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武器发展概论》——火箭筒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第11章 火箭弹

第11章 火箭弹

转稳定)两种。尾翼式是靠尾翼装置使空气动力合力作用点(压力中心)后移到
全担质心之后,形成足够的稳定力矩来保证飞行稳定的。涡轮式是靠弹体高速旋 转产生的陀螺效应保证飞行稳定的。

13
§2 涡轮式火箭弹
涡轮式火箭弹是靠自身的高速旋转获得飞行稳定性的。在火箭弹的长度受到 限制时采用这种结构。优点是火箭弹的高速旋转能减小推力偏心的不良影响,可 提高密集度,弹长较短,勤务处理方便。缺点是弹长受到限制,一般弹长不超过 7~8倍弹径,在保证战斗部威力的条件下限制发动机的长度,难以增加射程。
14
2.1 1963年式130mm杀伤爆破火箭弹概述
三、性能
火箭炮以NJ230型越野汽车为底盘,该炮火力突然、猛烈。安装于汽车上,机 动性好,方向射界,高低射界(较大),使用比较方便。 四、发展 1963年式130mm火箭弹由19管的130mm火箭炮发射,在9.5~11.5s内可发射出 19发弹。
20
2.2 130mm火箭弹结构与作用
由于燃烧室要承受高温、高压气体的作用,一般都用高强度的合金钢制成。定 心部的基本作用与炮弹的一样,另外还起到以下作用: a)补偿燃烧室内表面加工螺纹引起的强度削弱; b)使定心部加工精度和光洁度较其它部分要高,有利于火箭弹和定向器之间的 配合,减小火箭弹与定向器之间在发射时所产生的动力负荷,减小起始扰动; c)通过定心部和定向器接触形成点火线路中的导电通路。 ②推进剂——发动机产生推力的能源。因此火箭推进剂能量的高低,装药量的 多少,直接影响到火箭弹的射程。为了提高射程,应选用高能量的推进剂,在保
17
2.2 130mm火箭弹结构与作用
①战斗部壳体 外形采用圆弧曲线做母线,其目的是为了减小空气阻力,以提高初速。由于 涡轮式火箭弹的长度受到稳定性的限制,其战斗部长径比不大。其壳体材料采用 60 炮弹钢,壳体经热冲后收口而成,壳体底部最小厚度为13.5mm。战斗部壳 体的作用是:在平时贮存炸药装药,战时在炸药爆炸后,形成大量的杀伤元素, 以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破坏各种武器装备。

火箭发展史(共8张PPT)

火箭发展史(共8张PPT)
火箭发展史
• 古代火箭
神 火 飞 鸦
火 龙 出 水
现代火箭
美国科学家戈达 德成功发射第一 枚液体燃料火箭, 它只飞行了2.5 秒钟,上升高度 只有12米. (1926年)
5秒钟,上升高度只有12米. 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

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
征 美国科学家戈达德成功发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它只飞行了2.
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
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
5秒钟,上升高度只有12米. 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 美国运载火箭“大力神”
1
号 美国运载火箭“大力神”
5秒钟,上升高度只有12米. 美国科学家戈达德成功发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它只飞行了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美国运载火箭“大力神”
美国科学家戈达德成功发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它只飞行了2.
5秒钟,上升高度只有12米.
长 征 2 号

征 3 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
美国科学家戈达德成功发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它只飞行了2. 5秒钟,上升高度只有12米.
号 美国科学家戈达德成功发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它只飞行了2.
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 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 美国科学家戈达德成功发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它只飞行了2. 美国运载火箭“大力神” 美国科学家戈达德成功发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它只飞行了2. 5秒钟,上升高度只有12米. 美国科学家戈达德成功发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它只飞行了2. 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 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 美国运载火箭“大力神” 美国科学家戈达德成功发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它只飞行了2.
长 征 4 号
世界上第一个航 天运载火箭

