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

合集下载

解读独龙族婚俗

解读独龙族婚俗

解读独龙族婚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解读独龙族婚俗解读独龙族婚俗独龙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俅人"。

分布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设立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

那么,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介绍独龙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黥面遗俗——远去的黥面遗俗】文身,古代称“雕题”、“黥肌”、“黥面”、“绣脚”、“绣面”、“刺墨”、“扎青”等。

是用刺、针、刀等尖状锐器在皮肤上刻刺花纹或符号,渗入颜色,使之保存终生,永不褪落的身体装饰方法。

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肤体上绘画以为装饰或进行宗教活动的习俗发展而来的。

曾广泛流行于亚洲东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原始民族中。

至今,这些地区的不少土著民族仍把它视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装饰,举族挚不辍。

我国的东南、西南地区,古代文身之风也很盛行。

直到近现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独龙、基诺、佤、怒、景颇、珞巴、高山等民族中,这种习俗还残留有一定的遗迹。

独龙族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因此常称之为“画脸”、“文面”。

每当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以象征成年。

施文时,由老年有经验的妇女先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然后用小木棍敲击荆棘的硬刺或带针的木棍,使之依图案刺破皮肉,再将锅底灰或草汁揉入伤口,脱痂后即成青蓝色纹样。

纹样大致可分两种:独龙河中上游地区,多自眉心至鼻梁文刺相连的菱形纹五六个,然后以嘴为中心,向鼻翼的两侧展开,继续刺联缀的小菱纹,经双颊至下颌处汇合,组成一方圈,方圈内竖刺条纹,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横刺点状纹。

整个图案就像展翅欲飞的蝴蝶。

独龙河下游地区比较简单,一般只在下颌处文二三行竖条纹。

部位不文。

据史籍记载和民间的传说,独龙族妇女纹面习俗的由来,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傈僳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龙族地区,对独龙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

独龙族民俗的神秘世界

独龙族民俗的神秘世界

独龙族民俗的神秘世界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的独龙江畔,这里自然环境优美,但同时也充满了神秘和未知。

独龙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这片神秘的土地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独龙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非常独特,他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同时也保留着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

独龙族没有固定的住房,他们常常选择地势较高且水源充足的地方建造自己的居所。

居所是由木材和茅草搭建而成的,简陋但却温暖。

此外,独龙族也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他们喜欢吃生食,食物通常是由新鲜的水果、蔬菜和肉类组成。

独龙族的服饰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独龙族女性的服饰以红色为主,款式非常简单,但却十分精美。

男性的服饰则比较朴素,通常以黑色为主。

无论是男女老少,都会在重要场合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服饰,以此表达对长辈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独龙族中,最为神秘的文化当属他们的信仰文化。

独龙族信仰原始宗教,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神灵的化身。

他们崇拜自然,尊敬长辈,相信通过祭祀和祈祷可以得到神灵的庇佑。

在独龙族中,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仪式,每年都会有特定的日子进行祭祀活动。

此外,独龙族的巫术也十分神秘,他们通过各种神秘的手段和仪式来驱邪、治病和预测未来。

在独龙族中,还有一些神秘的婚俗文化。

在独龙族中,未婚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方式非常独特,他们通过歌声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一对男女确定关系后,他们会举行一种特殊的婚礼仪式,这种仪式非常神秘,外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此外,独龙族的丧葬习俗也十分特别,他们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会变成神灵继续守护家人和村子。

因此,他们会为逝去的亲人举行特殊的葬礼仪式,以此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尊重。

总的来说,独龙族的民俗文化充满了神秘和未知。

这些独特的文化习俗不仅体现了独龙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独龙族的民俗文化中汲取一些启示,比如尊重自然、追求和谐、重视家庭等。

