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装体系的超分子手性研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基于氢键的自组装超分子体系

知识介绍基于氢键的自组装超分子体系白炳莲 李 敏3(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长春 130023)摘 要 氢键自组装超分子是超分子体系中相对较新颖和引入注意的领域,它在化学和生物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本文主要介绍目前文献报道的一系列由不同氢键缔合方式形成的自组装超分子。
关键词 氢键 自组装 超分子化学Recen t Progress of Supram olecules by Self-a ssem bly v i aI n term olecular Hydrogen Bond i ngB ai B inglian,L iM in3(D epartm ent of M aterials Science,J ilin U niversity,the Key L abo rato ry ofA utomobile M aterials of M inistry of Educati on,Changchun130023,Ch ina)Abstract Sup ramo lecules by self2assem bly via inter mo lecular hydrogen bonding interacti on are a relatively new and fascinating area in sup ramo lecular science.It w ill p lay an i m po rtant ro le in chem ical and bi o logical system s.T h is review describes a series of hydrogen bonding sup ramo lecules repo rted fromthe recent literatures.Key words H ydrogen bond,Self2assem bly,Sup ramo lecuar Chem istry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L ehn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超分子化学[1]的概念并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卓越的实践,为化学学科从经典的分子化学迈向新的研究层次指明了方向[2]。
第七章 超分子化学在分离中的应用

7.3 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8.影响冠醚配合物稳定性和选择性的因素
选择性(S)
冠醚对A、B两种离子的选择性为冠醚与该两种离子形成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之比。即:
S A,B
K
A 稳
K
B 稳
冠醚结构、离子性质(半径、电荷密度)和溶剂极性是 影响冠醚选择性和配合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7.3 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7.2 小分子聚集体超分子特定大小的分子具有选择 性(分子识别)
尿素、硫脲和硒尿素的选择性 尿素:直链烷烃、烯烃(支链烷烃不能进入其空腔) 硫脲:支链烷烃、环烷烃 硒尿素:对几何异构体具有超常的分离能力,如只与1t-丁基-4-新戊基烷己烷的反式异构体形成包接物,而与 其顺式异构体根本不反应。
手性拆分剂与消旋体中的一个对映体最少同时有三个相 互作用,其中至少一个是由立体化学决定的。这种手性 识别机理认为,消旋体中只有一个对映体与手性拆分剂 同时具有三个相互作用点。而另一个对映异构体则和拆 分剂只发生二点作用。前者所形成的复合物较后者稳定, 在许多物理性质上(如溶解度、熔点)存在差异。
分子间的三点作用类型包括氢键、偶极相互作用、位阻 排斥、疏水吸引等作用,这些作用都可以成为手性识别 的重要因素。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已成功的合成了许 多拆分剂用于消旋体的手性拆分。
对苯二酚的两个羟基可相互作用形成多分子氢键缔合物
7.2 小分子聚集体超分子包接配合物 在分离中的应用
对苯二酚的多分子氢键缔合物 的缔合数达到一定长度后会发 生卷折而形成筒状物。
6个对苯二酚形成的筒状缔合分 子(右图)
筒状物的直径在0.42-0.52nm
筒状聚集体对分子的大小与形 状有很好的选择性。
超分子配合物 (主体-客体配合物)
超分子材料——发展新型材料的突破口

超分⼦材料——发展新型材料的突破⼝超分⼦组装是⾃下⽽上创造新物质和产⽣新功能的重要⼿段。
利⽤该⽅法可以构筑多级组装结构,获得动态、多功能及⾼性能的超分⼦材料。
超分⼦材料中分⼦间的可逆弱相互作⽤为组装体的结构形态与功能调控提供了可能,从⽽赋予材料以刺激响应性以及⾃修复等优异性能。
在分⼦化学研究中,⼈们在不断深化对经典化学键认识的同时,也更多地认识到了分⼦间相互作⽤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J. M. Lehn教授提出超分⼦化学的概念,并因此在1987年与其他两位美国学者⼀起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将超分⼦化学、分⼦识别和主客体化学推向科学发展的前沿,从此开启了⼈类利⽤超分⼦化学认识世界的新层⾯。
到了今天,超分⼦相互作⽤不仅被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泛接受,⽽且被⽤于获得⼤量⽤传统⽅法难以获得的新材料。
吉林⼤学的研究集体在国际合作中,在德国科学院院⼠H.Ringsdorf教授(德国Mainz⼤学)和法国科学院院⼠J. M. Lehn教授(法国Strasbourg⼤学)等的引领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进⼊超分⼦化学研究领域。