火箭的发展历程

火箭的发展历程

火箭的发展历程
咱聊聊火箭那神奇的发展历程。

火箭这玩意儿,一开始那可真是个大胆的想法。

就好像有人突然说,咱要坐着个大火把飞上天去。

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吧?但人类就是这么敢想敢干。

最早的时候,火箭可能就是个简单的大竹筒,里面塞点火药啥的,一点火,“砰”的一声就飞出去了。

那时候的火箭,可没啥准头,飞哪儿算哪儿。

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到处乱跑。

后来呢,人们不断地改进火箭。

给它加上各种零件,让它飞得更高更远。

这就像给一辆破自行车不断升级,最后变成了一辆超级跑车。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箭变得越来越厉害。

科学家们想出了各种办法,让火箭能带着卫星、宇航员上天。

这时候的火箭,就像是一个勇敢的战士,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咱再说说现代的火箭。

那可真是高科技的结晶。

长得又高又大,
威风凛凛。

发射的时候,火光冲天,那场面,简直让人热血沸腾。

火箭的发动机就像一颗强大的心脏,给火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燃料就像是火箭的粮食,让它能飞得更远。

而且啊,现在的火箭还能回收利用呢。

就像一个会自己回家的孩子,可聪明了。

这样既节省了成本,又环保。

总的来说,火箭的发展历程真是太神奇啦。

从一个简单的大竹筒,变成了能探索宇宙的高科技神器。

咱人类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啊。

咱可得好好期待一下,未来的火箭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火箭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火箭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火箭技术的发展与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火箭技术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火箭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火箭技术的历史火箭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火箭发明。

中国古代人民利用火药和竹筒制作了最早的火箭。

然而,直到20世纪之前,火箭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

20世纪初,由于对空中飞行的新兴兴趣,火箭技术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科学家们纷纷投身于研究如何提高火箭的性能。

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戈达德成功发射了一枚液体火箭,这标志着现代火箭技术的起步。

二、火箭技术的关键突破1.液体火箭燃料液体火箭的燃料是利用液体氧和燃料的化学反应来产生巨大推力。

随着燃料技术的进步,液体火箭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目前,液氢和液氧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器的主要推进剂中。

2.固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采用固体燃料和氧化剂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固体燃烧体。

这种火箭具有简单、可靠、具有高推力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导弹和火箭发射系统中。

固体火箭在军事和商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3.可再使用火箭近年来,可再使用火箭技术受到极大关注。

传统火箭大多是一次性使用,但可再使用火箭能够降低航天任务的成本,提高整体利用率。

例如,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成功实现了垂直回收,并实现了多次使用,为航天技术带来了新的突破。

三、火箭技术的现状1.载人航天载人航天一直是火箭技术的最高挑战和最大成就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首次登月以来,载人航天的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NASA的奥里翁火箭计划和SpaceX的星舰计划都致力于实现人类登陆火星的目标。

2.商业航天随着商业航天公司的崛起,商业航天市场越来越活跃。

SpaceX、蓝色起源等公司正在与传统航天机构竞争,并推动着火箭技术的发展。

商业航天的崛起为航天技术的商业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3.卫星发射卫星发射一直是火箭技术的主要应用之一。

现代社会对通信、气象、导航等领域的依赖使得卫星发射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使用火药武器的记载,但当时的火器更多的是如火炬、火箭等用助燃剂来燃烧的火器,尚谈不上是真正的武器。

南宋时期,出现了管状形火药武器--突火枪,这是火炮的前身。

元朝重视发展新式火器,使得同样分量的火药性能约提高三倍。

明朝时期,火炮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明初已出现了铁火炮,铁火炮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明代火炮品种繁多,生产量大,结构性能有了很大改进,并且普遍安装了炮车炮架,有的还发射了空心爆炸弹。

明朝时期,为了提高火炮的射程、精度和机动性,对火炮进行了多种改进。

例如,在嘉靖年间,出现了将火炮安装在战车上的“神器”,这种“神器”可以自由移动,具有很好的机动性。

清朝时期,虽然火炮在明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清朝政府吏治腐败、经济衰退、科学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我国古代火炮的发展停滞而走向衰落。

