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文化:美国人为何热衷捐款
平民慈善是美国慈善事业的灵魂

中国社会报/2007年/5月/30日/第004版救助与慈善平民慈善是美国慈善事业的灵魂王仁“在每一位比尔·盖茨的身旁,都站着数以百万计的普通百姓。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慈善活动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方的传统,而西方传统的慈善事业起源于基督教教会。
在中世纪,欧洲就出现了有组织的慈善事业,17世纪初已产生了宗教组织之外的慈善组织。
美国的慈善事业秉承了欧洲的传统。
不仅如此,美国本身的历史也是美国慈善事业的渊源之一。
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在现代慈善事业的起源与理念方面有着许多独特之处,私人基金会也远比欧洲发达。
现代慈善事业始于美国,美国钢铁巨头、公认的私人慈善事业奠基者之一的安德鲁・卡耐基,其名言“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为世代慈善家所传诵。
商业化的操作理念渗透于现代慈善组织的运作,并与宗教慈善传统和美国式的平民社会观念一起,构成了现代慈善事业的灵魂。
在学理上,美国学者把社会分成3个大部门:一是政府,包括属于政府系统的机构;二是营利机构,包括企业、公司等;三是非营利机构,其中有一部分称为“独立部门”,即按美国税法给予不同免税资格的慈善组织、社会福利团体和宗教组织。
在美国,非营利性的慈善组织共有140多万个。
它们关注文化、教育、卫生,以及消除贫困、为弱势群体服务、妇女与儿童权益保护、就业、环保、社区改造等问题。
美国的普通民众也非常热心慈善事业,《时代》周刊曾发表文章称:“在每一位比尔・盖茨的身旁,都站着数以百万计的普通百姓。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拥有巨大财富的人来说,低收入者捐款的比例更高。
有人做过统计,年收入在1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他们捐出收入的5.2%;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他们的捐款比例仅为2.2%。
对此,有一种解释是,因为低收入的人更接近社会底层,因此也更了解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需求。
除了文化渊源之外,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达,还离不开制度的建设。
法制、体制与机制的三位一体,是美国慈善事业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制度保障。
中美慈善文化差异及形成原因探析6500字

中美慈善文化差异及形成原因探析6500字[摘要]阐述了中美慈善的不同特征,主要表现在民众捐赠积极性、捐赠的数额、慈善机构的数量和类型以及慈善机构的性质等方面。
从传统价值观、慈善组织公信力和慈善法等方面分析中美慈善文化不同的原因,并对推进我国慈善文化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
[关键词]中美慈善文化;慈善文化特征;传统文化;财富观1慈善文化的含义慈善即“仁慈善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
换言之慈善是人们从慈爱、慈悲和善意、善良等意识出发,从事实际的善事、善举等行为举动,是一种人帮人的活动。
因此慈善是人对人的一种心态,是一种道德观念,包括同情心、怜悯心、仁爱之心、博爱之心等,又是指建立在仁慈和慷慨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和相互帮助的自觉自愿的互助行为,是发自内心的“善待别人,善待,善待自然”的精神和理念的体现。
慈善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慈善行动和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文化是基于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注重社会道义,强调社会责任,更多地考虑社会分配的公正性,把从社会得来的利益,再回报给社会,具有自愿性、社会性、平等性的特点,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其精髓在于个人对正义、和平和集体福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博爱、给予、利他、济世是慈善文化的基本内容[1]。
随着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的功能、慈善活动的内容也逐渐扩大,由对特殊不幸者的施舍,拓展到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如、法律、宗教、科研,甚至环保等领域。
2中美慈善文化的共性“charity”(慈善),源自古法语“基督之爱”(Christianlove),意为“为上帝而普爱众生”,带有浓厚的宗教(基督教)色彩。
现代英汉词典将其解释为:“willingnesstojudgeotherpersonswithkindness”;“neighbou rlylove”;“helpthepersonwithmoney,food”,即富有同情心、怜悯心;博爱;救济,施舍等。
