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介绍—邓稼先

合集下载

邓稼先简介——精选推荐

邓稼先简介——精选推荐

邓稼先简介邓稼先简介邓稼先,1924年出⽣于安徽怀宁县⼀个书⾹门第之家。

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哲学教授的⽗亲⾝边长⼤。

他5岁⼊⼩学,在⽗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化基础。

1935年,他考⼊志成中学,与⽐他⾼两班、且是清华⼤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聚会。

在⽗亲安排下,他随⼤姐去了⼤后⽅昆明,并于1941年考⼊西南联合⼤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运动中担任了北⼤教职⼯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考试,于翌年秋进⼊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学研究⽣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论⽂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称'娃娃博⼠'。

1950年8⽉,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年间,他进⾏了中国原⼦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希结婚,许⿅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领袖、后来担任全国⼈⼤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

1954年,邓稼先加⼊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个'⼤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作。

邓稼先义⽆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只说⾃⼰'要调动⼯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通信也困难。

从⼩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明⽩,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意义的⼯作,表⽰坚决⽀持。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漠⼽壁。

民族英雄邓稼先中国核科学家的功勋

民族英雄邓稼先中国核科学家的功勋

民族英雄邓稼先中国核科学家的功勋邓稼先,中国核科学家,被誉为民族英雄。

他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邓稼先的人生经历、科学研究和荣誉成就三个方面来阐述他作为中国核科学家的功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由于家境贫困,年幼的邓稼先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接受教育。

在父母的鼓励下,他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清华大学物理学系。

在大学期间,邓稼先对核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将来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

在回国后的科研生涯中,邓稼先致力于核武器和核能的研究。

他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并在核弹头的设计和实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邓稼先高超的科学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了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引领者,在核技术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作为中国核科学家,邓稼先的一大功勋是主持和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工作。

这是中国核能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在核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邓稼先的领导和贡献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邓稼先还在核能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他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和制造的快中子堆,为中国核能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2000年,邓稼先因其在中国核科学事业上的杰出贡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成为国家科技荣誉的最高奖项之一。

邓稼先不仅在科研工作中有着辉煌的成就,他对培养年轻一代科学家和推动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致力于核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并亲自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核科学家和科研人员。

他们在邓稼先的悉心指导下,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邓稼先作为中国核科学家开创了中国核能事业的新纪元。

他的科研成果和贡献不仅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年轻一代的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邓稼先的功勋将永远铭记于中华民族的史册中,他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英雄。

中国科学家故事三分钟演讲稿

中国科学家故事三分钟演讲稿

中国科学家故事三分钟演讲稿中国科学家故事- 邓稼先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中国科学家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导弹专家。

他对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防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邓稼先出生在广东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从小就对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值战乱年代,邓稼先在求学的道路上遭遇了重重困难。

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在苦难中坚持学习。

邓稼先毅然决定去追寻自己的科学梦想。

他离开家乡来到了上海,进入了国立南京大学学习。

在大学期间,邓稼先的才华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他非常努力地学习物理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生。

毕业后,邓稼先进入了云南的西南联大进行深造。

在这里,他与中国科学家王淦昌等人的合作,为中国科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不久后,邓稼先转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

他在这里遇到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凯尔夫,成为其学生之一。

在凯尔夫的悉心指导下,邓稼先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成为了他实验室的核心成员。

1955年,邓稼先毅然决定回国,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

他加入了航天科技领域,并积极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研发工作。

无论是科技水平还是设备条件,中国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

然而,邓稼先和同事们兢兢业业地工作,坚信“科学无国界”,取得了意义重大的突破和成就。

在邓稼先的带领下,中国先后成功研制出了东风导弹、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等众多重要的航天器。

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邓稼先的事业并不一帆风顺。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被打倒,被剥夺了自由。

但是,他并没有被困境打倒,他在艰苦的牢狱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对科学的热爱。

在狱中,他不仅继续进行科学研究,还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和研究成果写下来,不让自己的科学梦想熄灭。

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1922年11月5日-1987年12月29日),中国核物
理学家,被誉为中国核武器研发之父。

邓稼先在中国科学家中的地位非常崇高,他的故事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巢县一个贫困家庭,他上学的时候曾经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孩子。

由于家庭贫困,他的父母无法支付他的学费,但他通过勤工俭学和助学金的努力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

1944年,邓稼先考入早期的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物理系,开始接触物理学。

在校期间,他表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才能和天赋,成绩优异,并被选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

