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
《痊瘾汤治疗慢性荨麻疹(胃肠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痊瘾汤治疗慢性荨麻疹(胃肠湿热证)的临床观察》一、引言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瘙痒、风团、红斑等症状。
而胃肠湿热证是慢性荨麻疹的常见证型之一,常伴随食欲不振、大便黏滞等症状。
尽管治疗方法众多,但痊愈率仍较低。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痊瘾汤治疗慢性荨麻疹(胃肠湿热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符合胃肠湿热证诊断标准的慢性荨麻疹患者60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均无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
2. 治疗方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如抗组胺药物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痊瘾汤治疗。
3. 疗效评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8周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估其皮肤瘙痒程度、风团数量、面积以及相关胃肠道症状的变化,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观察疗效和安全性。
三、结果1. 临床疗效经过8周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皮肤瘙痒程度、风团数量和面积均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同时,治疗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也得到明显缓解。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如IgE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2.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仅在服药初期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但症状逐渐减轻并消失。
四、讨论痊瘾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等功效。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痊瘾汤可以明显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皮肤瘙痒、风团等症状,且在改善胃肠湿热证方面也具有较好的效果。
同时,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表明痊瘾汤治疗慢性荨麻疹(胃肠湿热证)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首先,样本量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稳定性;其次,研究时间较短,无法观察长期疗效及复发情况。
因此,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以更全面地评估痊瘾汤治疗慢性荨麻疹(胃肠湿热证)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辨证慢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慢性荨麻疹什么是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短暂的皮肤和黏膜痒痛性斑丘疹。
它可以持续数月至数年,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主要通过缓解症状和控制发作来进行治疗。
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辨证思路中医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外界环境变化、体内湿热蕴结、肝胃失调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关键在于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荨麻疹可分为风热、湿热、气虚、肝郁血滞等不同证型。
不同证型的个体治疗方案会有所不同。
下面将对各种证型进行详细解释。
风热证辨证特点:皮肤瘙痒灼热,呈现红色丘疹,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较短。
辨证施治:清热疏风、解毒止痒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荆芥石膏汤等清热解毒方剂,或者自拟方剂如:荆芥败毒散。
湿热证辨证特点:皮肤湿热、瘙痒,局部表现为红色、水肿的疱疹,常伴有湿疹或湿疹样皮疹。
辨证施治:清热利湿是治疗原则。
大剂量使用黄连素、苦参碱等药物,或者选用中药如薏苡仁、白术、茵陈蒿等清热利湿的方剂。
气虚证辨证特点:面色苍白或萎黄,皮肤瘙痒较轻,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气虚症状。
辨证施治:益气健脾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归脾丸等益气健脾方剂,或者选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等进行调理。
