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视野下的视觉美学
消费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生产与消费

审美 特 征 具 体 如 下 : 首先 , 消 费 文 化 的审 美 价 值
是表面化的 , 它更 多 的指 向产 品 的表 层 。这 是一
种 锦 上 添花 式 的 审美 表层 化 , 它是 对 产 品 和 现实 的一 种 装 饰 : 其次 , 消 费 文 化 的 审 美 特 征 具 有 视 觉性 . 充 斥 着影 像 之 流 。“ 仿像” 成 为审 美 主要 的 生产 方式 和消 费手 段 , 日常 生 活 中 的一 切 都 被符 号所包 围 , 物 品本 身 的实 用 价 值 已被 美 、 浪 漫 和 情 调等 符号 意义 包 围 。消 费文 化主 要诉诸 于 外在
2 0 1 3年 第 4卷 第 4期 ( 总第 1 6期 ) 2 0 1 3年 1 2月 1 5 日出版
消费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生产与消费 六
孟 凡 生
摘 要 : 在 消 费文化视 域 下 , 审 美的 生产和 消 费渗透 到 日常 生活 中的 角 角落 落。在 机械 复
制技 术的推 动 下 , 审 美 的生 产呈 现 出多样化 、 现 代化 和 符 号化 的倾 向 , “ 仿像” 成 为 审 美生 产 的
种 审美 化 的景观 。
活 动 。审美 文化 在消 费社会 中成 为一 种生产 要 素 和商业策略 , 它与商业和消费交融在一起 , 文 化 产 业 的出现恰 好体 现 了这一 点 。 ( 二 )审美 文 化在 E l常 生活 领 域 中 的生 产 与
消 费
消 费 时 代 的 审美 文 化 的另 一 个 重 要 的 特 征
【 基金 项 目】 2 0 1 3年度 国家社科 基金 项 目 “ 数字 化语 境 中新世 纪 以来 的文 艺审美 实践 研究 ” ( 项 目批 准号 :
符号·形象·感性——也谈消费文化风潮下的陶瓷设计趋向

中国 陶瓷 工业 21 0 0年 4月 第 1 7卷第 2期
CHI A N CERAMI I C NDUS TRY
Ap . 01 11 . . r 2 0 Vo. 7 No 2
文章编号 :06 2 7 (0 00 — 0 6 0 10 — 84 2 1 )2 03 — 3
符号 ・ 形象 ・ 性 感
因为这一点而成为陶瓷产 品符号化的手段 。
社会的基本特征。然而与全球化 互为表里的消费文化并不是 简单的经济学角度的商品或市场 消费 , 而是作为一种符号象 征体系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 序及 其内在区分的主要基础 。 就如英国社会学家鲍曼所言:在生活层面上, “ 消费是为了达 到
是消费文化背景中的设计本质所在。
中 国 陶 瓷 工 业
众。 。 ” 通过大众传媒 、 广告 、 以及产品展陈技巧 , 消费文化动摇
了原来陶瓷产品的使 用或 意义观 念 ,并 赋予其新的形象与记 号。这种形象化包括陶瓷产 品本身 的物质形态, 如造型 、 装饰 、 色彩 、 质感等 , 也包括产 品的空 间环 境 , 包括展示环境 、 产品包
一 一
也谈 消费文化风潮下的陶瓷设计趋 向
消费文化语境下城市杂志对本土生活的微观叙事研究——以《HOMELAND家园》杂志为例

消费文化语境下城市杂志对本土生活的微观叙事研究—以《HOMELAND家园》杂志为例◎唐 敏[摘要]城市杂志既是大众消费文化的对象,又是一种消费文化符号,具有消费文化的表现、识别、交流三种功能。
《HOMELAND家园》杂志从微观化、故事化、隐喻化的城市叙事结构层面,呈现城市本土生活,再现城市本土记忆,完成城市本土生活的意义构建。
这有利于促进城市杂志自身的发展,推动城市形象构建和城市文化进步,引导正确的城市消费文化。
[关键词]消费文化;城市杂志;城市叙事;《HOMELAND家园》杂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总体平稳,生产经营规模持续扩大,营业收入超过16.5万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把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如今,消费与文化息息相关。
消费是一种经济现象,与商品的价格、使用价值等紧密相关,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商品的意义、符号价值密切相关。
消费既可以折射一个消费者的兴趣、品位,甚至文化背景和身份地位,又可以体现消费者对建构社会认同、规范、地位等的意识和能力[1]。
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消费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活动。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人们不仅关注商品消费的交换价值(价格)与使用价值,而且注重其符号价值。
然而,消费文化不等同于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消费文化中的一种拥护“消费至上”的相对极端的文化态度,以追求难以彻底满足的不断增长的欲望为消费目的。
城市杂志是一种以展示、传播并塑造地域性城市社会文化与物质消费为核心的本土化定期出版物,以当地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物质消费为主题,以描摹、归纳、再现当地城市面貌、文化特色以及城市人生活状态、内在精神为主要内容,本土化程度高,带有浓烈的地方色彩。
《2024年接受美学视野下国产电影创作的分众化策略》范文

《接受美学视野下国产电影创作的分众化策略》篇一一、引言随着文化多元化和消费升级的浪潮,国产电影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下,电影创作需更加注重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需求。
分众化策略作为电影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国产电影的创作与传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国产电影创作的分众化策略,以期为电影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二、接受美学理论概述接受美学,即从观众接受的角度出发,研究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和审美心理。
