得出。当t愈大时.该乘数愈小,从而边际税率的变动的稳定经济作用愈大。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税率为0.1时,则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3.57美元[1x1/(1-0.8(1-0.1))=3.57],若税率增至0.25时,则增加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 2 5美元[1x1/(1-0.8(1-0.25))=2.5],可见,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愈小,说明自动稳定作用越大。

1、一个经济生产三种产品:房子、衣服和面包。2005年和2006年的生产数量和单位价格如下表所示,请计算:

(1)2005年和2006年的名义GDP是多少?

(2)将2005年作为基年(即用2005年的价格),2005年和2006年的实际GDP增长率为多少?

(3)将2006年作为基年(即用2006年的价格),2005年和2006年的实际GDP增长率为多少?2005年和2006年的实际GDP 增长率又为多少?

(4)我们得到的GDP增长率依赖于我们所选择的基年,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解:2005年名义GDP=10×1000000+1000×1000+200000×100=31000000(元)

2006年名义GDP=12×1500000+1500×1200+200000×100=39800000(元)

(2)将2005年作为基年

2005年实际GDP=31000000(元)

2006年实际GDP=12×1000000+1500×1000+200000×100=33500000(元)

实际GDP增长率=(33500000-31000000)/31000000×100%=8.06%

(3)将2006年作为基年

2005年实际GDP=10×1500000+1000×1200+200000×100 =36200000(元)

2006年实际GDP=39800000(元)

实际GDP增长率=(39800000-36200000)/39800000×100%=9.04%

2、考虑下列某封闭经济:消费需求为C=300+0.5(Y-T)-500R;投资需求为I=200-500R;政府购买支出为G=100;税收为T=100;实际货币需求为L=0.5Y-1000R;货币供给为M=900;充分就业产出为Y=1000.

(1)求出IS曲线、LM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方程式;

(2)当经济达到一般均衡时,求总支出、实际利率、价格水平、消费和投资的均衡值;

(3)当P=3时,总支出、实际利率、价格水平、消费和投资的短期均衡是多少?

(4)假设经济开始处于 (2)中的一般均衡。当名义货币供给量M增加到1000时,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短期均衡值是多少?长期均衡值是多少?并画图表示。

(5)假设经济开始于(2)中的一般均衡。由于投资者对未来的乐观预期,投资函数变为I=300-500R,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短期均衡值是多少?长期均衡值是多少?并画图表示。

解:解:这是一个三部门经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联立方程得:

C=a+bYd C=300+0.5(Y-T)-500R=300+0.5(Y-100)-500R

I=e -dR => I=200-500R

G=G0 G=100

Y=C+I+G Y=C+I+G

得到:Y=300+0.5(Y-100)-500R+200-500R+100 得出IS曲线方程:Y=1100-2000R (1)

L=0.5Y-1000R

Md/P=L

Md=M0=900

得到:0. 5Y-1000R=900/P 得出LM曲线方程:Y=1800/P+2000R (2)

联立方程(1)和(2)得到,总需求曲线方程:Y=550+900/P (3)

(2)当经济达到一般均衡时,总产出=潜在产出,Y=Y*=1000,

将Y=1000带入方程(3)得到,1000=550+900/P,P=2,

将Y=1000带入方程(1)得到,1000=1100-2000R,R=0.05

将Y=1000带入C=300+0.5(Y-T)-500R=300+0.5(1000-100)-500*0.05=725

将R=0.05带入I=200-500R=200-500*0.05=175

四、问答题

早期,许多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用限制本国人民消费的办法来增加资本积累。这种办法对经济稳定增长有效吗?一个国家可以用这种办法实现经济发展吗?试运用黄金定律所揭示的意义进行讨论。

答:提高储蓄率这种方法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只能实现在到达黄金稳态之前的短期的增长,长期是无效的。

根据索洛模型,在劳动力和技术不变下,一个经济的储蓄率提高,会使新的储蓄函数与折旧线相交于一个更高的稳定状态,经济会有较高的资本存量水平和较高水平的产出。储蓄率是稳定资本存量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储蓄率对一个经济的稳定状态的影响,说明了储蓄率的高低对经济增长速度是一方面的影响。早期,许多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物质短缺,生产技术落后,政策制定者为了较快发展经济,把实现较高当前产出和增长率为首要目标,通过经济政策影响国民储蓄率,依靠提高储蓄率增加资本积累,获得经济增长。在长期中由于经济最终会进入一个稳定状态,由储蓄率政策导致的经济增长最终会消失。

资本积累的黄金定律揭示了资本数量和产出不是人们追求得根本目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长期中的消费福利,即人们在长期中能够消费得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由于高产出很可能是以高储蓄、高投资为代价实现的,而高储蓄则减少当前消费的数量,因此高产出有可能不仅不能导致更多的消费,反而会降低消费,因此消费福利与产出并不完成一致。因此,一个以人们的福利为根本目标的政策制定者,应该以尽可能提高人们的长期消费总水平为制定政策和选择稳定的标准。即一个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选择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定状态。长期消费总水平最高的稳定状态就是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就要找到稳定状态的人均消费水平。

