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

合集下载

王守仁与知行合一

王守仁与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明代大儒王阳明:我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明代大儒王阳明:我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明代⼤儒王阳明:我是这样教育孩⼦的!王阳明作为明代⼤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德、⽴功、⽴⾔三不朽层⾯都取得辉煌成就的⼈,他能带兵打仗,懂教化民风,能管理社会,他对⼈的⼼理有透彻了解、⼗分重视道德教育。

王阳明继承了儒家以施⾏教化为核⼼的理念,建⽴了以“致良知”为核⼼、推⾏道德教育(⼈伦之学)为⽬的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法。

本⽂旨在通过对王阳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法进⾏⼀定的阐述和发挥,以为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定参考。

在王阳明的时代,⼈们往往为了科举等功利性的⽬的⽽进⾏教育,将歌诗习礼视为不切时务,但阳明认为⼤众的这种观念是“末俗庸鄙之见”。

今天的学校普遍将⽇常教育与道德教育割裂为两部分,使得学⽣在接受⽇常实⽤教育的同时所受的道德教育不到位。

⽽阳明的致良知之说及其教育⽅法,不论是对教育机构还是对于家庭教育都具备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将道德教育与⽇常教育、⽇常⽣活进⾏融汇,以达到“⽇使之渐于礼义⽽不苦其难,⼊于中和⽽不知其故”的教育效果。

据《王阳明年谱》,王阳明在⼗有三年戊寅(1518年)平定南赣(今江西、⼴东、湖⼴、福建相邻处)乱民反叛之后,设⽴⼗家牌法,使民众相互监督,极⼤程度上杜绝了民匪不分的现象,同时他认为当地“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于是按照 “古⼈⽴教之意”在南赣设⽴社学,聘请教师⼊驻,对南赣所属各县青少年、⼉童、盗贼、平民百姓开展歌诗、习礼等教育。

于是南赣民风逐渐改变,民众开始穿汉族⾐冠,民众的歌诗之声从早到晚歌声不绝,民风为之⼀变,形成了相互礼让的风俗,南赣于是安定,猖獗⼏⼗年的匪患由此绝迹。

由此可见,阳明的教育观和他的教育⽅法,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

在即将班师回返之际,王阳明留下了《训蒙⼤意⽰教读刘伯颂等》与《教约》两⽂,对新设⽴社学的教师们叮咛以告,要求他们⼀定要按照⾃⼰制定的教育理念来进⾏教育,以下我们对这两篇⽂章的内容进⾏⼀定的解释和发挥。

在《训蒙⼤意⽰教读刘伯颂等》⼀⽂中,王阳明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伦。

王阳明理论-温赞美

王阳明理论-温赞美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致良知,知行合一。

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解读王阳明 知行合一

解读王阳明 知行合一

心学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
• 34岁之前 • 置身朱学
第二阶段
• 34-50 岁 • 学说形成
第三阶段
• 50岁之后 • 学说传播
心学
• 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 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 的明珠。他开创的一代学术新风,不仅浸润了明代近百年 的儒学,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近代的启蒙思潮,而且直 到现在,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知行合一
——by荷叶留珠
王阳明简介
•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汉族, 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 ,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承宣布 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 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 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 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 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 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 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 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
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行合一
最后,再说回“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知中有行 ,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不仅要认识“知” ,尤其应当实践“行”,切不可有“将知行分作两件去 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 造成的重知轻行的学风。
守仁格竹
• 王阳明在十八岁时,过广信,拜谒娄谅。 娄谅向他讲授“格物”之学,王阳明甚喜。
• 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 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 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 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1)欧阳辉纯:论王阳明心学的道德结构体系

(1)欧阳辉纯:论王阳明心学的道德结构体系

(1)欧阳辉纯:论王阳明心学的道德结构体系摘要:王阳明心学是一个完整的道德结构体系。

“良知”是心学道德结构体系的起点,“复其心体之同然”的人性论是心学道德结构体系的理论基础,“致良知”是心学道德结构体系的展开,“知行合一”是心学道德结构体系的实践,“满街人是圣人”是心学道德结构体系的归宿与目的。