美国慈善事业的几个特征

―美国慈善事业发展印象饶锦兴(北京华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1)近年来,我应国际美慈组织、美国基金会中心的邀请,有机会两次访问考察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情况。
巨额的慈善捐款数额、发达的慈善组织体系、独特的慈善文化背景、良好的社会信任机制、完善的慈善立法和税收制度、创新的现代慈善理念、完备的社会监督和专业服务体系,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一、慈善捐赠的主体并非企业而是个人2008年,美国全国的慈善捐赠总额是3076.5亿美元,占GDP的2.2%。
与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在全国的捐赠构成当中,来自个人捐赠占75%,来自于遗产捐赠占7%,两项合计达82%。
仅仅是个人遗赠(226.6 亿美元)就超过所有美国企业捐赠总额(145亿美元)。
多年的统计分析显示,全美国70%以上的家庭都对慈善事业有某种程度的捐赠,平均每年每个家庭捐款占家庭收入的2%左右。
另外,美国家庭年均贡献志愿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也在2%以上,而且这一比例在不同阶层的分布基本相同。
图1.2008美国慈善捐赠总额=$3076.5亿资料来源:2009美国慈善捐款报告(GivingUSA Report)二、慈善组织是美国慈善事业的运营主体在美国,慈善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服务于公共利益的非营利性机构。
1969年以来,联邦税法将慈善组织分为两类:公共慈善机构和私人基金会。
凡是符合国内税收法规定、通过509条款检验的学校、教会、医院以及由公众资助的任一机构都可以获得公共慈善机构的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有大小公共慈善机构总数远远超过一百万家,这些机构1在教育、医疗卫生、妇女儿童权利保护、老年人服务、消除贫困、移民就业、环境保护、预防犯罪、社区改造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私人基金会又大体分为四类:“独立基金会”、“项目运作基金会”、“公司基金会”和“社区基金会”。
美国人的错层思维与错位营销

美国人的“错层思维”与“错位营销”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美国人都很笨。
他们头脑简单、反映迟钝、僵化教条。
但是,为什么最新的营销模式总是产生于美国呢?美国又是凭什么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呢?我一直不理解,直到我自己在美国亲自遇到两件事,终于豁然开朗。
一、美国国民教育的“苛捐杂税”与“践踏艺术”一件事是儿子在美国上学。
今年寒假过后,在美国送儿子上小学。
这个六岁的小家伙进了位于新泽西州的FORT LEE第三小学。
开学仅仅几天之内,就接连收到学校放在孩子书包里的各种捐赠通知:今天要求家长给学校买铅笔、明天需要家长给学校送水彩,后天开PARTY,要求家长拿一包瓜子来……尽管心有不愿,但是我们还是不敢怠慢,有求必应。
生怕孩子正在学校受了委屈。
但是心里还是免不了犯嘀咕:美国这样的富裕国家,学校都不收学费,难道还差这“一包瓜子”吗?其实,美国并不缺少“一包瓜子”。
我们知道,美国是个强调私有财产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是个强调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美国人反而愿就是这“一包瓜子”造成的。
美国并不缺少“铅笔”和“瓜子”,但是他们一定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捐赠意识、分享意识。
美国经常要求家长捐赠东西,就是希望培养孩子的捐赠习惯。
任何事,只要经常重复做,就会成为习惯。
一旦成为习惯,就会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日后,即使想打破它,都很难。
这就是美国的“捐款文化”。
美国人,尤其是美国的富豪们善于捐款是闻名的,例如,比尔`盖茨把自己的全部资产都捐给慈善机构,一个子儿也不留给孩子。
可见,美国要家长捐赠,目的是“错位”的——他们并不见得真正需要这“一包瓜子”,但是孩子需要的却是从小的就养成捐赠的习惯。
这就是美国人的“错层思维”,也是他们“捐款文化”的由来。
另外一件事是美国孩子参观美术馆。
在美国,会经常看到学校组织孩子们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
我一直怀疑孩子们是否能看懂那些抽象派、立体派甚至野兽派的作品。
有一天,在美术馆看到一位老太太给孩子们讲解名画——老师指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问孩子们:你们看看,画里这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老师指着梵高的《向日葵》问孩子们:你们看看,这盆花是什么颜色呀,一共有几朵呀?老师指着《最后的晚餐》问孩子们:你们看看,一共几个人在吃饭呀?面对这样的“艺术阐释”,我差点晕倒。
中国和欧美国家在慈善捐赠方面的态度是否不同?