为了推动超分⼦研究在国内的开展,吉林⼤学沈家骢教授和张希教授与两位国际先驱者于90年代共同组织了包括“超分⼦体系⾹⼭科学会议”在内的⼀系列超分⼦化学⽅⾯的国际会议,以超分⼦体系(supramolecular system)为中⼼课题,不仅提⾼了对超分⼦发展的认识,也在国内培养了⼀批研究⾻⼲,有效地推动了国内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
吉林⼤学的超分⼦体系研究以层层组装复合膜与纳⽶微粒为起点,以能源材料(发光)为重点,聚焦在超分⼦结构构筑与功能导向的超分⼦材料,并以发现新结构作基础、功能扩展和材料导向为⽬标。
研究集体依托“超分⼦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作,并于2010年正式升格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围绕超分⼦材料的核⼼⽬标,从基础做起,开展系统研究。
⽬前已经发展和建⽴了若⼲个超分⼦材料体系,如超分⼦光电材料体系、以⾦属-离⼦簇为基元的⽆机-有机杂化体系、微粒复合材料体系、精准组装动态材料体系,以及蛋⽩质组装体系等,这些都将在本书逐章加以介绍。
2014.09有序分子聚集体概论-重点

由分子到超分子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由分子到超分子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正如由 原子到分子和共价键的关系。 原子到分子和共价键的关系。
在大自然创造的物种基础上, 在大自然创造的物种基础上,用自然之 物和自然之和谐, ,人类将创造无限的物种。 物和自然之和谐 人类将创造无限的物种。 ——列奥纳多·达·芬奇
3 2 + 2 3
CH3 + − CH 3 CH3
−
CH3CH2 ··· CH2 − O(CH2CH2O)nH
二 胶束、 胶束、临界胶束浓度和聚集体
形成胶束的众多表面活性剂分子其亲水的极性基朝外, 形成胶束的众多表面活性剂分子其亲水的极性基朝外, 与水分子相接触; ;而非极性基朝里, 与水分子相接触 而非极性基朝里,被包藏在胶束内部, 被包藏在胶束内部,几 乎完全脱离了与水分子的接触。 乎完全脱离了与水分子的接触。因此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 的表面活性剂是比较稳定的。 的表面活性剂是比较稳定的。 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所需最低 浓度。一般在0.001—0.002 mol·dm ,与在溶液表面形成饱和 吸附所对应的浓度基本一致。 吸附所对应的浓度基本一致。
Inverted hexagonal phase
Reverse micelles Bilayer lamella
4 nm
缔合作用: 缔合作用:为降低体系德能量, 为降低体系德能量,形成单分子层等有序结构: 形成单分子层等有序结构: 非极性部分通过范德华力, 非极性部分通过范德华力,极性部分通过静电作用或氢键
2 2 2
离子化合物 。
aCl
H4Cl MgO
化学的研究对象
1
核化学,放射化学,同位素化学,sp 区元素化学, d 区元素化学,4f 区元素化学,5f 区元素化学,超5f 区元素化学,单原子操纵和检测化学。
纳米材料的自组装研究进展_刘欢

!!!"!"!!!"!"综述收稿日期:2006-02-21。
收修改稿日期:2006-03-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90306011,20341003)。
*通讯联系人。
E-mail:jianglei@iccas.ac.cn第一作者:刘欢,女,29岁,博士;研究方向:无机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的自组装研究进展刘欢1翟锦2江雷*,2,1(1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100080)(2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摘要:本文主要评述了近年来纳米材料自组装的研究进展,即对以纳米材料(包括零维的纳米粒子和一维的纳米管/线)为单元而开展的自组装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介绍。
将纳米材料自组装为各种尺度的有序结构会产生更优异的整体的协同性质,这对于以纳米材料为基础而构筑的微纳米器件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目前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零维和一维体系,因此,本文分别就此两种体系的自组装行为进行了评述。
具体内容包括:单分子层薄膜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的自组装、大分子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的自组装、未被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的自组装;表面张力及毛细管力诱导的一维纳米材料的自组装、模板诱导的一维纳米材料的自组装、静电力诱导的一维纳米材料的自组装。
