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考研重要名词解释与答案

第一章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将有潜质的运动员选拔出来从事运动训练的竞技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12年)

5、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6、教练员从事竞技运动训练工作,培养运动员并指导他们参加运动竞赛争取优异成绩的专业人员。

7、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竞技活动中竞技能力的直接体现者和运动成绩的创造者。

第二章

1、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2、体能主导类项群:以运动员的体能为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快速力量性项群、速度性项群和耐力性项群三个亚类。

3、快速力量性项群:以运动员体能中的快速力量能力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体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田径运动中的众多跳跃、投掷项目和举重运动项目。

4、速度性项群:以运动员体能中的速度能力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体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

类,主要包括短距离跑(100米、200米、400米),短距离游泳(50米、100米),短距离速度滑冰(500米)和短距离赛场自行车等项目。

耐力性项群:以运动员体能中的耐力素质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体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中长距离走、跑、速滑、游泳、越野滑雪、长距离公路自行车、划船及铁人三项等项目。

技能主导类项群:以运动员的技能为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表现准确性项群、表现难美性项群、隔网对抗性项群、同场对抗性项群和格斗对抗性项群五个亚类。

隔网对抗性项群:以运动员技能与战术能力中的隔网对抗能力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技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排球等项目。

同场对抗性项群:以运动员技能与战术能力中的同场对抗能力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技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足球、手球、冰球、水球、曲棍球和篮球等项目。格斗对抗性项群:以运动员技能与战术能力中的格斗对抗能力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抗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技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摔跤、柔道、跆拳道、拳击、击剑、武术散打等项目。

第三章

10、表现难美性项群:以运动员技能中的表现难度和优美程度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技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体操、技巧、蹦床、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自由式滑雪、冰上舞蹈和武术套路等项目。(13年)

11、表现准确性项群:以运动员技能中的表现准确程度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

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技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主要包括射箭、射击和弓弩三个竞赛项目。

12、单一动作结构项群:以单一结构为主要运动技术动作特征的项目群组,按动作结构对竞技运动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非周期性单元动作结构项群、周期性单元动作结构项群和混合性单元动作结构项群三个亚类。

多元动作结构项群:以多元结构为主要运动技术动作特征的项目群组,按动作结构对竞技运动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固定组合多元动作结构项群和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项群两个亚类。

固定组合多元动作结构项群:以固定组合多元结构为主要运动技术动作特征的项目群组,按动作结构对竞技运动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多元动作结构类型里的一个亚类,包括体操单项、武术单项、技术体操单项、技巧、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马术和回旋滑雪等项目。

15、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项群:以变异组合多元结构为主要运动技术动作特征的项群组,按动作结构对竞技运动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多元动作结构类型里的一个亚类,包括篮球、手球、足球、水球、曲棍球、冰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拳击、摔跤、和柔道等项目。

16、测量类项群:可采用测量方法评定运动成绩的项目群组,按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对运动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田径、游泳、速度滑冰、滑雪、自行车、划船和举重等项目。

评分类项群:采用裁判员评分的方法评定运动成绩的项目群组,按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对运动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体操、艺术体操、技巧、蹦床、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自由式滑雪、马术和武术等项目。

18、命中类项群:采用命中目标计数的方法评定运动成绩的项目群组,按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对运动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无防型和设防型,包

括篮球、手球、足球、水球、曲棍球、冰球和击剑等项目。

19、得分类项群:采用比赛得分的方法评定运动成绩的项目群组,按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对运动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排球等项目。

20、制胜类项群:采用比赛中运动员扼制住对手取得绝对胜利,或计分战胜对手的方法评定运动成绩的项目群组,按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对运动项目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摔跤、柔道、跆拳道武术散打和拳击等项目。

第四章

1、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态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2、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

3、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4、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即称为竞技能力。

5、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6、运动员现实训练状态:运动员在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等方面的现实状态。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是对其运动成绩状态结构的具体描述,而训练负荷状态则反映着运动员的训练基础。

7、运动员目标训练状态:对特定时限训练后,在运动成绩、竞技能力以及训练负荷等方面的目标要求。训练的竞技能力目标是运动成绩目标的具体化,而训练负荷目标则是实现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目标的保证。

8、竞技能力结构: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反映着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9、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性。

10、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不均衡发展的相互关系。

11、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它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所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2、运动训练过程:运动训练活动进行的步骤和程序。是运动训练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是运动训练的固有属性。