他的心学道德结构体系是中国儒家道德结构体系的高峰之一,影响深远。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道德结构体系;道德价值王阳明(1472—1529年),浙江余姚人,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明代“自性之学”的创始人,心学集大成者。

他被称为古今儒学“第一完人”。

他的心学思想在我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那么,王阳明的思想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他的思想到底有哪些内容?是怎样的结构体系?本文拟从王阳明心学的道德结构体系的角度来阐释这一问题,以便抛砖引玉。

一、“良知”是心学道德结构体系的起点良知是王阳明心学道德结构的出发点。

那么,什么是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心”,是一种知是非、明善恶、辨美丑的道德认知能力,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悟、自知、自足、明觉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智慧。

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1]126还说:“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90这就是说,良知是具有自悟、自知、自足、明觉的道德能力、道德判断和道德智慧。

良知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是无处不在的。

他说:“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

”[1]71良知不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具有超越性,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古人今人的良知都是相同相通相容的,即所谓的千圣同证,古今之所同。

王阳明说:“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1]90还说:“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

素材 王守仁(王阳明)版本一

 素材 王守仁(王阳明)版本一

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版本一)杨杰整理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名守仁,亦称王守仁。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有《王文成公全书》。

姓名:王阳明性别:男别称:王守仁、王文成字号:伯安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出生日期:1472年10月31日去世日期:1529年1月9日国籍:明朝主要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主要成就:平定宁王之乱、创立“阳明心学”相关影视作品高兴宇《王阳明》吕峥《明朝一哥王阳明》鹤阑珊《王阳明:人生即修行》罗智《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雾满拦江《神奇圣人王阳明》影视形象2007年电视剧《夜来风雨》:张晨光饰演王阳明;2011年电视剧《王阳明》:陆剑民饰演王阳明。

历史评价/王阳明[明代哲学家]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王世贞:①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

心学四诀——精选推荐

心学四诀——精选推荐

⼼学四诀⼼学四诀⼼学,作为儒学的⼀门学派,上溯孟⼦,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启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明朝,王阳明第⼀次提出“⼼学”,⾄此⼼学有了清晰⽽独⽴的学术脉络。

⼼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命活泼的灵明体验。

要理清王阳明⼼学不得不提及陆九渊和朱熹对“理”的不同理解。

朱陆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

朱熹认为:理为天地、⼈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存在。

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的道德⽔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增进。

陆九渊借助儒学天⼈合⼀的思维模式,以为“⼼即理”,万事万物皆由⼼⽽⽣。

“四⽅上下⽈宇,古往今来⽈宙,宇宙便是吾⼼,吾⼼便是宇宙。

”陆九渊说“明⼼”,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是为了实现道德的⾄⾼境界,因此,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的,因为⼈的本⼼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完善⼈的良⼼结构就能实现增进道德的⽬的。

朱熹(左)与陆九渊(右)王阳明的⼼学是在陆九渊⼼学的基础上进⼀步发挥⽽成就的。

王阳明的⼼学,⽤他⾃⼰的四句话可以阐述:⽆善⽆恶⼼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 ⼼即理理⼜作何解呢?王阳明则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

他认为,所谓理也就是⼼之条理,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

可见,理也就是儒家的伦理。

由此,阳明还把理等同于礼,作为儒家伦理具体体现的礼,也就是理,或者说也就是天理。

把理作伦理性的解释,⼼学家与道学家是相同的。

⽆善⽆恶就是没有私⼼物欲的遮蔽的⼼,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善⽆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即理的命题,使作为⼀个知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成为⼀个与具有伦理含义的义理之⼼。

在⼼学家看来,因为⼼本⾝就包含着义理(伦理),所以⾸要的问题并不是道学家所说的格物穷理,由外⽽内,⽽是如何“发明本⼼”,由内⽽外,把⼈⼈同有的义理之⼼发散于外,付诸实践。

品读心学大智慧!《传习录》下卷全文译文,收藏转载,受益终生!