关键词:自组装;纳米粒子;纳米线;纳米管;图案化表面中图分类号:O6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861(2006)04-0585-13TheResearchProgressinSelf-AssemblyofNano-MaterialsLIUHuan1ZHAIJin2JIANGLei*,2,1(1NationalCenterforNano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100080)(2InstituteofChemistr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80)Abstract:Onthebasisofintroductionoftherecentprogressinself-assemblyofnano-materialsfromourresearchgroup,areviewhasbeenmainlygiventotheself-assemblyofnano-materials,includingnanoparticlesandnanowires/tubes,intomulti-scaleregularpatternedstructures.Suchself-assemblystrategyhasparamountimpor-tanceforthepracticalapplicationofnano-materials-basedequipments.Theconcretecontentsmainlyinclude:self-assemblyofinorganicnanoparticlesfunctionalizedbyself-assembledmonolayer(SAM),self-assemblyofinor-ganicnanoparticlesfunctionalizedbymacro-molecular,self-assemblyofnakedinorganicnanoparticles;template-inducedself-assemblyofone-dimensionalnanomaterials,surfacetensionandcapillaryforceinducedself-assem-blyofone-dimensionalnanomaterials,electrostaticforceinducedself-assemblyofone-dimensionalnanomaterials.Keywords:self-assembly;nano-particle;nanowires;nanotubes;patternedsurface所谓自组装,是指基本结构单元(分子,纳米材料,微米或更大尺度的物质)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一种技术[1]。
自组装

自组装(self-assembly),是指基本结构单元(分子,纳米材料,微米或更大尺度的物质)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一种技术。
在自组装的过程中,基本结构单元在基于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下自发的组织或聚集为一个稳定、具有一定规则几何外观的结构。
自组装过程并不是大量原子、离子、分子之间弱作用力的简单叠加,而是若干个体之间同时自发的发生关联并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而又有序的整体,是一种整体的复杂的协同作用。
自组装(self-assembly)为系统之构成元素(components;如分子)在不受人類外力之介入下,自行聚集、组织成规则结构的现象[1],例如分子的结晶即是一种自组装现象。
自组装程序的发生通常会将系统从一个无序(disordered)的狀态转化成一个有序(ordered)的狀态,其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尺度,例如分子首先聚集成奈米尺寸的超分子单元(supramolecular unit;如界面活性剂分子自组装成微胞;如图一所示),这些超分子单元间的作用力进而促使其在空间上做规则的排列(如微胞排列成体心立方之晶格),而使系统具有一种阶级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自组装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如生物体的细胞即是由各种生物分子自组装而成;而运用各种分子之自组装亦是建构奈米材料非常重要的方法,这种所谓由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來制备具光、电、磁、感测、与催化功能的奈米材料多分子自组装体化学概述分子聚集体化学是化学发展的新层次。
分子聚集体化学以分子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及其协同效应为基础,自组装是创造具有新颖结构和功能的有序分子聚集体的重要手段。
分子聚集体的化学为实现化学学科的知识创新提供了契机,同时它与物理、生物、材料等学科交叉融合,而成为产生新概念和高技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多层次、多组分的分子自组装及组装动态过程;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加合性、协同性和方向性;分子聚集体中的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
《超分子化学第三章》课件

2
自组装过程
自组装过程经历核化、生长和成熟三个阶段,形成稳定的超分子结构。
3
自组装应用
自组装技术可用于制备纳米材料、药物传递系统等领域。
分子识别
分子识别原理
超分子化学通过非共价相互作 用使分子识别成为可能,如手 性识别和配体-受体识别。
分子识别应用
分子识别在药物设计和环境监 测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 值。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可用于选择性吸 附、分离和传感等方面。
超分子主机-客体化合物
主体与客体
超分子主体和客体通过非共价相互 作用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如受体配体和包合物。
胶囊化合物
胶囊化合物具有空腔结构,可用于 分子识别和催化反应等方面。
纳米材料
通过自组装方式制备的超分子纳米 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超分子化学第三章》 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超分子化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 用。精彩内容等待你的发现!
