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与人格培养一
人格与自我概念了解个性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人格与自我概念了解个性对自我认知的影响人格是每个人内在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方式,以及个体与外界的互动方式。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对内心感受、行为和外貌的一种主观理解。
人格与自我概念密切相关,个体的个性特征会对其自我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格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分析这种影响。
一、人格特质与自我认知人格特质是个体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通常可以分为五大领域: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不同的人格特质对自我认知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1. 外向性: 外向性的个体喜欢社交、活跃且富有冲动性。
他们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对自我评价较高,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然而,外向性极端的个体可能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导致过度依赖外部评价,从而影响自我认知的客观性。
2. 神经质: 神经质倾向的个体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
他们通常对自己过于严苛,自我认知可能偏向消极和自我怀疑。
过度的神经质特质可能导致对自身价值的低估,影响个体自我认知的完整性。
3. 开放性: 开放性取向的个体乐于接受新的经验和观点。
他们对自我认知较为开放,能够接纳和调整自身认知的局限。
这种灵活性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4. 宜人性: 宜人性的个体友善、合作且慷慨。
他们通常对自己持积极态度,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宜人性个体通常具有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自我认知。
5. 尽责性: 尽责性的个体有较高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他们通常能够较好地评估自身能力和表现,并根据自身目标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尽责性的个体往往拥有更为准确和自信的自我认知。
二、人格发展与自我认知人格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体经历的各类经历和外界的评价均会对其自我认知产生影响。
1. 童年期对人格的影响: 童年期的经历对个体的人格发展和自我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子女关系、积极的社交互动和教育环境有助于个体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征和积极的自我概念。
什么叫自我概念

什么叫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简介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
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主要内容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莎沃森等人提出的学业自我概念结构1、反映评价,反映评价就是人们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有关自己的信息。
如果年轻的时候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
如果这种评价是否定的,你的自我概念就可能感到很糟糕。
例如,在学期开始时,如果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行,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学生。
这位学生听了以后一定会以好好学习作为回应;如果老师说你以后没有什么发展。
你可能对此消极起来,反正自己不行,懒惰一点也无所谓。
2、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这就是在作社会比较。
例如在学校时,考试卷子下来,就问一下自己的同桌是多少分数,自己的朋友是多少分数;走到社会上,又和同事比,人家比自己有钱,比自己生活的好;当自己有了孩子,就比自己的孩子好还是别人的孩子好;当担任领导管理一个单位时,就和其他单位比等等。
无论什么人从出生到长大,从家庭到社会,从学习到工作,都是在社会比较中发展和充实自我概念。
3、自我感觉,在年少时,对自己的认识大多数来自于人们对你的反应。
然而,在生活的某一时刻,你开始用你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种看待自己的方式被称为自我感觉。
如果从成功的经历中获得自信,自我感觉就会变得更好,自我概念就会改进。
自我概念与健康人格关系初探

作者: 钟慧
作者机构: 西南财经大学行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成都
出版物刊名: 财经科学
摘要:美 国心理学家悉尼·乔拉克在其著作《健康人格》中将自我概念定义为 :自我概念是由人们关于自己本质的所有信念组成的 ,包括人对自己力量和软弱的设想、成就的可能性以及关于自己行为和体验的行为方式的明确描述。
如果说自我发展、完善的自我是人格变化的动力和基础 ,那么决定这种动力强弱、积极还是消极的则是自我概念 ,其发展水平标志着人格的健全程度 ,对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基于此 ,本文从自我概念对健康人格的影响方面对自我概念与健康人格的关系作一简要阐述。
一、积极的自我概念与健康人格的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 ,他人重视自己 ;(2 )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人 ,可以“操控”周围的一切 ;(3 )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人 ,他人爱自己 ,并尊重自己 ;(4 )有较强的自尊 ,也懂得尊重他人。
而个体的自我概念越积极 ,就越会具有乐观、勇敢、直率、自律、自信、有恒心、心平气和、情绪稳定等积极的人格特征 ;相反 ,个体的自我概念越消极 ,就越会具有胆怯、易忧虑、易紧张、易激动、过分小心、自制力差等消极人格特征。
我们可以在儿童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看到 ,如果个体在婴幼儿期 ,自我概念形成期...。
《人格之自我概念》PPT课件

军警
文卫
幼儿园 我是誰?~ 自画像 自我认同研究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 支配人行为的人 格结构,是由少 数几个人格维度 构成的。
▪ 人格结构维度
二、人格的主要理论
❖A “自我概念”是罗杰斯(C.Rogers) 人格理论 的核心。
❖ 罗杰斯指出,我们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 我们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看来像什么的主观知 觉。
