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肤品应用皮肤科专家共识(全文)

合集下载

2024甲氨蝶呤在皮肤科临床应用23项共识提供指引

2024甲氨蝶呤在皮肤科临床应用23项共识提供指引

2024甲氨蝶唆在皮肤科临床应用23项共识提供指引甲氨蝶岭(MTX)在皮肤科应用有约70年历史,早在1971年,MTX即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银屑病,现在仍是银屑病传统系统治疗的首选药物。

除此之外,MTX还广泛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包括结缔组织病、免疫性疱病、血管炎等。

尽管MTX使用广泛,但很少有临床证据可以指导MTX在皮肤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为此,意大利的19位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组成科学委员会,就MTX 在临床皮肤科中6个方面的管理达成23项共识1,内容包含治疗监测、用法用量、剂量调整等。

本文将结合国内相关共识展开介绍。

一、治疗前检查和治疗监测1、甲氨蝶岭的耐受性监测应多久进行一次?建议在开始治疗后2周进行全血细胞计数(CBC)检查;CBC、肝功能和血清肌好水平应在治疗后的前2个月每月检查一次,此后每3个月检查一次。

我国《甲氨蝶岭治疗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专家共识》在此方面亦有相关建议,并更为详细:使用MTX前必须完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n1NP)检查。

血常规、肝功能在治疗后的前3个月每月查1次,之后每2~3个月复查1次,如出现异常,每2周复查1次;PnINP、肾功能、尿常规每3个月复查1次2o2、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应该如何治疗?总体而言,HBV重新激活的风险似乎较低,可以不用预防性治疗。

然而,当没有比MTX更安全的治疗选择时,应谨慎用药,并在治疗期间和停药后6~12个月内密切监测HBV的病毒载量,建议每6个月检查一次。

《甲氨蝶岭治疗银屑病应用专家共识》明确道,①活动性HBV感染是MTX 治疗的相对禁忌证;②HBV表面抗原阳性的青壮年患者应慎重使用MTX,确需使用者在用药过程中除了监测肝功能外,应该同时注意监测HBV的DNA 拷贝数,>1X103/m1者禁用MTX;③肝、肾功能不全或年龄>50岁的HBV 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应该避免使用MTX:④HBV表面抗原阳性患者不论T殳状况如何,应避免MTX与其他细胞毒药物联合使用3o3、丙型肝炎病毒(HCV)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应该如何治疗?MTX对HCV的长期影响尚不清楚,但在开始治疗前可以不用根治丙肝。

糠酸莫米松乳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糠酸莫米松乳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糠酸莫米松乳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年(卷),期】2017(016)001【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糠酸莫米松;糖皮质激素;外用药【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23外用糖皮质激素依然是许多皮肤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临床上存在的“激素恐怖”问题严重限制了其使用,致使许多皮肤病患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曾经组织国内多位知名专家一起制定了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专家共识[1]。

由于外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较多,该共识并不能对每一个药物进行详细论述,有鉴于此,笔者又组织部分专家对常用的外用糖皮质激素-糠酸莫米松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糠酸莫米松是不含氟的激素,化学名为9,21-二氯-11b,17-二羟基-16a-甲基孕甾-1,4-二烯-3,20-二酮17-(2-糠酸酯)。

分子结构的C1,2位双键,具有增加疗效的功能;C9,21位氯化,则增强抗炎活性;C16位甲基降低盐代谢,C17位糠酸脂增加亲脂性,强化局部疗效,减少系统吸收,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糠酸莫米松属于软性激素。

软性激素是指激素全身吸收很少或者在皮肤内被吸收后能迅速地被分解代谢为无活性的降解产物,而局部却保留高度的活性,故对HPA轴抑制及其他全身不良反应大为减少,治疗指数大为提高,适合于老年人、婴幼儿及较大面积使用。

放射性标记的糠酸莫米松外用于皮肤后,皮肤活检结果显示药物主要位于表皮的外层,仅有少量进入真皮。

大多数药物与角质层相结合,在角质层形成一个糠酸莫米松储存库,可以缓慢释放,仅有很小部分的糠酸莫米松经皮吸收进入循环,因此系统作用发生的风险极低。

根据皮肤科常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分级4分法,0.1%糠酸莫米松乳膏被归为中效激素,而根据常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分级7分法,0.1%糠酸莫米松乳膏为中强效激素。

