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质构造与油气资源

合集下载

南海有望成为我国油气资源重要接替区

南海有望成为我国油气资源重要接替区

南海有望成为我国油气资源重要接替区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能源供应与消费关系矛盾日益突出,国内迫切需要发现具有战略接替性的油气开发新领域。

我国南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此前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开发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南海的深水油气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深海油气资源开采经验的积累,南海有望成为油气资源重要接替区。

——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实质一步近日,随着中国首座代表当今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第六代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钻头在南海荔湾6-1区域1500米深的水下探入地层,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据悉,“海洋石油981”在正式开钻前已经过两个月安全高效的试运行,如今在南海正式开钻,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在南海自营勘探开发深水油气资源的国家,表明我国的深水作业能力领先于亚洲其他国家。

拥有独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对有效开发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也为与周边国家合作勘探开发深水油气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王宜林近日指出,大型深水装备是“流动的国土”,是大力推进海洋石油工业跨越发展的“战略利器”,“海洋石油981”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开启了我国海油正式挺进深水的新征程,拓展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空间,必将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和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做出新贡献。

据介绍,“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长114米,宽89米,高117米,最大钻井深度10000米,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配备了国际最先进的第三代动力定位系统,可以在南海等海域进行钻井作业。

“海洋石油981”主要用于南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钻井、生产钻井、完井和修井作业。

作为我国首次自主设计、建造的超大型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腹有诗书气自华油981”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纪录。

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

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

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杨明慧;张厚和;廖宗宝;罗晓华;雷志斌;张少华;张雨田;李毅玮【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7(041)004【摘要】据钻井、地震剖面、区域地质及磁异常条带分析解释,南沙海域及其邻区的主要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裂谷起始不整合面和破裂不整合面分隔,可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和后裂谷期3个构造阶段.大中型油气藏相关数据的统计表明,南沙海域及邻区大中型油气藏的成藏要素和油气田发育受构造阶段控制.(1)烃源岩发育具有分期、分区特征,礼乐盆地发育前裂谷期、裂谷1幕烃源岩;万安、曾母、西北巴拉望盆地发育裂谷2幕烃源岩,文莱?沙巴盆地发育后裂谷期烃源岩.(2)储层发育具有分期、分带特征,表现为外带老(裂谷2幕)、内带新(后裂谷期).(3)圈闭类型包括构造、岩性地层圈闭及构造?岩性地层等因素形成的复合圈闭,大致具有内带以地层圈闭为主,外带以构造圈闭为主的特征.(4)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具有外带砂岩富油气、内带碳酸盐岩富气特点.(5)南沙海域及邻区发育两个后裂谷期主含油气区,即东部巴兰三角洲砂岩背斜油气区和西部卢卡尼亚碳酸盐台地气区.其中,大中型气田的成藏要素组合为裂谷2幕烃源岩、后裂谷期碳酸盐岩储层和地层圈闭;大中型油气田则为后裂谷期烃源岩、砂岩储层和背斜圈闭.%The tectonic stages of major sedimentary basins in the Nansha sea waters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South China Sea) can be divided into pre-rift, syn-rift and post-rift stages by rift-onset unconformity and break-up unconformity based on a synthetic analysis of drilling data, seismic profiles, regional geology and magnetic anomalies. Moreover, from a view of hydrocarbon exploration,the reservoir-forming factors of the large and middle size hydrocarbon fields in this area are influenced by the tectonic stages, and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source rocks within different domains developed in different tectonic stages, more specifically, the source rocks within Reed Bank Basin mainly developed in pre-rift stage (the Early Cretaceous) and the 1st period of syn-rift stage (Paleocene to Eocene), the source rocks within Nam Con Son Basin, Zengmu Basin and Northwest Palawan Basin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2nd period of syn-rift stage (the Lat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while the source rocks within Brunei?Sabah Basin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post-rift stage (the Middle?Late Miocene); (2)The reservoir rocks within different zones also developed in different tectonic stage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reservoir rocks within the outer zone (Balingian Province and the offshore area of Nam Con Son Basin developed Lower Miocene and Oligocene to Lower Miocene sandstone reservoirs, respectively; and Northwest Palawan Basin developed the Upper Oligocene to Lower Miocene carbonate reservoirs) are usually older than these within the inner zone (the Middle?Upper Miocene reservoirs mainly consist of sandstones within Brunei?Sabah Basin and carbonate rocks within Nam Con Son Basin and Zengmu Basin); (3)Trap styles in this area mainly include structural, lithologic, stratigraphic and composite traps, and the inner zone mainly developed stratigraphic traps, while the outer zone usually developed structural traps; (4) In term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large and middle size hydrocarbon fields, the sandstone reservoirs within the outer zone mainly accumulated oil and gas, while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usually formed gas fields; and (5) There are two hydrocarbon-rich domains in the Nansha sea waters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which are the oil- and gas-rich domain in the East (the offshore of Brunei?Sabah) and the gas-rich domain in the West (the offshore of West Sarawak). Furthermore, the reservoir-forming factors of the large and middle size gas fields are the Upper Oligocene to Lower Miocene source rocks, the Middle to Upper Miocene carbonate reservoirs and stratigraphic traps, while the reservoir-forming factors of the large and middle size oil and gas fields are the Middle to Upper Miocene source rocks, sandstone reservoirs and structural traps.【总页数】11页(P710-720)【作者】杨明慧;张厚和;廖宗宝;罗晓华;雷志斌;张少华;张雨田;李毅玮【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00;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院,福建福州 35010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00;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6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0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TE121.2【相关文献】1.渤海西部海域渤中西洼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模式 [J], 徐春强;张震;张新涛;郭瑞;张志强;2.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盆地与油气分布 [J], 刘振湖3.渤海海域428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张震;张新涛;徐春强;吴庆勋;李龙4.渤海海域428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张震; 张新涛; 徐春强; 吴庆勋; 李龙5.南海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及其油气资源 [J], 姚伯初;万玲;刘振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海域南海区域成油-气作用同向性讨论

