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专题述评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需要从制度入手,尤其是以竞争中性为原则完善产权制度,加强欠发达地区产权保护公平程度,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交易成本;产权保护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界定、测度及降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BJL0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行政审批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45)中图分类号:F0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54-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的差距,对前者,国内外学者有对“中国奇迹”的理论解释,而对后者,则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本文对这三种主要观点进行述评和比较,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为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改革目标提供参考。
一、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主要基于要素投入与配置的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的差距,主要围绕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差异、资本稀缺程度、技术能力、要素配置效率展开。
这类文献核心观点认为资源配置效率与丰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差异。
中国失业率影响因素的再认识:一个计量实证研究

中国失业率影响因素的再认识:一个计量实证研究任栋;李萍【摘要】针对我国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失业率影响因素的各种不同认识,采用1990-2010年我国有关宏观经济指标的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重新审视影响我国失业率的诸因素,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全国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增大、特别是农民工进城、经济增长率对我国失业率水平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效果有新的认识.我们认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仍然是影响我国失业率水平提高的首要因素、适龄劳动人口数量次之,而“农民工进城”不仅没有增大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反而起到了降低我国城镇失业率水平的效果,经济增长率对失业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失业率水平变化的各种因素,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对策措施、探寻失业率的最优适度目标控制区间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路径.【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8页(P96-103)【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民工人数;适龄劳动人口数【作者】任栋;李萍【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四川成都611130;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4.2一、学术界对我国失业现象的认识学术界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现象的存在有如下三个方面比较一致的认识:第一,认为受客观社会经济和观测分析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当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和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一致。
第二,认为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人口规律,也是所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备的共同的人口规律。
第三,由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现象与资本主义的失业现象具有一些本质的区别。
但是,在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现象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学术界的看法却莫衷一是。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达国家100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瓦格纳法则的正确性:即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因而瓦格纳法则成为广为引用的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最为经典的分析;皮科克和威斯曼强调财政支出的增长呈现出一种阶梯增长的特点,而战争之类的社会剧变是财政支出步上新台阶的主要因素;马斯格雷夫在瓦格纳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详细的假说,即财政支出的增长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就政党竞争对财政支出的影响而言,梅尔泽和理查德的分析证实了更大的不平等程度是导致财政支出日益增长的原因;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具有本身的特殊性,本文对影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标签:财政支出规模GDP 影响因素分析一、文献回顾1.瓦格纳法则20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国财政支出比率总的趋势是上升的,针对财政支出的不断膨胀,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
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和美国做了考察,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及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
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2.皮科克(Peacock)和威斯曼(Wiseman)的内外因素论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和威斯曼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英国1890年以后的财政支出历史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提出了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我国外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李研妮;冉茂盛【摘要】外债的适度规模对一国的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哪些因素影响我国的外债规模?本文概括了外债所涉及三类运作渠道的相关因素,运用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影响我国长短期外债规模的因素.结论得出:影响长期外债规模的为财政盈余;影响短期外债的为财政支出、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储蓄总额以及热钱的流入,而短期外债也会反作用于外汇储备与财政收入;外债总额促进了GDP的增加.【期刊名称】《预测》【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5页(P27-31)【关键词】外债规模;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作者】李研妮;冉茂盛【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2.51 引言一个国家的外债,对这个国家来说是一种外在的资本资源,它可以补充国内资金来源不足,有助于提高国内资本形成的速度,提高投资率,尤其是在这个国家经济起飞阶段,这一力量的作用往往是巨大的。
从这个角度讲,外债是一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外推力量。
而当其规模相对偏小时,则这种外推力量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对国民经济发展来说也是一种隐性风险。
而过多则存在偿付危机,最终有可能导致一国的经济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务危机以及最近的希腊债务危机等就是这样的例子。
我国外债自 1985年开始不断增长,随着 GDP不断增加,外债的增长率在不断下降,到 2000年首次出现负增长率。
随后几年又出现稳定态势。
在美国次贷危机后,各国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008年我国外债相对 2007年增长率仅为0.2%,而2007年这一数值为 15%,随着各国对经济出台的刺激计划,经济不断回暖,2009年外债增长率上升至 9.9%。