【专家共识】皮肤科分会银屑病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皮肤科分会银屑病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皮肤科分会银屑病中医治疗专家共识本共识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在复习了《寻常型银屑病(白疕)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2013 年版)》、《中成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专家共识(2014)》、《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2014 年)》基础之上,查阅大量资料后,经过专家们反复讨论,形成了2017 版银屑病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本共识的目的在于规范中医治疗银屑病的诊疗行为。

银屑病为免疫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鳞屑性红斑。

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缠绵难愈,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银屑病临床分4 种类型,包括寻常型、红皮病型、脓疱型和关节病型,其中以寻常型最常见,占全部患者的97%以上,寻常型银屑病又分为进行期、静止期和退行期3 期。

古代文献记载有“松皮癣”、“干癣”、“蛇虱”、“白壳疮”等病名。

现相当于“白疕”。

中医认为本病总由营血亏虚,血热内蕴,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成。

初起多为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或风热之邪,阻于肌肤;或机体蕴热偏盛,或性情急躁;或外邪入里化热,或恣食辛辣肥甘及荤腥发物,伤及脾胃,郁而化热,内外之邪相合,蕴于血分,血热生风而发。

病久耗伤营血,阴血亏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或加之素体虚弱,病程日久,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经脉阻塞,气血瘀结,肌肤失养而反复不愈;或热蕴日久,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或流窜关节,闭阻经络,或热毒炽盛,气血两燔而发。

1 治疗原则以中医辨证论治、内外治结合为原则。

进行期以清热凉血为主,静止期、退行期以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主。

2 治疗方法银屑病中医治疗方法众多,临床需根据皮损特征及病程变化,并结合患者体质、伴随症状及舌脉,辨证选用适宜的内外治方法。

2.1 辨证论治2.1.1 血热证(相当于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证候:皮疹多呈点滴状,发展迅速,颜色鲜红,层层鳞屑,瘙痒剧烈,抓之有点状出血。

新的皮疹不断增多或者迅速扩大。

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可见乳蛾,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

胶原类创面材料临床应用全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胶原类创面材料临床应用全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胶原类创面材料临床应用全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胶原是人体主要的结构蛋白,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胶原为原料的材料因其天然的止血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免疫原性及可控的生物降解性等性能,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主要介绍了胶原类创面材料的特点、作为支架材料和创面覆盖物应用的机制,并就其临床适应证、推荐使用方法、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等形成较为规范、统一的专家共识,以帮助临床医师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胶原类创面材料。

胶原是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具有独特的三螺旋结构,广泛分布于结缔组织、皮肤、骨骼、内脏细胞间质及肌腔、韧带、巩膜等,约占体内蛋白质总量的1/3。

胶原与组织的形成、成熟,细胞间信息的传递,细胞增殖、分化、运动,细胞免疫,肿瘤转移以及关节润滑,伤口愈合,钙化作用和血液凝固等有密切关系,也与一些结缔组织胶原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说,胶原在生长发育、伤口愈合、血小板活化和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2,3]。

在外科应用的生物聚合材料中,胶原基材料来源于天然高分子,因其天然的止血性,良好的促细胞生长、趋化性能、生物相容性,较低的免疫原性及可控的生物降解性等性能,备受人们关注[4,5]。

其中用于创面的胶原类材料在我国已有20余年的临床使用历史,被广泛应用于烧创伤创面修复、整形创面修复、慢性创面修复等。

目前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可用于创面的胶原类材料主要为Ⅰ型胶原产品,按类型可分为单层型胶原支架海绵、复合型胶原支架海绵和膜型胶原类材料,主要包括胶原蛋白海绵、可吸收性敷料、双层人工真皮修复材料、医用胶原膜等。

尽管胶原类创面材料临床应用广泛,但是在临床上存在认识不统一、方法各异的现象。

基于此背景,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胶原类创面材料,特组织临床专家汇集国内外临床研究成果及专家同行经验,共同制订《胶原类创面材料临床应用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以形成较为规范统一的胶原类创面材料使用规范,供临床使用时参考。

