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百科名片 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人类而言,属于条件致病菌。长期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进行肿瘤化疗、放射治疗等导致病人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手术后或某些治疗操作后(气管切开、保留导尿管等)的病人易导致本菌感染,故认为该菌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编辑本段]病原 铜绿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在琼脂平板上能产生蓝绿色绿脓素,感染伤口时形成绿色脓液。本菌为无荚膜、无芽胞、能运动的革兰阴性菌,形态不一,成对排列或短链状,为专性需氧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0C,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在420C 时仍能生长,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行鉴别,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菌体0抗原有两种成分,一为内毒素蛋白,是一种保护性抗原,另一为酯多糖,具有特异性,根据其结构可将铜绿假单胞菌分成12个血清型,此外还可利用噬菌体或铜绿假单胞菌素分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生存,对紫外 线不敏感,湿热550C 1小时才被杀灭。 [编辑本段]流性病学 正常人皮肤,尤其潮湿部位如腋下、会阴部及耳道内,呼吸道和肠道均有该菌存在,但分离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在医院内发生,医院内多种设备及器械上均曾分离到本菌,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病人、病人与病人的接触也为传播途径之一。除院内感染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引起与医院环境无关的感染,近年来对此已有更多的认识,它已成为足穿刺感染、心内膜炎、滥用药物所致的骨髓炎、眼部感染、新生儿感染性外耳炎、游泳池等引起的皮肤病的主要病原菌,亦是战伤感染的常见致病 菌。 [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种产物有致病性,其内毒素则在发病上无重要意义。其分泌的外毒素A(PEA)是最重要的致病、致死性物质,进入敏感细胞后被活化而发挥毒性作用,使哺乳动物的蛋白合成受阻并引起组织坏死,造成局部或全身疾病过程。动物模型表明:给动物注射外毒素A后可出现肝细胞坏死、肺出血、肾坏死及休克等,如果注射外毒素A抗体则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保护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尚能产生蛋白酶,有外毒素A及弹性蛋白酶同时存在时则毒力最大;胞外酶S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一

