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讲解学习
《方言与普通话》课件

媒体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 渠道宣传普通话,提高人们对 普通话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培训与辅导
开展普通话培训和辅导工作, 帮助人们提高普通话水平,特 别是对于教师、公务员等职业 人员。
鼓励社会参与
通过举办普通话比赛、演讲比 赛等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人士
参与推广普通话的工作。
04 方言与普通话的和谐共存
方言的分类
根据方言的差异程度,可以将方 言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 域方言是因地域而异的,社会方 言是因社会群体而异的。
普通话的定义与重要性
普通话的定义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 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 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 语。
普通话的重要性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也是国 家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推广普通话 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 和信息交流。
普通话推广的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不同方言之间的 沟通障碍逐渐凸显,因此推广普通话成为迫切需求。
历史上的普通话推广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政府通过教育、媒体和文艺等多种渠 道推广普通话,并在学校教育中强制推行普通话教学。
普通话的普及程度与现状
1 2 3
普通话普及率
目前,中国的普通话普及率已经达到70%以上, 但在一些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通话普 及率仍然较低。
谐共存。
05 方言与普通话的教学研究
方言教学的重要性
传承文化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通过方言教学可以传承地 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 。
沟通交流
方言是人们的母语,掌握 方言有助于在特定地域内 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浅谈浅谈普通话推广与方言的关系

浅谈普通话推广与方言的关系摘要: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贯彻落实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而普通话的推广必然会对当地的方言产生影响。
针对推普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好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通过阐述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来为推广普通话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关系作者简介:景彦博,男,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晁晚霏,女,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翟圣楠,女,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一、方言到普通话的发展历程“山东普通话"、“河南普通话"、“甘肃普通话”……,原本是外地人嘲笑方言音比较重的人说普通话时说得很不好而用的代名词。
随着普通话教育在全社会、尤其在学校里全面推广,这些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普通话水平已大有长进.另一方面,现在不少孩子在讲本地话时不时要掺杂进大量普通话,才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成了“普通山东话”、“普通河南话”、“普通甘肃话”……,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在推行普通话的同时,怎样保持方言的传承问题.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其中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中国元朝、明朝、清朝历时几百年逐渐形成的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更不是最早的北京地方话。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而国家为了进一步明确普通话的概念,又采用规定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与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
如何处理好普通话教学与方言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普通话教学与方言的关系李佳林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日益强大,经济的崛起与强盛必然带动文化的交流与渗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汉语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青睐。
当今时代,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各项事业和工作的需要,更是一个人素质与时尚的体现。
语言、面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和对外形象。
普通话是我们教师的职业语言,所以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在课堂上使用标准普通话是义不容辞的。
由于语言受环境、年龄、语言习惯的影响极大,在我们方言区的学生学习普通话感到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结合本地情况,教育学生学习普通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普通话与方言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
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
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
可以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它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二、古浪方言概况古浪方言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北方言。
古浪方言的形成,从地域方面看,与周边地区语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有关。
黄羊川以南受天祝话的影响较明显。
双塔及下四坝一带则受了武威话的影响,大靖河流域受永登话的影响较多。
这是由于历代行政建置交叉、居住靠近、地域错落穿插、居民接触广泛、交际密切等因素所致。
从历史及人口源流方面看,历代政权的更替;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历代统治者的移民屯耕,流徙实边;以及官户、客户、军户、商户的不断迁入对古浪方言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论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关系

论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关系
引言:
普通话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被广泛使用和普及。
然而,各地方方言作为地区文化和语言的一部分,也具有自己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
主体段落1:普通话的普及和影响
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被视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语言。
它在教育、政府、媒体等多个领域被普遍使用,并且在现代化的国家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普通话的普及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相互交流,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主体段落2:地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地方方言代表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和历史。
虽然普通话的普及推动了地方方言的衰退,但保护和传承地方方言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方言不仅能够帮助地区居民更好地表达自己,还能传承和保留各地区的特色文化和生活方式。
主体段落3: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关系
普通话与地方方言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
普通话为不
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桥梁,同时也允许地方方言在特定社区
和文化场景中得以保留和使用。
普通话的标准化还使得地方方言能
