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经典文本设计跌宕情节——谈如何使叙事情节曲折

合集下载

记叙文写作之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记叙文写作之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记叙文写作之情节曲折、波澜起伏作者:王学华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20年第14期技法指导记叙文叙事时,只有写得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有文势的抑扬、情节的跌宕、结构的开合,才能发挥它的美学效应。

那么,如何做到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呢?有以下四种方法可供大家借鉴:一、有张有弛叙述时,在节奏上张弛相间,有紧有松,有张有合,犹如大江东去,时急时缓,迂回曲折。

如《聊斋志异》中的《促织》就有三次大的起落:“征促织”是一落,无钱无能的成名怎样完成缴促织的任务,令人担心。

“捕促织”是一起,成名按图得虫,举家庆贺。

“毙促织”是二落,千辛万苦捕到的促织,竟被儿子拍死,怎不令成名痛心。

“化促织”是二起,成名捕得儿子魂化的促织,使情节峰回路转。

“笑促织”是三落,“村中少年好事者”多次嘲笑成名的促织,令其倍感“惭怍”。

“斗促织”是三起,成名的促织斗败了“蟹壳青”与大公鸡,令成名“益惊喜”。

这样的情节曲曲折折,在节奏的处理上非常得法,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使读者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抑扬结合为了更好地颂扬人物和事件,有时可以先对所写的对象进行某种贬抑,然后由抑到扬,由贬到褒,既使文章曲折波澜,又能增强扬者愈扬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为扬而抑,“抑”不过是一种手段,“扬”才是写作目的。

鲁迅先生写《范爱农》时就采用了此法。

范爱农在鲁迅的心目中,开始的印象是“可恶”的,后来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叙述,鲁迅发现范爱农是一个非常正直、耿介、真诚、勤快的人,感情上从“可恶”变成“喜爱”,使范爱农的品质更加真实可信,达到了扬者愈扬的目的。

三、安排巧合提炼生活中的“巧合”事件,合情合理地编织情节,使之符合生活的惯常逻辑,也是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的绝妙方法之一。

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如此。

作品中,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国外发财的于勒早日归来,却在哲尔赛岛上巧遇穷困潦倒卖牡蛎的于勒,面对亲弟弟、“我”的亲叔叔,菲利普夫妇却不相认。

情节跌宕作文情节铺垫秘籍

情节跌宕作文情节铺垫秘籍

情节跌宕作文情节铺垫秘籍众所周知,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激动人心的情节。

情节的跌宕起伏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情感共鸣。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情节呢?下面,我们将分享几个情节铺垫的秘籍,帮助你在作文中创造出精彩的故事情节。

首先,制造矛盾。

矛盾是情节发展的基础,是激发读者兴趣的关键。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都可以为情节的展开提供动力。

比如,在一篇关于环境污染的作文中,我们可以描述一个工业区的居民为了维护健康环境与企业展开斗争的情节。

矛盾的产生将为故事的发展奠定基础,引起读者的关注。

其次,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情节发展与转折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可以增加情节的厚度和复杂度。

例如,在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中,我们可以描述一个英勇的朋友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主人公,主人公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变化。

这种情节的铺垫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也让读者对人物的行为和动机更感兴趣。

第三,运用隐喻和象征。

隐喻和象征是情节铺垫中的高级技巧,可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通过隐喻和象征,可以在作文中揭示更多的信息和意义,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举个例子,在一篇关于成功与失败的作文中,我们可以运用寓言的手法,将主人公比喻成一只不屈的凤凰,通过主人公的努力与挫折,来阐述成功的真谛。

这种情节铺垫不仅让作文更富有诗意,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注意情节的递进与转折。

情节的跌宕起伏需要有递进与转折,需要有紧张感与悬疑感。

通过精心安排情节的发展,使得故事在一步步的推进中产生更加令人惊喜的效果。

比如,在一篇关于冒险的作文中,我们可以描写主人公在探险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在关键时刻的突破与成功。

这样的情节安排既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也给作文带来了更大的张力。

通过上述的情节铺垫秘籍,我们可以在作文中创造一个真实而引人入胜的故事世界。

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记叙文,情节的跌宕起伏都是作品生动有力的背书。

初中作文指导:叙事如何做到一波三折

初中作文指导:叙事如何做到一波三折

叙事如何做到一波三折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的确,平铺直叙的作品,往往让人感觉一览无余,毫无情致;而跌宕起伏的作品,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给人感觉妙不可言。

