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给排水施工图设计任务指导书(讨论版)

室外给排水施工图设计任务指导书(讨论版)
室外给排水施工图设计任务指导书(讨论版)

室外给排水施工图设计任务指导书(讨论版)

一、给排水专业室外总图应包含以下内容:

1、图纸目录(可包含在给排水施工图总目录内)

2、室外给排水设计总说明(可包含在给排水设计总说明内)

3、室外给水及消防总平面图

4、室外排水总平面图

5、室外雨水总平面图

6、其他不便在平面图中予以表达,但对项目造价、系统原理、技术节点等有重大影响及指导意义的平面图、大样图、原理图等图纸。

7、室外管线综合图(包含强弱电、燃气、采暖等室外管线综合布置)。

注:对较复杂工程,应将给水、排水(雨水、污废水)总平面图分开绘制,以便于施工(简单工程可绘在一张图上)。

二、室外给排水设计说明

1、室外给排水设计说明应明确设计依据和所采用的国家和地方设计规范版本。

2、需明确图纸设计包含的内容,对影响到系统运行、用水卫生、消防安全等重要给排水设施不在设计范围内的内容应着重指出,并应给出具体的要求参数、系统形式,积极参与指导后期专业设计、施工单位的工作。

3、小区给水说明应合理简要阐述市政接口位置、一路(两路进水)、市政压力、管径、小区用水量、室内外消防流量、加压分区、地下水池大小及位置等的主要设计参数。

4、小区排水系统的排水定额一般为应为其相应的生活给水系统用水定额的85%~95%,设计说明应合理简要阐述小区排水的设计流量、排水体制、排水形式(重力、提升)、污水排放方向等主要设计参数。对于有将污、废水作为中水水源的设计内容应阐明中水收集量、小区中水设计用量、中水使用部位、系统加压形式、中水处理方式及相关设计参数等内容。

5、小区雨水说明应合理简要阐述小区雨水的设计流量、排水体制、排放形式(重力、提升)、暴雨强度公式、设计重现期、雨水排放方向等主要设计参数。对于有将雨水作为中水水源的设计内容应阐明中水收集部位、收集量、小区中水设计用量、中水使用部位、系统加压形式、中水处理方式及相关设计参数等内容。

6、室外给排水管材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a地域性:设计师在选择材料时应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地各类管材的普及程度,结合本项目给排水特点优先选取当地已经有实际使用经验、具备一定市场检验度的管材,以保证后期施工、使用取得当地主管部门和小区业主的认可。

b安全可靠性:给排水管道在使用过程中一但出现爆裂、渗漏等情况将影响到小区的供水、消防安全、用水卫生、小区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所以管材的选用需要考虑振动冲击、水锤和热胀冷缩等方面的破坏情况,应根据适用的不同部位、不同使用情况选取合适管材,做到扬长避短。

c卫生性:尤其在给水管材选择时应选择通过卫生检疫后正规投

放市场的建筑给水管材,严禁选取未经国家认证的新型管材和地方政

府明令禁止使用的管材。

d经济性:在满足使用安全前提下,花最少的钱选用最合适的管材。在比较管材价格的同时还应比较管件的价格,而且还要比较管材的运输、施工安装费用。

7、对于我司项目中含有大面积水系作为水景的产品,应优先考虑回收项目红线内的雨水作为水系水源,同时要考虑雨水回收系统水质及水面标高影响。在满足景观要求的情况下,宜优先采用水系富裕

水量作为中水水源。

8、说明中应列表表明所涉及到的标准图集及其编号、版本和标

准图例,如有设备也应标明设备参数。

三、室外给排水总平面图

3.1室外给水

3.1.1小区给水应充分利用城市自来水管道压力,直接供给水压能

满足要求的楼层。

3.1.2小区给水干管宜尽量布置成环,环状管网与市政给水管连接不少于两条,当其中一条发生故障时,其余的连接管应能通过不小于生活

70%及消防100%的流量。

3.1.3居民生活用水与商业用水,应在引入管后分成各自独立给水管网,并分表计量(在总表后接出商业用水水表)。

3.1.4给水干管应尽量沿用水量大的地段敷设,给水管道宜与道路或

建筑物平行敷设,且尽量布置在人行道或绿化带上(当管线敷设对景

观局部造型有影响时,可适当调整管道敷设位置)。

3.1.5设计师应根据小区布局合理布置给水管道的走向,当工程分期建设时,应综合考虑是否需要预留后期的用水量及接口位置。

3.1.6对于敷设在室外的给水管网应尽量减少给水阀门井的数量,多层、高层等用水量大、分户支管多的建筑宜1~2栋设置一个总控阀门井,单元干管阀门设置在各立管底部;对于别墅、类独栋等体量小,分户用水点较少的建筑宜根据组团划分的区域相对集中设置总阀门。3.3室外排水

