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资源卫星

合集下载

我国的遥感卫星

我国的遥感卫星
有很大提高 。目前“ 云四号” 风 还在研究 阶段 , 风 云三号 ” 而“ A
面温度 等要 素和进 行海 岸带 动态 变化 监测 ,为海 洋经 济发
展 和 国防建设 服 务 。
星于 2 0 年 5月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这标志着我 08 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发展进入 了新的历史 阶段 。
发射 升空 , 目前仍在轨运 行 。 0 7年 9月 ,2 20 0 B卫星在 中国太
I J的信息, 并经信息的 传输、 处理和判读分析, 对地球的资
— — 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 的综合 『 生技术。由于遥感具有 全天候 、 全频段 、 大范 围、 快速准确 获取信息 的优 越性, 因此广 泛应用于测绘 、 资源调查 、 灾害监测与环境保护 、 城市 规划及军 事等诸多领域 , 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 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 在 作用。 目前我 国已初步形成 以气象卫星系列 、 资源卫星系列 、 海 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 害监测小 卫星群组成 的长期稳定运行 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 ,实现 了对 中国及周 边地区甚至全球陆 地、 大气 、 海洋 的立 体观测和 动态 监测 。 咒 蒙 卫 星 根据卫星运行轨道 的不 同 ,气象 卫星分为极轨气象卫星 和静止气象卫 星两种 。 一颗围绕地球两极运行的极轨气象卫星 每天对全球 进行 两次气象观测 , 可获取全球气象资料 ; 颗运 一 行 在地 球赤道上空 的静 止气象卫 星则能对全球 近 l / 3的地区 连续进行气象观测 ,在 3 0分钟或更短 时间内获取一幅全景圆 盘 图, 并实时将资料送 回地面 。气 象卫 星除对天气预报和气候 预测有重要作用外 ,在 自然灾害和地球环境监测 以及海 洋 、 航 空、 航海和农业 、 渔业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价值 , 应用 卫星 是 中重要 的多用途卫星 , 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我 国于 2 世纪 7 0 O年代 开始研制气 象卫 星 , 于 18 年 并 98 成功发射 了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 目前 , 。 我国 已成 为继美 国、 俄罗斯之后第三个 同时拥有极轨 和静止气象卫 星的国家 。我国气象卫星发展过程分为四个 系列 ,风云一号” “

Landsat陆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介绍

Landsat陆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介绍

Landsat陆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简介“地球资源技术卫星”计划最早始于1967年,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受早期气象卫星和载人宇宙飞船所提供的地球资源观测的鼓舞,开始在理论上进行地球资源技术卫星系列的可行性研究。

1972年7月23日,第一颗陆地卫星(Landsat_1)成功发射,后来发射的这一系列卫星都带有陆地卫星(Landsat)的名称。

到1999年,共成功发射了六颗陆地卫星,它们分别命名为陆地卫星1到陆地卫星5以及陆地卫星7,其中陆地卫星6的发射失败了。

Landsat陆地卫星系列遥感影像数据覆盖范围为北纬83o到南纬83o之间的所有陆地区域,数据更新周期为16天(Landsat 1~3的周期为18天),空间分辨率为30米(RBV和MSS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为80米)。

目前,中国区域内的Landsat陆地卫星系列遥感影像数据(见图1)可以通过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免费获得()。

Landsat 陆地卫星在波段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水、植物、土壤、岩石等不同地物在波段反射率敏感度上的差异,从而有效地扩充了遥感影像数据的应用范围。

在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的一系列应用中,计算植被指数和针对Landsat ETM off影像的条带修复为最常用同时也是最为基础的两个应用。

因此,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基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提供了1)基于Landsat 数据的多种植被指数提取。

2)对Landsat ETM SLC-off影像数据的条带修复。

图1 Landsat 遥感影像中国区示意图数据特征(1)数据基本特征Landsat陆地卫星包含了五种类型的传感器,分别是反束光摄像机(RBV),多光谱扫描仪(MSS),专题成像仪(TM),增强专题成像仪(ETM)以及增强专题成像仪+(ETM+),各传感器拍摄影像的基本特征如下:(2)数据主要参数Landsat陆地卫星携带的传感器,在南北向的扫描范围大约为179km,东西向的扫描范围大约为183km,数据输出格式是GeoTIFF,采取三次卷积的取样方式,地图投影为UTM-WGS84南极洲极地投影。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

简称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到1992年底中国共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

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应用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通信卫星、天文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等。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

