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患儿的常见症状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小儿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下面将详细介绍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小儿川崎病的典型表现包括持续性高热、结膜充血、唇、口腔和舌头黏膜充血、皮疹、手足红肿、淋巴结肿大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多器官受累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有些患儿可能并不具备典型表现,因此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和体征,及时进行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在诊断小儿川崎病时,实验室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凝血功能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抗DNA抗体等免疫学检查。
这些检查项目有助于确认炎症反应程度、心脏受累情况以及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三、心脏超声检查。
小儿川崎病患儿在发病后2周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冠状动脉瘤、心肌炎等心脏并发症的情况。
心脏超声检查对于小儿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及时发现心脏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外,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
如血清免疫球蛋白、心肌酶谱、心电图、血清抗心肌抗体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小儿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合心脏超声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全面评估患儿的病情,及时明确诊断,有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小儿川崎病的诊断,医生需要全面综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心脏超声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
川崎病健康教育

川崎病健康教育标题:川崎病健康教育引言概述: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因此,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了解川崎病的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川崎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种疾病。
一、川崎病的症状1.1 高热:患儿突然出现高热,持续时间较长,不易退热。
1.2 皮疹:多呈现红色斑疹,可伴有脱皮。
1.3 口腔黏膜炎症:口腔粘膜潮红、充血,舌头呈草莓状。
二、川崎病的治疗2.1 高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可降低心脏并发症的风险。
2.2 抗炎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可减轻炎症反应。
2.3 营养支持:保证患儿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促进康复。
三、川崎病的预防3.1 预防感染:避免患儿接触感染源,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清洁,减少病原体传播。
3.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病变,进行早期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四、川崎病对儿童的影响4.1 心脏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瘤、心肌炎等。
4.2 生长发育受影响:可能导致生长迟缓、发育延迟。
4.3 心理影响:长期疾病治疗可能给患儿带来心理负担。
五、家长和教师的应对措施5.1 了解疾病知识:及时发现疾病症状,避免漏诊。
5.2 关注患儿情绪:给予患儿关爱和支持,帮助其度过治疗期。
5.3 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川崎病是一种严重的儿童疾病,家长和教师应该加强对该病的了解,及时发现症状,进行治疗和预防。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帮助更多人了解川崎病,保护孩子的健康。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
①发热:体温可达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1~2周,甚至更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
②球结膜充血:于起病后3~4天出现,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
③唇及口腔表现:唇充血皴裂,口腔粘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凸起、充血,呈草莓舌。
④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
⑤皮肤表现:皮疹在发热或发热后出现,呈向心性,多形性,常见的为斑丘疹,多形红斑样或猩红热样,无疱疹及结痂,持续4-5天后消退。
⑥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者双侧,坚硬有触痛,表面不红,无化脓。
病初出现,热退时消散。
2、心脏表现:
于病程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
发生冠装动脉瘤或狭窄者可无临床表现,少数可有心肌梗死症状。
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在病程第2~4周,但也可发生在疾病的恢复期。
心肌梗死和冠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3岁以下的男孩,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的高位因素。
3、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腹痛、呕吐、腹泻、麻
痹性肠梗阻、肝肿大、黄疸等)、关节痛和关节炎。
川崎病课后总结

川崎病课后总结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其特点是高热、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皮疹和淋巴结肿大。
本文将对川崎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
一、病因川崎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有研究发现与感染、免疫异常和遗传因素有关。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以及免疫系统异常都可能是引发川崎病的原因之一。
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但典型病例的特点是高热持续5天以上,并伴有以下症状: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皮疹、手足红肿和淋巴结肿大。
此外,川崎病也可累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表现为心血管病变、肝功能异常、腹痛、腹泻等。
