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太阳神话之比较
中日“竹子姑娘”传说对比研究

中日“竹子姑娘”传说对比研究作者:唐植君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第29期摘要:在中日两国流传着《斑竹姑娘》与《竹取物语》的传说,两位神奇“竹子姑娘”的故事不仅同属于“竹中出生”母题,在故事情节及构造上还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都有巧用难题拒绝五位贵公子求婚的环节。
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中不乏“神奇出生”的故事及代表作,然而这两则“竹子姑娘”的故事在两国传承和发展的情况却不尽相同。
与《竹取物语》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及辉夜姬故事在当今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相比,《斑竹姑娘》的故事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广度相去甚远。
从文学审美的视角出发,对比两个故事的文本语言,从文本语言的生动性、隐喻性、内涵性与蕴藉性来看《竹取物语》文本及辉夜姬人物形象的艺术性,继而重新审视文学文本对民俗文化传播、传承的影响。
关键词:竹子姑娘;文本语言;审美;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200 前言在中日两国民间分别流传着两则“竹子姑娘”的传说,一位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斑竹姑娘,一位是日本物语中的辉夜姬。
斑竹姑娘的故事目前主要收录在田海燕所编辑的《金玉凤凰》的《斑竹姑娘》篇中,《金玉凤凰》是田海燕将在藏族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加以收集、整理,最后编纂成书的民间故事集。
该书主线是大王子追取金玉凤凰鸟,由多个连环小故事组成,《斑竹姑娘》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
《金玉凤凰》最早在1957年出版,因社会、作家等各种因素影响目前存在多个版本,由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金玉凤凰》第一册是田海燕独自编纂的较早的版本,且收录故事数最多(41个),其中包含了《斑竹姑娘》的故事,本文的研究主要以此为蓝本。
辉夜姬也称赫夜姬等,以其为原型的故事在日本有多种文学体裁和版本,最常见于日本物语中,目前收录故事比较完整的是《竹取物语》。
《竹取物语》是日本最早的物语,又叫《竹取翁物语》或《辉夜姬物语》,是以女文字(假名)写作的作品,作者与创作年代均不详。
日本创世神话中的两性崇拜现象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日本创世神话中的两性崇拜现象方倩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日本有着丰富且充满魅力的神话传说,这里主要将视角放在其中的创世神话部分,通过分析太阳神天照大神、伊耶那岐命•伊耶那美命相关的神话,探讨日本创世神话中混杂的伦理观念。
关键词:日本;神话;伦理作者简介:方倩(1993.9-),女,汉族,湖北黄冈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104-01日本创世神话中,太阳神天照大神作为女神被赋予至高无上的权力;伊耶那岐命•伊耶那美神话中却又强调男性的主导地位。
在日本创世神话中男性崇拜和女性崇拜并存的现象并不少见。
一、日本创世神话中的女性崇拜(一)女神地位太阳是宇宙之中心,光明之源头,故而太阳崇拜是各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的共同特征,日本民族当然也不例外,但却又和其他名族有所不同。
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从属于万能的宙斯;中国神话中,太阳被后羿射下;日本神话中,太阳神天照大神却是一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神的世界的女神。
她号令八百万天神,主持新尝祭,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营田,饲养罕见的天斑马,垄断神秘的织殿。
在她发现苇原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地及其统治者的存在后,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平定了苇原中国。
于是,天照大神及其子孙就获得了天上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双重统治权。
日本民族的太阳崇拜随处可见,甚至于太阳神、天皇、国家三位一体,密不可分。
最不可辩驳的例子便是日本国名的来源。
“日本”,太阳升起的地方。
据中国正史《隋书》记载,607年,大和朝廷的统治者圣德太子向长安派遣遣隋使,使者小野妹子所携国书中有文“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末处天子无恙”。
这个“日出处”首次解释了“日本”的含义。
此后不久,“日本”代替了“倭”,成为官方国名。
近代以后,日本国旗和国歌也与崇拜太阳联系在一起。
在日本人心中这样崇高无上的太阳的神格化形象竟然是一位女神,这无疑是女性绝对权威的体现。
从《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看中日两国的月崇拜

从《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看中日两国的月崇拜1. 引言1.1 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的背景介绍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是中日两国的两部著名古代神话故事,其中都涉及到对月亮的崇拜与敬畏。