进入现代以后,我国的火炮发展历程更是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火炮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最初的仿制苏联火炮,到自主研发多种新型火炮,如加榴炮、火箭炮等,我国的火炮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总之,中国火炮的发展历史悠久,从最初的突火枪到现代的多种新型火炮,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改进。

如今,中国的火炮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火箭的漫长“进化”

火箭的漫长“进化”

火箭的漫长“进化”廉作林刻迄今为止,火箭是唯一能将人造天体送入太空的工具。

但火箭不是一下子就被发明出来的,它的诞生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

13世纪的中国,人们利用火药作为推进剂,制作了简易的手控式火箭,用于在各种庆祝活动中发射烟花。

后来,这种火箭传遍欧亚大陆。

到18世纪,火箭发展成了战争武器。

法国军队在当时首先使用了火箭,不过用途还是释放焰火,没有作为攻击性武器。

18世纪90年代,印度军队在许多战役中利用火箭打败了英军,这些火箭被固定在尖尖的竹棍上,射程大约1.6千米,虽然命中率不高,但对较大目标具有一定杀伤力。

1804年,英国军官威廉·康格里夫又研制出射程3.2千米的火箭。

在武器发展过程中,人们在火箭的基础上发明了具有巨大杀伤力的导弹。

虽然火箭武器依然存在,但其主要用途已经成了一种航天运载工具。

运载火箭用于把人造卫星、飞船、空间站或空间探测器等送入预定的轨道。

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火箭理论的奠基人,1882年,他从牛顿第三定律中获得启发,在日记中写道:“如果在一只充满高压气体的桶的一端开一个口,气体就会通过这个小口喷射出来,并给桶产生反作用力,使桶沿相反的方向运动。

”这段话正是对火箭飞行原理的形象描述。

1895年,他提出太空飞行的设想。

三年后,又提出火箭技术和太空飞行的一些基本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

例如,他曾在学术论著中说,只要密封舱里带有氧气装置,人们就能够在太空中生存。

1903年,他发表《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详细阐述了火箭推进技术和液体燃料的使用。

美国发明家罗伯特·戈达德是现代火箭太空飞行领域的另一位大咖。

1926年,他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的火箭。

这枚火箭只飞到12米的高度,您是不是觉得这个数据难以想象?不过,由于可控性好,后来大多数火箭都采用这种液体推进剂。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内,戈达德又研制出了适合多级火箭飞行的系统,这一系统如今仍在广泛采用,即从尾部最初一级开始,每级火箭燃料用完后自动脱落,同时下一级火箭发动机开始工作,使飞行器继续加速前进,大大提高了飞行性能。

中国火箭发展史简要介绍1000字

中国火箭发展史简要介绍1000字

中国火箭发展史简要介绍1000字中国火箭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建时期。

以下是中国火箭发展史的简要介绍。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自卫和国防建设的迫切需求,因此开始了火箭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1956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了一枚火箭,这标志着中国火箭技术的起步阶段。

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火箭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1960年代初,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这一壮举不仅标志着中国成为了太空科技强国,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

随着中国火箭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开始研制中程导弹。

1966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弹道导弹“东风一号”,这是中国第一次拥有核导弹能力,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然而,中国的火箭技术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研究几乎停滞,火箭技术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直到1970年代后期,中国才逐渐恢复了火箭技术的研发和生产。

1980年代,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火箭技术发展。

1984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型运载火箭。

之后,中国相继研制了长征二号、长征三号等多型号运载火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火箭发射体系。

1990年代,中国的火箭技术进一步发展。

中国成功地发射了一系列的运载火箭,包括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A和长征四号等。

这些发射任务不仅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中国太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火箭技术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中国成功地发射了载人航天飞船,并将航天员送上了空间实验室。

2013年,中国成功地实施了嫦娥三号探月任务,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中国正致力于火箭技术的全面发展。

中国已成功研制出一系列新型运载火箭,如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并计划在未来继续扩大太空探测和载人航天的规模和能力。