超分子概念概述
超分子化学研究分子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及其所导致的物化性质和功能。 它包括超分子自组装、分子识别、超分子主机-客体化合物等。
超分子自组装
1
非共价相互作用
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相互作用驱动分子自组装形成有序结构。
2
应用领域
超分子材料应用于传感器、储能、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3
可控组装
通过可控组装实现超分子材料的设计和构筑,实现特定功能和性能。
总结和展望
超分子化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和发展潜力的交叉学科,将为材料科学、生物医 药等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超分子催化
1 催化原理
超分子催化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和选择性,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手性化学研究的新进展

手性化学研究的新进展张来新;朱海云【摘要】手性化学作为一门植根深远的新兴热门边缘学科,目前已渗透到21世纪的许多热点学科.简要介绍了手性化学的形成发展及应用,详细介绍了手性合成手性拆分及其应用、手性光谱学及应用和手性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并对手性化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化工科技》【年(卷),期】2016(024)006【总页数】4页(P79-82)【关键词】手性化学;手性拆分;应用【作者】张来新;朱海云【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陕西宝鸡721013;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陕西宝鸡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63;O621一般而言,将研究手性化合物的结构、制备、理化性质、相互转变及应用的化学称为手性化学。
手性化学作为一门植根深远的新兴热门边缘学科,不仅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食品、材料等领域,在国计民生中也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互为手性的分子是一对立体异构体,它们的平面结构相同,但立体构型不同,互为实物和镜像的关系,但它们又有着不同的生理活性和药理活性,在医药学领域,其中的一个可能具有疗效,而另一个可能无效甚至有毒。
因此,在医药学上对一对手性分子对映体药物进行拆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避免对人体的健康构成直接或潜在的威胁;在农药的制备和使用中对其外消旋体也要进行拆分,以避免使用大量无效甚至有毒有害的对映体,从而消除对植物或环境造成严重的对映体污染,并诱发生态灾难;手性食品添加剂以外消旋形式食用时,不仅会影响风味,而且无效甚至有毒有害的对映体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等。
因此,研究设计手性合成的新方法、发现和制备高效手性合成专一催化剂、制备单一构型的手性化合物、研究手性识别及手性拆分、以及使用无毒无害的手性化学品,对保障人类健康长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不仅如此,手性化学在21世纪的新兴热门领域如生命学科、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学、能源科学、纳米材料、信息科学、仿生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波谱学等领域也彰显出潜在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它们之间在发展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自组装体系的超分子手性研究
推荐单位 (专家) 佟振合,江 龙, 席振峰 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超分子手性是连接分子手性与宏观手性的桥梁,对理解手性与生命、药物开发以及新材料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围绕着超分子手性的产生,传递以及功能展开:首次发现了非手性分子在界面组装中的对称性破缺现象,揭示了其本质与普遍性;实现了从分子手性到超分子,纳米结构以及宏观尺度手性的传递;开拓了非手性基元的超分子手性体系的手性开关,手性记忆以及超分子手性识别等功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系统性工作。 项目团队已经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Adv.Mater.