肝郁血滞证辨证特点:皮肤瘙痒较重,皮疹色暗红,伴有情绪烦躁、胸闷、胁肋胀痛等肝郁症状。
辨证施治: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桃红四物汤等活血化瘀方剂,或者选用中药如川芎、丹参、香附等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注意事项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需要考虑辨证施治的原则,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酒精、海鲜等,多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等。
2.睡眠调节: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过度疲劳。
3.心理调适: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4.保持适度运动:适度参加有氧运动,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需要持续的调理和治疗,并且治疗过程中需要与医生密切配合,不能断然停药。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体会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体会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能够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主治兼有表邪的湿热黄疸病证,原文记录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中间"黄"即黄疸,言主症,"瘀热"言病机,意即本方原为黄疸而设,本方在《普济方》就主治"小儿伤寒,发黄身热",在《张氏医通》中主治"湿热发黄"。
中医内合理将本方利用于湿热黄疸及肾炎"水肿"湿毒侵淫证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中发觉,本方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小儿鱼鳞病等皮肤瘙痒类疾病疗效明显,反复率极高,能够说本方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一首经典高效古方。
《伤寒论》中关于本方主治的记录极端简约精练,给后世正确领会该方证重点指征及推行利用带来了必定的难度。
日本医家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注释本方说,"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加反鼻,有奇效。
生梓白皮,不易采纳,今权以干梓叶或桑白皮代之",这里所注确为临床极有见解之舆论。
由此可见,瘙痒、发热、喘咳、肿满、反鼻为本方证辨认之重点。
此外,麻黄为方中君药,能够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喘咳、水气也。
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吉益东洞《药征》),以药测证,该药证或许见有咳喘,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等肺气郁而不宣的指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传授在《药证与经方》中直接指出"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恶寒无汗而身痛者"。
连翘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分散风热,以药测证,该药证也许见有皮肤疮疡腐烂,口渴欲饮,咽喉红肿疼痛等。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1 】中医辨证论治:(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掉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荆防方【药物构成】荆芥穗2钱,防风2钱,僵蚕2钱,金银花4钱,牛蒡子3钱,丹皮3钱,紫背浮萍2钱,干地黄3钱,薄荷1钱半,黄芩3钱,蝉蜕1钱半,生甘草2钱【方子功能】疏风解表,清热止痒.(2)风寒型,多见于严寒性荨麻疹.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掉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麻黄方【处方】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功能主治】辛开腠理,和血止痒.主气血缺少,卫外掉固,腠理不密,玄府掉固,风邪内侵,肌肤掉养.(3)贫血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阴血缺少,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分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中药药方: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子中药方子(一)【辨证】脾掉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方名】多皮饮.【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赵炳南边.中药方子(二)【辨证】气血缺少,卫外掉固,腠理不密,玄府掉固,风邪内侵,肌肤掉养.【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方名】麻黄方.