13、运动员状态诊断:对运动员在特定时刻训练状态与比赛状态的评价。

14、竞技状态: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运动员比赛状态的综合表现。

15、竞技能力单因素特征模型: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一个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特征模型,称为单因素特征模型。

16、竞技能力组合特征模型: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些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组合模型。

17、竞技能力总体特征模型: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所做的全面分析及所建立的相应的特征模型。

第五章

1、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12年)

2、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3、制胜规律:在竞赛规则的限定下,人们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4、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科学地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的原则。

5、竞技需要原则: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6、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7、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8、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活动的训练原则。

9、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

10、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1、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2、直观教练原则: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现,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13、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第六章

1、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取的身体练习。

3、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4、程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的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的编织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5、分解训练法:是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的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6、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的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7、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练习方法。

8、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进行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9、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的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0、变换训练法:是指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11、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12、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第七章

1、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2、相对力量: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3、最大力量: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4、爆发力:是速度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爆发力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5、力量耐力: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6、动作速度: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个动作的能力。

7、反应速度: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

8、移动速度:移动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以单位时间内机体移动的距离为评定指标。

9、耐力素质: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许多项目的运动竞赛都要持续较长或很长的时间。运动员要在竞赛全过程保持特定的运动强度,或动作质量,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就必须具备能与在持续运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加深的疲劳作斗争的能力。

10、有氧耐力: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有氧耐力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机体吸收、输送和利用氧气的能力,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11、无氧耐力:无氧耐力又分为磷酸原供能无氧耐力和糖酵解供能无氧耐力。在无氧代谢供能的肌肉活动中,CP分解供能,不产生乳酸,叫磷酸原代谢供能,机体处在这种状态下,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称为磷酸原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在无氧代谢的肌肉活动中,糖的酵解供能,产生乳酸。机体处在这种状态下,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称为糖酵解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

12、柔韧素质: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

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13、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14、速度障碍: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为“速度障碍”。

第八章

1、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2、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或)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3、运动技术评价,是指评价者(通常为教练员、科技人员等)在科学评价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或依据自身经验发现、描述(定性或定量的)与评价运动员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并为运动员实现理想的或满意的技术状态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的活动。

4、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5、动作轨迹,指在做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所移动的路线。包括轨迹形状(直线、曲线、弧线等)、轨迹方向(前后、左右、上下等六个基本方向及各种旋转与环绕等)和轨迹幅度(长度、角度)。

6、动作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同一动作重复的次数。

7、多维测试指运用多种手段尤其是现代科技手段,从多种角度对运动技术进行测试。

8、技术规范又称技术规格。在训练学中,特指依据科学原理而确立的、人们在进行技术训练时所必须遵从的模式化要求。

9、动作基本结构由动作基本环节和环节之间的顺序构成。亦可称为技术的微观结构。

每一项技术动作的基本结构都包括若干个基本环节。如跳远技术动作由助跑、踏跳、腾空、落地等四个基本环节组成。这些基本环节按特定的、一般不能加以改变的顺序形成动作基本结构。因而,动作基本结构可称为“技术链”,而动作基本环节则可视作“技术链”上的各个点,“顺序”则成为连结各个点的连线。

改善动作基本结构可从改善动作基本环节、改善环节间顺序两个方面进行。10、技术组合,若干独立的技术动作连结组成的集合。如乒乓球运动员的“左推右攻”,艺术体操运动员的“难度性组合”与“表现性组合”等等。

11、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协调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

12、所谓技术环境,是对运动员个体来说,一个群体(国家、地区或运动队)的整体技术水平。

13、语言法,指在技术训练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运动员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运动员借助语词明确技术动作概念,纠正错误动作,提高技术水平。

14、表象法,又称念动法。指运动员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的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的训练方法。

15、减难法指在技术训练中,以低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如在跳远训练的踏跳练习中,以弹簧板代替踏跳板。此种方法常用于技术初学阶段。

第九章

1、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其主要构成有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

2、战术意识: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由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前后为序、紧密相连的部分所组成。内容体现在:技术的有目的运用;战术行动的预见性;判断的准确性;攻、

防转换的及时性与平衡性;战术变化的灵活性;战术配合的协同性;战术行为的隐蔽性等。

3、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4、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提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5、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性和理论性知识两种形态,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是掌握和运用具体战术的基础。