气单胞菌初筛鉴定培养基的研究_刘彤

气单胞菌初筛鉴定培养基的研究 哈尔滨市道外区卫生防疫站(哈尔滨150026) 刘 彤 刁映红 张 波 张 萍 杨东霞 杨暑伏 提 要 气单胞菌是人和鱼、青蛙等冷血动物的重要致病菌。为提高对该菌的检测水平,研制出一种气单胞菌初筛鉴定琼脂(AP A),经213株临床分离的气单胞菌和81株相关菌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气单胞菌在A PA培养基显现独特的生化反应模式,对气单胞菌鉴定的准确率达98.12%,与肠杆菌科、弧菌科中临床常见的细菌能做出属的鉴别。该培养基组成合理,性能特异稳定,结果容易判断,为气单胞菌的初步鉴定和快速检验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 气单胞菌 初筛鉴定 培养基 气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主要存在河水、污水中及鱼、青蛙、蛇的体腔。随着细菌鉴定技术的进步,发现该菌可产生溶血素、细胞毒、坏死毒和肠毒素,是冷血动物及豚鼠、水貂的致病菌〔1~3〕,也是人败血症、脑膜炎等化脓性感染及腹泻、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2~5〕。因此,快速、准确地对气单胞菌进行鉴定,对该菌所致临床感染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系统的检验方法〔2〕,但尚无一种特异性强的初筛鉴定培养基,直接影响气单胞菌的检出率和延长了确认鉴定时间。为此,参照有关文献〔6〕,研制出气单胞菌初筛鉴定琼脂(A PA),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做技术鉴定,辽宁省卫生防疫站等单位考核应用,一致认为该培养基对气单胞菌有特异的生化反应模式,与肠杆菌科、弧菌科的相关菌可做出属的鉴别。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气单胞菌213株,其他相关菌81株,均由腹泻粪便、脓汁、鱼及池水中分离。气单胞菌及相关菌标准菌株28株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1.1.2 培养基 SS琼脂、麦康开琼脂购自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数值鉴定系列生化由哈尔滨市卫生防疫站提供,T SI等生化试剂由单位制备。气单胞菌初筛鉴定琼脂(A PA):月示胨5g、酵母浸膏3g、蛋白胨9g、色氨酸1g、L-鸟氨酸5g、甘露醇1g、肌醇10g、硫代硫酸钠0.4g、柠檬酸铁铵0.5g、琼脂3g。以上成分混合,加蒸馏水1000ml,加热溶化,调整pH至6.7,加溴甲酚紫0.02g,分装小试管,每管4ml,胶塞封口,121℃高压灭菌12min,置4℃冰箱保存备用。 1.2 方法 1.2.1 接种 将收集的气单胞菌和相关菌,用营养琼脂纯化培养后,挑取典型菌落,接种A P A,37℃培养18~24h;临床标本用SS或麦康开分离,挑取可疑菌落接种A PA,培养18~24h。观察接种菌A PA表层、底层的颜色变化及动力、硫化氢,最后加K ov acs试剂,观察吲哚反应。 1.2.2 数值鉴定 按文献操作和判定结果〔7〕。 2 结果 2.1 A PA的特异反应 气单胞菌和相关菌的标准菌株接种 A PA,气单胞菌在AP A出现表层紫色(碱性)、底层黄色(酸性)、动力阳性、吲哚阳性、硫化氢阴性的生化反应模式,它与肠杆菌科、弧菌科中相关菌鉴别特征见表1。 表1 气单胞菌及相关菌的 标准菌株在APA培养基上的反应特征 菌种株数表层底层硫化氢动力吲哚嗜水气单胞菌7K A-++ 肺炎克雷伯氏菌2A A---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1K N---弗氏柠檬酸杆菌a2K A++-阴沟肠杆菌2N N-+- 大肠艾希氏菌3K K-++ 粘质沙雷氏菌2N N-+- 普通变形菌a1R K+++ 摩氏摩根氏菌1R K-++ 猪霍乱沙门氏菌a1K K++- 类志贺邻单胞菌3K K-++霍乱弧菌2K K-++铜绿假单胞菌b1K K-+- 注:K:紫色,A:黄色,R:褐红色,N:淡紫到浅黄,+:阳性,-:阴性,a:硫化氢产生量大时,呈黑色,其反应易被掩盖,b:近原培养基颜色,动力在表面层观察,(下同)。 2.2 A P A的稳定性 各批培养基分别用嗜水气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艾希氏菌、阴沟肠杆菌、普通变形菌测定对鸟氨酸、动力、硫化氢、吲哚、肌醇、甘露醇的反应。结果表明各批培养基反应性能稳定,4℃保存3个月无异常反应出现。 2.3 临床菌株鉴定 共实验和考核气单胞菌213株,符合气单胞菌反应模式的209株,符合率为98.12%。其中已确认鉴定的61株,符合气单胞菌反应模式的60株,占98.36%,另1株为鸟氨酸阳性的气单胞菌;由SS或麦康开初分离,挑取可疑菌落接种A P A,符合气单胞菌反应模式的152株,经数值鉴定为气单胞菌的149株,符合率97.37%。另3株(占2.63%)经鉴定为大肠艾希氏菌。气单胞菌与临床上常见的肠杆菌科中的11个菌属弧菌科的2个菌属及铜绿假单胞菌在AP A的反应结果见表2。 3 讨论 气单胞菌是弧菌科的一个属。该属含8个种〔8〕,即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无动力,含4个亚种)、中间气单胞菌、舒氏气单胞菌、嗜泉气单胞菌和维罗那气单胞菌。近年,国外学者又提出了尺骨气单胞菌、简氏气单胞菌和异常嗜糖气单胞菌3个新种。其中以嗜水气单胞菌为优势菌,其次是温和气单胞菌,其他几个种少见。除维罗那气单胞菌为鸟氨酸阳性外,其他的种为鸟氨酸阴性、发酵甘露醇、不发酵肌醇。鉴于气单胞菌这种生化特征,参照文献〔6〕研制出气单胞菌初筛鉴定琼脂,观察该培养基表层和底层的颜色变化可以判定鸟氨酸、甘露醇、肌醇的反应。培养基中含有蛋白胨、色氨酸,可观察吲哚反应。含有月示胨、肉浸膏和指示系统的硫代硫酸钠、柠檬酸铁铵测定硫化氢。采取半固体琼脂观察细菌的

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基的优化及降氨氮作用的研究

第12卷第3期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12N o.3 2007年7月Journa l o f Ji m e iU n i ve rsity(N atura l Sc i ence)Ju.l2007 [文章编号]1007-7405(2007)03-0198-06 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基的优化及降氨氮作用的研究 蔡慧农1,2,倪辉1,2,苏文金1,2 (1.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2.厦门市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对沼泽红假单胞菌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并对其降氨氮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沼泽红假单胞菌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乳酸和草酸铵是实验室培养沼泽红假单胞菌的最适碳源和氮源,乳酸 根的质量浓度及碳氮比对沼泽红假单胞菌生长具有显著影响,而磷酸根浓度对沼泽红假单胞菌生长没有显 著影响;用正交试验获得最适于培养沼泽红假单胞菌的乳酸质量浓度为1%,碳氮比为115,磷酸二氢钾 的质量浓度为115g/L;在自然光照、30e条件下,沼泽红假单胞菌的延滞期为2d,对数生长期为2~10d, 稳定期为10~20d;沼泽红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综合降氨氮作用,但其降氨氮效果受水质的影响而不稳定. [关键词]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基优化;降氨氮 [中图分类号]S154139[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光合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具有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它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能固定、同化和降解有机物及某些有毒物质[1-2].在养殖水域中添加光合细菌不仅可提高区域生态的生产力水平[1],还可降低COD、BOD、氨氮量,增加溶氧[3-4],降低硫化氢[5],改善水质.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及绿色养殖、健康养殖的推广,光合细菌作为一种养殖益生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5-8]. 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 op seudo m ona s palu stris)属非硫红螺菌科、红假单胞菌属,是近年水质净化领域应用和研究中常用的光合细菌[9-10].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微生物与发酵研究室分离获得了一株沼泽红假单胞菌,为了开发该菌株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技术,需要对该菌的培养及净化水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前人对影响沼泽红假单胞菌生长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全面的研究[11-12],但关于营养成分对沼泽红假单胞菌生长影响方面的研究报道却很少.因此,本文对沼泽红假单胞菌的碳源、氮源、培养基主要成分配比及降氨氮作用进行了研究,为该菌株的大规模培养及运用营养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调节光合细菌的生长、提高其净化水质的效果提供了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1实验材料 11111菌种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J030323:由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微生物与发酵研究室从厦门集美附近的虾池中分离获得. [收稿日期]2006-03-31 [作者简介]蔡慧农(1957-),男,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通讯作者:苏文金(195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海洋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光合细菌分离及培养条件研究报告