一个国家采取提高储蓄率的方法发展经济是一种短视的做法。长期是不具有可持续型,根据黄金状态过程,当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水平,储蓄率的下降立即会引起消费的增加和投资水平的降低,这种投资将低于折旧,因而经济不再处于稳态,当资本存量逐步下降的时候,产出、消费和投资都会逐步下降,直到新的稳定状态,也就是黄金律稳态。在这个黄金律稳态水平,消费水平肯定高于储蓄率变化的水平,正好符合黄金稳态的定义就是消费水平最高的稳态,而新稳态的产出和投资都比以前要低一些。重要的是,减少储蓄会增加每个时点的消费,改善人均消费水平。

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根本办法是采取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政策。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由此得出一个看来自相矛盾的结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一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反过来,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来说是件坏事,但由于增加消费会增加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件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悖论”。需要指出的是,节俭悖论发生的条件是总供给过剩,总需求不足,均衡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单方面决定。

S

Y

I

O

宏观经济学题库考(卷四)

1、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按照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这个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就要增加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减少贷款的发放,全社会货币供应量就会相应下降,反之亦然。因此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

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外国的中央银行,有的只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计付利息,有的对所有存款准备金都不计付利息,但我国对所有存款准备金都计付利息,且利率相对较高。

2、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货币主义理论):认为短期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成反比,在长期,扩张性的政策只会增加通胀率,而失业率不变。人们在形成价格预期时,会考虑到上一期预期的误差,当上一期的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要相应减少,反之,则相应增加.

理性预期(卢卡斯):指行为人在理性基础上能够准确的预期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会充分利用所有信息,不会出现系统性错误,变量的未来预期值与实际值是一致的。在理性预期假设下,政府想要愚弄老百姓是不可能的。

认为政府任何政策都不会改变失业率,因为人们都有理性预期,政府的政策是无效的,失业率与通胀率不存在任何关系。

3、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衡量国内生产商所生产的产品(平均)价格。PPI上升,就是企业的生产价格指数上升,就是说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出厂价格都在上升。

4、失业和失业率

失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失业率: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

失业:失业(unemployment)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收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1]。

而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是指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但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从整个经济来看,通常把一定年龄阶段的人口称作劳动年龄人口,其中一部分处于工作状态的,称为就业者,一部分处于寻找工作而尚未找到的称为失业者。还有一部分不愿工作或不寻找工作的,称为不在劳动人口,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重即为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

二、简答题

1、宏观经济中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是因为它是个别商品和劳务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这一说法对否?为什么?

不对,宏观经济中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不断下降;而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则不断上升,这一性质和我们在微观经济学中讨论的需求规律一致。但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是单个商品市场的情况,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时,产品间的替代效应意味着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势必带来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减少,但是社会需求总量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而仅仅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而宏观经济学考察的是商品总需求量的变化,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主要因为利率效应、实际余额效应、汇率效应和税收效应。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一般价格水平与总产出之间是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在经济学上可以用下列原因解释:

(1)凯恩斯的利率效应。在货币市场,价格水平P上升意味着名义货币供给M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m下降,从而使LM 曲线左移,Y下降R上升,在产品市场,R上升使投资I下降,最终造成总需求下降。

(2)庇古的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P上升还使财富缩水,实际收入减少,从而导致消费和投资下降。

(3)蒙代尔-弗莱明的汇率效应。国内物价水平P上升最终会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上升,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因而NX下降使总需求下降。

(4)税收效应。价格水平P上升会引起名义收入增加,导致税率上升到更高等级,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和投资减少。

2.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些什么特点?(指南P 159)

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从而调节货币存量的一项业务活动,其目的一是影响货币存量和市场利率,二是要利用证券买卖来稳定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抵消市场自发波动因素的干扰,进而达到稳定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的目的。

作为货币政策的最主要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有以下为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明显优点:一是能按中央银行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或变动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其借款数量;二是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三是不像法定准备率及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习惯(准备率及贴现率不是那样可以轻易变动的),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容易逆转。3.“乘数的作用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加速数作用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因此,乘数和加速数的交互作用造成经济的周期波动。”这一说法对吗?

这一说法不对。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是从不同角度说明投资与收入、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准确地分析收入、消费与投资这三者关系,并从中找出经济依靠自身的因素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不同,不是乘数作用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加速数作用导致国民收入减少,而是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投资的增长(或下降)导致收入数倍增长(或下降),而投资的加速数作用是收入或消费的增长(或下降)导致投资数倍增长(或下降)。

三、计算题

1.假定某家庭每月收入为6000元,每天平均地支出这些收入(按一月30天计算),试问:

⑴该家庭在这个月中每天持有的货币余额是多少?

⑵如果这6000元分四次领取,即每周领取一次,每天仍平均的支出这些收入,该家庭每天平均持有的货币余额是多少?

