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废水脱色最新方法
印染废水中色度的去除

印染废水中色度的去除印染工业废水色度较大,会给印染废水的排水带来不良影响,而这些有色污染物也是一种有毒物质。
在印染废水的处理工程设计中,不能仅仅考虑色度的达标排放,同时还需考虑色度与COD等污染物的去除率。
我公司认为,印染废水处理的脱色最好采用生化处理。
生物法脱色是利用微生物酶来氧化或还原染料分子,破坏其不饱和键及发色基团。
脱色微生物先将染料分子吸附和富集,接着再生物降解。
染料分子通过一系列氧化、还原、水解、化合等活动,最终降解成简单无机物或转化为各种营养物及原生质。
染料分子细微的结构变化会影响脱色率,而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结构的染料去除率差别较大,染料浓度对脱色率也有一定影响,高浓度染料(染料本身有较强的生物毒性)会抑制微生物活性,影响脱色效果。
好氧工艺是常见的处理工艺,但由于染料分子的抗生物降解性强,处理过程中BOD5/COD比值下降(可生化性变差),致使普通的好氧工艺对废水色度、COD去除率不高(60~70%)。
通过向曝气池中投加铁盐、活性炭等吸附物质,可延长难降解物质在系统内的停留时间,提高曝气池的活性污泥浓度,降低污泥负荷,从而提高系统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
近年开发的厌氧(水解酸化)好氧处理工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好氧工艺的不足。
但仅靠生化处理工艺仍无法满足色度和COD稳定达标的要求。
针对企业的生产情况和不同水质,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和后续处理,可以确保色度和其他污染物能达标排放。
梭织布印染工艺通常有退浆废水、煮炼废水、染色废水等。
该类废水碱度大、色度高、COD高,并且水温也较高,使用染料种类繁多,有时在生产工艺中使用硫化染料,会含有一定量的硫化物,如果采用PVA作为浆料,混合废水中会含有一定量可生化性极差的PVA。
对该类废水单纯采用厌氧好氧或延时曝气等工艺,出水COD、色度均难以达标,在系统出水投加强氧化剂时,硫化物会转化成硫单质析出,出水呈稀米汤状的乳白色,色度还是难以达标。
在该类废水的处理中,如果在生化处理前增加物化处理设施,投加以硫酸亚铁和聚合氯化铝为主的脱色剂,可去除80%左右的色度,95%以上的硫化物,以及40%左右的COD,这其中还去除了部分难降解的大分子染料,如果再配以设计良好的生化工艺,该类废水的COD和色度均能稳定达标。
印染染料废水

臭氧概述
臭氧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不稳定、具有特殊 刺激性气味的浅蓝色气体。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 性能,在碱性溶液中拥有2.07V的氧化电位,其氧 化能力仅次于氟,高于氯和高锰酸钾。基于臭氧 的强氧化性,且在水中可短时间内自行分解,没 有二次污染,是理想的绿色氧化药剂。因此,臭 氧氧化方法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级氧化技术, 在水处理领域中臭氧技术已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应 用。臭氧应用于水处理过程中其作用主要是除臭、 脱色、杀菌和去除有机物。
臭氧法去除印染废水 色度
染料废水的危害
染料品种数以万计,印染加工过程中约有10%~20 %的染料随废水排出,每排放1t染料废水,就会污 染20t水体。废水中的染料能吸收光线,降低水体透 明度,造成视觉上的污染。染料废水是难处理的工 业废水之一,具有色度深、碱性大、有机污染物含 量高和水质变化大的特点。大多数染料为有毒难降 解有机物,化学稳定性强,具有致癌、致畸、致突 变作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还严重破坏水体、土 壤及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有效解决染 料废水治理问题是消除印染行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所 在。
超声波通过超声空化作用强化臭氧氧化能力, 提高臭氧利用率。超声空化作用原理是当有 一定功率的超声波辐射水溶液时,水中的微小 泡核在超声负压和正压的作用下急速膨胀和 压缩、破裂和崩溃。由于该过程发生在纳米 级到微米级的范围内,气泡内的气体受压后急 剧升温,可达到5000K。高温将气泡内的气液 界面的介质裂解产生强氧化性的自由基。
展望
(1)臭氧处理污水非常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在将来实际应用中将会占更大比例。 (2)臭氧技术上的缺陷依旧十分明显,在今后 工作中要降低臭氧处理成本和提高臭氧处理 效率。 (3)臭氧降解有机物上机理体系还没完全形成, 我们还有很大空间改进。
染色废水处理工艺

染色废水处理工艺
染色废水是指在纺织印染等行业中产生的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染料的废水。
染色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染料难以生物降解,因此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为了有效地处理染色废水,可以采用以下工艺:
1. 物理处理:通过沉淀、过滤、浮选等方法将废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去除,降低废水的浊度和色度。