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

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

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

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

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

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

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

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

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800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种卫星可实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站的设备。

中国目前拥有的人造卫星的种类及其作用

中国目前拥有的人造卫星的种类及其作用

中国目前拥有的人造卫星的种类及其作用人造地球卫星用途广、种类繁多,有太空“信使”通信卫星、太空“遥感器”地球资源卫星、太空“气象站”气象卫星、太空“向导”导航卫星、太空“间谍”侦察卫星、太空“广播员”广播卫星、太空“测绘员”测地卫星、太空“千里眼”天文卫星等,组成一个庞大的“卫星世家”。

科学探测卫星科学探测卫星是用来进行空间物理环境探测的卫星,主要任务是探测空间环境中的中性粒子,高能带电粒子,固体颗粒,低频电磁波和等离子体波,磁场,电场等。

应用卫星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可分为通信,气象,侦察,导航,测地,地球资源和多用途卫星。

通信卫星通信卫星的分类通信卫星的种类有很多,按轨道分由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飞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按用途分有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跟踪与数据中断卫星海事卫星和军用通信卫星等。

人造卫星的用途人造卫星的出现,尤其是第3颗地球同步卫星实现全球通信以来,我们可以在家中欣赏到精彩的现场直播。

导航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又称“导航”是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它可以对地球上任何地点进行精确定位。

用户可用一个很小很小的接收器接收到4颗GPS卫星上的信号并计算出位置数据,军用水平距离和高度精度均为5米,民用平均为15米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苏联/俄罗斯开发的军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定位系统,其作用和美国的到航星全球定位系统相同。

卫星导航系统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的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导航系统,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起到积极作用。

这次发射的是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

运行至今导航定位系统工作未定。

这次发射的是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

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

第 5 章 有效载荷

第 5 章 有效载荷
用户需求往往是针对应用卫星或针对整个卫星应用系统 提出的,而不是直接对有效载荷提出的,有效载荷设计者 就需要与卫星应用系统和卫星总体设计者一道,根据用户 需求,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有效载荷的总体指标。
例:通信卫星的用户要求: 传多少话路、多少路电视 涉及:有效载荷、地面应用系统。 光学遥感卫星的用户要求: 地面分辨率、观测带宽度、 重复观测周期。 涉及:有效载荷、轨道、指向控制能力。
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计划图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5.6 导航卫星有效载荷
俄罗斯新研制的GLONASS-M导航卫星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5.6 导航卫星有效载荷
3 地球同步卫星无线电测定系统卫星有效载荷
1.光学遥感器
1)海洋水色扫描仪
中国HY-1卫星的海洋 水色扫描仪具有10个探测 波段,星下点地面分辨率 均为1100m,覆盖约1100km。
HY-1A卫星第一轨水色仪图像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5.5 海洋卫星有效载荷
1.光学遥感器
2)CCD成像仪
HY-1卫星装载的 另一台有效载荷是 4波段CCD成像仪。 其星下点地面分辨 率为250m,覆盖约 510km。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5.1 概述
3. 卫星有效载荷设计的一般技术要求
2)质量、体积、功耗及可靠性要求
一般来说,有效载荷质量减小1kg,运载火箭的起飞质量可 减小1~2t,显然减小质量对提高性能价格比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卫星设备的不可在轨维修性,对高可靠和长寿命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3)必须满足与卫星平台之间的特定关系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5.4 气象卫星有效载荷
气象卫星分极地轨道和静止轨道两种。有效载荷指星上用 于气象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及发送的设备。主要包括:遥 感器、实时信息处理器、大容量数据记录器及发射机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5 人造地球卫星 冀教版 (共27页)PPT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5 人造地球卫星 冀教版 (共27页)PPT

主要材料:
一根0.5米长棉线、塑料球、橡皮泥、胶带。
步骤:
1、将棉线一段系扣放进塑料球内,盖紧塑料球并 用胶带缠绕固定。
2、拉紧棉线,把棉线的另一端捏在手中,并举过 头顶,让乒乓球做圆周运动。
3、实验时注意安全,考虑距离范围,不要击伤自 己和其他同学。 4、实验时不要让旋转的球和细绳脱手。 5、小组每位同学都要试一试,体会感觉,讨论出 统一结论。
地球同步卫星

1.通过画上学路线图和玩交通安全棋 ,培养 学生的 自我保 护意识 和珍爱 生命的 情感。

2.在上学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 在路上 玩耍, 不要吃 地摊上 不洁的 食物, 养成良 好的饮 食习惯 和上学 不迟到 的好习 惯。

