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

合集下载

中医名家仝小林方药用量论

中医名家仝小林方药用量论

仝小林方药用量论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

医者遣方配药能否获得良效,除切中病机、配伍精当外,关键在于用量的选择,而对于急危重症、沉疴疑难尤为突出。

此外,用量不当,还会造成副作用或更为严重的后果。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探讨如何正确把握量效关系,以期对临床应用提供思考与启示。

辨治理法方药量,药量精准处方成。

大小缓急定方量,丸缓汤荡分剂型。

煮散汤剂减一半,丸散十分之一成。

经方十五急危证,慢病九克即管用;预防调理治未病,一两三克即相应。

随证施量基本策,用量调整看反应。

效毒确定最佳量,个体治疗最高明。

一病有一治疗窗,异病同治量不同。

仝小林,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973首席专家。

临床辨证用药注重用量的选择,现将其观点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中医有效之秘也在于药量。

用量是方药的灵魂。

如果说,理法方药画出了治疗的轮廓,那么用量就是画龙点睛之笔。

在唐以前,大小剂量并存,以汤剂为主,以大剂量为主。

宋以后,大小剂量并存,以小剂量为主。

宋代提倡煮散的结果,使临床用量范围——剂量域大大缩小。

(林亿:久用散剂,遂忘汤法。

)以至于中医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面前显得力不从心,阵地逐渐缩小。

临证时,即使理法方药辨证精当,但若用量把握不准,就是功亏一篑,临门一脚不给力。

评价一个医生处方用量之大小,不要仅仅看单味药剂量,还要看处方的总剂量。

经方剂量在传承中有较大变异。

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团队详细考证了仲景常用中药两千年来的剂量流域,在历史长河的不同阶段,有宽有窄。

这提示,剂量受当时的主流医家和政府引导影响甚大,而且,中药该用多大剂量始终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层面,随意性甚大。

病量效、证量效、方量效、药量效、组分量效、成分量效、时量效、累积量效,以药为本的剂量阈和以人为本的用量策略,都是需要中医药同道乃至多学科协作,花长时间、大气力,来探索、研究、总结的。

因此,开展方药量效研究,是引导中医走向量化时代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医药人的任务和使命。

仝小林治疗肝源性糖尿病验案一则

仝小林治疗肝源性糖尿病验案一则

仝小林治疗肝源性糖尿病验案一则标签:名医经验;仝小林;肝源性糖尿病;医案肝源性糖尿病是指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

由于肝脏是葡萄糖进行代谢的重要器官,也是维持血糖稳定的重要条件。

因此,肝脏受损会影响糖代谢,导致糖耐量降低。

临床主要以乏力、纳差、恶心、腹胀等原发性肝病的症状作为表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突出。

目前西医主要以保护肝功能及注射胰岛素治疗为主,但疗效并不满意。

本院仝小林教授擅长以五味子、田基黄等清热祛湿、解毒保肝,用药颇具特色,现撷取仝教授治疗肝源性糖尿病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1 典型病例患者,男,72岁,2008年3月27日初诊。

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5年,血糖升高8年余。

2000年,患者因消瘦至医院查空腹血糖(FPG)8.2 mmol/L,确诊为糖尿病,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及转氨酶异常改予胰岛素治疗。

目前使用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70/30,早12 U,晚8 U,皮下注射,餐前30 min;阿卡波糖片50 mg,每日2次,血糖控制不佳。

刻下:胸闷,憋气,右胁胀满,烦躁,情绪波动后加重,大便干结、一二日一行,小便时有泡沫,纳可,寐安,苔厚腐,舌底瘀,脉弦小滑数。

肝色浮于面,色隐黄。

查:FPG 11.5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18.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3%,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

