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课程考试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在线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在线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在线考试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提出了( )。

A.“时间距离”的说法B.“心理距离”的说法C.“美感问题”的研究方法D.“美的本质”的研究方法2.“劳动创造了美”一语出自( )。

A.恩格斯B.马克思C.列宁D.亚里士多德3.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的共同之处是( )。

A.为政治服务B.为一定的阶级服务C.提高人的素质D.带有一定的功利性4.中国书法意象的物态化和意象的生成是( )的。

A.单向B.双向性C.同步D.背向5.意象思维属于( )范畴。

A.心理学B.社会性C.哲学D.认识论6.“对牛弹琴”说明( )。

A.审美能力因人而异B.艺术创造者不能欣赏美C.艺术接受者没有审美能力D.审美能力需要提高7.美学是一门( )。

A.社会学科B.人文学科C.艺术学科D.自然学科8.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 )。

A.中介与桥梁B.欣赏对象C.再创造客体D.形式符号9.艺术的本体论就是( )。

A.艺术的统一论B.艺术的主体论C.艺术的客体论D.艺术的存在论10.在喜剧性产生的原因上,提出“突然荣耀说”的是( )。

A.柏格森B.霍布斯C.黑格尔D.康德11.著名的直觉论者( )把直觉的感受方式看成是一种艺术化的方式。

A.伯格森B.布劳威C.胡塞尔D.克罗齐12.( )比柏拉图更富于宗教的神秘主义的色彩,他开启了中世纪神学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

A.亚里士多德B.普罗提诺C.荣格D.苏格拉底13.在美与善之间的关系上,孔子提出了( )。

A.无为而无不为B.乐而不淫C.里仁为美D.物我两忘14.( )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A.社交B.教育C.审美D.生存15.( )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A.创新能力B.想象力C.动手能力D.劳动16.( )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A.鲁迅B.老舍C.荣格D.海德格尔17.刘勰在( )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有唐代画家张璪提出。

美学原理-重点

美学原理-重点

美学原理-重点绪论1.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次提出来的。

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通(Baumgarten 1714—1762年)出版《美学》(?esthetik)⼀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创⽴。

鲍姆加通也因此在美学史上被⼈称之为“美学之⽗”。

2.中国的美学:近代:(1)王国维的观点:境界说。

著作:《⼈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2)蔡元培的观点:以美育代宗教,推⾏美育。

著作:《以美育代宗教说》。

现代:(1)朱光潜的观点:美在意象。

著作:《诗论》、《谈美》、《⽂艺⼼理学》、《西⽅美学史》如:“花是红的”这⾥的“花”是⼀个客观的⾃然对象,⽽“花是美的”这⾥的“花”则是客观⾃然景物与⼈的主观情思相交融⽽形成的审美意象。

(2)宗⽩华的观点:从中国古代天⼈合⼀的⽣命哲学观出发,提出美在“意象”的观点。

《美学散步》如他说: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命情调与客观的⾃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深的灵境”。

(3)李泽厚的著作:《美的历程》3.什么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的⼀种精神——⽂化活动,它的核⼼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的精神超越了⾃我的有限性,得到⼀种⾃由和解放,回到⼈的精神家园。

从⽽确证了⾃⼰的存在。

(1)审美活动是⼈类的⼀种精神活动,它是⼈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就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

如:陶渊明《归园⽥居》: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2)审美活动是⼈的⼀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个本然的⽣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获得⼼灵的⾃由,”真“、”善“、”美“得到了统⼀。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 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 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 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 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 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 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 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 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美学原理重点内容

美学原理重点内容

美学原理1、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①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美本身。

它的这种观点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他认为美是主观的。

黑格尔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克罗齐的美学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基础上,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②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坚决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单独存在的,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他肯定了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

达芬奇认为美并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荷迦兹、博克、狄德罗的美的观点也都承认了美的客观性。

③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他的、见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出现以前的最高水平。

但他对美和生活的本质的理解是从人本主义出发的,在分析美的本质时缺少辩证法。

因而,也具有缺陷。

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枝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朱光潜提出,说琴声在枝头上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说琴声在琴上的是机械唯物主义。

琴声的发生既要有琴,又要有琴声的手指,总之,要主观与客观统一,那就是美。

3、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先秦时期,墨子、孔子、孟子、荀子等都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的,是有功力性的。

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质。

②结合艺术来研究美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索美的途径,可以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从风格上研究美三个方面来看。

