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大葱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大葱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大葱(L.var.Makino )属于葱科葱属作物,起源于中国西部和西伯利亚地区,经野生葱驯化而来。

目前主要栽培于中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大葱在我国有2600多a 的栽培历史,作为一种绿色保健蔬菜以及调味品而深受人们的喜爱[1]。

大葱自交衰退严重,且杂交优势明显,但其杂交育种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西村米八在自然群体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大葱杂交育种才得以开展,并进行深入研究[2~7]。

雄性不育(male sterility )是指雄性器官发育不良,失去生殖功能,导致不育的特性,在植物界普遍存在,据统计已在43个科162个属617个物种及种间杂种中发现了该现象。

雄性不育系的发现避免了人工去雄的复杂过程,是杂交制种的一种高效途径[8],已作为重要手段用于各种作物的杂交育种中,尤其是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杂交[9]。

1大葱雄性不育的类型由于植物雄性不育性遗传关系复杂,人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对其进行解释。

Edwardson 的“二型假说”将雄性不育分为2种类型:一是细胞核雄性不育(genic male sterility ,GMS ),由核基因控制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二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互作的雄性不大葱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康香辉,安进军,袁瑞江,王丽乔(河北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050021)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资助(CARS-24-G-01);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16226304D );石家庄市科技支撑项目(191490312A )康香辉(1985-),女,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葱类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电话:151****1930,E-mail :****************王丽乔(1973-),女,通讯作者,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大葱、洋葱育种及栽培研究,电话:*************,E-mail :*****************收稿日期:2020-11-05摘要:雄性不育技术的研究对大葱杂种优势的进一步利用具有推进作用。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李秀 魏健,、 (春 范 院 命 学 院吉 长 32 岩, 予振雷 长 师 学 生 科 学 。 春1B j 林 ∞)
摘要 对 大豆 细胞质雄 性不 育的研 究进展 进行 了综述 。 关键 词 大豆; 细胞 质雄性 不 育 ; 用 ; 究进 展 利 研 中图分类号 ¥ 6. 55 1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01 — 6120) — 03 0 57 61(062 68 — 2 3
维普资讯
安徽农业科学 , u a o A h g . i 163 ( } 0 3 6 4 J r l f nu Ar S . 0 。 2 : 8 — 1 o n i i c 2 3 43 6 3 8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罗芸 ,
大 豆细胞质 雄性 不育研 究进 展
率不育系 JC S2 L M 8A和 JC s9 ,02年这 2 L M 2A 20 个不育系在
内蒙古奈曼旗和吉林洮南不放蜂 的大田条件下种植 , 结荚 率分别达到了6 .%和 4 .%【J 32 66 m。赵丽梅等(o4 ,用细 2o )f l 胞质雄性不育系 JC SA为母本 , IM 9 J 吉恢 1 号为父本育成 了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植物在有性繁殖过程中不能产 生正常可育雄配子的遗传现象 。 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开花植 物中…。目 , 前 已在近 20 0 种植物中发现细胞质雄性不育现 象, 它在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重要价值 , 如杂交组合的
雄性不育系及利用其配制的一些后 代材料 , 研究 了大豆的
之后 , 国内其他 研 究 人 员也 相继 有 关 于 在 大 豆 中 发 现细 胞
大豆 1 6 7为母本 与野生大豆 05 3 杂交 ,. F 高度不育。正反 交试验表明,6 含有不育细胞 质。以 05 17 3 作为轮 回亲本, 经5 代核置换回交, 1 3 于 9 年育成 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O 9 A 及同型保持系 O E5 B l。由于轮回亲本为野生大豆 , j 不育 系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细 胞 质 雄 性 不 育 性 (y o ls cmaeseit , c tpa mi l tr i ly
油菜 品种R 3 rn wsi杂 交 , D5 ×Bo o kl F 代结 实正 常。 在
F 代 发 现雄 性 不育 株 , B o o kl 。 用 r n w s i 回交 选 育 出 T
C MS 。在 C i y n tn ×Ho u iu 3的杂 交后 代 中 hs a aa e a k rk 2
母性 遗传 性状 菜细 胞质 雄性 不育 类 型很 多 , 油 根据 其 细胞 质 来 源大 体 上 可 以分 为 两类 , 类 是 植 物 自然 繁 一 殖 过程 中 的突变 或 品种 间杂 交 产生 的雄 性不 育 , 即同
发 现 半 不育 株 , Muu u aa e连 续 回交 , 到 了 S 用 ts ntn 得 C 。进一 步研究 发现 SC MS MS和 T C MS这两 种起 源 不 同的不 育细 胞 质有 共 同的保 持 品种和 恢 复 品种 , 在
恢 保 关 系上 完 全 一 致 , S ia将 二者 统 称 甘蓝 型 油 故 hg 菜 细胞 质雄 性不 育 ( pC ) Na MS 。Na MS属于 高 温 pC 可育 类 型 , 当温度 大 于 2 ℃时 , 5 变成 可育 , 温条 件 下 低
C 。进 一步 研究 表 明其 雄性 不育 是 由 1对纯合 隐性 MS
基 因所控 制 , 且其 雄性 不育 基 因与 蜡 叶基 因有 密 切 而
连 锁关 系 。 R ns l 而 o sel e和Re ad认 为T C nr MS的育 性 与 2对 基因有 关 , 复基 因 R l R 2 重叠作用 。 恢 厂和 厂有 S ia和 B b hg a a分别 于 1 7 9 1年 、 9 3年 报 道 了 S 17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பைடு நூலகம்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 其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吴 巧 雯 1, , 张锐 , 思 宇 , 三堆 2 侯 郭
1 .中 国农 业 科 学 院 生物 技 术 研 究 所 , 北京 10 8 ;2 0 0 1 .北 京人 民 警 察 学 院 , 京 12 0 北 022
[ 要 ] 植 物细 胞 质 雄 性 不 育 ( M ) 和 恢 复 系 统在 作 物 杂 交 种 子 生 产 中具 有 重 要 的 意义 。 综 述 了 目前 已发 现 的 与 植 物 摘 C S
a plc to i h brd e d o uci .Ths e i w o u e o t pr r se o t dy n p i ai n n y i s e pr d t on i r v e f c s d n he og e s s f su o CM S an r so e e f frii d e t r r g ne or e l— t
维普资讯
45 6
生 L
rI ER N E r ’ S I BI E rI r OT CHNOL OGY