(完整版)中西医结合系统药物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专家共识2015

(完整版)中西医结合系统药物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专家共识2015

中西医结合系统药物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专家共识(2015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湿疹皮炎类皮肤疾患是皮肤科的常见病,由于病因复杂且反复发作,临床治疗较为困难,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能取得一定疗效。

湿疹皮炎类皮肤病包含了20多种疾病,由于部分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及对疾病的认识尚未统一,同时受疾病发生发展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一些患者被笼统地诊断为“湿疹”、“过敏性皮炎”等,以对症治疗为主。

由于诊断治疗不规范导致的疾病反复或加重、皮损泛发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并不少见。

鉴于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就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系统药物治疗达成此共识。

本共识适合于临床上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能明确分类诊断为某一特定皮炎的患者,而对于能明确诊断为特定皮炎患者的治疗,应该参照相应疾病的诊疗指南或共识。

在治疗过程中,应该牢记这些治疗只是对症治疗,不应忽视可能的病因检查。

由于时间及能力所限,本共识不可能包括所有的系统治疗方法,还望广大医师指正,以便今后再版时修订。

一、湿疹皮炎的分类诊断湿疹(eczema)是病因不明,可能由多种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的一类炎症性皮肤病。

临床上,凡是具备了瘙痒、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液、脱屑、苔藓样变、肥厚、皲裂等特点,有渗出及融合倾向的皮疹,均可先拟诊为湿疹。

随着病情的发展或者是对疾病认识的深入,有些“湿疹”可能最终会诊断为某一特定的皮炎。

国际疾病分类(ICD)-10在皮炎与湿疹的章节中,包括了诸如,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20多种疾病。

在临床工作中,建议按照《中国湿疹诊治指南(2011)》的诊断流程对湿疹皮炎进行分类诊断。

对于具备湿疹皮炎临床特点,又不能明确病因的患者(即ICD-10中诊断为非特异性皮炎),根据我国国情,临床上仍习惯地诊断为“湿疹”。

二、中西医结合系统药物治疗分类及评价1. 西药:①抗组胺药及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酮替芬等,临床应用最广,多数学者认为有效,但是缺乏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疗效,建议使用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药物至症状消失;瘙痒剧烈者夜间加用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②抗生素:对于不并发细菌感染的湿疹,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实抗生素治疗有效。

最新: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最新: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最新: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专家共识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简称湿疹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病,包含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及各种湿疹等疾病。

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同时受疾病发展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不能及时确诊,可能被笼统地诊断为〃湿疹〃"过敏性皮炎〃甚至〃皮炎〃,治疗也多以对症为主,涉及多种中药、西药。

由治疗不规范导致的疗效不佳或药物不良反应并不少见,有必要对现有治疗药物进行梳理,为中西医结合用药提供参考。

一、共识的适用范围适于湿疹皮炎的药物对症治疗。

湿疹皮炎的概念和分类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1c1assificationofdisease,ICD)-11,包括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淤积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慢性单纯性苔辞、钱币状湿疹、手部湿疹、阴囊湿疹、肛周湿疹等疾病以及非特异性皮炎口]。

鉴于目前国内多数西医师缺乏中医基础,存在辨证施治经验不足的问题,本共识主要为西医师合理使用中成药以及中医师合理使用西药提供参考。

共识中部分药物没有湿疹皮炎适应证,某些用法超说明书范围,按照医师法规定,在尚无有效或更好治疗手段等情况下,需与患者沟通、同意后使用。

二、共识的制定原则及方法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推荐具有随机对照试验证据,可以治疗湿疹皮炎的市售药物;其中,中成药须具有湿疹皮炎适应证,且得到≥75%投票专家的推荐。

循证证据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1ibrary.Embase和WebofScience数据库获得。

中文检索词包括湿疹、湿疮、浸淫疮、皮炎、慢性单纯性苔葬;英文检索词包括eczema、dermatitis,1ichensimp1exchronicus x neurodermatitis o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8月31Bo三、分期及分级治疗原则根据临床皮损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

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2015)?????传说,亚洲有四大邪术:泰国变性术、韩国整容术、日本化妆术、中国PS术。

