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 分风热型湿热型辨治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荨麻疹(14方)

中医治疗荨麻疹(14方)

中医治疗荨麻疹(14方)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疙瘩”,为一种局限性、暂时性或瘙痒性的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那么,中医在治疗荨麻疹方面是如何辨证论治的呢?又有什么疗效比较好的外用制剂可以治疗呢?荨麻疹,中医学称为“瘾疹”,其发病多与素体禀赋不耐,加之风、湿、热诸邪侵犯皮肤有关。

或外感风寒、风热;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或肺卫肌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或体弱血虚,风从内生,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一般急性荨麻疹多为实证,慢性荨麻疹多为虚证。

辨证分型及用药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证候】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溲赤等症,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止痒。

【方药】自拟荆芩汤加减:荆芥15g,炒黄芩15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30g,紫草30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

2.风寒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全身泛发粉白色、粉红色风团样皮疹,作痒,遇风、遇冷加剧,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等症,苔白,舌质淡或淡红,脉浮紧。

【治法】辛温透表,疏风止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5g,防风30g,茯苓30g,川芎15g,羌活15g,独活15g,生柴胡15g,前胡15g,炒枳壳15g,桔梗15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乌梢蛇30g。

3.卫表不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裸出部位易发皮疹,疹色淡微红或见苍白,吹风着冷、两手洗冷水亦起,舌质淡,苔白,脉浮弱。

【治法】益气固表,御卫止痒。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45g,白术15g,防风30g,桂枝15g,杭芍15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蜈蚣2条。

4.血虚生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皮疹反复发作,多见午后或入夜加重,而午前或后半夜则轻。

民间治疗荨麻疹的偏方有那些

民间治疗荨麻疹的偏方有那些

/民间治疗荨麻疹的偏方有那些民间治疗荨麻疹的偏方有那些?我们知道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的皮肤病,对于荨麻疹的治疗也有很多的方式,但是有些患者也特别想了解是否有偏方能治疗该病,民间治疗荨麻疹的偏方有那些?1、风寒型:皮疹呈淡红色,瘙痒,每逢天气寒冷容易发作,发作时病人感周身怕冷,可有低热,舌苔薄白。

治疗时,可酌情选用以下具有疏风散寒的验方。

1)荆芥6克,防风6克,蝉衣3克,银花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2)浮萍6克,麻黄3克,地肤子10克,防风4克,皂角刺4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2、风热型:皮疹呈深红色,常在天气温暖时发生,瘙痒难忍,全身发热,口干心烦,大便干,尿黄,舌苔黄。

治疗时,可酌情选用以下具有祛风清热的验方。

1)麻黄3克,连翘10克,赤小豆10克,白藓皮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2)僵蚕12克,蝉蜕6克,苦参6克,姜黄3克,米酒50毫升,蜂蜜15克。

用法:将前四味药共研成细粉,然后用米酒和蜂蜜调服。

3、血虚型:皮疹红色,瘙痒轻,常在午后或晚间发生,伴有低热,心烦不安,口干不想喝水,舌质淡红无舌苔,治疗时,可酌情选用以下具有养血疏风的验方。

1)当归10克,熟地15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黄芪10克,白蒺藜15克,何首乌10克,荆芥9克,防风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2)当归1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僵蚕10个,蝉蜕6个。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荨麻疹因为是体质性的问题,根治不易,过去也有许多人因为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不好,持续的复发,除了避免接触过敏原之外,日常的调养也要注意几个原则:多吃含有丰富维他命的新鲜蔬果或是服用维他命C与B群,或是B群中的 B 6;多吃碱性食物如:葡萄、绿茶、海带、蕃茄、芝麻、黄瓜、胡萝卜、香蕉、苹果、橘子、萝卜、绿豆、意仁等;避免吃含有人工添加物的食品,多吃新鲜蔬果。

油煎、油炸或是辛辣类的食物较易引发体内的热性反应的食物少吃。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和“阴阳”概念,以及调节体内气血和脏腑功能为核心。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体内湿热、风寒、血瘀等因素引起的失调所致。

治疗荨麻疹的关键在于寻找和调整病因,促进体内的整体平衡。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辨明病因和病机。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热型、湿热型、血瘀型、肝肾不足型等。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清热解毒:对于荨麻疹伴有明显的湿热症状(如囟门红肿、口干苔黄、尿涩便秘等),中医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方剂,如黄连解毒片、连翘败毒饮等,以清热燥湿,排除湿热邪气。