V .9 o3 Ma ,2 8 — 11 N . 一 y — 0 o 一 一 , 0 一
文 章 编 号 :0 9 0 0 (0 80 - 4 6 0 10 — 0 220 )3 0 5 - 7
[ 键词 ] 细 胞 质 雄 性 不 育 ; 性 恢 复 基 因; 关 育 线粒 体 D A; 因 克 隆 N 基
[ 图分 类号 】 Q 4 中 93
[ 献标 识 码 】 A 文
Pr r s e o o e ul Bi l y t y n t e og e s s f M l c ar o og S ud o h Pl nt a Cy o l s i M a e t rlt a tpam c l S e i y nd i Re t e Ge o r i t sor r ne f r Fe tl y i

棉花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棉花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棉 花雄 性 不 育 系主 要有 细 胞 质雄 性 不 育 系 、 核 雄性 不 育系和 光温 敏感 型不育 系 3种类 型 。棉 花 细
胞 质雄 性 不 育 系研 究 起 始于 美 国 ,Me e_ 通 过 远 y rl 缘杂 交分 别 育成 了具有 亚 洲 棉 ( os p u a h r— G s im r o e y u L) 异 常 棉 ( sy im n ma u wr & m 、 Gos p u a o lm Wa . P y ) 哈克尼 西 棉 ( os p u a k esiB a d er和 G sy im h r nsi rn ) 细胞 质 , 陆地棉 ( osp u istm ) G su im h ruu L 细胞 核 的 3
维普资讯
河 南农 业科 学
棉 花 雄 性 不 育 与 育 性 恢 复 的 分 子 生 物 学 研 究 进 展
程 静 。 房卫 平 谢 得 意 孙 玉 堂 , , , , 吕淑 平
(. 南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棉 花 油 料 作 物研 究 所 , 南 郑 州 4 0 0 ;2河 南 大 学 , 南 开 封 4 50 ) 1河 河 502 . 河 70 1
综上 所述 , 目前 棉 花上 先 后 发 现 了 亚 洲棉 、 常 棉 、 异 哈克 尼西棉 、 陆地棉 、 岛棉 、 海 三裂棉 胞质 不 育系 , 其 中哈克尼 西棉 、 地棉 、 岛棉 、 陆 海 三裂 棉 胞 质 不 育 系
均完 全不 育且 已三 系配套 。
自从 1 6 9 0年 J su u ts和 L iwe e 首 次鉴 定 了 en b r
C MS i , —hr CMS E —D , MS 8C —D [ C 4 , MS —C , 1 其 中C MS —D 一 和 C 。 MS —D 是分 别将 哈克尼 西棉 细 胞 质和 三裂棉 细胞 质导 入 到 陆 地棉 中培 育 而 成 , 也 是 目前 研究较 多 的 2 C 个 MS系统 。 我 国对棉 花胞 质雄 性不 育 的研究 始于 1 7 9 9年 。