独龙族

独龙族

独 龙 族 图 腾
独龙族服饰——太古遗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建筑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 ----独龙年
“卡雀哇”是独龙族一年里唯一的节日。 他们以十二月二十九日为除夕,三十日为新年 之首。在每年的冬月或腊月,独龙族要过唯一 的传统节日,独龙族语叫“卡雀哇”,是独龙 族的年节。节日的长短主要看食物的准备情况 而定,一般是两三天或四五天。节日也没有一 个统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选择好吉日, 就开始过年。 活动:剽牛祭天
一种神秘的美 :纹面女
习俗
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 由主妇分食。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 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 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木刻“请柬”邀亲友 黥面遗俗
历史 服饰
建筑 节日 纹面女 习俗
历史
• 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 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 • 独龙族,目前人口约7000人 ,主要分布在 云南省西北部怒江 •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 的族称,往往以其 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 如 “独龙”、“迪麻”等。“俅人”、“俅 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 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民自己的特点和 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

神秘的纹面民族

神秘的纹面民族

最后的独龙族纹面女
•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龙族人民的思想得到 了解放,甚至对于美的追求也趋向大众化, 独龙族的女人开始摒弃了纹面这一民族习 俗。现在的独龙族女人已经不再纹面。纹 面的女人在独龙族现在已经是屈指可数。
• 谢谢观赏
独龙族妇女纹面的原由
• 独龙族妇女纹面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新 唐书·南诏传下》记载:“……在云南徼外 千里五里,有纹面濮。俗镂面,以青涅 之……”。根据有关专家考证,“濮”字是 古代对西南许多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俗 镂面,以青涅之”与今日所见独龙族妇女 的纹面习俗相似,说明独龙族妇女纹面在 唐朝以前就已存在。这种习俗的起源有可 能是唐以前的更早年代,但由于独龙族历 史上无本民族文字,故无法考证。
• 关于独龙族妇女纹面习俗由来的解释多种多样, 不外以下几种:1、防止外族奴隶主和蓄奴主抢 亲而纹面。据说,历史上独龙族妇女容颜秀丽, 西藏察瓦隆土司和怒江地区的蓄奴主早就垂涎三 尺,他们经常到独龙江虏掠人口,充当其家庭奴 隶。美丽的独龙族妇女为了逃避被掠为奴的悲惨 命运,于是妇女们忍痛纹面毁容,从此纹面之风 在独龙族妇女中盛行。2、妇女纹面是成人的标 志。据说独龙族妇女纹面一般都在十二三岁,表 示进入成年的意思,据了解,年岁小或年岁大的 一般不纹面。3、纹面是一种美丽的标志
神秘的纹面民族
怒江独龙族
独龙族简介
• 独龙族是人口较少的民族,旧称“俅人”。 分布在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 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但 当利卡山以东,设立独龙江乡,是独龙族 唯一聚居地。目前约有7400人。使用独龙 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族曾有原始群 婚的习俗,现已不存在。男女均散发,少 女有文面的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 ,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独龙族

独龙族

民族饮食灰敷面:云南独龙族最后一位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

人们以种植、狩猎和采集为主,饮食习俗一般由所处自然环境及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

独龙江中下游一带,种植有少量水稻,中上游一带以种植旱地作物、杂粮为主。

独龙族的主食多以玉米、小米、稗、荞、青稞、马铃薯、芋头和黄豆为主,辅以少量稻米及野生动植物。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

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

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块生植物的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

独龙族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

独龙族邮票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

独龙族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豆荚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

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

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皮厚的鱼居多。

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

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

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人们喜爱饮水酒、喝茶、抽旱烟。

独龙人酿酒的方法奇特。

在地上挖一个土窖,四面用芭蕉叶围住,把煮熟的玉米或米饭拌好酒曲,放进窖里,盖上一层芭蕉叶,用泥土封口,在上面烧火加温,三五天后,将土坑钻一个小洞,如有浓烈的酒气,便酿造成功了,扒开封口泥口,把玉米或米饭掏出,放在盆里揉搓捣烂,滤出的汁液,就是食用酒。

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

客人来也平均分一份。

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独龙族独龙族民间互相邀请的方式十分独特,通常都是用一块木片作为邀请对方的请柬,把木片送到要邀请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几道缺口就表示几天后举行宴请仪式。