3. 补益调理:对于荨麻疹伴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情况,中医常采用补益调理的方法。

通过补充营养、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4. 调理情志: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也是导致荨麻疹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中医治疗荨麻疹还包括调理情志,通过心理疏导、情志平和的方法,缓解情绪不稳定对荨麻疹的影响。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是基于整体观念,注重调整身体的内外环境,并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功能,从根本上减少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然而,对于严重的荨麻疹病例,中医治疗可能需要配合西医药进行综合治疗。

16荨麻疹

16荨麻疹

方药:荆防方加减: 荆芥穗10g、防风10g、僵蚕6g、双花 15g、牛蒡子10g、丹皮10g、浮萍10g、 生地15g、黄芩10g、蝉衣6g、薄荷5g、 甘草6g。
治疗
[方药]银翘散加减 [药用] 金银花15g,连翘10g,竹叶10g,牛蒡子10g, 荆芥10g,薄荷6g,蝉蜕6g,丹皮10g,浮萍10g。 [加减]胃热炽盛,口渴口臭,便秘或大便热臭, 舌质红,苔黄,加生石膏、栀子、川军以清热泻 火,釜底抽薪,以泻阳明实火。
治疗
原则: 详细询问病史,祛除可疑致敏因素。 中医辨证论治(分5型,即风寒型;风热 型;脾胃湿热型;肺脾两虚型;阴血不 足型)
1.风寒型
[主证]风团呈淡红色,或呈皮肤色,遇风冷皮疹 加重,暖则症减,口不欲饮,舌体淡胖,舌苔 白,脉浮紧。 [辨证]风寒束表,肺卫失宣 [立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治疗
荨麻疹 urticaria
北京中医医院 张苍
概述
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 渗透性增加 引起的限局性 一过性水肿反应
病因
本病病因复杂 免疫性的(最常见的是Ⅰ型变态反应) 非免疫性的
病因病机
禀赋不耐 腥发动风或膏粱厚味 肠道虫淫 七情内伤 卫外不固 素体气血不足 产后血虚生风
病因病机
总之,本病急性期多为实证 慢性期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
治疗
治疗
3.脾胃湿热型 [主证]皮疹色红,伴纳食呆 钝,脘腹胀满,或脐周窜痛, 神疲倦怠,口渴不欲饮,口 臭,大便秘结,或大便热臭。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脾胃湿热,兼感风邪。 [立法]清热化湿,疏风解表。
治疗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 [药用]防风6~10g,荆芥10g,麻黄6g连 翘10g,薄荷6~10g,川芎6g,当归6g, 白芍10g,白术10g,黄芩10g,栀子10g, 滑石10g,大黄6g。

中医皮肤科荨麻疹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皮肤科荨麻疹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尊麻疹尊麻疹中医称为“痞瘤”或“瘾疹”,俗称“风疹块二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风热或风寒搏于皮肤,亦有因禀赋不耐,服了某种食物、药物所引起,或肠内有寄生虫所致。

【诊断】1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皮疹为局限性大小不同的扁平隆起,颜色可为鲜红、淡红或白色。

随皮肤瘙痒而骤然发生,又常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急性者皮疹不断成批发出,至1周左右停止发生。

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或数年。

2 .自觉剧烈瘙痒,局部灼热,吹风受凉或遇热时更加严重。

3 .发作时如有腹痛、腹泻、便秘、胸闷、气急等全身症状者,表示内脏有同样病变存在。

4 .皮肤划痕呈阳性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

【治疗】一、辨证论治首先除去病因,尽可能找出引起过敏的药品、食物及其他因素,以后避免服用和接触,有寄生虫的应予驱虫治疗。

1.风热型皮疹鲜红、灼热,口渴烦躁,受风或在温暖环境下发作或加重,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举例:消风散加减。

荆芥、牛劳子、防风、蝉蜕、生地黄、知母各IOg,生石膏30g,生甘草5g。

2.风寒型皮疹淡红或白色,受凉即发,接触冷水时尤易发作,在温暖环境下减轻或消失,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沉缓。

