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强对流天气的实习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习报告

2015 - 2016 学年第学期强对流天气实习报告时间 2016.6.4一.天气概况(请在此部分简要概括此次天气过程)

由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在4月份回暖明显,随着系统的东移增强发展,在所影响的区域均产生了雷暴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但不同阶段各有不同。本次强对流系统影响26日西北地区东部的时候,所产生的强对流天气主要是雷暴大风和冰雹,仅个别地区出现了短时强降水。系统主体27日影响华北北部的时候,华北北部的强对流天气以雷暴大风和冰雹为主,北京全市出现雷暴天气,但在南部分裂出的短波槽所产生的强对流天气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如图1a)。但在28日系统主体南落的过程中,出现了本次过程最强的强对流天气。较强对流出现的具体时段为28日14时至29日02时,最为集中的是28日20时前后,之后系统东移入海,对我国的影响宣告结束。在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最强时段(28日20时前后),江淮大部出现了较为集中的雷暴大风和冰雹天气(如图1b),并伴有较强的短时强降水,其中江苏南京六合地区的冰雹最大直径达5厘米,江苏扬州地区的冰雹最大直径超过10厘米,受强对流天气影响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20m/s)八级以上瞬时大风,最大风力出现在安徽东北部,达到了9级,这一时段的最大小时降水更是达到了96.4毫米,出现在江苏常州金坛。

图 1 2015年4月27日北京地区(a)和28日(c)江淮地区的24小时强对流天气实况

4月27日和28日的强对流天气为前倾槽型和华北涡型。前倾槽形势下高空槽后冷空气逐渐侵入,而低层为西南气流,层结不稳定,在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下爆发强对流天气。华北涡形势下冷涡深厚,随高度有所前倾,冷涡后部的偏北急流携带干冷空气南下,叠置于低层偏南暖湿气流之上,形成不稳定层结,在地面中尺度低压辐合区产生强对流天气。

二.环流形式和过程的综合分析(包括大范围的环流形式、中尺度的综合分析及对数参数分析)

(1)大范围的环流形式

首先分析28日8时高空500hpa的环流形式(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在山东北部地区出现了一冷涡,槽后冷平流显著,后部有急流与低层形成较强的风切变。28日前贝加尔湖西部短波槽超前于冷中心,槽不断发展,影响我国

甘肃,宁夏等地,高空槽逐渐东移,西北气流不断增强,低空急流逐渐建立。

高空槽不断加深逐渐发展成高空冷涡系统),乌拉尔山附近的槽温度场落后于高度场,槽前有暖平流,促使新疆高压脊迅速向北发展。脊前东北气流逐渐加强,从而迫使冷涡向东南方向移动,副高外围气流以及南支槽向我国南部地区输送了大量水汽。这些都为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奠定了良好有利的条件。

图 2 28日08时500hpa的天气图

●在850hpa图上,山东半岛南部的低压伸出多条槽线,在秦岭淮河一线和南

岭附近,有明显的低空急流存在,将大量水汽输送至江南地区,使得我国南方大部分都处于湿区的控制下,拥有充足的水汽条件。其在山东半岛西南部的低压中心伸出的槽线呈东北西南走向伸入位于长江中游的暖中心中,这里有暖平流。

●925hpa图上,可以看出,图上的温度脊位置与高层冷中心基本重合,具有强

大的不稳定性,并且进一步发现在长江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存在较强的暖中心,说明长江沿岸大气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而在长江下游地区有明显的暖平流,而在500hpa上,此处有强的冷平流,出现上层冷平流,下层暖平流的格局,这一现象加剧了大气的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在山东省西部有低压中心,并向西南和东南伸出了槽线,即有风的幅合作用,会有上升运动,这可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在地面图上可以看到山东半岛到江淮的广大地区受到低压控制,在28日08

时,可以看到内蒙古地区有一条冷锋,将冷空气向东南地区输送。强大的辐合作用引起剧烈的抬升作用,使得下层的暖湿空气与高层的干冷空气混合,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可以看到在08时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山东地区,在20时则移动到江淮地区。

小结:

本次环流场形成强对流天气的条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前倾槽,如图3所示,可以看到这种结构会使得高空500hpa槽后的西北气流带来冷平流,850hpa槽前西南气流带来大量暖平流,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华

北冷涡的形成,在高空带来大量干冷空气叠加在下层的暖水空气之上,形成不稳定层结,在地面中尺度低压辐合区产生强对流天气。

图 3 28日高低空配置图

(2)中尺度的综合分析

对28日08时的925hpa做综合分析,如图4所示:

图 4 4月28日925hpa的综合分析

500hpa高空图上,从我国河套地区一直延伸下一条中空急流,并与从山东半岛经安徽向西南延伸的温度槽有较大的交角,近乎垂直,对应强烈的冷平流,造成黄淮地区大片区域高空显著的降温,同时,850hpa高空图上,可以看到东西向的低空急流和南北向的温度脊垂直,对应于强烈的暖平流,造成黄淮地区低空显著的升温。

●该地区500hpa高空图上大范围的干区控制,850hpa高空图上看到大范围的

湿区控制,而高空干冷平流和低空暖湿平流同时出现在黄淮地区上空,且高空的冷温度槽与低层暖温度脊叠置,使该地区上空环境温度直减率增大,对流不稳定因素增加,为该地区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位势不稳定层结。

●925hpa高空图上,从我国东北地区到韩国境内,有条明显的干线,而且在我

国东海上空,有条显著流线从干线干区一侧吹向湿区一侧,容易触发强对流天气。在850hpa高空图形势中也可以看到,在山东,江苏,河南交界的地区上空存在低空低涡,从该低涡中心出发,向四周形成多条辐合线,辐合中心形成,动力抬升条件较好,可作为强对流天气触发机制。

再对地面图进行分析,取28日14时的地面图,如下图5所示:

图 5 4月28日地面14时的分析图

●可以看到在28日08时,地面图上可以看到一个暖低压在江淮地区;到11时

暖低压继续维持,低压两侧,有明显风向气旋切变,一条辐合线东西向延伸,低压东北方,有一条东北-西南向的辐合线生成;到14时地面暖低压不断发展,并出现多个低压中心,低压西北侧出现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干线;到17时以地面低压为中心人字形辐合线出现,同时,地面暖低压发展至最强,中心气压达1003.5hpa。地面低压发展形成辐合上升运动,地面暖低压是这次强对流的地面天气系统,干线,辐合线,辐合中心是触发机制。