在我国外债总额中,短期外债占比从 2001年不断上升,截止 2009年底已经达到60%。
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格局、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研究

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格局、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格局、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也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对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格局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梳理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历史数据,揭示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规模、结构和发展趋势。
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讨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因素。
从国内外市场需求、生产成本、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多角度出发,分析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形成和演变。
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各因素对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影响程度和机理。
本文将提出应对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策略和建议。
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从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针对政策环境、国际贸易规则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以期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格局分析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格局逐渐显现,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贸易逆差规模持续扩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农业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特别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产品进口额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出口额,导致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逆差产品种类多样化: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涉及的产品种类较为多样化,既包括传统的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也包括水果、蔬菜、畜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
这种多样化的逆差格局使得中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
地区分布不均衡: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
中国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财产分布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财产分布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也是衡量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的重要指标。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中国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财产分布研究的文献,明确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基于大样本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深入剖析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现状和差异。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影响财产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制度、教育程度、人口结构等。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居民财产分布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实际状况,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二、中国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理论框架在探讨中国城乡居民财产分布时,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以指导实证研究的方向和分析路径。
这一理论框架旨在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深入理解财产分布的影响因素、演变规律及其与宏观经济政策的互动关系。
理论框架需要明确财产的定义和分类。
财产通常包括金融资产、实物资产和其他非物质资产,如知识产权等。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的财产构成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理论框架应分别考虑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财产分布特征。
理论框架需要识别影响财产分布的关键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个人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市场发展等外部环境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城乡居民的财产积累和分配。
理论框架还应关注财产分布的动态演变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乡居民的财产分布可能会发生变化。
因此,理论框架应能够解释这种动态演变的内在机制和外在驱动力。
基于CCSI的经济型酒店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CCSI的经济型酒店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一、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经济型酒店作为满足大众出行需求的重要住宿形式,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顾客满意度作为衡量酒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对酒店的声誉、客户忠诚度以及经营效益具有深远的影响。
深入探讨经济型酒店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对于提升酒店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顾客满意度指数(CCSI)理论,旨在系统分析经济型酒店顾客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我们梳理出影响顾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包括酒店设施、服务质量、价格水平、地理位置以及品牌形象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经济型酒店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经济型酒店的顾客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收集大量有效的样本数据,我们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我们还结合具体案例,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以期为经济型酒店提升顾客满意度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丰富了顾客满意度理论在经济型酒店领域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影响经济型酒店顾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酒店管理者提供了实用的管理工具和策略建议,有助于推动经济型酒店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1. 研究背景: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呈现出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的局面。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者对于住宿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经济型酒店作为一种价格亲民、服务便捷的住宿选择,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经济型酒店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成本控制压力大等挑战。