中医诊断:脾瘅,证属肝胃郁热,肝络瘀滞。

治以清热祛湿、解毒保肝。

方以大柴胡汤合抵挡汤加减。

处方:柴胡15 g,黄芩30 g,黄连30 g,知母60 g,枳实15 g,大黄(单包)6 g,水蛭粉(分冲)3 g,赤芍30 g,丹参30 g,生姜25 g。

水煎服,每日1剂。

2008年5月13日二诊:服药1个月,大便质正常、日行二三次,胸闷、憋气好转,小便可,纳可,眠安。

现服药:优必林:早16 U,晚14 U;拜糖平50 mg,2次/d。

仝小林院士治疗“四高”经验方:降糖、降脂、降压、降尿酸

仝小林院士治疗“四高”经验方:降糖、降脂、降压、降尿酸

仝小林院士治疗“四高”经验方:降糖、降脂、降压、降尿酸仝小林院士是我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擅长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内分泌疾病等。

仝小林院士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治“四高”推荐几个经验方:一、降糖方2015年,刊登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的《仝小林:从黄连降糖谈开去》文章介绍,黄连苦寒,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因其主要成分小檗碱降糖功效显著,故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①此外,仝小林院士也曾经在其主编的《脾瘅新论》书籍中分享过他的降糖方法。

②1. 黄连、生姜/干姜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生姜/干姜辛热,温中散寒。

姜可制约黄连苦寒伤胃,二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功,为降血糖之经验药对。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病程、年龄、体重的不同,黄连用量随之变化。

用黄连调理脾胃,多在1.5~6g;而降糖,15~45g为常用量。

比如空腹血糖小于7mmol/L,黄连剂量为9~15g;空腹血糖7~10mmol/L,黄连剂量为30g;空腹血糖大于10mmol/L,黄连剂量为30~45g;糖尿病酮症最大应用至120g。

使用黄连须配伍生姜或干姜,以防苦寒伤胃。

脾胃正常者,黄连:干姜为6:1;脾胃虚弱者,黄连:干姜为3:1或1:1。

如此配伍,可存其降糖之用,去其苦寒之性。

一般治疗糖尿病本病,黄连使用剂量大;治疗糖尿病并发症,黄连使用剂量偏小。

2. 黄连、知母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知母甘寒,滋肾润燥,上润肺燥、泻肺火,中清胃火、除烦渴,下滋肾阴、润肾燥而退骨蒸。

二者相须为用,为降血糖之经验药对。

此方为清热生津润燥之效方。

二药合用,主要针对糖尿病之“热”态与“燥”态。

黄连、知母在现代药理学上均具有好的降糖功效,实为降糖之“靶”药。

在2型糖尿病早中期,药对应用较广。

临床多用黄连15~45g,知母15~30g。

3. 黄连、乌梅黄连苦寒清热;乌梅生津止渴、酸涩敛阴。

二药合用,取“苦酸制甜”之意,是具有较好疗效的降糖药对。

【转】仝小林院士肝病临证心得

【转】仝小林院士肝病临证心得

【转】仝小林院士肝病临证心得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是临床常见而难治的内科疾病。

我国是肝炎高发地区,肝炎病人很多。

目前国内外治疗肝炎尚无特效药,干扰素治疗肝炎虽有一定效果,但其有效率仅为10%左右,这导致许多慢性肝炎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若干年后由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最后进展为肝癌。

肝癌病人和上述三期并存,了解肝炎一肝硬化一肝癌这一疾病演变过程,对于我们临床辨证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仝小林教授通过30年临床实践,在对肝病的认识和治法、用药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现介绍如下。

(一)脂肪性肝炎以气机郁滞为病机核心脂肪性肝炎可由肥胖、高脂血症、内分泌疾病、药物中毒等引起。

无论其成因如何,均有向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方向转归的可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发病率亦逐渐增高。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以往的研究基础,全小林教授总结出本病的病机多为气机郁滞所致,肝病日久,忧思郁虑、愤怒等可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肝气郁结而成气郁,气机升降失调,精微物质不归正化,聚而为膏,人血为浊,膏浊相互搏结,聚滞于肝形成脂肪肝。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停,气郁日久,影响及血,使血液的运行不畅,形成气血阻滞,瘀血胶结于肝络,肝失濡养,从而致使肝“纤维化”不断加重,直至形成痞块、积聚。