2. 化学处理:通过加入化学药剂,如氧化剂、还原剂、聚合剂等,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染料进行氧化、还原、聚合等化学反应,从而使其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质。
3. 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和转化,从而达到去除有机物和染料的目的。
生物处理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膜法、曝气生物滤池等。
4. 膜分离技术:利用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染料进行分离和浓缩,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5. 其他处理方法:如化学氧化、光催化氧化、电化学氧化等方法也可以用于处理染色废水。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工艺组合来处理染色废水。
同时,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废水中的pH值、温度、流量等参数的控制,
以保证处理效果和处理成本的平衡。
四种印染废水处理方法

四种印染废水处理方法纺织工业进展重要拦阻之一是环保节能问题,环保的重要问题是废水处理,而约80%纺织废水来自于印染行业。
作为工业废水重要来源之一的纺织印染废水,其处理难度较大,不易处理,本文简要介绍四种印染废水处理方法,详见下文。
一、物理法(1)栅栏法:用于去除废水中纱头、布块等漂物和悬浮物。
重要有格栅和格网、筛网等。
(2)调整池:由于纺织印染废水水质水量变化大,必需设调整池,一般当废水量5000ffd时,调整池停留时间为4h;废水量2000t/d时,调整池停留时间为5h~6h;废水量小于1000ffd时,调整池停留时间为7h~8h。
(3)沉淀池:印染废水的悬浮粒小,故不经其它(如化学)预处理时,不宜直接进行沉淀处理,沉淀池又分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其中前者应用多。
(4)过滤法:在印染废水中接受的过滤多是快滤池,即在重力作用下,水以6m/h12m/h的速度通过滤池完成过滤过程。
二、化学处理法(1)中和法:在印染废水中,该法只能调整废水pH值,不能去除废水中污染物,在用生物处理法时,应把握其进入生物处理设备前pH值在6—9之间。
(2)混凝法:用化学药剂使废水中大量染料、洗涤剂等微粒子结合成大粒子去除,印染废水处理中需用的混凝剂有碱式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硫酸铝、明矾、三氯化铁等。
(3)气浮法:印染废水中含大量有机胶体微粒、呈乳状的各种油脂等,这些杂质经混凝形成的絮体颗粒小、重量轻、沉淀性能差,可接受气浮法将其分别;目前在印染废水整治中,气浮法有取代沉淀法的趋势,是印染废水的一种重要处理方法。
在印染废水中气浮处理重要接受加压溶气气浮法。
(4)电解法:该法脱色效果好,对直接染料、媒体染料、硫化染料、分散染料等印染废水,脱色率在90%以上,对酸性染料废水,脱色率在70%以上。
该法缺点:电耗及电材料耗量大,需直流电源,适宜于小量废水处理。
(5)吸附法:吸附法对印染废水的COD、BOB色去除特别有效,由于活性炭吸附投资较大,一般不优先考虑,近年来有泥煤、硅藻土、高岭土等活性多孔材料代替活性炭进行吸附的,对印染废水宜选用过滤孔发达的活性吸附材料。
染料废水脱色实验报告

染料废水脱色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方法对染料废水进行脱色的效果,并找到最佳的脱色方法。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染料废水样品- 不同的脱色剂(如活性炭、明矾、氯化铁等)- 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2.2 实验方法1. 准备染料废水样品,并记录初始浓度。
2. 将染料废水分成若干等量样品。
3. 使用不同的脱色剂对染料废水样品进行处理。
4. 对处理后的样品进行比色检测,记录脱色效果,并计算去除率。
5. 比较不同脱色剂的效果,找到最佳脱色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3.1 不同脱色剂对染料废水去除率的比较脱色剂去除率(%)活性炭80明矾65氯化铁85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活性炭和氯化铁在脱色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脱色效果,分别达到了80%和85%的去除率。
而明矾的脱色效果稍逊,只有65%的去除率。
3.2 脱色剂使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活性炭和氯化铁的使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结果如下:脱色剂使用量(g/L) 去除率(%)活性炭 1 50活性炭 2 80活性炭 5 90氯化铁 1 60氯化铁 2 70氯化铁 5 85由上表可知,活性炭和氯化铁的使用量对于脱色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
增加脱色剂的使用量,脱色效果逐渐增加。
但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增大脱色剂的使用量并不会进一步提高脱色效果。
在本实验中,当活性炭的使用量达到2 g/L时,脱色效果可达到80%以上。
而氯化铁的最佳使用量为5 g/L,此时脱色效果可达到85%。