够更好地与外界交流和融合。
结论:
普通话与地方方言是中国语言生态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
普通话的普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而地方方言保留了地区文
化的多样性。
理解和尊重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之间的关系,对维护中
国语言文化的多元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注:如有):
- 张国松,中国普通话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
- 李小璐,地方方言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探索,语文学刊,2018年。
论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论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提要:本文针对方言与普通话接触频繁、互动明显的现状,从方言学角度、推广普通话角度、历史语言学角度三个方面对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而为辨明两者关系提供依据。
通过明确方言与普通话并存共用的互动关系,达到以此为契机,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的目的。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并存共用;互动一汉语是一种存在着严重方言分歧的语言(钱曾怡,2004)。
方言的形成是历史上语言分化或迁徙的结果。
纷繁复杂的方言客观上导致了共同语的产生。
共同语由来已久,和方言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雅言、通语、官话、国语,直至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汉民族标准语—普通话,共同语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方言与共同语拥有共同的使用者,共存于同一语言社会,难免要发生碰撞和摩擦,至于共同语进入标准语阶段,方言与标准语的接触则更加频繁,其相互影响的程度也进一步加深。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有些人就认为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灭方言,因此,方言与普通话在人们心目中多少含有对立的意味(袁家骅,2001)。
其实从普通话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可以看出,普通话与方言其实是同源异流(詹伯慧,1997),是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共存互动的关系(李如龙,2001)。
方言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共同语的影响,而普通话也势必不同比例地吸收古代或现代的某些方言成分。
研究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尤其在“地方普通话”日益增多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既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又是实用性很强的事业,在学术上和事业上都大有可为。
”(李如龙,2001)二千百年来,无论雅言、通语还是官话,都是与官僚阶级和知识分子相关联的,广大劳动人民世代生活在自己的家乡,甚至一辈子也没离开过自己的方言区,所以共同语并不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但普通话的推广,自上而下,全民动员,各个阶层,无不牵动,其群众基础壮大之快,影响面波及之是历史上不曾出现的。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作者:李晋萍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06期关于普通话与方言,这是我国近期社会语言生活中出现的重要而实际的问题。
普通话是汉语的标准形式,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民族共同语。
汉语方言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定地区人民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和一定地区的地域文化相联系的。
怎样看待推广普通话和使用方言的关系,我觉得这涉及几个具体问题:一、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是国家法定的语言,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
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
因此可以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普通话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并非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二、关于推广普通话世界上一般国家、民族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推广共同语和标准语,以利社会交际和事业发展。
推广国家通用语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交际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并加强推广普通话,使普通话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
尽管我们国家推广普通话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和实效,普通话在社会语言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但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加速建设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完善国内统一市场的今天,普通话还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普通话的普及标准一般来说主要有两条:一是会说普通话的人是否已占全部人口的大多数,大致要在70%以上;二是教学、传媒、公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是否普遍使用普通话。
据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最近正式发布的信息,现在全国15岁至69岁的人群中,会使用普通话的占53%,因此可以说,普通话在我们国家远没有普及,社会交际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即使是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社会语言生活中使用方言还相当普遍。
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

在中国,普通话是一种语言,而方言则是地域性的语言。
普通话的发音和语法规则被认为是“标准”的,而方言则常常被认为是“不标准”的。
然而,这两种语言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方言的影响:
方言的影响在普通话中很明显,尤其是在普通话的发音方面。
很多普通话的发音都受到了方言的影响。
例如,北京话和南京话的发音风格都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城市的方言影响了普通话的发音。
另一方面,方言也可能会影响普通话的语法规则。
例如,在某些方言中,动词后面可能会跟着一个物主代词,而在普通话中则不允许这样做。
因此,在使用普通话时,有些人可能会不小心地将这种方言的习惯带入到普通话中。
普通话的影响:
普通话也会对方言产生影响。
首先,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在很多场合都是必须使用的。
因此,许多人都会学习普通话,并将其作为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
此外,普通话还是中国传媒的主要语言。
因此,在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上,普通话是占主导地位的。
很多人会每天收听普通话广播,看普通话新闻,或者观看普通话电视节目。
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普通话水平,并且也有助于普通话在方言中的传播。
另外,由于普通话是教育的主要语言,因此在学校里,学生们也会学习普通话。
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会回到他们的家乡,并将自己所学的普通话带回去。
这样,普通话就有机会在方言地区传播开来。
综上所述,普通话和方言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方言会对普通话的发音和语法产生影响,而普通话则会在方言地区传播开来,并逐渐替代方言。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互构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互构近年来,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成为社会学者和语言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普通话在语言沟通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方言依然扎根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从互构的角度探讨普通话和方言的相互影响及其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重要性。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普通话和方言是中国国家标准语在不同语言地区和语言群体中的表现形式。
