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的文化遗迹

合集下载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渤海国是唐代和辽代初期存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的少数民族边疆政权,其主体民族为靺鞨族,同时也包含了部分高句丽,扶余,沃沮,濊貊等民族。

渤海国的疆域范围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俄罗斯沿日本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被称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近些年被韩国大肆渲染,并称其是自己的祖先建立的国家。

其实历史上的渤海国从文化政治和民族构成方面来说都跟现在的韩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

一,大祚荣建国。

靺鞨族是我国古代活跃于东北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先秦时代称为肃慎,汉代称挹娄,南北朝时叫勿吉,到隋朝的时候才改称靺鞨。

唐代初年分裂为十个部落,其中以黑水部落最为强大。

分布在今天的黑龙江中下游和松花江流域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

靺鞨各部一直都臣服于中原王朝。

到隋末唐初天下大乱。

靺鞨十部有的就臣服于突厥,有的则依附于高句丽。

粟末靺鞨原本居住于粟末水流域(今松花江上游)。

公元七世纪中期,唐朝消灭了高句丽,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投降唐朝,与部族被迁徙到今辽宁朝阳地区的营州。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反叛唐朝,攻陷营州城。

大祚荣与靺鞨族首领乞四比羽率领部族东迁,在奥娄河(今牡丹江)筑城自守。

武则天招降乞四比羽,但遭到拒绝。

于是派军征讨,乞四比羽战败被杀。

大祚荣则率军打退了唐军,成为当地各部的首领。

他不断攻打和吞并邻近部落,终于扩地二千里。

所管辖的人口超过了十万户,并且建立了一支数万人的靺鞨军队,于是自称为震国王,向北方强大的突厥称臣。

公元705年,唐中宗继位,派官员前往东北招降。

大祚荣表示愿意臣服大唐,并派儿子大门艺到长安做人质。

大祚荣建立的政权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藩属。

开元元年,唐玄宗派遣大臣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并将大祚荣统治的地区作为大唐的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

自此大祚荣去靺鞨称号而改称渤海,因此,呼汗州都督府又被称为渤海都督府。

瓦房店市名胜古迹游

瓦房店市名胜古迹游

瓦房店市名胜古迹游
瓦房店市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下辖,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本文
将带领您游览瓦房店市的名胜古迹,探寻历史遗迹与文化之美。

瓦房店市的历史
瓦房店市作为大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

在古代,瓦房店
曾是渤海国的一部分,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文化。

游览瓦房店市,仿佛穿越
时光隧道,感受古代文明的璀璨。

探寻名胜古迹
1. 渤海王陵
渤海王陵是瓦房店市的一处重要古迹,是渤海国国王的陵墓。

陵墓建筑宏伟壮观,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游客可在这里领略古代皇家墓葬的雄浑气势,感受渤海
文明的瑰丽。

2. 古城墙遗址
瓦房店市还保留着部分古城墙遗址,这些城墙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