从市场规模来看,经济型酒店行业在近年来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旅游体验,这也为经济型酒店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4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范文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篇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一、引言农村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正逐步向多元化、集约化、绿色化、科技化等方向发展。
在此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理论分析(一)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市场等,实现产业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在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首先,它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其次,通过工业的反哺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最后,服务业的融入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证研究(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农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政府统计数据、调查问卷、实地访谈等。
(二)实证研究结果1. 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通过对农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数据的分析,发现农村地区的产业融合发展正在逐步推进。
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源共享和互补发展逐渐成为常态。
2. 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
其中,政策支持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推动产业的融合发展。
3. 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效产业融合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通过工业的反哺农业,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服务业的融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山东经 济 学院 国际贸 易学 院 , 东 济 南 2 0 1 ) 山 504
摘 要 : 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 了 19 90年 以来我 国经济发展方式变 化情况 ; 在此基础上 , 实证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 的影响 因素。研究表 明, 2 0世纪 9 0年代 以 来,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水平总体处于不断上升趋势 ; 制度变迁 、 技术进步、 人力资本对我 国经济发展方
人大、 产出少、 附加值低、 经济效益低下、 资源消耗严重 、 生态环境恶化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 系列 问题。为
此 ,9 7年 , 的“ 18 党 十三 大” 出 , 从 粗放 经 营 为 主逐 步转 变 到 以集 约 经 营 为 主 的轨 道 。 19 提 要 95年 , 的十 四 党
届五中全会 明确提出,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 97年 , 的“ 党 十五大 ” 又明确提出, 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 , 改变高投入、 低产出 , 高消耗 、 低效益的状况。这些提法与要求对指导我 国经济发展发挥 了重要作
基 金项 目: 山东 省 社 会 科 学 规 划项 目 ( 9 J Z 8) 山东 省 软科 学 计 划 项 目“ 东 省 转 变 外 贸发 展 方 式 实 证 研 究 ” 0 CG 6 ; 山
(0 1 K B 0 7 2 1R G 1 1 )
作 者简 介 : 朱启荣 (92 , , 巢湖人 , 16 一)男 安徽 山东经济学 院 国际贸易 学院副 教授 , 管理学 博士 , 士生导师 , 究方 向 : 硕 研 国
构” 个二级指标 , 7 这些二级指标均只有 1 个三级指标 , 它们是“ 经济增长指数” “ 后两年 的经济增 长率 比 、前
方式变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以期为政府管理部 门制定相关政策 , 落实科学发展观 , 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提供理论与决策参考 。
二 、构建 评 价 经济 发展 方式 水 平指 标体 系
党 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保障和改善民生 、 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 提高
改 革 开放 以来 ,中 国经 济增 长 十 分 迅 速 , 济 实 力 与 国际地 位 不 断上
但是 , 我国经济基本上是一种“ 粗放 型” 增长方式 , 主要是依靠上新项 目、 铺新摊子 、 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 ,
实 现经 济 的增 长 。这种 增长 方式 虽然 在一 定 的历史 阶段 起 到 了促 进 经 济快 速 发 展 的作 用 , 是 , 带来 了投 但 也
用, 形成 了一 个 较长 的高 速经 济增 长期 。根 据我 国经 济社 会发 展 中存 在 的 突 出矛盾 和新 问题 , 的“ 七 大 ” 党 十
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 。为此 , 学术界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 内容与评价指标等进行 了研究。刘 春宇和闫泽武¨从经济结构 、 产业结构 、 自主创新 、 农业发展方式 、 生态文 明建设等方面 , 探讨 了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的评价内容。崔立涛从经济增长质量、 结构优化 、 科技投入 、 资源转化效率、 环境影响 、 经济效率方面设 计了评价经济发展方式类型的指标体系 , 并利用其构建的指标体系评价了浙江经济发展方式特点 。 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 , 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评价仅局 限于我国个别省份的研究 , 至今
第 4期 总第 14期 1 2 1 年 7月 01
山 东 财 政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S HANDoNG UNI Rs TY VE -I oF ANCE
No 4 Vo . 1 . 11 4
J l2 1 u 0 l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与“ 源消 耗 与环境 保护 ” “ 资 、 民生状 况 ” 起构 成 了评价 我 国经济 发展 方式水 平 的一级 指 标 。在此 基 础 上 , 一 笔
者构建 了相应的二级与三级评价指标( 见表 1 。其具体安排是 :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 ” ) “ 一级指标包含“ 经济
增长 速度 ” “ 济增 长平稳 性 ” “ 价稳 定 性 ” “ 给结 构 ” “ 求结 构 ” “ 区经 济 结 构 ” “ 入 分 配结 、经 、物 、供 、需 、地 与 收
尚没有 人对 近 年来 全 国的经 济发 展方 式转 变程 度进 行过 评价 ; 次 , 其 已有研 究构 建 的评 价指 标较少 , 而且又 多
集中于经济增长以及对资源与环境影响方面 , 而没有考虑改善 民生等方面内容 , 因而, 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发展
收 稿 日期 :0 1— 3—1 21 0 0
际 贸易 与可持续发展 。
71
山东 财政 学 院学报
2 1 年 0 1
方式转变 的丰富内涵 ; 再次 , 缺少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本文将构建一套新 的评价
经济发展方式水平指标体系 , 19 20 年我 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进行分析, 对 90— 0 9 并对影响我 国经济发展
发展 的全 面性 、 协调 性与 可 持续 性 、 现 经 济社 会 又好 又快 发 展 等 方 面 定 义 了我 国经 济 发 展 方 式 转 变 的 内 实
涵 。据此 , j 笔者从经济发展速度与稳定性 、 经济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对资源与环境影响 、 民生状况 4个方面 评价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将经济发展速度与稳定性 、 经济结构优化视为“ 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麓” 它 、
式 转变 有积 极作 用 。
关键词 : 经济发展方式; 制度变迁 ; 技术进步; 人力资本 ; 主成分分析法
中 图分 类号 :0 1 3 F 6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2 7 ( 0 1 0 0 7 — 6 10 6 0 2 1 )4— 0 1 0
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