⑶假定家庭把6000元的一部分留作当前支出外,期于部分购买债券生息,待现金用完时再变卖债券,试问家庭想在该月中买进卖出债券各一次、二次、三次时,每天平均持有的货币余额是多少,持有公债的平均值是多少?

⑷若家庭买进和卖出债券各一次,即交易次数=2,当时的市场利率是10%,则家庭可获得收益多少?

⑸若用Y代表一定收入,代表利率,用K代表每次转帐交易耗费的成本,你能否用一个公式证明最有利可图的交易次数是随利率和收入的增大而增大,随交易成本的增大而变小。

2.三部门经济中消费函数C=80+0.8Yd,投资函数I=20-5R,货币需求函数L=0.4Y-10R,政府支出G=20,税率t=0.25,名义货币供给M=90。试求:

(1)IS方程和LM方程。

(2)如价格水平P=2,在IS-LM模型中均衡产出水平与均衡利率水平各为多少?

(3)AD方程。

(4)如总供给曲线Y=235+40P,求AD-AS模型中均衡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

答:这是一个三部门经济模型。

1)由Y=C+I+G

Yd=(1-t)Y

C=a+bYd

I=e-dR

G=G0 得: Y=(80+0.8Y(1-0.25))+(20-5r)+20 得出IS曲线:Y=300-12.5r

由L=M/P得: 0.4Y-10r=90/P 得出LM曲线:Y=225/P+25r

2) 联立1)中两式求解得: Y=237.5 r=5

3) 联立1)、2)消去r得: Y =200 + 75/P

4) 联立3)、(4) 求解得: Y =275, P=1

四、问答题

假设经济运行突然受到一次没有预料到得价格冲击,例如原材料普遍大幅度涨价,使得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如果政府不使用任何经济政策进行干预,其结果会怎样?使用政策去抵消这一冲击能否使价格下降?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果是否一样?

答: 如果政府不使用任何经济政策进行干预,其结果会带来滞胀。因为要素价格的上涨会使产品生产成本上涨,终端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消费者需求减少,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造成均衡总产出减少,AS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总产出水平低于潜在总产出,经济处于滞涨状态下。如果不采用政策干预下,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产品卖不出去,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带来对原材料需求的下降,最终原材料的供给大于需求,这种负的市场压力使要素价格水平下降,价格线向下方调整,并使产出水平向潜在产出水平靠拢,反复调整的结果使AS曲线、价格线和AD线三条线重新回到原来的均衡点,整个经济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这样一个过程会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对经济和社会的危害会比较大,企业的大量倒闭和消费者需求的萎缩会导致经济的衰退和整个社会出现严重的失业。

使用政策来抵消这一冲击,不能使价格下降,因为发生滞涨时,总产出水平低于潜在产出水平,AS曲线左移,要使经济最终回到潜在产出水平,政府只能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移动总需求,使AD曲线右移,最终相交与新的均衡点,但此时价格水平比冲击前高。

宏观经济学题库考(卷五)

1、绿色GDP

绿色GDP:指在GDP统计中剔除具有负外在性的生产活动如高污染、高耗能生产所创造的生产成果。

(可持续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可持续收入定义为不会减少总资本水平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对可持续收入的衡量要求对环境资本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流动进行价值评估。可持续收入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衡量可持续收入意味着要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是在传统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因此,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计算成为可持续收入计算的关键所在。

2、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再贴现意味着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

3、奥肯定律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律。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

4、基础货币

指具有派生活期存款能力的货币。包括公众持有的货币Cu、银行库存货币RR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放的货币ER三部分。公式表示:H=Cu+RR+ER.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二、简答题

1.什么叫总要素生产率?它和劳动生产率有没有区别?(指南P350)

总要素生产率指全部投入要素的生产率的总和,或者说每一总和单位投入的产出量没辙中总和单位不仅要将劳动,还将资本、能源、材料等都计入投入,而劳动生产率则指单位劳动(每小时劳动)的产出量。经济的增长,一方面是投入要素数量增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这些投入的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就是说,经济的增长(产出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投入了更多的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另一方面是每单位投入能产出更多的产品。

2.为什么总供给(潜在产出水平)在P-Y平面上是一条垂直线?改变政府支出G或者变动货币供应M会对生产函数产生影响吗?为什么?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线。这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它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在古典总供给理论的假定下,劳动市场的运行毫无磨擦,总能维护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既然在劳动市场,在工资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被维持,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这也就是说,因为全部劳动力都得到了就业,即使价格水平再上升,产量也无法增加,即国民收入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无法再增加了。故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直线。从长期来看,经济是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因此,古典总供给曲线也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3.有时候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断言,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指南P42)

他们的理由是,富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必然大于富者),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移给贫者,可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于是总收入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三、计算题

1.若法定准备金率是0.16,没有超额准备,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指南P166)

(1)假定总储备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金率下调至0.12,货币供给变动是多少?(假定总储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解:(1)货币供给M=1000+400/0.16=3500亿美元

(2) 若中央银行把准备金率下调至0.12, M=1000+400/0.12=4333.33亿美元

货币供给增加833.33亿美元

2.假定消费函数由下式给出:C=130+0.63Y–1000r(指南P242)

将这个消费函数加到宏观模型的其他三个方程式上:

Y=C+I+G

=(0.1625Y–1000r)P

M

d

I=750-2000r

价格水平被定为P=1的水平,并且政府购买支出为750亿美元,货币供给为600亿美元。

(1)推导这一模型的IS曲线的代数表达式,将它与消费不取决于利率的IS曲线比较,哪条曲线更陡些?为什么?