品读心学大智慧!《传习录》下卷全文译文,收藏转载,受益终生!

品读心学大智慧!《传习录》下卷全文译文,收藏转载,受益终生!卷下 14、戒惧恐惧在心念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王陽明的门人钱德洪于安徽宁国水西精舍刊刻《传习续录》(在此之前,钱的同年曾才汉已先于湖北荆州刊刻了《遗言》,钱在此基础上进行删定而定《传习续录》刻本)。

此刻本即今本之下卷。

次年,钱德洪统前三录付黄梅尹张君刻于湖北蕲春的崇正书院,分上、中、下三卷,《传习录》始成规模。

·戒惧恐惧在心念·陈九川录陈九川(公元1495——1562年),字惟浚,号明水。

江西临川人。

授太常博士。

因谏明武宗南巡,廷杖五十。

后又任礼部郎中,受诬下狱。

后复官,周游讲学。

见《明儒学案》卷十九。

【原文】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

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

甘泉持旧说。

先生曰:“是求之于外了。

”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

”九川甚喜旧说之是。

先生又论“尽心”一章,九川一闻却遂无疑。

后家居,复以格物遗质。

先生答云:“但能实地用功,久当自释。

”山间乃自录《大学》旧本读之,觉朱子格物之说非是。

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为物,物字未明。

【译文】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九川(惟浚)在龙江首次与先生见面。

其时,先生正与甘泉(湛若水)先生探讨格物学说。

甘泉先生一再坚持朱熹的见解。

先生说道:“这样就是在心外寻求了。

”甘泉先生说:“若认为寻求物理是外,那就把自心看小了。

”我对朱熹对见解持赞同态度。

先生接着谈到了《孟子·尽心章》,我听后,对先生关于格物的阐释再也没有疑问了,后来,我闲居家中,就格物问题他又一次请教于先生。

先生回答道:“只要能实实在在地用功,久而久之,自会清楚明白。

”我小住山中,自己抄录了《大学》古本来读,于是,觉得朱熹的格物学说不太正确。

但是,先生主张意的所在处是物,我觉得这个物字还不够明朗。

〔评析〕湛若水(公元1466~1560年),字元明,称甘泉先生,广东增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7月第32卷第4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hu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July2008V01.32No.4

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

翟奎凤(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王阳明对《中庸》诸范畴多有新解,特别是在对“中”与“和”的阐释上,王阳明提出了“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以及“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等重要思想。王阳明晚年思想归结于致良知,他用良知来诠释中和。王阳明的这一良知中和现,在宋明理学中和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王阳明;良知;中和;已发;未发;心学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5019(2008)04—0040一06

王阳明一生思想之发展和《大学》的关系最为密切,“与陆九渊以《孟子》为基本思想资料的基础不同,整个阳明哲学和结构都与《大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这也是阳明受到宋学及朱子影响的表现之

一”。【lJ118在阳明学研究中,学术界对《大学》与阳明思想之关系作了很多探讨,但对《中庸》一书的很多重要范畴与王阳明思想的发展方面的讨论还不是很多。应该说,在阳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中庸》一书也是很重要的。“正德、嘉靖间,阳明先生起,而与海内大夫学士讲寻知行合一之旨。其后因悟《大学》、《中庸》二书乃孔门传心要法,故论《大学》谓其‘本末兼该,体用一致,格物非先,致知非后,格致诚正,非有两功,修齐治平,非有两事’。论《中庸》则谓‘中和原是一个,不睹不闻,即是本体,戒慎恐惧,即是工夫。慎独云者,即所谓独知也。慎吾独知,则天德王道,一以贯之,固不可分养静慎独为两事也”’o_[21555。556而且,在阳明看来,《大学》和《中庸》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他认为“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3J16又说:“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工夫总是一般。”¨p’《中庸》一书的很多重要范畴如性、命、道、戒慎恐惧、未发已发等等,阳明都多有讨论,特别是未发、已发之中和问题。“中和”之论见于《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问题亦即未发、已发问题是整个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阳明以前的很多理学家几乎对此都有过很多论说,特别是理学大家二程和朱熹对此都作过专门而深入细致的讨论。王阳明一生对中和、未发已发问题也发表过很多独特的见解,在《中庸》思想的发展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陈荣捷先生说:“朱子以后,中和观念在其哲学中地位重要者为王阳明。”一1王阳明论中和大致有两大特色,一是主张“中和一体”,“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强调“和上用功”,二是认为“良知即是未发之中”,“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