在电影领域,接受美学强调观众对电影作品的感知、理解、评价和再创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审美需求日益多样化,国产电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以分众化策略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国产电影创作的分众化策略1. 题材分众化题材是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众化策略要求电影创作者根据不同观众的审美偏好,选择合适的题材。
例如,针对年轻观众,可以创作青春题材、科幻题材等;针对中老年观众,可以创作历史题材、家庭题材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地域、文化等因素进行题材细分,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2. 风格分众化电影风格是影片的视觉、听觉和叙事特点的综合体现。
为了实现分众化,创作者需要深入研究不同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偏好,探索不同的叙事手法、画面风格、音乐风格等,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影体验。
例如,可以创作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以满足现实主义爱好者的需求,同时创作奇幻、魔幻等风格的影片以吸引年轻观众。
3. 传播渠道分众化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影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
为了实现分众化传播,国产电影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以及影院、电视等传统媒体,实现多渠道传播。
同时,针对不同渠道的观众特点,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以提高影片的传播效果和观众满意度。
四、实施分众化策略的挑战与对策1. 挑战:如何在众多题材和风格中准确把握观众需求?如何有效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对策:加强市场调研,深入了解观众的审美偏好和消费习惯;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分众化传播提供数据支持和智能分析。
消费主义与视觉奇观:国产电影“风景美学”语境因子探微

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风景一词起源于荷兰,原本指的是绘画领域中人为选择后的自然环境。
从16世纪开始,风景一词逐渐进入到美学领域,风景美学的概念也由此而来。
近代以来,随着文化研究的发展,风景美学的意义也超越了其原本的自然画面表征,成为一个将外在画面与内在情思交相融合的美学概念。
在近年来的国产电影中,消费主义与视觉奇观则是其影像文本中风景美学的生成语境。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社会思潮将地理意义上的风景概念进行异化,电影作品中的视觉营造则对风景进行开放式表达。
从消费社会到视觉奇观,影像世界中的风景画面有着自身的建构模式,而这也正是当下国产电影风景美学的结构语境。
一、风景美学:影像文本与文化记忆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商品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梦想与现实,喜悦与焦虑,主流与边缘,消费主义影响下的社会思潮和大众心理都在经历着新的变革。
受此影响,国产电影同样产生了新的变化。
在电影的人物与叙事之外,传统意义上的背景画面成为当下电影创作中具有丰富意味的风景式存在。
在近现代,风景本身的美学意味与文化内涵进行了融合,成为了一个将人类想象与现实环境交相融合的概念名词。
在此之下,风景将外在的画面表象与内在的文化情思进行了内在融合,从而对人类主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感应关系进行了微妙表达。
可以说“风景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工具,而不是被简单地当成视觉的、具体的对象。
”[1]正基于此,风景美学成为当代艺术领域研究中的一种重要视角。
进入到电影中,风景包括自然景色、城市空间、乡土社会等在内的诸多内容。
而随着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以风景为代表的影像环境也承载了更多的可阐释空间。
以地理坐标为基点的自然景色集合了社会大众的价值偏好与心理追求,城市空间的逼仄与宏阔则反映了城市人群的生存现状。
风景成为电影创作者进行镜头表达与影像开掘的重要手段,以可供阐释的影像文本参与到当代国产电影的叙事表达之中。
当代视觉文化的哲学与美学探究

当代视觉文化的哲学与美学探究当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视觉文化。
我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不仅是电影、电视、广告,还有社交媒体、游戏、VR等新型媒介的涌现,都带来了新的视觉文化的可能性和考验。
作为一个哲学和美学学者,我想探究的是,在当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视觉文化,以及在哲学和美学的角度下,如何审视当代视觉文化的形态和内涵。
一、视觉文化的基本属性要探究当代视觉文化,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形态,它指的是通过视觉的方式创造和传播出来的各种艺术、表演、设计、广告、影像等文化内容,包括丰富多彩的图像、影像、符号等等。
视觉文化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多样性。
