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学原理简介及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课程的心得体会(2篇)

美学原理课程的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美学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美的认识也更加全面。

以下是我对美学原理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美学原理课程的基本内容美学原理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美学进行了阐述:1. 美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美学的历史渊源,从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美学逐渐从哲学、艺术、心理学等领域独立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2. 美的本质:探讨了美的本质,包括形式美、内容美、情感美、审美价值等。

3. 审美经验:分析了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和特点,包括审美感受、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等。

4. 审美活动:研究了审美活动的类型、过程和规律,如艺术欣赏、审美教育、审美创造等。

5. 美学价值:探讨了美学在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如审美教育、审美鉴赏、审美创造等。

二、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体会1. 提升了对美的认识:通过学习美学原理,我深刻认识到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感官享受,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体验。

美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自然景观、艺术作品、人际交往等。

学会欣赏美,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2. 培养了审美能力:美学原理课程让我了解到审美活动的规律,学会了如何运用审美眼光去观察、评价和创造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更加注重对美的发现和创造,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 拓宽了知识面:美学原理课程涉及哲学、艺术、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使我对这些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我对人类文化、艺术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 增强了审美教育意识:美学原理课程让我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努力传播美学知识,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5. 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在学习美学原理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评价各种美学观点。

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研究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等各个领域的美,以及审美 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标准等问题。
美学发展历程及流派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时期的美学理论,再到19世纪以来的现代美学流派。
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 期的美学理论,再到近现代以来的中西美学交流与融合。
03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 艺术
介绍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风 格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 义。
观众在艺术创作中角色定位
01
观众审美体验的主观 性
探讨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主观感 受和情感共鸣,以及这些主观因素对 审美体验的影响。
02
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 背景
分析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 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影响,以及观 众如何通过这些背景因素来解读作品 。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设计等领域应用
建筑领域
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和谐、统一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如对称布局、 黄金分割等。
设计领域
遵循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使作品具有美感、易读性和文化内涵,如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等。
形式美法则在当代艺术创新中价值
拓展艺术表现空间
形式美法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 间,有助于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
3
不同艺术门类差异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绘画注重色彩、构图和造型的 表现,而音乐则注重旋律、节奏和声音 的美感。
03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过程剖析
灵感来源与创意构思
01
探讨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

现代美学的发展脉络

现代美学的发展脉络

西方现代美学发展脉络一、现代美学之前提:审美的自律1.康德:自然与自由A.纯粹理性批判——真的研究 B.实践理性批判——善的探求C.判断力批判——美的把握2.黑格尔:理性与感性A.逻辑学——辩证的历史观 B.精神现象学——理念的发展阶段C.美学——艺术的存在形态二、现代美学之发生:理性的没落和感性的张扬3.叔本华:意志与表象A.表象——认识论意义上的世界 B.意志——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 C.理念——美学意义上的世界4.尼采:日神与酒神A.悲剧精神——肯定生命的艺术理想 B.超人哲学——颠覆伦理的价值观念 C.永恒循环——超越宗教的宇宙信仰5.弗洛伊德:压抑与升华A.本我·自我·超我——深层心理的揭示 B.梦魇·过失·疾病——日常现象的剖析C.宗教·艺术·科学——文化内容的解读6.柏格森:绵延与创化A.时间·空间——直觉认识论 B.生命·物质——创造进化论C.美感·滑稽——生命艺术论三.现代美学之形成:存在的揭示和现象的解读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A.存在的生成——基本本体论 B.死亡的召唤——原始伦理学C.诗意的栖居——艺术哲学8.萨特:自在与自为A.虚无——主体存在的起点 B.他人——社会存在的前提C.自由——艺术存在的根据9.杜夫海纳:经验与现象A.审美对象——辉煌呈现的感性 B.审美知觉——从呈现、想象到反思C.审美经验——主体与客体在直观中的协调10.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A.游戏——作为共同参与过程的艺术 B.节日——作为个体时间体验的艺术C.象征——作为意义交流中介的艺术四.现代美学之拓展:符号的阐释和文化的批判11.卡西尔:符号与文化A.语言——人性的标志 B.神话——最古老的文学C.艺术——一个创造的世界1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A.符号——情感的表现 B.表现——艺术的本质C.艺术——生命的形式13.阿多诺:否定与救赎A.否定辩证法——艺术对现实的反抗B.主体性危机——日益平庸化的世界对个体自主性的剥夺C.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批判14.威廉姆斯:文化与社会A.日常经验——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B.交往媒介——共同生活经验的承载者C.艺术消费——审美的经济政治内涵五.现代美学之分裂:话语的分析与意义的解构15.维特根斯坦:言说与沉默A.两个世界——逻辑的限度 B.家族相似——本质主义的颠覆C.不可言说性——艺术定义的危机16.福柯:话语与权力A.身体——权力的基础 B.话语——权力的历史C.审美——权力中的身体建构17.德里达:记忆与遗忘A.印迹——意义的基础 B.异延——意义的滑移C.写作——意义的埋葬18.利奥塔:隔绝与沟通A.后现代知识状况——整体性概念的破产B.崇高美学——表现不可表现之物C.先锋艺术——交流性的悖论六、现代美学之终结:泛审美文化19.詹姆逊——审美与资本A.反抗的瓦解——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B.时空的断裂——后现代美学特征C.审美的他律——艺术与商业的合流20.鲍德里亚——虚拟与真实A.拟像——高科技传媒中的世界 B.内爆——摹仿论诗学的颠倒C.超美学——当代生活的泛审美化。