所有这些关于美的创造的理论,不仅接触到艺术创作的关键问题,而且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是,还不能科学地全面地解释艺术创造的全过程,往往夸大艺术家的个人天赋和灵感作用。

③结合现实研究美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有其独特性,与西方美学史有很大的不同。

专升本美学原理考试重点

专升本美学原理考试重点

《美学原理》知识点:单选、多选、填空。

第一章美学的基本概念:1、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

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

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6、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7、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多选)8、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

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

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审美关系:审美主体的特殊本质力量与审美客体的特殊本质相对应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对象性关系。

2、形式美:是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形体,形体和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美的社会存在、自然美和艺术美中都包含形式美。

3、自然美: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

4、艺术美:是各种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出来的美。

以感性形式具体体现了人的生命意义、抒发了人的生命情感与活力的艺术形象及其创造活动的根本特征。

5、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等特性。

6、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特定态度,他不是由主体个人切身利益所引发,而是带有某种审美的超现实性的心理活动。

同时他也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发现、感受和领悟。

7、听觉艺术:主要指音乐,他是通过人的听觉感官(耳朵)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去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

8、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

文化工业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技术现象及其现实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基本语境。

文化工业的出现不仅淡化和取消了审美文化生产的独创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将商品形象直接转化为某种文化符号,并大量制造和推广这种标准化,模式化的符号,使审美文化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技术化的生产,造成审美文化赖以安身立命的个性,风格,独创性等特征的失落。

9、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10、异化劳动:指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一种必然的扭曲形式,它的基本意思是异己化劳动、敌对化劳动。

11、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12、123 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感情力度异常强烈,具有狂放、暴烈、无限、模糊、神秘等特性的审美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美是理式
1.柏拉图把美本身说成是理式,理式就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2.理式也叫理念。

3.柏拉图认为,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他物有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
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4.物的存在就要求它是某种理式的载体,理式是对它名下所有个别物的无限概括。

5.相对于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而言,柏拉图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美学观;相对于苏格拉底而
言,柏拉图更将美与善区分开来,并将对美的本质进一步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

第二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异”——柳宗元
1. 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

也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

比如,兰亭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到来,那么此处的翠竹清泉,只能在寂静的空山中自长自流,历经千载而不为人知。

2. 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实际审美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客体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真正做到审美主体,主体还必须具备一定能力,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是在是在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造成的。

欣赏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发现、照亮、彰显了自己发现的美。

3. 要建构人与物的审美关系,需要主体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灵心,有自由的个性,有对事物的热爱,需要客体有一定的表现力。

客观环境具有是和人性自由发展的空间与体制,有合适的气候与富裕的时间等条件。

第四讲距离说
1. 举例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听说的距离指的是事物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2. 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他根本否认美的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客观因素的追求,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

他认为只有从这个角度研究美,才能不会抹杀美。

这里的距离既包括时间上又包括空间上的距离,这两种距离均可给人带来美感。

第五讲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六讲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
第八讲崇高与优美
1.崇高的特征:
崇高的对象往往体积巨大,气势磅礴,力量雄伟。

崇高的事物以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人们学习和赶超它,体现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以满足。

因此,产生一种愉悦感。

崇高是一种庄严、宏伟的美,以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见长。

2.优美的特征:
(1)主要特征是和谐。

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观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的,优美与崇高相反,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优美的对象在内容上是对正常发展规律、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

不表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暂时的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优美的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

(3)优美事物在感性形式往往具有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特点,例如春风细雨小草等。

3.比较优美与崇高
(1)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崇高的对象使人疏远。

(2)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感到带有痛感的愉快,是复杂的、变化的。

(3)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美,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鲁莽粗糙,不加雕琢。

第十二讲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20世纪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

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纯粹的关系。

所谓意味,是指这种纯形式背后所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第十三讲艺术的功能
补偿功能、净化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第十四讲人生的艺术化
1.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2.“为世界除魅”是韦伯的著名提法。

为什么说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1.因为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2.对艺术的欣赏不涉及功利性的。

3.对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

4.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特
定时代的艺术是这一时代审美观念的集中表现。

选择题
1.理式:柏拉图
2.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贺拉斯
3.内模仿说:谷鲁斯
4.美学诞生:1751年
5.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6.美是理念的感性体验:黑格尔
7.审美范畴的崇高:博克
8.游戏说:康德、席勒、谷鲁斯
9.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美的本质
10.《判断力批判》 :康德
11.人和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精神关系
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距离说
13.艺术符号说:苏珊格朗
14.美育:蔡元培
15.美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6.艺术不一定要表现美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