光合细菌M-01的分离及培养条件研究 [摘要]从湛江市霞山区海滩表层污泥中富集分离出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M-01,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初 步探讨,结果表明:菌株生长温度为30e时,最适培养光照度为3 000 lx。培养基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其最优 培养基配方为:氯化铵2 g,磷酸氢二钾0.2 g,乙酸钠4 g,碳酸氢钠2 g,氯化钠1 g,酵母膏0.15 g,硫酸镁 0.2 g,T.M储液少量,蒸馏水1 000 mL。其中乙酸钠为最大影响因子。 [关键词]光合细菌(PSB>。分离。培养。正交实验 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是一类光合自养型古老细菌,具有较强的分解有机物特性,光合 细菌作为水质净化剂广泛应用于水产动物如一些经济鱼类、虾蟹、贝类的养殖和育苗中[1~4]。在生产上有 意义的红螺菌科包括红螺菌属、红假单胞菌属和红微菌属[4]。现已有学者对红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培 养特性及保藏做了研究[5~7],但还没有关于其营养条件优化的报道。笔者从海洋环境中分离到了光合细 菌M-01,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进行了培养条件优化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待分离材料取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海滩表层污泥。 (2>培养基使用红螺菌科富集培养基作为富集分离基础培养基[8]。 1.2 方法 (1>菌株的分离筛选方法取污泥10 g,装入500 mL细口无色玻璃瓶中,加入富集培养液至满,盖上 瓶盖,隔绝空气,于30e, 3 000 lx光照下进行富集培养3~4 d,培养液呈绛红色后,取富集培养菌液1 mL,转接入培养液中,重复以上操作2次,然后采用改良的Hungate厌氧培养技术>>>柱滚管法[9]进行 分离纯化,用分离培养基的琼脂柱穿刺培养后保存。 (2>细胞色素光谱吸收峰值测定方法培养物离心后洗涤,将细胞悬浮于60%的蔗糖溶液中,采用 722S分光光度计扫描,波长范围为340~1 000 nm。 (3>生长量的测定为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光照、接种量、营养条件>培养物生长量的差别,采用 722S分光光度计检测培养物D660 nm值。 (4>光照度对菌株生长影响的测定将已接种的光合细菌培养液于温度30e,光照度分别为 2 000、 3 000、 4 000、 5 000、 6 000 lx下培养3 d,每组3管,用722S分光光度计测定培养物菌液光密度D660 nm(用

放线菌分类-完整

一、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 1 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 酸微菌亚目(Acidimicrobineae) 酸微菌科(Acidimicrobiaceae) 酸微菌属(Acidimicrobium) 典型种:氧化亚铁微酸菌(Acdimicrobium ferrooxidans) 二、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 1 红色杆菌目(Rubrobacterales) 红色杆菌亚目(Rubrobacterineae) 红色杆菌科(Rubrobacteraceae) 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 2 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 土壤红杆菌科(Solirubrobacteraceae) 扩展杆菌科(Patulibacteraceae) 康奈斯氏杆菌科(Conexibacteraceae)

康奈斯氏杆菌属(Conexibacter) 3 嗜热油菌目(Thermoleophilales) 嗜热油菌科(Thermoleophilacceae) 嗜热油菌属(Thermoleophilum) 三、红蝽杆菌亚纲(Coriobacteride) 1 红蝽杆菌目(Coriobacteriales) 红蝽杆菌科(Coriobacteriaceae) 红蝽杆菌属(Coriobacterium) 阿托波菌属(Atopobium) 扣林氏菌属(Collinsella) 神秘杆菌属(Cryptobacterium) 反硝化杆菌属(Denitrobacterium) 伊格尔兹氏菌属(Eggerthella) 欧陆森氏菌属(Olsenella) 斯莱克氏菌属(Slackia) 非消化糖杆菌属(Asccharobacter) 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 戈登氏杆菌属(Gordonibacter) 类伊格尔兹氏菌属(Paraeggerthella) 四、腈基降解菌亚纲(Nitriliruptoride)