针对其病机特点,仝小林教授用如下原则辨治本病:1.重视肝脾治其本本病发病过程中,肝脾二脏功能失调是病机的关键,故临证时重视肝脾以治其根本。

《灵枢》中载“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

”就是说,膏的生成主要是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而成的,若饮食不调,伤及脾胃,碍及膏的生化,使之清从浊化,于体内则为病。

因肝脾两脏在生理上的相互依赖,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故肝与脾的关系,特别是肝与脾的乘侮关系值得重视。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肝主疏泄,有助于脾胃气机的升降,肝气和顺,气枢常运,则脾升胃降调和、即《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仝小林院士从“脾瘅-代谢综合征”谈中医经典理论传承与发展

仝小林院士从“脾瘅-代谢综合征”谈中医经典理论传承与发展

仝小林院士从“脾瘅-代谢综合征”谈中医经典理论传承与发

刘文科;陈科宇;李修洋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22(42)2
【摘要】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在诊治疾病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诊疗手段局限,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注重对疾病某一阶段及状态的诊治,缺乏对疾病全程的整体认知,直接套用传统理论治疗现代疾病疗效欠佳,尤其一些新认知疾病,更是缺乏相应的中医理论指导。

这需要我们在充分了解现代医学诊疗体系基础上,挖掘中医经典理论,重新对疾病进行中医命名、分期及分证,从中医角度对疾病的动态时空演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筛选有效古方,将传统辨证论治与现代辨病治疗有机结合,实现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以《内经》脾瘅理论的发展、创新,以及其对现代疾病代谢综合征的辨证指导为例,简述仝小林院士如何针对现代疾病,在传承中医经典理论基础上,重新构建现代疾病中医理论体系,实现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有效对接。

【总页数】4页(P134-137)
【作者】刘文科;陈科宇;李修洋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4
【相关文献】
1.世界中联举办第三场中医药抗“疫”专家经验全球直播——黄璐琦院士、仝小林院士应邀向32国会员分享疫情防治经验
2.仝小林院士从“脏腑风湿”谈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发展
3.仝小林院士从经方量效与应用谈中医经典传承与发展
4.仝小林院士结合现代疫病论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发展
5.基于关联规则挖掘仝小林院士《脾瘅新论》用药规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偏方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偏方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偏方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其特点是肝脏结构的广泛纤维化和结节再生。

中医治疗肝硬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治疗方法多样,其中一些偏方在民间广为流传。

以下是几种中医治疗肝硬化的偏方:
1. 丹参红花汤:丹参、红花、桃仁、川芎等药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适用于肝硬化伴有肝区疼痛的患者。

2. 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等药材,具有清热利湿,疏肝解郁的作用。

适用于湿热内蕴型肝硬化患者。

3.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等药材,具有疏肝解郁,和胃止痛的功效。

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肝硬化患者。

4. 鳖甲煎丸:鳖甲、地黄、当归、白芍等药材,具有滋阴养血,软坚散结的作用。

适用于阴虚内热型肝硬化患者。

5. 五味子散:五味子、茯苓、白术、甘草等药材,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止泻的功效。

适用于脾虚湿困型肝硬化患者。

6. 薏苡仁粥:薏苡仁、粳米、山药、莲子等食材,具有健脾益胃,利湿止泻的作用。

适用于脾虚湿困型肝硬化患者。

7. 山楂茶:山楂、陈皮、决明子等药材,具有消食去脂,降脂减肥的功效。

适用于伴有高血脂的肝硬化患者。

8. 枸杞菊花茶:枸杞子、菊花、甘草等药材,具有滋阴明目,清热解
毒的作用。

适用于肝火上炎型肝硬化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偏方在民间有一定的疗效,但肝硬化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

