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视觉的美学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

Herbert Bayer. (19001985) 赫伯特· 拜尔:一位由包豪斯制造,又在包豪斯任教的现代平面 设计的先驱。
第3讲:拼贴与电影蒙太奇
电影与早期镜头视听语言
苏俄时期著名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谢尔盖· 爱森斯坦(Eisenstein, 1898~1948)和电影导演普多夫金(Pudovkin,1893~1953)通过对电影镜 头的分析,挖掘出电影艺术的蒙太奇(Montage)理论。 爱森斯坦不仅仅把蒙太奇看作是一种拼贴,而且看作是一个富有动力的新的 概念。所以,他认为蒙太奇不论在镜头内或各个镜头之间,都必须和冲突结 合起来。由此,拼贴艺术由基于静态画面的“图像拼贴”转化成了动态媒介
埃米尔·雷诺1892年在巴黎的葛莱蜡像馆开设了“光学剧场”并公开放 映动画片,现场伴有音乐与音效,曾造成相当大的轰动。
穆布里奇与电影的诞生
摄影师爱德华· 穆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1830~1904)拍摄的的奔马和人 体连续动作照片(1873).而这项技术被发明出来不久,便开始推动电影和动画产业急 速发展。
产生一种充满荒诞、无理、黑色幽默和诙谐搞笑的超现实主义艺术
氛围。这类作品也反映了计算机在解构和重构传统摄影媒材方面的 强大处理手段。
第1讲:毕加索与现代艺术的诞生
立体主义出现的意义
立体主义用物体的各个侧面取代所有的单一视.点。 舍弃了画面特殊的三维视错觉绘画方式,而是通过 图纹、光线、质感,在画面上的相互影响阐释作者 的视角,在传递信息中激发观众的参与性。
加索在工维平面内对艺术原有的
表达方式进行了改造。同时,放弃 了透视法,彻底告别了传统的欧洲
《亚威农少女》 (布上油画) (西)巴勃罗・毕加索(1907)
形式美学

形式美学法则1. 主从与重心任何艺术上的感觉都必须具有统一性,这是一条已经公认的艺术原则。
为了加强艺术作品整体的完整统一性,各组成部分应该有主与从的区别、重点与一般的区别。
任何一件作品其构成整体的多个局部之间必须有机联系,作品的美感是从统一的整体效果中感受到的。
主从干系是整体局部之间的法则。
如果各部分不分主次,同等对待,或者竞相突出自己,都会破坏整体的完整统一性,会流于松散,单调和杂乱。
重心是指在设计中有意识地突出和强调其中某个部分或要素,使其成为整体中最能产生视觉吸引力的“兴趣中心”。
2. 对称与均衡所谓均衡,是指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形式诸要素之间保持视觉上力的平衡关系。
静态的均衡就是对称,或以中心对称辐射对称。
对称的构成能表达秩序、安静和稳定、庄重与威严等心理感觉,并能给人以美感。
尽管对称的形式自然就是均衡的,但是我们并不满足于这一形式,而常用轻巧灵活的对称形式来保持平衡,这就是动态的均衡。
均衡是指不等质和不等量的形态求得非对称形式,它是对称的变质,在静中倾向于动。
与对称相比较,均衡是不以中轴来配置的另一种形式格局。
视觉设计美学上的均衡是由形状、色彩、位置与面积决定的。
利用虚实气势达到呼应及和谐一致,造成视觉上的均衡。
相对来说,对称在心理上偏于严谨和理性,均衡则在心理上偏于灵活和感情,具有动势感。
均衡应用于设计中,科构成的无限变化,也开拓了变现领域。
3. 对比与和谐对比与和谐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对比势在差异中趋向于不同,和谐势在差异中倾向于相同。
对比势对差异性的强调,是利用多种因素的互比互衬来达到量感、虚实感和方向感的表达力,如形的大小、方圆,线条的曲直、粗细、稀疏,空间的大小,色彩的明暗、冷暖对比等。
对比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形式的对比和感觉的对比。
形式上的对比以大小、明暗、曲直、粗细、强弱、多少等对照来加强视觉效果。
对比的画面效果鲜明、刺激、响亮、力度感强。
感觉上的对比是指心理和生理上的感受,多从动静、软硬、轻重、刚柔、快慢等方面给人以各种质感和快感的深刻印象。
美学

名词解释1美感: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
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狭义上的美感(侧重共时性)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和具体感受。
广义上的美感(侧重历时性)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系统,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2第六感官:新柏拉图主义者夏夫滋博里:视听感官之上还有先验的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感官,即“内在感官”或叫“第六感官”,并把它们当作美感的基础。
3黄金分割(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律,实际上是一种常用的比例关系。
若设AB为1,则该比为0.618:1或1:0.618,一般取其近似值5:8。
这一比例,被视为最令人满意的比例,故名之曰“黄金分割”。
诚然,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比例,一般说来确实是美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以此来衡量事物或造型。
4优美:是美的存在的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根源于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状态,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
5崇高: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其形式往往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态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在反映冲突痕迹的静态物象中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
6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以美的毁灭,美与丑的斗争的失败,英雄人物的牺牲为表征,激发出审美主体的崇高精神,而后引起审美愉悦。
7喜剧:喜剧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感性形态的曲折观照中,获得的一种社会意义的超越性显现,其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丧失生命力即将死亡的东西表现为勉强的反抗,进而显露出其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谬怪诞、矛盾百出的可笑性。
后现代主义在视觉文化中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在视觉文化中的表现在当今的视觉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如同一场缤纷多彩而又充满争议的风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突破,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巨大变革。
后现代主义在视觉文化中的一个显著表现是对传统美学观念的颠覆。
传统美学强调和谐、统一、比例和对称,而后现代主义则摒弃了这些原则,追求破碎、扭曲、不协调和非对称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再遵循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而是采用了奇特的形状、不规则的线条和大胆的色彩组合。
这种建筑风格打破了人们对建筑的固有认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还体现在对历史和文化的拼贴与戏仿。