(2)考虑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对GDP的影响,同消费不取决于利率的情形比较,哪种影响更大些,还是更小些?为什么?

(3)考虑增加货币供给对GDP的影响,同消费不取决于利率的情形比较,哪种影响更大些,还是更小些?

答:(1)IS曲线:Y=(130+0.63Y-1000r)+(750-2000r)+750

=>Y=4405-81081r

消费取决于利率的IS曲线比消费不取决于利率的IS曲线要平缓一些。这是由于在前一种情况下,利率的变动,不仅影

响投资,还影响消费,例如,利率下降1%时,不但投资会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从而使总需求增加更多一些,因而IS曲线斜率更小些。

(2) 由于消费取决于利率的IS曲线平缓一些,因此,增加政府购买支出时,利率上升,不仅要挤出私人投资,还要挤出私人消费,因而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对GDP的影响同消费不取决于利率的情况相比,是更小一些,即政策效果要小一些。数字例证略。

(3) 若增加货币供给,显然,利率下降不仅刺激投资,还刺激消费,因此,政策效果要比消费不取决于利率的情况更明显一些,数字例证略。

四、问答题

在古典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当政府支出增加时,价格水平、总产出、利率和就业量如何变化?为什么古典模型中存在“货币中性”性质?(指南P268)

(1)在古典模型中,政府支出的增加将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移动,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总产出和就业水平都不变。这里政府支出的增加,将导致私人部门的投资被“完全挤出”。

(2)当总供给曲线为垂直线时,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导致价格水平同比例变化。由于实际货币供给保持不变,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就不影响利率和产出构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名义货币变化就是中性的。

宏观经济学题库考(卷六)

1、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为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加总之和。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消费偏好改变等等因素,社会上总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2、比较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功能财政

功能财政:是国家关于财政活动不能仅以预算平衡为目的,而应以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职能,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为目的的理论。根据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预算以财政预算能否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为目标,而不论预算是否盈余或赤字的积极性财政政策思想。功能财政思想是对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指南P199)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

4、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也称之为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货币乘数——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根据银行体系的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法定准备率提取一定比例留作准备金,而另一部分可以由银行向客户放款,从而进一步增加货币量。如此继续下去,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M=△D/rd。式中:△D为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的存款;rd为法定准备率。

二、简答题

1在生命周期假设中,消费对积累的储蓄比率一直至退休时都是下降的。(习题指南P100)

(1)为什么?是有关消费的什么假设导致这个结果?

(2)在退休以后,这个比率如何变化?

(1)根据生命周期假设,消费者每年消费C=WL/NL*YL,则退休前每年储蓄为S=YL-C=(NL-WL)/NL*YL。至T年(1≤T≤WL)时,积累的储蓄WR=S*T=(NL-WL)/NL*YL*T,则消费对积累的储蓄比率C/WR=WL/(NL-WL)*T,显然,随着T的增大,消费对积累的储蓄比率C/WR逐渐减少。这主要是由“消费者将其工作收入均匀地用于其一生的消费”,即平稳消费这一假设导致。

(2)在退休以后,消费者每年消费还是C=WL/NL*YL,而积累的储蓄为WR=(NL-WL)/NL*YL*WL-(T-WL)*C=(NL-T)/NL* YL*WL,其中WL≤T≤NL,则消费对积累的储蓄比率为L/WR=1/(NL-T),显然,随着T的增大,消费对积累的储蓄比率也逐渐增大。

对上述两小题中的积累的储蓄和消费的关系可用图14.4表示。

举个例说,设某个人预期寿命N=60(指活到80岁,因为从20岁工作开始算起,故N=60),工作期限为WL=40(指20岁开始工作,到60岁退休),工作时年收入YL=1万元,则每年消费为:C=WL*YL/NL=40*1/60=2/3(万元),每年积蓄S=(NL-WL)/NL*YL=(60-40)/60*1=1/3(万元),到退休时共积累财富WR=40/3(万元),在65岁时,即T=45(20岁起),已消费积累的财富2/3*5=10/3(万元),尚余WR=(40-10)/3=10(万元)[(60-40)/60*1*40-(45-40)*2/3=40/3-10/3=10(万元)]

2.用IS 和LM 曲线说明,为什么在古典供给情况下货币是中性的?(指南P264)