中国和欧美国家在慈善捐赠方面的态度是否不同?慈善捐赠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一种活动,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有了慈善捐赠的行为。
尤其是在当代,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慈善捐赠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不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对慈善捐赠的态度是否有所不同呢?本文将以中国和欧美国家为基础,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一、中国的慈善捐赠态度在中国,慈善捐赠这个词汇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但国人对慈善捐赠的态度并不是很积极。
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的慈善捐赠总额约为1502亿元,与美国数百亿美元相比略显微小。
首先,部分原因是受到中国媒体多年来报道的一些假慈善现象的影响较大。
这些假慈善事件不仅影响了民众对于公开透明的慈善机构的信任,也让更多的人们对于慈善的态度变得疏离与被动。
其次,慈善文化在中国尚未完全深入人心。
相较于欧美国家而言,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慈善文化,民众对于慈善和公益的认知程度不高,且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这都让人们对于捐赠行为产生不信任感。
最后,一些社会条件影响着慈善捐赠的发展。
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够完善,个人式慈善捐赠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负担。
二、欧美国家的慈善捐赠态度相较于中国,欧美国家在慈善捐赠方面态度更加积极热情。
近年来,美国2019年的慈善捐赠总额已达到49亿美元,英国慈善捐赠总额也较高。
首先,欧美国家有着完善的慈善文化和法制基础。
如果从历史角度看,欧美国家的慈善文化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慈善已经是这些国家的一种社会文化,它与国家、民众关系密切。
同时,经过不断地完善和修缮,这些国家的慈善法制已经非常健全,能够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
其次,欧美国家对于社会福利的投入额度相对较高。
相较于中国而言,欧美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异常完善。
如果公民经济收入发生变化,相关的福利制度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劳动保险、养老金等将会有效的减轻其中的负担。
三、总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环境和法制背景都会影响到人们对于慈善捐赠的态度。
欧美富人为何热衷慈善

欧美富人为何热衷慈善作者: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50期美国出产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们也往往是世界上捐得最彻底的慈善家。
比尔·盖茨夫妇所创建的基金会目前已捐款300多亿美元,盖茨表示他95%的个人财富将在他与妻子去世后20年内全部捐出。
巴菲特也早就承诺将捐出99%的个人资产做慈善。
12月2日,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宣布他的女儿Max来到这个世界,新爸爸宣布,将他与华裔妻子普莉希拉·陈所持Facebook股份中的99%捐赠出来投入慈善事业,总价值约450亿美元。
爱捐钱的文化美国出产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们也往往是世界上捐得最彻底的慈善家。
比尔·盖茨夫妇所创建的基金会目前已捐款300多亿美元,盖茨表示他95%的个人财富将在他与妻子去世后20年内全部捐出。
巴菲特也早就承诺将捐出99%的个人资产做慈善。
事实上,巨额捐款在美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过,早在1831年,一位名叫斯蒂芬·吉拉德的商人将700万美元的遗产捐赠给了费城,成为美国慈善史上的重要事件。
慈善组织的兴起要早于美国建国。
在从欧洲向北美艰苦的移民的过程中,很多初来的移民都得到过慈善团体或个人的某种慈善资助。
美国学者马修·比索普指出,殖民地时代,北美的社会慈善事业在实践上主要是仿效英国济贫法进行的,而在思想上,则由英国清教徒关于慈善的一系列主张占主导地位。
美国人为什么爱捐钱?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教授资中筠认为,捐赠的背后存在着美国的志愿精神和基督教传统两种文化因素。
志愿精神在美国有悠久的传统,与作为美国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同时并存,是市民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美国公益事业赖以发达的社会思想基础。
同时,基督教文化也是慈善事业发达的一大因素。
清教徒承认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但认为富人有义务帮助穷人,自己过简朴的生活。
较早的慈善家赛奇夫人、卡内基、洛克菲勒等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把基督福音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的传教士精神在美国各大基金会的指导思想中也有充分的反映。
美国人为啥爱捐钱?