6、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如篮球中的掩护等。

7、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取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8、阵形战术:指在集体性项目中以一定的阵形,使每名运动员有一个相对的位置分工,并按一定的要求相互配合,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阵营形式去战胜对手的战术行动。如球类中的防守阵形。

9、体力分配战术:指通过体力的合理分配而谋取胜利的战术行动,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的周期耐力性项目如长跑中应用较多。

10、创纪录战术:竞速选手在比赛过程中,以打破纪录或创造个人最高成绩为目标,按预先制定好的速度安排参加比赛,所选用的比赛战术。

11 夺冠军战术:竞速选手在比赛过程中,以夺取冠军或较好名次为目标而采用的比赛战术。不同特点的运动员,夺冠军的战术也各有不同。

12、心理战术:指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和措施,对参赛对手心理上施加影响,使对手不能顺利完成其预定的战术决策和战术行动

13、组合战术:运动员按照一定的程式或根据比赛具体情况,将两套及两套以上的战术组织在一起加以运用的战术行动。

14、全队战术:赛场上同一运动队中每个运动员按统一战术方案所进行的战术行动。亦称团体战术。集体项目运动队整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广义的全队战术包括小组战术(赛中2、3个运动员之间协同配合进行的战术行动)。15、进攻战术:指利用掌握主动权的机会,通过个人的努力或集体的配合,向对手发动主动进攻所组成的战术行动。

16、防守战术:指由个人或集体协同配合而采取的阻碍对手进攻的战术行动。

17、相持战术:指比赛中双方攻守态势相对均衡时,为争取主动、力求场上形势向有利于己的方向转化而采取的战术行动。

18、战术能力:指运动员(队)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队)整体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运动员战术能力好坏可通过个人战术意识及集体配合意识的强弱、掌握战术理论知识的程度,掌握的战术行动的质量和数量、运用战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以衡量。

19、战术配合:二名以上的运动员相互协作进行的战术活动。集体战术行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运动集体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每一个战术配合都是由参与配合的人数、每人的行动方式、个人行动对实现整个战术活动目的所起的作用以及战术活动的效果等因素所构成的。

20、战术风格:运动员(队)的战术体系中独有的基本定型化的特征。鲜明战术风格的形成有两条途径:自然形成;有意培养。

21、战术干扰:以使对手不能正确进行战术决策和正确实施战术行动为目的而采取的战术活动。

22、分解战术训练法:指把一个完整的战术组合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然后分部分进行练习的方法。常在学习一种新的战术配合形式时采用。

23、完整战术训练法:指完整地进行战术组合练习的方法。常在运动员已具备一定的战术知识和战术能力后采用。

24、减难训练法:指以低于比赛难度的要求进行训练的方法。常在战术训练的初

始阶段采用。

25、加难训练法:指以高于比赛难度的要求进行训练的方法。目的是提高运动员在复杂困难的情况下运用战术的能力。

26、虚拟现实训练法:指运用高科技设备,将未来可能出现的比赛场景提前在电脑屏幕上“虚拟”出来,从而帮助运动员提高预见能力及在各种情况下灵活有效地运用战术的能力的训练方法。

27、想象训练法:是在运动员大脑内部语言和套语的指导下进行战术表象回忆,能够帮助运动员在大脑中建立丰富而准确的战术运动表象。

28、模拟训练法:指在获得准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主要对手的主要特征的陪练人的对练,及通过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的练习,使运动员获得特殊战术能力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

29、实战法:指在比赛中培养战术能力的方法。在重大比赛前,往往安排一些邀请赛或热身赛等。

30、制胜规律:指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包括:一是制胜因素;二是制胜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

31、制胜因素:对专项运动成绩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人们在对专项比赛的各种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后归纳总结出来的。每个项目中,制胜因素是一个“因素群”。

32、战术纪律:指为争取比赛胜利而制定的要求每个运动员必须按战术计划行动的强制性规定。

33、个人战术行为:运动员在战术活动中表现出的个人行为。是运动员个人战术的直接表现,亦是集体战术行为的基础。个人战术行为包括个人进攻战术、相持战术与防守战术以及体力分配战术、心理战术等多种类型。在集体项目中个人战术行为的目的或为直接得分,或为队友创造机会得分。个人战术行为能力可分为“单兵作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第十章

1、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

2、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参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里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意念训练法: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表象进行训练的方法。