一、“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辨现有的多种文献总结性地概括了阳明思想的发展,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叙述是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中所说的“学三变”和“教三变”:

收稿日期:2008—01—17作者简介:翟奎凤(1980一),男,安徽亳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熬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然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知之后更无已发。此知自能收敛,不须更主于收敛;此知自能发散,不须更期于发散。收敛者,感之体,静而动也;发散者,寂之用,动而静也。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u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旧J181.1跎黄宗羲认为,在龙场和江右间,阳明之“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然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是其学成之后教学思想变化的第一个阶段。钱德洪在《刻文录续说》里也对王阳明一生思想之发展作过总结,他说:先生之学凡三变,其为教也亦三变。少之时驰骋于辞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处困,豁然有得于圣贤之旨,是三变而至道也。居贵阳时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之说;自滁阳后多教学者静坐;江右以来始单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变也。¨儿6这里钱德洪用“学三变”和“教三变”来总结王阳明思想的发展,他把“自滁阳后多教学者静坐”当成阳明教学思想变化的第二个阶段,和黄宗羲所说有所不同,但是很清楚的一点是钱德洪所说第二阶段大体上相当于黄宗羲所说的第一阶段。不过,黄宗羲的说法应该是本自《龙溪王先生全集》卷二之《滁阳会语》,而王龙溪所记则更为传神,

其在谈到阳明先生教学思想变化的第一阶段时说: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然坐澄心为学的。亦复以此立教《传习录》中,所谓“如鸡覆卵,如龙养珠,如女子怀胎,精神意思凝至融结,不复知有其它”、“颜子不迁怒贰过,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道德、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种种其说,皆其统体耳。一时学者闻之,翕然多有所兴起。①若按这些记载,则在贵阳和江右间,默坐澄心是阳明在教学思想变化的一大阶段,其体现在中和观上便强调“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强调“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龙溪所云“如鸡覆卵,如龙养珠,如女子怀胎”等都是用来比喻静坐时收拾精神、一心向里体验未发的一种状态。这些中和观显然是杨时、李侗一系静中体验未发思想的延续。但是,结合《王阳明全集》,特别是同时期的《文录》所载,我们发现所谓的“以默坐澄心为学的”的

教学阶段是很有问题的。的确,阳明于庚午年(1510年)在辰州和癸酉年(1513年)在滁州都曾指示过学生修习静坐,但是他很快就发现静坐之不足和容易引起的弊端。如他指正辰州静坐事时说I“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人定也。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J12玑坦31阳明只是把静坐看成初学者“补小学收放心的一段功夫”。

滁阳静坐事,阳明离开滁州到南京后很快就对其有所反省和纠正,在回答滁阳学生孟源的信中王阳明说:“向在滁阳论学,亦惩末俗卑污,未免专就高明一路开导引接。盖矫枉救偏,以拯时弊,不得不然;若终迷陋习者,已无所责。其间亦多兴起感发之士,一时趋向,皆有可喜。近来又复渐流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使人闻之,甚为足忧。虽其人品高下,若与终迷陋习者亦微有间,然究其归极,相去能几何哉!孟源伯生复来金陵请益,察其意向,不为无进;而说谈之弊,亦或未免,故因其归而告之以此。遂使归告同志,务相勉于平实简易之道,庶无负相期云耳。”[31273这里,王阳明批评了滁阳诸生的“渐流空虚”和“脱落新奇”以及孟源的“说谈之弊”,进而对他们勉以“平实简易之道”。而翻检同时期的资料,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关于阳明如何教学生从诚意和格物,从存天理去人欲的角度去切实用功。正德八年(1513年,此时阳明在滁州督马政),他与黄宗贤书说:“仆近时与朋友论学,惟说立诚二字。”∞J152这一点陈来先生曾犀利地指出过,他认为,“自滁阳到征南赣,阳明一直强调‘立