植物线粒体蛋白质组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植物线粒体蛋白质组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植 物 线 粒 体 蛋 白质 组 ( tc o dil rto ) 理和 育性 恢复 基 因 的作用机 制提 供 有力 的帮 助 。 i m o h n r oeme ap
含有 20 0 300个 基 因产编 码 包括 氧 化磷 酸 化 、 胞色 素 C、 细 核糖 体复 合 物
维普资讯
分 子 植物 育 种 ,0 7年 , 5 , 6S期 , 1 卜1 7页 20 第 卷 第 () 第 1 1 Moeua ln reig 2 0 , 1 , o6S, 卜 1 l l Pat ed , 0 7Vo. N .() 1 c r B n 5 1 1 7
的亚 基等 3 -0种 蛋 白质 ,其 它 由核 基 因编 码 的线 04
i d c t d t a n i ae tCM S wo l e t e r s l fi tr ci n e we n m t c o d i l n u l a e e . r ti , e h u d b e u t o e a t s b t e o h n ra d n c e g n s P o e t h s n o i a r n h
Ad a c s f ln i c o d i1 r t o n t p a m i a eS e i t v n e a t t h n ra o e mea d Cy o l s cM l trl y o P M o P i

G oB oin C e iga g LuB oh n u aj h nB n tn i a se ’ a
a r t i swo l e i a o f x l r g t e e s n e f l o e u d b fv ro p o i s e c so S I i a e e iwe c u i g t e o e v e p n n e n h CM . n t sp p r h we r v e d i l d v r i w n n h o l t t c o d i l r to e a d CM S t e s u t r n i lg c l u ci n o e tti o e t e r p a e e f a o h n ra o e m pn m i p n , t c u e a d b o o i a n t f n arc p p d e e t n s h r f o p i g n i e u a o s o CM — s o it d g n . a d t err g lt n S a s c a e e e h i t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赵海燕;黄晋玲【摘要】棉花具有十分明显的杂种优势,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上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系统突破传统人工去雄杂交育种的瓶颈,为棉花杂交种制种的商业化推广展现了光明的前景.综述了近年来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在细胞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和育性恢复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阐明了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时期及细胞学形态、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胞内基因组和核内恢复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获得理想恢复系的方法,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今后工作的研究方向.【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10(000)007【总页数】3页(P57-58,60)【关键词】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作者】赵海燕;黄晋玲【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2.032棉花是优质纤维、食用油和蛋白集一身的重要经济作物。

如何提高棉花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并使其广泛应用于生产是当前棉花育种亟需解决的问题。

杂种优势的利用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已在很多植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棉花具有十分明显的杂种优势,但目前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则主要采用人工去雄授粉法和核不育系“一系两用”法,方法繁琐且制种成本高,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而水稻、高粱等作物则主要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实现“三系”配套来大面积利用杂种优势的,操作简便且制种成本低。

尽管棉花CMS已实现“三系”配套,但由于其恢复源狭窄及不育胞质对杂种1代皮棉产量所产生的负效应,“三系”杂种棉选育进展缓慢。

随着转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强恢复系“浙大强恢”的育成以及海岛棉中育性增强基因的发现,利用“三系”配套进行棉花大面积的杂种优势利用成为可能[1]。