火箭家族发展史

火箭家族发展史

火箭家族发展史在航天探索的历史长河中,火箭一直是最为核心的工具。

从最早的火箭雏形,到现代的巨型火箭,火箭家族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

本文将带您领略火箭家族的发展史,了解这个科技奇迹的诞生、成长与革新。

一、火箭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火箭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火药发明。

在古代,火箭只是简单的爆炸物,用于战争或庆祝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火箭的潜在价值,并开始研究如何将其用于更有效的目的。

19世纪中叶,英国发明家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研制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

这标志着火箭技术正式进入现代科学的范畴。

二、火箭家族的初步形成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火箭技术也迎来了快速进步。

德国科学家维尔纳·冯·布劳恩在二战期间主持研发了V-2火箭,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进入实用阶段的弹道导弹。

V-2火箭的发射为现代火箭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后,美国和苏联分别继承了德国的火箭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现代火箭技术的发展随着冷战时期的到来,美苏两国在太空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

为了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和探索太空的目标,两国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先进的火箭。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推出了“土星五号”巨型火箭,成功将阿波罗系列飞船送上月球。

与此同时,苏联则推出了“能源”号火箭,成功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的壮举。

四、商业航天与新型火箭随着商业航天市场的兴起,许多私营企业开始涉足火箭制造领域。

这些企业凭借创新思维和技术实力,推出了许多新型火箭。

SpaceX公司的猎鹰系列火箭、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火箭等都是商业航天领域的杰出代表。

这些新型火箭不仅具备更强的运载能力,还大大降低了航天发射的成本,为人类探索太空开辟了新的道路。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火箭家族将继续壮大。

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新型火箭的出现,它们将拥有更高的可靠性、更强的运载能力以及更低的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武器发展概论
一、火箭筒的发展历史
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于近距离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和摧毁工事等目标。

早在1598年,中国明朝人赵世帧就曾发明过一种叫“火箭溜”的火箭发射装置,它可赋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堪称是现代军用火箭发射装置的原始雏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出现在战场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大量使用坦克。

给美、英、苏等反法西斯盟国的军队以巨大威胁,各国都大力研制便携式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1942年春天,在美国的阿伯拉丁实验场上,反坦克枪榴弹的发射试验即将开始,这时,两个青年军官带着他们自己研制的另一种反坦克武器,悄悄来到试验场的一侧。

当一辆配合枪榴弹试验的坦克靶车返回时,这两个青年军官瞄准靶车射击,随着“咝……轰”的声响,第一发击中目标,接着第二发也准确命中。

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使在场观看榴弹试验的将校们大为愕然,一齐把视线转向这两个年轻人。

其中,负责美国地面部队武器发展工作的陆军少将巴尼斯,接过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发,命中目标。

参谋人员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弹打光为止。

这种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现,使为发展坦克武器而焦虑的巴巴斯将军喜出望外,当场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

而那两位青年军官则更是欣喜若狂,他们没料到,在经历了长期冷遇后,他们的梦想竟会如此奇迹般地得以实现。

这种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这两个青年军官就是它的发明人,陆军上校斯克纳和他的助手中尉厄尔。

二、21世纪电子战装备发展概括
电子战,是指敌对双方争夺电磁频谱使用和控制权的军事斗争,包括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电子欺骗与反欺骗、电子隐身与反隐身、电子摧毁与反摧毁等。

由于军队电子化程度的迅速提高,电子战被作为直接用于攻防的作战手段,形成了“陆、海、空、天、电”多维立体战。

电子战的攻击重点是敌C4I系统。

渡海战争中,在多国部队连续高强度电子战软/硬打击下,75%的伊军电子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使伊军成了聋子、哑巴、瞎子。

保证己使用电磁频谱,防止敌方使用电磁频谱的斗争成为现代战争的第四维战场,大规模电子战将贯穿于战争的始终。

未来的高技术战争,电子战将发挥巨大作用,没有制电磁权就谈不上“制天、制空、制海、制陆”权。

电磁对抗或电子对抗在不同军兵种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主要包括:雷达对抗、通信对抗和声呐对抗。