它不再尊重历史的线性发展和文化的纯粹性,而是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元素随意拼贴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充满讽刺和幽默的视觉景观。
电影《大话西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将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了重新演绎,加入了现代的爱情观念和搞笑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后现代风格。
这种拼贴和戏仿不仅让观众感到新奇和有趣,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重新思考。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觉作品中,图像的过度消费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图像的制作和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图像所包围。
这些图像不再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而是成为了一种商品,被用来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
广告、时尚杂志、电影海报等都是图像过度消费的典型代表,它们通过精美的画面和诱人的形象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却往往缺乏真正的艺术价值。
另外,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中的主体消解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传统的视觉文化中,主体通常是清晰明确的,观众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主体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不见。
作品不再有明确的中心和主旨,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碎片化的状态。
观众需要自己去解读和建构作品的意义,这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但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艺术的特征审美性名词解释

艺术的特征审美性名词解释艺术的特征:审美性名词解释艺术是一种人类创造和表现情感、思想和意象的活动,它以各种形式和媒介来展现美的体验。
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艺术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审美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艺术的审美性,并对其中几个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1. 美学(Aesthetics)美学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学科,它涉及到艺术的本质、美的概念以及审美活动和价值的评价。
美学探讨了艺术如何唤起观众的情感,如何创造美的效果以及美的标准和标准的起源。
通过研究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艺术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对美的追求。
2. 形式美(Formal Beauty)形式美是艺术中的一种审美特征,它强调作品的形式、结构和组织,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
形式美是独立于作品的主题或内容的,它关注的是作品本身的表达方式和形式的完美性。
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视觉艺术中,形式美可以通过色彩、线条、形状和比例等元素来实现。
而在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表演艺术中,形式美则体现为音乐的旋律、舞蹈的步伐、角色的互动等。
3. 内容美(Content Beauty)内容美强调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表达的意义。
它通常与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象征等因素有关。
艺术家通过内容美来传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表达。
内容美可以是抽象的,探讨一种情感或理念,也可以是具象的,描绘具体的人物和事件。
无论怎样,内容美都为观众提供了对作品的连贯性和深度的理解。
4. 独特性(Uniqueness)艺术作品的独特性是其与众不同之处,它展示了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创造力。
独特性可以体现在作品的形式、主题、技术或创作过程中。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因此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观众通过欣赏作品的独特性来感受到艺术家的灵感和创造力,这也是他们与作品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
5. 可感知性(Perceptibility)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可感知性。
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 • • •
序 对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一.对西方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1、奴隶制时期的美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公元前6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公元前6世纪 主要由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哲学 团体。他们认为抽象的数是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 象的最后原则,因此努力探求一般的美的“ 象的最后原则,因此努力探求一般的美的“数的 原理”。如“黄金分割率” 原理”。如“黄金分割率”。
• ③关于“乐”的作用: 关于“ • A.乐统同,礼辨异。同则相亲,异者相敬, A.乐统同,礼辨异。同则相亲,异者相敬,
相敬则不争,相亲则不怨,不争不怨,天 下安宁。强调感化作用。 • B.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B.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 • •
叶—20世纪) 20世纪) 马克思最主要的美学思想是在《1844年经济学— 马克思最主要的美学思想是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哲学手稿》中,主要美学思想如下: ①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从劳动异化的角度谈劳动与美的关系,他 说:“ 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 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 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什么是劳动异化?