假单胞菌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应用研究进展

假单胞菌的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假单胞菌种类多、繁殖快。它们能通过产生多种抗生素及有效的根际定殖防治植物病害,促进植物生长成为植物生防控制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主要论述了假单胞菌对植物真菌性病害生物防治应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假单胞菌;PGRR;生防应用;植物病害 Abstract Pseudomonas spp. is abundant and have a rapid reproduction, It can produce many kinds of antibiotics , rhizosphere colonization efficiently , promote the plant growth,in this way ,it become an important object in the study of biological control.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Pseudomonas spp. in plant fungal disease. Key words Pseudomonad , PGPR , Biocontrol function;plant disease 1 假单胞菌概况 假单胞菌是一类直或微弯的杆菌,不呈螺旋状,没有菌柄也没有鞘,不产芽孢,需氧型,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它是植物根际较普遍的微生物类群之一,此类细菌的多数种类能产生株系具有拮抗或促生作用[1]。现已证实假单胞菌能产生有效铁载体、抗生素、胞外水解酶和HCN等抑菌代谢产物,有效地保护植物根系免受病原微生物侵害[2]。 目前关于假单胞菌属的分类应用广泛的是pallernoi根据DNA-rRNA同源性研究提出的组群[3]。其将假单胞菌分为20个种59个致病变种。分为rRNAⅠ、Ⅱ、Ⅲ、Ⅳ、Ⅴ五个同源群。在rRNAⅠ群中主要包含4个DNA同源群,本文主要研究rRNAⅠ群中荧光假单胞菌DNA同源群,荧光假单胞菌DNA同源群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3个种[4]。 假单胞菌的生防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其生防作用机制包括抗生作用、嗜铁素对铁的营养竞争、生态位竞争、诱导植物抗性和分泌降解病原微生物的酶等。 2 假单胞菌对植物真菌性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 2.1 抗生素介导的抑制

生物饵料培养学

绪论 1.生物饵料特指经过人工筛选的、可进行人工培养的、适合养殖对象食用的优质的饵料生物。生物饵料可分为植物性生物饵料(光合细菌及单细胞藻类)和动物性生物饵料(轮虫、卤虫、枝角类等)两类。 2.饵料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等水域中,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各种水生微生物、动、植物,如:细菌、酵母、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等。 3.生物饵料培养学是主要研究生物饵料的筛选、培养及其营养价值评价的一门应用学科。 4.生物饵料培养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生物饵料的筛选;生物饵料规模化或大量培养技术研究;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评价。 5.优良生物饵料所应具备的条件:①生物饵料的个体大小必须适合养殖对象的摄食;②生物饵料在水中的运动速度与在水层中的分布情况,应便于养殖动物的摄食;③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高,容易被养殖对象消化吸收;④生物饵料及其代谢产物无毒或毒性小,不危及养殖对象的健康;⑤生物饵料的生命周期短,生长繁殖迅速;⑥生物饵料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于大量培养。 6.生物饵料的优点:①对养殖水体的水质影响较小,且有改善水质的作用;②营养丰富,含未知的生物活性物质,能满足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③规格多样,满足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的具体需求; ④容易被消化,自身含消化酶,可弥补幼体消化能力的不足;⑤可获得性佳。 7. 什么是清水育苗和绿水育苗,为什么绿水育苗得到广泛认可? 第二章光合细菌的培养 1. 光合细菌是一大类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其最本质的特点是能在厌氧和光照条件下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 2. 水产上使用的光合细菌多为红螺菌科的菌种。水产上应用价值大的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属 3. 光合细菌的色素主要有菌绿素a,b,c,d,e及类胡萝卜素。菌绿素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媒介,而类胡萝卜素的主要作用是捕获光能(天线色素)及起光氧化的保护剂作用(防止菌绿素受光氧化损伤)。 4. 光合细菌的色素主要存在细胞内的载色体或绿色包囊中,载色体或绿色包囊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磷酸化的部位(细胞器)。 5. 载色体存于与红螺菌科和着色菌科,由细胞膜陷入细胞质内而形成,并与细胞膜相连。绿色包囊存在于绿杆菌科和绿色丝状菌科,分散附着于细胞膜下面,是一个独立的球形细胞器。 6. 光合细菌菌种的分离的步骤:(1)采样。根据光合细菌生长所需的条件,有选择的采集含光合细菌的水样和土样。一般在有机物污染严重,缺氧的环境中采样;(2)富集培养。光合细菌分离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富集和分离的培养基,提供符合光合细菌生长需要的厌氧环境,适宜的温度(25--35℃),一定的光照(5000—10000lx)。一般采用液体富集培养基,重复多次富集培养;(3)分离纯种。将富集后的菌液进行固体培养基涂布或划线培养,挑取单菌落,重复多次分离,可得纯培养。