四大邪术自诞生以来教众不断,但凡受用者,无论丑的多么惊天动地都能瞬间变成仙子下凡。

然而,前两者不谈,就后两种邪术而言,绝对是治标不治本,分分钟让你原形毕露。

今天小编就为脸上长斑的爱美者带来了福音。

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正式发布,指导你如何使用药物及方法治疗和改善你的面部问题。

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201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白癜风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色素病工作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于1994年制定了《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其后于2003年和2009年又做了两次修订。

2015年12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白癜风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色素病工作组,在杭州共同修改制订了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

黄褐斑(melasma)是一种面部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多发生于频繁暴露于紫外线下肤色较深的女性面部。

皮疹常分布对称,发展缓慢,可持续多年。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困难,易复发。

一、病因及诱因遗传易感性、紫外线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是黄褐斑三大重要发病因素,色斑处血管增生、皮肤炎症及屏障功能紊乱可能也参与了黄褐斑的发生:①遗传易感性是黄褐斑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所有人种均可患黄褐斑,但发病率存在人种差异,深肤色人种发病率较高,有家族史的患者容易出现治疗抵抗,迁延不愈[1-2];②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被认为是引起黄褐斑发生及加重的主要因素,但不是黄褐斑发病的唯一因素[1,3];③妊娠、口服避孕药及激素替代治疗等是最常见的黄褐斑诱发因素[1-2,4];④色斑处真皮组织中小血管的数量及体积显著增加,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明显升高[5];⑤表皮屏障功能下降,与慢性紫外线照射致皮肤老化、表皮黏蛋白含量降低、脂肪酸代谢障碍有关[6]。

2023皮肌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3皮肌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3皮肌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皮肌炎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皮肌炎的患者需要完善哪些辅助检查?肌炎抗体在皮肌炎的诊疗中有何意义?如何诊断皮肌炎以及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皮肌炎的治疗中,激素该怎么用,怎么减量?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以及恶性W瘤的治疗中有何注意的点?近日,《成人皮肌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在线发表于《中华皮肤科杂志》,回答了以上这些临床中关键的问题。

该指南由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晋红中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陆前进教授担任通讯作者,由国内多家医院25位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撰写、修改而成。

该共识以国内外成人皮肌炎诊断和治疗的相关文献和专家建议作为依据而制定,供各级皮肤科及其他相关科室医师参考。

皮肌炎是一种特发性炎性肌病,可出现典型皮损、近端肌无力和多器官受累表现,亦可伴发恶性肿瘤。

该共翅寸皮肌炎的皮肤表现进行了分类:(1)特异性的皮肤表现,包括He1iotrope征、Gottron丘疹、Gottron征;(2)其他有较高诊断价值的皮肤表现,包括披肩征、V字征、枪套征、甲皱改变、头部皮损;(3)少见的皮肤表现,如水疱大疱性病变、皮肤坏死、皮肤溃疡、皮肤血管炎、皮肤钙化、〃技工手〃、鞭笞样红斑、毛囊角化过度、脂膜炎、红皮病等。

皮肌炎的辅助检查主要包括:(1)一般实验室检查;(2)肌酶谱检查;(3)肌炎特异性抗体和肌炎相关的体;(4)肌电图;(5)肌肉MRI和肌肉超声;(6)皮肤病理和肌肉病理。

该共识对皮肌炎的各种辅助检查的意义、注意事项及常见的阳性表现进行了介绍,尤其重点介绍了常见的肌炎特异性抗体在成人皮肌炎诊疗中的意义,如抗T1FI-Y抗体和抗NXP-2抗体易伴发恶性肿瘤,抗MDA-5抗体与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和间质性肺疾病(尤其是快速进展性间质性肺疾病)相关等。

此外,该共识还对皮肌炎的肺、心脏受累的辅助检查项目以及肿瘤筛查的项目进行了推荐。

皮肌炎的诊断方面,该共识建议参考1975年Bohan/Peter提出的皮肌炎诊断标准,以及2017年EU1AR/ACR关于成人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分类标准对皮肌炎进行诊断,并对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的诊断做出了界定:部分患者可仅有皮肌炎的典型皮肤表现而没有肌无力表现,且皮损组织病理符合皮肌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肤品应用皮肤科专家共识(全文)
合理使用护肤品不仅能够发挥修复皮肤屏障、缓解炎症等作用,还能
减轻皮肤干燥、灼热、瘙痒等症状,减少药物用量、预防皮肤病复发,提
高生活质量。[1-2]鉴于国情及化妆品管理政策,为了更好地规范并指导皮
肤科临床医师使用化妆品,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美容事业工
作委员会经过长期、充分的酝酿和讨论,就临床使用护肤品达成初步共识。