(独龙族—民族介绍-新版.ppt

(独龙族—民族介绍-新版.ppt

纹面传统
• 解放前,为了表示成年,独龙女孩到了十二、三 岁必须进行纹面。届时女孩躺在一个舒适的地方, 由纹面师用削尖的竹签,沾着锅烟水在脸上画出 纹样,然后用竹签扎刺。每刻一线将血水拭去, 再用锅烟灰或者一种深色的草汁反复揉擦刺纹, 使它渗入皮下。一周之后刺划的面孔红肿结痂, 痂落愈合肉皮上便呈现出黑色或青靛色的花纹。 独龙族妇女已古生活在崇山峻 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 闭塞,所以社会发展较为 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
• 新中国成立前后仍保留着 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 经济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农 业为主,采集狩猎还占有 相当大的比重。
独龙族的习俗
• 妇女还曾有纹面之俗。住 房多为木房或竹房。唯一 的节日是过年。过去无固 定时间,多在农历腊月举 行,节期长短也不一样。
神秘的独龙族视频

独龙毯一般宽约1米,长约2米。多斜披背后,由右肩
左腋围向胸前,在右肩处拴结,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妇女
用两条,自两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条在腰际用
绳系紧,遮蔽前后,另一条则自然披落即可。独龙毯结实
耐磨,使用方便,昼可为衣、夜可当被。一直深受独龙族
人民的喜爱。
独龙族的丧葬
• 独龙族大多实行土葬,死后的当天,村 里的人及远近亲戚都要送粮食、酒、鸡等 以示哀悼,一般次日送葬,第三天便由死 者家属领村人到自家仓库当场开仓煮酒, 一起共享。有的还杀猪待客,以示酬谢。 届时,家属成员及亲友也送去礼物,这种 治丧酒席,通常从下午开始,一直吃到深 夜,吃酒中要不断地分给死者一份,同时 村中老人也做些食品给死者家送去。
园林小学 马玉萍
独龙族
•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 之一,旧称“俅人”。分布在云南 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 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贡山以西, 但当利卡山以东,设立独龙江乡, 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目前约有 7400人。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 文字。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 现已不存在。男女均散发,少女有 文面的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 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下面店铺推荐独龙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独龙族的风俗习惯习俗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

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

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

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

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

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饮食独龙族的传统饮食自然独特。

由于受社会经济发育程度及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历史上他们的食物来源较为匮乏,属于粮食和野生各占一半的杂食型结构。

主食品种不多,主要是玉米、土豆、青稞、稗子、荞子、燕麦等,其中淀粉质食物常常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

炊具简陋,多为竹、木制成,再加上副食和调料的缺乏,故制作食物的方法也很简单,大多沿用以往烧、烤、煮的烹饪方法。

近年来随着各种豆类蔬菜的陆续传入,独龙族的佐食习惯也有所改变。

日常饮食一天只吃早、晚两顿,早餐以炒面、烧烤土豆为主,晚饭多是吃玉米及其它杂粮。

因条件所限独龙族一般口味清淡,油盐不多。

好饮酒,喝的是自酿的低度水酒。

凡亲友来往、生产协作、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和节庆活动等都少不了酒,酒在独龙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

每当有客人远道而来或逢年过节,宾主都要相互搂着脖子,脸贴脸、嘴挨嘴地同时喝上一杯“同心酒”,以表达彼此间的友谊和忠心。

另外,受附近藏族的影响还喜欢将茶叶、盐和熬熟的动植物油混合在特制的竹筒里“打”茶饮用。

节日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就是过年,独龙语叫“卡雀哇”。

一般在农历的冬腊月,即每年的12月到翌年1月间举行,没有固定的日期,具体日子由各村寨自己选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龙族概括民族成分: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俅人”,现约有7000人。

使用,没有本民族文字民族分布:分布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设立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特征:尚存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服饰: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以前有纹面的习俗。