●在图5中,对比雷达图和地面的分析图,可以看见地面辐合中心和雷达图上

的强对流发展区域吻合的比较好。并且在28日11时和17时上也能看见同样的结论和信息,这说明对流容易在辐合线上发展起来。

●进一步发现,因为雷暴过境时,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会发生剧烈变化,如气

压猛升。通过对地面图分析可以看到正变压是向东南方向移动,所以正变压的移动分析能够反向雷暴移动反向,所以雷暴是向东南方向移动,强对流区域也是沿着东南方向移动。并且可以看到正变压对应的是强对流最强的区域,

在从11时到17时过程当中,正变压不断减小,说明强对流过程增强的程度减弱,最后在20时达到最强。

小结:

在综合分析中可以看见,本次发展中的两个特征:

1)在925hpa的综合图形中,上层冷平流,下层暖平流;上层干区与下层湿

区叠置;低空水汽条件充沛。这些条件都促进了强对流天气的进一步发

展。

2)从地面分析图上可以看到,对流极易在辐合线上发展起来。

(3)参数分析及其他资料分析

●K指数分析

28日3h降水量的统计显示,苏、徽、浙三省有强降水过程,从14—17时三个小时内降水量骤升:从5mm到20mm;17时—20时降水强度进一步增强:20mm升至30mm,方向向东南方向移动。该阶段对应的K指数分布图显示,14时至20时对应区域内有KL>=32度的高能区,对应的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水汽含量和相对湿度较大,大气潜在能量较大降水条件充足。

在该过程中,KL>=32高能区的强度在增强,这与强降水强度增强相对应,K指数高能区的移动方向和强降水高能区移动方向大致相同。20时-23时降水强度开始减弱,最值区由30mm将至25mm,并且移动到了东部沿海地区,同一时期对应的K指数分布图显示,KL>=32高能区亦移动到了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强度开始减弱。

●雷达回波图分析

由雷达回波图可以看出,强对流天气区于12:30在山东西北部开始生成,当日下午时段,该强对流天气区延西北-东南一线移动,并且强度不断加强。在18:30时,强对流天气区到达扬州-蚌埠一线,随后开始呈东-西走向,中心区开始在苏南地区向东移动,并于29日凌晨0:20在上海东部入海,结束其对陆地的影响过程。

图6 28日16时南京雷达回波图(左图)及29日19时苏州雷达反射率图(右图)

由图6左图可知是沿雷达径向通过最强反射率因子核心做垂直剖面图。从中可见明显斜升气流,紫色区域为冰雹降落区回波最强。强回波的垂直伸展高度达15 km,强度达到70 dBz,呈悬垂状,为典型的冰雹云垂直回波结构。

图6右图中回波有一个V形缺口,对流单体将会往缺口方向移动,但由于对

流单体在500hpa引导气流路径上不断生成与消亡,所以整体上看来,对流还是沿着引导气流移动。

●T-lnp图分析

如图7所示,表示南京28日08时的T-lnp和风速风向的变化。可以看到图中红色部分代表不稳定能量,红色部分越大,说明该层越不稳定,不仅如此,可以看到右边的风速风向发现风在低层是随着风顺转的,说明在低层有暖平流;在高层是随时间逆转,说明高层是冷平流,这也更进一步说明了不稳定性。此时已有大量不稳定能量积蓄并且层结不稳定,南京未来极有可能会有强对流发展。

图7 南京28日08时的T-lnp图和风速风向图

进一步分析不同时刻的T-lnp图和风速风向图,可以发现28日两站的08时和20时的探空资料中,温度层结曲线和露点曲线下部靠近上部分离,呈“喇叭状”配置,表征了上干下湿的对流性不稳定气层,更有利于强对流的形成。

并且江淮地区的不稳定能量基本上都是显著增加。

●雷达图形和卫星云图的分析

可以发现雷达图像上,强对流的区域是从28日0时华北区域沿着东南方向不断移动,然后到达江淮地区,最后大约在28日24时左右入海。同时还可以发现在华东地区也有强对流的发展入海过程,经过赣州,等区域最后在福州入海。然后根据卫星云图可以清晰的看见在华北至江淮流域这一带有云的移动,沿着东南方向移动;同时也能在华南地区看见同样的云带的移动,代表了雷暴天气的移动轨迹。

小结:

1)通过分析同一时期的K指数场与降水量时空分发现:3h降水量最值区

与K指数场高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因此K指数场时空分布可以用

来预报降水。

2)雷达回波图能反应垂直剖面图,从中可以看见明显的斜升气流;从雷达

反射图中能看见对流移动分向,是沿着引导气流方向。

3)T-lnp图中可以明显的看见不稳定能量是不断增加的,然后发生强对流

天气后,不稳定能量释放,该区域减小。并且通过风速风向图能很明显

的看到下暖上冷的结构,进一步表明不稳定性。

4)雷达图和卫星图显示全国有两个强对流过程带,并且显示其移动风向,

一个东南方向,另一个向东偏北方向。

三.预报要点(有利条件,环流变化特征和综合分析特点)

(1)强对流天气形成发展条件

主要有三个,分别是:水汽条件,必须有足够多的水汽或者在低层有湿舌存在;不稳定层结,分为对流性不稳定和静力不稳定,前者下湿上干,后者下暖上冷;抬升条件,为触发机制。

(2)强对流形成或者强雷暴形成的有利条件

主要是关注逆温层、前倾槽或强垂直风切变。

(3)环流形式的预报

注意高空图中温压场的配置、低压中心和冷中心的相对位置及不同层次槽线的相对位置,通过冷暖平流可以判断层结的稳定性。

(4)中尺度的综合分析的预报

这里主要是分析925hpa的综合图,从500hpa和850hpa的显著流线来分析冷暖平流,从干区湿区来分析对流不稳定,从干线来分析触发机制。分析地面图时,主要是从辐合区域来分析对流。