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

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

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
美学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和后现
代美学。

古典美学是指古代文化中对美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主要包括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

在古典美学阶段,美学主要强调
对称、比例、秩序和完美之美,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他们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与道德、真理和自然规律相联系的。

现代美学阶段大约从17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开始,到20世纪
中叶左右。

现代美学强调了艺术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强调审美体验
的个体化和情感化,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尼采等。

现代美学
关注艺术本身的特性,强调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和审美对象的独特性。

后现代美学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美学思潮,它对现代美
学进行了批判和超越,提出了对艺术、审美和美的全新思考。

后现
代美学强调了多元文化、身份政治、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概
念对美学的影响,代表人物有福柯、德里达、巴特等。

后现代美学
对传统美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重构,提出了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
审美观念,强调了艺术的政治性和历史性。

总的来说,美学演变经历了从古典美学的客观性、现代美学的主观性到后现代美学的批判性和多元性的发展过程。

这三个阶段代表了不同的美学思潮和观念,反映了人类对美的不断探索和理解。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美学学科发展的历程简述

美学学科发展的历程简述

美学学科发展的历程简述
1.古代美学: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开始,到古罗马的美学理论,以及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

2.文艺复兴美学: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研究和发掘促进了美学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美学概念。

3.启蒙美学: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美学理论和艺术价值,提出了自我意识和审美判断的概念。

4.浪漫主义美学:浪漫主义时期的美学强调个性、情感和想象力,艺术家倾向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

5.现代美学:现代美学主要关注艺术的形式和技术,强调以艺术为本位和艺术的自我创新和发展。

6.后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对传统美学、现代美学进行了批判,主张多元化的审美标准和反对意识形态化的文化。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实用版)
目录
1.当代中国美学的起源和发展
2.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3.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贡献和影响
4.当代中国美学的展望
正文
一、当代中国美学的起源和发展
当代中国美学,起源于 20 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西方美学的引进和借鉴,到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挖掘和发扬,再到对世界美学的参与和贡献三个阶段。

二、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包括:1.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美学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主张以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2.中国传统美学,主张"天人合一"、"心物相融",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情感性;
3.现代西方美学,主张审美的经验性和相对性,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三、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贡献和影响
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1.对西方美学的引进和借鉴,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2.对传统美学的挖掘和发扬,推动了中国美学的民族化和现代化;3.对世界美学的参与和贡献,提升了中国美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第1页共1页。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

《美学原理》 教学课件
2020/5/26
第一章 美学是什么 第一节 美学学科的历史演变
❖ 一、审美意识发生阶段 ❖ 时间: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与人类从事生产劳动不
可分。 ❖ 特征:从实用到非实用,从功利到非功利。 ❖ 表现:生产生活与政治生活。 ❖ 什么是功利? ❖ 《汉语大辞典》:“功效和利益”,即用处和好处。 ❖ 《庄子•天地》:“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
“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 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 ❖ 定位:知——理智——真——逻辑学
意——意志——善——伦理学 情——情感——美——美学 ❖ 评价:(1)给予美学独立的地位和存在的合理性。(2)把美学 定义为感觉学,有合理一面。(3)把美学看作低级认识论,不如 逻辑学和伦理学,感性低于理性。这不合理。
74.7 77.8
2020/5/26
0
10
20
❖ (二)训练感性的审美心理 ❖ 1.理性时代:直线思维与分割思维。 ❖ (1)直一、贯穿的整体割裂。 ❖ 2.审美意识:环道思维;统一思维。 ❖ 二、狭义角度 ❖ (一)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可参考审美关系、美
感内容。 ❖ (二)广播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可参考艺术学。
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 样造成和谐的。”——希腊人体艺术
2020/5/26
❖ 三、美学学科阶段 ❖ 时间: ❖ 特征:(1)有专门的美学著作,独立研究美学问题。(2)有不
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与范围。 ❖ 标志: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一书出版,他被称为“美学
之父”。 ❖ 定义:美学是研究感觉、情感的学问。Aesthetics意即“感觉学”。
体。(2)有理论的形态。 ❖ 与美学学科相比,(1)分散、凌乱。(2)没有自