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

服饰已有了较大改观,妇女仿傈僳族穿长袖衣裙,并佩戴彩色料珠链串,男子喜欢挎腰刀,弩箭。

历史沿革:独龙族的族源及民族的形成,时至今日还没有较为清楚的脉络及线索,但从语言系属上来看,作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独龙族,应当来源于氐羌族群。

归纳其民族内部所流传的传说,则主要有两种:一认为独龙族是土著民族。

二认为独龙族最初居住在怒江一带,后因出猎偶然来到独龙江河谷,看到这里不仅有宽阔的猎场,而且还有较为平坦的台地,便陆续迁居至此,并逐步由北向南发展。

在独龙族约15个氏族中,有8个氏族的传说都说来自怒江。

而且从语言以及过去曾有过的文面习俗等文化特征来看,独龙族与贡山的怒族也很相近。

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独龙江河谷在唐宋两代属南诏及大理政权管辖;元、明、清三代则为丽江木氏土司和丽江路军民总管府统治。

此间,在有关的汉文史籍中已开始出现了独龙族先民的记载。

如《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说:“丽江路,蛮有八种,曰磨些、曰白、曰罗落、曰冬闷、曰峨昌、曰撬、曰吐蕃、曰卢,参错而居”。

当时的丽江路包括现在的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南部等地,其西北与今西藏自治区相接。

文中所载“撬”、“吐蕃”、“卢”正是“参错杂居”于丽江路西部和西北部的独龙族、藏族和傈僳族之先民。

“撬”是“俅”字的同声异写。

而在以往,都曾将俅(撬)居住的河流及地区称为俅江和俅夷地,如现今贡山县西部的独龙江上游仍被称为俅江。

由此可见,元朝时的俅族正处于俅江一带,以后又逐渐迁移到了下游的独龙江流域。

及至清代,道光《云南通志》卷一八五转引《清职贡图》如此记载道:“俅人,居澜沧江大雪山外,系鹤庆、丽江西城外野夷。

其居处结草为庐,或以树皮覆之。

男子披发,着麻布短衣裤,跣足。

妇耳缀铜环,衣亦麻布。

……更有居山岩中者,衣木叶,茹毛饮血。

宛然太古之民。

俅人与怒人接壤,畏之不敢越界。

”雍正《云南通志》也曾有“俅人丽江界内有之,披树叶为衣,茹毛饮血,无屋宇,居山岩中”的记载,还有乾隆《丽江府志略》以及其它史志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记载。

这些记载集中反映了当时独龙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清代中叶,独龙江和怒江曾被划分为两段,分别受丽江木氏土知府所属的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管辖。

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从1730年起,独龙族人民被迫以黄蜡30斤、麻布15丈、山驴皮20张为贡礼,每年按期向维西康普土千总纳贡。

后来,康普土千总把独龙江上游地区转赠给西藏喇嘛寺,由喇嘛寺通过察瓦龙藏族土千总向独龙族人收取“超度”费,菖莆桶(今贡山县)喇嘛寺亦来收取“香火钱粮”,而康普土千总仍照例征收贡物。

每当土司属官前来收取贡物时,除了要另建草房供其住宿,并以丰盛食物招待外,还必须强迫摊购沙盐,实行不等价交换。

如果贡物不足,便被强掠为奴。

此外,东邻的傈僳族奴隶主,也经常越过高黎贡山,掳掠独龙族人当奴隶,激起了独龙族人民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奋起反抗,终因力量对比悬殊而惨遭无情镇压,残暴的奴隶主为此还先后杀绝了独龙族的几个家族。

并强迫他们立石为盟、“永不反悔”,甘愿缴纳贡物或以人抵贡,称作“尸骨钱粮”,使独龙族人世代深受着多重的剥削和压迫,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07至1908年,清王朝派丽江府阿墩子(今德钦县)弹压委员兼管怒俅两江事宜的夏瑚(湖南人)巡视怒江、独龙江一带,他带领随员、向导、背夫共100多人从菖莆桶出发,翻越高黎贡山前往独龙江,并沿路向边境村寨散发盐、布、针线等日用品,委派各地头人担任“伙头”、“甲头”等职,颁发“头人”执照,下令停止当地民众对土司、喇嘛及蓄奴主的一切贡赋,严禁土司掳掠边民为奴。