一、概念
1.我国化妆品的定义:以涂搽、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
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
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品。新的法规将牙膏、漱口水
等口腔清洁和保健用品也划入了化妆品的范畴。

2.护肤品的概念:按照上述定义,“护肤品”是用于皮肤及其附属器的化
妆品,是化妆品中的主要类别。在本文中,下面涉及的各类化妆品统称为
护肤品。

3. 医学护肤品:随着化妆品科学的进步、相关技术的发展,化妆品的
功效性既是化妆品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最大诉求。
故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皮肤科教授AlbertKligman将兼有
化妆品特点和某些功效的产品,用cosmeceutcal来表示,系化妆品
“cosmetic”与药品“pharmaceutical”两个字叠加而成[1-2]。国内学者将
“cosmeceuticals”翻译为“药妆”、“功能性化妆品”、“活性化妆品”等。我国
大多数皮肤科医师将用于临床的产品更多地称为“医学护肤品”。[5-6]尽管
理解和翻译有一定的差别,近20年来,一些有功效的护肤品在临床得到
了广泛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循证医学资料。本共识即是建立在众多临床
应用基础上,并强调临床用护肤品应该具有以下的特性:[1-2]

1)更高的安全性:尽管化妆品在上市前已经有严格的安全性要求,但
临床用的护肤品更强调配方精简,原料严格筛选,不含或尽量少含易损伤
皮肤或引起皮肤过敏的物质,如色素、香料、防腐剂、刺激性大的表面活
性剂等。产品包装更注意防范污染。尽可能对原料、成品等作临床安全性
评估。

2) 明确的功效性:依据不同类型皮肤生理特点及皮肤病的发病机制进
行研发,其产品成分作用机制明确,经过试验证实,对一些皮肤病起到辅
助治疗作用。

3) 临床验证:上市前通过人体试验,验证产品的临床功效和安全性,
以保证产品刺激性更小、过敏反应发生率更低等。

二、临床常用护肤品类别
依据产品宣称的功效,可将皮肤科临床使用的护肤品大致归为以下几
类:

1.清洁类[6-8]
临床用清洁产品一般选用性质温和的表面活性剂,对皮肤刺激性小。
关注产品的理化性状如pH值。添加了如洋甘菊、马齿苋、天然活泉水、
保湿因子等,兼有清洁和舒缓作用,可达到缓解皮肤干燥、紧绷等效果。

2.保湿、皮肤屏障修复类
护肤品通过以下多个途径对皮肤发挥保湿、滋润作用:①吸湿剂原料,
包括甘油、丁二醇、乳酸钠、尿素等一些小分子物质,能够从环境中吸收
水,使角质层由内而外形成水浓度梯度,补充从角质层散发丢失的水分。
②封闭剂原料,如脂肪酸、凡士林,芦荟、牛油果油等,能在皮肤表面形
成疏水性的薄层油膜,有加固皮肤屏障的作用。③添加与表皮、真皮成分
相同或相似的“仿生”原料,补充皮肤天然成分的不足,增强自身保湿,具
有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如天然保湿因子;脂质屏障剂,如青刺果油、神
经酰胺;生物大分子,如透明质酸、胶原蛋白等。[9-10]

3.舒缓类
含有一定抗炎、抗刺激、抗氧化等作用的成分,如芦荟、马齿苋、洋
甘菊、甘草提取物、α-红没药醇等,具有较好的辅助抗炎和抗过敏作用。
[7-8][11]

4. 控油、抗粉刺类
添加元素锌、维生素B族、月见草、丹参酮、榆绣线菊、重楼提取物
等具有抑制皮脂腺功能,减少油脂分泌的作用;含有低浓度的水杨酸、果
酸、视黄醛等具有一定的溶解角栓、粉刺作用等,使油性皮肤得到改善。
【12-13】
5.美白祛斑类
添加熊果苷、甘草黄酮、氨甲环酸、维生素C、绿茶、滇山茶提取物
等活性美白成分,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等机制,达到美白、祛斑、减少色素
沉着的作用。[14-15]