临床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临床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30T15:42:15.0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王新建杨怀德[导读]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谱的变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依据。 王新建杨怀德(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南张家界 427000)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7-0065-03 【摘要】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谱的变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应用ATB细菌鉴定药敏系统鉴定细菌,K-B法做体外药敏试验,统计分析医院2008-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和耐药情况。结果 244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ICU), 来自痰标本的有192株(占78.7%),两年的分离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有鹉晟仙 那魇啤?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应对其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耐药性药物敏感试验监测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PA)广泛分布于然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1]。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广谱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该菌的检出率不断增高,且呈现多药耐药,已成为临床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和临床治疗的难点[2]。因此,监测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对有效预防及治疗该菌引起的临床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我院临床感染中的分布与药敏情况,统计分析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从所有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其耐药谱的变迁,作为我院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背景资料,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244株,同一患者多次分离相同菌株不重复计入。 1.2 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各种抗菌药物纸片购自广州市迪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药敏结果严格按照CLSI/NCCLS(2009年)推荐的标准判断。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3 统计分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WHONET5.4微生物实验室数据管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年中临床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情况 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比2008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来自ICU的铜绿假单胞菌两年都高居首位。 2.3 两年中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情况 244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来自痰标本的有192株,占78.7%,来自脓液及伤口分泌物的有34株,占1 3.9%。 2.3 两年的铜绿假单胞菌对22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2009年比2008年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只有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有所下降,估计与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管理政策有关 AMK-阿米卡星;SAM-氨苄西林\舒巴坦;ATM-氨曲南;CL-多粘菌素E;SXT-复方新诺明;CIP-环丙沙星;FOS-磷霉素;MEM-美洛培南;MEZ-美洛西林;PIP-哌拉西林;TZ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GEN-庆大霉素;CB-羧苄西林;TIC-替卡西林;TCC-替卡西林\克拉维酸;FEP-头孢吡肟;CFP-头孢哌酮;CSL-头孢哌酮\舒巴坦;CAZ-头孢他啶;TOB-妥布霉素;IPM-亚胺培南;LEV-左旋氧氟沙星. 3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PA)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正常人体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及医院环境中,其繁殖能力强,生长条件要求低,致病力强,目前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临床分布率在逐年增加。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院2008和2009两年的分离株数也呈逐年增加趋势。 PA可引起伤口感染、下呼吸道、泌尿道感染、菌血症等严重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也是重症监护病房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分离出的244株铜绿假单胞菌有154株来自ICU,占了63.1%,有192株来自痰标本(78.7%),有34株来自脓液及伤口分泌物(13.9%),两者占了92.6% ,这表明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主要是以呼吸道和伤口分泌物为主,与文献[2,3]报道一致。 PA具有多重耐药特点,其耐药性主要同耐药机制和临床滥用药物有关。由于临床上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及不合理应用,其感染及耐药性日趋严重[4],这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PA的耐药机制很复杂,研究发现,其主要是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修饰酶、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膜屏障与主动外排而限制药物到达其作用靶位以及形成生物被膜等[5]。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膜能产生富有黏附性的由糖蛋白构成的生物被膜,它可阻止和抑制白细胞、巨噬细胞、抗体及抗菌药物泵入生物被膜中杀灭病原菌,是造成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6]。同时病原菌还能从生物被膜中游离出来并繁殖,这可能是临床上常见的病原菌检测阳性经久不愈的原因之一[7]。 本文分离到的244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在22种抗生素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E的耐药率最低(0.0%),但国内暂无该药供应。其他耐药率较低的药物有阿米卡星(10.7%)、左氧氟沙星(13.3)(与文献[2]报道一致,但与文献[3]报道不一致)、妥布霉素(17.1)、亚胺培南(19.0)和美洛培南(19.7),这些药物可作为铜绿假单胞菌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但随着亚胺培南的长期使用,其耐药率逐年增加,应引起临床科室的高度重视,应以其它抗生素联合应用或减少亚胺培南的使用频率。铜绿假单胞菌对其它抗生素耐药性十分突出,耐药率在90%以上的有氨苄西林/他唑巴坦(100.0%)和复方新诺明(98.4%),说明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及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都能产生较高的耐药性,可能与临床长期及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相关。药敏结果显示PA对抗生素呈多重耐药性,临床科室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从而减少耐药株的产生。 PA的耐药情况相当严重,临床用药应以药敏结果为指导,避免经验用药,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不断地监测细菌的耐药率,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在院感工作中应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做到无菌操作,避免铜绿假单胞菌在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总之,医院应重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临床感染性标本要求进行感染病原学检查,特别是进行细菌学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才能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周庭银.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95-225. [2] 宁立芬,汪玉珍,谢彬,等.286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4):458-460.