漫步在古
城墙遗址间,可以感受到古代城市的繁荣与兴衰,体味历史的厚重。

当代文化体验
除了古代名胜古迹,瓦房店市也有许多当代文化景点值得一游。

现代化的建筑、
艺术馆、博物馆等地方展示了瓦房店市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

结束语
瓦房店市名胜古迹游,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一次心灵之旅。

希望
您在瓦房店市的游览中,能够领略到古代和现代的交融之美,感悟历史的厚重与文化
的魅力。

渤海国建筑文化研究及保护性开发策略

渤海国建筑文化研究及保护性开发策略
渤 海 国建 筑 文 化 研 究 及保 护 性 开发 策 略
A e e r h o e Ar h t c u a l r n h n e v t e e o m e tS r t g e R s a c ft c ie t r lCu t e a d t e Co s r ai D v l p h今辽宁开原 , 包括吉林、 黑龙江省大部分地 区。 渤海国在其统治 的 1 0多年时间里, O 发展 出了辉煌的经济 和文化 , 留下 了相 当 数量和规模的建筑遗迹。 渤海国建设了巨大 的城市 ( 其城池建筑也如高句丽建筑
样分为平原城和山城两种形制 )高大 的宫殿和庙 宇。 , 其建筑 深 受唐朝建筑文化 的影响 , 规模宏伟 、 气势磅礴。 其遗迹主要分 布 在 以 吉林 省 为 主 的 六 个 地 区 并 形 成 了一 个 特 定 的 渤 海 建 筑 遗迹文化区( 1: 图 )
f rt o he Ance tPa h e S ae i n r a tt
王 南 W agNa n n赵琳 磷 Z a il h oLni n
摘要 : 海国存 在 于公元 6 9 96年 , 与唐朝 约 同时 渤 6- 2 是 代 的北方少数 民族建立的主要政权 。 渤海国建筑 文化的源头肃 慎 系, 经鼍褐、 历 渤海 、 女真 、 满清, 形成 了东北地 区少数民族建 筑文化发展 的一条清晰的脉络。 表现 出独特 的东北地 区边缘 建
和 文化 中心 , 长 城 是塞 内外 汉族 与 东北 各 少 数 民族 经 济 、 地近 文 化 的 集 中交 流地 。 渤海 不 仅 稻作 发 达 , 物产 丰 富— — “ 白 山之 太 菟、 南海之昆布、 夫余之鹿、 率宾之马 、 丸都之李、 乐都之梨” 而 ,
海文化、 女真文化、 满清文化 同肃慎 系绑定起来 , 建立一条可供 开发保 护的建筑 文化发展 脉络 。 将渤 海 国建 筑遗存 从 东北 亚 文 物 考 古界 拉 到 更 多人 的视 线 前 , 而 完成 对 其 建 筑特 色的 从

牡丹江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渤海国遗址为例

牡丹江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渤海国遗址为例

的的行为过程 。在形式多样 的文化旅游 中, 以亲身体验虽 已消
失但仍然 留在人们记忆 中 的某些 生活方 式为 主题 的怀古文化 旅游 , 是当今颇为风行的专题 游览 项 目之一 。
中 国 文 化 旅 游 可 分 为 以下 四个 层 面 , 即 以文 物 、 史记 、 遗
对其进行有组织、 有规模 的宣传和开发。这是 旅游文化开发 的
址、 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 文化层 ; 以现代文 化、 艺术 、 技术成 果为代表 的现 代文化 层 ; 以居 民 日常生 活 习俗 、 节 日庆典 、 祭 交流为表象 的道德伦理文化层 。
2 渤海国遗址 S WO T分 析 2 . 1 优 势 2 . 1 . 1 朴 实 的原 生 性
开发。
护文物 一唐代渤海国时期 石灯 塔、 石佛 以及 部分珍 贵文 物 ; 而 生破坏 , 使资源储 量减 少 , 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 , 且 资源是有 限
3 开 发 策 略
城市形象优化之一就是 充实 文化 内涵。城市文 化既大 而
2 . 2 . 1 历史遗存太少
无形 , 又可触可感 ; 既独立存 在 , 又与其他 因素 高度融合 ; 既需 要继承本色 , 更需 要推 陈 出新。城 市文化 发展 的 目标 是有 内 35 7
反应较慢 , 在一 定程度 上制 约了景 区的发展 。而 祀、 婚丧、 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 民俗: 文化 层 ; 以人 际 化关注较少、
. 3 机 遇 “ 渤海国” 遗址现存残墙仍 有 3米之 高 , 呈 长方形 ; 城 内五 2
大殿遗址 由南至北依次排列 , 均在一条轴线 上 , 建筑 规划严谨 , 讲求对称艺术 ; 现存各殿石筑 台基 、 台墓及隔墙 、 过廊遗迹清晰 规整 ; 东部 御花园的水 池 、 假 山、 亭榭 至今 能看 出轮 廓 , 这致使 实的原生性走进人们 的视野 , 成了刺激旅游行为产生的因素。 2 . 1 . 2 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渤海风情 园中的玄武湖区 , 为游人生动地再现了“ 小 桥、 流 水、 人家 ” 充满诗情画意的北国水 乡美 景。此外 , 景区内建于清 代的兴隆寺是黑龙 江省省级保 护建筑 , 保存有 国家一 级重点保 后建的“ 稻作文化 园” 享誉全国 , 全面系统地揭示响水大米的历史 奥秘及生长环境 , 成为广大游客 了解、 认识响水大米 的活体博物 馆。景区内的老河谷民俗村具有较高的朝鲜族民俗文化特色。

