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教案

血液教案
血液教案

血液教案

血液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2.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探索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教学建议本节知识结构体系教材分析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血液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血液)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教法建议(1)创造条件做好血液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血液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1、血液血液的成分和功能成分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细胞特征功能血浆(55%)水分91--92%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蛋白质7%左右葡萄糖0.1% 无机盐0.9%血细胞(45%)红细胞男500万左右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直径7.7微米,含血红蛋白。运输氧和部分CO2女420万左右白细胞0.5--1万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有核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10--30万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促进止血、加速凝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理解血细胞的功能,加深识记效果。结合血液化验单分析相应的病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关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建议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根据观察结果让学生明确以血液含氧量的多少,来确定血液名称的依据。关于血量可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四个1.25 升的可乐瓶装红墨水来代替人的血总量,加深学生对自己血液量的感性认识。教法建议(2)关于血液的成分和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探索式教学,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血液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血液是由液体的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宏观观察加抗凝剂的血液和微观观察血液涂片(取血液下层的深红色的部分做临时装片并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最后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及对书本知识的阅读,得出结论:血液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关于血液的功能:先分析血浆的功能,再逐个探索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最后根据血液的各成分的功能,让学生归纳血液的功能。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血液新课的引入: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是由一千多万亿个细胞组

成的,这些细胞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需要人体内有四通八达、高效率的运输网络,它及时给细胞运来氧和养料,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板书: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这一运输网络就是循环系统。出示挂图: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讲述: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由心脏、血管组成遍布全身的封闭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着。也可以说,血液循环好比人体内红色的河流。这河流有主干、支流以及更小的分支。而这河流中奔腾的河水就是血液。板书:第一节血液讲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血液”二字,如医生为了诊断某些疾病,往往先要验血,有人在意外事故中失血过多,必须及时输血,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血液传播。可见血液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提问:有关血液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血液是干什么用的?学生:血液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血液起运输作用。提问导入:血液是具体担负运输任务的,它经常运载着大约200 种物质,是一支组织得相当完善的队伍。这支队伍都有哪些队员,各自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它们除了起运输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板书:(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探索血液的组成:[提出问题] 血液由什么构成?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设。[提出假设] 如果血液由液体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构成,那么把血液加抗凝剂会看到分层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血细胞。[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设计:1 、宏观观察血液的组成2 、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装片实验1 :观察血液的组成方法步骤:25页(课外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完成以下实验步骤)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 2.取家兔血液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3.静置观察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指导学生观察:观察内容:1.血液是否分层?分几层? 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组成比较位置颜色约占血液总量(%)反馈观察结果:学生回答实验现象:试管中原本红色的血液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血液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实验 2 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涂片方法步骤:1、制作血涂片(1)取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2)另取一片载玻片做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3)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时,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移动(两片成30--400夹角)。(4)推出均匀的血膜2.用低倍镜观察血液涂片,找到物象3.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指导观察: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观察与思考:1.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有无细胞核? 4.最小的是哪种?反馈观察结果:学生回答实验现象: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实验结果分析] 教师出示挂图示血液的成分,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由观察血液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血液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让学生找到书看第23页血浆的成分和功能。[得出结论]并板书:1、识别三种血细胞:并填写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2、讨论填写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分别探索三种血细胞的功能(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②让学生观察红细胞与氧气结合和分离的录像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或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

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学生:运输氧气的功能。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③完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让学生回忆初一第二学期学过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刚学过的血红蛋白的特性,重新给动脉血和静脉血下定义。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血液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静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④简要介绍什么是贫血?贫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指出: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观察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录像思考:1.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2. 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3. 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简要介绍“发炎”的实质是什么及发炎有什么重要意义?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复习总结:学生完善三种血管的比较表血细胞名称形态结构正常值功能红细胞男:女:白细胞血小板课的延伸:血小板有什么功能,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指导学生收拾实验用具。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课时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提问: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各有什么功能?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归纳,并由此引出新课:血小板有什么功能?重点学校的学生可采用研究性学习来探索血小板的作用探索血小板的作用生活现象: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提出问题: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教师演示实验:出示A、B两试管,A试管装的血液没加抗凝剂,B试管装的血液也没加抗凝剂,但在取血时用竹签不停地搅动。学生观察两试管的血液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思考血小板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学生汇报观察结果:A试管的血液凝固成了血块,且血块周围有一些淡黄色的液体,B试管的血液不凝固。教师指出:血块周围的淡黄色液体叫血清。出示投影:处理现象A 试管——血块+血清B试管竹签搅动不凝固提问:为什么试管B的血液不凝固?学生回答:是用竹签搅动的缘故。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搅动能使血液不凝固?教师举起竹签让学生观察其上的红色丝状物,用水冲洗,变成了白色的丝状物。指出:这些白色的丝状物叫纤维蛋白,那么,洗去的红色物质应该是什么?学生回答:红细胞。继续引导:同学们想一想:B试管里的血液不凝固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回答:纤维蛋白教师引导:但在血液成分中并没有发现有白色的丝状物,这纤维蛋白从哪里来的?教师讲解:原来血浆中溶解着纤维蛋白原,它可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体,即是血清。由此,同学们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结论: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教师讲述: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肤划破流血后不久就会自然止血,但有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难破裂,不能释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质——凝集素,因此,血管遇