(5)其他资料的预报

K指数场时空分布可以用来预报降水;雷达回波图能反应垂直剖面图,可以观察斜升气流;雷达反射图中能观察引导气流方向;T-lnp图中可以明显的看见不稳定能量及其变化,红色部分越大,说明不稳定能量越大;卫星图中,云量较多的地方可能存在对流天气,且云量移动的方向就是系统发展的方向。

气象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实习是我们在校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外的一次综合性的技能锻炼,其目的是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而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它对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用目测手段对风、云变化测量和估计的能力熟悉室外数据采集过程和对有效数据的整理过程,培养对气象与气候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思维方法,加强时间概念在气象与气候的数据收集的有效性的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个人素质。激发对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兴趣。 二、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为期两天,2011年12月8日中午两点在刘燕和张雁老师的带领下去参观商洛气象台,见习包括商洛地形与气候特点,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各类灾害在不同季节中分布特征及防御重点,如何应对气候变暖,气象预报主要手段以及天气预报影视制作短时预报和气象预警系统、卫星通讯、网络系统;12月9日中午两点半在张孝存、王高建和刘燕老师的带领下到东龙山气象站见习参观见习地面要素观测(人工观测、自动观测)。 三、实习内容: 一、商洛市气象局 12月8日,中午两点我们班在班主任张燕老师的带领下乘8

路公交朝商洛气象台进发。 1、商洛市气象局简介 商洛市气象局位于商洛市城区中心,主要承担商洛市各地气象站传输来的数据汇总与分析,并负责发布气象天气预报和灾害的预警报告。 2、商洛市气象灾害和天气预报的形成与发布 首先气象台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解了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主要从商洛地形与气候特点,商洛市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各类灾害在不同季节中分布特征及防御重点,如何应对气候变暖,气象预报主要手段。 1、地形特征和地质结构 我市地处秦岭山脉东段,位于陕西东南部,地形起伏较大,岭谷相间,峰峦叠嶂,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处牛背梁海拔2802.1m,最低处商南梳洗楼附近海拔215.4m,相对高差2586.7m。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形似手掌,由北而有秦岭主脊,蟒岭、流岭、新开岭、鹘岭、郧西大梁都是典型的掀斜断块山,这些断块山发肓着不对称水系,境内沟壑交织,河流密布,在19293km2的地域内,分布流长在10km 以上的河流240多条,主要有:洛河、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旬河等五大河流,这些河流从秦岭主脊开始分别向东、东南和南、方向注入黄河、汉江等流域。这些河流对我市气候调节、水汽供应以及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影响较大。另外我市这种结构复杂、山岭纵横交错、千沟万壑、浪起伏特殊

强对流天气知识

强对流天气知识 强对流天气,一般是指天空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它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龙卷风统, 强对流天气是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这种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这种天气破坏力很强,它是气象灾害中历时短、天气剧烈、天气剧烈、破坏性强的灾害性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它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央气象台7月18日早6时发布暴雨及强对流天气警报: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间,四川西北部及南部和东部、重庆、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云南东北部以及河南中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大部、山东大部、北京、天津、辽宁大部、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东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其中四川盆地东北部、重庆中西部以及山东半岛北部、辽宁北部和东部、吉林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上述地区局地并将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强对流天气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这种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这种天气破坏力很强,它是气象灾害中历时短、天气剧烈、破坏性强的灾害性天气。世界上把它列为仅次于热带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气象学上所指的发生突然、移动迅速、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恶劣天气,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强对流天气灾害特点 强对流天气是以大尺度天气系统为背景,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或决定着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成、发展和移动过程,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又对大尺度天气系统有反馈作用。广东省强对流天气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发生早、结束迟 广东的强对流天气一般2月开始发生,至9月以后逐渐减少,个别年份可提前在1月出现,推迟至10~12月结束。 ▲(2)强度大、破坏性强 广东的强对流天气与其它地区强对流天气一样,具有垂直方向速度大、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如出现强对流天气时,一些过程的瞬时风速达12级或以上,甚至超过100米/秒。 ▲(3)出现频繁,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 强对流天气是广东各种自然灾害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2015年强对流天气的实习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习报告 2015 - 2016 学年第学期强对流天气实习报告时间 2016.6.4一.天气概况(请在此部分简要概括此次天气过程) 由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在4月份回暖明显,随着系统的东移增强发展,在所影响的区域均产生了雷暴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但不同阶段各有不同。本次强对流系统影响26日西北地区东部的时候,所产生的强对流天气主要是雷暴大风和冰雹,仅个别地区出现了短时强降水。系统主体27日影响华北北部的时候,华北北部的强对流天气以雷暴大风和冰雹为主,北京全市出现雷暴天气,但在南部分裂出的短波槽所产生的强对流天气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如图1a)。但在28日系统主体南落的过程中,出现了本次过程最强的强对流天气。较强对流出现的具体时段为28日14时至29日02时,最为集中的是28日20时前后,之后系统东移入海,对我国的影响宣告结束。在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最强时段(28日20时前后),江淮大部出现了较为集中的雷暴大风和冰雹天气(如图1b),并伴有较强的短时强降水,其中江苏南京六合地区的冰雹最大直径达5厘米,江苏扬州地区的冰雹最大直径超过10厘米,受强对流天气影响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20m/s)八级以上瞬时大风,最大风力出现在安徽东北部,达到了9级,这一时段的最大小时降水更是达到了96.4毫米,出现在江苏常州金坛。 图 1 2015年4月27日北京地区(a)和28日(c)江淮地区的24小时强对流天气实况 4月27日和28日的强对流天气为前倾槽型和华北涡型。前倾槽形势下高空槽后冷空气逐渐侵入,而低层为西南气流,层结不稳定,在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下爆发强对流天气。华北涡形势下冷涡深厚,随高度有所前倾,冷涡后部的偏北急流携带干冷空气南下,叠置于低层偏南暖湿气流之上,形成不稳定层结,在地面中尺度低压辐合区产生强对流天气。 二.环流形式和过程的综合分析(包括大范围的环流形式、中尺度的综合分析及对数参数分析) (1)大范围的环流形式 首先分析28日8时高空500hpa的环流形式(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在山东北部地区出现了一冷涡,槽后冷平流显著,后部有急流与低层形成较强的风切变。28日前贝加尔湖西部短波槽超前于冷中心,槽不断发展,影响我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实习报告强对流