如图(b )所示,总供给曲线AS 垂直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上,当货币 供给增加时,LM 曲线右移到LM’,如图(a )所示,相应地,总需求曲线 从AD 右移到AD’。在原来价格水平P0 上,现在有一超额需求,在图中的 水平距离。在古典供给情况下,产量不可能扩大,超额需求只会引起价格 水平向上移动(如箭头所示),直到 P1为止,价格水平上升引起实际货币 供给减少,在图(a )中,LM’仍向左上方移动,仍回到LM 位置, 结果, 价格上升了,产出没有变化,显出货币中性。

3.如何描绘价格调整方程?它有什么政策意义?(指南316)

价格调整方程是一种把短期波动和长期稳定结合起来考虑价格水平如何从某一水平过渡到另一水平的理论模型。价格调整方程由菲利浦斯曲线引申出来,用它可考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压力和价格预期之间的关系,其公式为 三、计算题

1.假定某经济的生产函数可以表达为典型的C-D 型函数:Y=KL (1)证明该生产函数的资本产出弹性为常数;

(2)如果用表示人均产出,用表示人均资本占有量,请描绘以人均资本为变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集约化生产函数并求解资本产出比;

⑶如果人均储蓄率为14%,人口增长率等于劳动力增长率为1%,技术进步速率为2%,折旧率为4%,求解稳定状态时的产出水平。

⑷如果储蓄率下降到7%,其他不变,那么,该国新的稳定状态的产出水平是多少? ⑸请用图形配合文字解释以上产出水平发生变化的过程。

2.假定四部门经济中,消费C=300+0.8Yd ,投资I=200-1500r ,净出口函数为NX=100-0.04Y-500r ,货币需求为L=0.5Y-2000r ,

政府支出G=200,税率t=0.2,名义货币供给为M=550,价格水平为P=1,试求: (1)IS 曲线。 (2)LM 曲线。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4)均衡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值。

⑴20005000Y r =-;⑵11004000Y r =+;⑶0.1,1500;⑷1260,50,-10。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 相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一单元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2、国民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 3、由于能长期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第9章 一、选择题 1.政府预算赤字增加()。 A.提高了真实利率并挤出了投资 B.降低了真实利率并挤出了投资 C.对真实利率没有影响,也不会挤出投资,因为外国人购买有赤字国家的资产 D.以上各项都不是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较高的真实利率()。 A.增加了该国的资本净流出,因为本国居民和外国人都喜欢在该国投资 B.减少了该国的资本净流出,因为本国居民和外国人都喜欢在该国投资 C.减少了该国的资本净流出,因为本国居民和外国人都喜欢在国外投资 D.以上各项都不是 3.欧洲人对美国生产的福特汽车的偏好提高,引起美元()。 A.贬值,且美国净出口增加 B.贬值,且美国净出口减少 C.升值,且美国净出口增加 D.升值,且美国净出口减少 E.升值,但美国净出口总额保持不变 4.“孪生赤字”这个词是指()。 A.一国的贸易赤字和它的政府预算赤字 B.一国的贸易赤字和它的资本净流出赤字 C.一国的储蓄赤字和它的投资赤字的相等 D.如果一国有贸易赤字,其贸易伙伴必定也有贸易赤字 5.以下哪一项关于外汇市场的表述是正确的?()。 A.一国净出口增加增加了本币供给,本币贬值 B.一国净出口增加减少了本币供给,本币贬值 C.一国净出口增加减少了本币需求,本币升值 D.一国净出口增加增加了本币需求,本币升值 6.以下哪一项关于外汇市场的表述是正确的?()。 A.一国资本净流出增加增加了本币供给,本币升值 B.一国资本净流出增加增加了本币供给,本币贬值 C.一国资本净流出增加增加了本币需求,本币升值 D.一国资本净流出增加增加了本币需求,本币贬值 7.如果美国对中国生产的服装的进口实行配额,以下哪一项关于美国外汇市场的表述是正确的?()。 A.美元供给增加,且美元贬值 B.美元供给减少,且美元升值 C.美元需求增加,且美元升值 D.美元需求减少,且美元贬值 8.如果美国对中国生产的服装的进口实行配额,以下哪一项关于美国净出口的表述是正确的?()。 A.净出口将增加 B.净出口将减少 C.净出口将保持不变 D.以上各项都不是 二、判断题 1.资本净流出是外国人购买的本国资产减国内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 2.一国的资本净流出(NCO)总等于其净出口(NX)。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 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是( A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 C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A )。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D )。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A ).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7.若消费函数为40+0.8,净税收20,投资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曲线( D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9.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曲线左下方、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宏观经济学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 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 和。 3.国内生产净值: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扣去资本消 耗的价值。 4.国民收入: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 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5.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除去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后的收入,是人们可以直接 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7.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二、选择题 BCACB CBCAB 。最终产品是指最终供人们使用或消费而不是为了转卖或为进一步加工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 .NDP=GDP-折旧。 .从支出的角度,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属于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并没有相应的新价值被创造;从收入的角度,这笔救济金也并不属于劳动创造的要素 收入。因此不能计入GDP中。 .投资包括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C属于存货投资。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 判断一个变量是流量还是存量,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可以相加。 .GDP是包括折旧的,所以其中的投资表示的是总投资而非净投资。 .要素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股票分红属于公司利润。 .净投资=总投资—折旧。 .第六年的名义GDP=第六年的价格×第六年的产量=2第一年的价格×第一年的产量=第一年的名义GDP=×500=1400。 三、判断题 √√√√××× 1.√.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所导致的价值。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并未通 过市场来销售,所以不应记入GDP。 2.√.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 3.√. 用收入法核算GDP,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要素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 4.√.自己房屋以虚拟租金记入GDP主要考虑的是机会成本的问题。 5.×.名义GDP上升的幅度超过价格上升的幅度,实际GDP应该是上升的。 6.×. 收入法之“收入”,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而非最终收入。个人从公司债券中获得的利息被视为要素报酬的一种,而政府公债利息属转移支付,属国民收入的再分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部分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平均消费倾向表示与之比。 2、在二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和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3、宏观财政政策包括政策和政策。 4、交易余额和预防余额主要取决于,投机余额主要取决于。 5、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1、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 2、总支出、国民收入。 3、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4、国民收入、利息率。 5、调整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如果您认为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中打上“√”号,否则请打上“×”号,每题1分,共10分) 1、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 2、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0时,消费支出也为0。()。 3、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4、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我们就可以说,发生了通货膨胀。(), 5、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 6、当投资增加时,IS曲线向右移动。() 7、在IS曲线的右侧,I