在使用任何偏方之前,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确保安全有效。

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饮酒和高脂饮食,以减轻肝脏的负担。

仝小林大剂量应用半夏临床治验4则

仝小林大剂量应用半夏临床治验4则

中 图分 类 号
R 2 8 2 . 7 1 0 . 7
文 献 标 识码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5 ) 0 2 — 0 0 5 0 — 0 3
半夏 ,为天 南 星科 半夏 属 多 年生 草 本植 物 . 以 右 眼失 明 ; 糖 尿 病 肾病 V期 。刻 下 : 不思 饮 食 , 纳呆
9 g , 然而小 剂 量应用 , 在某 些疾 病 或急危 重症 的治 疗 加 蚕 沙 3 0 g( 包煎 ) ,生 黄 芪 加 至 4 5 g ,茯 苓 加 至 中临 床疗效 欠佳 。中国 中医科 学 院广安 门医院仝 小 1 2 0 g , 继服 1 月。
林 教授 临证 3 0余 载 , 对 于方药用 量颇 有心 得 。我 们 医案 分析报 道 如下 , 以体 会老师 的方 药用 量策 略 。
当以 重 剂 治之 。 半 夏 为祛 痰要 药 , 临 床 应 用 甚 广 。仝 师效 法仲 景 , 善 用半 夏 , 辨 清病 性 病 势 , 当 痰 浊深 重 或 失 眠 时 , 往 往 大
剂量应用, 临床 取 效迅 速 明显 , 但 需 注意 中病 即 减 , 另外配合生姜同煎, 亦未 见 不 良反 应 。 关 键词 痰 浊积 聚 半 夏 生姜 投 药和 剂 量 治 疗应 用 验 案
半夏 一 枚 约 为 0 . 8 g , 一升约为 1 2 0 g t - 3 ] , 可 见 半 夏 在 6 0 g ) 的处 方最 多 , 占4 3首 中的 2 6首 。 日1 剂, 分3 ~ 4次 。 餐 前服 。
2 0 1 2年 9月 4日二诊 : 服 上方 2 8剂 。 患 者食 欲
经 》 中位 列 下 品 , 《 本经》云 : “ 下 药 主 治 病 以应 地 日一 行 。 眠可 尿少 . 夜尿 2次 。 积 粉苔 。 脉 弦滑 。 实 验

仝小林运用附子理中汤治疗胃肠病症验案4则

仝小林运用附子理中汤治疗胃肠病症验案4则
“ 气 相应 ” 血 声
患者 近半 年 胃脘 部 时 常 有气 逆 上 冲感 , 伴 振 常 水声 , 容 易消化 , 气多 , 便不干 , 少 , 梦 , 不 排 大 量 多 腰 酸 。 走 时 间长 则 酸 困 难 忍 , 法 继 续 行走 , 累 行 无 劳 后 眼睑 及 下肢 浮 肿 , 冷甚 , 质 淡 胖 或 舌边 齿 痕 , 怕 舌 舌 苔 白滑 , 底瘀 滞 , 偏 沉 细 无 力 。 既往 史 : 糖 舌 脉 患 尿 病 5年 , 子宫 切 除 术后 3年 。胃镜 示 : 流性 食 管 反
胃 肠 病 症 验 条 4: 『 ! j
王 亚 军 李 宝 珍 张 晶 倩 周 丽 波
按 : 者 之 胃气 上 逆 、 肿 考 虑 为 脾 肾 阳虚 , 患 水 阳 虚 不 能蒸 腾津 液 , 虚不 能 温化 摄水 , 用 温 阳法 健 气 遂 脾 肾之 阳 、 气化 祛 水湿 。取方 附子 理 中汤 , 用 附 助 药 子 暖下 , 肾阳 , 温 助气 化 , 桂枝 取苓 桂 术甘 汤 之 意 , 加 以助 附子 温 阳化气 利水 。处方 立 意始 终 以扶 下 焦 阳 气 和振 奋脾 阳为根 本 , 收效 很好 。 故 胃脘 部 振水 声是 应 用 茯 苓 的 指 征 , 重 用 云 苓 。 般 用 量 3 g 甚 可 需 一 0, 用 至 6~ 2 g 0 1 0 。二诊 时加 用 肉苁蓉 、 碎补 、 骨脂 骨 补 以增 强 温 肾助 阳之 力 ,加 香 附 、佛 手 取疏 肝 理 气之
5 参 考 文 献
炎 . 性 浅 表 性 胃炎 ; 理 示 : 慢 病 胃窦 幽 门 型黏 膜 呈 轻 [ 徐 莲 薇 , 淑 君 , 卓 君 . 绝 经 期 综 合 征 病 因 病 机 特 点 度 慢 性 浅 表 性 胃炎 。 方 予 附 子 理 中汤 合 苓 桂 术 甘 1 】 张 孙 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 界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2 1 年 第 6卷 第 9期 0 1
Wol Junl f n g t rd i a adWetm dc e 2 1 , o 6 N . r ora o t r e Taio 1 n s Mein 0 V 1 , o9 d Ie a d tn e i 1 .
下, 以供 同道 分享 。