实习四2015年4月28日江苏强对流过程分析 气科8班董一凡 201883300915 一.天气概述 2015年4月28日,江苏许多地区出现冰雹雷雨(徐州、淮安、南京、镇江、苏州、常州等多地),苏州等地冰雹大如鸡蛋,罕见强对流袭江苏,冰雹大如鸡蛋(直径5cm) 4月28日白天,全省各地气温飙升。其中最热的是宜兴,下午2:20前后以31.6℃领跑全省,而南京28日白天最高气温上升到29.6℃ 17:26南京市气象台发布雷电橙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1到3小时六合、浦口、城区及江宁地区将自北向南先后出现雷电活动,并可能伴有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江北19:15下冰雹,校园内也出现冰雹。 江苏省气象台15年4月28日19时20分发布冰雹橙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6小时内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苏州和南通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冰雹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 二.天气过程分析。 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大范围环流特征主要是: 1.天气尺度环流特征: 500hPa环流场上有东北冷涡移动到山东半岛上空,高空槽位于华北至长江中下游一带,且高空槽发展强盛,槽东部有东西走向的高空急流,最大风速达20m/s。高空槽与高空急流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了高空的正涡度平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高空的辐散流场。此外,高空急流作为水平动量集中带,为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动能。东北冷涡的存在,为江淮流域提供了天气尺度的上升运动。 850hPa环流场上,低空急流与高空急流位置基本一致,且呈东西走向,江苏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有强烈的正涡度平流,产生辐合上升气流,对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有重要影响。此外,低空急流对水汽输送,提供强对流发生区所需的低层扰动,加强层结的不稳定度,触发强对流性天气都有积极的贡献。 地面图上有江淮气旋,已经开始填塞,低压中心有正变高。 此外通过对比分析850hPa和500hPa图的大气层结状况,可以发现500hPa上江苏此次位于东北冷涡的南侧,受槽后偏北风影响高空有干冷空气积聚,500hPa上存在明显冷舌。且空气干燥,干舌覆盖了整个江淮流域。而850hPa上则相反,低空在江淮流域由于下垫面不均匀加热导致江淮流域存在暖中心,暖中心温度达20摄氏度以上。此外在华北江苏一带恰好又存在一个相对明显的湿空气区,与暖中心相对应,而这有可能正是因为该地区存在上升气流,将地面的水汽输送至低空850hPa所致。所以在江苏上空,低空空气潮湿偏暖,高空寒冷干燥,大气层结极为不稳定,又配合有低槽东移,高低空急流(从500hPa到925hPa 几乎都位于江苏上空)触发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 925hPa图上存在比较明显的低空急流,同时在其北侧存在一条与之平行的东西走向的切变线,为此次过程提供了低空的辐合上升气流,且江苏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有强的正涡度平流。低空急流加强了大气的层结不稳定度,并最终触发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 同时从湿度场上看,江苏在此次过程中温度露点差也小于五度,有不稳定能量的累积,为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

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 第一局部强对流天气总结 一、概念 1、强对流天气:伴有强烈的雷暴大风、大冰雹、龙卷,或带有强烈雷电现象的短时强降水叫做强对流天气。〔并不是所有的对流过程都可以被称为强对流天气,如阵雨、一般的雷阵雨〕 2、雷暴:由于强积雨云引起的伴有雷电活动和阵性降水的距地风暴。地面观测中仅只伴有雷鸣和闪电的天气现象。〔1996年大气科学名词〕〔雷暴与热力料将分布有关,中国华南沿海、青藏高原最多。辽宁年平均雷暴30~50天,辽西和聊东稍多。吉林和黑龙江由于5-6月份冷涡作用,雷暴稍多〕 3、短历时强降水:是指短时间内降水强度较大,其降水量到达或超过某一量值的天气现象。1小时降水量≥20毫米,北方1小时降水量≥20毫米。 4、雷雨大风:指在出现雷雨天气现象时,〔阵风〕风力≥8级。 5、冰雹:是从雷雨云中降落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那么的固体降水,降落地面时直径≥5毫米。〔注:雨转雪过程中常出现冰粒,不同于冰雹,直径较小〕 6、龙卷: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雷暴云低伸到地面的漏斗状云,龙卷产生的强烈的旋风,风力可达12级以上,最大可达100m/s,一般伴有雷电,有时也伴有冰雹。〔中国江淮一带容易出现,世界上美国最多。辽宁冰雹与山地走向有关,东部山区和西部较多。0-1KM风切变非常大~造成低空涡旋〕 7、干线:是水平方向的湿度不连续线。穿过干线,地面强水平露点梯度可达5℃/km以上,干线的一侧是暖而干(湿)的空气,另一侧是冷而湿(干)的空气。干线附近是强对流天气最容易发生的地区。〔高空T-TD≥10℃,地面T-TD≥5℃〕 8、急流的一般概念:急流是一个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风速切变都很大的强风带区。低空急流:目前国内定义850百帕风速到达12m/s或以上的区域算作急流区。〔即对流层 低层的急流。其中一局部和暴雨、飑线、龙卷等强对流天气有联系。急流轴附近风速的水平切变和垂直切变是很大的。我国从黄河流域到华南的对流层下层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一、引言 东北冷涡是指冷空气锐势槽南移至东北地区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它常常带来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对于东北地区的气候和水文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一次东北冷涡过程中暴雨及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该现象对东北地区天气的影响与演变规律。 二、气象背景 本次东北冷涡过程发生于X月X日至X月X日,属于冬季转春季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段,东北地区气温普遍较低,且出现了多次冷空气活动。而在X月X日前,东北地区气温较为温和,降水较少,属于晴冷天气。 三、天气发展过程 (一)开始阶段 X月X日起,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性降水过程,天气逐渐转阴。这是冷空气南移过程开始的标志。同时,低层的暖湿气流也开始向东北地区输送,导致了较强的水汽输送条件。 (二)冷空气影响 X月X日晚至X日凌晨,冷空气锋面逐渐移入东北地区,导致气温迅速下降并伴随明显的降雨。此阶段的降水以小雨为主,但雨量较为持续。 (三)冷涡形成 随着冷空气锋面的南移,东北地区开始形成东北冷涡。冷涡通常在冷空气锋面之后形成,并且具有较强的气旋性质。在该过程中,东北地区降雨加剧,呈现出暴雨的特点。同时,由