有关渤海国的考古和历史学研究成果梳理-模板

有关渤海国的考古和历史学研究成果梳理-模板

有关渤海国的考古和历史学研究成果梳理前言渤海国五京是其辖境内重要的地理枢纽和行政统治中心。

从流域的角度观察,渤海上京龙泉府地处牡丹江流域,中京显德府地处图们江中游左岸,东京龙原府则坐落在图们江下游流域的左岸,西京鸭绿府坐落在鸭绿江流域上游的右岸,南京南海府坐落在靠近朝鲜东海的沿海盆地中。

这些地域分别是古代东北的肃慎、秽貊、沃沮、高句丽等民族的活动中心。

渤海国的五京之设对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区域的各个民族政权的五京制度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近十年来,有关渤海国的考古与历史学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我们择其要点对这些浩如烟海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扼要的梳理,并就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一、渤海国五京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一)渤海国五京之地理位置渤海国五京包括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绿府和南京南海府,是渤海国的统治中心。

最早对渤海国五京作记载的历史文献是《新唐书·渤海传》。

《新唐书·渤海传》只是介绍了渤海五京的大致地理位置。

经过近一百多年的研究,我们对渤海五京的地理位置已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中,较早对渤海上京龙泉府进行实地考察的是清初被流放至宁古塔的流人。

他们的流放地靠近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着作中保留了许多记录渤海上京龙泉府的考察成果。

但是,当时他们错误地认为渤海上京龙泉府可能是“女真人建立的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对这一错误认识提出质疑的则是清乾隆年间的大学士阿桂。

阿桂是乾隆在位时期的重臣,曾两次充任伊犁将军,军功显赫,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

乾隆四十二年(1777),阿桂等人奉敕编撰《满洲源流考》。

据《满洲源流考》载:“考龙泉府即渤海之上京忽汗州也。

”阿桂等人经过实地考察得出此结论。

此后,曹廷杰等人经过实地考察又提出“东京城”即渤海之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观点。

曹廷杰是清朝末年研究东北地理的专家,他撰写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亚东偏纪要》和《东三省舆地图说》对于东北史地的研究意义重大。

盘锦 大洼 历史文化介绍

盘锦 大洼 历史文化介绍

盘锦大洼历史文化介绍
盘锦市大洼区位于中国辽宁省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以下是关于盘锦市大洼区的历史文化介绍:
1.历史悠久:大洼区作为盘锦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可以追溯
到古代。

在大洼区境内发现了大量史前遗址和文物,证明这里
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2.渤海遗址:大洼区是渤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是渤海国的疆
域所在。

在大洼区还保存有一些渤海时期的遗址和文物,如古
墓群、城址等,见证了这段重要历史。

3.沿海文化:大洼区位于辽东半岛沿海地区,受海洋文化的影响
较深。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海鲜资源,也形成了独特的沿海文化
风情。

4.传统民俗:大洼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如舞龙舞狮、
过年习俗等,体现了当地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总的来说,盘锦市大洼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融合了渤海文化、沿海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大洼区的历史文化。

