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阅读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一单元 第三节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含答案

第三节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正确的态度并符合实际的做法应该是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提倡普通话用于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方言用于私人场合,以此来构建双语和谐社会。
"游汝杰说.方言有其社会功能,使用方言又是公民的权利。
鉴于此,国家或地方政府以法律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应探索确立方言的法律地位。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赏读: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一副伪善的样子,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赏读: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赏读: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
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意气·义气“意气”指意志和气概,也可指志趣和性格,还可指由于主观或偏激而产生的情绪;而“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例句1:它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其激扬万里的双趐.例句2:他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好歹”,不知好坏,指愚蠢,缺乏识别能力。
“不识抬举”,识:认识,理解。
抬举:赞扬,器重。
不懂得人家对自己的好意。
都表示不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好意.异:后者含有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器重、称赞、提拔的意思,前者表示不懂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意。
例句1:古书又不是毒药,读点古书总是好意,你们竟会这样胡闹起来,这明明是不识好歹呀!例句2:君博不知好歹,向各官员痛陈贪官,反被讥笑不识抬举。
知识卡片方言与普通话辨析1.zh、ch、sh不是z、c、szh、ch、sh正式名称是“舌尖后音",又叫翘舌音。
“从哪些方面进行方言保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方言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具有长远意艾,如同物种意狡狡上的不可再生性,我们今天仅用短视的眼光看待方言,可能看不到它实在的价值,但如呆因此忽略它,任其消失,则是不可还原的。
方言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方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湖南花鼓戏,以其特色与影响带给人们独有的艺术享受:第二,我们用传统方式做训诂研究,解释古代文献词狡、句字,需要借助方言;第三,语言的多样性是丰富人类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只有用自己就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黃复杂的情感。
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
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
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
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社区营造和谐宜居的优良环境有很好的助推力。
在现有的交通通讯、信息化的背景下,方言差异性减少、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现实。
考虑到方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舌,希望方言在更长的时间里能以一定形式得到传承。
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
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社会要逐步养成双语双言.多语多言的状态,并习以为常一一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
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多言多语应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实际也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中国南方地区多言环境情况较多,尤其像广西这样的地方,一个人往往会说几种方言,比如西南官话S粵语、客家话,有的还会说壮语。
这是百姓自然而然掌握的,并不存在学得多就学不好的情况。
因此,在目前环境之下,城市的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以后普通话说不好,要让孩子从小有机会说方言•与普通话同吋接触。
《方言》说明文阅读答案

《方言》说明文阅读答案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
所谓乡音难改,它唤起的是乡情与亲情。
方言也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鲜活地记录着地方特有的历史风俗,承载着人文精神,口耳相传,代代延续。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方言》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方言(1)大多数人最早学会的语言,就是方言。
也就是说,使我们能最自如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语言,是方言。
(2)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
所谓乡音难改,它唤起的是乡情与亲情。
方言也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鲜活地记录着地方特有的历史风俗,承载着人文精神,口耳相传,代代延续。
(3)以方言独特的语汇来反映本地的生活,这样的文学往往尤为细腻传神。
胡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说过: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他还曾说:我常常想,假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用绍兴土话做的,那篇小说要增添多少生气啊!徐志摩先生的诗里有一篇((一条金色的光痕》,是用硖石的土话作的,在今日的活文学中,要算是最成功的尝试。
五四及五四以后的学者对方言和文学语言的看法,也大都与胡适一致。
(4)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根深咔茂、博大精深,这是因为我们始终生活在多元语言、多样文化中间。
方言是最自然、最本质地表现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
各地方言,除了粤方言与闽方言中的闽南次方言外,都在迅速地缩小地盘,并且无论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都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这种现象令人忧虑。
(5)以上海方言为例。
上海话原本是一种相当丰富多彩的地方语言,尤其在近现代,从自来水到电灯泡,从马路到僻房,从出租车到麦克风,上海话创造和引进过大量的词汇。
而现在,上海话中大量生动的俗语、俚语、惯用语等正在被逐渐淘汰,反映本土生活的文学文艺也日渐式微。
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上海的本土文化曾经异常活跃,诸如沪剧、滑稽、上海说唱、浦东说书、沪书、越剧、评弹、甬剧、锡剧、淮剧、扬剧等十多种曲艺和地方戏曲都是在上海草创、汇聚直至发展成熟。
中考语文 专题: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五)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一、民间的声音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
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二、学者的言论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
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
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
《保护方言,守望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保护方言,守望乡愁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
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与此同时,多姿多彩的汉语方言也与汉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旅居外地的同乡人互相认同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标志,而且是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实的一扇窗口。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被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
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
”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
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所幸,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及答案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非连续性文本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中有明确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
连续性文本是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例如小说、散文等,非连续文本包括图表、表格、清单等。
当前,图表以越来越高的频率不断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这就需要增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机会,在教学中建构适当的教学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一)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一、民间的声音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
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二、学者的言论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方言》说明文阅读答案整理