宏观经济学试卷(A卷)

南开大学商学院本科生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宏观经济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哪一项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 A.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救济金; B.企业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屋买卖收入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的一笔家庭财政保险费。 2.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当收入增加时,()。 A.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B.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C.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3.以下哪一种政策组合会一致地起到增加货币供给的作用?() A、出售政府债券,降低法定准备金,降低贴现率; B、出售政府债券,提高法定准备金,提高贴现率; C、购买政府债券,提高法定准备金,降低贴现率; D、购买政府债券,降低法定准备金,降低贴现率。 4.狭义的货币供给(M1)一般是指()。 A.现金与活期存款之和; B.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之和; C.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之和; D.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与准备金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的右上方,LM曲线的右下方区域中, 这意味着()。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6.自发投资增加20 亿美元,会使IS 曲线()。 A.右移20 亿美元;

B.左移20 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20 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20 亿美元。 7.假定投资方程为I=I0-dr,d为投资对利率的弹性。d越大,()。Array A. IS曲线的斜率越大 B. IS曲线的斜率越小 C. LM曲线的斜率越大 D. LM曲线的斜率越小 8.在三部门经济中,用支出法核算GDP,其构成项目是( ) A.消费、投资; B.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 C.消费、投资、净出口; D.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 9.在经济过热时期,中央银行采取的公开市场业务措施应该是()。 A.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向市场; B.卖出政府债券,使得货币回笼; C.增税; D.增加政府购买。 10.AD-AS模型是为了说明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 A. 投资和储蓄的关系 B. 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关系 C. 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的关系 D. 国民收入与总支出的关系 二、简答与分析题(任选4题作答,每题10分,共40分) 1.写出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基本公式,说明各个参数和变量的含义;画出一般的消费曲线,在图中表示出MPC和APC,并说明理由。 参考教材。

宏观经济学答案

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瞧就是合理得,有效得,而从宏观瞧却就是不合理得,无效得? 解答:两者之间得区别在于: (1)研究得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得单个经济主体得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得运行规律与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得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得中心理论就是价格理论,所有得分析都就是围绕价格机制得运行展开得,而宏观经济学得中心理论就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得分析都就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得决定展开得。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得就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得就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得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得目得就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得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得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得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就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得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得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就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得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得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得分析与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就是宏观经济学得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得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得基础上。由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得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瞧就是合理得、有效得,而从宏观瞧就是不合理得、无效得。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得角度瞧,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就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得那个厂商得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得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就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与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得区别不就是根据产品得物质属性而就是根据产品就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就是中间产品还就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得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就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得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与面包究竟就是最终产品还就是中间产品。瞧起来,面粉一定就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就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就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就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就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与存量得联系与区别,财富与收入就是流量还就是存量?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得某种经济变量得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就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得某种经济变量得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就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就是存量,收入就是流量。 4、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得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得利息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 A.斯密; B.李嘉图;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2.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C)。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3.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D)。 A.高失业; B.滞胀; C.通货膨胀; D.价格稳定。 4.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A)。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5.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 值被称为(B)。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6.实际GDP等于(B)。 A.价格水平/名义GDP; 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7.下列各项中属于流量的是(A)。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 D.失业人数。 8.存量是(A)。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 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 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9.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C)。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0.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B)。 A.储蓄大于投资; 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 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C)。 A.政府管制; 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 D.货币供给适度。 12.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C)。 A.产出; B.就业;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13.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A)。 A.有效需求不足; 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 D.微观效率低下。 14.下列各项中不是流量指标的是(D) A.消费支出; B.PDI; C.GDP; D.个人财富。 15.在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中,下列各项中除了哪一项外均计入投资需求(D)。 A.厂商购买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支出; B.居民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C.厂商产品存货的增加; D.居民购买股票的支出。