【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赵炳南边.中药方子(三)【辨证】脾虚兼风.【治法】健脾利湿,祛风静痒.【方名】荨麻疹汤.【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屈舒信方.中药方子(四)【辨证】阴血缺少,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算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方名】加减当归饮.【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俞长荣方.中药方子(五)【辨证】洗澡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绸缪.【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出处】何任方<荨麻疹>别的中医疗法:1.活血祛风法实用病人舌质暗紫,有瘀斑及血瘀症状,其实不轻易分辩风寒及风热症状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荆芥.防风各10克.依据辨证不合又可分为:(1)活血辛凉透表法:适于有风热症状者.方药:血府逐瘀汤加辛凉解表药,经常应用: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2)活血辛湿透表法:适于有风寒症状者.可用永安止痒汤.(3)活血湿阳法:并用于湿寒型及大多半皮肤划痕症.可用血府逐瘀汤加:附子10克,桂皮或肉桂10克;血府逐瘀汤加金匮肾气丸,每日两丸.(4)活血健脾法:适于有脾虚腹泻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参苓白术散.(5)活血固表法:实用于易汗出,汗后产生风团,相当于部分胆碱型荨麻疹.可用血府逐瘀汤加玉屏风散.2.清热疏风法用凉血消风汤.3.凉血祛风法用凉血消风汤.4.祛风通络法实用于兼有风湿症状者,用独活寄生汤.5.健脾理湿法实用于舌苔白腻,胸脘满闷,或有溏泻者.可用加减胃苓汤.6.散寒化饮法兼有慢性气管炎者.可用加减小青龙汤.7.其他治法个体是病人依据不合辩证,采取不合方药,且体有五味消毒饮.麻桂参半汤.湿热方.消风散及寒湿方等.8.针灸等疗法针刺风府,大椎,曲池.足三里.血海与三阴交等依据辨证取穴与不合补泻法治疗.艾灸疗法,耳针疗法,划耳疗法等也有必定后果.。
麻桂各半汤联合神阙穴闪罐法治疗慢性风寒型荨麻疹49例

中国乡村医药麻桂各半汤联合神阙穴闪罐法治疗慢性风寒型荨麻疹49例金红梅吴妍静荨麻疹中医又称为“瘾疹”“风疹块”等,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
而慢性荨麻疹指病程超过6周。
中医常把荨麻疹分为:风寒型、风热型、湿热型、气血两虚、冲任不调等[1]。
而风寒型荨麻疹多因风寒之邪外袭,蕴积肌肤,致使营卫不和,故发荨麻疹,皮疹色白,遇冷或风加剧,得热则缓解,冬重夏轻,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沉迟。
本科室运用麻桂各半汤联合神阙穴闪罐法治疗慢性风寒型荨麻疹,收到良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我院皮肤科就诊的慢性风寒型荨麻疹患者49例,其中男20例,女29例;年龄18~60岁,平均38岁;病程3个月至10年,平均2.8年。
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诊断标准;1个月内未接受对免疫调节有影响的治疗;每次症状发作持续时间迁延24小时以上;入选前24小时有荨麻疹症状和体征。
排除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能配合本次治疗。
1.2治疗方法中药麻桂各半汤方剂组成:麻黄、桂枝各5g,芍药、杏仁、炙甘草、生姜各3g,大枣4枚。
每天1剂,每天两次,每次200ml。
配合神阙穴闪罐法:将消毒好的火罐吸拔在神阙穴上后立即取下(注意不要生拉硬拽),如此反复吸拔多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周2次。
疗程2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7年原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痊愈:瘙痒消失,皮损基本消退,疗效指数≥95%;显效:瘙痒明显减轻,皮损明显消退,疗效指数≥60%;有效:痒感有所减轻,皮损有所消退,疗效指数≥30%;无效:痒感同治疗前或更甚,皮损消退<30%或加重,疗效指数<30%。
痊愈、显效及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疗效指数=(治疗前各指标积分-治疗后各指标积分)/治疗前各指标积分×100%。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之马矢奏春创作中医辨证论治:(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
荆防方【药物组成】荆芥穗2钱,防风2钱,僵蚕2钱,金银花4钱,牛蒡子3钱,丹皮3钱,紫背浮萍2钱,干地黄3钱,薄荷1钱半,黄芩3钱,蝉蜕1钱半,生甘草2钱【方剂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2)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
麻黄方【处方】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功能主治】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主气血缺乏,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3)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阴血缺乏,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