①引自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王龙溪、邹东廓等集所见王阳明言行录侠文辑录”,第652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41

 万方数据诚’的宗旨,把格物作为诚意的实现方式,以改变朱子学格物论的外向取向”一¨”陈来先生反对把阳明主张静坐看成其教学思想的一个阶段,认为“在阳明思想中,静坐始终是初学者入门的一种工夫,阳明在辰州、滁阳的所谓教人静坐,都是为省察克治阶段所作的准备。静坐的直接目的是定心息念。省察克治即存天理去人欲,这是两个不同的阶段,阳明从未把静坐当作主要的,或终极的工夫。因此江西以前的教人静坐并不意味着静坐即学问之宗旨;居越以后以致良知教人也不等于否定了静坐作为人门工夫。”“所以在阳明的教法中并不存在先主静坐后主良知的改变,没有理由认为阳明在征藩以前在整体上以静坐为教法,更不能表明阳明自己的思想在这一时期以收敛为主”。【1]32s我认为,陈先生的分析很契合阳明教学思想之本怀,《传习录》上有阳明和陆澄论为学工夫的记载,阳明较为全面地谈到了他对静坐的看法:“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旧J16钱德洪也曾说:“师门未尝禁学者静坐,亦未尝立静坐法以入人。”旧儿Ⅲ看来,所谓“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把静坐当成阳明教学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阶段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这样,我们也不能把黄宗羲等所云“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和“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的中和思想看成阳明中和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谓“默坐澄心”、“一意本原”和“收敛为主”等说法都难免有对阳明“静坐”教法的过于夸大之嫌。

二、“中和一体"。“和上用功"王阳明认为“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又说“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阳明这一思想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从《中庸》首章我们可以看出中和即是道,道即是中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和、道都是人人原有的、本有的,你想离也离不开,这是从“天命之谓性”的角度来说的,是从本体角度来说的,是从本有的层面来说的。阳明“中和是人人原有的”这一思想是可以这么来理解的。但是阳明另一方面又强调:“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p儿7表面上看似乎和上面说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的观点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两种相反的说法都是很忠实于《中庸》原意的。固然“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源自于天命之性,但“性”是需要有“率”的工夫,“道”需要有“修”的工夫,所以《中庸》才强调“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以也才有《中庸》接着说的“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之“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及“慎独”等工夫。阳明这两种矛盾而统一的思想较为系统地表述在下面这段语录中:日: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日: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日:何者为天理?日:去得人欲,便识天理。日:天理何以谓之中?日:无所偏倚。日: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日: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日:偏倚是有所染着。如着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上,方见得偏倚;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日:虽未相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既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3123阳明认为“中和是人人原有的”,意思是说心之本体自是中和的,但常人之心有所昏蔽,如斑垢驳杂之镜,本体中和虽时有流露,但终是暂明暂灭、忽隐忽现,与大本达道、天地位万物育远矣。阳明这里强调了“中只是天理”,只是个天理流行;天理流行,自然中而和、和而中。若要天理流行,须是去得人欲;人欲净尽,天理便自然见。天理为什么要用“中”来称谓呢?阳明用程子“不偏不倚谓之中”这个说法来解释,但他认为无所偏倚的气象是“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用“染着”来理解“偏倚”,染与净相对,是为佛家所重视的名相,这里用来阐释“中”也未尝不可。好名、好利、好色都是有所偏倚、有所染着,这样心就不得其中、不得其正,不能通达于天下之大本,须将此等之私心私欲诸病根“扫除涤荡,无复纤毫留滞”,心体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