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与人格培养

合集下载

人格与自我概念了解个性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人格与自我概念了解个性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人格与自我概念了解个性对自我认知的影响人格是每个人内在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方式,以及个体与外界的互动方式。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对内心感受、行为和外貌的一种主观理解。

人格与自我概念密切相关,个体的个性特征会对其自我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格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分析这种影响。

一、人格特质与自我认知人格特质是个体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通常可以分为五大领域: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不同的人格特质对自我认知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1. 外向性: 外向性的个体喜欢社交、活跃且富有冲动性。

他们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对自我评价较高,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然而,外向性极端的个体可能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导致过度依赖外部评价,从而影响自我认知的客观性。

2. 神经质: 神经质倾向的个体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

他们通常对自己过于严苛,自我认知可能偏向消极和自我怀疑。

过度的神经质特质可能导致对自身价值的低估,影响个体自我认知的完整性。

3. 开放性: 开放性取向的个体乐于接受新的经验和观点。

他们对自我认知较为开放,能够接纳和调整自身认知的局限。

这种灵活性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4. 宜人性: 宜人性的个体友善、合作且慷慨。

他们通常对自己持积极态度,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宜人性个体通常具有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自我认知。

5. 尽责性: 尽责性的个体有较高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他们通常能够较好地评估自身能力和表现,并根据自身目标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尽责性的个体往往拥有更为准确和自信的自我认知。

二、人格发展与自我认知人格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体经历的各类经历和外界的评价均会对其自我认知产生影响。

1. 童年期对人格的影响: 童年期的经历对个体的人格发展和自我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子女关系、积极的社交互动和教育环境有助于个体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征和积极的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特征的全面把握。

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的社会经验、文化背景、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

一、自我概念的构成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维度。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满意度、自尊心和对自己的评价等。

自我认知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形象、身份特征、自我观念、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

个体通过对自身的身体特征、个性特点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我接受度和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其自我评价,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评价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体自身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阶段。

在幼儿期,个体开始建立基本的自我认知,包括身体形象、性别认同、情感表达等方面。

在儿童期,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认知。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初步的自我概念。

在成年期,个体的自我概念逐渐稳定和完善,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也更加明晰和全面。

自我概念的发展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个体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认知发展水平、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形成,需要关注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

罗杰斯人格理论及自我概念

罗杰斯人格理论及自我概念

两大人格理论差异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 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提 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意识结构说, 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 个系统所构成。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 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 各种本能欲望和冲动。这些冲动和欲望被排斥或压抑在意 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以 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 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 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 是,当“ 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 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二、马丁布伯的存在主义对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以马丁布伯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其实也是一种关注人的哲学。 存在主义中所表述的存在是个体的存在,这种理论认为, 只 有从个体的存在出发, 才能理解人生的意义, 并把孤立的人 的非理性的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存在主义注定要以 人为中心, 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重视人的存在体验。 三、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对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 响 以詹姆士和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 人们所能认识的, 只限于经验。所以实用主义十分重视从个 人的经验出发, 主张用行为的相应效果来证明思维的合理性 和现实性。实用主义忠于事实, 根据事实的效果来进行判断 或是修正概念, 重新将为了人确定为哲学的最终目的。事实 上, 自皮尔士创建实用主义以来, 作为一种以自我为核心的 哲学精神和思维方式, 深深影响着其后所出现的各种社会思 潮,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实用主义的 影响。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自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形成。

自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以来,自我意识在心理学领域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自我意识和人格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主题之一。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自我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自我是指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或是各种身心状况的总和。

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自我、精神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

在西方,自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

一般而言,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行的,对于ego,则一般为思辨性探讨。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

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举例来说,个体对自己身高、相貌、健康状况、性格或是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自我认知;而对自己身高、相貌的满意与否产生的愉悦和自卑情绪,对自己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自我情感;根据自己外在条件而扬长避短地装扮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就属于自我意向的范畴。

自我意识是在自我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和分化出来的。

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可以把自己与客观世界、自我与非我区别开来的时候,自我意识也才出现。

人格相关概念的定义

人格相关概念的定义

人格相关概念的定义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独特特质和特征的集合。

它是个体与他人交往和适应环境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被遗传因素所决定,同时也受到环境和个体经历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与人格相关的概念的定义:
1. 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个体对自身存在和行为的了解和感知。

2. 自尊(Self-esteem):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自信心的评判和认知。