普通话是汉语和中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在国家公务和正式场合中必须使用。
方言是地方上使用的语言,是语言地区内各种语言群体之间通信的方式之一。
普通话和方言在语言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普通话注重语音、语调和语法等方面的规范化,方言则更注重方言特色和韵律的表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普通话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但方言在地区间交流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依然存在。
二、普通话和方言的互动关系普通话和方言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二者并不是处于孤立状态。
普通话向方言施加了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使得方言的某些语音和语调已经走向普通话规范化的方向。
例如,粤语和闽南语已经造成了国内的语言影响,但是对于方言而言,普通话对音、声、调的影响也很深刻,方言在中文的演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方言中的许多用语和句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普通话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美感。
很多地方语言甚至已成为了普通话中的常用语言,如山东话的“豁子”、“菜鸟”、江浙话的“关键时刻”、“搏成一番事”等,在普通话中已经成为备受欢迎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普通话与方言的互构与中国文化传承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语言形式和技巧的交流,它们的互构还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
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它所包含的民间音乐、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等各种文化元素都深受人民喜爱,而这些文化元素通过普通话的传播和推广得以传播和流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
关系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摘要】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共同语在某一种或者说某一地取得方言基础上面发展形成,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共同语普通话方言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形成
(一)、方言的形成与分类
1、方言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移民的产生、语言的发展、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
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汉语便逐渐产生了方言。
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造就了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区域比较广。
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以语音方面较为突出。
和普通话相比,各方言之间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词汇、语法方面也多有共同之处,因此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
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到秦汉的政权统一;从三国并立,晋代统一;南北朝再到隋唐时期;历史上的分分合合,
合合分分,促进了各少数民与汉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方言文化。
2、方言的分类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主要有七大方言:
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3、普通话的形成
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都有普通话的存在,比如,春秋时代有“雅言”、汉代有“通语”、明代有“官话”……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是国家法定的语言,也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同时普通话又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身,普通话有较为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相对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全局性的作用,其实,汉语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人们服务,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方面,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言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来增强自身活力。
我们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这就不无道理了。
如果仔细推敲,其实,地方言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二、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1、定位不同
普通话是全民族的共同语,解决的是全国各地区人民的交流、商贸的社会活动,而地方方言立足于解决地区间的语言交流。
2、使用范围不同
方言在一些表达特定的感情方面具有普通话不可比拟的地方,方言更加生动、更加亲切,在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方言的使用,可以更好的传递感情。
3、使用人数悬殊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而方言只是少部分人使用。
(二)、普通话和方言的共性
从表面上看,地方方言确实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面存在差异,尤其在语音上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普通话与这众多方言区的语音对应规律。
毕竟它们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尽管几千年来它们的发展趋势、变化的方向、速度不同,但都综循着一定的规律。
如在语音方面,就拿绍兴方言为例,绍兴方言里有一套全浊塞音、塞擦音,如“蓬、叛”的声母b,“豆、头”的声母d ,“共、柜”的声母g,“旗、忌”的声母dz, “治、重”的声母dz等,方言中以这些音为声母的字有相当一部分,而在普通话里却没有这些全浊声母,方言中的这些浊声母在普通话里均念成相应的清声母。
语音方面上也仅仅是细微差异,又比如,在词汇的构成中,普通话词汇与汉语方言词汇的关系比较亲密的,甚至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相当一部分词汇来源于方言,比如上海方言中的“电灯泡、黄包车、三轮车、雪花膏、橡皮筋、博物馆、幼稚园”以及“敲竹杠、出洋相、小儿科、煞有介事”等等均渐渐融入近代汉语普通话中。
(三)、普通话和方言的联系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袁贵仁在2005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指出:“重视方言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其进行挖掘、记录、整理、研究,属于文化事业,与推普并不矛盾,更不应影响推普的进程。
”所以,推广普通话和发展方言,只要二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都是对国对民发展都有利的。
所以说,普通话和方言之间是可以相互共存并一起发展的,在使用过程
中应明确一点,普通话多用在公共场合,方言用于非正式的场合,二者互补使用,缺一不可。
生活圈子当中方言的内聚作用和外围普通话可以扫清生存障碍的功能二者不违背,也不冲突,因此,普通话和方言能够和谐并存。
同时,普通话和方言的生存空间、使用范围和适用语境决定了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
普通话是国家标准语言,它是公务、交际语言,而方言则是乡土、家庭语言;一个为全国群众服务,一个为地区群众服务,二者共同为全国人民的交流需求服务。
这样,就可以说普通话和方言作为语言本身是不存在界限的,反而它们之间的互补双赢的关系决定了二者必将长期共存。
参考文献
1、陆谷孙《新英汉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2版。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8
3、吴子慧《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
4、曾炜《岳阳市语言生活现状与展望》,云梦学刊,2010年。
5、汪平《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方言关系刍议》,中国方言学报,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