3.学会识记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 掌握一 些基本 的交通 规则。

6.能够有依据地进行推理与联想,大 胆表达 对日食 现象的 更多看 法。进 而产生 继续研 究关于 日食和 月食更 多现象 的兴趣 。

7、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 处于月 影中时 ,因月 球挡住 了太阳 照射到 地球上 的光形 成了日 食。而 月食则 是月球 运行到 地球的 影子中 ,地球 挡住了 太阳射 向月球 的光。
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
实验结论:
实验时,棉线的长度越长,塑料球受力越小; 塑料球的质量越大,受力越大;转动的速度越大, 塑料球受力也越大。
影响人造卫星运动的因素有:地球引力、运动速 度和本身质量。
有一种卫星叫地球同步卫星。我们从
地面上看,她好像静止在空中不动。这种 卫星真的是静止在空中不动吗?试用以前 学过的相对运动原理,设计一个模拟实验 解释自己的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中,乒乓球模拟人什造么卫?星,棉线模拟 什地么球引?力。 当乒乓球做圆周运动时,握棉线的手有会什受么力感,觉? 如果没有绳子乒乓球 还不会会绕绕自自己己做做圆圆周周运运动动。吗?

《人造卫星种类》word版

《人造卫星种类》word版

人造卫星种类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区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星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36000 km,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运行轨道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即23时56分4秒,卫星在轨道上的绕行速度约为3.1公里/秒,其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太阳同步卫星(定义太阳同步卫星为太阳同步轨道的人造地球卫星。

这类卫星每天在相同的地方时经过世界各地,每天以大致相同的太阳对地光照条件下观测地面。

可用作低轨道气象卫星、照相侦察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等。

就是通过地球南北极的卫星轨道平面,每天向东移动0.9856度,这个角度正好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天东移的角度。

轨道高度在700千米至1000千米之间,运行于此轨道的卫星。

所谓太阳同步轨道是指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取向。

由于这种轨道的倾角接近90°,卫星要在极地附近通过,所以又称它为近极地太阳同步卫星轨道。

为保持轨道平面始终与太阳保持固定的取向,在卫星随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轨道平面每天要自西向东作大约1°的转动。

但是若地球是个均匀球体,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轨道平面随地球作平动,则轨道平面不能保持与太阳有固定的取向。

事实上由于地球是个扁椭球体,这种扁椭球体上的各点对卫星的引力不等,使卫星的轨道平面绕地轴朝着与卫星运动相反方向旋转,即轨道平面的进动。

若选定合适的倾角(大于90°)使卫星轨道平面的进动为1°,正好使轨道平面与太阳始终保持固定的取向。

这样就实现了太阳同步轨道。

为保持轨道平面始终与太阳保持固定的取向,在卫星随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轨道平面每天要自西向东作大约0.9856度的转动,这个角度正好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天东移的角度。

但是若地球是个均匀球体,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轨道平面随地球作平动,则轨道平面不能保持与太阳有固定的取向。

事实上由于地球是个扁椭球体,这种扁椭球体上的各点对卫星的引力不等,使卫星的轨道平面绕地轴朝着与卫星运动相反方向旋转,即轨道平面的进动。

卫星观测的发展历程

卫星观测的发展历程

卫星观测的发展历程卫星观测是一种利用卫星进行地球观测和监测的技术。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之前,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20世纪的早期阶段,人们开始了解并利用影像和无线电技术进行地球观测。

1936年,苏联科学家利用第一颗人造卫星“探索者-1”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地球观测。

然而,在这个时期,由于技术的限制,地球的观测范围有限且不够准确。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随着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球观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随后的1960年,美国成功发射了“提亚木1号”卫星,并利用该卫星拍摄了第一张地球影像。

这些成就使得卫星观测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众多国家开始积极发展自己的卫星观测项目,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1972年,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地球观测者1号”,该卫星利用多光谱摄像机捕捉了具有不同光谱特征的地表影像。

1975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激光遥感卫星“地球观测者2号”,实现了地表高程数据的精确测量。

同期,其他国家如法国、中国等也相继发射了自己的卫星观测项目。

进入21世纪以后,卫星观测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扩展。

卫星观测已不仅仅局限于地球的影像和高程数据获取,也包括了气象观测、环境监测、农田管理、城市规划等各个方面。

2000年,美国发射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提供了全球范围内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此外,卫星观测还被广泛应用于灾害预警、资源调查、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观测的分辨率和数据更新速度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成本也在逐渐降低。