6. 防晒类
添加二氧化钛、二苯甲酮3等防晒剂,通过物理性遮盖、散射光线或
化学性吸收紫外线,延缓皮肤光老化,预防光皮肤病的发生。[16]

7.促进创面愈合类
添加芦荟、多肽、氨基酸、透明质酸等成分,促进激光、微创术后创
面的愈合。[11][17]

8. 嫩肤、抗皱类
添加维生素E、绿茶提取物等抗氧化剂,维生素A类似物,或人参、
黄芪、灵芝提取物等改善皮肤的新陈代谢,起到嫩肤,延缓皮肤衰老的作
用。[18-20]

9. 遮瑕类
添加不透明的原料如滑石粉、高岭土等矿物粉,起到遮盖瑕疵,美化
肤质的作用。

10.其他
添加抑制汗液分泌和抗菌原料的护肤品可用于改善多汗症、腋臭;添
加激活毛囊代谢的成分,达到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

随着化妆品科学技术的进展,今后将有更多护肤品应用于临床。
三、护肤品可作为辅助性治疗的常见病种
1. 皮肤屏障受损的皮肤病[9-10][21-23]
主要包括:①干燥性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症等;,[ii]
②红斑鳞屑性疾病:如银屑病、毛发红糠疹、红皮病等;③面部皮炎:脂
溢性皮炎、酒渣鼻(玫瑰痤疮)、口周皮炎、慢性剥脱性唇炎等;④角化
异常的皮肤病:如鱼鳞病、毛周角化症、剥脱性角质松解等;⑤药物导致
的皮肤干燥脱屑:如维甲酸、过氧化苯甲酰等;⑥生理性皮肤干燥:主要
见于老年人或季节气候变化造成的皮肤干燥。

产品选择:舒缓类清洁剂;保湿、皮肤屏障修复类护肤品。
2. 敏感性皮肤[23]
敏感性皮肤可见于①敏感性或不耐受性亚健康皮肤;②劣质化妆品或
化妆品使用不当,皮肤屏障破坏;③医源性:激光等微创术后,各种药物
治疗造成的皮肤不耐受:如激素依赖性皮炎等。

产品选择:舒缓类清洁剂,舒缓类护肤品、保湿或皮肤屏障修复类护
肤。

3. 皮脂溢出性皮肤病[12-13][24-25]
主要包括:痤疮、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玫瑰痤疮)等皮肤病。
产品选择:控油类清洁剂,控油、抗粉刺类化妆品、舒缓类或皮肤屏
障修复类。

4,色素性皮肤病[14-15]
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如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黑变病等。产品选
择:美白祛斑类护肤品.配合保湿类、舒缓类进行基础护理,外涂防晒霜。

色素减退性皮肤病,如白癜风等。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选用遮瑕类
护肤品掩盖皮损。

5. 光皮肤病
包括光敏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等;红斑狼疮、皮
肌炎等;皮肤光老化。

产品选择:防晒剂。使用保湿剂改善皮肤干燥、脱屑的症状。嫩肤类
产品用于延缓光老化。[26-28]

6. 激光等微创术后皮肤护理
产品选择:舒缓类清洁剂,舒缓类湿敷面膜、保湿类或皮肤屏障保护
类产品进行基础护理。[11][17]促进创面愈合的护肤品加速皮肤修复[29],
急性期后使用防晒产品。[30]

7. 其他
对腋臭和多汗症可使用抑臭止汗类护肤品。某些类型的脱发可使用育
发类产品。
四、护肤品应用注意事项
1. 皮肤科医生必须了解护肤品,掌握主要功效原料的基本特性、各种
剂型的使用方法。[31]熟悉批准文号和产品全成份标识。拒绝使用夸大功
效宣传,或证件不齐的假冒伪劣产品;

2.根据皮肤的分类、皮肤病的性质、患者的年龄[32]等具体情况,合理
地选用护肤品;

3. 加强科普教育,做好医患沟通,使之了解护肤品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提高依从性。

4.了解患者使用产品后的情况,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停用,并作相应处
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