1950年,邓稼先毕业后回到中国,参与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发
工作。

他在建立中国核工业的过程中,率先提出了以“两弹一星”为目标的科研方向,即研发核武器、导弹和人造卫星。


中国核武器项目的推进中,邓稼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然而,邓稼先也曾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岁月。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打成“走资派”、“刘邓特务”,受到迫害和折磨,被关押长
达14年之久。

1979年,恢复高教育,邓稼先重返核武器研究,并继续指导
中国的核武器发展工作。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于1964年研制
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于1967年研制成功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邓稼先以其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核武器研发之父,他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故事也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奋、聪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2025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事迹(通用5篇).doc

2025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事迹(通用5篇).doc

2025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事迹(通用5篇)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事迹(精选篇1)女儿邓志典去美国读研前的一天,邓稼先突然问她:“你看过《走向深渊》这部电影么?”这部电影讲述女大学生阿卜莱在欧洲求学期间,因贪图享受被情报机关所利用,并将她在火箭基地工作的男友拖下水的故事。

女儿立刻明白了:“爸,我不会的。

”邓稼先用最简单朴素的方式教育着自己的孩子。

1986年6月24日,中央军委决定对隐姓埋名28年的邓稼先解密,《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

而这时,这位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已经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35天后,62岁的邓稼先于北京逝世,他临终留下遗言:“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这是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悼念邓稼先的诗句。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将才智、精力、荣誉甚至生命,全部献给了中国的核事业,将对父母、妻子和儿女的爱化为对国家、民族的大爱。

牢记父亲嘱托科学报国邓稼先家风:为国奉献简朴生活邓稼先自幼在父亲的引导下,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用切身行动诠释了“忠孝”的内涵。

北京陷落后,日军逼着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庆祝他们的胜利。

还在念书的邓稼先气不过,撕碎了旗子,扔到地上还踩了一脚。

这件事被校长知道后,虽然被搪塞过去,但是邓稼先不能在北京继续待下去了,家里安排他远赴昆明继续求学。

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事迹(精选篇2)少年时邓稼先在北平读书,后因北平沦陷,辗转到云南昆明等地求学。

青年时期的邓稼先就意识到中国正在走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胜利后,邓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1950年,邓稼先对科学的渴望使他远赴美国深造。

短短22个月,他便以惊人的才华获得了博士学位。

取得学位的第9天,年仅26岁的邓稼先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和科研条件,登上了归国的轮船,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简介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汉族,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届、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好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在父亲邓以蛰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毅然回到祖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86年5月,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7月29日病逝于北京,邓稼先同志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8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张爱萍将军亲致悼词,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参加追悼会,胡耀邦、邓小平等领导人送了花圈以示悼念。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11月18日,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邓稼先PPT课件

邓稼先PPT课件

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敢于挑战权威
邓稼先在科研过程中,不畏权威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 案,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
巨大贡献。
不断创新
他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热情和探 索精神,在科研领域不断创新, 推动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快速发
展。
追求真理
邓稼先一生都在追求科学真理, 不断深入研究,探索科学的本质 和规律,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奠定
突破原子弹技术
邓稼先带领团队成功突破原子弹 技术,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
制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推动氢弹研制
邓稼先在氢弹研制过程中发挥了关 键作用,为中国氢弹的研制成功做 出了重要贡献。
培养科研人才
邓稼先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为中国 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推动了核事业的持续发展。
04
邓稼先的科学精神与人格 魅力
此后28年间,邓稼先始 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 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 ,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 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 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 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 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教育背景
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 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邓稼先在核武器研究中的地位
01
02
03
奠基人与领导者
强调邓稼先作为中国核武 器研究的奠基人和领导者 的重要地位。
科研团队建设
介绍邓稼先如何组建并领 导科研团队,推动中国核 武器研究事业的发展。
国际影响力
阐述邓稼先在核武器研究 领域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以及他为中国赢得的国 际尊重。
邓稼先对核武器研究的贡献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1947年,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

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读物理系。

他的导师荷兰人德尔哈尔是搞核物理研究的,所以邓稼先很自然地也做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闻知消息,邓稼先激情满怀,当即朗读了别人创作的一首长诗:当一场暴风雨过后/祖国已迎来灿烂的黎明我们就要回到你身边/祖国啊,母亲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26岁,被人们称作娃娃博士。

同年8月29日,邓稼先与一百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启程奔向新中国的怀抱。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幽默地对他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大炮仗?从事核物理研究的邓稼先稍一沉吟,马上明白国家要研制原子弹。