嗜水气单胞菌研究进展

嗜水气单胞菌研究现状 一、流行及感染情况 嗜水气单胞菌属于弧菌科, 气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根据有无运动力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嗜冷性、非运动性的气单胞菌, 另一类为嗜温性、运动性的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属第二类, 在气单胞菌属中是最重要的, 它是气单胞菌的模式种。非运动性气单胞菌主要是对鲑鳟鱼等致病的杀鲑气单胞菌及其亚种。嗜水气单胞菌在过去有不同的名称, 主要的名称有点状气单胞菌和斑点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淡水、污水及土壤。有很多资料记载, 嗜水气单胞菌对水产动物、家畜和人均有致病性, 在动物疾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研究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广泛地被分离到, 如在淡海水鱼,淡水虾类, 淡水蟹类中和养殖蛙体内, 也能引起爬行类疾病。有许多报道证明它也能感染人类发病, 最常见的是嗜水气单胞菌引起急性霍乱。同时, 它广泛分布于人类的食物链, 供水系统和土壤中。嗜水气单胞菌既是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的条件致病菌, 又是原发致病菌。但是, AUSTIN 等报道嗜水气单胞菌通常在自然界是条件致病菌, 充当继发病原而不是原发病原。嗜水气单胞菌通常与其它病原菌如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有密切关系, 但由于鱼的品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病鱼的临床症状为局部损伤、坏死、水肿、突眼及腹部膨胀, 另外可能产生腹水、贫血及破坏内脏器官, 脾、肾颜色变黑, 肝变白, 胆汁变黄。在鱼、蛙类中由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不同而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名称, 如鲈鱼和鲤鱼的“红痛病”; 鲫鱼、白鲢、花鲢的“暴发病”, 这些鱼出现典型的肌肉、内脏的出血性败血症。在虹鳟, 鲶鱼中的嗜水气单胞菌病被称为“坏死病”, 这些鱼的嘴周围鳞片腐蚀, 身体的深部出现坏死及烂鳃。虹鳟鱼由于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而得的病称为“红嘴病”, 病鱼行动迟缓, 通常由于色素的过量产生而体色发黑, 口腔呈粉红或红色发炎, 外表及内部器官均呈现局部出血, 在病鱼的后期阶段, 病鱼呈急速螺旋状运动, 下沉, 腹部朝上直至死亡。“红腿病”蛙的后肢及腹部呈现出血性败血症, 病蛙的心、肝、肾及脾受到破坏, 并出现腹水。 二、血清型 嗜水气单胞菌有4种抗原, 包括耐热的O抗原、不耐热的K 抗原、鞭毛H 抗原和菌毛抗原。Ew ing 等提出共有12种O抗原和9 种H抗原, 每组都能进一步分型。此后, 日本国立康复研究院(NIH )分出了44个O抗原血清型,而Thomas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52个血清型, 从而达到了96个O抗原血清型, 且O 3、O 11、O 16、O 17、O 34被认为是主要血清型。Thomas等又在NIH的基础上增加了52个血清型, 并得到O3、O11、O16、O17、O34是主要的血清型, 其中O11、O16、O34是人源分离株常见, 而且毒力很强, O11、O19、O34主要对鱼致病. 国内方面研究, 人源也主要是O11、O16、O34, 而鱼源多为O9和O5。 三、毒力因子 嗜水气单胞菌产生的并得到认可的毒力因子主要包括外毒素、胞外蛋白酶、S蛋白、菌毛、外膜蛋白、脂多糖等. 1 外毒素(exotoxin) 嗜水气单胞菌所产生的外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由于嗜水气单胞菌的基因型的多样性,导致其外毒素的基因差异很大,表现为不同嗜水气单胞菌的外毒素有所差别. 到目前为止已确定的外毒素有气溶素(aerolysin)溶血素(hemolysin)、溶血毒素(hemolytic toxin)和细胞毒性肠毒素(cytolyticenterotoxin)等。虽然外毒素名称各异,但这些毒素都是单一多肽分子,具有相 同的生物学活性:溶血性、肠毒性和细胞毒性,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极为相似, 所以可以认为外毒素属于同一基因家族. 国际上将外毒素的命名为气溶素(Aer毒素)。在国内,陆承平、涂小林等取嗜水气单胞菌产生的溶血素(hemolytic toxin)肠毒素(enterotoxicity )及细胞毒素(cytotoxicity)三个词的第一字母,命名为HEC毒素。但是, Rose通过比较不同外毒素的氨基酸序

假单胞菌的风险评估

假单胞菌属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假单胞菌科的1属。常见于医源性感染,以本属中的1、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最多见和致病力最强,是医院内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2.荧光假单胞菌和恶臭假单胞菌:可见于水和土壤中,都可作为咽部的正常菌群存在,是人类少见的条件致病菌,毒性较低,其中荧光假单胞菌能在4℃生长,是血制品的常见污染菌。3.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出现,可引起心内膜炎、败血症、肺炎、伤口感染、脓肿等多种感染,在慢性肉芽肿和肺囊性纤维化的患者中常引起高死亡率和肺功能的全面下降。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广泛,可引起条件感染,是目前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可致多种疾病,包括肺炎、菌血症、心内膜炎、胆管炎、脑膜炎、尿路感染和严重的伤口感染等。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专性需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杆菌,呈杆状或略弯。菌体大小(0.5~1)×(1.5~4)微米。具端鞭毛,能运动。有些株产生荧光色素或(和)红、蓝、黄、绿等水溶性色素,不发酵糖类。大多数菌的适温为30℃。DNA中的G+C