•
•
• 二、中国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 • • • • • •
先秦美学思想(道、儒美学) 孔子: (公元前551—479)美学观如下 孔子: (公元前551—479)美学观如下 ①里仁为美(与仁人交往) ②“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政治理想与审美境界 ③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诗兴观群怨 ④内容与形式统一: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⑤审美尺度: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儿童电影的美学特征

儿童电影的美学特征
1. 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儿童电影往往采用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以便让年幼的观众能够轻松理解和跟随。
2. 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视觉效果:儿童电影通常运用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视觉效果,用以吸引年轻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展现奇幻和欢乐的场景。
3. 角色的可爱和有趣:儿童电影中的角色通常设计得可爱、有趣、充满幽默感,以增加观众的喜爱和认同感。
4. 正能量和积极主题:儿童电影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强调正能量和积极主题,如友爱、勇敢、公正等,以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和引导观众健康成长。
5. 适合年龄段的表现形式:儿童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往往简单明了,包括动画、童话、音乐等,以迎合儿童的审美和欣赏特点。
6. 音乐与歌舞的运用:儿童电影经常运用音乐与歌舞等元素,以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感。
总的来说,儿童电影的美学特征主要是通过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鲜艳的色彩、可爱有趣的角色、正能量的主题、适合儿童的表现形式和音乐与歌舞的运用等手段,为年轻观众创造愉悦的观影体验,同时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念。
《中国国家地理》封面的视觉美学分析

《中国国家地理》封面的视觉美学分析首先,颜色的运用是封面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通常采用大自然景色的照片作为背景,因此自然色彩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大自然的景色给人以宽广、庄严、壮丽的感觉,因此常常运用大面积的蓝色、绿色和棕色等自然色系。
这些颜色给人以舒适和融合的感觉,也符合大自然的特性。
其次,构图和布局也是封面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封面的构图要创造出一个平衡、和谐和美观的画面,通常采用三分法则或黄金分割来进行布局。
同时,封面上的文字和图像也要有良好的呼应和配合,以达到整体美的效果。
在《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中,往往会将封面的主题文字与背景图片相结合,通过位置、大小和字体的选择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第三,图像的选择也是《中国国家地理》封面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封面通常会选择一幅具有特色、代表性的图片作为封面图。
这幅图片不仅要具有美感,更要能够代表杂志的主题和内涵。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主题通常是我国的地理和文化,因此封面图往往会选择我国著名的自然景点、历史文化遗址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等。
最后,字体的选择也会对封面的视觉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设计中,通常会选择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字体作为主要标题的字体,以体现杂志的国内特色。
这种字体往往比较简洁、大气,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辨识度,能够给人一种稳重、庄重的感觉。
综上所述,《中国国家地理》封面设计的视觉美学分析包括颜色的运用、构图和布局、图像的选择以及字体的选择等方面。
这些因素的合理组合和运用,能够使封面设计更好地吸引读者,并通过视觉传达出杂志的主题和内涵,从而提高杂志的影响力和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14