渤海国的历史沿革与文化风貌

渤海国的历史沿革与文化风貌

渤海国的历史沿革与文化风貌渤海国是中国东北地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它的存在对于中国和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渤海国的历史沿革与文化风貌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一、渤海国的历史沿革渤海国起源于公元698年,当时朝鲜半岛东北部的百济、新罗在唐朝和高句丽的夹击下相继灭亡,大批百济和新罗人民逃往辽东半岛,先后在此形成了多个动荡的小国。

这个时期里,通向外界的海上交通线被中央政权所控制,居住在海边的渔民家庭更能够触摸到开拓海洋的欲望,于是在他们的接纳下出现了一个名叫渤海的小国家。

在公元712年,渤海王国领导者楼珪向唐朝投降,正式成为唐王朝的附庸国。

经过数百年的时间,渤海国逐渐独立了起来,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治实体。

在其它国家不断扩张的同时,渤海国也不断进行领土的扩张,与当时的辽东地区的其他部落进行战争和争霸。

到了941年,后唐代表把东北四州划分为耶律部和渤海部,渤海宣布和中国五代十国的政权正式独立。

这样一来,渤海国成为了这个地区的主政实体,直到公元996年被契丹国灭亡。

二、渤海国的文化风貌渤海国的文化风貌是与独特的历史背景相伴随而来的。

在初创时期,渤海国家本身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体系,而是受到了新罗、百济、高句丽等较为发达的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

但从唐朝认定渤海王国的独立性开始,渤海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渤海国的政治制度呈现出比较特别的特点。

渤海国在向唐朝投降后,并没有完全采用唐朝的政治制度,而是着力发展自己的独特制度。

他们在政治方面强调四品制,设立十余个系统的官职,可授奖励和处罚。

同时,渤海国的官制对于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渤海国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出较为特殊的特点。

在当时祖先崇拜、土地崇拜、万物有灵的思想支配下,渤海国还采用了易经卜筮等方法进行宗教实践,崇拜月神和太阳神,并且在渤海地区,尤其是平壤附近,还流传着较为独特的男巫女巫、神池等宗教文化。

渤海国的文化风貌还表现在语言文字上。

走进神秘的古渤海国

走进神秘的古渤海国

走进神秘的古渤海国作者:李玉君杨永彪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16期2008年初,于20年前在吉林敦化被发现的一件古代石雕文物的身份得到考证。

石雕分两部分,上部为酷似古代飞檐斗拱的房屋建筑的石盖,下部为一个梯形石体,在石体上方凿有正方形深槽。

有着多年对“德林石”文化研究经验的延边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景森先生认定这件石雕是古渤海国时期盛殓骨灰用的石棺。

古渤海国是唐朝时期,由当时居住在我国东北的粟末靺鞨人建立的政权。

据史料记载,古渤海人信奉佛教,人死后遗体火化后盛殓入棺。

古渤海人对被他们称之为“德林石”的玄武岩极为崇拜并赋予其一种文化观念,一般只有贵族才能用玄武岩雕刻石棺。

那么使用这种神秘石棺的渤海人又是怎样一个神秘的民族呢?消失了千年的东北古国又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营州反叛政权初建唐朝的渤海国是以靺鞨的粟末部人为主体、于公元698年到926年在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

实际上,靺鞨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活跃在中国东北的民族。

这一民族先秦时称肃慎,汉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到了隋唐时期改称靺鞨。

此时,靺鞨有数十个部落,其中主要部落有7个,粟末部地居最南,分布在松花江中游地区,因其位于长白山以北,依粟末水而居,故而得名。

公元605年,粟末靺鞨与高句丽作战失利,其首领突地稽率八部之众、剩兵千余投隋,被安置于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

唐朝政权建立以后,粟末靺鞨表示愿意臣属于唐朝。

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灭亡,在其控制之下的另一部分粟末靺鞨由首领大祚荣率领,也随之徙居营州地区,同久居营州柳城的突地稽建立起联系。