克分子含量为58~70%。存在于土壤、淡水、海水中。目前已确认有29种,其中至少有3种对动物或人类致病。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标本采集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分别采集痰液、分泌物、尿液以及医院环境用品等。 检验方法非发酵菌鉴定较为复杂,应先进行初步分群(属),然后再进行种的鉴定。初步分群的常用实验为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氧化酶试验、动力观察。再进一步作生化试验进行菌种鉴定。 四、细菌的防治 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经美国FDA通过的假单胞菌抗生素体外药物敏感试验选择的抗生素分为4组:A组首选药物及常规试验报告的药物为头孢他咤、庆大霉素、美洛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B组与A组平行做药敏试验,但应选择性报告的药为头孢吡肟、头孢哌酮、氨曲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环丙沙星。C组补充选择报告的抗生素为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氯霉素。D组或U组,作为补充,或仅用于尿路感染的抗生素为羧苄西林、头孢唑肟、四环素、诺氟沙星或氧氟沙星、磺胺甲恶唑(新诺明)。值得注意的是: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 该菌是弧菌科气单胞菌属,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端单鞭毛,没有芽胞和荚膜,刚从病灶上分离的病原菌常两个相连。在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形成的菌落园形、边缘光滑、中央凸起、肉色、灰白色或略带淡桃红色有光泽,发育良好。 分布 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种水体,是多种水生动物的原发性致病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典型的人-兽-鱼共患病病原菌。 编辑本段生物学介绍 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14.0~40.5℃范围内都可繁殖,以28.0~30.0℃ 为最适温度。PH值在6~11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27;嗜水气单胞菌可在含盐量0‰~4‰的水生存,最适盐度为0.5‰。 嗜水气单胞菌可以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如:溶血素、组织毒素、坏死毒素、肠毒素和蛋白酶等。从实际病例分析,可推断其主要通过肠道感染,能否感染取决于菌体对鱼肠道组织粘附力的强弱,粘附力的强弱又与菌株和鱼的种类有关,通常具有高粘附力的嗜水气单胞菌株才能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出血病病因的模型可以描述为:嗜水气单胞菌侵入鱼体后,先在肠道内增殖,再经门动脉循环进入肝脏、肾脏及其它组织,引起肝脏、肾脏等器官以及血液病变,继而出现全身症状。 编辑本段引起疾病 目前,在生产中发现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暴发性出血病较多,因嗜水气单胞菌的自清型很多,况且感染的对象不同,所以症状也各异。如白鲢暴发性出血病、甲鱼败血病、黄鳝出血病、鳗鲡红鳍病等。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当环境骤变,水质恶化时,常会与其它菌(如温和产气单胞菌、

弧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疾病一般病势较猛,多为恶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 编辑本段筛选治疗试验 筛选治疗嗜水气单胞菌药物的试验,都是用先从病体标本的肝、肾、脾等内脏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作为试验菌株,通过供试药物的抑菌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再经临床应用检验,对选定药物的疗效和实用性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已证实,高敏感类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妥布霉素、菌毒清、大黄和五倍子等;中敏感类有:呋喃唑酮、呋喃那斯、氯霉素、复方新诺明、黄苓、连翘、黄柏、二氯、三氯和二氧化氯等。 编辑本段药物治疗 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可以参照以上的药物筛选结果,因嗜水气单胞菌的变异菌株较多,所以要特别注意疗效,一般施药后病情有明显好转,死鱼大量减少,说明使用该药物有效。否则应及时换药。如选用口服药时,应注意所选药物肠道的吸收情况,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在肠道中吸收很差,可用于注射但不易用于口服治疗。其次是用药量要准确,施药量要达到最低杀菌浓度,各种药物的性质不同,用量也不同,如大黄常用量为饲料量的千分之十二,痢特灵为千分之二至三,服用磺胺药第一次用量要加倍等。此外施药方法要科学,中草药可使用煎剂,也可使用散剂,但必须以利于吸收;全池泼洒要选晴天上午,泼洒要均匀,怕光的药物全池泼洒时,要在下午傍晚进行。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题库】经典题目选择题2