额 为 l0 亿 美 元 , 当 于全 国 生 产 多 时 候 小 气 地 以 A 制 fu c 90 相 A D th
立
警
i
总 值 的21 . .% 为近 3 年来 的 最 高 纪 Tet e t各 付 己账 。虽 说 大 家 都 0 ram n) 凡 是 去 过 美 国 的 人 都 会 发 现 录 。 很 多 公 益 性 、 善 性 的 机 构 或 建 筑 慈
金 。” — 美 国 著 名 富 豪 慈 善 家 、 — 钢 饥 民 , 尔 干 难 民 . 洲 地 震 和 洪 Sei ( 别 的 ) 品 。美 国 的ne 巴 亚 pc 特 l a 商 a 铁 大 亨 安 德 鲁 ・ 内基 18 年捐 出 涝 灾 民 ,美 国人 都 积极 捐 款 援 助 。 Ma e( 蚤 市 场 ) Y r e ( 卡 89 r t跳 k 和 a S l 庭 d l
便士掰成两半 ” ,表 现 得 坦 然 而 实 在。
美 国是 个商 业高 度发 达 的 国 家 , 而 “ o pn ( 惠 券 ) 十 分 然 Cuo ”优 却 盛 行 , 使 是 有 钱 人 , 衣 食 住 行 即 在 等 日常 消 费上 , 不 厌 其 烦地 搜 集 也
o程 宏
言
一
些 人 名 中有 的 是 做 出重 大 科 学 贡 路 人 行 横 道 线 上 的 义 工 , 们 身 穿 钱 的 看 法 时 , 诉 了 我 两 条 美 国谚 他 告 献 的学 者 的 名 字 , 绝 大 部 分 都 是 醒 目的 交 通 安 全 标 志 背 心 . 但 高举 着 语 : 是 “ o e k ” 意 思 是 金 钱 一 M n yt s . l a 这 所 机 构 或 这 座 建 筑 的 捐 献 者 的
美国高校教育捐赠动因探究.docx

一、宗教文化美国高校教育捐赠的文化内核美国现代慈善基金会的创始人和高层管理人员无不是虔诚的基督徒,对《圣经》的教义坚信不移。
……洛克菲勒本人也将他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归因于自己对基督教浸礼会根深蒂固的信仰。
基于宗教的慈善比基于道德的慈善更能深入人心,低收入者也和富翁一样积极捐赠。
慈善捐赠成为人们自愿行为,继而成为大力倡导的社会文化传统。
基督教慈善精神成为美国社会捐赠制度化的文化内核与精神驱动力。
二、募捐传统美国高校教育捐赠的历史沿革美国高校接受社会捐赠的传统由来已久,在美国高等教育创立初期,教育捐赠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学院到当下现代化高校,教育捐赠伴随了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在殖民地时期。
美国殖民地学院都是以英国剑桥和牛津为模板建立起来的。
1636年,美国第一所高等学校剑桥学院成立,约翰•哈佛在临终前将自己的一半财产捐赠给学院,开启了私人助学的先河,剑桥学院于次年更名为哈佛学院。
1718年,英格兰商人伊莱休•耶鲁向建立于1701年教会学校捐赠了大量财物,对学校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人们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作为学校的校名,称为耶鲁学院。
哈佛和耶鲁的助学义举不仅推进了两所伟大高校的诞生,更激发了当时民众的助学热情,纷纷捐赠兴学。
此后,殖民地时期的各个学院,都利用与英国富商的关系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募捐活动,通过学校选址、向捐赠者授予名誉学位、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校名等各种形式吸引捐赠。
美国殖民地时期高校社会捐赠实践,对美国高校社会捐赠传统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此之后的二、三百年来,美国高校捐赠制度逐渐形成,在宣传、筹集、管理等各方面都日趋完善,使得社会捐赠成为美国高校办学经费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
三、个人主义、利他主义美国高校教育捐赠的道德伦理引导1、个人主义是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方面,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个人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与利己主义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其精髓在于个人权利是个人行为的出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捐款文化美国人为何热衷捐款