由此粟末靺鞨人口增多,力量增大,并经过长期向汉人学习的过程,增长了许多知识,产生了创建本民族政权的愿望和要求。

公元696年,契丹、奚各族人民不满营州都督赵文翙为政苛虐贪暴,在契丹首领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的领导下,掀起了反唐斗争。

靺鞨人也加入了这次斗争。

李尽忠的队伍很快攻陷营州,杀死赵文翔,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渤海国的文化遗迹
刘琨初一八班
渤海国是我国唐代的一个地方政权,建于公元698年,亡于公元926年;历经229年,更迭15世王。

渤海国的疆域辽阔,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分和现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及朝鲜北部的一部分。

靺鞨首领大祚荣在“旧国”,就是现在的吉林省敦化敖东城一带建立地方政权,他自称“震国王”。

公元705年,唐中宗派侍御史招慰大祚荣,大祚荣接受了唐的招慰。

公元713年,唐朝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

公元719年三月,大祚荣去世。

公元755年渤海国王都从今吉林省和龙市(中京显德府),迁至宁安市渤海镇(上京龙泉府)。

这是牡丹江历史上第一个最大的行政建制所在地,成为当时东北与东北亚著名的大都市之一。

渤海共传15代王,第1代、第2代唐朝封为“渤海郡王”,从第3代起,唐朝晋封为“渤海国王”。

渤海政权正式国名是“渤海国”。

渤海国统治的200多年,这里农牧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发展很快,经济繁荣,为后来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

公元9世纪,靺鞨发展成为盛极一时的"海东盛国"。

渤海国时留下的古城墙、古建筑、古墓群到处可见。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是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的城池遗址,俗称东京城,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

755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自中京城迁至上京,从此成为国都。

上京为渤海国五京之首。

仿照唐长安城格式兴建,占地十六平方公里,分外城、内城和宫城。

外城为土墙,内城为石墙,宫城为玄武岩墙。

五座回廊相连的大殿排列在南北轴线上。

926年,辽国灭渤海建东丹国,929年,东丹国南迁辽阳,龙泉府被毁。

其遗址自196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遗址内有个兴隆寺,是清代在渤海庙地上修建的。

寺内有渤海时代遗存至今的佛教石刻艺术品,如石灯憧、石龟跌和大石佛。

古城遗址一带还有一些渤海国墓葬、窑、桥等遗址。

八宝琉璃井的井壁历来说是用玄武岩砌成的。

其实从这一带有些地方的地下是火山熔岩形成的来看,说不定就是在玄武岩中开凿成的。

老宁安人为什么叫它八宝琉璃井呢?就是因为井壁上部横断面是呈八角形的。

到了中部,横断面才呈圆形,同时逐渐加宽,到下部才开始变窄。

这种凿成曲线的井壁,从工程力学理论来讲,显然是考虑到既能使地下水充溢进入,又能承受井壁外岩石泥土的压力。

至于把井口凿成八字形,不但让人感到好看,给人以审美的观感享受,也有一定科学道理。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从这口井的构造上,看到一个多年前的造井人的聪明才智,也很有审美观念。

石灯幢位于黑龙江宁安县渤海镇西南的兴隆寺院内。

是唐代渤海时期保留下来唯一完整的大型石雕,原高6.4米,因塔刹损坏,现高6米,是用玄武岩雕琢迭筑而成。

由塔刹、相轮、塔盖、塔室、莲花托、中柱石、莲花座和底座等部分组成。

塔盖形似亭榭,八角攒尖,雕刻盖脊和瓦垄。

塔室镂空,亦为八面体,与塔盖相接处雕刻斗拱,具有中原木构特点。

塔室八面个雕刻长方窗孔,其上又有小窗孔。

中柱石之上的莲花托是仰莲,之下的莲花座是覆莲,均刻三瓣花片,层层重叠,犹如巨莲盛开。

雕刻细致,刀法娴熟,敦实古朴,巍然壮观,是渤海国代表性石刻珍品。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