他还任命袁裕才、和定安为“怒俅总管”,取代了叶枝土千总和喇嘛寺对独龙江地区的统治。

这位历史上以政府官员的身份进入此地的第一人,还将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写成《怒俅边隘详情》,叙行程、记风土,详细记载了独龙族的居住环境、生产及生活状况,并在第三部分中向清政府提出了加强边务、开发边疆的“十条建议”。

这对西南边疆稳定和增进民族团结都是十分有益的。

辛亥革命后,独龙江划归菖莆桶殖边公署统辖,1918年改为菖莆桶行政委员会公署。

1933年又改为贡山设治局,并先后设立了公安局和区公所。

民国时期政局混乱,独龙族人民深受西藏察瓦龙土司和国民党的双重统治。

国民政府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有效控制,在独龙江推行了保甲制,共设4保,以每一行政村为1保,每一自然村为1甲,并任命当地族长为保、甲长,三年一换,除管理村社日常事务外,还要负责为国民政府征纳税收。

在反动统治的黑暗年代里,英勇的独龙族人民曾多次掀起反抗斗争。

1932年因察瓦龙土司的管家欺侮到独龙江挖贝母的怒族农民,引起了独龙族人民的愤怒,他们闻讯赶来把土司管家捆吊在树上。

事后土司为了报复,加重了对独龙族的税收,不但鸡、犬、牛、猪全要上税,就连人的耳朵、鼻子也都要上税。

由此更加激发了独龙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一共坚持了3年之久,沉重打击了察瓦龙土司的反动气焰,最后迫使他取消了强加在独龙族和怒族人民身上的各种苛派。

设治局统治时期,由于肆无忌惮地敲诈勒索使独龙族人民的生活如雪上加霜,更加困苦不堪,故而又激起他们不断地开展了反对设治局的斗争。

近代100余年来,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不断伸入我国西南边境,大批帝国主义分子披着“旅行家”、“传教士”的外衣,潜入怒江、独龙江一带,进行间谍活动1907年在怒江发生的“白哈罗教案”(参见傈僳族的有关叙述),就是当地藏族、傈僳族、怒族和独龙族人民对法帝国主义进行的反抗斗争。

1913年,英帝国主义派遣武装人员一行10多人以“勘测队”之名,在英军上尉布里查的带领下从缅甸侵入独龙江,到处抓夫、要粮要物、祸害百姓,还拷打并残酷杀害了独龙族汉子江勒奎,激起了独龙族人民的强烈义愤,立即组织起来进行了坚决的反抗,他们断绝了敌人粮源,并埋伏在“勘测队”的必经之地——吉色鲁溜索附近,当布里查爬上溜索滑到江心时,被独龙族猎手的毒箭射中坠死江中,其余侵略者则被吓得从原路仓皇逃出了国境,彻底粉碎了这支英国侵略军企图通过独龙江进犯西藏的阴谋。

正是由于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屠杀以及近代帝国主义的欺侮,独龙族人民灾难深重,人口不断减少,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仅剩下1700多人,几乎濒临灭绝的境地。