中国海域南海区域成油-气作用同向性讨论
宏 观 上 ,南 海 南 部 曾 母 ( 沙 ) 暗 盆 地 , 面 积 为 13 4 平 方 公 里 , 已 发 现 820
于 惠 州 凹 陷 西
区 , 西 江 2 — 又 31
7 个含 气构造 ,探 得 以礁 体为储集 岩的 O
气 田1个 ,天然气 储量7 7 亿立方米 。 3 05
本格局所控 制 ,它们 东西横亘 、南北纵 贯 ,东 西约略对称 ,构成 了一 幅 以上扬 子地块 为中心的大 中华构造格 架 ,可与 南海油一 藏分布相 应地类 比。 气
南海 北 部 自西 向东 依 次 分 布 着 北 部 湾 盆 地 、莺 歌 海 盆 地 、 琼 东 南 盆 地 、珠
南 凹 陷 的 西 侧 。 涠 洲 1— 、 1 1 田位 21 卜 油
南部 以及 白云凹陷南部 地区是文 昌组油
气 的有 利聚 集 区 ;南 部L 3 W —1—1井 深
水 区,更具有 良好的油气 成藏条件 ,有 着大 油气区 的勘探 前景。
于南海 西部海域 北部湾 涠西南 油田聚集
备产 生、聚集 油气的 良好 地质环境 。这 些 生油 区和重要 的含油气 局部构造 ,大
系 列 天 然 气 发
现 , 番 禺 一 州 惠 气 田 P 3— 和 Y0 1
H 2 1 即 是 位 Z卜 B
多应位 于南海各 沉积盆地 构造 、凹陷的
西侧和南 部/ 或南 西部 ( ) 图1 。
深 约 9 米 左 右 。 天 然 气 以 甲烷 为 主 ,二 O
图2 南 海海 域 区域沉积 盆 地深 反射地 震 图
河断裂 带基 础上发 育起来 的新生代走 滑
伸展型盆地 ,经 历了渐新世 左旋和上新 世 右旋 复杂 的成盆演 化过程 。快速沉 降