于冷涡的存在,上层大气对流条件逐渐变得不稳定,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强对流天气的形成 在冷涡形成之后的X月X日下午,东北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天空阴沉,雷电交加,伴有强风和冰雹。这是由于冷涡的对流不稳定性及水汽的积聚导致的。强对流天气的持续时间较短,但强度较大。 四、影响分析 (一)降雨量 该次东北冷涡过程中的降雨量较大。根据当地气象台的观测数据,X月X日至X月X日期间,东北地区的平均降雨量超 过了正常水平的X倍。降雨主要集中在冷涡形成之后的X日内,其中较大范围的暴雨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二)对农业的影响 这次暴雨对当地农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农业生产方面,降雨过多导致一些旱地农作物泡水、倒伏等损失。同时,由于降雨过多,农田排水不畅,可能引起积水,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三)对交通出行的影响 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给交通出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降雨过程中,道路湿滑,能见度较低,行车安全性下降。同时,雷电活动较为频繁,可能导致电力设施故障,进而造成交通信号灯熄灭等问题。 五、结论 通过对一次东北冷涡过程中暴雨及强对流天气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东北冷涡能够引发强降雨及强对流天气,对东北地区 的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安徽省灵璧县一次灾害性雷雨大风气象服务案例分析

安徽省灵璧县一次灾害性雷雨大风气象服务案例分析 许永姿 【摘要】从宿州市灵璧县2015年8月5日雷雨大风发生前的环流背景、能量条 件和灾情发生当天的环流形势特征及临近时雷达图特征等方面,探讨此次灾害过程 的成因机理及特征,且逐级再次梳理省、市、县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过程,总结服务工 作得失.结果表明,此次雷雨大风是受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和高空低槽东移扩散 的冷空气共同影响;副热带高压北抬加强,持续高温积累的不稳定能量有利于强对流 天气的发生、发展.在此次强对流天气来袭临近前,气象部门针对此次雷雨大风天气 过程及时发布了准确的预警预报信息,在此次过程中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形势,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联合响应,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效果和作用.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6(000)003 【总页数】3页(P247-248,252) 【关键词】雷雨大风;环流背景;天气特征;气象服务 【作者】许永姿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气象局,安徽灵璧23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62 Abstract The causes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thunderstorm gale on Aug.

5th, 2015 in Lingbi County Suzhou City were discussed from aspects of circ ulation background, energy conditions, circulation features and radar chart characteristics. Provincial, city and county meteorological forecast and earl y warning service process was reviewed, the gains and losses were summar i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understorm gale was affected by subtr opical high edge warm air and cold air of high altitude low trough eastwar d diffusion; the accumulation of unstable energy was conducive to the occ 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trong convection weather. Meteorological d epartments timely released accurate warning information and played a go od role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Key words Thunderstorm g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Weather features; Meteorolog ical service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位于安徽省北陲、淮北平原的东部,是强对流天气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6~8月是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频发时段。这些强对流天气已经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1-5],如韩枫[2]分析总结出宿州市雷雨大风主要分槽后型和槽前型两大类,找出了大风指数等15个预报和分类物理量指标;陈邦怀等[6]分析了淮北地区冰雹触发机制与主要物理量特征。2015年8月5日15:30~20:00发生的雷雨大风灾害过程造成灵璧县6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1 540万元。此次雷雨大风是受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和高空低槽东移扩散的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灾害的主要是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笔者针对灾情发生前、灾情临近时等关键时段的天气形势、物理特征及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过程进行剖析,探讨此次灾害过程的成因机理及特征,以期有利于总结同类灾害性天气的气象服务经验和教训,便于更好地做好基层台站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雷暴是一种极为猛烈的天气现象,常常伴随着强对流天气,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准确地预报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对于人们的安全非常重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天气预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最新进展。 雷暴是一种由云层内部强烈上升气流和云间水滴的摩擦碰撞产生的大气电荷分离现象。当云层内的电荷分离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雷电现象。雷电的释放不仅会产生强烈的闪电,还会引发剧烈的声响和强风暴。因此,预报雷暴天气对于防范天灾和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雷暴天气预报主要依靠气象雷达和卫星观测手段。气象雷达能够探测到云层内的降水情况和云粒子的提前分离。而卫星观测则能够提供雷暴云的形态和运动特征。这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可以较准确地预测雷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趋势。然而,由于雷暴天气的瞬息万变性和局地性,传统的雷暴预报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首先,大数据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气象观测数据。通过对大量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我们可以获取影响雷暴天气的关键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报模型。这使得预报准确度得以提高。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我们可以让计算机自动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和提取特征,进而构建预测模型。

这种模型不仅可以准确地预测雷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趋势,还可以提前警示可能出现的强对流天气。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报方法还能够实现实时更新,使得预报结果更加及时可靠。 此外,近年来气象雷达和卫星观测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新一代气象雷达采用多普勒雷达技术,可以实时观测到雷暴云内部的风场分布,进而提供更准确的预报信息。卫星观测技术也能够通过多种传感器获取雷暴云的微物理参数,从而进一步完善雷暴天气的预测。 综上所述,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正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预报准确度和时效性得以提高。同时,气象雷达和卫星观测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也为预测雷暴天气提供了更多可靠的数据支持。尽管如此,雷暴天气的预报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因为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改进预报技术,提高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和精度,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以及气象雷达和卫星观测技术的进步为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预报准确度和时效性得以提高,为预测雷暴天气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支持。然而,雷暴天气的预报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继续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改进预报技术,提高预报的准确度和精度,以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赤峰市2015年7月29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赤峰市2015年7月29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訾耀海 【摘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全球分析资料及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赤峰市2015年7月29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冷涡及低层风场切变为此次赤峰市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有利大气环流背景.西南风沿切变线东侧不断向赤峰输送水汽,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促使上升运动发生发展,配合上冷下暖湿不稳定层结,是强对流天气发生有利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在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0℃层与-20℃层高度与冰雹发生环境特征接近,较低0℃层高度与不稳定层结在天气发生前已累积,为此次冰雹天气发生提供了良好条件. 【期刊名称】《吉林农业》 【年(卷),期】2018(000)015 【总页数】1页(P106)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天气形势;中尺度;赤峰 【作者】訾耀海 【作者单位】赤峰市气象局,内蒙古赤峰0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8.1 1 天气概况 2015年7月29日07时至30日07时,受冷暖空气激烈交汇影响,赤峰市发生