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波澜起伏呢?同学们不妨借鉴下面几种常用的叙事方法:。

一、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指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鲁迅先生的回忆性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便是很好的例子。

【抑】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扬】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扬】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二、巧设悬念设悬念,又称为“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于人都有追根问底的天性,而悬念法恰能将读者这一心理欲望激发出来,起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如牛汉《我的第一本书》的开头: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如何让记叙文情节波澜起伏

如何让记叙文情节波澜起伏

如何让记叙文情节波澜起伏一篇好的文章不但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需要有丰富的情节让人在读的过程中有种“跌宕起伏”的感觉。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下面介绍一些实用的做法。

一、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

课文《一碗阳春面》就是范例。

文章开篇,写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吃面。

这么晚了才来,而且是吃一碗,这一情节足以引起读者的好奇。

接下来写一年后他们二吃阳春面,作者仍然没有揭开谜底。

再写一年后他们三吃阳春面,时间、地点、人物依旧,阳春面变成了两碗,这又是为什么?读者的好奇心被作者撩得按捺不住时,小说恰到好处地通过母子三人的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遇的厄运。

但作者还嫌悬念设置得不够充分,往下是写母子三人十年没有来吃面,由此设下了新的悬念:他们为什么没来?他们的命运怎样了?直到篇末,读者紧悬的一颗心才放下,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欢欣。

由于悬念扣人心弦,全文显得曲折有致。

二、误会法。

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

如《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

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

黛玉叩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听到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

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

接着,她又在墙角边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越发气恼,越发悲戚。

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揣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跌宕生姿起伏出彩——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

跌宕生姿起伏出彩——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

跌宕生姿起伏出彩——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跌宕生姿起伏出彩——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叙事性记叙文的写作艺术,其实就是编故事的艺术。

编故事最忌看了头就知道尾,没有曲折,没有变化,读起来平板单调,味同嚼蜡。

“故事人人会讲,各有妙法不同”,生活中许多事并不见得特别曲折复杂,可经过作家的生花妙笔之后,居然会使它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可见这里就存在一个兴波澜、生变化的表述技巧和方法的问题。

所以,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使行文曲折有致,是叙事性记叙文写作指导的重点。

①巧设悬念,暗布疑阵: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它的特点是把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推向关键时刻时却故意岔开,不作交待,或说出一个奇怪现象却不露原因,把读者推向一个欲罢不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中。

比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中,写声乐教授苏林发现初试成绩“十分优异”的考生陈伊玲,复试时令人“大失所望”。

反差悬殊,违背常理,作者设置的这一悬念,不仅让苏林教授大惑不解,也让读者疑窦丛生。

陈伊玲失败了也不怨不恨,飘然而去。

又一处悬念。

读者悬起的心被越吊越高,就越想去了解真情,因而构成了叙事中的波澜,使读者产生了急于了解事件发展的急切心情与期待心理。

叙事性记叙文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比如运用标题制造矛盾,设置疑团或问题,从而形成悬念;利用误会使文章情节曲折离奇,吊起读者胃口;利用倒叙,先写事件的结果,让读者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产生好奇,激发读者追根溯源,探求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利用抑扬设疑,欲扬先抑,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悬念。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设置悬念,都要注意合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要在“疑问”和“曲折”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②草蛇灰线,前伏后应:“草蛇灰线”是“伏线”的形象说法。

草蛇,草上之蛇。

蛇在泥路上爬行,必然留下明显的痕迹;但它在草地上爬行,痕迹当然有,但不容易发现。

灰线,灰上之线。

在灰上划一条线,本来就不容易发现,风一吹,线就走样了,甚至就消失了,更难寻踪迹。

写作文要有波澜怎么让文章变的曲折

写作文要有波澜怎么让文章变的曲折

写作文要有波澜怎么让文章变的曲折使文章形成波澜,常见的技巧有:悬念法;抑扬法;意外法;巧合法;误会法;张弛法……1、悬念法悬念是叙事时为吸引读者的好奇心而设置的“关子”。

悬念法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步。

先“设悬”,引起读者寻根问底的兴趣;后“解悬”,解释事情原委和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得以满足。

他以《羚羊木雕》举例:开头写妈妈问“我”羚羊木雕到哪儿去了?“我”说收起来了;接着妈妈又问“我”放在哪儿了,并要“我”拿出来让她看看,当她看出“我”在撒谎后,又怀疑“我”是不是拿出去卖了。

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我”只得说出:送给好朋友万芳了。

“我”为什么要把爸爸从非洲带回的这么名贵的工艺品送给好朋友万芳呢?万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这就是悬念。