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了系列论文,相关成果被Science作为亮点报道。项目完成人应邀在Chem.Rev.上发表了自组装体的超分子手性的相关综述文章。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项目简介: 该项目围绕自组装体系的超分子手性进行了系统探索和研究,揭示了界面组装体系中的对称性破缺,基于非手性分子实现了超分子手性的产生,并在这些体系中实现了超分子手性开关和记忆等功能,揭示了超分子手性的跨尺度传递特征等。 手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特征,与生命的产生、演变密切相关,也是药物研发以及液晶等新材料开发的要素之一。手性可以发生在从微观粒子到分子到宏观物质的各个层次。其中,分子与超分子层次的手性是理解生命现象、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等的关键。 超分子手性是分子通过非共价键作用的协同形成的与其镜像不能重合的结构所产生的,是连接分子手性和宏观手性的桥梁。对于超分子体系,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是超分子层次的手性是如何产生并实现手性功能的?特别是非手性分子在组装过程中能否发生对称性破缺而产生超分子手性?对上述问题的探索将从根本上理解超分子手性的产生、演变以及功能化,从而进一步揭示手性相互作用以及手性对于生命、药物开发以及新材料设计的重要意义。 2003-2004年,项目组首次发现:非手性分子可以通过气/液界面上的有序组装,发生对称性破缺、产生超分子手性。以此为契机,项目组系统探索了非手性分子在气/液界面发生对称性破缺的科学本质,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本质和普遍性;并进一步对无论是手性分子还是非手性分子参与的超分子体系中的超分子手性开关与记忆等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有特色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 (1)首次发现非手性分子在界面组装中的对称性破缺现象,揭示了其本质与普遍性。项目组首次发现,非手性萘并咪唑分子通过界面配位、长链巴比妥酸通过界面氢键作用进行组装时发生对称性破缺,产生了超分子手性;通过设计、合成和选择系列具有位阻效应,堆积作用的非手性分子体系,研究了它们在二维界面组装过程中产生的超分子手性,证实了这一现象的普遍性。 (2)揭示了基于非手性分子构筑的超分子体系中的手性开关与记忆效应,实现了由外消旋分子构筑的超分子手性体系与识别功能。完全基于非手性基元,成功实现了手性开关、记忆功能;从外消旋分子出发,构筑了超分子手性组装体,实现了对手性分子的识别以及ee值的检测。 (3)阐述了手性分子参与的超分子体系中的超分子手性从分子到纳米到宏观尺度的传递特征。设计了双头基两亲性的手性分子,构筑了手性纳米管,通过纳米管的平行手性缠绕,获得了强度可与多种共价高分子材料以及生物材料相比拟的宏观超分子纤维。 该成果涉及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J. Am. Chem. Soc.; Angew.Chem.Int.Ed.和Adv.Mater.等国际权威杂志上。相关成果受到国际著名科学家在Chem. Soc. Rev.、J. Am. Chem.Soc.、Angew.Chem.Int.Ed.、Adv. Mater. 和Curr. Opin. Colloid & Interface Sci.等权威学术期刊上的正面评价;部分结果也被Science等专题评述或亮点报道。国际知名超分子专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Phys.Chem. Chem. Phys.副主编Ariga教授评论有关成果是“气/液界面超分子手性的开创性研究”。 客观评价: 一、关于超分子手性 手性是一个令化学家、生物学家以及物理和材料学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尽管分子手性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但是超分子手性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以关键词chiral或者chirality 在web of Science上搜索,有30多万条,而以超分子手性(supramolecular chirality) 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上搜索发现,共有2478条相关条目(截止到2017年1月2日)。项目组以非手性分子在界面组装中的对称性破缺现象的发现为契机,拓展了超分子手性的相关研究,在有关超分子手性的论文发表中,Minghua Liu (Liu MH或者LIU MINGHUA)发表的论文数排名第一。 由于超分子手性的相关研究工作,2015年应邀为Chemical Review撰写了超分子手性的综述。Liu, M.; Zhang, L.; Wang, T., Supramolecular Chirality in Self-Assembled Systems. Chemical Reviews, 2015, 115 (15), 7304-7397. 