宏观经济学试卷试题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互 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一)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

宏观经济学习题(按章节)

宏观经济学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1.持续市场出清假设似乎最不适用于以下哪个市场( C ) A.股票市场 B.小麦市场 C.劳动力市场 D.国债市场 2.下列变量都是流量,除了( C ) A.个人可支配收入 B.消费支出 C.个人财富 D.国内生产总值 3.下面各种现象都会降低失业率,除了:C A.失业人口数减少。B.就业人口数增加。 C.劳动力减少,而失业人口数没有任何变化。D.放弃找工作的人数增加。4.奥肯定律描述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A A.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与失业率的变化。 B.名义GDP变化的百分比与劳动力的变化。 C.实际GDP的绝对变化量与失业率变化的百分比。 D.实际GDP的绝对变化量与GDP平减指数变化的百分比。 5.假设年初的失业率为5%。根据奥肯定律,下面哪项陈述是错误的:D A.如果这一年的失业率不变,实际GDP将会升高3%。 B.如果这一年的平均失业率上升到7%,实际GDP将会下降1%。 C.如果这一年的平均失业率下降到3%,实际GDP将会上升7%。 D.如果这一年的平均失业率保持在5%,实际GDP将保持不变。 6.如果一个美国公民被一家在巴西经营的美国公司雇用,那么她的收入:D A.是美国GDP的一部分,巴西GNP的一部分。

B.是美国GDP的一部分,巴西GDP的一部分。 C.是美国GNP的一部分,巴西GNP的一部分。 D.是美国GNP的一部分,巴西GDP的一部分。 C C C A D D 二、名词解释 1.经济周期2.失业3.失业率4.结构性失业5.摩擦性失业6.周期性失业7.充分就业8.自然失业率9.经济增长10.流量11.存量 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2.失业:指在当前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工作。 3.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 4.结构性失业:来自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的特定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 5.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 6.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 7.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8.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和产品市场都平衡时的失业率。 9.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产出水平的提高。 10.流量:特定的时间段中发生的经济量值。 11.存量:特定时点上现存的经济量值。 三、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每个1分)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三个市场的划分: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及要素市场。(2分) 行为主体的划分:家庭、企业与政府。(2分) 总量分析。(1分) 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1分) 3.在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中,哪些宏观变量与周期波动同步?哪些变量具有超前性? 产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与周期波动同步(4分),股票价格具有超前性。(2分) 4.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个季度或一年)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2分) GNP指在一定时期内本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2分) GDP和GNP之间差别的产生是因为在某一给定国家所生产的某些产出是由国外的生产要素所有制提供的。GDP从地域角度划分的,考虑的是一国经济领土内经济产出总量;GNP从身份角度,统计利用一国国民(常住单位)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GDP和GNP之间的差

中级宏观经济学题库(2017)

一、概念辨析 1.国内生产总值(GDP )与国民生产总值(GNP ) 2.政府支出与政府购买 3.消费者价格指数与GDP 消胀指数 4.实际总支出与计划总支出 5.流动性偏好与流动性陷阱 6.固定汇率制与可变汇率制 7.预算盈余与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8.汇率上升与货币升值 9.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 10.商品市场均衡曲线(IS )与货币市场均衡曲线(LM) 1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 12.贸易均衡与国际收支均衡 二、简述题(图解题) 1.恒等式“储蓄等于投资”(如果是四部门经济则为“国民储蓄等于国民投资”)在传统意义上很好理解,比如你把钱存银行,银行贷款给企业投资。那么假设人把钱放枕头底下,该恒等式还成立吗? 2.如果甲乙两个国家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3.在实行累进税制的国家,比例所得税为何能对经济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4.写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方程,配以图形简述其如何解释经济中的滞胀现象? 5.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越大,货币政策就越无效的判断是否正确? 6.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由哪些动机决定? 7.政府采购支出增加一定会挤出私人投资和导致通货膨胀吗? 8.古典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观点各自基于怎样的假定前提以及适合在什么情况下分析宏观经济问题? 9.在国民收入核算中,NX G I C Y +++≡;在均衡收入的决定中,只有当AD Y =时,NX G I C Y +++=才会成立。这是否存在矛盾,并请说明理由。 10.名义货币存量的增加使AD 曲线上移的程度恰恰与名义货币增加的程度一致,为什么? 11.封闭经济中的IS 曲线和开放经济中的IS 曲线哪一个更陡峭? 12.贸易伙伴收入提高、本国货币真实贬值将对本国IS 曲线产生何种影响? 13.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包含哪些环节?最主要的环节是什么? 14.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若政府要改变需求构成,从消费转向投资,但不允许超过充分就业水平。需要采取何种形式的政策组合?运用IS —LM 模型进行分析。 15.考虑两种紧缩方案,一种是取消投资补贴;另一种是提高所得税率。运用IS —LM 模型分析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与投资的影响。 16.利用IS —LM 模型分析价格沿AD 曲线变动,利率会发生什么变化?