3. 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个体对自己的个性、能力、价值和身份的认知和理解。

4. 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s):个体相对稳定和一致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倾向,如外向性、神经质、责任心等。

5. 人格类型(Personality types):根据个体的特征和行为模式进行分类的不同人格类型的集合,如Myers-Briggs类型指标等。

6.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人格的异常表现,可能导致个体在社交和适应环境中出现问题,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

7. 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个体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变化,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人格模式的过程。

8. 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研究人类个体差异、人格理论和人格评估等方面的心理学分支。

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对个体人格的理解和研究,有助于理解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以及在适应和处理各种情境中的表现。

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稳定性与变化性可能的自我

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稳定性与变化性可能的自我

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稳定性与变化性可能的自我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和了解,包括自己的特点、价值观、能力和角色等。

它是相对稳定和持续存在的,但同时也可能会受到外部环境和经历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人格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人格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可以受到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和成长阶段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稳定性与变化性取决于多种因素:
1. 成长与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自我概念和人格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在青少年时期,个体更容易出现自我认同和自我探索的阶段,而在成年后可能更加稳定和成熟。

2. 环境与社会因素:外部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和人格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都可以塑造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

3. 经历与学习:个体的经历和学习对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的经历和学习可以促使个体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人格特点,而负面的经历和学习可能导致自我概念和人格的负面变化。

4. 内在价值观与目标:个体的内在价值观和目标也会影响其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稳定性与变化性。

当个体的价值观和目标发生变化时,自我概念和人格也会做相应的调整。

综上所述,自我概念和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但也会受到外部环境、发展阶段、经历和学习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人类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及其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及其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
子 一年级 (=16 n 7) 二 年级 (=l 1 n 3) 三年 级 (=1 8 1 2) 3 F f
10 3 .9 - .6 * 24 6 15 8 .4 —0 39 .3
—0 58 .5

对象与方法
i对 象 .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 的方法对成都艺术职业学院 4 0 8 名学生
进 行调查 ,其 中有 效 问卷 45份 ( 3 男生 18 8 人、女生 2 7 ) 4人 ,
有 效率 为 9 .%。 06
3 .0 .4 34 ±61 8 9 .7 .3 8 2 ±84 5 8 .5 .6 4 9 ±76 9 8 3 6 1 士l.8
t 值 1 3 .0 8 - .l. ・ 369 . 、 06 4 .9 - 2 4 2.5 * 一 .3 O30

()高职生 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分析。从表 1 1 中可以看出,
自主性、过 渡性、实践性等特点,自我 的发展 既是实 现自我统 在 自我概念总分上女生高于男生 ,但没有显著的差异。而生理自 的过程,也是个体形成健康人格 的发展过程。 目前高职教 我、心理 自我 、社会 自我 、自我批评、 自我满意 以及 自我 行动 “ 育的蓬勃发展,人们对高职院校大学生 的心理健康问题 越来越 维度上 的不同性别无显著性 差异。在道德 自我、家庭 自我和自 关注。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介绍了高职 院校大学生 自我概 念的特 我 认 同方 面 ,男 、女生 均 有 显著 差 异 ,且 p 00 , 即女 生 明显 < .5
CE E中国电力教育 P

D I O 编码 : 0 3 6/ . s . 0 — 0 92 1.4 0 5 1 . 9 j sn 1 7 0 7 .00 0 .7 9 i 0

心理学人格理论与自我认知

心理学人格理论与自我认知

心理学人格理论与自我认知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独特的行为、思维和情感模式。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理解和解释人们的个体差异以及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人格理论涉及到很多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其中自我认知在人格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人格理论的概述人格理论是关于个体差异和人格特征的研究。

它主要有两个不同的基本观点,即trait观点和过程观点。

- Trait观点:trait观点认为人格是一组相对稳定和常见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不同的情境下保持一致。

trait观点的代表性理论有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和Big Five人格特质理论。

- 过程观点:过程观点认为人格不仅由特质决定,还受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情境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过程观点的代表性理论有社会认知理论和发展性人格理论。

二、自我认知的作用自我认知是人们对自己内心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看法、感受和行为的认知。

它在人格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重要的影响。

1.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它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密切相关。

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身份认同、自我价值、自我能力等因素。

2. 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评估。

高自我监控的个体更加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受到情境的影响。

低自我监控的个体更注重内部的自我评价标准,更能独立思考和决策。

3.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心。

它对个体行为的主动性和坚持性具有重要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动力和勇气去追求目标和应对困难,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容易退缩和放弃。