《嫦娥奔月》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关于月亮女神嫦娥的故事,讲述了嫦娥飞上月宫的传说。
而《竹取物语》则是日本的古代传说,讲述了一个男子发现了一个美丽的竹子中藏有一个神秘的月之仙女的故事。
这两部故事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中日两国对月亮的特殊崇拜之情。
在古代文化中,月亮常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阴阳平衡、生育和财富。
人们认为月亮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有着独特的力量和能量。
月亮崇拜在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通过分析《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中关于月亮的描写和神话情节,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对月亮的崇拜与敬畏,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在两国历史和传统中的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月亮在中日两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月亮在中日两国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作神圣和神秘的象征。
在中国,月亮被赋予了诗情画意的意义,象征着宁静、优雅和美好,是文人墨客创作诗歌和绘画的灵感来源。
月亮也常出现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如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表达家人团聚和祝福的情感。
而在日本,月亮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情画意的象征。
日本的古代文学中充满了对月亮的赞美和描绘,如《竹取物语》中即以月亮为主题展开了故事情节。
月亮在日本文化中也被赋予了神秘和神圣的色彩,在神道教中被视为神灵的居所,受到人们的崇拜和尊敬。
中日两国文化中的月亮都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美好、神秘和神圣。
对于中日两国的人民来说,月亮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寄托。
这种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贯穿于两国的文学、艺术和生活之中,成为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中的月崇拜表现《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是中日两国著名的民间传说,其中都蕴含着对月亮的崇拜与敬畏。
日本的天皇

日本的天皇一、概论日本目前采用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其国家元首天皇的称谓总是给人以神秘诡谲的感觉。
为加深学生对日本政体的进一步了解,特编制了两课时的相关内容。
我们知道,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称号,日本国家元首和国家的象征。
天皇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君主制度(书籍记载于前660年)。
由于被认为不同于普通的日本人(在神道教中,天皇是天照大神后裔,故具有神性),天皇与其家族没有姓(历史学上称其为天皇氏),日本宪法也未赋予其公民权。
虽然裕仁以后的日本天皇已宣布完全放弃历史上其被赋予的“神性”,但多数日本人仍认为天皇代表着“国家”。
日本国君使用天皇称号大概是在唐朝时期。
中国称日本元首为天皇大约是在清末的同治时期。
日本的现任天皇名为明仁,年号平成,于1989年即位。
现任日本天皇的称号为“今上”,天皇的名字叫“明仁”,1933年12月23日作为昭和天皇的长子降生于世。
1989年1月7日继任皇位,年号平成,系日本第125代天皇。
日本把昭和天皇生日4月29日定为日本的建国纪念日。
二、天皇来历天皇虽是日本国皇帝的称号,但日本天皇并不是日本国一开始就有的,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
在古代日本神话认为,天皇是神和天照大神。
天照大神是美丽的太阳女神,也是最高的统帅神,她统治天国,给世界带来光明,并以杰出的本领治理着高天原,使美丽肥沃的高天原生产发展,人口增加,丰衣足食。
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而天皇则是创造日本国土的神的后代,应成为统治日本的现人神,是国家一切的中心,其权利是神给的,体现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皇室是天皇和皇族的统称。
三、皇室政治日本皇室政治具有鲜明的日本色彩,外表又笼罩着神秘莫测的外衣。
皇室政治权力几经消长,在日本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化很大。
从1868年明治维新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止,在近80年时间里,天皇制发展成君主立宪专制天皇制。
经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成为凶恶的帝国主义的重大政治问题,美国出于推行其远东政策和冷战战略的需要,把日本的天皇制保留了下来。
中日神话中月神的性别分析