❖ 危险方式5:
式
❖
与家人缺少交流。有超过41%的办公室人群很少和家人交流,即使家人主动关心,32%的人也
常抱以应付的态度。在缺乏交流、疏导和宣泄的情况下,办公室人群的精神压力与日俱增。
❖ 危险方式6:
❖
长时间处在空调环境中。超过7成的人一年四季除了外出办事外,几乎常年窝在空调房中。
“温室人”的自身肌体调节和抗病能力下降。
1、自我理想 理想人格特质
❖ 勇气、信心、热情、爱情、不屈不挠、 坚忍不拔、耐心、宽容和正直的故事 ~~你心中偶像个性特质的综合体。 你最渴望达成的理想人格特质。
❖
事实上,不论你做什么事,你都
是在和偶像特质做比较,也不断地想
符合那些特质。
❖ 设定目标,立志要成为怎么样的人, 过怎么样的生活时,你的自我理想就 指引你的人生方向。
生活方式细分市场
❖ 一些研究认为,在市场细分过程中过早以个性区 割市场,会使目标市场过于狭窄。
❖ 因此,营销者应先根据生活方式细分市场,然后 再分析每一细分市场内消费者的差异。
❖ 如此,可使营销者识别出具有相似生活方式特征 的大量消费者。
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 人如何生活? ❖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在与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
白领10种“危险”生活方式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特征的全面把握。
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的社会经验、文化背景、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
一、自我概念的构成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维度。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满意度、自尊心和对自己的评价等。
自我认知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形象、身份特征、自我观念、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
个体通过对自身的身体特征、个性特点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我接受度和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其自我评价,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评价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体自身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阶段。
在幼儿期,个体开始建立基本的自我认知,包括身体形象、性别认同、情感表达等方面。
在儿童期,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认知。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初步的自我概念。
在成年期,个体的自我概念逐渐稳定和完善,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也更加明晰和全面。
自我概念的发展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个体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认知发展水平、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形成,需要关注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
罗杰斯人格理论及自我概念

两大人格理论差异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 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提 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意识结构说, 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 个系统所构成。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 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 各种本能欲望和冲动。这些冲动和欲望被排斥或压抑在意 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以 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 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 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 是,当“ 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 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二、马丁布伯的存在主义对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以马丁布伯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其实也是一种关注人的哲学。 存在主义中所表述的存在是个体的存在,这种理论认为, 只 有从个体的存在出发, 才能理解人生的意义, 并把孤立的人 的非理性的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存在主义注定要以 人为中心, 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重视人的存在体验。 三、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对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 响 以詹姆士和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 人们所能认识的, 只限于经验。所以实用主义十分重视从个 人的经验出发, 主张用行为的相应效果来证明思维的合理性 和现实性。实用主义忠于事实, 根据事实的效果来进行判断 或是修正概念, 重新将为了人确定为哲学的最终目的。事实 上, 自皮尔士创建实用主义以来, 作为一种以自我为核心的 哲学精神和思维方式, 深深影响着其后所出现的各种社会思 潮,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实用主义的 影响。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自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形成。
自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以来,自我意识在心理学领域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自我意识和人格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主题之一。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自我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自我是指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或是各种身心状况的总和。