内容导读:最能反映美国文化本质的,不是好莱坞大片,不是麦当劳快餐,而是强烈的捐赠文化。
最能反映美国文化本质的,不是好莱坞大片,不是麦当劳快餐,而是强烈的捐赠文化。
在美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印刻着的人名──马路、树木、建筑物,甚至是路边供游人歇息的长凳子,人们用这些记录来表达对捐赠者的感谢。
在纽约或其他财富集中的大城市,几乎每天都有各种慈善筹款晚宴,企业高管和社会名流云集,是都市社交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郊区和农村,各类慈善筹款活动是社区聚会的重要场合,人们在这里担任志愿者、捐赠者或参与者,与亲朋邻里好友一起享受欢乐时光的同时也在建设社区。
个人捐赠始终占美国民间慈善总额的绝大部分(2012年,来自个人的捐赠约要占到善款总额的88%),是非营利部门最重要的经费来源之一,远远超过来自企业或独立基金会等其他民间捐赠渠道。
捐赠绝非富人的专利,数据表明,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超过70%的美国家庭定期向公益机构提供捐赠。
家庭年收入在5万至7.5万美元之间的中产阶级平均将7.6%的可支配收入捐给非营利机构,而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平均捐出4.2%,中产阶级和低收入群体的捐赠一般占到总捐赠额的50%-80%。
可见,只要温饱有保证的人,大多每年都捐钱或从事义务劳动,这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当我和中国朋友讨论美国公益慈善时,人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美国人为什么要捐钱?人们之所以乐善好施,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无私的因素,也有自私的动机,体现着人性的两面性,是兴趣和利益共同促成的结果。
作为筹款者有必要对此加以深刻理解。
先说无私的因素。
这植根于文化道德传统。
在美国,慈善行为的自由是个人自由的表现方式之一,被视为做人的基本权利,私人开展公益活动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障。
纵观美国的建国史,这片土地上先产生志愿性民间组织,后建立中央政府,具有“大社会、小政府”
的政治社会传统。
人们没有事事指望政府的习惯,而是喜欢发挥社会企业家的自主权,以创新和实践的精神来解决社会问题。
钢铁大王、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百年前的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深入人心。
根据卡内基的观点,成功的企业家应该在有生之年捐献出财富,将企业家的精神和能力用于社会事业中去,回报社会曾经给予他们圆了“美国梦”的机遇。
这也是深受美国社会精英认同的人生哲学。
此外,以基督教为主导的宗教信仰可能使得美国人比较容易看轻现世的身外之物,并且增强了认为凭籍来自上帝的力量,个人就能改变世界的信心。
“上帝使人成为道德自由的代理人”,清教徒认为,人要为自身的蒙恩得救负责,为自己在人间的行为和命运负责,他们同时也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着改变外部社会的使命。
这些价值观既服务于宗教目的,也服务于世俗目的,它们是西方文化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除了基督教之外,在美国盛行的其他宗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也都强调慈善施舍,有的教派的传统习俗还指明要求将个人收入的一定比例(如1/10)捐给教会。
无论怎样,美国人本质上是基督教的,许多人呼吸着基督教的空气却甚至未意识到它。
这种共同价值观形成了人们感到有必要捐钱的群体氛围。
在价值观和道德底线的基础上,公益为人们提供了展现自我最佳形象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人们在达到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后,需求会逐步向社会交往、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层次提升。
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曾这样论述道:
非营利机构的任务远远不局限于拿多余的钱做好事。
捐赠是最有必要的,因为无论捐给哪家非营利机构,这一行为本身就满足了捐赠者自我实现的需求,让他们能够为自己的理想而活,为自己的信仰而活,为自己心中最佳的形象而活。