4.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在本实验中,活性炭和氯化铁是两种有效的脱色剂,其脱色效果分别达到80%和85%。
- 脱色剂的使用量对于脱色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在活性炭和氯化铁的使用量分别为2 g/L和5 g/L时,脱色效果达到最佳。
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为染料废水的脱色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然而,实际应用仍需综合考虑经济性、环境效应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脱色方法和剂量。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图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工艺流程目前,国内的印染废水处理手段以生物法为主,辅以物理法与化学法。
由于近年来化纤织物的发展和印染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新型染料、PAV浆料、新型助剂等难生化降解有机物大量进入印染废水,给处理增加了难度。
原有的生物处理系统COD去除率大都由原来的70%下降到50%左右,甚至更低。
色度的去除是印染废水处理的一大难题,旧的生化法在脱色方面一直不能令人满意。
此外,PAV等化学浆料造成的COD占印染废水总COD的比例相当大,但由于它们很难被普通微生物所利用而使其去除率只有20%~30%。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都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主要是新的生物处理工艺和高效专门细菌以及新型化学药剂的探索和应用研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工艺、高效脱色菌和PVA降解菌的筛选与应用研究、光降解技术研究、高效脱色混凝剂的研制等。
1、印染废水常用处理技术印染废水的常用处理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与生物法三类。
物理法主要有格栅与筛网、调节、沉淀、气浮、过滤、膜技术等,化学法有中和、混凝、电解、氧化、吸附、消毒等,生物法有厌氧生物法、好氧生物法、兼氧生物法。
2、印染废水处理单元的选择系列(1)调节:对水质水量变化大的废水,调节池应考虑停留时间长些。
一般情况下后续处理单元为水解酸化或厌氧处理时,调节时不应采用曝气方式搅拌混合。
(2)混凝反应:废水中含疏水性染料较多时,混凝反应工艺放在生化前面,以去除不溶性染料物质,减轻后续生物处理的负荷。
混凝药剂可根据染料性质选用碱式氯化铝(PAC)、硫酸亚铁(FeSO4)等,混凝反应方式采用机械搅拌易于调整水力条件,保证反应充分,反应时间应在25~30min之间。
考虑脱色效应时,应把反应时间再适当延长。
(3)中和:原水pH值高时通常用H2S04或HCl中和,为节省药剂用量,可在调节以后。
如采用烟道气中和,应考虑脱硫及除灰。
(4)沉淀(气浮):分离物化投药反应由于污泥量大,应优先考虑沉淀〔斜管沉淀易堵不宜采用),通常的辐流沉淀池适用于大水量、竖流沉淀池适用于小水量,当有地皮可利用时,平流沉淀池采用吸泥方式时也可采用。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及工艺流程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及工艺流程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物理法包括格栅筛网、调节、沉淀、气浮、过滤和膜技术等;化学法包括中和、混凝、电解、氧化、吸附和消毒等;生物法则包括厌氧生物法、好氧生物法和兼氧生物法。
目前国内的印染废水处理主要以生物法为主,辅以物理法和化学法。
然而,近年来难生化降解有机物的大量进入印染废水,给处理增加了困难。
新型染料、PAV浆料和新型助剂等难以被普通微生物利用,使得原有的生物处理系统COD去除率大都下降到50%左右甚至更低。
此外,PAV等化学浆料造成的COD占印染废水总COD的比例相当大,但是它们很难被普通微生物所利用,使其去除率只有20%~30%。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主要是新的生物处理工艺和高效专门细菌以及新型化学药剂的探索和应用研究。
印染废水处理单元的选择需要考虑废水的水质和水量变化情况。
对于水量变化大的废水,调节池应考虑停留时间长些,但是如果后续处理单元为水解酸化或厌氧处理时,调节时不应采用曝气方式搅拌混合。
对于含疏水性染料较多的废水,混凝反应工艺应放在生化前面,以去除不溶性染料物质,减轻后续生物处理的负荷。
混凝药剂可根据染料性质选用碱式氯化铝(PAC)或硫酸亚铁(FeSO4)等,混凝反应方式采用机械搅拌易于调整水力条件,保证反应充分,反应时间应在25~30min 之间。
在考虑脱色效应时,应把反应时间再适当延长。
对于原水pH值高的废水,通常使用H2S04或HCl中和。
为了节省药剂用量,可在调节以后进行中和。
如果采用烟道气中和,则应考虑脱硫及除灰。
4) 沉淀(气浮):为了分离物化投药反应,可以考虑沉淀。
由于污泥量大,优先考虑辐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适用于小水量。
当有地皮可利用时,平流沉淀池采用吸泥方式时也可采用。
当投药量大时,泥量也大,辐流池可能会引起异重流,新颖地周边进出水沉淀池可克服这一缺点。
如果废水中表面活性剂含量高,可以选择气浮法。
废水脱色实验方案