� � � 亮 � �女性" � 与� "阳�太 阳�男 性" 是 � � 相 � � 对应 � 的 � � 两 � 方面 ��礼 发现 " e e" 中的 " e" 在希 腊语种 意为 " " � " h" : "大名生于东 � � � � , � � � � , " "月" " e e" " h" 记� 曰 月 生于西, 此 阴阳之 分 夫 妇之位 也� 即 的意思, 而 本 身在拉 丁语中也 是 的 又曰 :" 天子与 后, 犹 日之 与月, 阳之 与阴, 相须 而后 成� " 此 外 , � 吕 氏春 秋� 曰 : "月 也者, 群 阴 之本 也 � " ; �淮 南 子� 载: "月者, � " ; �说文 � "月 阙也, 阴之宗 也 亦有 太阴 之精 " 的记 载�长沙马王 堆一号汉墓出土的 T 字形帛 画中, 上段顶端正 中有一人首蛇身像, 左上 部有内 立金 乌的太 阳, 相对 的右上 部描绘了一女子飞翔仰身擎托一弯新月, 月牙拱 围着蟾蜍与 "月亮�女性 " 玉兔�画的内容同样也说 明了阴 阳观念 中 的 模式� 月亮被认为是 "太阴之精" , 成为女性象征的理由主要有 两点: 收稿日期: 20 11 - 0 1 - 0 7 作者简介: 曹 � 希( 19 8 6 - ) , 女, 山西离石人 ,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日本语言文学, 日本经济伦理思想� 倭建命受命平定东方之乱前去与他有婚约的美夜受比卖家吃饭, 当美夜受比 卖捧起酒 杯奉上美酒 时, 倭 建命看到她 衣服上的经血, 于是两人作了如下唱和: ひさかたの 天の香具山 利鎌に さ渡る鵠 弱細 手弱腕を 枕かむとは 我は すれどさ寝むとは 我は思へど 汝が著せる 襲の裾に 月立ちにけり( 倭建命) 意思�由此可见, 在英语国家甚至可以 说拉丁语圈 即欧洲国 家, 月亮与女性的生理现象的结合亦成为一种共识 � �"首 先被当 第二, 月亮与女性 的生育 有着 密切的 联系 作丰产的感应物, 后 来则 成为神 的月 亮, 从古到 今都 被认为 与女人有特殊的联系, 他 是她们 怀胎 的力量 渊源, 是 保护她
从乌鸦形象内涵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乌鸦形象内涵看中日文化差异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 Difference from theConnotation of a Crow ImagePENG Renhua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Hu"nan *****)Abstract The crow has a different connotation of the image in China and Japan. In China, the crow is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in Japan, the crow was regarded as divine bird. 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comparative research, a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 of bilateral crow image, to resolve the crow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e two States. Through this comparison allows us to avoid or minimize embarrassment and language collide in dealings with the Japanese.Key words crow; image connotation; contrast; culture conflict0 前言乌鸦,是鸦科中黑色鸦类的通称。
乌鸦鸣叫时耸起肩背,低着头,伸长颈部发出粗哑的“ ar—ar”声,因此得名。
乌鸦在鸟类分类上属于雀形目鸦科,该科鸟类体型较大,全世界有117 种,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球。
简析《警世通言》与《雨月物语》中白蛇形象的差异

简析《警世通言》与《雨月物语》中白蛇形象的差异作者:李鑫来源:《牡丹》2018年第29期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中有很多故事都是直接翻改中国的故事而作的,其中的《蛇之淫》就是在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基础上融入了日本的文化元素写成的。
这两则故事的情节大体相同,然而由于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两则故事的具体情节有一些不同。
其中,白娘子与真女儿这两个女主角的形象尽管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二者形象差异的背后隐藏的是中日两国文化环境与传统的差异。
一、白娘子与真女儿的形象差异《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与《蛇之淫》中的真女儿均是修炼成人形的白蛇妖精,都因恋人的容貌而留恋人间。
二者的形象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阅读文本之后,还是可以感觉出两个女主角的不同。
笔者认为,白娘子与真女儿相比,多了几分人间女子的可爱活泼与重情重义,而真女儿表现更多的则是怨妇般的毒辣极端。
在白娘子與终南山道士斗法的情节中,白娘子念咒语将道士吊在空中,但她并没有用残忍的手段将其杀死,而仅仅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戏弄了道士。
这一举动既向众人证明了自己并非蛇妖,同时又用小玩笑报复了道士,使得白蛇的形象多了几分女儿家的可爱灵动。
另外,白娘子在被法海收服之前,一面忍受着痛苦,一面帮自己的同伴青青求情:“青青是西湖内第三桥下潭内千年成气的青鱼,一时遇着,拉他为伴。
他不曾得一日欢愉,并望禅师怜悯!”从这短短的句子中便可以看出白娘子的人情味与重情重义。
另外,故事中的一些小细节,如许宣出门游玩,白娘子为其准备新衣衫,都增加了白娘子身上的烟火气,因而故事结束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敢爱敢恨、活泼机智、重情重义的女性形象。