人们每天清晨在镜中便可以看到一个自己想看到,或应该看到的自己: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一个有爱心的邻居。
─彼得•德鲁克概括而言,慈善所起到的这种交往和自我实现的功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巨大回报,这或许是捐赠背后最为关键的心理暗示。
接下来讨论个人利益动机上的因素。
诚然,从事公益慈善可以得到许多财富所买不到的东西,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实际的益处。
第一,乐善好施是社会普遍看重的品质。
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通过公益行为有助于改变贪婪谋取商业利润的形象,可以从一介商人加入受人尊敬的意见领袖的行列,可以扬名甚至名传千古,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第二,参与公益还能让人们踏入上流精英社会。
当一个人成为非营利机构的捐赠者和理事会成员之后,就有可能建立高层次的人际网络,积累社会资本,反过来有利于他的企业和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可以说,对公益的投资是在经营社会关系。
第三,资助公益事业能将财富转化为权力,将个人的想法变为公共的议程。
在美国的政体中,民间组织是平行于政府的权力机制,是多元政治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它给予人们参与政治、影响决策的机会。
有钱并不意味着具有政治权力,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创办和支持非营利机构来表达他们的观点,推动他们的社会目标。
最后,慈善捐款可以免税,这一点增加了人们慷慨解囊的理由。
普通人如果捐100美元,他的实际支出其实低于100美元,受赠机构却能得到100美元的完整收益。
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钱如果不捐掉,也必须缴纳大笔的税金,过世后,子孙后代还须缴纳大量的遗产税。
缴税是强制性地承担公民义务,而捐赠则是自愿性地服务社会,其意义就很不一样。
企业为什么要捐赠呢?商业公司具有鲜明的经济底线,它们存在的目的是要获得利润,因此它们的公益行为多少与经济利益挂钩。
与非营利机构合作能为企业带来两个层面的益处。
第一层面上的益处是“有形”的经济效益。
公益行为是现代企业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慈善性本身就是一种品牌,从商业角度来讲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通过与非营利机构的合作,企业能够直接增加销售量和市场份额,提高总体利润。
例如,在广泛运用的事业关联营销中,商家在销售产品时亲切地告诉顾客,顾客购买商品的一部分钱
将捐给某家非营利机构,于是,企业在为非营利机构提供经费支持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了触手可及的中短期市场推广效应。
第二层面上的益处是“无形”的着眼未来的品牌效应和潜在市场。
公益行为是企业长期的社会投资。
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的项目提供资助,与具有影响力的非营利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捐赠者的重要身份出现,得以深入参与非营利机构举办的活动,从中建立和巩固与当地政府、社区或媒体领袖的关系,扩大社会网络资源,这直接有利于企业在当地的发展,是最佳的公关战略之一。
并且,企业通过体现其社会责任感,能够提升公众形象,吸引消费者的亲睐,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培育潜在市场,鼓舞公司士气,进而有利于吸引优秀员工的加入、投资者的支持和商业伙伴的合作兴趣。
总而言之,捐赠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不受外力强迫,自觉自愿,它出自人们表达爱心、兴趣和维护个人或团体利益的基本需求。
捐赠人有选择公益投资方向的权利和自由度,他们挑选在他们看来最为合适的机制和投资对象来实现他们的公益战略目标,在回报社会、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同时也满足自身的兴趣和利益。
社会应该理性地看待人们的捐赠行为,对此抱有合理的期待。
本文作者卢咏是旅美公益/慈善专家,现住纽约。
本文节选自她的新书《公益捐赠》。
来源:华尔街日报作者:卢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