印染废水脱色絮凝沉淀法整体上说,纺织印染废水具有如下特点:(1) 色度大,有机物含量高,除含染料和助剂等污染物外,还含有大量的浆料,废水粘性大。
为此需要研究和取用高效脱色菌、高效脱色混凝剂来进行脱色处置。
(2) 水质转变大,COD 高时可达2000~3000mg/L,BOD5也高达200~300mg/L。
(3) 碱性大,如硫化染料和还原染料废水pH 值可达10 上。
(4) 染料品种多,可生化性较差。
染料品种的转变和化学浆料的大量利用,使印染废水含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可生化性差。
(5) 由于加工品种及产量常常转变,致使水温水量较大转变。
化纤织物的进展和印染技术的进步,新染料核心性助剂不断产生,废水中有机物结构愈来愈稳固,不宜破坏,印染废水处置难度进一步加大。
1 国内外印染废水处置工艺概要吸附脱色吸附脱色的一个要紧优势是通过吸附的作用可将染料从水中去除,吸附进程保留了染料的结构。
活性炭作为一种优良吸附剂早已普遍应用于水处置中,至今仍是有色印染废水的最好吸附剂,活性炭对染料具有选择性,其脱色性能顺序依次为碱性染料、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和硫化染料。
活性炭价钱昂贵,加上再生困难,因此一样只应用于浓度较低的印染废水处置或深度处置:。
分子筛、活性铝、颗粒活性炭(GAC),硅藻土和锯木屑能够用作分散性染料1260的吸附剂。
吸附剂的最大问题在于难以实现现场再生,且只对水溶性染料吸附性较好,对悬浮性及不溶性染料不能吸附。
S karcher:研制了一种新型可再生的吸附剂Cucurbituril,它是由甘脲和甲醛缩聚形成的一种环状缩聚物。
经大量实验说明,该物质无毒,而且在Ca2+浓度1~100mmol/L,溶液中盐的总浓度小于100—1000mmol/L。
时,能够取得高的吸附量,残余色度很低。
氧化还原脱色借助氧化还原作用破坏染料的共轭体系或发色基团是印染脱色处置的有效方式。
除常规的氯氧化法外,国内外研究重点要紧集中在臭氧氧化、过氧化氢氧化、电解氧化和光氧化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料废水脱色最新方法 1 引言(Introduction) 直接染料是一类能够直接让纤维及其他物质着色的染料,也是最为常见的染料种类之一。但在直接染料使用过程中约有10%的染料被排放到水中,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另外,由于直接染料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导致直接染料废水很难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因此,研究直接染料废水处理技术对于未来直接染料的持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针对染料废水的处置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法。其中,物理和化学法虽然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存在COD去除率低、成本高、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严重阻碍了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而生物法处理染料废水具有持续性降解、环境友好且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更小等特点。目前在染料废水治理方面应用较多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白腐真菌、放线菌和藻类等.其中,白腐真菌凭借其广谱、高效、低耗、适用性强的生物降解能力,对多种结构的染料具有明显的脱色能力。自20世纪80年代初,Glenn和Gold首次发现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可以对部分聚合染料脱色降解以来,人们陆续开展了P. chrysosporium对偶氮、蒽醌、三苯甲烷等不同类型染料降解的研究。近年来,具有脱色能力的白腐真菌被不断挖掘,如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变色栓菌(Trametes versicolr)、灵芝(Ganoderma sp.)、粗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一色齿毛菌(Cerrena unicolor)等。目前,人们对白腐真菌降解染料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对其降解机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白腐真菌发挥降解功能受碳源、氮源、pH、金属离子、盐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白腐真菌在染料废水治理方面的工业化应用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因此,本研究以直接大红染料为研究对象,在进行菌株CB1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探究菌株CB1脱色直接大红染料的优化条件,以期为菌株CB1在直接染料废水治理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2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2.1 材料2.1.1 供试菌株 菌株CB1由本实验室人员分离于野外朽木上,菌丝体保存于贵州大学林学院森林保护学科实验室.