1949年8月,贡山宣告和平解放。

1950年3月,成立了贡山临时政务委员会。

同年4月,正式改为“贡山县”。

10月,成立了贡山县人民政府。

独龙族人民从此获得了新生。

独龙语称氏族为“尼勒”,意为同一祖先传承下来具有血缘关系的共同体。

大多数独龙族人的氏族观念已十分淡薄,已无共同的地域以及更多的政治经济联系而显得十分松弛。

只是以一种各兄弟家族所公认的祖先象征物留存在大家的记忆之中。

氏族名称也没有图腾的内容,多是以该氏族的某些特征来称呼,有的还有一种超自然的象征意义。

如20世纪50年代整个独龙江流域所有的15个氏族中,有叫“木金”的,意为“天上诞生”;叫“当生”的,意为“红皮肤”;还有叫“东勒”的,意为“性格暴躁”等等。

有的本身就是地名,如“麻必洛”、“克劳洛”便是独龙江上游两大支流的名称。

“麻必”和“克劳”大概是原氏族的名称,但其意义已不可考。

而“洛”则是“河谷”的意思。

氏族成员间有互相帮助及保护的责任,实行血族复仇制,任何一个成员受到外人的欺凌以至杀害,其他成员都有义务为他报仇。

同一氏族内分出的家族之间不能通婚。

独龙族的家族公社是由原氏族成员的不断分裂(迁徙)而形成的,独龙语称为“其拉”或“吉可罗”,意为整体、全部的。

截止20世纪50年代初,独龙江流域共有54个家族公社。

虽已处于解体阶段而不再是完整的经济单位,但较之原氏族组织仍在独龙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具体为:①每个家族公社有共同的地域,以山岭、河谷、森林、溪流等划分各自的界线,形成一个个自然村寨。

一般来说,未经允许其他家族的成员不得迁入本家族领地内或垦荒、渔猎等。

②每个家族公社都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家族长(有的同时也是氏族头人),称为“卡桑”,一般都是由家族内辈分高、能说会道、较为富裕的男子担任。

卡桑同样参加劳动,不得世袭,如果死亡或因故失去了威信,则另找新人代之。

对内领导生产、主持祭祀、排解纠纷,对外负责纳贡摊派、指挥作战、订立盟约。

各家族公社之间独立、平等、互不统属。

只有在共同反抗藏族封建领主和傈僳族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掠夺时,一些近亲的家族才会临时结成类似联盟的组织,较强大的家族成为联盟的核心,其“卡桑”便是联盟的领袖。

有时会另产生一个军事领袖,称“甲卡”,作为“卡桑”的助手。

一旦对外战争状态结束,这种联盟也就自行解散了。

③家族公社内部禁止通婚,实行族外婚。

④每个家族公社都有各自独特的名称,习惯用各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来命名和称呼。

如,“孔当”家族意即一块宽大的坝子。

“龙棍”家族,意即石头多的地方。

当然也有用家族长的名字来命名的,如“木千王”、“木千图”等。

⑤家族公社成员的名字前须冠以家族名称或父名(女儿还冠以母名)。

例如一个独龙族姑娘阿婻的全名是白丽(家族名)·丁板(父名)·顶(母名)·阿克洽(爱称)·婻(排行)。

因此只要知道名字,就能判断出是哪个家族,谁的子女,以及排行第几。

而且女子出嫁后也不改其家族的姓。

⑥家族公社通常包括两三个以父系家长为主的原始共产制的大家庭,独龙语称为“宗”。

每一个大家庭一般包括父、子、孙三代,都有一个称为“吉马戛”的家长(有的同时也是家族长)。

里面有好几个火塘,代表着男子娶妻后实行火塘分居的小家庭,独龙语称为“卡尔信”。

所有成员都要参加大家庭共耕地的劳动,收获物归大家庭集体所有。

而属于各个火塘(即小家庭)的少量土地,仍由大家庭成员协作共耕,收获物则归各火塘所有。

大家庭中一般有两种仓房:一种是被称为“捧千”的用来统一存放大家庭里共同收获物的大仓房,由年老的主妇管理。

另一种则是以火塘为单位的各个小家庭自己的小仓库,称为“捧秋”。

由小家庭的主妇来管理,主要是储存小家庭粮物的地方。

大家庭内部由各个火塘的主妇,先从大仓房中取出粮食轮流煮饭,吃完后再接着用小仓房里的,而各个小家庭不能拒绝,这已成为一种传统的义务。

吃饭时,通常由年长的主妇按人平均分配,不论大小哪怕是婴儿也都要分一份。

若老主妇不在,就依次由最年长的媳妇来分。

这种“主妇管仓”、“主妇分食”等传统做法,是独龙族昔日母权制社会的遗俗,20世纪5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劳动日益个体化,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便从家族公社中分裂出来,成为独龙族社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