与白娘子不同,上田秋成笔下的真女儿则多了几分狠毒极端。
例如,她曾警告过丰雄:“不过,你若再相信了别人的谗言,第二次抛弃我,我就一定要报仇雪耻了。
纪州的山很高很高,我可以让你的血从山顶流到谷底。
你好自为之,切莫断送了性命。
中日文化的几方面比较

中日文化的几方面比较作者:张光伟来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03期[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日本文化独特神秘,长于摄取。
中日文化都有悠久的历史,都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汇集各种文化因子形成的。
中国对于印度佛教文化的摄取,日本对于中国儒家、印度佛教的容摄等等都使自身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异。
创世是宗教的起源,家是伦理的核心,士是政治的行为主体。
宗教、伦理和政治是文化的核心。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我们将知道中日之间文化的渊源,明确中日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对方的情况,从而在博弈中共赢。
[关键词] 神国思想; 血缘传承;文化比较[中图分类号] G04 [HT5H][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日本文化独特神秘,长于摄取。
中日文化同属东亚文化,历来被称为同文同种,但中国人对日本人却琢磨不透,甚至对日本人的某些行为方式百思不解。
而日本人学习中国的典籍文化,自认为了解中国,却在历次的中日交锋中,惊愕于中国人民的百折不挠。
由此,中日文化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博弈是发展的双方一种互动行为,中日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对方的情况,从而在博弈中共赢。
中日都有创世的神话传说,通过对比,我们可知中国文化有“中心主义”、“人本主义”,日本有“崇武尚伐”、“神国思想”。
每个人都有家,但是中日关于家的概念却很不相同,中国的家重家产的血缘式传承,日本的家重家业的效忠式传承。
中日两国的统治阶级都是“士”,但此“士”非彼“士”,中国的“士”是封建士大夫,日本的“士”是武士。
透过中国儒教与日本武士道这两种各自文化内核的对比,可以探析中国士人的尚文、崇德精神,日本武士的尊武、推忠精神。
创世是宗教的起源,家是伦理的核心,士是政治的行为主体。
“宗教、伦理和政治是文化的核心,宗教、伦理和政治交织在一起并相互制约:宗教是伦理的载体,伦理是政治的支柱,政治是宗教的卫士”。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我们将知道中日之间文化的渊源,从而更好地把握两者的博弈,实现共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两国太阳神话之比较
作者:滕录
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2期
文章通过对于中国和日本各自不同的太阳神话的比较和分析,初步探索造成中日两国太阳神话异同的历史、社会、政治以及自然等原因。
太阳神话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神话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太阳作为宇宙的中心,作为光和热的源泉,作为自然界的代表,在人类的历史上,一直受到全世界各个民族的顶礼膜拜,而和太阳神有关的神话传说更是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英国自然神话学派学者繆勒甚至认为以太阳神话作为核心,一切神话都是由太阳神话所派生,用来解释太阳神话的。
比如古埃及人认为世间的人是太阳神的眼泪变成的,太阳是生命的象征,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而美国印第安部落的阿尔贡魁人则把太阳作为造物主、始祖、母亲、生殖者来崇拜,因为在阿尔贡魁人的语言中Kesuk(太阳)这个词就源自于“给予生命”。
太阳东升而西沉,循环往复的现象对于上古先人们来说更是不死、新生的象征,代表了大自然神秘而不可抵抗的神奇力量。
而或许正是由于地处世界神秘的东方,中日两国对太阳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漫长的历史中更是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太阳神话。
中国的太阳神话是由“十日”开始的,据《淮南子·本经训》所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
在尧的时候,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庄稼被烤焦,人们没有食物果腹,又饱受太阳烘烤的折磨。
一些猛兽也都从森林中跑了出来,到各地残害百姓。
尧派遣后羿,去往各地诛杀猛兽,解救百姓。
十个太阳被后羿射落其九,只留下最后一个。
这就是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太阳神话“后羿射日”。
而在日本,最有名的太阳神话就是“天之岩户”,记载在《古事记》中。
“伊耶那岐命在洗左目时所生的神名为天照大御神,其次在洗右目时所生的神名为月读命……并切取上须,拔去手脚指爪,驱逐出去。
”
两相比较,虽然说中日两国太阳神话的起因同样是因为太阳不同于往常的异动,使得恶神横行、祸事频发,但是其异动的情况却是完全相反的。
中国的“后羿射日”是因为太阳违背常理,十日齐出,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威胁。
而日本的“天之岩户”则恰恰相反,因为太阳消失,世间一片漆黑,才使得各种灾祸齐发。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中日两国的太阳神话有如此迥然不同的情节呢?