上大的损伤,无法止血而死亡。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观察A试管里的血液,除了血块外,还有少量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我们叫它血清,请思考:血清与血浆在成分上有何不同?学生回答: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投影:比较一下:血液、血浆、血清三者成分上的差异:血液血浆血清成分血浆+血细胞含纤维蛋白原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血液的各成分的功能归纳血液的总功能,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并联系在皮肤一章讲过的血液可调节体温,最后用下面的投影总结血液具有运输、防御、调节体温三大功能:导入下一课题:可见血液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人体到底有多少血?碰到意外事故失血过多怎么办?板书:二、血量和输血(一)血量提问: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有多少血?教师讲述:一个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板书)那么,请计算一下,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他的血为多少?平均为多少?(学生计算后并回答:4.2~4.8千克,平均为4.5千克)。教师介绍:大家知道,水的比重为1千克/升,而血的比重为1.05千克/升,近似于水的比重,如果用水的比重来代替血的比重,那么,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他的血为多少升?平均为多少升?(学生回答:4.2~4.8升,平均为4.5升)。这究竟有多少血?教师举起4个1.25升可乐瓶里装的3瓶半的红墨水说:就是这么多的血。教师继续讲述:人体内的血量只有维持相对的稳定,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30%,就会有生命危险。让学生计算一下体内血量的30%是多少毫升的血?(学生计算后并回答:1200~1500毫升。)教师拿走一满瓶红墨水的可乐瓶代表失去体内血量的30%具体是多少血就会危及生命。同时指出:并不是一个人失去一点血都不成。(学生计算后并回答:4.2~4.8千克,平均为4.5千克)。经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让学生计算大约是多少毫升?400毫升),(教师从三瓶半的红墨水里倒出400毫升放到有刻度的烧杯里,代表失去的血,)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还能在一定的时期内相继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一般丧失的水分、无机盐在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血浆蛋白浓度一天左右恢复正常,红细胞则在一个月内恢复正常。因此,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是不会影响健康的。问:你们知道我国的义务献血每次是多少毫升?(200毫升)教师从三瓶半的红墨水里倒出200毫升放到有刻度的烧杯里,代表一次献的血,举起这些血,人一次就献这么点血,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损害,但对那些病危躺在医院急需输血抢救的人来说,却是救人一命。因此,每一个健康的公民都应积极参加义务献血。但同学们目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提倡义务献血,当你们到了18岁后,对于每一次献血应该踊跃报名参加。(二)、献血的条件:献血者须是无传染病史、无慢性病的健康的成年人。(三)、输血(板书)一个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使病人补充血量。但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输血可以挽救生命。早在五百多年前,当时年老体衰的罗马教王英诺森三世输入了三个健康男孩的血,虽不知是静脉注射还是口服,但这次输血是灾难性的,三个孩子死了,教王也没有保住生命,而庸医则逃往国外。此后,1618年,维廉.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在1665年,英国的雷恩和洛维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输血,利用管子把两条狗的静脉连通,实验成功。而被称为化学之父的罗伯特.波义耳随后进行了人体实验,他给患轻度精神病但身体健康的人输入了羊血,发现病人“好多了”。随后的人体实验叫人恐惧,不断有人因输血而死去。直到1909年奥地利人郎德斯泰纳(Karl Landsteiner)首先发现了第一种血型——ABO血型。他测出红细胞中有一种化学物质,能同其他人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结果能致人于死地。他将这些化学物质称为A和B,根据血液中含有A物质,即为A型,含有B物质即为B型,两个都没有即为O型,都有即为AB型。即包括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才使输血技术发生质的飞跃。此时,人们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输血应该避免“不相容”。输血时,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输血的原则是:应该输同型血。(板书)Landsteiner在输血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