治法:散风寒,和营卫。

方药举例:桂枝汤加味。

桂枝、荆芥、防风、苏叶、川号各10g,麻黄5g,白芍15g,甘草3g,生姜2片,红枣4枚。

以上两症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

便泻,热证加黄苓、黄连、木香;寒证加白术、茯苓、砂仁。

腹痛加川楝子、延胡索。

气急加桔梗,重用麻黄。

因饮食诱发,加山楂、神曲、蕾香。

肠寄生虫诱发者,加乌梅、使君子肉、土楝根皮。

病久气虚,卫阳失固,加生黄芭、党参。

面色少华,稍劳即发,脉缓无力再加附子。

血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妇女常在经期发作,加当归IOg,生首乌ISgo久发不愈加僵蚕、地龙。

二、中成药消风颗粒每服10g,每日3次。

脱敏丸每服IOg,每日3次。

三、局部治疗选用具有止痒作用的药,如解毒搽剂、止痒洗剂、止痒扑粉等。

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

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

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麻疹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皮肤病,那么荨麻疹怎么治疗好呢?下面小编带你了解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希望对你有帮助!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1)风热型:相当于急性荨麻疹。

皮疹色泽红赤,受风加剧。

皮肤灼热、剧痒感,并觉手心发热,心烦口渴。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

方用疏风清热饮、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蝉衣、石膏、知母、木通、银花、连翘等。

(2)风寒型:相当于寒冷性荨麻疹。

皮疹淡红或淡白,遇冷、遇水和吹风后症状加重,得暖后减轻。

自觉畏寒、恶风,冬重夏轻,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

治宜疏风散寒。

方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麻黄、桂枝、白芍、羌活、赤芍、独活、防风、荆芥、浮萍、炙草、生姜、白藓皮等。

(3)脾胃湿热型:相当于胃肠型荨麻疹。

皮疹多少不定,胃肠道症状明显,纳差,脘腹疼痛,拒按或坐立不安,倦怠无力,大便秘结或溏薄。

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宜泄热、利湿。

方用除湿胃苓汤合茵陈汤加减:茯苓、苍术、白术、厚朴、山栀、茵陈、防风、荆芥、香附、乌药、枳壳、泽泻、大黄、砂仁等。

(4)阴虚火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皮疹多在午后或夜间发作,皮疹时隐时现,来去无常,经久不愈。

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口干颊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光,脉数无力。

治宜养血、滋阴、降火。

药用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当归、生地、首乌、玄参、地骨皮、白芍、青蒿、龟板、鳖甲、勾藤、五加皮、白藓皮、桑白皮等。

(5)冲任不调型:多见于女性,因月经紊乱而引起荨麻疹。

发疹有周期性,与月经有关,常有月经不调,经期超前或推后。

经来腹痛,经色紫红或有瘀块。

经来疹多,症状加重;经清疹退,症状消失。

苔薄,舌有紫气,脉弦数。

治宜调理冲任。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当归、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防风、荆芥、甘草等。

(6)热毒燔营型:多为感染或药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或血清病型荨麻疹。

发病突然,皮疹广泛,全身大块状,色绛红,灼热感,奇痒。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1 】中医辨证论治:(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掉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荆防方【药物构成】荆芥穗2钱,防风2钱,僵蚕2钱,金银花4钱,牛蒡子3钱,丹皮3钱,紫背浮萍2钱,干地黄3钱,薄荷1钱半,黄芩3钱,蝉蜕1钱半,生甘草2钱【方子功能】疏风解表,清热止痒.(2)风寒型,多见于严寒性荨麻疹.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掉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麻黄方【处方】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功能主治】辛开腠理,和血止痒.主气血缺少,卫外掉固,腠理不密,玄府掉固,风邪内侵,肌肤掉养.(3)贫血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阴血缺少,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分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中药药方: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子中药方子(一)【辨证】脾掉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方名】多皮饮.【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赵炳南边.中药方子(二)【辨证】气血缺少,卫外掉固,腠理不密,玄府掉固,风邪内侵,肌肤掉养.【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方名】麻黄方.【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赵炳南边.中药方子(三)【辨证】脾虚兼风.【治法】健脾利湿,祛风静痒.【方名】荨麻疹汤.【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屈舒信方.中药方子(四)【辨证】阴血缺少,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算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方名】加减当归饮.【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俞长荣方.中药方子(五)【辨证】洗澡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绸缪.【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出处】何任方<荨麻疹>别的中医疗法:1.活血祛风法实用病人舌质暗紫,有瘀斑及血瘀症状,其实不轻易分辩风寒及风热症状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荆芥.防风各10克.依据辨证不合又可分为:(1)活血辛凉透表法:适于有风热症状者.方药:血府逐瘀汤加辛凉解表药,经常应用: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2)活血辛湿透表法:适于有风寒症状者.可用永安止痒汤.(3)活血湿阳法:并用于湿寒型及大多半皮肤划痕症.可用血府逐瘀汤加:附子10克,桂皮或肉桂10克;血府逐瘀汤加金匮肾气丸,每日两丸.(4)活血健脾法:适于有脾虚腹泻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参苓白术散.(5)活血固表法:实用于易汗出,汗后产生风团,相当于部分胆碱型荨麻疹.可用血府逐瘀汤加玉屏风散.2.清热疏风法用凉血消风汤.3.凉血祛风法用凉血消风汤.4.祛风通络法实用于兼有风湿症状者,用独活寄生汤.5.健脾理湿法实用于舌苔白腻,胸脘满闷,或有溏泻者.可用加减胃苓汤.6.散寒化饮法兼有慢性气管炎者.可用加减小青龙汤.7.其他治法个体是病人依据不合辩证,采取不合方药,且体有五味消毒饮.麻桂参半汤.湿热方.消风散及寒湿方等.8.针灸等疗法针刺风府,大椎,曲池.足三里.血海与三阴交等依据辨证取穴与不合补泻法治疗.艾灸疗法,耳针疗法,划耳疗法等也有必定后果.。