基因工程培育可恢复的植物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培育可恢复的植物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
用 中的现状作 了分析和 展望 。
关 键 词 :雄 性不育;基 因工程; 件型/ 逆转 的雄 性不育;育性 恢复 条 可
Pr g e si hes ud fp o c n e e sb em a es e ieln o r s n t t y o r du i g r v r i l l t r l i e b e tce g n e i g y g ne i n i e r n
综 述
基 因工程培 育可恢 复 的植物 雄性 不育系 的研 究进 展
王 玉锋 一 , ,黄霁 月 杨金水 ,
1 .复旦大学 生命科学 学院遗传 工程 国家重点 实验室,上海 2 0 3 ; 0 4 3
2 .中 国科学 院上海生 命科学研 究 院植 物生理 生态所,上海 2 0 3 002
W ANG Fe g , Yu— n HUANG iYue , J— YAN G i S ui Jn— h
1SaeK yL br tr G nt n ier g Istto e ei , c o lf i cecsFua nvri ,h nh i 04 3 C ia . tt e a o aoyo e e c gn ei ,ntue fG nt sS h o Lf S ine, d nU iest S a g a 0 3 , hn f iE n i c o e y 2 2 Isi t ln hsoo y n c lg ,h n h intuef, il i l c ne, hns c d m cecsS a g a 0 0 2 .ntuefPa t y ilg dE ooy S a g a si tso boo c i csC iee a e yo i e,h n h i 0 3 , t o P a i t g as e A fS n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水稻中,水稻 CMS-BT 的恢复基因 Rf-1 位于 第 10 号染色体,该基因位点包括 2 个紧密连锁(相距 约 105 kb)开放阅读框,命名为 Rf1a 和 Rf1b,并精细 定位 (Wang et al., 2006b);水稻 CMS-L 的恢复基因 Rf2 位于第 2 号染色体(Shinjyo and Sato, 1994);水稻 CMS-WA 恢复主基因 Rf3、Rf4 分别位于第 1 号、第 10 号染色体,且 Rf3 的恢复效应大于 Rf4,存在加性 效应,另外 2 个恢复基因 Rf6、Rf7 分别被定位在第 7 号、第 12 号染色体上(Sattari et al., 2007; Bazrkar et al., 2008);水稻 CMS-HL 的恢复基因 Rf5、Rf6(t)位于 第 10 号染色体(Liu et al., 2004)。Zhang 等(1997)推测 Rf4 与 Rf-1 可能等位,因此将这一位点命名为 Rf(u)。 小麦 CMS-T 恢复基因 Rf3 和 Rf4 分别被定位在第 1 号、第 6 号染色体上(张萃等, 2003);小麦 CMS-K 的 恢复基因被定位在第 1 号染色体上(Liu et al., 2002)。 玉米 CMS-T 育性恢复基因的 2 对显性基因 Rf1 和 Rf2、Rf1 和 Rf2 分别位于第 3 号、第 9 号染色体上 (Wise and Schnable, 1994);玉米的 S 型和 C 型的育 性分别由 Rf3 和 Rf4 恢复,其中 Rf3 位于第 2 号染色
Abstract Plant heterosis that leads to higher yields and fine quality has been wildly utilized, and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and fertility restorer (Rf) is essential to produce hybrid seeds. To develop elite fertility restorer lines is essential to selecting a hybrid combination with high heterosis. In recent years, the mechanism of fertility restoration has become a study hot spo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major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Rf gene for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plant.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Rf gene heredity and the localization, it concluded the fertility restorer genes are the single gene or the minority dominant effect gene of main effect gen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es showed diversification. Up to now, the Rf2, Rf, Rf-1 and Rfo have been cloned from maize, petunia, radish and rice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basis of cloning and separating these Rf gene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their potential mechanism of fertility restoration, and assumed that one of the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 is the expression of CMS special ORF is suppressed by Rf gene, the other is the function flaw of mitochondrial of Rf gene compensation. Some viewpoints were brought forward on the prospect of the utilization of Rf genes in the molecular breeding in plants. Keywords Plant,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 Restoring gene, Molecular biologyl
2 恢复基因的克隆
恢复基因与 CMS 相关基因相互作用机理的最 终阐明,有赖于恢复基因的克隆与分离。目前在恢复 基因的克隆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第一,转座子标 签法克隆玉米 Rf2 基因(Cui et al., 1996);第二,图位法 克隆矮牵牛 Rf 基因(Bentolila et al., 2002)和水稻 Rf-1 基因(Komori et al., 2004; Akagi et al., 2004);第三,图 位法与比较基因组相结合克隆萝卜 Ogura-CMS 的 Rfo 基 因 (Brown et al., 2003; Desloire et al., 2003; Wang et al., 2006a)。但是这些恢复基因种只有少数的 功能被测定,他们的分子机理仍然不清楚(Hanson and Bentolila, 2004)。玉米 Rf2 是核编码线粒体定位 的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es, ALDH)基因 (Liu et al., 2001),其他恢复基因的编码蛋白都含有 PPR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基序(Small and Peeters, 2000)。大多数 PPR 基因被认为编码一种 RNA 结合 蛋白,以线粒体为作用目标,Bentolila 等(2002)将矮 牵牛 Rf 基因 5' 端含 44 个密码子的片段与绿色荧光 蛋白融合,并与一个已知线粒体靶向的绿色荧光蛋 白融合蛋白一起导入洋葱表皮细胞,发现两者均被 定位到线粒体,因此证实恢复基因确实存在靶向线