三、诊断川崎病的诊断依据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疾病。
一般来说,如果患儿出现高热5天以上,并伴有上述典型症状,应考虑川崎病的可能性。
此外,实验室检查也对诊断川崎病有一定帮助,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四、治疗川崎病的治疗主要是以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为基础。
一般来说,患儿被确诊为川崎病后应及早开始治疗,以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
免疫球蛋白可降低炎症反应,而阿司匹林则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五、预后大部分川崎病患儿经适当治疗后病情能够缓解,预后良好。
然而,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病变、心肌炎等。
因此,对于川崎病的患儿,家长应及时就医,并严格按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和复诊。
六、预防目前尚没有特效的川崎病疫苗,但一些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和定期接种疫苗可能有助于降低川崎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也是预防川崎病的重要措施。
总结起来,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主要依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疾病。
针对川崎病的治疗主要是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及早治疗可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在预防方面,尚无特效疫苗,但母乳喂养、定期接种疫苗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川崎病健康教育

川崎病健康教育引言概述: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
该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心血管并发症至关重要。
因此,川崎病的健康教育对于家长和医护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川崎病的健康教育内容。
正文内容:1. 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1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遗传和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1.2 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2.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1 川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等。
2.2 诊断川崎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
3. 川崎病的治疗和护理3.1 川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抗炎药物、免疫球蛋白和抗血小板药物等。
3.2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患儿的卧床休息、饮食调理和皮肤护理等。
4. 川崎病的并发症和预防措施4.1 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是心血管病变,如冠状动脉瘤等。
4.2 预防措施包括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感染和定期随访等。
5. 川崎病的家庭护理和康复5.1 家庭护理包括定期监测患儿体温、观察皮肤状况和饮食调理等。
5.2 康复主要包括心理支持、康复训练和定期复查等。
总结: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心血管并发症至关重要。
川崎病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和护理、并发症和预防措施,以及家庭护理和康复等。
家长和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川崎病的了解,提高对患儿的护理水平,以促进患儿的康复和健康成长。
川崎病确诊金标准

川崎病确诊金标准川崎病,也被称为川崎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疾病。
它通常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主要表现为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等症状。
尽管川崎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早期确诊对于治疗和预防其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川崎病的确诊金标准,以便医生和家长对川崎病进行及时识别和治疗。
川崎病的确诊需要依据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
下面将按照常规的诊断流程,详细介绍川崎病的确诊金标准。
一、病史和初诊表现的评估在初步评估患儿时,医生需要了解病史和观察患儿的初诊表现。
一般而言,川崎病的特征性症状包括连续性高热超过5天、皮疹、结膜充血、咽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此外,患儿可能还会出现唇红、舌苔脱落、手掌足底红肿等非特异性表现。
二、全身炎症指标的检查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因此全身炎症指标的检查对于川崎病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指标主要包括C反应蛋白(CRP)和血小板计数。
在川崎病患儿中,CRP水平显著升高,通常超过100mg/L。
同时,血小板计数呈现明显增加,可以达到50×10^9/L以上。
三、心脏病变的评估川崎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是冠状动脉病变。
因此,对于川崎病的确诊,需要进行心脏病变的评估。
了解患儿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图结果对于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病变的典型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狭窄或闭塞。
四、其他可辅助诊断的检查除了上述几项重要的检查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可辅助诊断的检查可供参考。
例如,川崎病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和血沉常常升高,血沉可超过50mm/h。
此外,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的测定也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断。
综上所述,川崎病的确诊金标准包括病史和初诊表现的评估、全身炎症指标的检查、心脏病变的评估以及其他可辅助诊断的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医生能够准确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川崎病,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但需要注意的是,川崎病的确诊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没有单一的指标可以完全确定诊断结果。
川崎病健康教育