荨麻疹的中药外治法

荨麻疹的中药外治法

荨麻疹的中药外治法
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风团样损害,常骤然发生,瘙痒剧烈,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瘾疹”范畴,多由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或脾胃湿热,郁于皮毛所致。

(1)风热外袭型
症见皮肤风团色红,此起彼落,搔痒剧烈,遇热或汗出易发,遇冷则减等。

方1
【组成】新鲜芝麻杆100克。

【用法】将芝麻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洗擦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方2
【组成】豨签草60克,地肤子15克,白矾9克。

【用法】将豨签草、地肤子、白矾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2)脾胃湿热型
症见皮肤风团鲜红,状如云片,搔痒不已,伴有身重纳呆,脘腹胀痛,大便秘结或泄泻等。

方1
【组成】新鲜青蒿叶60克。

【用法】将青蒿叶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方2
【组成】苦参30克,马齿苋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明矾9克。

【用法】将苦参、马齿苋、白鲜皮、地肤子、明矾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附注】如风团遍及全身,可用上方药液沐浴全身,1日2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荨麻疹分风热型湿热型辨治
*导读:丘疹性荨麻疹,中医称之为水疥疮、土风疮。

西医认为系昆虫叮咬、环境变化……
丘疹性荨麻疹,中医称之为水疥疮、土风疮。

西医认为系昆虫叮咬、环境变化,或胃肠道功能障碍,对某些食物(如鱼、虾、蛋等)过敏所致。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素体不足或胎体遗热,以致湿热内蕴,或因蚊虫叮咬,或肠有虫积,或因食鱼腥动风之品,或因食滞复感风邪而引发。

本病多发于春夏秋温暖季节,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臀部,尤其是腰以下暴露部位。

皮损为花生米大小的风团样损害,性质坚硬,颜色淡红,顶端常有水疱或丘疱疹,甚至大疱,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皮损成批出现,对称分布。

自觉瘙痒剧烈,夜间更甚,影响睡眠,导致患儿精神不安。

笔者在临床上将本病分为两种证型予以论治,均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风热型
皮损常发生在四肢,为散在性红色丘疹、风团,状如虫咬,瘙痒较重。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法:疏风清热,宣肺止痒。

处方:金银花、连翘各10克,荆芥、防风各6克,牛蒡子(炒)、蝉蜕各4.5克,牡丹皮、黄芩各3克。

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饮服。

湿热型
皮损多发生在腰骶部位,丘疱疹、水疱较多,部分挠破糜烂,或染毒而结脓痂,自觉又痛又痒,或伴发热,便秘,食欲不振等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微腻,脉濡数。

治疗方法:清热化湿,疏风止痒。

处方:赤小豆、茯苓各12克,益母草、荆芥、防风各10克,炒白术、炒枳壳、苦参、赤芍各6克,砂仁(后下)4.5克,蝉蜕3克。

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饮服。

注意事项:注意卫生,勤洗澡,勤换衣。

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消除臭虫、跳蚤、螨虫等昆虫。

调节饮食,忌食鱼虾、海鲜等动风之品。

避免过度挠抓,以防继发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