血化 瘀 散 结 为 预 防措 施 。常 选 用 夏 枯 草 、 胆 草 、 龙 浙 贝母 、 芩 、 子 、 陈 、 军 、 钱 草 、 边 莲 、 黄 栀 茵 酒 金 半 半 枝莲 、 苓 、 土茯 鬼箭 羽 等 。且 “ 见肝 之 病 , 肝 传 脾 , 知
结 抗 纤维 化 为 主 。选 用 抵 当 汤 及 丸 、 瘀 血 汤 、 下 大 黄廑虫丸 , 用药 味有 : 军 、 蛭粉 、 仁 、 术 、 常 酒 水 桃 莪 三棱 、 郁金 、 七 、 牛 膝 、 不 留行 子 、 附 、 板 、 三 川 王 香 龟
鳖 甲 、 甲珠 等 。 炮
当先 实 脾 ” 。可 以选 用 四君 子 汤 健 脾 益 气 , 旺则 脾
不受 邪 。

症 一证 一病 结 合辨 治体 系 的运用
仝教 授 临 床 贯 穿 以症一 证一 病 结 合 的 辨 治 思 路 , 据具 体 疾 病 和 病 势 , 、 、 又有 其 先 后 主 根 症 证 病
次 的不 同。 在 治 疗 肝 纤 维 化 时 , 教 授 认 为 , 先 仝 首 以辨病 为 主 , 虑 疾 病 的 阶段 以及 病 情 的 轻 重 程 考 度, 明确肝 硬 化 的起 始 病 因是 关 键 ; 次 以辨 证 为 其
阴 , 肾 阴虚 ; 阴 虚 生 热 , 肝 或 内热 燥 扰 , 同时 瘀 而 化 热, 病在 血 分 , 阴 虚 血 热 证 ; 阴损 及 阳 , 肾 阳 为 或 脾 虚 。故 此期 当 以气 虚 血瘀 、 肾 阴虚 、 虚血 热 、 肝 阴 脾
有肝 功 能 的异 常 。这 三 种 疾 病 都 以湿 热 为本 , 热 湿
羁 留 , 肝传 脾 , 有 湿 热 困脾 之 证 , 湿 浊 不 运 , 伤 则 又
致顽 痰凝 聚胶 结 。治 疗 以清 热 解 毒燥 湿 为主 , 以活
维 性 病变 。属 于 中 医 的“ 积 ” 积 聚 ” 胁 痛 ” 肝 “ “ 等范 畴 , 小林 教 授 临 床运 用 症 一证一 病 结 合 的辨 治 体 仝 系 , 据病 势 而审 时 度 势 、 期论 治 , 用 经典 名 方 根 分 选 治 疗 肝 硬 化 取 得 了 一 定 疗 效 来自 将 其 经 验 简 介 如 现
2 肝 硬化 代偿 期 : . 此期 出现 肝硬 化早 期表 现 , 患
者多 无 明显肝 硬 化 症状 , 缺 乏特 异 性 。部 分 患 者 常
可见 门脉 增宽 , 脏 肿 大 , 功 能 异 常或 正 常 , 血 脾 肝 凝
功能 正 常 , 脏 不肿 大 或 轻 度 肿 大 。B超 可 见 肝 纤 肝 维化 改变 。没 有 腹 水 及 其 他 并 发 症 的 出现 。此 期
主症 各不 相 同 , 本 缓 急 、 势 亦 有 别 , 当分 别 而 标 病 故
论 治 。根据 病 情 的 演 变 , 以大 致 分 为 原 发 病 期 、 可
