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ppt课件
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 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就十二经脉而言,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 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 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总之,人体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 自身各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可以用来说明疾病征候的转化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大德中医】
—{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防治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大德中医】
—{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 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现象。人的一切组织 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所以说: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阴阳学说对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形气等的阴阳属性,都作了具体划 分。如: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即阴转化 为阳,阳转化为阴。


①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包括

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相 互
理解
② 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③阴阳转化含有“质变”的含义。
应用 意义
生理上 病理上
可以用来说明机体的物质与物质、 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的 转化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5
概述
二、中医学特点
1.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体身心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
2. 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
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 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 应的治疗方法。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20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明白什么是藏象 了吗?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21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确立护治原则 6.归纳药性 7.指导养生
13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应用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自然界 五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木青 角 酸 生 风 东 春 火赤徵苦长暑南夏 土 黄 宫 甘 化 湿 中 长夏 金白商辛收燥西秋 水黑羽咸藏寒北冬
17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生 我 者 为 母 , 我 生 者 为 子
18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课件


B.飧泄
(肝脾不和)
A.嗳气,呃逆,恶心
呕吐

B.脘腹胀痛
C.便秘
中医基础理论
(肝胃不和)
44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二)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肝主疏泄
胆汁de分泌和排泄
中医基础理论
45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三)调畅情志
肝主疏泄
气血正常运行
情志活动正常
肝失疏泄 情志活动异常
疏泄不及 疏泄太过
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 沉默寡言,喜太息.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中医基之础理源论,以消阴翳.)
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概念


五 脏
肝 脾 肾
足 三 阴

中医基础理论
1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de应用
二. 概括人体de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de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de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de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de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中医基础理论
C.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 汗液,并调节其排泄
肃 降
A.吸入自然界清气 B.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
C.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

中医基础理论之__五行藏象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__五行藏象课件

五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木 火
肝 心
胆 小肠
目 舌
筋 脉
怒 喜

辛 咸

白 黑

收 藏
湿
燥 寒
中 长夏 土
西 北 秋 冬 金 水

肺 肾

大肠 膀胱

鼻 耳

皮 骨

悲 恐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肝 胆 目 筋 怒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肝失疏泄
气机调畅
血、津液运行正常
胸胁、少腹胀痛(肝气郁结)或 胸胁刺痛或为癥积(瘀血)或梅 核气(痰),臌胀(水饮)
疏肝理气+(活血、化痰、利水)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肝主疏泄 泄入“《 之胃木血 ,,之证 而全性论 水赖主脏 谷肝于腑 乃木疏病 化之泄机 气,论 以食》 疏气: ………”
布散精微于脑及皮毛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达于肾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通降与清 肃的作用
布散津液及精微于其他脏腑 将体内代谢浊液下输膀胱
3. 肺主通调水道
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 调节作用。 外达皮毛,汗、呼气 宣发
脾胃 水谷 津液 脾 肃降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肾(膀胱) 尿 肺
生长、升发、
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
炎 光 升 热、 明、 腾。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行学说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行学说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行学说课件一、介绍想象一下这五行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五种不同角色,各有特色各有所长。

金代表收敛、坚固;木代表生长、舒展;水代表流动、润养;火代表温暖、明亮;土则代表稳定、承载。

这五种力量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这就好比我们身体的五脏六腑,各有各的功能,又共同协作,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

1. 五行学说的概述一提起五行学说,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五行学说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五行学说就是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大自然,把自然界的事物归纳成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个系统不仅用来解释自然现象,还为中医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

五行学说可是中医的宝贝,就像是咱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遗产。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健康与这五行元素息息相关。

五行学说帮助中医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五行学说究竟有哪些奥秘和深意吧!相信你们会跟我一样,被它的智慧深深吸引。

2. 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一提起中医,你是不是就想到神秘的穴位、神奇的草药呢?其实中医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其中五行学说就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简单来说,就是用木、火、土、金、水这五行来解释世界的万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五行学说正是连接天地万物的桥梁,它把人体的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五行相联系,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脏腑学说。

通过五行学说,中医能够全面分析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疾病状况,进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再者五行学说还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演变和转化,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与五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某些疾病在五行中的“火”行过旺时容易发作或加重,而通过调理五行平衡,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
完整版ppt课件
1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 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 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多种 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 使用望、闻、问、切等 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 手术等治疗方法。
完整版ppt课件
2
中医基础理论
完整版ppt课件
3
❖ 1、无极表示万物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世界 是无形的用 没有 表示 但 并不是没有的意思
❖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所以水克火。 ❖ 火克金:火可以炼金(熔化金属)所以火克金。 ❖ 金克木:金属可以砍材所以金克木。
完整版ppt课件
36
木曰曲直
曲 — 弯曲; 直—伸直; 能屈能伸。 生长、升发、 舒畅、条达
完整版ppt课件
37
火曰炎上
炎 热、 光 明、 升 腾。
完整版ppt课件
38
土爰稼穑
❖ 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

❖ “土载四行” ❖ 生化、承载、
受纳
完整版ppt课件

39
金曰从革
刚柔相济,沉降 收敛、肃杀
完整版ppt课件
40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 寒凉、闭藏
完整版ppt课件
41
❖ 肝的性质跟木的特性特别相似,是一样的长疏调理 的,所以中医叫肝属木;
❖ 心是温驯向上热乎乎的,跟火的个性特别相似,所 以心属火;
❖ 如何调理阳虚
❖ 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 肉、鸡肉,常用药物有、冬虫夏草、、胡桃、 等,可选用金匮肾气丸。
❖ 问题:阳虚的人适用人身、鹿茸吗
完整版ppt课件
29
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
完整版ppt课件
30
五行的定义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 木。

相生

相克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实际 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 行对其子行的资生、 促进和助长。
《难经》:“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水 生 金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 火、土、金、水之间 存在着有序的互相克 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是:木→土 →水→火→金→木。
五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木 火
肝 心
胆 小肠
目 舌
筋 脉
怒 喜

辛 咸

白 黑

收 藏
湿
燥 寒
中 长夏 土
西 北 秋 冬 金 水

肺 肾

大肠 膀胱

鼻 耳

皮 骨

悲 恐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
木 火
克 侮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太过—所胜之行过亢,反向 金



木 木
制约其所不胜行。 如“木旺侮 金”。
木 火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太过—所不胜过亢,对其

乘 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