我能行吗?邓稼先似乎还没有从吃惊中回过神来。

当钱三强谈了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之后,邓稼先全都懂了。

不过,这项工作之艰巨、自己后半生将为此付出的代价,一切的一切,在当时他都不得而知。

那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夜晚,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夜,他一反常态地无法安睡。

到后来,他跟我说,他要调动工作。

我问他调哪去,他说这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说。

后来,我说你给我一个回信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他说也许这都不行。

当时我们聊到了十几年前,国家备受侵略者蹂躏、日本的飞机肆无忌惮轰炸的情景。

往日的情景或许触发了他。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

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第二天,邓稼先像变了一个人,从不喜欢照相的他,带着妻子、四岁的女儿和两岁的儿子,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纪录片《两弹元勋邓稼先》

《 大漠英雄》
❖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 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 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 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 的第一手材料。
❖ 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
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
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


1985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
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

邓稼先去世时患的是直肠癌,照理,当时直肠癌已经不
是绝症了,但邓稼先因长期从事这个工作,骨髓里全有了放
射性,所以一做化疗,白血球和血小板跌得很低,全身大出
血,难以挽救。
❖ 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 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 来得这样快。”
❖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 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 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 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 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
❖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 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 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 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 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 抖……
❖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 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 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 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 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 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 会副委员长,是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 稼先加入中国共产党。
学术问题
人物生平详细介绍:
❖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 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 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 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 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清代的大书 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是邓稼先的六世祖; 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大姐邓仲先 (姐夫:郑华炽,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弟邓 槜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生平介绍: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 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 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 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 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 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 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 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 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 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 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 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 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此外有 同名影视作品、散文、游戏等。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 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 门第的家庭。1999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 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
❖邓稼先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 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 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 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邓稼先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 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 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 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 世界先进水平。在原子弹、氢弹研 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 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 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
❖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 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 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 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 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 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与杨振宁
❖ 邓稼先和杨振宁同是安徽籍人,各自的 父亲都是清华大学教授,两家曾一度同住 清华西院宿舍。
❖ 邓比杨小两岁。两人中学就是同学, 大学又一起住校,关系很亲密。
❖ 1947年,邓稼先考上了赴美研究生, 须由自己联系学校。杨振宁那时在读的芝 加哥大学学费较贵,他就帮邓稼先联系了 离芝加哥市较近的普渡大学。
❖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 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8年8月奉命带领 几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 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 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 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 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 依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 邓稼先连夜写信告诉杨 振宁:“中国的原子弹
氢弹全部都是由中国人
自己研制成的,没有一
个外国人参加。”此信 派专人乘民航航班送到 上海,在1971年8月16 ❖ 芝加哥大学左起:杨振宁、 日饯行的晚宴上送到杨 邓稼先、杨振平 振宁手中。
2008年11月18日 邓稼先当选为中 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
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
2009年9月14日 他被评为“100位新 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人物轶事
❖ “许身国威壮河山” ❖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 到手里仔细检验。 ❖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 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 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 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 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 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奇迹诞生
❖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 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 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 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 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 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 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 和大漠戈壁。
❖ 他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北平,邓稼先父亲 邓以蛰任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两家祖籍 都是安徽,在清华园里又成为邻居。邓稼先 和杨振宁从小结下了深厚友情,后来,二人 先后进了北平崇德中学。
❖ 欢乐的少年时光并不长久,邓稼先生活在国 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端着长枪和 刺刀的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 和清华都撤向南方,校园里空荡荡的。邓稼 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喀血不止,全家滞留下 来。七·七事变以后的十个月间,日寇铁蹄踩 踏了从北到南的大片国土。亡国恨,民族仇, 都结在邓稼先心头。
❖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 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 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 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研制 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 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 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 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 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 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 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 成”的成果。
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 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
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 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 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 速度。
鞠躬尽瘁
❖ 1972 年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9 年又任院长。
❖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 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 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 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同志离开人世。他,是个把 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 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 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 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 称“娃娃博士”。
❖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 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 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 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 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 救他的生命。
邓稼先颁奖词
❖ 为了祖国,他默默无闻,隐姓埋名31年,壮 大的蘑菇云见证了他的伟大,他使中国人民 从此站起来了。就算在临死前,他也面不改 色,始终想着祖国,他是真正的中国男儿。 大哉邓稼先
❖ 邓稼先同志长年累月忘我工作,积劳成 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 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邓稼先同志在 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 丝力气,与于敏合著了一份关于中国核 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 真诚,该建议书的内容至今仍然保密。
身患重病的邓稼先 在医院与同行探讨
❖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 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
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
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
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
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 的学业。
❖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 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 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 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 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 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