南海热幔柱构造与油气分布

南海热幔柱构造与油气分布

南海热幔柱构造与油气分布真允庆;牛树银;孙爱群【摘要】南海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菲律宾海三大板块的夹持地带,区内以NE向深海区-海盆为中心,周围有众多的含油气盆地.南海区具有“北断(裂)、南褶(皱)、东(俯)冲、西(碰)撞”的构造特征.南海及其周缘新生代玄武岩和花岗岩广为分布,故有潜在的大火成岩省之称.其中,火山岩以碱性玄武岩为主,多为OIB 型成因,其成岩年龄自南海中心至外围呈由新逐渐变老的趋势.深部地幔流动呈现出涡旋式上涌的特点,上地幔明显具环带状结构,中心部位为上升流,外围为下降流,表现出热幔柱和冷幔柱活动“双模式”对流.从区域S波速度扰动异常来看,在670 km 间断面,对热流体上涌确有阻挡作用.通过层析成像研究,证实本区存在巨型复蘑菇云状地幔低速体,演化过程和相邻板块活动构成相辅相成关系.由于地幔热流体上涌,促使地壳-岩石圈上隆、熔融、减薄和断陷,形成南海从边缘向中心(海盆)热流温度逐步升高的轨迹,基本控制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形有序分布的格局.【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年(卷),期】2013(028)003【总页数】11页(P401-411)【关键词】地幔热柱;复蘑菇云状低速体;层析成像;碱性玄武岩;"外油内气"环形油气有序分布;中国南海【作者】真允庆;牛树银;孙爱群【作者单位】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210093;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814队,江苏镇江212005;中国冶金地质勘查总局三局,太原030002;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石家庄050031;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石家庄0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P618.130 引言南海为西太平洋成熟洋壳的边缘海盆,是东南亚地区极好的油气远景区,为继波斯湾、欧洲北海和墨西哥湾之后的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

全区以产天然气为主,石油次之,油、气分布具有“外油内气”的环状分布特征[1]:沿大陆架或近陆部位以油田为主,在大陆坡(包括临近大陆架部分区域)至海盆区以气田为主。

南海北部边缘区域地质与油气运聚成藏规律

南海北部边缘区域地质与油气运聚成藏规律
并构成 了重要 的油 气 聚集带 。由于 区域 构造 地 质 背
组 中深 湖相烃 源 岩 、 东 南 盆 地 渐 新 统崖 城 组及 陵 琼
景的不 同 , 因此其成 盆特 征各 异 , 总体 上均 与 南海 水组 滨海 沼泽 相 煤 系 烃 源 岩 、 江 口盆地 始新 统 文 但 珠
的整体 构造 演化 存 在 良好 耦 合 关 系 , 油气 运 聚成 而
1 区域 地 质 概 况
南海 属西 太平 洋最 大的边 缘海 盆 , 于欧 亚 、 处 印
度 一澳大 利亚及 太平 洋 和菲律宾 海 板块 相互 作 用 的 特 殊构造 位置 ( 1 , 是古 特 提 斯 构 造 域 与古 太 图 )亦 平 洋构造 域 的混 合 叠 置 区 , 因此 该 区地 质 背 景 及地 球 动力学 条件 复杂 、 盆地 形成 演化 颇具 特 色 , 受诸 且
型边缘 , 形成 了拗 曲一 伸 展 与 挤 压 复 合 盆 地 ; 西部 为走 滑 伸 展 型 边 缘 , 成 走 滑 伸展 型 盆 地 。 区 域 地 质 背景 的 差 异 决 形
定 了沉积盆地的类型及性质 , 而控制 了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及 其展 布特点 , 进 因此 , 区域地质 背景与油 气运 聚成藏存在
安盆地 , 其是莺 歌海 盆地 , 尤 虽其 亦具 有 断拗 双层 盆 地结 构 , 由于岩 石 圈的多 幕强 烈拉 伸减 薄 、 流 圈 但 软 上 涌 以及 与一 号 断裂 晚期 右 旋走 滑之 共 同作 用 , 导
致 盆地形 成 了以新 近系厚逾 万米 海 相拗 陷沉 积 为 主
图 1 南 海 大 陆 边 缘 区域 地 质 背 景 与 沉 积 盆 地 展 布
的断拗 双层结 构 , 油 气运 聚成 藏 则 与 新 近 系 巨厚 陆边 缘 的发育 演 化 与含 油 气 盆 地 展 布 均 密 切相 关 , 其