大范围强雷阵雨天气,巴林右旗中部、巴林左旗西北部、翁牛特旗西南部、松山区与喀喇沁旗交界区、克什克腾旗南部都出现大雨。其中29日5:30时,赤峰市遭 受冰雹、雷暴、大风袭击,导致树倒、房屋漏水、道路积水严重,居民出行困难。此次天气过程中,赤峰市松山区、红山区、元宝山区、左旗、右旗、林西、翁旗、敖汉8旗县区遭洪涝及冰雹袭击,其中松山区有2人因雷击和溺水致死,农牧业 生产也遭受严重损失。 2 天气形势分析 2.1 高空与地面形势 赤峰市此次强对流天气是由内蒙古切断低涡内不断分裂冷空气东移南下引起。29 日08时,500hPa呈两槽一脊型,赤峰市受槽前偏南气流控制;低涡东移南压不 断引导冷空气南下,干冷空气沿槽后西北路径进入,与低层风场切变相配合,对应地面形势场为气旋前部气压场内。冷涡及低层风场切变为此次赤峰市冰雹、强降雨、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流背景。 2.2 中尺度特征 对29日08时中尺度环境场垂直配置分析可知(见图1),此次赤峰市强对流天 气属于一次较为显著的前倾槽天气过程;500hPa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利于槽东移发展。赤峰市上空700hPa分布着T-Td小于5℃湿区;500hPa分布着T-Td 超过15℃干区,且与高低空冷暖空气有利配置,在其共同作用下,赤峰市处在上 冷下暖湿不稳定层结构内。赤峰市降雹区主要位于高空急流右边,强辐散具备较强抽吸作用,推动低层辐合上升运动迅猛发展,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不稳定层结,促使不稳定能量爆发。总之,西南风沿切变线东侧不断向赤峰输送水汽,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促使上升运动发生发展,配合上冷下暖湿不稳定层结,为本次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较好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 图1 2015年7月29日08时高低空中尺度分析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威胁。预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成为了气象科研和应用中的一大挑战。传统的天气预报模式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更加有效和精确的预报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风廓线雷达作为一种新兴的观测技术,具备了高时空分辨率、多参数获取等特点,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能够获取大气中空间的风场竖直分布,通过分析风场的变化来预测和评估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和发展情况。接下来将从风廓线雷达测量原理、数据处理、常见强对流天气及其预警等方面来探讨风廓线雷达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首先,风廓线雷达通过利用微波辐射和散射原理来对大气中的水汽和气溶胶进行探测和分析。它通过测量对流运动中微尺度涡旋,来监测和研究强对流天气的动力学过程。其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使其能够提供准确的风场资料,有助于预测和研究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趋势。 其次,风廓线雷达获取的数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分析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数据处理包括噪声去除、径向速度和谱宽的计算、资料回波的展示等工作。而风廓线雷达能够获取到的多种参数信息,包括径向速度、谱宽、波形反射率系数等,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强对流天气的预测中,风廓线雷达能够提供大量的资料,如对流风暴的位置、强度以及动力学特征等。其中,它对于积云的观测和预报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实时观测积云的风场变

化,可以预测积云增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强对流活动,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减轻可能的灾害和损失。 此外,风廓线雷达还可以用来观测和分析雷暴中的强风、冰雹等天气现象。通过观测冰晶颗粒的风速和大小,可以判断冰雹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前做出预警预报,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强风也是强对流天气中常见的现象,通过观测强风的风速和分布,可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综上所述,风廓线雷达可以提供准确的风场资料,有助于预测和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和发展趋势。它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然而,风廓线雷达观测和数据处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同时,要加强观测站点的布设和数据共享,以提高全球强对流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和效果。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风廓线雷达将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 综上所述,风廓线雷达在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提供丰富的资料,帮助预测和预报积云的增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强对流活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轻可能的灾害和损失。此外,风廓线雷达还能观测和分析雷暴中的强风、冰雹等天气现象,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风廓线雷达观测和数据处理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同时,加强观测站点的布设和数据共享,提高全球强对流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和效果。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风廓线雷达将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雷暴和强对流的预报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些技术的进 步让气象部门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报天气,有效地提高对天气变化的应对能力,以保障民众 的安全和财产。 雷暴预报技术 雷暴是一种典型的天气灾害,它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的破坏和危害。因此,雷暴的 预报是气象工作的重点之一。 目前,雷暴的预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雷暴监测技术。通过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设备进行雷暴活动的实时监 测和分析,可以提供实时雷暴预警信息,及时通知民众和有关部门采取防护措施。 2. 雷暴数值预报技术。使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对雷暴的形成、演变和消散进行模拟 和预测,以提前发现可能产生雷暴的空间和时间,进而引导防雷工作的开展。 3. 人工智能技术。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对历史雷暴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可以实现快速准确的雷暴预报,并能够提高预报效率和精度。 强对流天气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其特征是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天气现象的 并存。强对流天气不仅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伤害,还会对社会经济和公共基础 设施造成损失和不利影响,因此及时准确地预报强对流天气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数值预报技术。强对流天气的数值预报主要是利用物理和数学模型对强对流天气 的形成原因、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其对大气环境和气象要素的影响进行预测。 3. 雷暴物理预报技术。这种预报技术主要是利用对雷暴天气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 进行预测。通过对雷暴天气的内部结构、电场特性、云粒子特性等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起 对雷暴天气的预测模型,提高了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度。 总结