《方言》说明文阅读答案整理《方言》说明文阅读答案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
所谓乡音难改,它唤起的是乡情与亲情。
方言也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鲜活地记录着地方特有的历史风俗,承载着人文精神,口耳相传,代代连续。
我在这里整理了《方言》阅读答案,盼望能关心到您。
方言(1)大多数人最早学会的语言,就是方言。
也就是说,使我们能最自如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语言,是方言。
(2)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
所谓乡音难改,它唤起的是乡情与亲情。
方言也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鲜活地记录着地方特有的历史风俗,承载着人文精神,口耳相传,代代连续。
(3)以方言独特的语汇来反映本地的生活,这样的文学往往尤为细腻传神。
胡适在上世纪三十年月就说过:方言的文学所以珍贵,正由于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他还曾说:“我经常想,假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用绍兴土话做的,那篇小说要增加多少生气啊!徐志摩先生的诗里有一篇((一条金色的光痕》,是用硖石的土话作的,在今日的活文学中,要算是最胜利的尝试。
”五四及五四以后的学者对方言和文学语言的看法,也大都与胡适全都。
(4)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根深咔茂、博大精深,这是由于我们始终生活在多元语言、多样文化中间。
方言是最自然、最本质地表现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推广一般话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
各地方言,除了粤方言与闽方言中的闽南次方言外,都在快速地缩小地盘,并且无论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都越来越向一般话靠拢,这种现象令人忧虑。
(5)以上海方言为例。
上海话原本是一种相当丰富多彩的地方语言,尤其在近现代,从“自来水”到“电灯泡”,从“公路”到“僻房”,从“出租车”到“麦克风”,上海话制造和引进过大量的词汇。
而现在,上海话中大量生动的俗语、俚语、惯用语等正在被渐渐淘汰,反映本土生活的文学文艺也日渐式微。
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练习:1.3 普通话和方言 Word版含解析

第三节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一、夯基训练1.用你的方言读下面这几组字词,看看同一组字或同一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是否相同,然后选出普通话里声母相同的一组()①父.亲胡.琴②脑.袋老.戴③黄.王.④街.道该.到⑤鞋.子孩.子⑥胡.吴.⑦姿.势知.识⑧轻.松青.松⑨袜.骂.⑩日.头一.头解析:①fùhú②nǎo lǎo③huánɡwánɡ④jiēɡāi⑤xiéhái⑥húwú⑦⑧qīnɡqīnɡ⑨wàmà⑩rìyì答案:⑧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畸.形/羁.绊缥.缈/剽.窃拗.脾气/拗.口令B.档.案/跌宕.亢.奋/伉.俪荷.兰猪/荷.尔蒙C.隽.永/眷.念篆.书/椽.子轧.朋友/轧.棉花D.市侩/反馈.誊.写/家眷.空.白处/空.城计解析:A项,加点字依次读为“jī,piāo,niù/ào”;B项,加点字依次读为“dànɡ,kànɡ,hé”;C项,加点字依次读为“juàn,zhuàn/chuán,ɡá/yà”;D项,加点字依次读为“kuài/kuì,téng/juàn,kònɡ/kōn ɡ”。
答案:B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假jiǎ暑假假..嗓子假.仁假义假.模假式B.供ɡònɡ口供.供.销社供.认不讳供.不应求C.角jiǎo角.膜唱主角.勾心斗角.凤毛麟角.D.冠ɡuān皇冠.冠.心病衣冠.楚楚冠.盖如云解析:A项,“暑假”的“假”读“jià”,其余都读“jiǎ”;B项,“口供”“供认不讳”的“供”读“ɡònɡ”,其余都读“ɡōnɡ”;C项,“唱主角”的“角”读“jué”,其余都读“jiǎo”;D项,都读“ɡuā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
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 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
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
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
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2.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5分)
答:▲
13.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5分)
答:▲
1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
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5分)
答:▲
参考答案:
12.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懂绍兴本地话。
网友认为的原因:孩子缺少讲绍兴话的环境;绍兴话比较土,外地我人不容易懂(或:绍兴话的交流正在减弱)。
学者的解释: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交流方言的沟通交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
13.(1)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
(2)方言里蕴含文化。
(3)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
(4)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
(答出三点即可)
14.示例:
①我同意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的观点。
第一,现代社会讲方言的环境越来越少,如果小的时候不学,长大后方言交流的环境就更少了,学习方言的困难也就更大了。
第二,实践证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从小讲方言的人在经过学校教育后都学会了普通话,因而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不失为一个学习方言、普通话两不误的好方法。
②我同意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观点。
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环境越来越少,那么
在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英语学习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主要是课堂。
第二,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还可以学习方言背后的文化,增强我们作为绍兴人的自豪感,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
③我同意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的观点。
第一,工作需要与更多的人,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国人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普通话作为公共语言会使交流更便捷更准确。
第二,生活中用绍兴话交流,大部分人也都听得懂,而且更加亲切,可以准确表达很多普通话难以表达清楚的意思。
④我认为方言和普通话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
一种语言在没有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消亡是自然规律,如果一种方言特别具有文化价值,我们也可以做些保护。
但是对于大部分方言来说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是人力所无法也无需阻挡的。
对方言和普通话就应该一视同仁,让语言和语言对话,决定谁更适合在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