“方向”:指物体对视线的引导,具有“方向”的力有的是由线条构 成的,比如画面中的绳索、天线,或者物体本身的形态中包含的垂直 或者平等的线条;另外还有一些不可见的力,如视线观看的方向、物 体运动的方向等,这些力也能够引导视线的移动。 所有的力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阿恩海姆认为:对于一件 平衡的构图来说,其形状、方向、位臵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都达到了 如此确定的程度,以致不允许这些要素有任何些微的改变。在这种情 形下,整体具有的那种必然性特征,也就可以在它的每一个组成成分 中呈现出来。
第三,观看的创造性。阿恩海姆强调视觉观看具有创造性,不是机械 复制的结果,是对现实的创造性把握。阿恩海姆认为视觉把握到的形 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类的形象”,他的这个 问题的叙述还有一句名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 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Page 10
Page
17
3、色彩美
色彩的感知与很多要素相关,如形状和色彩的关系,色彩本身表现性 的问题,以及个体对色彩的喜好等。 色彩美的最根本的方法是使色彩之间以及色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 和谐。由于色彩本身的性质包含三个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因此 这些都要考虑在内。 两个色彩和谐的理论: 相似原理:格式塔原则 和谐原理:色彩搭配
简洁美,不是要减少画面里的视觉元素的数量,或者减弱视觉元素表 意的深度,而是要对这些元素进行梳理和整合,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 式表达深刻的内容,这种组织手段将会让视觉获得愉悦。
Page
16
此外,视觉元素的组合还要符合读者的习惯,即读者的心理期待,用 于报纸的图片不能过于复杂,通常以一些近景和中景为主,画面里的 视觉要素要尽可能的少,这是因为读报的心态非常仓促、三心二意; 而用于的杂志的图片则可以使用一些稍微复杂的构图,比如全景或者 让视觉要素之间呈现复杂的关系,因为读者在阅读杂志的时候往往是 在一种比较舒服和平的环境中进行阅读的。
(2)传统的美学的研究往往是对现有作品展开分析。媒介美学理论 则不仅是分析,同时还是综合,比如所有的屏幕事件:电影、电视、 互联网页面,它们的性质特点都被综合在媒介美学理论中。
(3)“美学”这个词的英文来自古希腊语中的“感受”,应用媒介 美学是对构成屏幕内容的基本元素——光、屏幕空间、声音的研究, 同时也分析它们是如何结构起来让表达更加清晰,让受众更好地感知 信息。 (4)媒介不再被看作一种中立的信息发布渠道,它被看作在编码、 解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元素。
Page
12
三、视觉认知与审美经验要因素,平衡感主要靠图像中各个要素 之间存在的力的作用达成,而这个力和物理的力很相似。力的作用互 相抵消,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可以把图像看作是由视觉要素构成的 “场”,在图像中的力能够相互抵消,视觉感受既平衡。
图像的力: 造成平衡感的力来自两方面:不同的“重力”和不同“方向”的视觉 元素,这些元素以一种此消彼长的方式存在,互相作用从而达成平衡。 重力是指物体对视线吸引的强度,视觉的“重力”随着一些因素的变 化而发生力的变化。
Page
20
第三节 媒介美学
一、媒介美学:
媒介: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主要是起桥梁和中介作 用,以一种物质的方式存在,让人们可能借助其看得更远、听得更多。
报刊、电视、电影等都 是媒介。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指出媒介作为一种技术实体,其不仅是 一种载体,同样也会影响到信息的传递,他实际上是把媒体作为一个 整体,在其中看到了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媒介的形态是由光线、构图、声音等要素构成的,这些形态都是可见 可 感 的,都蕴涵了美的因素。把研究重点放在这些要素特征上,探 讨它们和信息传递之间所存在的关联,就是媒介美学。
第二,“美学”的研究没有定论。
第三,美学研究的不是一种“事物”,不以具体的实体本身为研究对 象,而是对过程的研究。
Page
3
二、视觉与美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核心,但不是全部。美的研究不等同于视觉艺术的 研究研究。
关系:
一方面,美大量地存在于以视觉为主的表现方法中,如绘画、雕塑、 摄影等。 另一方面,视觉又是人们获取美的主要方式。
Page
15
2、简洁美
人们在观看时总是会借助以往的经验,以一种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对事 物的认知。阿恩海姆认为,视知觉货币于把任何刺激式样以一种尽可 能简单的结构组织起来,如果当感知的式样本身很复杂、刺激力很强 的时候,知觉的这种倾向有可能被减弱,但是感官在组合和接受已有 的材料时,仍然会使知觉到的形状尽可能简单。
视觉的美学特征
艺术设计系 XXX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中的视觉信息
视觉信息 色彩、图案、节奏
传递信息 美的感受 视觉元素有强烈的吸引力
Page
2
一、美学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 1750年 出版了《美学》
休谟 和特奥多尔· 立普斯等人,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出发,研究主体对客 体的美学感受,主要以审美心理为研究对象。 美学研究的几个特点: 第一,美学研究广泛存在于多个学科领域。