二、对本项目相关成果的评价 该推荐书所涉及研究成果发表在JACS、Angew.Chem.Int.Ed., Adv.Mater.等期刊上,包括代表性论文8篇。相关研究成果的原创新与科学意义受到国际著名科学家或学术组织/机构的积极评价。相关引文发表在包括Chem. Soc. Rev.、J. Am. Chem.Soc.、Angew.Chem.Int.Ed.、Adv. Mater. 和Curr. Opin. Colloid & Interface Sci等权威学术期刊上。项目组的部分研究结果也被Science杂志作为亮点报道。主要第三方评价如下: 1. 针对科学发现点1(首次发现了非手性分子在界面组装中的对称性破缺现象,揭示了其本质与普遍性)的评价 国际知名超分子专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Phys. Chem. Chem. Phys. 副主编Ariga教授在胶体与界面化学领域的综述性期刊中(Curr. Opin.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8, 13, 23)评论我们在气液界面通过氢键组装产生超分子手性的工作(J. Am. Chem. Soc., 2004,126, 1322)是“气/液界面超分子手性的开创性研究” (Pioneering research on supramolecular chirality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他在另一篇综述(Sci. Technol. Adv. Mater. 2008, 9, 014109)中评论到“刘和合作者首先发现了非手性巴比妥酸在界面转移膜中手性结构的形成(…by Liu and coworkers, who first discovered formation of spiral (chiral) structures in transferred monolayers of a non-chiral barbituric acid derivative.);德国马普胶体化学研究所从事界面组装以及手性的著名科学家Vollhardt在同期的综述中(Curr. Opin. Colloid & Interface Sci. 2008, 13, 31)也表达了完全相同的观点; 针对二维的超分子手性结构, Science选为Editors’ Choice,以近期文献亮点“都卷起来了(All wound up)”为题,进行了报道(Science, 2004, 303, 591);
2. 针对科学发现点2(揭示了基于非手性分子构筑的超分子体系中的手性开关与记忆效应,实现了由外消旋分子构筑的超分子手性体系与识别功能。)的评价 针对基于非手性分子构筑的超分子手性开关。以色列科学家Lahav在综述中大量引用我们的文章(Curr. Opin. Colloid & Interface Sci. 2008,13,12),认为我们巧妙地利用了非手性两亲分子构筑了手性光学开关(Liu et al. reported recently an elegant utilization of the property of polymorphism for the design of a chiro-optical switch from an achiral amphiphile)。同时他评价我们的工作是杰出的(of outstanding interest)。 针对外消旋分子构筑的超分子手性体系用于手性分子检测,江云宝教授在Chem.Soc.Rev.中认为,”This distinctive character of the racemic assemblies offers a new strategy for chirality sensing”(外消旋化合物组装体的)这一特性为手性传感提供了新策略。并认为:this affords an extremely sensitive supramolecular chirality sensing system for protectedamino acids of ee close to 0. (这一方法提供了对于ee值接近于零的保护氨基酸非常敏感的超分子手性传感体系)
3. 针对科学发现点3(阐述了手性分子参与的超分子体系中的超分子手性从分子到纳米到宏观尺度的传递特征)的评价
诺丁汉大学David Amabilino教授(曾就职于西班牙材料科学研究所,)在英国皇家化学会的网络新闻, Chemistry world (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 news/self-assembling-yarn-shows-its-strength/6516.article) 中认为‘This is the first type of supramolecular polymer fibre with such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hows that small molecules and summing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can lead to robust materials,’这是第一个具有如此好机械性能的超分子聚合物纤维.., 并且认为,“It’s ‘certainly a very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这是一个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