南海自然资源

南海自然资源

南海自然资源1 油气资源南海海域的石油、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资源的储量有很多种估计。

美国1998年公布的资料认为已证实储量值为75亿桶,以每吨原油约为7.33桶计算,大概为10.23亿吨的已证实储量。

南海海域内含有大量油气储量的地区包括:(1)南沙海槽(原称巴拉望海槽)西北部;(2)文莱—沙巴盆地;(3)在文莱—沙巴盆地西南的Baram Delta;(4)中康暗沙和沙捞越海岸;(5)东纳土纳盆地;(6)万安滩;(7)黄龙。

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地质储量为,珠江口盆地4.5亿吨,西部琼东南、莺歌海和北部湾等几个沉积盆地共1.5亿吨,西部还探明天然气储量3000多万亿立方米。

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有8个主要油气沉积盆地:即曾母暗沙盆地、文莱沙巴盆地、西巴拉望盆地、礼乐滩盆地、万安西盆地、安渡滩盆地、郑和盆地和中越盆地,总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

2 其他矿产资源华南海岸带的沙坝、海滩和岸裙等的沙体中蕴藏有丰富的砂矿资源,已达工业品位或已开采的有钛铁矿、钨、锡、金、锆石、独居石、磷钇矿、金红石、铌钽铁矿和玻璃石英砂。

已划出几个砂矿成矿带:粤东钻石砂带、粤中锡砂带、粤西独居石—磷钇矿砂带、雷州半岛—琼东钛铁矿—锆石砂带,桂南玻璃石英砂带。

南海大陆架第四纪古河谷、古沙坝、古海滩和底砾层,均是砂矿远景区。

建筑填料用的内大陆架砂砾估算资源量约为4500亿吨。

香港自1985年以来已在内大陆架全新世海相淤泥层下浚挖了约2.5亿立方米的砂砾,用于各种吹填工程。

南海诸岛上蕴藏有一些鸟粪磷矿。

此外,南海深海沉积采样已获得锰结核和富钴锰结壳的样品,水深超过4000米的下大陆坡和深海盆地是锰结核与富钴锰结壳的远景区。

3 生物资源3.1 动物资源南海北部的鱼类约有750种,以暖水性为主,暖温带种较少,未发现寒温带性种。

鱼类区系为亚热带性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的中—日亚区。

南部的鱼类有1000余种,皆为暖水性,主要分布在南海中部诸岛之间的热带区,向北到西沙群岛,为热带区系,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的印—马亚区。

南海油气资源丰富?堪称第二个“波斯湾”

南海油气资源丰富?堪称第二个“波斯湾”

南海油气资源丰富?堪称第二个“波斯湾”陆地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的海南,是个坐拥2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海洋大省。

这个最年轻的省份,在我国加快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战略地位日趋凸显。

“应当加快推进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建设,使南海资源开发成为海南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认为。

天赐宝藏:第二个“波斯湾”南海是我国四大海域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

国土资源部地质普查数据显示,南海大陆架已知的主要含油盆地有十余个,面积约85.24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到南海大陆架总面积的一半。