宏观经济学试题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能计入GDP的有( D )。 A. 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折合价值 B.出售股票的收入 C. 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D. 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的收入 2、能计人GDP的是( B )。 A.居民购买的二手车 B.银行向某企业收取的一笔贷款利息 C.企业购买的原材料 D. 家庭购买普通股票 3、“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C )。 A.一定是不对的 B.一定是对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 以上三种说法全对 4、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0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0元,消费等于4300元,利息支付为100元,个人储蓄是400元,那么他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为( B )。 A. 5000元 B. 4800元 C. 4700元 D. 4000元 5.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B )。 A. 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 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 经纪人为一座旧房屋买卖收取的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的一笔家庭财产保险 6.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B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人。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7、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 C )。 A. 有形的产品 B. 无形的产品 C. 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 D.供以后的生产阶段作为投入的产品 8.已知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为10000亿美元,它在本年度生产了250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消耗折旧是2000亿美元,则该国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 A )。 A. 25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 B. 12500亿美元和10500亿美元 C. 25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 D. 7500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 GDP和GNP都是流量概念 B. GDP是地域概念,GNP是国民概念 C. GDP和GNP都是以市场交换为基础 D. GDP和GNP是同一概念,没有区别 10、下列应该计入GNP的有( C)。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习题 1.简释下列概念: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充分就业、通货膨胀、GDP、GNP、名义价值、实际价值、流量、存量、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革命。 2.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斯密;B.李嘉图; C.凯恩斯;D.萨缪尔森。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 4.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 A.高失业;B.滞胀; C.通货膨胀;D.价格稳定。 5.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6.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 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值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7.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名义GDP;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8.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流量?()。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D.失业人数。 9.存量是()。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 A.储蓄大于投资;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2.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 A.政府管制;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D.货币供给适度。 13.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 A.产出;C.就业; C.名义工资;D.实际工资。 14.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 A.有效需求不足;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C.微观效率低下。

宏观经济学试卷(1)

一、选择填空(单项选择,15×2=30分,将答案填入括号,全部一种答案不得分) 1、假设充分就业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u*=3%,现有失业率u=5%,潜在GDP*增长为4%,如果政府想在2年后实现充分就业,则实际GDP每年增长应为( B )%?(设奥肯系数a=2.5) A、10 B、6.5 C、5 D、2.5 2、一银矿公司支付了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8万美元;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将其制造成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35万美元。问用收入法计算的GDP为( C )。 A、17 B、43 C、35 D、33 3、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区域,则表示:( D )。 A、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B、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C、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D、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4、在( A )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IS陡峭而LM平缓 B、IS陡峭而LM垂直 C、IS平缓而LM陡峭 D、IS平缓而LM也平缓 5、市场利率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 B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 6、在一个宏观经济模型中,下列( B )最有可能被认为是一个外生变量? A、利率 B、本国的出口 C、税收 D、货币政策 7、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给定年份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 A )的总和。 A、市场价值 B、贴现价值 C、投入的成本 D、几种情况都可能 8、一名大学生毕业并开始寻找工作,这时( C )。 A、劳动力增加,失业率下降 B、劳动力保持不变,失业率上升 C、劳动力增加,失业率上升 D、劳动力减少,失业率下降 9、在GDP统计中,住房服务的价值( C )。 A、不能计入,因为房地产服务没有被认为是生产 B、未被计入,因为房地产服务本身包括在住房价值中 C、要以租金的主观估价计入 D、可以计入,也可以不计入 10、加速原理认为,( A )。 A、当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投资也增加 B、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投资也增加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31790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简称GNP)。 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3.消费函数是反映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4.通货膨胀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 5.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1、D, 2、A, 3、A , 4、A, 5、C, 6、A, 7、B, 8、D, 9、A,10、B,11、D,12、B,13、C,14、C,15、C。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自发投资支出减少10亿美元,会使IS:().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的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4、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5、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6、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原因是()。 A、政府支出的增加 B、政府支出的减少 C、私人投资的减少 D、消费的减少 7、货币供给(M1)大致等于(). A、公众持有的通货 B、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活期存款 、C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准备金D、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存款 8、总需求曲线()。 A、当其他条件不变,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当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左移 C、当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减少时会左移 D、当其他条件不变,名义货币供给增加时会右移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 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3)总量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 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答: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第二章 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的关系。 答: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 国民收入(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非税性支付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为什么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答:名义GDP是以当年市场价格(现期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是以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的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和实际GDP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计算时使用的价格不同。实际GDP反映了真实的经济水平面,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够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预测GDP数值通常使用实际GDP,因为它可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因此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