悬念法可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增强艺术感染力。

2、抑扬法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事物,故意从相反处落笔,造成其表面特征与内在本质的互相背离,然后表现其内在本质。

可以欲扬先抑,也可以欲抑先扬。

他以《伤仲永》举例:欲抑先扬,先扬其年幼时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后抑其长大以后“泯然众人矣”,表现“受之天”者“不受之人”,而“卒之为众人”的悲剧人生。

运用抑扬法,可以形成波澜,使读者在抑扬转化之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

运用抑扬法要注意掌握好抑扬转化的火候和分寸。

先写的是不重要的、非本质的方面,是为后写其本质的方面做铺垫,不可喧宾夺主,不可本末倒置。

3、意外法叙事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让读者造成判断上的失误;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突然揭晓出乎意料的结局,使读者心头一震,印象格外深刻,把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他以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举例:妻子为了给丈夫买圣诞礼物,把自己唯一值钱的长头发剪下来卖掉了,知道丈夫有一只心爱的怀表,为他买了只金表链。

出人意料的是,当妻子送给丈夫表链时,丈夫的表却不见了。

记叙文怎样才能写得曲折动人

记叙文怎样才能写得曲折动人

记叙文怎样才能写得曲折动人导读:本文记叙文怎样才能写得曲折动人,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尺水兴波,跌宕起伏——记叙文怎样才能写得曲折动人焦文林美国有家杂志曾以3000美元的悬赏求文字最简短、情节最曲折的小说。

不少人都绞尽脑汁、提笔应征。

结果有篇题为《三封电报》的小说获得了头奖: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菜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

——佛莱特”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

”三个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

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电报:“无误,巴布尸在狮腹内。

——佛莱特”【◎要素解说】“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

”特别是写记叙文,要学会一些设计情节波折的方法:一、误会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间的误解,为行文推波助澜,丰富情节的戏剧性。

如习作《期望》写“我”整天沉醉于武侠小说的刀光剑影之中,成绩急剧下降。

而没有文化偏想培养出一个文化人的母亲见“我”整天抱着厚厚的一本书“用功”,心中有几分欢喜。

“我”则为自己的瞒天过海之术而得意。

直到一个风雪肆虐的日子里,母亲一大早起来,踏着冰雪,忍着饥饿,来到二十里外的学校,给我送来“我”常念的厚书——《神雕侠侣》时,“我”才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文章用误会法,写母亲因“我”学习用功而欢喜,又用误会法,写母亲错把“我”常看的武侠小说当成教材,冒着风雪严寒饥饿到二十里外的学校送书的感人情节。

突出了母亲的善良和盼子成才的热切心情,也表现了“我”的忏悔和惭愧。

二、抑扬从“抑”“扬”的顺序看,有“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两种:从“抑…‘扬”的对象来看,有“抑人”“抑物”两种。

如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文,开头交代老师的绰号“徐老虎”,给人穷凶极恶的感觉;接着写外貌,“脑袋有棱有角”“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方方的,亮亮的,扁扁的”,还说他像《聊斋志异》中的夜叉,真是有些古怪,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他的“狞笑”和“鼻里常川的两桶清水鼻涕”。

设置“曲折点”,让叙事波澜起伏(方法范文练笔)

设置“曲折点”,让叙事波澜起伏(方法范文练笔)

设置“曲折点”,让叙事波澜起伏(方法范文练笔)你一定喜欢看武打片吧?那你有没有看到过哪一部武打片里,主人公从头到尾一赢到底呢?一般可不会这么处理——好的武打片,都会一波三折,不然,没人爱看你的电影。

“文似看山不喜平。

”同样的道理,你的作文,叙事太过平直,没有波折,也就没有人喜欢读。

那么,在叙事时如何才能做到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呢?这就需要善于设置“曲折点”,一波三折巧叙事。

第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西游记》的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水浒传》里的三打祝家庄……说起这些故事你一定如数家珍。

为何不“一借”芭蕉扇?不“一打”白骨精呢?你一定笑了。

是啊,一借就成功,一打就收场,这样,故事可读性差多了啊!“嫩黄瓜作文”认为,叙事时要多设置一些“曲折点”,欲扬不妨先抑,写“喜”不妨先来写“悲”,写成功,不妨多写几次挫折和失败……这样的一波三折,故事情节才会吸引人,对主题的烘托也会更有力量。