2015年6月18日上高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5年6月18日上高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5年6月18日,上高地区经历了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本文将对该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在当天,上高地区受到了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影响,过程中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 从气象观测数据来看,整个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约为2个小时,峰值降水强度达到每小时50毫米。根据历史数据对比分析,该次降水过程的降雨强度超过了长期平均水平,属于极端 天气事件。 引发此次降水的天气系统是一次中尺度的强对流天气系统。根据卫星云图分析,整个 天气系统由一股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形成。冷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与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产生了明显的对流云团,形成了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该对流系统的形成导致了水汽 的凝结,产生了大量的降水。由于上高地区正好位于对流云团的活动区域内,使得降雨范 围集中且强度突出。 此次降水过程的降雨范围较小,集中在上高地区,其他周边地区影响较小。这与该次 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较小、发展速度较快有关。由于地形和地理因素的影响,上高地区地 势较低且地势起伏较大,降水在该地区容易积聚,并形成洪涝灾害。 该次降水过程对上高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根据相关报道,降水过程中引发了 山洪、水浸和农田积水等问题。洪水湍急,水势猛涨,造成了河流溢 banks、居民区积水,导致了道路交通中断、农作物受灾等后果。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上高地区应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一方面,可以加强气象监 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掌握降水过程的变化,加强对洪水的预测和预警。可以加强基础 设施建设,改善排水系统,增强城市抗洪能力。还可以加强灾害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自 救互救意识和应对能力。 2015年6月18日上高地区的强降水过程是一次短时、强度大的降雨天气。该次降水过程是由一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引发的,并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针对此次洪涝灾害,上高地区应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减少灾害的损失。

灵璧2015年6月23~30日持续强降水过程的气象服务总结及启示

灵璧2015年6月23~30日持续强降水过程的气象服务总 结及启示 许永姿;王琳佳;孙良鑫;陈邦怀;刘娟 【摘要】2015年6月23 ~ 30日灵璧县全县各乡镇出现了持续性强降水,此次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因其处在当地午收后的夏种关键期,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此利用灵璧现有的监测资料从6月23 ~ 30日降水过程的天气实况、环流特征、气象预报预警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通过对强降雨天气过程服务案例分析,总结出此次气象服务取得成功的经验.结果发现,在此次强降雨过程中,灵璧县气象局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变化,及时发布预警预报,并向相关部门报送《重要气象信息专报》、《雨情快报》等材料,此次过程期间共发送雷雨大风黄色预警1次、暴雨蓝色预警4次、暴雨橙色预警1次、雨情快报4次、重要气象信息专报2期;且预报预警准确及时,在保障夏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相关服务取得较好的社会评价和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此次强降水过程对人民财产造成的损失.不过,此次强降水气象服务过程中,地方农业部、交通部等部门的部门联动服务方面的工作衔接不到位,作为气象部门需要主动加强宣传和主动组织重大气象灾害过程的部门联动工作.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5(000)029 【总页数】4页(P231-234) 【关键词】强降水过程;气象服务;总结启示;灵璧 【作者】许永姿;王琳佳;孙良鑫;陈邦怀;刘娟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气象局,安徽灵璧234200;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 气象局,安徽灵璧234200;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局,安徽宿州234000;安徽省宿州市气 象局,安徽宿州234000;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局,安徽宿州2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61.6 宿州灵璧县地处淮北平原,地势平坦,地形北高南低,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带,全年四季分明,日照较长,气候温和湿润,冷暖空气交汇频繁,灾害性天气频发,尤以暴雨、雷雨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出现频发。灵璧县也是强降水天气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夏季(6~8月)是该县的主汛期,也是秋作物的播种、苗期生长及营养生长阶段。夏涝往往造成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夏涝5年 左右一遇,严重夏涝主要出现在1965、1996、2000、2003、2005、2007、2011 年。主汛期强降雨与灵璧夏涝存在较好的关联,做好强降水过程的预报预警服务非常重要[1]。近几年来,随着气象预报预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气象预报预警越来越准确及时,多渠道、多方位的预报预警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灵璧气象预报服务成功案例的分析比较少,2015年6 月23~30日持续强降水过程主要具有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因其处在当地午收后的夏种关键期,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此次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做得较为细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笔者在此利用灵璧现有的监测资料从2015年6月23~30日降水过程的天气实况、环流特征、气象预报预警情况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通过对强降雨天气过程服务案例分析,总结出此次气象服务取得成功的经验,为今后不断提高气象服务质量积累经验。