2.1.2 染料 直接黑CT、直接金黄2GT、直接大红4BS、直接嫩黄5GL、直接兰B2RL等染料及其他化学试剂均购自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2.1.3 培养基 PDA培养基:称取去皮新鲜马铃薯200 g,加入适量水煮沸20 min后,用4层纱布过滤,取滤液依次加入葡萄糖20 g、琼脂粉15 g,蒸馏水定容至1 L,pH自然;PDB培养基:PDA培养基制作过程中不加入琼脂粉所得液体发酵液;染料发酵液:PDB培养基制作过程中向培养基中加入直接大红染料,使染料终浓度为50 mg·L-1.
2.1.4 试剂盒 DNAquick快捷型植物基因组非离心柱型试剂盒(TIANGEN). 2.2 方法2.2.1 菌株CB1的鉴定 挑取PDA斜面菌株CB1的菌丝接种于PDA平皿中央,28 ℃下暗培养7 d,分别于接种后的第1、3、5、7 d观察菌丝生长状况及颜色变化等.同时于第7 d,挑取培养皿中尖端菌丝进行显微结构的观察,完成菌株的形态学鉴定;刮取5皿新活化的菌株CB1菌丝,利用DNAquick快捷型植物基因组非离心柱型试剂盒(TIANGEN)提取菌株CB1的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ITS1和ITS4真菌通用引物扩增菌株CB1的ITS序列.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后送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测序,序列校正无误后,提交至NCBI的Genbank,并将该序列与Blast比对结果中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同时选取一株偏肿栓菌(Trametes gibbosa)的ITS序列作为外源基因,利用Clust2.0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利用MEGA5.0软件的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2.2.2 菌株CB1对5种直接染料的脱色 在PDA培养基制作的过程中,向培养基中分别加入直接黑CT、直接金黄2GT、直接大红4BS、直接嫩黄5GL、直接兰B2RL染料,使染料终浓度为50 mg·L-1.培养基经121 ℃高温高压灭菌后,无菌条件下制作PDA平皿.截取直径8 mm新活化菌株CB1的菌丝块于平皿中央,28 ℃下暗培养10 d后,观察平皿脱色情况,以不接入菌丝、含相同浓度染料的PDA平皿作为对照.
2.2.3 菌株CB1对直接大红染料脱色的单因素优化 碳源和氮源种类对菌株CB1脱色直接大红的影响:在染料发酵液制作过程中分别以20 g·L-1的葡萄糖、蔗糖、果糖、麦芽糖、可溶性淀粉作为碳源,分别向染料发酵液中加入1 g·L-1的硝酸铵、氯化铵、硫酸铵、尿素、蛋白胨作为氮源,分别取上述40 mL发酵液加入到100 mL三角瓶中,121 ℃高温高压灭菌后,分别向三角瓶中转入直径8 mm新活化的菌株CB1菌丝块3片,于28 ℃暗培养9 d;以染料发酵液中接入直径8 mm新活化的菌株CB1菌丝块3片作为对照,分别在第1~9 d测量吸光值,计算对应处理的染料脱色率.
pH对菌株CB1脱色直接大红的影响:在100 mL三角瓶中加入染料发酵液,分别调整液体培养基的pH为3、5、7、9、11,经121 ℃灭菌后,向三角瓶中接入直径8 mm新活化的菌丝块3片,于28 ℃暗培养9 d,以pH自然,含有等量染料的发酵液作为对照,分别在第1~9 d测量吸光值,计算对应处理的染料脱色率.