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自我、精神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
在西方,自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
一般而言,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行的,对于ego,则一般为思辨性探讨。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
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举例来说,个体对自己身高、相貌、健康状况、性格或是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自我认知;而对自己身高、相貌的满意与否产生的愉悦和自卑情绪,对自己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自我情感;根据自己外在条件而扬长避短地装扮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就属于自我意向的范畴。
自我意识是在自我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和分化出来的。
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可以把自己与客观世界、自我与非我区别开来的时候,自我意识也才出现。
自我概念我们如何定义自己
自我概念我们如何定义自己自我概念:我们如何定义自己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自我概念,即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在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与描述。
这种自我认知和理解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情感和与他人的关系。
然而,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社会认同是我们定义自己的重要基础。
社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认同感。
这个群体可以包括家庭、朋友、学校、国家等。
社会认同不仅仅是关于个人身份的认同,更是关于价值观、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认同。
通过与社会群体的互动和交流,一个人逐渐理解自己在这个社会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从而形成自我概念。
其次,个人经历对我们的自我概念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经历,这些经历包括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人际关系、学习工作经历等。
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人格特质和爱好,同时也影响了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例如,一个在音乐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的人可能会将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特征之一,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此外,他人评价也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定义。
我们常常关注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尤其是那些与我们重要的人。
他人的评价可以是正面的,如夸奖、赞赏和鼓励,也可以是负面的,如批评、嘲笑和责备。
这些评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甚至改变我们的自我概念。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对他人评价的客观和理性,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要建立自己独立的自我概念。
除了外部因素,内在因素也在自我概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的个性、能力、兴趣和价值观念都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例如,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可能对自己充满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而一个自卑、焦虑的人可能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因此,培养积极的内在品质和态度,有助于提升自我概念的积极性。
总结起来,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受到社会认同、个人经历、他人评价和内在因素的共同影响。
自我概念的四个要素
自我概念的四个要素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有意识的认知知觉和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的第一步是他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不同的,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这种意识从童年早期开始。
自我概念的四个要素如下:第一,总体的基本自我概念。
这是个体关于其自身人格,自身能力,地位和外部世界角色的自我感知。
第二,个体暂时的自我概念。
这些关于自我的看法受当时心情或最近一段时间的经历影响。
比如,孩子最近老是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的批评会产生短时期的负面自我评价。
第三,社会自我概念。
即别人眼中的自己,也会影响个体对自我的看法。
比如,孩子感觉别人认为他不合群或被孤立,就会倾向于消极的方式看待自己。
第四,理想自我。
即想成为的自己。
如果理想过低,会阻碍孩子的成就。
太高则会导致贬低自己。
建立一个现实的理想自我概念可以促进个体自我接纳,心理健康,以及现实目标的达成。
总之,良好的自我概念能够激发并指导孩子的行为。
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稳定性与变化性可能的自我
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稳定性与变化性可能的自我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和了解,包括自己的特点、价值观、能力和角色等。
它是相对稳定和持续存在的,但同时也可能会受到外部环境和经历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人格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人格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可以受到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和成长阶段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稳定性与变化性取决于多种因素:
1. 成长与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自我概念和人格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在青少年时期,个体更容易出现自我认同和自我探索的阶段,而在成年后可能更加稳定和成熟。
2. 环境与社会因素:外部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和人格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都可以塑造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
3. 经历与学习:个体的经历和学习对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的经历和学习可以促使个体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人格特点,而负面的经历和学习可能导致自我概念和人格的负面变化。
4. 内在价值观与目标:个体的内在价值观和目标也会影响其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稳定性与变化性。
当个体的价值观和目标发生变化时,自我概念和人格也会做相应的调整。
综上所述,自我概念和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但也会受到外部环境、发展阶段、经历和学习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人类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从神经性厌食的发病诱因看,学习或工 作压力大占55%,恐惧肥胖占30%。 4)神经性厌食患者普遍存在的体像障碍, 被认为是身体自我概念混乱的一种形式。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神经性厌食患者均存在 体像障碍。 5)神经性厌食患者出现的种种行为障碍包 括刻意节食、导泻、过度运动、叛逆等
心因性哮喘
心因性哮喘 李某,女性,29岁,两天前与丈夫吵架 后出现喘息发作。经检查见病人过度换气, 精神紧张,肺部无哮鸣音,口唇也无发紫, 询问病史其以往有类似发作,遂按心因性哮 喘予以暗示疗法,并配合应用谷维素、安定 治疗后症状缓解。 心因性哮喘,又称功能性哮喘或癔病 性哮喘。某些精神因素可以成为哮喘发作的 诱因,这些精神因素以愤怒、恐惧、抑郁和 焦虑多见而且受自我概念的影响与心理、家 庭、社会等因素有关。
积极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积极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什么, 并且会尽量扬长避短。他们喜欢现在的自己,不论 是外貌、性格等任何方面。他们不会仅仅听了别人 的评论,就轻易改变自我概念。他们爱自己也爱别 人,所以很快乐、很自信。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解 决所面临的问题,这就使他有勇气和胆量去尝试新 的领域,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富有创 造精神,因而会获得更多的机遇,更有可能获得成 功。简言之,自我概念积极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他们 不惧怕失败和挫折,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渡过难关, 只要自己不放弃努力,所以他们敢于去行动,给自 己机会。
自我概念形成不仅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 面,引导儿童一开始就形成积极的自我 概念是一种先定的教育定向。自我概念 就像一个过滤器,进入心理世界的每一 种知觉都必须通过这一过滤器。知觉通 过这一过滤器时,它会被赋予意义,而 所赋予的意义则高度决定于个人已经形 成的自我概念。
自我期望作用
心理学家伯恩斯1982年指出,儿童对于 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并 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其后继的行为也决定于 自我概念的性质。 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他的自我期望值高。 当他取得好成绩时就认为这是意料中的事,好 成绩正是他所期望的。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 当他取得差成绩时,却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假如偶尔考了个好成绩,却觉得喜出望外。反 过来,差的成绩又加强了他消极的自我概念, 形成恶性循环。
消极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消极的人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 是看到自己不如意的地方,或者总是觉得别人比自 己好,所以经常很自卑或者经常嫉妒别人。他们不 爱自己也不爱别人,每天都不高兴 ,总是在抱怨: “老天为什幺对我这么不公平!” 他们怀疑自己 的能力,在困难面前畏惧不前,甚至放弃了努力, 因而也就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机缘。自我概念混乱的 人 他们会为了别人的一句赞美而高兴异常,觉得 自己无所不能;但又会为了别人的一句批评而垂头 丧气,觉得自己一钱不值。他们很爱别人,但不知 自己是否值得爱,所以他们经常时喜时悲,不知道 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自我概念
定义 自我概念的特性、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理论家眼中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作用 正向的自我概念与内涵 不同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 自我概念与人格
定 义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对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理念(idea)、情感情感与态度的综合。亦即 是对自己整体的看法(DuBois, Felner, Brand, Phillip, and Lease, 1996)。 自我概念(self concept)是自我假设的統合(selfhypothesized identity) ;是概括性的统合 (global identity)即個人對自己整体性的想法 与观点;是复合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的 组合这些概念是因适应个体扮演的不同角 色发展而來
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待的消极, 而且也决定了人们只能期待外部社会消极的 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 有着接受的准备,也决定了他们不愿更加努 力学习,决定了学习对于他们不再有应有的 吸引力,丧失了信心与兴趣。 由于自我概念引发与其性质相一致或自我 支持性的期望,并使人们倾向于运用可以导 致这种期望得以实现的方式行为,因而自我 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
个体对自己的社会人口特征如年龄等的感受。