视觉文化的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影视、漫画等众多艺术门类,同时也包括各种广告、商业设计、品牌包装等实用性设计。
2、媒介性。
视觉文化是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和表现的,包括纸张、画布、屏幕、电影胶片、数字影像等。
3、多元性。
视觉文化涉及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表达,这并非是一种单一、对称的文化,而是许多互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文化。
4、消费性。
在当代社会中,视觉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商品和文化消费品,人们通过购买、观看、体验等方式来消费视觉文化。
二、视觉文化的哲学思考视觉文化的多态性和消费性使得视觉文化本身不可避免地与文化市场联系起来,这也引发了哲学上的一些思考。
1、认知与想象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视觉文化的第一个问题是:视觉文化如何影响人的认知和想象。
对于视觉艺术来说,人们会通过作品中所展示的认知入口,以及压抑、隐喻等手法创作出来的作品,试图触发观众的视觉认知和想象,打破习有盲点。
2、真实性从哲学的本体论角度来看,视觉文化能够传递真实的信息吗?或者说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一种虚幻的世界观?在新媒介时代中,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深刻,尤其是在众多不可信的新闻、互联网现象中,“真相”的概念变得更加复杂。
3、知识产权在文化商品化的环境下,知识产权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消费社会中的设计美学解读

摘 要:当代消费社会中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给予了消费者挖掘“美”这一精神价值的机会,使得设计美学开始走向大众,进而催生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
文章从生活表象入手,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解读了当今时代的设计美学价值,并从消费主义环境视角出发,探讨了设计美学的时代发展倾向。
关键词:消费社会;设计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视觉属性;审美心理从欧洲威廉·莫里斯的手工艺运动,到包豪斯影响下的机械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从经久耐用、古朴典雅的明代家具,到现代社会快时尚的、色彩鲜艳、花样繁多的商品。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
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部分发达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了一个在物质上极大丰盛,社会重心由生产过渡到消费,文化趣味由精英转向大众的丰裕社会,称为“消费社会”[1]。
传统的社会生产只是满足生存的必需,然而今天,消费已然成为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消费者的需求超越了商品本身的质量和功能,已然跨越到精神层面,这一转变使得美学与商品经济在消费社会中紧密相连,不可分割[2]。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最早是1988年由英国人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作大会”上提出的,指的是审美活动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随着各类商品的日益美学化,设计美学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需求中,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都可以用审美化的方式来欣赏,它已经不再只是高雅人士的专有,而是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是精神价值的代名词,深深地打上了当今时代的消费烙印和价值标签。
一、日常审美大众化——主体意识的觉醒消费时代的来临,使设计美学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追溯到中国古代,对美的追求仅仅是少数贵族的特权,“美”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与物质生活和阶级层次是相对应的。
寻常布衣百姓为生活而奔波劳累,温饱尚且不能满足,更不要说精致华美的衣装和堂皇的住所,以及由丰富的物质生活升级而来的精神满足感。
跨文化视野下探讨图像的传播特性

紧匿丁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O特别推荐——国际传播跨文化视野下探讨图像的传播特性赵英楠(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00)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高速化发展的时代,图像由于其所具有的天然的传播优势,为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和不同阶级、层次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开拓了一种进行沟通理解的有效方式。
我们在图像转向的时代应该意识到图像的传播特点,以便为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类更好地服务。