电子战的发展分为四个重要的阶段,从一百多年前的萌芽阶段开始到现在的成熟,每个过程对电子战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837-1918年———萌芽
早在1837年,美国科学家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

十九世纪末,科学家们又发明了无线电报。

最早的电子战在二十世纪初的日俄海战中出现了,此时无线电电报是通信和侦察的重要手段。

1905年5月,日本联合舰队与沙俄太
平洋舰队在日本海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海战,日方先利用无线电侦察设备截获了俄方舰队的无线电电报,掌握了俄舰的作战动向,然后日军舰队在俄军舰队的航路上进行伏击,使俄军舰队全军覆没,日军大获全胜。

自那场海战以后,电子战如“幽灵”般很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用起来。

1919-1945年———形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雷达和无线电导航设备先后应用于战场,无线电通信也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逐步成为战役、战斗的重要保障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正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电子欺骗、电子对抗等一些新型电子战样式随即出现。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时,一方面采取严格的电磁管制,一方面命令海军电台向相反方向上的海军基地、舰艇拍发大量电报,这使美军无线电侦听人员产生了错觉,从而使日军成功偷袭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电子欺骗首次出现便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1944年6月,德军依靠无线电导航引导轰炸机在夜间袭击伦敦,导致英德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无线电导航对抗。

此后,雷达投入使用,成为防空探测和火炮定位的有力武器,雷达对抗便成为当时电子战的重点。

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电子战第一次被大规模、多手段、全方位的运用,英美盟军一方面用电子信号进行目标欺骗,一方面对德军的雷达、通信设施实施强电子干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1945-1990年———飞速发展
二战后,电子计算机技术、导弹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促进了电
子战技术的全面发展,专用电子战飞机开始出现,以前利用电波进行固定小范围欺骗或干扰的方式转变成覆盖范围更广泛的移动式欺骗与干扰。

同时,除了“软杀伤”外,“硬摧毁”性电子战武器,如反辐射导弹也被运用于战场,从而引发了电子战领域的大变革。

1982年6月9日,叙以贝卡谷地之战,专用电子战飞机、预警机和反辐射导弹珠联璧合,创造了又一经典的电子战作战样式。

以军一方面用RC-707电子战飞机实施强电子干扰,用E-2“鹰眼”空中预警机实施空中指挥,用F-15、F-16战机发射反辐射导弹将叙军苦心经营10年的19个防空导弹基地全部摧毁。

1991年至今———走向成熟
海湾战争开启了高技术战争的时代,电子战方面,新型电子战装备大量涌现,电子战作战样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可以说电子战直接影响着战争的形式和进程。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催生电子战装备发生一场革命:从防御性的自卫、监控装备,发展成为进攻性的软、硬结合的毁伤性武器;突破通信、雷达对抗的范畴,扩展到指挥、控制以及光电、水声等领域。

电磁战场主动权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从而极大地刺激电子技术和战术的发展,使电子战装备发展到更高层次。

三、21世纪战略导弹发展概况
从通常的意义上讲,战略导弹武器指的是用于战略任务的导弹武器,可以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略巡航导弹,也可以分为核战略导弹与非核战略导弹。

截止2008年10月,世界各国共拥有战略导弹约
6300余枚,这些战略导弹共携载约12000枚核弹头。

目前,虽然英、法、美、俄、印等国在战略导弹武器装备的发展上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但从总体上,世界战略导弹武器的发展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与规律。

战略导弹是国家的威慑性武器,也是国家重要作战力量的代表。

作为20世纪最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战略导弹以其无与伦比的作战能力称雄了半个多世纪。

战略导弹是指用于打击战略目标的导弹。

它是战略武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常携带核弹头,战略弹道导弹射程通常在1000公里以上,用于打击政治和经济中心、军事和工业基地、核武器库、交通枢纽等目标,以及拦截来袭战略弹道导弹。

战略核导弹是衡量一个国家战略核力量和军事科学技术综合发展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