【例1】如果我们写“第一次炒菜”,你觉得可能会有哪些“曲折点”呢?是啊,比如说“切菜不小心把手割破了”“把菜放进油锅里,来不及翻炒,菜焦了”“盐放多了,菜咸了,只好又加水,可是又太淡了,于是再放盐”等等。

作文中有了这些“曲折点”,再把“曲折点”写详细,叙事就有了波澜,故事情节就会一波三折,作文也就精彩、可读了。

第二,人物内心一波三折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并不全是一波三折的啊,这样的事情如何写出波澜呢?这时,就要另辟蹊径。

很多表面看来一帆风顺的事,人物内心里并不一帆风顺。

我们不妨把目光聚焦事件的主人公,聚焦人物的心情或情感,去寻找人物内心的“曲折点”来写。

【例2】小学语文教材上有篇课文叫《刷子李》,文中曹晓三的心路历程如下:一开始不太相信师傅的本事,内心里半信半疑;然后看到师傅的本事很高超,心里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看到师傅裤上有白点,觉得师傅名声要毁掉了,所以很失望;后来才发现这个白点原来是师傅抽烟时不小心烧的小洞,心里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其实生活中充满矛盾 ,没有矛盾 ,就没有 了生活的
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性 ;没有矛 盾 ,就 没 有了生活 的多样 性 。生活 中的矛 盾可 能隐 藏的 比较深 ,矛盾爆 发 的时 间比较长 ,将之 加工 成文 学作 品时 ,要想 情节跌宕 起 伏 ,就必 须将 生活 中的矛 盾尖 锐化 、集 中化 。吴 敬梓 先生非 常擅长 “ 无 风起浪 ” , 他在 《 范进 中举 》 ( 苏教版 初中语 文教 材八年 级下册 第 四 单 元 )中就 多 用矛 盾 。范进 年 老 ,苦 读 3 5 载 却 一 直 未能 中举 ,这是 “ 想 中却 中不 了”的矛盾 ;范 进家 贫无钱 参加 乡试 ,丈人 富裕 却不借 钱给他 ,这是 “ 心 有余 而力不 足 ” 的矛盾 ;范进多 年名落 孙 山却一朝榜 上有 名 ,这是 “ 年年 失落 与夙愿 得偿 ”的矛盾 ;中举前范 进在 丈人 面前唯 唯诺 诺 ,中举 后丈人在 范进 面前低 声下气 ,这是 “ 前恭 后倨 与 前倨 后恭 ”的矛盾 … …作者巧 妙地将 诸多 的矛盾 集 中在一 篇文 章中 ,通过前 后矛盾 的激 化转变 ,不 仅塑 造了典 型的 人 物 性 格 、揭露 了封 建社 会 的 黑 暗 、封 建 科 举 制度 的罪 恶 ,更推 动 了情节 的发展 ,引人入 胜 ,令 人拍 案 叫绝 。 二 、有巧成书—— 巧合法 巧合 法 ,是 作家 常用 的一 种让 情节起 伏 曲折的写 作方 法 。这 种写法 让人物 或事 物碰 巧相遇 或相合 ,使 之突 然产 生或解 决矛盾 。巧合 ,既 能更 强烈 、更集 中 、更 深刻 地反 映社 会 生活本 质 ,又 因其戏 剧性 ,使 文章更 具可读 性 ,增 添 作品 的审美 魅 力。世 界短篇 小说 巨匠莫 泊桑 曾经说 过 , 个 作 品布局 的巧妙 不在 于有激 动力 或者令 人可 爱 ,决 不 在 于 引人 入胜 的开端 或者 惊心 动魄的 收煞 ,而在 于那 些表 现 作 品 的 明确 意 义 的 可信 的 小事 的巧 妙 组 合 。他 在 短 篇 小说 《 我 的叔 叔于勒 》 ( 苏教版 初中语 文教 材九年 级下 册 第二 单元 )中就 运用 巧合 。菲利 普先生 一家乘 船去 英 国旅 行 ,女儿 们虚 荣心作 祟 ,学 贵妇 吃牡蛎 ,竟 巧遇 多年未 见 的弟 弟—— 正在 卖牡蛎 的于勒 ,本 来一 心认 为于勒 已经 成 为富 人 的菲利 普夫妇 看见他 穷 困潦倒 的样 子 ,如 见瘟神 , 只顾 寻思脱 身之 计 ,哪里还 有什 么手足之 情 ?亲情 在金钱 面前 一文 不值 。无巧不 成书 ,文学 作 品中多 用巧合 法来推