关键词:图像跨文化传播沟通交流一、图像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社会发展所处的不同程度,导致了各个地区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发展程度等方面有所差异。
这些差异的形成造成人们本身带有已经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处于一定知识和经验中的人在面对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信息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纳,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出现文化冲突。
然而我们也发现图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社会生活中充满各种图像符号,每种符号代指一种信息,每个人都无处不在、不可避免地面对和接触着五彩斑斓的视觉信息。
商场里我们看到的耐克图像标识、电影院中的好莱坞大片、书店中的各种日本漫画等。
电影、电视、网络为载体构成的图像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存在方式,同时通过不同的媒介载体传达的图像信息使得世界各地不同的品牌、服饰、文化被赋予一种共通的意义被人们认知、分享和消费。
图像的运用为不同的群体交流多了一种沟通的渠道,在化解文化冲突方面也扮演了一定的重要角色。
同时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新闻图像化、影视图像化、广告图像化、文本图像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了不同时空分割下的人群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享。
可以说,人类今天生活在一个充满图像的虚拟媒介环境里,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由这些象征性的视觉符号所支配,这些图像传达的视觉符号也引领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
海德格尔认为:“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视觉美学
【摘要】二十世纪以来,人们正经历着一个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文化日益兴盛,在物的重重包围下,人变成感官性的动物,随之便进入了图像时代。
机械复制的艺术;图像霸权;消费偶像随处可见。
在这个消费至上的时代,如何实现人类生存的诗意品质,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消费文化;机械复制的艺术;图像;诗意的生存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不断克服物质匮乏而逐渐走向富足和进步的历史,进入现代社会,逐渐成熟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富裕而多样的商品生产,旺盛的消费需求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准,新的消费观念和模式的兴起,这些都表明我们正进入消费社会。
“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变成官能性的动物,“今天,看到物的生产、完善,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 [1]并且消费者与物的关系也发生重大的转变,消费者不会再从使用价值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整个的物,从这个意义上看,消费社会中的人们消费的不是一般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注重的是其交换价值,尤其是商品传达的某种复杂的文化意义,这种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图像时代的到来,是20世纪消费文化的产物,而“目前居统治地位的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统帅了观众”,因此,“现代美学如此突出的变成了一种视觉美
学。
” [2]
在消费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物包围着我们,更准确地说是越来越多的视觉形象包围着我们,无论我们喜欢或厌恶,我们已经不可避免的处在视觉成为主导形式的社会文化中,生活在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而且是一个视觉刺激过剩的时代。
一
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来说,科技、文化和审美之间本来就具有水乳交融的相互渗透性,可以说,离开科技的支持,审美文化就不可能达到现在的规模,呈现出现在繁荣的状况。
如今,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技术已经决定了现代人不可摆脱的历史命运,声、光、电技术在现在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所达到的水平使它把流传下来的所有艺术作品都变成了复制对象,而且还在艺术的创作方式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两方面给艺术作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
传统的艺术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此时此地、独一无二的“本真性”,而技术复制则使原作的复制脱离时空限制,不断的离散化、平面化,其价值也由“膜拜”转向“展览”。
“总而言之,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出来。
由于它复制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品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复制品能成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以现实的活力。