Page 23
三、电视美学研究
电视美学的研究三个方面:
(一)从形式特点入手,分析电视的表现手段,比如图像、声音等这 些元素在电视媒介中的作用;
(二)把电视媒介看作是一个整体,从其独一无二的特质出发入手分 析,针对婚介本身的探索; (三)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入手,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研究电视美学。
Page
21
媒介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视觉化程度较高的媒介,如电影和电视以 及新兴的数字媒体。
媒介美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美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方面的知 识,对媒介美学的研究时常在媒介素养的领域开展,因为对媒介美学 的认知将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媒介。
Page
22
二、媒介美学研究的特点
媒介美学领域的学者赫伯特· 泽特尔认为媒介美学研究是一种应用美 学研究,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传统的美学主要研究美的性质,以及人们怎么样获得美感,而 媒介美学研究对象是静止和运动的图像及以声音,研究它们之间如何 结构起来,如何以最大的效率传播信息。
人们对美的感受是在直觉和知觉、情感和理智的共同作用
下产生的,任何一种思维都不是孤立的,不存在纯粹的感
性或者理性思维,因此观看不仅是对视觉信息的接受,同 时也包含着对视觉信息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则是富于想象 力的。
Page
11
第四,观看的普遍性。阿恩海姆认为存在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感知方
式。观看中存在一种可以把握的逻辑,这种逻辑让不同时代、不同 国家的人们都可以对美的事物产生共鸣。
Page
24
两位学者
赫伯特· 泽特尔:
(1)借用“文脉主义理论”,泽特尔指出,视觉元素中内在的美学特征 是在一个语境中以一种一环套一环的方式组成,最终达到传递信息的 作用。着重强调传播语境对于信息传递的影响,在一个动态的随时都 在变化的环环相扣的环境中探讨视觉元素的美感传达。 (2)借用心理学研究中的“矢量理论”,认 为在电影、电视美学里存 在三种矢量,它们是一种带有方向的力,又可以细化为指示矢量、运 动矢量和图形矢量,这些“力”在“场”的环境中,相互作用,传递 信息,并且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美感。这一点与格式塔心理学中提到 的平衡和力的观点是一致的。 (3)泽特尔把电视美学的研究领域分成五个方面:光线和颜色、两维空 间、三维空间、时间和运动、声音。
Page
4
三、视觉传播与美
第一,如果视觉元素具有稳定、和谐的外部形式,可以 让观者获得美感,那么这个视觉元素和其他视觉元素相 比容易吸引人的视线,可能会被优先处理。 第二,良好的外部形式有利于引导读者理解内在蕴涵的 意义。 第三,外部形式本身也是一种信息,正如西方美学家克 莱夫· 贝尔在他的著作《艺术》中指出的——一切优秀的 艺术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本身也是一种语言。 第四,具有美感的视觉元素对于观者来说记忆更加深刻。
8
二、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理论
主要观点:
第一,观看的整体性,美隐含在整体之中。阿恩海姆认为:“对自然 界的大多数现象的描述,仅仅通过对某局部进行个别分析的方法是无 法完成的……在一个整体式样中,各个 不同要素的表象看上去空间 是个什么样子,主要是取决于这一要素在整体中所处的位臵和起的作 用。”
(7)对色彩偏爱的记忆会使观者对实际色彩的感知截然不同。
Page 19
4、形式美
黄金分割比例:1:0.618+0.382
古希腊
毕达哥拉斯派:美是和谐与比例
试图用数字来表达物体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19世纪,美学家蔡辛在《人类躯体平衡新论》中,正式提出了黄金分 割原理。他发现人的肚脐正好是人体高度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膝盖骨 又是大腿和小腿的黄金分割点。 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家费希纳矩形实验。 黄金分割律被广泛运用到各种艺术创作中,如摄影构图中主体的位臵 确定,一些书刊杂志的版面设计,电视、电影的比例也是朝这个分割 律靠拢的。
视觉观看是一个重组的过程,观看的过程中,局部的信息和整体的信 息在大脑中重新进行结构组合。而这一组合不完整、相似、接近、对 称等各个法则。观者以一个心理“图式”为参照进行读解的,“图式” 来自于观看的生理特点以及过去的视觉经验。视觉认知的这种特点, 提醒视觉传播工作者要注重视觉元素的传播语境以及受众的认知特点。
Page
7
视觉传播中的美学研究核心是对视觉传播有效性的探讨,
是对传播过程的研究,而且在这种以视觉符号为中介进行
的信息传播活动中,符码是物质的,传播活动也是具体且 处于运动中的。
审美经验的心理学探讨,历史上有这样几种派别:
心理分析派、格式塔学派、 理美学、人本心理美学。
行为主义美学、信息论心
Page
Page
13
引起重力变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