3 肝硬 化失 代偿 早期 : . 此期 肝脏 功 能障碍 , 肝脏 出现 实质 表 现 , 门 脉 高 压 及 脾 脏 肿 大 、 管 胃底 有 食 静 脉 曲张等 表 现 , 有少 量腹 水 且 容 易 控 制 。此 期 患 者 病久 , 血瘀 进 一 步加 重 , 又湿 热 困脾 而 致脾 虚 , 气 血 化源 不足 , 见气 血 亏虚 之 证 ; 肝 病 及 肾 , 热 伤 或 湿
【 关键词 】 肝纤维化 ; 化 ; 肝硬 经验
【 中图分 类号】R 5 . l 【 6 7 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7 63—6 1 ( 0 1 0 0 4 —0 6 3 2 1 ) 9— 7 1 4
肝硬 化是 一种 常 见 的慢 性 肝病 , 由一 种 或 多 可 种 原 因引起 肝 脏损 害 , 肝脏 呈 进 行 性 、 漫 性 、 使 弥 纤
基础 , 辨别证 候 之 差异 , 质 之差 别 ; 患者 的症 状 体 但 又不得 不 考 虑 。总 之 , 以提 高 患 者 生 活 质 量 , 长 延 生 命周 期 为 目标 ; 以急 则 治 标 、 则 治 本 为 原 则 ; 缓 以 活 血化 瘀 、 软坚 散结 治法 贯穿 全过 程 。
二、 分期 辨 治 , 审时度 势 仝 教授 认 为 , 硬 化 应 当分 期 治疗 , 肝 各期 证候 、
虽然 没有 明显 症 状 , 是 治 疗 肝 硬 化 的关 键 阶段 , 却 及早 诊 断 , 期 随访 检 测 , 定 长期 药 物 干 预 是 防 止 其 进 一 步发 展 的重要 措 施 。治疗 以活 血 化 瘀 、 坚 散 软
肝 硬化 代偿 期 、 硬 化 失 代 偿 早 期 、 硬 化 失 代 偿 肝 肝
晚 期 、 硬 化并发 症期 。 肝 1 原 发 病期 : . 此期 以原 发病 为 主要表 现 , 国以 我
病 毒性肝 硬 化 、 精 性 肝 硬 化 、 肪 肝 性 肝 硬 化 为 酒 脂 主, 临床 表现 为腹 胀 、 肋 胀 满 、 胁 黄疸 、 疲倦 乏力 、 情
・7 41 ・

国 医传 承 ・
仝 小 林 教 授 治 疗 肝 硬 化 经 验
周 强 张 家成 赵 锡艳 仝 小林
【 摘要 】 肝硬化是临床之重症 , 中医治疗肝 硬化体 现 出一 定 的特 色 , 总结仝 小林教授 治疗 肝硬
化 的临床策略 , 以运用症一 证一病结合辨治体 系为基本 方法 , 考虑疾 病发展 不 同时期 的表现 , 以及缓 急之不同 , 分期治疗 , 又根据各期表 现的不同矛盾 , 治法有别 , 而选 用不 同的方药 。最后从病 案着 手 , 进 一步 阐述 了仝小林教授 治疗 肝硬 化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