” [3]在传统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品有一种此时此地的独一无二性的特征
“光晕”。
“所谓‘光晕’意味着艺术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它总是蕴含着原作的在场。
‘光晕’使艺术作品对于‘复制品’和‘批量产品’保持着它的权威性和神圣性。
与‘光晕’相关联的原作的在场是艺术作品成为不可复制的东西,从而赋予它们以某种崇拜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使得传统艺术作品具有‘拜物性’,即它只供少数有教养或有财富者享用,成为少数的人的特权”。
[4]在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品都可以复制,然而即使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也会缺少一种成分——原作的原真性,并且也必然欠缺一个基本元素:时间性和空间性,即它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
二
传统的文学文本是由单一语言文字构成的,阅读文本应指读文,而如今则流行“读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传播技术和视觉技术的进步,“读图时代”已经到来,它正迅速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经验。
毫无疑问,现在已是一个“读图时代”。
所谓“读图时代”,就是指当下文化的某些转向,这里图像压倒了文字,文字已成为西阳下没落的贵族,较之过去,人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似乎有衰退之势,图像为何在消费文化下如此盛行?其根源是什么?
马克思曾对古典资本主义的分析中指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使商品具有某种神秘性,商品交换的物的关系遮蔽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而在消费社会中,传统的“商品拜物教”在“读图时代”
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已转变为一种新的“图像拜物教”,当“读图时代”中图像从各种媒体中突显出来,成为这一时代最富权威、最强势的媒介时,图像也就被“魅化”了。
它还可以营造一个超现实的虚拟想象世界,可以提供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感性的、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及其意识形态等。
当“商品拜物教”合乎逻辑地转化为“图像拜物教”,人们在商品上所聚集的许多神奇魔力,则顺理成章地误置在图像上了。
对商品的魔力的膜拜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对图像的膜拜了。
当今“读图时代”所流行的文化,几乎把卖点都集中在图像上,把吸引眼球作为营销新策略,以视觉的快感压倒一切。
“图像拜物教”从本质上说就是对图像所具有的虚幻魔力的崇拜,这种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图像功能并使其“魅化”,图像对文字的“霸权”也正是这种拜物倾向的主要体现。
可以说,“图像拜物教”就是对感性主义和快乐原则的崇拜。
这一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消费文化中,工具理性使然。
“读图时代”,新的接受原理将是快感节约原理,即受众在接受活动中,不可避免地选择那些最符合经济原理又付出较少但得到较多的媒
体或文本。
在消费文化视野下,知识形态会不会走向平面化、零散化,艺术还能否作为有内在生命力的有机整体而存在?值得我们深思。
现代消费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以极
高的效率和极广的空间跨度为艺术生产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可能性,使人们能够更直接的从事审美活动。
大众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知识的把握,但与此同时,它所带来的机械复制的艺术,使得传统艺术的“光晕”消失了,图像所构造的关于世界的幻想和神话,淹没了智慧的光芒。
在消费主义社会中,人们更拘泥于视觉感官的快感享受,世俗化、生活化、快餐化已经成为当代审美文化无可回避的一条风景,正如陶东风所言:“这是一个没有史诗的世纪末……百年来审美风尚在此将明显地‘转了个弯’。
它世俗化了,生活化了,享乐化了。
大众消费的世俗趣味第一次成为审美文化的主导趣味。
” [5]或许这样的感慨太过于悲观,但却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去反观和反思。
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感性文化,其根本目的是重建人的日常生活世界,重建人的现实生存相关的关系系统,我们倡导人的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创造和构建丰富而完善的文化形态——即审美关系状态和生态文明形态,使人类的生存更加具有诗意的品质,真正成为一种审美性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8,29.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
[3]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3:7.
[4]郭宏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5.
[5]陶东风、金元浦.从碎片走向建设——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二人谈[j].文艺研究,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