3.2.1居住小区室外生活污水与雨水管应采用分流制,当市政干管为

合流时,仅允许小区管线出口接至市政井段为合流。

3.2.2公共餐饮业的厨房废水,应经过隔油池处理后排放;设计单位应提供隔油池的位置、规格及尺寸。

3.2.3化粪池采用国标最小值进行设计(水力停留12小时、清掏周期90天,钢筋混凝土结构)

3.2.4尽量避免将检查井设计到庭院或建筑物内,若必须设置时,宜设计成小方井,且对检查口做密封处理。

3.2.5小区内雨水、污水管道的管径较小且埋深小于1米时,选用内径为Φ700的检查井,以降低成本。

3.2.6室外下沉花园、绿地、广场等有可能造成向室内漫水或者积水后影响其使用功能的部位应设置压力排水系统。

3.2.7室外排水管道在车行道下或其他承压大的地方(如预埋管道的临时施工车行道下)采用重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非车行道下室外排

水管道DN200~DN500宜采用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DN≥600宜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

3.2.8小区内排水管道,污水管道宜按标准坡度进行设计,雨水管道宜按最小坡度进行设计,但应复合管道排水能力。

3.2.9优化小区内排水管道,尽量减少雨水、污水井的数量。

3.2.10排水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排水管道宜沿道路和建筑物的周边平行布置,尽量减少排水管道之间及与其它管线的交叉;

2)管道与道路交叉时,应尽量垂直于路的中心线;

3)管道应尽量布置在道路外侧的人行道或者绿化带的下面;

4)干管应靠近主要排水建筑物,并布置在连接支管较多的一侧

3.2.11排水管道连接应遵循下列原则:

1)不同管径的管道连接时,应设置检查井。管道宜采用管顶平接。2)排水管道转弯和交接处,水流转角应不小于90°。当管径不大于DN300,且跌水水头大于0.30m时,可不受此限制。

3.2.12室外强电、弱电井应设置排水措施。当电井井底标高高于雨水井底标高且满足管顶平接条件时,电井向雨水井重力排水;当电井井底标高低于雨水井底标高时,在小区内井底标高最低的强电、弱电井内设置集水坑,当电井内积水时,用水泵提升,潜水泵为移动式。3.2.13带有大面积水系的小区应优先考虑收集屋面雨水作为小区水景补充水源。

3.2.14雨水收集系统应设置初期弃留设施。

3.2.15经过弃流后的后期径流应就近排入水体内,雨水收集范围宜为水系周边建筑屋面,尽量避免由于收集范围过大而增加过多的室外雨水管道及雨水检查井。

3.2.16截流后的初期径流雨水宜自流排出。

3.2.17小区水系的排水应采用重力排放,当标高达不到完全重力排放要求时,也应设计为部分重力排放,剩余部分应在低处设置集水坑,压力排放。

3.2.18小区水系应设置溢流口,溢流口的设置应尽量靠近室外雨水管网的下游位置。

3.3室外管线综合

3.3.1设计单位应在施工图(初步设计)设计之初就应展开室外管线综合排布的工作,确定各系统合理走向和间距。避免由于空间位置不足而影响后期的使用效果,甚至产生重大修改的情况发生。

3.3.2室外管线排布时应同时考虑绿化带中绿化种植要求,尽量避免

由于管线敷设挤占绿化种植空间,或者影响后期植被生长。一般乔木应留有1200mm宽度,且正下方不应有管线布置;灌木下方的管线覆土应不小于600mm。

3.3.3管道应尽量布置在道路外侧的人行道或者绿化带的下面,除非在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或者人行道空间位置不足,亦或管线过多导致严重影响绿化效果和使用功能,以避免道路上窨井将很多,影响感观。且不能排经常要维修和埋深较浅的管线,埋深浅,避免车辆压坏管线。

3.3.4当碰到同一位置有多个窨井时,首先应在规范要求允许内尽量

合并窨井,减少井盖数量,其次务必使窨井以最美观协调的方式排列布置:如与铺地平行或有规律呈放射状布置,严禁无规律乱铺。

3.3.5车行道如小于4米宽度,尽可能单面排水,路面雨水井可只沿一边设,路面较美观。

3.3.6要防止私家庭院、进户门、单元门一开门就看到窨井盖,引起客户投诉,入户通道上不能有窨井。

3.3.7离围墙较近的管线或者不得不穿越围墙的管线,应注意不要与院墙基础相碰,要了解院墙基础形式及埋深,留有足够的沉降空间。3.3.8室外管网综合图纸中,对于干管交叉的位置应标明上层管道的底标高和下层管线的顶标高,必要时应绘制局部示意图,清晰表达管道空间位置关系。

3.3.9设计院应积极配合景观公司完成后期总图调整工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