南海石油储量至少230亿—300亿吨,乐观估计达550亿吨,天然气20万亿立方米,堪称第二个“波斯湾”。

仅在海南近海海域,就分布着北部湾、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等3个新生代沉积盆地,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是油气资源勘探远景区,已勘探出55.2亿吨石油、12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海南与海洋天然气的结缘可追溯至1956年。

当年海南渔民在新宝至莺歌海岸外发现天然气气苗,由此拉开了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的序幕。

1983年,崖城13-1气田在三亚以南100公里、水深约100米的海域被发现,探明的含气面积为50平方公里,天然气储量1000亿立方米。

1996年崖13-1气田投产,通过778公里的海底管线每年向香港送气29亿立方米。

同年3月该气田通过97公里的海底管线每年向海南输气5亿立方米,专供海南天然气化肥项目(即富岛一期项目)和三亚南山电厂使用。

以崖13-1气田为标志,我国开始步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时代。

产业格局雏形初具因为崖13-1气田的成功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日益受到国家重视。

借助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海南逐渐闯出一条新型工业发展道路。

1992年大学毕业即分配到海南参加富岛化肥项目建设的唐向阳,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海南石油天然气化工业发展壮大的过程。

据介绍,目前供应海南的天然气资源全部来自周边海域和陆地现已勘探及开采的油气田,分别是崖13-1、东方1-1、乐东22-1和15-1气田及陆上福山油田。

中国南海油气资源前景

中国南海油气资源前景

1 3 南海海 域 勘探概 况 .
在南海 南部 的我 国传 统疆 域 内 , 已发 现 的 大 中
型油气 田众 多 , 年产 量 达 到 50 0×1 m 0 0 油 当量 , 据 不完 全统 计 , 目前 已发 现油 气 田 3 0个 , 中处在 5 其
我 国传 统疆 域 内 10个 ; 海 南部 共 发 现深 水 油 气 2 南 田1 9个 , 中我 国传 统疆 域 内l 其 3个 。 目前 中国海 洋石 油 总公 司对南 海 的油气 勘 探活
置 型盆地 ; 文莱~ 沙 巴盆地 是 在 早期 两 个 不 同原 型
存在 一定差 异 , 它既不 等 同于 菲律宾 海 、 日本 海那 样
典型 的弧后 盆地 , 也不 像 白令海 那 样 的被 岛弧 圈捕 的边 缘海 , 形成 和演 化 与 周边 三 大 板块 的活 动 密 其 切相关 , 并经历 了一 系列微板 块 拼合 、 生 、 解 、 增 裂 滑
由于其 受到 不 同成 盆 动力 学 机 制 的控 制 , 海 南
周边 的沉 积盆地 类 型 各异 。例 如 , 安 盆 地是 在古 万
近纪伸 展拉 张盆地 的基 础 上 , 后期 受 到走 滑断 层影
南海地 区位 于特提 斯构造 域和太 平洋 构造域 两 大构 造域交互 部位 , 欧 亚板块 、 受 太平洋 板块 和印一
勘探研究和管理工作; E—ma :h w@ coccm.n i zu l no .o c l
4 6
中国 工 程科 学
图 1 南 海 沉 积 盆 地 分 布 图
Fi 1 Skec m a s wi he dit i i fs d m e a y ba i n t ut g. t h p ho ng t srbuton o e i nt r sns i he So h Chi a Se n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刘昭蜀 男 68岁 研究员 海洋石油与构造地质学专业1999211203收稿

南海地质构造与油气资源刘昭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 510301)

摘要 文章对南海海盆的边缘构造、盆内的断裂构造以及岛弧与弧后盆地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论述。指出南海海盆喜马拉雅期构造层、基底及盖层特点。根据陆缘扩张观点将珠江口盆地的沉积盖层在扩张型陆缘演化阶段划分为第1扩张旋回(K2—E13)、第2扩张旋回(E23—N

1

1)