“2020·3·26”强对流天气过程技术总结

“2020·3·26”强对流天气过程技术总结 作者:*** 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2年第04期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以及雷达资料等,对2020年3月26日发生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500 hPa、700 hPa和850 hPa三层的槽前,受深厚的西南气流控制。此配置的典型特征是随着低槽的东移,使得傍晚前后柯桥区附近上空有槽后的中空急流,对流风暴发生后,中空急流将干冷空气向对流风暴发生区输送,增强了大气层结的对流不稳定度和气流辐合,有利于对流向高空发展,是槽前出现对流风暴的重要条件。在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不稳定的能量条件、水汽条件以及动力条件均非常适宜。此外,雷达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雷达图的不间断监控,对提前判断强对流天气的发展和发布预警信息十分重要。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环流背景;物理量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2)04–0025–03 强对流天气是一类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其主要包含雷电、强降水、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天气现象,它们会在瞬间造成非常强的破坏作用,并对社会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2]。因此,加强对局部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分析和预报,将强对流天气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气象学家对强对流天气展开了研究。有国外学者论述了影响强对流天气的大尺度、中尺度天气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指出,中尺度过程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触发强对流所必需的抬升力;还有国外学者指出气旋的发展除与暖湿空气上升有关外,还与气旋中心附近从对流层顶附近下沉至低层的干侵入有关。许东蓓等[3]按照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基本动力学原理,将西北区强对流天气基本形势配置分为3类:高空冷平流强迫、低层斜压锋生以及斜压锋生。于庚康等[4]通过对江苏及其周边区域的2次飑线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2次天气过程出现前期,对流层低层存在显著的暖平流,中高层存在冷平流,推动了该区域大气层结不稳定的产生以及发展;在飑线移动的时候,地面风场中有1条辐合线分布,对飑线的触发和维持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有郑永光等也针对强对流天气展开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5-7]。 柯桥区隶属于浙江省绍兴市,地处浙江中北部地区,南靠会稽山,北部地处绍虞平原,总体呈西南高、东北低的阶梯形地势,整体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以及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地貌类型复杂,以山地丘陵、丘陵盆地以及河谷平原为主。柯桥区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度湿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为17.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03.9 h,年平均降雨1 469.8 mm。汛期主要集中在5—10月。年平均雨日为158.6 d,年平均相对湿度78.9%。受其地理区域位置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绍兴市柯桥区境内气候复杂多样,冰雹、大风以及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灾害频发。绍兴市柯桥区强对流天气大都发生在3—8月。强对流天气时常会给当地农业生产和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基于此,主要通过对2020年3月26日出现在绍兴市柯桥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以掌握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和物理机制,为进一步提升柯桥区强对流天气预报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1 天气实况 2020年3月26日16:00—27日08:00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出现强雷电、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以及局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全区面雨量12.1 mm,累计雨量最大夏履镇34.0 mm,12个站出现6级大风,最大新三江闸13.6 m/s,柯岩出现冰雹。 2 天气背景分析 2.1 高空形势分析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5年9月4日—5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5年9月4日—5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使用高空、地面、物理量及云图资料,分析2015年9月4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结构特征,探讨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分析表明,500hpa低涡、700hpa和850hpa切变线是造成这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500hpa冷平流、低层850hpa和925hpa明显的暖平流输送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和温湿条件。 标签:暴雨;低涡;冷锋;暖平流 引言 极端性降水对某一地区而言是个小概率事件,但因其降水量太大,发生的天气形势往往比较典型,其中的天气尺度和中尺度强迫、水汽输送和辐合、大气不稳定等方面都比较清楚,天气形势一般都符合当地所建立的暴雨概念模型。造成极端强降水的影响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对北京而言,最多的是低涡暴雨[1-3],这里的低涡是指东蒙高空冷性系统,其次是低槽冷锋型,但降水又主要发生在暖区内,同时低空低涡切变线又是非常重要的影响系统图[4-7]。这些说明北京暴雨受天气系统影响的复杂性。 但从天气形势上预报出是暴雨、大暴雨还是特大暴雨过程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还必须对构成降水的主要因子进行分析。降雨量是一段时间内雨强的累积,因此在极端降水中,雨强和降水持续时间都重要[8-10],雨强与降水效率、垂直上升运动和水汽有关,降水持续时间与影响系统的移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和演变有关。文章对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做了初步分析,各因子形成及演变的机制还需以后进一步研究分析。 1 天气概况 受东移高空槽和低层偏东风的共同影响,9月4日上午到5日白天北京出现2015年汛期以来最大降雨天气过程,局地伴有弱雷电,主要降雨时段出现在4日下午到前半夜。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雨到暴雨,其中丰台、石景山、海淀、门头沟、昌平、怀柔局地出现大暴雨。此次强降雨区域主要集中在石景山、海淀及西部、北部的区域的个别站点。其中石景山地区在9月4日15时-18时累计降水量超过80毫米,16-17时小时石景山八大处降雨量达40.3毫米。降水从9月4日10时开始持续到5日17时。 图1 北京9月4日08时地面图 2 天气形势 2.1 环流形势分析

2015年8月7日连云港市暴雨过程分析

2015年8月7日连云港市暴雨过程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15年8月7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 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在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高空槽东移的有利的环流背景形势下产生的。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持续向连云港市输送水汽、动量以及热量,再加上冷空气以及切变线等辐合的抬升作用,推动了此次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持续而强盛的上升运动是推动暴雨形成的一个关键因子。带状回波的分布同925 hPa切变线以及地面辐合线的位置基本保持对应。本次强降雨天气的触发机制属于边界层辐合线。假相当位温(θse)和探空指数均说明大气层结呈不稳定状态,非常有利于强降雨天气的发生。 关键词:暴雨天气;天气形势;中尺度;连云港市 1.天气实况 2015年8月7日傍晚,连云港市主城区遭遇短时强降雨,并且伴随着大风天气。从7日 17-19时,市区主城区普降特大暴雨,2h平均降水量达138.6mm,最大点雨量为234.1mm。连云港市气象台在2015年8月7日18时30分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因为此次强降雨历时时间短、雨量大,导致连云港市区河道水位陡涨,2h内普遍上涨1.0m左右,新浦闸水位高达3.7m,龙尾河水位高达 3.2m,东盐河水位高达2.74m,均高于市区河道正常水位 2.0-2.2米。降雨期间,主城区主要干道大部分积水10cm左右,部分地段积水深达70cm; 市区低洼片区 普遍有短时积水,部分住户家里进水,在短时间内给居民的生活和出行造成较大影响。 2.天气形势 在此次暴雨发生前期2015年8月6日08时500 hPa高空形势场上,连云港 市主要位于副高边缘,西风槽分布在河套地区东侧,中低层有一南北向的切变线分布在山东西南到河南省一带;8月6日20时,副高持续增强向西边移动,西脊 点处于东经 120°区域,588 dagpm 线北抬到江苏南部一带,500 hPa槽线稍微西退,台风“苏迪罗”沿着副热带高压外围引导气流持续朝西北一带移动,中低层切变线所处于区域维持少动;8月7日08时,西风槽东移北抬,副热带高压加强西进,西脊点向东经112°区域延伸,588 dagpm 线北抬到连云港市一带,分布态势主要表现为经向型,连云港市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所影响,对于暖湿气流的输送十分有利,台风“苏迪罗”依然朝西北一带移动。700 与850 hPa 切变线在8月7日08时维持不变,并且与西风槽位置几乎重合,925 hPa形势场在连云港市一带分布着切变线,呈南北向,连云港市位于切变线暖区的1侧,高低空均有一致的西南风。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持续向连云港市输送水汽、动量以及热量,再加上冷空气以及切变线等辐合的抬升作用,非常有利于强降雨天气的发生发展。 2.中尺度分析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是导致局部区域强降雨天气的主要因素,而多普勒天气雷达可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系统活动进行探测,在短时强降雨天气监测、预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15年8 月7 日14时,连云港市赣榆区塔山镇出现了强对流单体且呈旺盛态势发展,当地开始发生看强降雨;15时50分,在连云港市区存在带状回波,同时在不断发展;17时左右,该回波强度处于50dBz左右,稳定少动,使得强降雨天气持续出现;17时左右在基本速度图上,零速度线主要表现为“S”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