川崎病健康教育标题:川崎病健康教育引言概述: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容易被误诊或者漏诊,给患儿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对于川崎病的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预防川崎病。
一、病因1.1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清晰,但可能与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1.2 病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和免疫异常等方面。
1.3 川崎病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家族史中有川崎病病史的儿童更容易患病。
二、症状2.1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结膜充血、咽喉炎、手足红肿等。
2.2 部份患儿可能浮现皮疹、心脏炎、关节炎等症状。
2.3 川崎病患儿可能会浮现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心脏并发症。
三、诊断3.1 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儿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3.2 临床医生通常会根据患儿的发热、结膜充血、皮疹等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3.3 血液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对于川崎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4.1 川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炎、抗凝和免疫调节治疗。
4.2 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治疗。
4.3 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导管手术等治疗措施。
五、预防5.1 目前尚无特效预防川崎病的疫苗,但家长可以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来预防疾病。
5.2 避免接触感染源、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身体清洁等措施也有助于预防川崎病。
5.3 定期体检、避免疲劳、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也是预防川崎病的重要措施。
结语:通过对川崎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详细介绍,希翼能够增加大家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提高对川崎病的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并治疗患儿,降低疾病对患儿的危害。
川崎病的健康教育不仅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也是社会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一环。
川崎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与预防措施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血管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川崎病通常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主要特征包括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手足红肿等症状。
本文将从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1.免疫失调: 学者普遍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血管炎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免疫调节异常。
免疫细胞激活、细胞因子释放和自身抗原损伤等因素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引发炎症反应。
2.遗传因素: 遗传倾向也是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之一,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有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与川崎病的易感性有关。
3.感染因素: 某些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可能是川崎病发病的触发因素之一。
病毒感染能够引起机体免疫紊乱,导致病理过程的发生。
川崎病的预防措施1.早期诊断: 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应该重视病情的早期观察和诊断。
医学专家指出,对于出现持续高热、皮疹等症状的儿童,应该及时就医咨询。
2.免疫调节疗法: 川崎病的治疗目前主要侧重于免疫调节疗法,包括抗炎消炎、对症治疗等方式。
及时合理地使用抗炎药物等治疗手段,有助于减轻病情。
3.生活方式调整: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调整对于预防川崎病也很重要。
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合理的运动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病的风险。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对于该疾病我们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加强早期诊断与干预,以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希望这篇文档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以上为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与预防措施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崎病患儿的常见症状
1.发热,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疹,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
3.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
4.常见双侧结膜充血.
5.手掌红肿, 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指(趾)端膜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肛周脱皮
6.淋巴结肿胀,常见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
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与感染,免疫反应有关;
皮疹、黏膜改变:与潜在的皮肤黏膜感染,小血管炎有关;
心血管并发症:与该病病理变化为血管周围炎、血管内膜炎和全层血管炎,涉及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有关。
最严重的病变在心脏,特别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发生栓塞、动脉瘤、心肌梗死;
焦虑与缺乏有关疾病表现、治疗及活动饮食方面知识;
治疗中药物的副作用:与用药时间长、剂量大有关。
护理目标
1、使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2、杜绝发生皮肤黏膜感染;