自我认同(personal identity)
个体对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情和道德水平 等的感知与判断。
自尊(self-esteem)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群体中价值的主 观判断和评价; 自尊是一个获得性感念; 自尊与自我期望密切相关; 人人都需要自尊的满足,自尊影响行为
自我解释作用
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
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 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 学生A和学生B都考95分。学生A平时认为自 己能力一般,对这门功课学习有些困难,对于 这次考95分感到欣喜,鼓舞他继续努力争取更 好成绩。而学生B平时对这门功课很感兴趣, 学习也很有信心,一般都取得好成绩,这次考 试却由于粗心只考95分,认为是失败和挫折, 感到懊恼、沮丧,决心再努力,决不再考这样 的成绩。这说明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简单 决定于他获得多大的成功,还决定于他的抱负 水平,以及个人如何解释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
身体意像偏差的例子
神经厌食症 王某,女,17岁,学生。因厌食、消瘦、
毛发脱落、闭经9个月住院。入院前9个月患者参加 学校舞蹈队,自认为肥胖(自测体重公式为身高cm105-8kg)影响体型而主动节制饮食,先是主食及肉类, 以后只吃蔬菜及零食,还常食后刺激咽部引吐,体 重由48kg降至38kg,家人劝阻无效,仍觉太胖,常以 大量饮水及几块饼干充饥,逐渐出现进食后腹胀, 恶心,厌食,食量减少,且停经,阴毛、腋毛及头 发脱落,怕冷,便秘,就诊于数家医院,治疗1个月 稍有好转,仍然进食很少。常易生气,情感抑郁, 身体极虚弱,消瘦明显,多次出现轻生念头。既往 体健,学习成绩好,为独生女儿,受父母溺爱,较 任性。 其实王某并不胖只是在自己眼里认为自己是胖的。 这种关于身体意象认知的偏差使她拼命去节食减肥 从而极大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自我概念与身心疾病
神经厌食症 卡伦· 卡朋特逝世于 1983年2月4日,她因 减肥而患神经性厌食 症而死。其实卡伦并 不胖只是在肥胖的自 我概念认识下拼命的 减轻自己的体重,而 最终告别了喜欢她的 歌迷们。
神经性厌食症
Shavelson认为,神经性厌食与 自我概念混乱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具体表现在: (1)神经性厌食易发于青少年, 青少年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 也是自我概念容易出现混乱的时期。 (2)神经性厌食女性多见。女性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自尊水平降低而 男性的自尊水平升高社会对女性身体 外表上的期待要远高于男性,使得女 性身体自尊水平要低于男性。
自我成败归因
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 1896— )(1958)和维 纳(Weiner)(1972)提出并建立了一套从个体自身的立场解 释自己的行为的归因理论。 个人将根据自己所体会到的成败经验,并参照自己所了解的一 切,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提出六方面的归因解释,这就是 1)能力:个人应付此项工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 2)努力:一个人反省此次工作是否尽了最大努力。 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对此次工作感到困难还是容易 4)运气:一个人自认为此次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好坏有关。 5)身心状况:凭个人感觉工作当时的心情及身体健康状况。 6)别人反应:在工作当时及以后别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态度。
自我概念与身心疾病
有时候疾病不仅仅是疾病本身,它有时候只是 一种语言在向你传达某种身体或心理的不适要你进 行关注并作出适当的调整。而只有在你对这种信号 漠不关心,继续累积这种不适的时候,疾病才会超 越某种信号的功能给你的身体造成极大的损害。 我们是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连接的,身体 不只是身体的身体,还是心理的身体。心理不但是 心理的心理还是身体的心理。所以疾病的身体原因 与心理原因是不可分的。所以一切治疗应当关注这 两方面。而自我概念在这些身体、心理因素影响中 起着认知过滤,影响调节的作用。有些疾病也许重 要的并不在于疾病本身,自我认知观念上的改变有 时候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消极自我概念的影响
案例:勇已经读完硕士,并有一个不错的工作,各 方面也很优秀尽管还是觉得周围的人都比自己强。 由于自卑,到了35岁还不敢谈女朋友。曾有不少 女孩子追过他,但他总是感到自卑,使劲地躲, 直到人家对他失去耐心和兴趣。他还经常责备自 己,对自己的言谈举止、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观点 总感到十分不满。 自我概念是一个与自我相关的认知性要素,自我 的认知源于客观现实,但认知中却夹杂了很多的 主观成分这就使得认知偏差的出现从而对一个人 产生重要的影响。勇有一个消极的自我概念,只 关注自己的消极面,即使自己的优点也被认知为 缺点和不足。对此应当帮助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 念。
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 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 当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 时,他们也就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甚至破罐 子破摔。很显然,通过保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 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在这 个意义上,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 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于“学会做人”有着 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我概念的组成
- 身体意像(body image)
-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
- 自我认同(personal identity)
身体意像(body image)
人们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感受。 包括身体外形、身 体功能、性功能和健康状况。
特点:1.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2.是一个获得性概念; 3.受经历、环境、他人等的影响
控制观(locus of control)
内控型 将事物结果归因于个人的行动和选择 常与积极的自我概念相联系 外控型 将事物结果归因于命运、运气或外部力量 多与消极的自我概念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