金属离子对菌株CB1脱色直接大红的影响:在100 mL三角瓶中加入40 mL染料发酵液,分别向三角瓶中加入1 mmol·L-1的CuSO4、MnSO4、CaCl2、MgSO4、ZnSO4、FeCl3,经121 ℃灭菌后,向三角瓶中接入直径8 mm新活化的菌丝块3片,于28 ℃暗培养9 d;以染料发酵液接入直径8 mm新活化的菌丝块3片作为对照,分别在第1~9 d测量吸光值,计算对应的染料脱色率.
2.2.4 正交试验优化菌株CB1对直接大红的脱色 在单因素试验得出的较优pH条件下,选择较优碳源(A)、氮源(B)、金属1离子浓度(C)和金属2离子浓度(D)设计四因素三水平L9(34)的正交试验,正交试验因素和水平见表 1.在100 mL三角瓶中加入40 mL染料发酵液,按L9(34)的正交表调整培养基中碳源浓度、氮源浓度和2种金属离子浓度进行9个不同处理的脱色试验,发酵液经121 ℃高温高压灭菌后,向三角瓶中加入直径8 mm新活化的菌丝块3片,于28 ℃暗培养9 d,分别在第1~9 d测量吸光值,计算对应处理的染料脱色率.
表 1 正交试验优化菌株CB1脱色直接大红染料的因素水平 2.2.5 正交试验的验证 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按正交试验最优条件配置含有50 mg·L-1直接大红染料的PDB液体培养基,121 ℃高温高压灭菌后,向三角瓶中加入直径8 mm新活化的菌丝块3片,于28 ℃暗培养9 d,分别在第1~7 d测量吸光值,计算对应的染料脱色率.
2.2.6 染料吸光值的测定及脱色率的计算 在菌株CB1液体发酵的过程中,分别于培养第1、2、3、4、5、6、7、8、9 d吸取1.2 mL发酵液,10000 r·min-1离心5 min,吸取上层发酵液1 mL,于直接大红4BS染料最大吸收波长λmax=495 nm下测定染料吸光值,以相同处理条件下不接菌的染料发酵液作为对照.测得对照吸光值为L0,不同时间处理吸光值为Lt,则染料脱色率R=(L0-Lt)/L0×100%.
3 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3.1 菌株CB1的鉴定 菌株CB1生长很快,28 ℃下暗培养7 d后可铺满平皿(直径9 cm),培养基无明显颜色变化;菌丝紧贴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生长,成绒毛状白色菌落,表面平滑;平皿边缘菌丝为升起的羊毛状(图 1a),这与由庆和何艳喜对变色栓菌(Trametes versicolor)的形态学鉴定结果相类似(何艳喜,2010; 由庆,2016).菌株CB1的ITS序列扩增得到一长度为643 bp的序列,该序列提交至NCBI数据库获得的Genbank号为KY949632.菌株CB1 ITS序列Blast比对的前100条结果中,该序列与Genbank号为AB811868.1和KJ528276.1的T. versicolor的ITS序列相似性高达100%,与Genbank号为AB811857.1、KC176306.1、FJ810146.1等70余株T. versicolor不同菌株的ITS序列相似性达99%.选取菌株CB1的ITS序列及其Blast比对结果中部分序列及一株T. gibbosa ITS序列共同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见图 2.由图可知,菌株CB1与不同菌株来源的T. versicolor的ITS序列构成一个分支,分支内亲缘关系较近,而T. gibbosa的ITS序列单独作为一个分支,与菌株CB1及T. versicolor的ITS亲缘关系较远.因此,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结果,将菌株CB1鉴定为变色栓菌,命名为Trametes versicolor CB1. 图 1菌株CB1形态学鉴定(a.菌株CB1菌落正面;b.菌株CB1菌落反面;c.菌株CB1菌丝显微结构,箭头指向为索状联合)
图 2菌株CB1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3.2 T. versicolor CB1对5种直接染料的脱色 固体条件下,T. versicolor CB1对5种直接染料脱色10 d后的结果见图 3.由图可知,T. versicolor CB1对直接黑CT、直接金黄2GT、直接大红4BS、直接嫩黄5GL、直接兰B2RL 5种直接染料均有脱色能力.肉眼观察平皿颜色变化可发现,T. versicolor CB1对直接大红染料的脱色效果相对更明显,故在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