4、诱导训练法:指在比赛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里状态。

5、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

6、心理紧张: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由于对比赛刺激因素及本人参赛条件作出了具有威胁性的评价,从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7、心理胆怯:是一些运动员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胆怯使大脑皮层的控制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控制,引起机能失调,使运动员在比赛时不能发挥出应有水平。

8、心理焦虑:是指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对当前现状,或者是所预计的结果对自尊心有潜在的威胁的情境所具有的担忧倾向。

9、情绪消极:是指运动员在激烈竞争的刺激下,对超限心理负荷所产生的一种失常的心理体验.。

第十一章

1、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经过系统培训,达到个人竞技高峰,一直到停止竞技训练活动的完整训练过程。这一过程通常会持续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

2、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高峰,到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就是运动员的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3、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两年以上特定时间的多年训练过程,是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组成部分。

4、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多年训练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特定的时间区域,都构成一个区间。对两年以上的一个特定时间的训练过程的设计,就称为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5、基础训练阶段: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持续时间为3-5年,主要任务为根据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发展基础运动能力。

6、启蒙训练:对儿童少年所进行的最初始的基础训练,目的在于引导他们对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学习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打好初步的身体基础,为今后从事某一个运动项目的专门训练做好准备。

7、专项训练:采用专项运动的本身,或与专项在动作结构上、能量供给上、对机体的作用上相似的手段所进行的训练,其目的在于直接提高运动员从事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身体机能,专项运动素质,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以及专项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以促进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

8、专项提高训练阶段: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持续时间4-6年,主要任务为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9、训练年龄:运动员系统参加运动训练的年限。运动员通常需经过6-10年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成为国际水平的选手,优秀运动员训练的全过程可达15-20年。

10、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高原现象”。

11、最佳竞技训练阶段: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持续时间4-8年,主要任务为创造专项优异运动成绩。

12、竞技保持训练阶段: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第四个即最后一个阶段,是运动

员渡过了自己的竞技高峰之后,继续参与竞技训练和比赛的阶段,持续时间约2-5年,主要任务为努力保持已达到的专项竞技水平,尽力延缓和推迟专项竞技水平的下降。

第十二章

1、训练大周期:通过许多连绵不断的大小周期循环往复来表现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2、单周期: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

3、双周期: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它包含两个准备期、两个比赛期和两个过渡期。

4、多周期:按三个或三个以上大周期组织全年训练的过程,称为多周期训练安排。

5、准备时期:以全面或重点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为目的组织实施的训练阶段。训练大周期的第一个阶段。运动员通过采用专项的和全面的训练手段,逐步加大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引起机体的适应性反应,促进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全面地或有重点地提高,为运动员在进入竞赛时期后逐步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创造必要的条件。

6、比赛时期:以参加比赛、创造理想成绩为基本目的而组织的训练阶段,训练大周期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高强度为主的专项训练,把运动员在准备时期中所发展和提高的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地溶汇于专项竞技之中;通过有计划地参加系列比赛,引导运动员的机体进入身心协调、高度动员的良好竞技状态,并力求在主要比赛中表现出已经具有的竞技能力,创造满意的运动成绩,实现预定的训练目标。运动员连续保持最佳竞技状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个月。一个竞赛时期的最长时间也不应超过三个半月。

7、恢复时期:在连续参加紧张激烈的运动竞赛之后,以促使机体生理和心理充

分恢复为目的而组织实施的训练阶段,训练大周期的结束阶段。又称恢复时期或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训练的专项化程度与负荷强度明显降低,采用多种训练手段和措施进行积极性休息,消除运动员的体力与精神疲劳,为转入下一个大周期训练做好准备。休整时期的时间依整个大周期时间的长短及参赛的次数与强度而定,一般为1-4周。

8、赛季:运动竞赛连续地集中地举办期间。它有泛指、确指二种用法。泛指,系指某运动项目较经常、较频繁地举办某种竞赛的时期。如田径的室内赛季(又称冬令赛季),一般在2月份;田径的室外赛季(又称夏令赛季),于欧美一般安排在5-8月份。确指,系指某运动项目组织以竞赛规程形式明确规定的特定竞赛的举办期间。如美国全国篮球协会(NBA)规定的1995-1996赛季,对各队、各场次比赛的时间、地点和竞赛办法等项,事先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9、赛前训练:比赛前调整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为比赛取得好成绩直接进行准备的阶段性训练。赛前训练时间可长可短,一般特指重大比赛前2-6周的训练。它的任务是在现实的训练基础上,促使理想竞技状态的出现。它的基本特点是适当地降低量、提高负荷强度(有些队将高原训练等非传统手段也结合使用于赛前训练)。并常常参加一次或多次热身赛(或竞赛形式的测验、表演)。