和第3扩张旋回(N

2

1)。上述3个旋回控制着生、储、盖的分布。东沙断隆亦是如此。南沙断块

区的礼乐断块盆地以及曾母地堑带的曾母地堑盆地和万安地堑盆地均具有含油气远景。主题词 南海海盆 陆缘扩张 油气资源

1 引言东亚大陆边缘沟2弧2盆体系和喜马拉雅山系的出现,不仅是亚洲新生代地质发展史中两个最重大的地质事件,同时也是全球构造中最重大的两个地质事件。这两大地质事件的发生改变了中生代亚洲大陆的基本构造格局,使新生代亚洲自然地理面貌为之一新,标志着亚洲地质构造的发展和演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南海是东亚大陆边缘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北靠华南大陆,南至加里曼丹岛,东临台湾、菲律宾群岛,西界中南半岛,面积约350×10

4km2

,为渤海、黄海、东海总面积的3倍。

南海与其东邻的台湾、菲律宾岛弧2海沟构成东亚大陆边缘最完整的沟2弧2盆构造体系,既具有东亚大陆边缘沟2弧2盆构造体系的共性,又具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在构造格局上,南海位于欧亚大陆、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板块的交接处,属大洋型地壳构造域与大陆型地壳构造域之间的过渡型地壳构造域。在这个面积广阔的过渡型地壳构造域中,构造运动复杂,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伴随着大规模的垂直运动,强烈的陆缘扩张伴随着强烈的陆缘挤压;陆壳在北缘离散解体,又在南缘拼贴增生;洋壳在中央海盆新生,

又在其东邻的马尼拉海沟消减;陆缘地堑系在陆缘扩张过程中形成,岛弧2海沟断褶系在挤压过程中发育。在这里,几乎一切类型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都有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2 南海海盆边缘构造及内部断裂构造南海海盆为四周被地壳断裂和岩石圈断裂围限的菱形海盆,其边缘构造具有不同性

第20卷第1期2000年1月 第 四 纪 研 究QUATERNARYSCIENCESVol.20,No.1January,2000质和特点。南海海盆北部边缘为华南陆架,其展布方向大致平行于呈NE向延伸的海岸线,其内有一系列阶梯状正断层及其所围限的基底地堑和地垒。基底地堑控制着新生代断拗盆地的形成和发展,盆地中充填有巨厚的沉积,生、储、盖发育,为拉张型或离散型边缘。南海海盆南部边缘的南沙海槽(巴拉望海槽)亦呈NE向展布。南沙海槽为特提斯的残留海,自燕山期开始依次向南消减,在加里曼丹岛北部形成向南凸出的弧形断褶带及一系列叠瓦状冲断层,前第四系遭受不同程度的变形和变质,为挤压型或聚敛型边缘。南海海盆西部边缘为狭窄的越东陆架,呈SN向展布,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陆架上有一系列平直的阶梯状正断层,具剪切2拉张特征,先剪后张,依次由西向东断落。近SN向的台湾2北吕宋岛弧和马尼拉海沟位于南海海盆东缘,凸向南海。据地震资料,马尼拉海沟的贝尼奥夫带向东倾斜,岛弧和海沟的弧形反向,海沟位于岛弧的向陆一侧,岛弧和弧后盆地洋壳区的构造线近于直交,构成了南海海盆东缘沟2弧体系区别于西太平洋边缘其它沟2弧体系的最大特征。马尼拉海沟具有复杂的演化历史,大致经历过拉张→剪切→挤压3个发展阶段。当前,海盆东缘具有挤压型边缘的特征。南海海盆边缘的上述构造特征,明显地反映了陆缘从西北向东南裂离蠕散,后缘拉张,前沿挤压,两侧剪切的基本运动特征。该特征是我们提出“陆缘扩张”观点的重要证据之一。“陆缘扩张”观点的形成和提出是我们长期研究南海地质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总结,其主要内容是:南海在华夏型活动大陆边缘的背景上,区域应力场从挤压转为松弛,地幔向洋一侧蠕散,陆缘断裂解体,海底多期、多轴扩张,陆块向洋一侧离散过程中形成的陆缘地堑系。边缘海的成因涉及到对流模式、消亡体系、大陆边缘性质和动力学一系列根本问题。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对边缘海的成因意见不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89年,我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地洼”学说的创始者陈国达在《台湾海峡西部石油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1]一书中对“陆缘扩张”观点做出了肯定。他在书中指出“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构造作用以拉伸为主。这种构造作用引起了‘陆缘扩张’的现象。”此后,1997年,陈国达在“东亚陆缘扩张带———一条离散式大陆边缘成因的探讨”[2]一文中再次谈到了“陆缘扩张”问题。他指出,本文作者是最先提出该处(南海)出现了陆缘扩张现象,并认为我们的意见是正确的。南海海盆内部的断裂构造主要特征是,几乎全为锯齿状张裂,并以NE向和近EW向两组为主。前者迁就NNE和NEE向X型断裂,后者迁就NEE和NWW向X型断裂发展而成。NW向断裂在西部十分突出,它与NE向,近SN向断裂在海南岛南部海域联合构成醒目的Y型断裂。NE向锯齿状张裂为规模较大的地壳断裂和岩石圈断裂,构成南海的基本构造格架,并控制整个南海海盆的轮廓。NE向张裂主要分布在相对隆起的岛块区及其边缘,与华南大陆NE向主干断裂平行,两者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它们在燕山期强烈活动。喜马拉雅期时,由于构造活动中心东移,位于大陆上的NE向断裂相对稳定,而海盆内的NE向断裂则多次强烈活动,特别在中新世早期以后,活动更为强烈,具继承性和多旋回的特点。它们对南海海盆的形成,尤其是对北部和南部陆坡的形成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近EW向锯齿状张裂包括NEE和EW向两组。前者主要分布在北部陆架、陆坡区,自燕