三、人格理论与自我认知的关系人格理论和自我认知是紧密相关的,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

1. 人格理论对自我认知的作用:人格理论提供了对个体行为和思维模式的解释和理论基础,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

例如,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提供了个体自我评价和行为模式的参考标准,发展性人格理论揭示了个体在生命周期内的人格变化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成为卓越的演说家,他付出超过常人 几倍的努力。为了练发音,他把小石头 含在嘴里朗读;为了去掉气短的毛病, 他一边在陡峭的山路上攀登,一边不停 地吟诗;他在头顶上悬挂了一把剑,为 了是把说话耸肩的毛病改掉;还将自己 剃成阴阳头,只为能在家中安心的练习 演说……
德摩斯梯尼不光训练自己的发音,而且努力提 高政治、文学修养。他研究古希腊的诗歌、 神话,背诵优秀的悲剧和喜剧,探讨历史学 家的文体和风格。柏拉图是当时公认的独具 风格的演讲大师,他的每次演讲,德摩斯梯 尼都前去聆听,并用心琢磨大师的演讲技 巧…… 经过十多年的磨练,德摩斯梯尼终于成为一 位出色的演说家,他的著名政治演说为他建 立了不朽的声誉,他的演说词集结成册,成 为古代雄辩术的典范。
自我概念形成不仅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 面,引导儿童一开始就形成积极的自我 概念是一种先定的教育定向。自我概念 就像一个过滤器,进入心理世界的每一 种知觉都必须通过这一过滤器。知觉通 过这一过滤器时,它会被赋予意义,而 所赋予的意义则高度决定于个人已经形 成的自我概念。
自我期望作用
心理学家伯恩斯1982年指出,儿童对于 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并 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其后继的行为也决定于 自我概念的性质。 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他的自我期望值高。 当他取得好成绩时就认为这是意料中的事,好 成绩正是他所期望的。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 当他取得差成绩时,却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假如偶尔考了个好成绩,却觉得喜出望外。反 过来,差的成绩又加强了他消极的自我概念, 形成恶性循环。
定 义
•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对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理念(idea)、情感情感与态度的综合。亦即 是对自己整体的看法(DuBois, Felner, Brand, Phillip, and Lease, 1996)。 自我概念(self concept)是自我假设的統合(selfhypothesized identity) ;是概括性的统合 (global identity)即個人對自己整体性的想法 与观点;是复合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的 组合这些概念是因适应个体扮演的不同角 色发展而來
自我概念的组成
- 身体意像(body image)
-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
- 自我认同(personal identity)
身体意像(body image)
人们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感受。 包括身体外形、身 体功能、性功能和健康状况。
特点:1.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2.是一个获得性概念; 3.受经历、环境、他人等的影响
自我解释作用
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
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 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 学生A和学生B都考95分。学生A平时认为自 己能力一般,对这门功课学习有些困难,对于 这次考95分感到欣喜,鼓舞他继续努力争取更 好成绩。而学生B平时对这门功课很感兴趣, 学习也很有信心,一般都取得好成绩,这次考 试却由于粗心只考95分,认为是失败和挫折, 感到懊恼、沮丧,决心再努力,决不再考这样 的成绩。这说明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简单 决定于他获得多大的成功,还决定于他的抱负 水平,以及个人如何解释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
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 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长了10 倍,由于男孩怎么都不肯卖,竟被传 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 把一切告诉院长,并问为什么会这样。
院长没有笑,他望着男孩慢慢说道:“生命 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 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 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吗? 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 意义,有价值。如果你把自己都不当回事, 那别人就更瞧不起你。生命的价值首先取 决于你自己的态度。在别人肯定你之前, 你先得肯定自己。”
控制观(locus of control)
内控型 • 将事物结果归因于个人的行动和选择 • 常与积极的自我概念相联系 外控型 • 将事物结果归因于命运、运气或外部力量 多与消极的自我概念相联系
自我概念的作用
• • • • 自我引导作用 自我解释 自我期望 自我成败归因
自我引导作用
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