首先,在日本,太阳被看作是世间万物的根本,蕴含了使万物生长的灵力。
正因为有太阳才有了光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植物得以生长,动物也能够繁衍生息,吸收着太阳所散发的光和热,人类的生活才能继续。
对日本人来说太阳实际上代表的就是整个自然,人们崇拜太阳,崇拜自然,正如在日本神话中天照大神被赐予了崇高的地位一样,日本先人们自然而然的把人摆在了自然的从属地位,认为人是依托于自然的存在。
通过《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中所记载的神话以及其他资料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日本人对于太阳的崇拜是其他民族无法企及的,无如是国名、国旗还是国歌,都深刻的展现了日本人崇拜太阳的思想。
“日本”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公元607年圣德天皇派遣遣隋使小野妹子携国书前往长安,据《隋书·倭国传》中记载:“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末处天子……勿复经闻。
”
圣德天皇用“日出日没”来证明自己的地位,可见当时的日本人对太阳的崇拜意识就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就连处在权利金字塔最顶端的天皇也不例外,甚至于可以将国名由“倭国”改为“日本国”。
日本的国旗又被称为“太阳旗”或“朝日旗”,可以说是大和民族太阳崇拜的一个图腾。
而国歌《君之代》更是对太阳神子孙的赞颂。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本人的崇拜太阳,已经不单单是对于太阳本身的敬仰,对于自然本身的敬仰,太阳神话已经从单纯的自然神话演变成了王权神话,沾染上了政治色彩。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神话传说都是散载于民间,由百姓流传记载的,没有统治阶层过多的干预。
而与中国神话传说的流传和记载不同,收录了绝大部分日本神话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是将神话与正史结合起来作为史书、作为“邦家之经纬,五代之鸿基”,按照天皇的意图,以巩固皇权,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为目的,由官僚统治阶层编纂的。
编写者更是将太阳神天照大神奉为皇家始祖,作为王权和国家的象征,以此来强化天皇的无上地位。
就连作为补充的《风土记》和《古语拾遗》等书籍也都逃不脱统治阶层的润色,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太阳神话“后羿射日”中,虽然太阳是东方天帝的儿子,有着不同凡人的身份地位,但在被后羿毫不留情的射下后却化为了三足乌,一种世间禽兽。
在日本神话中地位崇高,被顶礼膜拜,甚至被尊为皇室始祖的太阳神对中国古人来说最终成了一群乌鸦。
同样是因为太阳的异动而引发的骚乱,一种是因为自然的力量过于强大,而另一种却是失去自然赐予的力量。
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截然不同,中国先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然屈服,日本先民则是以顺服的态度继续寻求自然的庇护。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源于意识根本的自然观差异也是造成中日两国太阳神话具有如此区别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安万侣.古事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郎静.中日英雄神话比较[J].莆田学院学报,2002.
[3]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M].中国编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滕录,女,硕士研究生,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