中药药方: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一)【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二)【辨证】气血缺乏,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名】麻黄方。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三)【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方名】荨麻疹汤。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儿童荨麻疹的有效治疗方法偏方

儿童荨麻疹的有效治疗方法偏方:偏方一:荆芥10克,防风10克,紫草30克,黄芪30克,苦参20克,地肤子20克,蒲公英20克,水煎服。
偏方二:麻黄10克,蝉蜕10克,连翘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白藓皮20克,水煎服。
以上两方可任选一方内服。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可导致血虚,血虚生风,形成恶性循环,中医理论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治疗应加用养血滋阴的中药。
偏方一:生地20克,首乌2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防风10克,丹皮10克,玉竹10克,荆芥10克,大枣30克,人参叶30克,水煎服。
荨麻疹的中药治疗主要采用内服法,如皮肤瘙痒难忍,也可用紫背浮萍、苍耳草、荆芥、紫苏叶、百部等中草药任选1~2种,各120克煎汤外洗。
黑芝麻30克,黄酒15——30克。
芝麻打碎,放杯中,加入黄酒,加盖。
放锅中隔水蒸15分钟。
每晚睡前1次服食芝麻酒。
每日1剂,连食1周。
偏方二:当归15g、丹皮9g、赤芍9g、生地20g、荆芥6g、防风6g、薄荷3g、蝉衣4.5g、红花9g、麻仁15g、生甘草3g。
偏方三:药用黄芪、首乌、白术各15克,当归、白藓皮、丹参后下各12克,赤芍、防风、蝉蜕各10克,鸟梢蛇研冲9克,川芎、甘草、全蝎研冲各6克。
蜈蚣研冲2条。
儿童用药酌减。
风寒胜加麻黄、桂枝、透骨草,去丹参、赤芍;风热胜加青蒿、牛蒡子、薄荷,去当归;湿热胜加黄芩、苦参、地肤子,去黄芪;热毒甚加金银花、大青叶、黄连,去川芎;血瘀重加桃仁、红花、泽兰,偏血热加紫草、槐花、丹皮,去白术;气血两虚加党参、白芍、熟地、大枣,去全蝎、蜈蚣:瘙痒剧烈加白蒺藜,浮萍、荆芥、苍耳子;疹块难消加皂角刺、秦艽、路路通:病程冗长加三棱、莪术;反复发作加地龙、僵蚕、水蛭;久治不愈加白花蛇、穿山甲、地鳖虫。
每天1剂,水煎4次,分早中晚及睡前温服。
药渣加水浓煎,滤液擦洗患部再浸泡15分钟,早晚各1次。
3周1个疗程,直至疹消痒除。
荨麻疹中医治疗

荨麻疹中医治疗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它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中医就是其中的一种。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荨麻疹中医治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荨麻疹中医治疗一、风热型相当于急性荨麻疹。
皮疹色泽红赤,受风加剧。
治宜疏风清热。
方用疏风清热饮、消风散加减:荆芥15、防风12、牛蒡子10、苦参30、蝉衣10、石膏10、知母15、木通10、银花25、连翘15等。
二、风寒型相当于寒冷性荨麻疹。
治宜疏风散寒。
方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麻黄15、桂枝12、白芍10、羌活10、赤芍10、独活9、防风5、荆芥9、浮萍10、炙草6、生姜15、白藓皮10等。
三、脾胃湿热型相当于胃肠型荨麻疹。
方用除湿胃苓汤合茵陈汤加减:茯苓20、苍术10、白术15、厚朴10、山栀9、茵陈20、防风10、荆芥10、香附15、乌药10、枳壳9、泽泻10、大黄6、砂仁9等。
四、阴虚火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皮疹多在午后或夜间发作,皮疹时隐时现,来去无常,经久不愈。
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口干颊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光,脉数无力。
治宜养血、滋阴、降火。
药用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当归、生地、首乌、玄参、地骨皮、白芍、青蒿、龟板、鳖甲、勾藤、五加皮、白藓皮、桑白皮等。
五、冲任不调型多见于女性,因月经紊乱而引起荨麻疹。
发疹有周期性,与月经有关,常有月经不调,经期超前或推后。
经来腹痛,经色紫红或有瘀块。
经来疹多,症状加重;经清疹退,症状消失。
苔薄,舌有紫气,脉弦数。
治宜调理冲任。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当归、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防风、荆芥、甘草等。
六、热毒燔营型多为感染或药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或血清病型荨麻疹。
发病突然,皮疹广泛,全身大块状,色绛红,灼热感,奇痒。
伴有发热、恶心、心烦不安,口渴喜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宜清热、凉血、解毒。