• 认识自己的故事 • 做好你自己的故事 • 改变的故事

故事中的思考
认识你自己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小男孩,常常悲 观的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 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 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真卖, 无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 地发现有不少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 愈出愈高。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了 笑,要他明天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 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钱要买这块 石头。
身体意像偏差的例子
神经厌食症 王某,女,17岁,学生。因厌食、消瘦、
毛发脱落、闭经9个月住院。入院前9个月患者参加 学校舞蹈队,自认为肥胖(自测体重公式为身高cm105-8kg)影响体型而主动节制饮食,先是主食及肉类, 以后只吃蔬菜及零食,还常食后刺激咽部引吐,体 重由48kg降至38kg,家人劝阻无效,仍觉太胖,常以 大量饮水及几块饼干充饥,逐渐出现进食后腹胀, 恶心,厌食,食量减少,且停经,阴毛、腋毛及头 发脱落,怕冷,便秘,就诊于数家医院,治疗1个月 稍有好转,仍然进食很少。常易生气,情感抑郁, 身体极虚弱,消瘦明显,多次出现轻生念头。既往 体健,学习成绩好,为独生女儿,受父母溺爱,较 任性。 其实王某并不胖只是在自己眼里认为自己是胖的。 这种关于身体意象认知的偏差使她拼命去节食减肥 从而极大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积极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积极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什么, 并且会尽量扬长避短。他们喜欢现在的自己,不论 是外貌、性格等任何方面。他们不会仅仅听了别人 的评论,就轻易改变自我概念。他们爱自己也爱别 人,所以很快乐、很自信。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解 决所面临的问题,这就使他有勇气和胆量去尝试新 的领域,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富有创 造精神,因而会获得更多的机遇,更有可能获得成 功。简言之,自我概念积极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他们 不惧怕失败和挫折,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渡过难关, 只要自己不放弃努力,所以他们敢于去行动,给自 己机会。
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 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 当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 时,他们也就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甚至破罐 子破摔。很显然,通过保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 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在这 个意义上,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 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于“学会做人”有着 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我概念与人格培养
漳州师范学院


• 前言 • 自我概念的定义、内容、理论研究及作用 • 健康人格模式
奥尔波特“成熟者”模式 罗杰斯“机能充分发挥者”模式 马斯洛“自我实现者”模式 狄克﹒狄维士(美)归纳健康人格的23要素
• 健康人格的培养 • 自我概念与人格培养
我是谁?
自我之问
–我是谁? –我认为我是谁? –別人认为我是谁? –我想人们认为我是谁? –我想成为誰? –人们想要我成为谁? 这六个追问构成了自我概念的构成维度
消极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消极的人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 是看到自己不如意的地方,或者总是觉得别人比自 己好,所以经常很自卑或者经常嫉妒别人。他们不 爱自己也不爱别人,每天都不高兴 ,总是在抱怨: “老天为什幺对我这么不公平!” 他们怀疑自己 的能力,在困难面前畏惧不前,甚至放弃了努力, 因而也就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机缘。自我概念混乱的 人 他们会为了别人的一句赞美而高兴异常,觉得 自己无所不能;但又会为了别人的一句批评而垂头 丧气,觉得自己一钱不值。他们很爱别人,但不知 自己是否值得爱,所以他们经常时喜时悲,不知道 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自我成败归因
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 1896— )(1958)和维 纳(Weiner)(1972)提出并建立了一套从个体自身的立场解 释自己的行为的归因理论。 个人将根据自己所体会到的成败经验,并参照自己所了解的一 切,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提出六方面的归因解释,这就是 1)能力:个人应付此项工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 2)努力:一个人反省此次工作是否尽了最大努力。 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对此次工作感到困难还是容易 4)运气:一个人自认为此次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好坏有关。 5)身心状况:凭个人感觉工作当时的心情及身体健康状况。 6)别人反应:在工作当时及以后别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态度。
自我概念与身心疾病
神经厌食症 卡伦· 卡朋特逝世于 1983年2月4日,她因 减肥而患神经性厌食 症而死。其实卡伦并 不胖只是在肥胖的自 我概念认识下拼命的 减轻自己的体重,而 最终告别了喜欢她的 歌迷们。
神经性厌食症
Shavelson认为,神经性厌食与 自我概念混乱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具体表现在: (1)神经性厌食易发于青少年, 青少年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 也是自我概念容易出现混乱的时期。 (2)神经性厌食女性多见。女性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自尊水平降低而 男性的自尊水平升高社会对女性身体 外表上的期待要远高于男性,使得女 性身体自尊水平要低于男性。
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待的消极, 而且也决定了人们只能期待外部社会消极的 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 有着接受的准备,也决定了他们不愿更加努 力学习,决定了学习对于他们不再有应有的 吸引力,丧失了信心与兴趣。 由于自我概念引发与其性质相一致或自我 支持性的期望,并使人们倾向于运用可以导 致这种期望得以实现的方式行为,因而自我 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