3、减轻患儿恐惧、焦虑心情,适应环境,主动配合治疗;
4、注意病情变化,防止心血管病并发症发生;
5、帮助患儿及家长了解有关疾病表现、治疗主要方法及护理等方面的知识;
6、熟悉治疗中药物的药理副作用,注意病情变化,防止药物副作用发生,并及时处理。
护理要点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给予清淡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注意心血管损害症状
护理措施
1.发热护理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每日开窗通风2次~3次,维持室温20℃~
22℃,湿度50%~60%。
川崎病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持续发热,体温过高易致高热惊厥,定时测体温、密切观察十分重要。
体温波动于39.0~41.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
每4小时监测体温1次,及时准确记录。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动态变化,必要时可1次/1h~2h,若体温高于38.5℃可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持续冰枕、额头冷敷。
若高热持续不退,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汗出较多者切忌汗出当风,随时用干毛巾为患儿擦汗。
应及时更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保暖。
患儿口渴明显时,应鼓励多饮水或果汁,保持水份供给;。
若汗出较多时,可让患儿服淡盐水。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2.口腔护理患儿有口腔咽部黏膜充血、糜烂、小溃疡、唇皲裂,每日口腔护理2次,动
作轻柔;漱口液选用1%~2%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鼓励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增加食欲,评估患儿进食能力,防止继发感染;唇干裂者可涂液体石蜡油。
也可给予银花、甘草煎水,凉后漱口。
口腔护理时观察口腔有无感染、溃疡等情况,养成餐前餐后漱口的良好习惯,保证口腔清洁,以防感染,动作轻柔。
3.饮食护理由于患儿发热、口腔粘膜充血、糜烂影响其食欲,甚至不肯进食,为保证
机体需要,增强机体抵抗力,要了解患儿的平时饮食习惯,予含各种营养素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避免摄入过热、过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食物宜温凉,不能自己进食的患儿给予耐心喂食,必要时静脉营养,尚未断奶的患儿则要求其母亲多进营养丰富的食品,特别要增加每天所进液体量(肉汤、鸡汤、鱼汤等),以求增加奶量和提高奶的质量。
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则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有利于机体迅速康复。
4.眼部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指导患儿勿揉眼睛,必要时遵医嘱予以滴眼液
滴眼,预防继发感染。
5.皮肤护理患儿皮肤出现广泛硬性水肿、红斑时,应协助家属做好患儿的生活护理,修
剪指甲,告之勿搔抓皮肤,每日清洁皮肤2次,每次便后及时清洗臀部,并擦干外涂鞣酸软膏,衣裤应柔软,每日更换,保持床单清洁平整。
保持皮肤清洁,定期用温水擦浴,擦时不要用力过猛,使皮肤破损,不可使用刺激性洗涤用品。
衣被宜松软舒适保持干燥清洁。
疹块瘙痒者,防止患儿抓破皮肤。
有脱屑时,应使其自然脱落,防止患儿用手剥皮屑,以免撕破皮肤,引起感染。
6.惧怕或焦虑对策向患儿介绍病室环境及四周小伙伴,鼓励患儿与同室病友交往,转
移注重力,让患儿把内心害怕的事情讲出来,并告诉其这些害怕是正常的。
取得患儿家长的合作,共同安慰患儿,做患儿的工作,请患儿父母陪伴,减少或消除引起惧怕的适应性相关因素。
7.防范潜在并发症护理急性期患儿绝对卧床休息,每4h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
压各1次。
注重心律、心音改变及有无心包摩擦音等,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协助做好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等检查,密切观察患儿有无乏力、心悸、胸闷、头晕、出汗或烦躁不安等症状,做好观察记录。
年长儿诉说心前区疼痛并有惧怕感应怀疑心肌梗死的可能,如同时伴神志障碍、四肢湿冷、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则提示心源性休克,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积极抢救。
8.疾病及健康知识宣传通过讲解、对患者及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教患儿及家长有关疾
病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方法、服药注重事项及饮食等方面的知识,在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嘱患者注重休息与活动、饮食与营养、服药及定期复诊等。
9.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 1.口服阿司匹林观察阿斯匹林具有抗炎、抗凝作用,是治疗川
崎病的主要药物,应保证准确及时给药,阿斯匹林胃肠道反应较大,易引起恶心、呕吐,长期使用可诱发药物性溃疡甚至出血,应向家长明确说明。
给予肠溶制剂且饭后服药,亦可将其溶解于少量温开水中饮服。
对婴幼儿磨碎溶解后服用,如有呕吐应准确估算药量,重新补吃,保证药物剂量。
观察有无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大便的色量及性质;
有无变态反应及中毒反应如哮喘、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反应严重者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2.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护理丙种球蛋白溶液为血液制品,易被污染。
使用前认真检查质
量,开启后立即使用,未用完要废弃,注射时只能用5%葡萄糖液或药厂配带的液体稀释后单独静脉滴注。
输注过程中,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控制液体滴速,一般在开始输注的0.5h内液速为5滴/min~10滴/min,0.5h后液速为15滴/min~20滴/min,用输液泵控制速度最好。
避免与头孢哌酮钠同一条静脉输入,因为两者可产生配伍禁忌引起凝结块。
大多数患者无不良反应,但仍需注重观察,一旦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症状,可减慢输液速度或暂停输液;如症状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发绀、荨麻疹等,立即停药,给予输氧、保暖,配合医师予抗过敏治疗。
出院指导
教育家长高度重视防止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重要性;
对家长进行饮食、活动、个人卫生、护理措施等方面指导;反复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遵医嘱继续服用阿司匹林,避免漏服,不可随意停药、减量,必须在医师指
导下进行,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并定期复查血常规。
生活要有规律,制定活动及休息计划,避免剧烈运动。
出院后限制活动量,1年内不参加剧烈体育运动,多饮水,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定期做超声心动图,每隔3~6个月复查一次,定期复查血小板和血
沉,特别强调按期复查的重要性。
接受丙球治疗的患儿,如需注射麻疹疫苗至少间隔11个月,其它预防接种3个月后照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