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zhǔyào)特征及其影响(yǐngxiǎng)因素教材(jiàocái)分析: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yuányīn),能在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读出各种气候的分布,知道季风的含义,了解季风气候的范围和特点,能利用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季风对气候的影响,认识(rèn shi)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
明白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教学教法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fùxí)提问(tíwèn))前几节我们(wǒ men)讲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zhī sh i),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1)我国冬季(dōngjì)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4)

气候: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气候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包括辐射因素,地理因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气流因素,海陆位置。
各大洲气候特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1.纬度位置。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2.海陆位置。
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因素。
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地形雨〞
4.洋流因素。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24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气候第1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设计说明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特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两大基本要素表现出来的。
因此,教材先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
气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本节课通过与气温有关的两个情境故事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学习。
学习目标1.阅读我国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说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结合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难点: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PPT 展示与气温相关的两则小故事。
故事一:小明酷爱旅游,暑假他去了我国一个很热的地方。
在那里,如果把鸡蛋埋在沙子里,几十分钟后鸡蛋就熟了。
故事二:寒假,小明去了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
南方长大的他还未见过这么厚的雪,于是大清早就匆忙通过展示奇闻轶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新知识。
走出去看雪,可还没走多远,就觉得鼻子痒痒的,还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他忍不住捏了捏鼻子,鼻子里居然结冰了。
“埋沙熟蛋”“鼻内结冰”是真是假?1.冬季南北温差大教师:这些现象都与气温有关,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
了解了我国气温分布的特征,大家自然就会知道答案。
我们通过阅读等温线图,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学生:(1)阅读教材第31页图2.13,分别描出16℃、8℃、0℃、-8℃、-16℃、-24℃、-28℃等温线。
总结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2)观察0℃等温线经过哪些山脉、河流的附近: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共96张PPT)

季风气候显著
第二节
气候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第二节
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
你能根据植被说 出不同高度所属的热 量带吗?
我国是多山的国 家,高大山地气候的 垂直变化,使我国气 候更加复杂多样。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第二节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
1.我国都有哪些季风 气候类型? 2.它们分布在哪里? 3.为什么我国季风气 候显著?
我 国 的 气 候 类 型
第二节
气候
气候干燥 冬冷夏热
气候湿润 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高寒气候,全年低温降水较少
根据气候直方图,判断气候类型:
第二节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二节
气候
海口
①
广州
北京 吐鲁番
②
④ ③
季风气候显著
第二节
气候
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五月份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
秦 岭
2、1月0℃等温线
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800mm
秦 岭
1、800mm等降水量线
0℃等温线
第二节
气候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3、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秦岭 半湿润 淮河 湿 润
暖温带
秦岭 淮河
亚热带
4、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 的分界线
第二节
气候
图2 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第二节
气候
温故知新
请大家根据等温线的数值计算并且比较一下冬季和夏季漠 河与海口的温差大约是多少度?
气候(共45张PPT)地理八年级上册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
1600~3400℃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等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冬小麦等
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总结:气候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我国气候主要特征
我国的气候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
人类活动
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谢谢观看!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2024课件
同学们再见!
北京
39°54′N
73°32′
15时1分
广州
23°8′N
89°41′
13时35分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为什么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
漠河
北京
广州
拓展延伸
南北普遍高温
为什么冬季我国最冷的地方在漠河镇?而夏季我国最热的地方在吐鲁番呢?
①地势低洼,空气不易流通;②远离海洋,晴天多,光照强;③沙漠广布,夏季升温快。
1.气候复杂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
三、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
热带雨林
横断山区物种丰富的原因:P38
①山麓地带气候湿热,物种丰富;②气候垂直变化大,植被垂直差异明显,物种丰富。
全球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成因(表格)

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二、理想大陆气候分布模式图1、温度带的判断:2、根据降水特点确定具体气候类型:气候与自然带⑴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⑵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脉阻挡的影响,山地东侧为西风带的背风坡,产生焚风效应和雨影效应、西侧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丰沛。
(非地带性现象)⑶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⑷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⑸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⑹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是副高强弱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⑺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⑻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最佳答案)(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⑼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⑽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⑾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⑿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第二节 气候 (特征 影响因素)

图B是北坡,图C是南坡;因为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位于来自印 度洋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植被繁茂,北坡位于背风 坡,降水少,植被稀疏。
练习
(2)运用地图资料,分析火烧寮为什么会成为我国年降水量 最多的地方? 海陆位置:火烧寮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直接受到来 自太平洋的夏季风的影响;地形因素:加之在山脉的迎 风坡,故降水极为丰富。 (3)运用地图资料,分析说明托克逊常年降水稀少的原因。 海陆位置:托克逊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形因素: 高大山脉阻止了来自海洋气流的进入,故受夏季风影 响不明显(或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极为稀少。
二、降水分布特点
1、降水的空间分布
知道我国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都是哪里吗?
二、降水分布特点
2、降水的时间分布
1.四城市降水集中 在哪个季节?
夏秋多,冬春少 2.四城市的雨季长短 有何差异? 3.北京降水年际变 化大,对生产生活有 何影响?
北京年降水量极值
二、降水分布特点
3、干湿地区划分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1月份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干湿类型 温度带 河流
练习
7.地理分析。我国各地降水量差异很大,台湾火烧寮年平均 降水量达6 558毫米,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新疆的托克逊, 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据此完成 下列题目。
A
练习
(1)下面是摄影爱好者小雨拍摄的我国A山脉南坡和北坡的 景观,请在图中写出A山脉的名称。你能判断哪张是 南坡,哪张是北坡吗?为什么南北坡的景观差异这么大?
路线 Ⅳ
包头
40°
路线 Ⅱ
拉萨
乙
路线 Ⅲ
广州 五指山
连云港
甲
寻秋路线
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地理本1503袁杰20152604558课标,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气候教学因子的划分及关系:课时:1.5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学会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2.说出我国的各个温度带、干湿区,掌握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3.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瞧与旅:1.通过阅读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2.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3.通过阅读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和不同干湿地区景观图,掌握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干湿状况与植被的关系:4.通过分析影响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归纳总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气温和降水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通过对我国干湿状况与植被和自然景观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3.让学生在理解季风气候可以使我国季风区内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但季风气候不稳定,很容易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
教学重点: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2.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教学施球,教学因子认识方法教学手段组织方法1月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观察法、分析法气温分布图教科书指导自学法讲授法7月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法气温分布图教科书指导自学法谈话法中国气温分布特点综合法教科书讲授法中国温度带的划分观察法温度带分布图教科书讲授法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观察法、分析法降水分布图教科书指导自学法讲授法中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观察法、分析法月平均降水柱状图教科书指导自学法谈话法中国干湿区的划分观察法教科书干湿区分布图讲授法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观察法、分析法气候分布图教科书指导自学法讲授法冬、夏季风观察法、分析法冬、夏季风示意图教科书指导自学法讲授法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分析法、归纳法教科书讲授法第一课时*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一)新课导入:教师:课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作物、水果、植被、民居,为什么我国不同的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差异?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