美学原理1-6章

《美学原理》——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绪论:什么是美学年首次提出塔塔科维奇:从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

一、美学历史西方美学发展阶段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中国美学发展阶段先秦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时期清代前期近现代1、本体论美学本体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其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本质论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生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2、认识论美学认识论美学是指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至19世纪的以理性认识为中心的美学。

它突出理性思考的重要意义,认为美可以凭理性加以认识。

认识论美学五种形态:经验主义美学,以休谟等为代表;理性主义美学,以笛卡尔、鲍姆加登为代表;德国古典美学,以康德、席勒、黑格尔为代表;科学美学,以费希纳为代表;生命美学,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

3、语言论美学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英美分折哲学把哲学与美学归为语言批判,他们从对语言的清洗入手,来消解美的形而上学的意义。

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大陆现象学与存在主义从“生存”入手转变思想范式,他们认为科学与知识都不是万能的,科学与知识分解着人的生活,真正的人的生活又在何处?人还有什么?这成大陆哲学与美学关心的问题。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儒家美学观的最大特点是把审美活动同社会政治生活、道德修养活动密切结合,强调美的伦理性、功利性.2、道家-—审美心态层面第一,强调美在自然。

第二,美的相对论和辩证法.第三,道家美学观的虚无主义色彩。

3、禅宗——审美境界层面禅宗讲顿悟与涅槃,这些既是人生论也是审美论 .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王国维:“境界说”。

美学原理02中国美学的开始与发展

美学原理02中国美学的开始与发展中国美学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说,它将美学观念融入于人伦道德和政治实践之中。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和谐可以实现个体的美好生活。

他们提出了“和谐”、“端正”、“和美”的概念,将美与正直、公正、仁爱等道德理念相结合,以达到社会道德的完善。

此外,儒家学派还涉及了茶道、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研究,将这些艺术形式视为实践美学的手段。

宋代是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诗人蔡襄提出“诗有意义”、“诗有声韵”、“诗有形象”,强调意境、音韵和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对后来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宋代文人还注意到自然的美和人造的美的结合,形成了“山水甲乙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等观念,强调自然美和思想美的统一元代是中国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元代文人认为美学的根本在于情感的表达,主张通过艺术表达人类的内心世界。

元代文人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融入到戏剧、词曲中,从而使这些艺术形式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元代文人还特别关注人物形象的刻画,强调艺术家应当通过绘画和雕塑等手段,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描绘出来,以实现艺术的价值。

到了近代,中国美学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这也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发展。

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倡导“救亡图存”、推崇“实用主义”的思潮。

他们认为批判传统美学观念,赋予艺术实际意义,将美学观念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是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中国美学的开始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说,其中强调了美与道德、政治、社会的关系。

宋代、元代和明清时期,中国美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倡导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的真实表达等观念。

在近代,中国美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倡导批判传统美学观念,将美学观念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思潮。