07第 四 纪 研 究2000年山期起多次活动,具继承性和多旋回特点;后者主要分布在中央东北海盆,为喜马拉雅期新生断裂。两者共同的特点是都分布在早第三纪拗陷区,且规模较NE向张裂小。NEE

向断裂多为基底断裂,少数为地壳断裂,主要分布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的地堑内。EW

向张裂主要为岩石圈断裂,在中央东北海盆切割中央海盆西缘岩石圈断裂并伸入陆坡,但在短距离内即消失或与NE向断裂复合。在南海的中央海盆区EW向张裂往往构成地幔物质上升的通道,形成海底扩张轴。

3 岛弧与弧后盆地的构造特征上文我们曾特别强调指出,近SN向的台湾2北吕宋岛弧与弧后盆地(南海海盆)洋壳区的构造线近于直交,从而构成了南海海盆东缘沟2弧体系区别于西太平洋边缘其它沟2弧体系的最大特征。对此,有人认为,不应将南海看成是NNE向的西太平洋岛弧的弧后扩张盆地,因为南海中央海盆洋壳区的磁条带均呈近EW向延伸[3]。显然,南海中央海盆洋壳区近EW向的磁条带,还有扩张轴和断裂构造与其东侧特别是北吕宋岛弧近SN向的中科迪勒拉山、卡加延河谷、马德里山等地堑、地垒系近于垂直,用“弧后扩张”模式是难以解释的。我们认为,根据X型共轭剪切面常以锐角对向压力轴和横梁弯曲的应力分布状态,

可进一步分析剪切断裂向张性断裂的过渡以及弯曲所产生的应力场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当太平洋板块沿NWW方向挤压时,华南大陆边缘产生近EW向的挤压应力场。这时,在相对隆起的北吕宋岛弧区产生以锐角等分线对向NNE和NNW向X型剪切断裂的挤压应力场,而在相对拗陷的南海中央海盆洋壳区则产生以锐角等分线对向NWW和NEE向X型剪切断裂的挤压应力场。迁就上述两组X型剪切断裂,在南海中央海盆洋壳区形成近EW向的张裂构造,而在北吕宋岛弧区则形成平行岛弧轴的近SN向的地堑、地垒构造,这就是两者形成近垂直构造的力学机制。