“ 欲 知 后事 如 何 ,且听 下 回分解 ” ,卖个 关 子 ,真 是 吊 足 了看 客 的 胃 口 。无独 有 偶 ,中国 传 统相 声 里有 一 种 艺 术叫 “ 三番 四抖 ” ,即在 相声 表 演 时 ,用 铺 垫 、衬 托 的 方 法 埋 下 包袱 ,对 人物 、故 事 、气 氛进 行 渲 染 ,当包 袱 抖搂 开 时就 会 弓 1 人 发 笑 。像 这样 的 “ 关子 ”和 “ 包袱 ” 就 是 文 学 作 品 中常 用 的 艺术 手 法一 一 悬念 。悬 念是 一 种 心理 活 动 ,是 人 们 在 阅 读 小 说 、欣 赏 戏 剧 或 观 看 电 影 时 ,那 种对 故 事 发 展 和人 物 命 运关 切 的 紧张 心 情 。优 秀 的作 家 会抓 住 人 们 的这 种 好 奇 心理 ,对作 品 中 的某 人 、 某 物 或 某 种 现 象 、情 景 等 ,加 以铺 垫 渲 染 , 意在 吸 弓 1 读 者 ,让他 们 带 着 疑 问去 寻 求答 案 ,最后 揭 开谜 底 ,使 人 顿 觉 豁 然开 朗 。萧乾 的 《 枣核 》 ( 苏教 版 初 中语 文 教 材 八 年 级上 第二 单 元 ) 就 是 一 篇巧 设 悬 念 的成功 范 例 。 为什 么 几颗 小 小 的 枣核 竟 能 反映 爱 国 这样 重 大 的主 题 ? 为 什 么 一篇 不 足 干 字 的文 章 竟 这样 弓 1 人入 胜 ?八 字 以 概 之 一一 构 思 精 巧 ,悬念 迭 生 。美 国 友 人索 要 枣核 ,却 闭 口不 提原 因 ,用 途蹊 跷 :开 篇设 悬 念 ;老 友 阔别 多 年 异 地 重 逢 ,不 是 寒 暄 ,而是 “ 劈 头” 问枣 核 ,故弄 玄虚 : “ 见 面 ”加 深 悬 念 ;故 交 相遇 不 忙 叙 旧 ,却 领我 踏 访 后 花 园 ,难 道 是 在 炫 耀 在 美 国 生 活 的富 足 :悬 念 悬 而 不 解 ;直 到在 最 后 在 缩小 的 “ 北 海 公 园 ” 中才 得知 要 枣核 是 为 了 种枣 核 ,寄托 自己的 思 乡情 ,至此 才解 开 悬 念 。 作 者 巧妙 地 利 用 “ 枣 核 ”层层 设 疑 ,有张 有 弛 ,真 正 做
口刨 意 课堂 口
借鉴经 典文本
— —
设计跌宕情 节
谈 如何使叙 事情节 曲折
江苏省扬州 市邗江区陈俊学校 殷 燕
中国古 典四大 名著是 我国文 学宝库 中 的璀 璨 明珠 ,其 中有很 多情节 家喻 户晓 ,堪称经 典——诸 葛 亮七擒 孟获 , 成 功 平 定南 中叛 乱 ;宋 江 带 兵三 打 祝 家庄 ,最 终 末 战告 捷 ;孙悟 空三 打 白骨 精 ,结果师徒 冰 释前嫌 ;刘姥 姥三进 荣 国府 ,后来 竟救 了巧姐 。细细 品味不 难发 现 ,这 些经 典 情 节都 有一个 共 同点 ,就 是通过 曲折 跌宕 的情节达 到 引人
入胜 的效 果。
为什 么经典 名著 中的情节 要写得 波澜迭 起 ,跌宕起 伏 呢 ?首先 ,这 是生活 客观实际 的需要 。马克・ 吐温 也认 为真 实 的事情 比虚 构的故 事更 希奇 。其次 ,这是读 者 阅读心理 的需 要 。写文如 看 山 ,读 文似游 览 。行 文时 情节如 山 势连 绵起 伏 ,如 山头峰 回路转 ,如 山路九 曲连环 ,才会 更大 地 激 发读者 的兴趣 ,弓 I 领他 们徜徉在 柳暗 花 明的惊喜 中不 能 自拔 。 那写作 时怎样 才能 设计 出跌 宕起 伏的 情节呢 ?下面就 让我们借鉴语 文教 科书 中的经典文本 , 管 中窥豹 , 一探究竟 。 无风起浪——矛盾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