这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为中国美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美学由脱离社会人生到贴近社会人生实际的大转变
过去的旧美学,严重脱离现实人生,不是真正的科学,而是贵族化的、少数人玩弄思维游戏的杂耍,越搞越虚玄。普通大众以至大学生们,都是学了之后,莫名其妙,谁也说不清“美的本质”是什么。不仅对人生无用,反而加深了知性的困惑,禁锢了人的生命活力。但是,现代美学的科学原理则是回到人类生存的事实之中,深入探究人生的内在真实,揭开审美意识结构与运行的规律,指出人们审美与创造的内在原理,也揭示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普遍的规律。它就成为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学问,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性,可用于指导人生、发展人生,从而通过每一个体的发展支撑起社会的发展。它有助于人们形成完整的人生观或健康完满的生存观念,也有助于形成科学完整的社会人生发展观。
(2)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本课程在人类思想文化与美学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推陈出新,现已基本上形成美学的科学原理体系。这是走在美学课程革新前沿的、具有鲜明的科学创新性和现实应用性的原理体系。
随着社会历史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人文学科研究的日益深化,美学原理的研究与教学必须适应发展的现实,不然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文化障碍。美学的科学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美学科学化改造的工程是美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现在,这门学科已经经历了由不科学到科学化、由不成熟不完善到较成熟和体系化、由脱离社会现实人生到贴近社会人生实际、由高高在上的贵族化的玄学转变为具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意义和社会历史发展意义的平民化的应用性极强的科学。美学的这一转变必将日益显示出巨大的文化意义、思想意义和人类生存与社会超越发展的意义。
一、美学原理教材与教学由不科学到科学化的转变
美学原理研究与教材建设,应当理解并参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观和整体观,站到美学和历史的高度,以整体的观点或方法审视人类自古以来的审美与创造的整体事实,从中提升出科学的、可证实的美学原理,构成美学的科学原理体系。美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西方,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民主制时代,哲人们思考人生价值和审美创造的意义,人自身的完美发展已经成为美学的核心问题。18世纪,德国的鲍姆嘉通提出“感性学”这一学科,正式出现了学科意义上的美学。但由于研究方法落后,审美心理研究薄弱,人生的分析研究不能深入;长期以来一直将美学研究定位于“美”的概念研究,出现种种不科学的论断。自19世纪中期以后,美学研究发生重大转折,“自下而上”的审美实验研究与心理研究,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与人生体验的研究,将美学研究导入科学化的轨道,但尚未形成科学的原理体系。在我们这里,大胆引入科学实验方法,强化科学实证观念上的学科体系建构,现已初步完成了美学科学原理体系的建构,形成专著或教材,教学实践过程已证明: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在部分学生中产生了生命价值意识惊醒的效应,为学生以后在追求创新发展中同时塑造自身美好形象奠定了美学价值意识的基础。
美学从萌芽、诞生至今,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为、从不科学到科学化的发展历程。美学思想发展依其历史必然性,自然要扬弃伪科学,推出美学科学原理体系。这一体系向人们显示:现代美学原理已不同于旧美学!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科学原理,它是最贴近人生、关怀人生、引导人生、启示人们主动自觉地去科学地设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真正属于人类本身的科学。
四、美学由偏离高等师范教育到渗透于其中的重要变化
师范教育需要美学,美学应当渗透于师范教育之中。国民教育要实施美育,教育方针要贯彻美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教师不能作为实施美育的主体稳固地确立起来,美育必然落空(不少人将美育视为音乐美术课程)。本校的美学课联系中学生或一般性的美育与语文课教学实际,从原理深度上具体分析,使学生在掌握美学原理基础上,真正认识和理解美育的科学具体内涵与实施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美学理论素质,为将来在教育实践中切实地实施美育打好美育意识的基础。
“现代美学原理”作为科学理论,它具有人生必然性、生活渗透性、社会涵盖性、发展引导性等人类性特点。人生必然性,即人生必然要自然或自觉地按美学规律去追求最佳生存与发展;生活渗透性,即人类各方面的生活都必然有美学规律发生作用;社会涵盖性,指的是美学原理涵盖社会各个现实生活领域;发展引导性,即掌握了现代美学原理,就可以自觉地用于人生设计、社会发展策划,从而发生引导性作用。可见,美学本应属于人生,“现代美学原理”就是回归人生本位、回归科学本位、回归人类发展本位的人生大学问。
现代美学原理简介及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发表日期:2006年3月5日本页面已被访问 5 次
(1)现代美学原理简介
美学,又叫感性学,是研究并揭示人类古今审美与创造的内在规律或原理,用以解读人类文明发展现象、促进人类自身完美发展,从而支撑社会历发展的、涵盖人类整体发展事实而又有利于指导或设计人生、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学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观,就是这样一种站到历史高度上审视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整体美学观——即“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最高标准”,衡量人类文明现象的最高价值观。
现代美学原理,要以过去的全部进步文化为基础,在继承的基础上超越发展,建构全新的科学原理体系。它不同于各人文学科的既定观念,而要努力追求人文学科的科学化;它不满足于眼下文明现象,而要激发人们以更高审美理想作为引领,追求创造更美好的文明事物、文化与艺术的产品,同时也塑造自身的美好形象。
现代美学原理,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要认识和理解这位朋友,就必须同时深入认识人自身。这样,人们就可以逐渐接进它,深刻认识并理解它。这时,它就能真正成为与人终生相伴、促使人自身完美发展的知心密友。美学永远与人类同行,但它更能促使理解它的人追求并接近人生最佳境界。
二、美学原理教材与教学由不成熟不完善到比较成熟和系统化
过去的所谓“美学原理”,没有几条经得起推敲,多是从“美是什么”展开唯心独断的推演,在空洞的概念上思辨,不能自圆其说,矛盾百出;不仅解决不了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反而扰乱了人们的思维,严重地阻碍着现代人思维与意识结构的科学化、个性化与创新性,其危害虽不可眼见,但对人的精神禁锢和思维误导作用极为有害。《现代美学原理》则一改旧貌,直接切入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与组织运行,寻求到审美与创造的精神依据、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机制、社会创新发展的人生动力基础等等,揭示出审美与创造的科学原理,形成美学的科学原理体系。每条原理都具有强固的可证实性。教材在国内发行,影响较广,获得读者和学生的好评。这样就使美学获得了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