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黄连、黄芩、生石膏、知母、银花、玄参、人中黄、芦根、土茯苓、滑石、生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作者:————————————————————————————————日期: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皮肤偏方,荨麻疹偏方ﻫ中药方剂(一)ﻫ【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ﻫ【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 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ﻫ【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二)【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ﻫ【方名】麻黄方。
ﻫ【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ﻫ【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三)ﻫ【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ﻫ【方名】荨麻疹汤。
ﻫ【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ﻫ【出处】屈舒信方。
ﻫ中药方剂(四)【辨证】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
【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
ﻫ【方名】加减当归饮。
ﻫ【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俞长荣方。
ﻫ中药方剂(五)ﻫ【辨证】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
ﻫ【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
【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
【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ﻫ【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皮肤偏方,荨麻疹偏方中药方剂(一)ﻫ【辨证】血热蕴湿结于肌脸。
【治法】凉血、疏风、祛湿。
ﻫ【方名】驱疹汤。
ﻫ【组成】白藓皮30克,生地24克,槐花24克,苦参15克,蝉衣12克,丹皮12克,赤芍9克,防风9克,地龙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ﻫ荨麻疹的各种治疗方法皮肤偏方,荨麻疹偏方荨麻疹ﻫ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初起皮肤瘙痒,抓后皮肤迅即发生大小不等之风团,剧烈瘙痒,此起彼伏,骤起骤消,甚至累及粘膜,出现腹痛、腹泻、喉头水肿之症状。
临床上常用的偏方主要如下。
ﻫ[方一]荆芥穗10克,防风9克,金银花12克,牛蒂子10克,丹皮9克,浮萍6克,生地9克,薄荷6克,黄芩10克,蝉衣12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
本方辛凉解毒,疏风止痒,适用于荨麻疹。
ﻫ[方二]生地10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0克,首乌10克,黄芪12克,防风、芥穗、刺蒺藜、川芎各9克,甘草6克。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ﻫ本方养血益气,疏风止痒,适用于血虚受风所致的荨麻疹。
[方三]ﻫ香樟木、晚蚕砂、徐长卿、败酱草、核桃叶各30—创克,紫苏120克。
将药任选一种煎水,乘热先熏后洗,每日1叫次。
ﻫ本方适用于荨麻疹。
ﻫ[方四]ﻫ黄芪10克,白术、防风、桂枝各9克,白芍10克,生姜6克,大枣9克,浮萍6克,白藓皮10克,荆芥穗9克,陈皮12克,甘草9克。
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
ﻫ本方调和营卫,益气固表,对荨麻疹有效。
ﻫ[方五]ﻫ金银花12克,地肤子、芥穗各9克,大黄10克,厚朴、云苓各9克,白芍10克。
甘草9克。
水煎服,日贝剂,分2次服。
ﻫ本方清热散风,适用于荨麻疹。
ﻫ[方六]熟地9克,当归、白芍各20克,首乌、黄芪各30克,防风、川芎各12克,甘草30克,蝉蜕10克,荆芥、白蒺藜各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每晚或早晚分2次服。
ﻫ本方出自《山东中医杂志》1989.8期,适用于顽固性荨麻疹。
ﻫ[方七]玉米须15克,已发酵好的酒酿l00克。
将玉米须放人铝锅中,加水适量,煮20分钟后捞去玉米须,再加酒酿,煮沸食用。
本方适用于荨麻疹。
ﻫ[方八]三七1—1.5克,去骨鸡肉100克。
ﻫ三七切成薄片,用鸡油或猪油炸黄,加入鸡肉拌匀,放人碗中,再加水适量,用文火蒸炖1小时,加入少量食盐调味,药肉汤1次服完,每天或隔1-2天服1料,连服2-3剂。
ﻫ本方适用于阳虚气弱及气血两虚所致的荨麻疹。
ﻫ[方九]醋100毫升,木瓜60克,生姜9克。
3味共人砂锅煎煮,醋干时,取出木瓜、生姜,早、晚2次食完,每日1剂,痊愈为止。
本方出自《醋蛋治百病》,适用于荨麻疹,属风寒外袭者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一)【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ﻫ【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ﻫ【出处】赵炳南方。
ﻫ中药方剂(二)ﻫ【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ﻫ【方名】麻黄方。
ﻫ【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ﻫ【出处】赵炳南方。