分子植物育种,2008 年,第 6 卷,第 4 期,第 733-738 页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2008, Vol.6, No.4, 733-738
专题介绍 Review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马勇 邢朝柱 * 吴建勇 郭立平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1A00)资助
分子植物育种 734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选育上提供重要依据。在此,我们综述了恢复基因的 遗传、定位、克隆、结构特征以及可能作用机理方面 的研究进展。
1 恢复基因的遗传与定位
2005; Horn et al., 2003; Pring et al., 2006; Wen et al., 2002; Wang et al., 2006b)。
上述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与定 位的研究表明,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一般为单 基因或少数显性效应主效基因控制,并且不同物种 的恢复基因类型较为丰富,主效恢复基因之间的作 用方式多样化。
体,已被精细定位(Kamps and Chase, 1997; Zhang et al., 2006)。油菜 CMS Polima 恢复基因的 2 对主效基 因 Rfp1 和 Rfp2 均位于第 18 号染色体上(Jean et al., 1997);油菜 CMS Ogura 对应的恢复基因为 Rfo,它位 于第 15 号染色体上,已被精细定位(Delourme, 1998; Lei et al., 2007),CMS Tour 型的育性恢复由 2 对连 锁基因 Rft1 和 Rft2 控制(Janeja et al., 2003)。棉花育 性恢复受 1 对显性基因控制,其中来自于 D2 的恢复 基因 Rf1 可恢复 CMS-D2 和 CMS-D8 2 种不育胞质 的 育 性 ,而 来 自 于 D8 的 恢 复 基 因 Rf2 仅 能 恢 复 CMS-D8 的育性。2 个恢复基因非等位,但在同一染 色体上,相距 0.93 cM,且都被精细定位 (Liu et al.,
Advances in the Fertility Restoration Gene for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Plants
Ma Yong Xing Chaozhu * Wu Jianyong Guo Liping
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for Cotton Improvement, Affiliated to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yang, 455000 * Corresponding author, xingcz@
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三系配套育种是作 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而恢复系的选育是利 用 CMS 配制杂交种的前提之一。选育恢复系比常规 育种具有更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恢复基因的有无
只能在测交后代中鉴定,加上分离世代不可能逐株 测交,造成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系常常不含有恢复基 因,且恢复力稳定较慢。因而,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恢 复基因的作用机理,将为生物技术应用到恢复系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农业部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安阳, 455000 * 通讯作者, xingcz@
摘 要 植物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已被广泛应用,对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有重要意义,而生产杂交种的重要途 径是细胞质不育及其恢复系统。在杂交品种选育过程中,优良恢复系选育至关重要。近年来植物细胞质雄性 不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目前恢复基因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 恢复基因的遗传与定位。认为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一般为单基因或少数显性效应主效基因,且恢复基 因间作用方式多样化。目前,玉米 Rf2 基因、矮牵牛 Rf 基因、水稻 Rf-1 基因、萝卜 Rfo 基因都已被克隆。在这 些恢复基因的克隆与分离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恢复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分子机理,认为恢复基因的可能分子机 理,一种是恢复基因抑制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特异 ORF 的表达,另一种是恢复基因补偿线粒体功能的缺 陷。本文最后对恢复基因在植物分子育种上的应用前景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 植物,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分子生物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