10、赛间训练:间隔时间较短的两次比赛之间所进行的训练。一个赛季中,通常包括多次比赛,两次比赛之间较短的时间间隔,既是前次比赛后的过渡,更是后次比赛的直接准备,组织好短时间间隔中的训练工作十分重要。赛间训练的任务是使运动员迅速地从紧张的比赛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并相机发展竞技状态,因此需要针对项目、赛程、尤其是具体运动员前段比赛的状况、特别是当时的身心特点,具体地选择训练的内容、手段、方法,斟酌负荷的强度和数量,并处置好与恢复措施、作息行止等其它相关活动的结合,以争取妥善地完成赛间训练的任务。

11、竞技性比赛: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胜利为目的而参加的比赛。运动员参加竞技性比赛赛前充分准备,赛中全力以赴。在一个训练大周期中,不宜安排过多的竞技性比赛,一般以1-3次为宜。

12、训练性比赛:以培养运动员专项所需的综合能力或提高专项训练强度为主要目的而参加的比赛。训练性比赛的内容可以是训练过程中为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状况而安排的专项测验赛,或不以提高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非主要比赛,让运动员通过实战演练经受考验、积累经验,提高训练难度和多种环境与条件下的参赛应变能力与技术、战术水平。

13、适应性比赛:为使运动员对重大比赛做好准备,常在主要的比赛之前安排的以提高运动员对未来大赛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为目的的中小型比赛,亦称热身赛。适应性比赛应与运动员将要参加的主要比赛在某些条件下相类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训练性比赛和赛前模拟的性质。目的是使运动员在主要比赛之前在技术、战术水平、身体和心理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调整和加强,更直接地提高实际参赛能力。

14、检查性比赛:为达到一定标准或了解运动员训练情况而组织的比赛。通过参加检查性比赛检查:第一,达标情况。第二,技术掌握情况和稳定性水平。第三,检查特定运动素质的发展情况。第四,检查集体项目阵容安排的适宜度。选择确定最佳主力阵容,并对各种情况下的后备阵容进行演练。第五,战术设计的应用价值和战术配合的熟练程度。

第十三章

1、基本训练周:担负着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这一基本任务的训练周型。在全部训练过程中,基本训练周是采用得最多的周型。在准备期的训练中,基本训练周占年献的比例;在赛前和赛间训练中,也力求安排必要的基本训练周的训练。

2、赛前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期中的训练周型,它的任务是促使运动员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更好地进入竞技状态,力求成功地参加比赛。在主要比赛之

前,一般需要连续安排几个赛前训练周,而对于准备期中的训练性比赛,一般不安排专门准备。

3、比赛周:以准备和参加比赛为主要任务的训练周型。比赛周的任务包括进行临赛前最后的操作性准备,并以最大的努力投入比赛,争创优异成绩。比赛周包括比赛日和向前倒计的大约一周的直接准备时间。比赛周训练安排的好坏对运动员参赛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4、调整周:运动员因为训练、比赛处于疲劳状态时,所采用的以休整、恢复为基本任务的训练周型。也称恢复周。一般常减低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中等或偏下;同时适当地采用一些非专项的练习,促使运动员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更快地得到恢复。

5、训练课:组织实施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单元和基本组织形式。运动员的全部训练活动都是通过训练课逐一实现的。依课的主要任务可将其分为基本训练课、赛前准备课、比赛课和恢复课,课的内容组合特征,可分为综合训练课和单一训练课,依课的作用,可分为主要训练课和补充训练课。

6、训练课的结构: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依次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

7、准备活动:训练或比赛的主体活动前,使机体逐步进入工作状态,使身心为主体活动作好准备的系列身体练习和活动。一般地说,它由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门准备活动两部分构成。

8、整理活动:在课的结束部分或比赛后,进行调整放松、促进机体恢复的一些身体练习和活动。整理活动使机体避免从激烈活动状态突然降落到安静状态;它使用一些和缓的练习作为中介,使身体的各个部分和组织有序地、协调地逐渐向安静状态回归;同时,使运动中机体堆积的乳酸较快地得到排除,氧债较快地得到补偿,心血管等系统机能由度动员状态渐次平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