ﻫ中药方剂(三)ﻫ【辨证】脾虚兼风。
ﻫ【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方名】荨麻疹汤。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ﻫ【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屈舒信方。
ﻫ中药方剂(四)【辨证】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
【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
ﻫ【方名】加减当归饮。
ﻫ【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
ﻫ【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俞长荣方。
中药方剂(五)ﻫ【辨证】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
ﻫ【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
【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ﻫ【出处】何任方<荨麻疹>1病因病机:ﻫ张挹芳认为本病的发生,由内外病因相应而致。
外由风寒湿热,内因“夙根”或肺脾肾虚,其中尤以肺脾失调为主。
王卫等认为人之皮毛乃营卫荣养、护卫之处。
若因阳气虚弱,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而致气血不运,肌无所养,则易发病。
2ﻫ辨证论治:ﻫ张志礼认为,本病初发多属实证,久病则多为虚证,而风邪是本病的主要外因。
因此,治疗勿忘祛风。
ﻫ他将本病分为以下四型:ﻫ(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
ﻫ(2)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
3(ﻫ)阴血不足,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阴血不足,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
ﻫ骆文郁等认为,荨麻疹的病机为营卫失和,治法宜调和营卫,应以桂枝汤作为基本处方治疗,并适当配伍疏风药,除湿药,仿桂枝汤的变化以适应荨麻疹的复杂变化。
周有川治疗自始至终抓住一个“血”字,认为本病多属虚证。
(1)血虚受风,治宜养血疏风,方选四物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2)血热受风,治宜疏风凉血,清热解毒,处方:浮萍、防风、荆芥、蝉蜕各9g,生地黄、赤芍各18g,牡丹皮12g,紫金皮、刺蒺藜各30g,金银花、连翘各15g。
ﻫ(3)表虚营卫不和,治宜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方选玉屏风散加减。
(4)中虚兼风寒,治宜温中散寒,升阳解毒,方选小建中汤合升麻葛根汤加减。
ﻫ张作舟根据临床特点,将慢性荨麻疹分四型治疗。
ﻫ(1)表虚不固、营卫失和,治宜固卫和营,佐以酸敛,方用固卫御风汤(黄芪、白术、防风、党参、桂枝、白芍、乌梅、五味子、白鲜皮、秦艽、白芥子、甘草)。
ﻫ(2)血虚气弱,风从内生,治宜养血熄风,方用养血熄风汤(当归、黄芪、何首乌、白芍、五味子、乌梢蛇、全蝎、白鲜皮、羌活)治疗。
(3)阴虚内热,治宜滋阴清热、潜阳熄风,方用养阴宁荨汤(生地黄、白芍、女贞子、黄芪、五味子、地骨皮、牡丹皮、生牡蛎、珍珠母、白鲜皮、秦艽)治疗。
ﻫ(4)肠胃湿热,治宜清热理脾,宣化湿浊,方用平胃散加味治疗。
陈汉章将本病分为7型治疗。
ﻫ(1)风邪袭表,治宜疏风散寒,解表透疹。
方选荆防败毒散加减(羌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刺蒺藜)。
ﻫ(2)邪侵肺卫,治宜清热宣肺,解表透疹。
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浙贝母、蝉蜕)。
(3)邪陷少阳,治宜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方选达原饮加减(槟榔、厚朴、草豆蔻、知母、白芍、黄芩、甘草、柴胡、荆芥、防风)。
(4)邪入阳明:ﻫ①升降散证,治宜透郁泻热、升清降浊,方用升降散加减(白僵蚕、姜黄、大黄、蝉蜕、火炭母、凤尾草、茵陈蒿)。
ﻫ②葛根芩连汤证,治宜解表清热,透疹止痒,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刺蒺藜、防风、珍珠草)。
ﻫ(5)肾阴亏损,治宜滋补肝肾,祛风止痒,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刺蒺藜、防风)。
(6)血虚风燥,治宜养血祛风,方选当归饮子加减(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刺蒺藜、黄芪、何首乌、荆芥、防风、甘草、蝉蜕)。
(7)情志内伤,治宜疏肝理气,方选逍遥散加减(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甘草、刺蒺藜、防风)。
ﻫ龚国樑根据荨麻疹的临床特征辨证分型如下:(1)风热型,治宜祛风清热,方用消风散加减。
ﻫ(2)风寒型,治宜祛风散寒,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ﻫ(3)肠胃型,治宜祛风解表、通腑泄热。
处方:荆芥、防风、制大黄、苍术、苦参、生甘草各9g,茵陈蒿15g,生山栀子6g。
ﻫ(4)血虚型,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四物汤加味。
吴干银认为急性荨麻疹治在肺,肠胃型荨麻疹调肝脾,慢性荨麻疹治肾为主。
(1)急性荨麻疹,属风寒束肺者,可用解表化饮汤加减属风热犯肺者用银翘散加减。
ﻫ(2)肠胃型荨麻疹,治以疏肝解郁调脾法,方用逍遥散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