这为卫星观测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未来,卫星观测将进一步发展,更多的国家和机构将加入到这个领域,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的拓展,为地球环境的监测和保护做出更多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有哪些?常用的产品有哪几类?卫星遥感数据源有哪些?
The U. ndsat 1-5
Landsat 7
the French SPOT satellites(SPOT1、2、3)
SPOT 4
SPOT 5
中巴资源卫星(CBERS)
IKONOS
IRS-P6 (Indian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MSS (Multispectral Scanner)
TM (Thematic Mapper)
OrbView-3 (US)
SeaWiFS(Sea-viewing Wide Field-of-View Sensor)
常用产品:
The U. ndsat 1-5
Landsat 7
the French SPOT satellites
中巴资源卫星(CBERS)
IKONOS
卫星遥感数据源:
The U. ndsat1、2、3:反束光导管摄像机(RBV)、多光谱扫描仪(MSS);
The U. ndsat4、5:多光谱扫描仪(MSS)外,还装载专题制图仪(TM);
Landsat 7:增强型专题制图仪(ETM+);
the French SPOT satellites(SPOT1、2、3):HRV (High Resolution Visible);
SPOT 4:HRVIR(High Resolution Visible InfraRed);
SPOT 5:HRG (High Resolution Geometry)传感器;
IRS-P6 (Indian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多光谱传感器LISS3和LISS4,以及高级广角传感器AWIFS。

2、描述不同遥感卫星轨道参数、携带的传感器及产品信息。

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系列
Landsat系列卫星由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发射,自1972年起,共发射7颗卫星,命名为Landsat 1、2、3、4、5、6、7,其中Landsat 6卫星上天后发生故障陨落。

陆地卫星运行在900多千米(Landsat 1、2、3)或700多千米(Landsat 4、5、7)的高空,回归周期为18天(Landsat 1、2、3)或16天(Landsat 4、5、7)。

在陆地卫星1 3号上装载的传感器有反束光导管摄像机(RBV)、多光谱扫描仪(MSS)。

在陆地卫星4、5号上,除装载多光谱扫描仪(MSS)外,还装载专题制图仪(TM);在陆地卫星7号上,只搭载了增强型专题制图仪(ETM+)。

前三颗陆地卫星上装载的RBV,因为这种传感器容易出故障,回收的图像很少;7号卫星自2003年起因故障而导致数据质量下降,所以现在使用最多的陆地卫星遥感图像为Landsat 5 卫星TM遥感图像。

法国SPOT系列卫星
地球观测实验卫星(SPOT)是以法国空间中心为主设计制造的,由法国国家地理院负责图像处理。

这是一种用于地球资源观测的卫星,自1986年起,共发射5颗卫星,命名为SPOT 1、2、3、4、5,卫星轨道高度为832千米,回归周期26天,轨道倾角98.7度。

每颗SPOT卫星上都装有两个性能相同的光学成像传感器,对SPOT 1、2、3卫星是HRV (High Resolution Visible),对SPOT 4卫星是HRVIR(High Resolution Visible InfraRed)。

对SPOT 5卫星是HRG (High Resolution Geometry)传感器,替代SPOT 4的HRVIR传感器,HRG有以下新的特征:更高的地面分辨率,以5米或2.5米的分辨率替代全色波段10m分辨率的数据,波段范围调整到从0.61 0.68微米调整到0.49 0.69微米;以10米分辨率替代多光谱波段20米的数据;而对短波红外波段,仍维持20米的地面分辨率。

SPOT 5卫星是目前国际上最优秀的对地观测卫星之一。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1号与2号卫星(CBERS-1、CBERS-2)是由中国和巴西共同投资、联合研制的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遥感卫星。

两星先后于1999年10月14日、2003年10月21日发射升空。

CBERS-1和CBERS-2是同步设计、研制并生产的,因此,卫星的功能、组成、平台、有效载荷和性能指标的参数是相同的。

印度IRS-P6卫星
RESOURCESAT-1 (IRS-P6)卫星于2003年10月17日在印度空间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它具有典型的光学遥感卫星的特点,星上携带三个传感器:多光谱传感器LISS3和LISS4,以及高级广角传感器AWIFS。

接收空间分辨率为5.8米的全色图像信息和空间分辨率分别为23.5米和56米的多光谱图像信息。

IRS-P6卫星与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为817千米,重访周期为24天(LISS3)或5天(LISS4、AWIF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