4 南海喜马拉雅期构造层及基底和盖层南海海盆喜马拉雅期构造层分为上、下两个亚构造层。下亚构造层包括白垩统上部至渐新统下部;上亚构造层包括渐新统中部至第四系。两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南海海盆的基底和盖层与油气的生、储、盖密切相关。总的来说,大陆成因的基底在南海之下占有很大面积,它们不仅延伸到陆架和陆坡区,同时还延伸到发育大型水下高地和岛屿地区。基底构造控制盖层构造。南海海盆的盖层分布、厚薄、走向以及岩石组成、油气资源等明显受基底构造控制,且已被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所证实。对南海海盆基底和盖层的研究,后者远比前者广泛深入,特别在有油气远景的中2新生代盆地中。南海海盆新生代的沉积从早第三幻以来表现为一个巨大的海侵序列。下第三系中、下部为陆相沉积,下第三系上部的渐新统中、上部为海陆交互相,中新统以上为海相沉积,

表现出从陆到海的演化序列。

5 珠江口盆地的扩张旋回及其与含油气性的关系自1987年召开“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地质国际研讨会”以来,又陆续发表了一系

17 1期刘昭蜀:南海地质构造与油气资源列专著、报告集和论文,这些出版物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微体古生物、岩浆活动、沉积特征和含油气性等方面对南海和珠江口盆地进行了论述,

从而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这一地区的认识。上文中提到的“陆缘扩张”观点[4]是1983年我们在全面研究了南海海盆的演化历史后首次提出的。从“陆缘扩张”的大地构造观点出发,依据南海珠江口盆地(东部,下同)已有的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围区区域地质背景,可将盆地的沉积盖层在扩张型陆缘演化阶段划分为3个构造旋回:第1扩张旋回(K2—E13)、第2扩张旋回(E23—N

1

1)和第

3

扩张旋回(N

2

1)。

第1扩张旋回第1扩张旋回的初期(K2—E

2

1),由于库拉2太平洋板块从东南向东亚大陆俯冲,产生

NW2SE向的区域挤压应力场。处于爷冲盘上的华南陆缘隆起产生NE2SW的二次局部挤压应力场,形成NNE和NEE向的X型剪切断裂。随着区域挤压力的加强,迁就X型剪切面形成NE向锯齿状张裂,进一步发展成一系列相互平行或雁行排列的地堑式断陷盆地。中期(E12—E

2

2)为第1扩张旋回的主扩张幕。在此期间,区域应力场从挤压转向松弛、

拉张,地幔上隆,地壳减薄,继承前期NE向断裂向下发展深切,地幔物质沿岩石圈断裂上涌,陆缘向洋扩张,地堑加深加宽,致使珠江口盆地进入明显的成盆期。南海海盆北部大陆坡脚附近的45MaB.P.和51.5MaB.P.的残留洋壳,可能是该期扩张的产物[5]。此时,

原先众多的小型断陷盆地逐渐扩大或合并,形成大型湖盆,发育典型的湖泊沉积。岩性以厚层暗色泥岩为主,顶部及底部夹有砂岩。这套文昌组的泥岩是盆地中最好和最主要的烃源岩。晚期(E32—E

1

3),南海第1扩张旋回趋于结束,在大范围内形成一套河流、沼泽相沉积。

渐新世早期末,区内抬升,遭受剥蚀,形成明显的不整合,标志着南海第1扩张旋回的结束。

第2扩张旋回第2扩张旋回始于渐新世晚期(E23—N

1

1),这是一个更为壮观的扩张旋回。随着南海

中央海盆的形成,珠江口盆地发生了广泛的海侵,导致珠海组(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