2020届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经典题目 题库整理 1.所有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 C )。 A、多细胞 B、均有真正的细胞核 C、个体微小 D、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E、用肉眼均无法看到 2.锁状联合是担子菌(D)的生长方式。 A、双核的初生菌丝 B、单核的初生菌丝 C、单核的次生菌丝 D、双核的次生菌丝 3.人类的第一种家养微生物是( C )。 A、枯草杆菌 B、大肠杆菌 C、酵母菌 D、青霉 E、链霉菌 4.在自然界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主要分解者是( B )。 A、放线菌 B、霉菌 C、酵母菌 D、细菌 5.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病毒特点的是( D )。 A、个体微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B、没有细胞结构 C、在寄主细胞里进行繁殖 D、可以独立生活 6.描述螺旋对称壳体特征的参数有( B )。 A、核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B、螺旋长度与直径 C、螺旋的外观 D、蛋白质亚基大小 7.多数病毒粒子的大小为( D )。 A、10nm B、100nm左右 C、300nm D、10~300nm 8.病毒壳体的组成成分是( B )。 A、核酸 B、蛋白质 C、多糖 D、脂类 9.噬菌体属于下列哪一种病毒类型( D )。 A、无脊椎动物病毒 B、脊椎动物病毒 C、植物病毒 D、微生物病毒 10.类病毒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它只含有( A )。 A、单链环状RNA分子 B、双链线状RNA分子 C、单链环状DNA分子 D、双链线状DNA分子 11.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如P、K、S、Mg、Ca、Na和Fe等)浓度应在( A )范围内。 A、0.1~1mmol/L B、1~10mmol/L C、10~l00mmo1/L D、1~5mmol/L 12.化能自养型细菌是从无机化合物氧化过程中获得能量并( B )的细菌。 A、利用环境中预先形成的有机物 B、利用环境中的无机化合物进行生长 C、难以染色 D、引起人类疾病如土拉菌落 13.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需要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为( B )。 A、补充培养基 B、完全培养基 C、基本培养基 D、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14.蓝细菌和大多数细菌的CO2固定途径为( A )。

铜绿假单胞菌1

1.简述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习称绿脓杆菌,为假单胞菌属菌种,广泛分布在土壤,水及空气中,故可通过环境和生产的各个环节污染药品,本菌是常见的化脓性感染菌,由于本菌对许多抗菌药物具有天然的耐药性,国内外药典均将铜绿假单胞菌列为检查项目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按增菌,分离、纯培养、革兰染色、镜检及生化试验等步骤进行检验。 2. 仪器、设备和用具(见大肠埃希菌2) 3. 试液、指示液 3.1 0.9%无菌氯化钠溶液或磷酸盐缓冲液。 3.2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3.3 1%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 3.4盐酸试液 3.5 氯仿(三氯甲烷) 4.培养基 4.1营养肉汤培养基。 4.2胆盐乳糖(BL)培养基。 4.3营养琼脂培养基。 4.4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 4.5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DP琼脂)。 4.6明胶培养基。 4.7硝酸盐胨水培养基。 5.对照用菌液 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少许,接种至5ml营养肉汤培养基内,于36℃±1℃培养18~24h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106,使对照菌加入量含10~100cfu/0.1ml,菌数测定在做阳性对照实验的同时用营养琼脂浇碟或平板涂布经培养后计数确定。 6.操作方法

6.1供试品的取样量(见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5.3)。 6.2供试液的制备:(见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7);(大肠埃希菌6.2)。 6.3增菌培养 取胆盐乳糖培养基2份,每份100 ml,1份加入1:10供试液10ml(相当于供试品1g或1ml)。另1份加入与供试液等量的稀释剂作阴性对照。于36℃±1℃培养18~24h(必要时可延至48 h)。阴性对照菌应无菌生长。 6.4分离培养 轻轻摇动上述增菌培养液,以接种环沾取1~2环培养液(如有菌膜应挑取之),划线接种于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琼脂平板,于36℃±1℃培养18~24h。铜绿假单胞菌在该培养基平板上的典型菌落为扁平、圆形或无定形、边缘不齐,光滑湿润,呈灰白色,周边略呈扩散现象,在菌落相邻处常有融合现象。菌落周围常有水溶性蓝绿色素扩散,使培养基显蓝绿色,但亦有不产色素的菌株。菌落还有粗糙型和粘液型等,应注意挑选。 6.5纯培养 供试品分离平板生长6.4所述典型菌落或呈疑似菌落时,以接种针轻轻接触单个菌落的表面中心,沾取培养物,应挑取2~3个疑似菌落,分别接种营养琼脂斜面,培养,作以下检查。 6.6革兰染色镜检(见SOP-UIS 08 00) 6.6.1革兰染色。 6.6.2镜检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半阴性、无芽孢杆菌,单个,成对或成短链排列。 6.7生化试验 用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做生化试验的阳性对照株。 6.7.1 氧化酶试验 取一小块白色洁净的滤纸置平皿内,以无菌玻璃棒挑取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少许,涂在滤纸上,随即滴加1滴新配制的1%二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在30s内,纸片上的培养物出现粉红色,逐渐变为紫红色,即为氧化酶试验阳性反应。若培养物不变色或仅显粉色为阴性反应。 6.7.2 绿脓菌素试验 取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接种于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DP)斜面上,36℃±1℃培养24h后,观察斜面有无色素,如有色素,在试管内加氯仿3~5ml,以无菌玻棒搅碎培养基并充分振摇。使培养物中的色素完全萃取在氯仿液内。静置片刻,待氯仿分层,用吸管将氯仿移至另一试管中,加入盐酸试液(1mol/L)约1ml,振摇后静置片刻,如在盐酸液层内出现粉红色、即为阳性反应,无粉红色出现为阴性反应。本试验可用未接种的PDP琼脂培养基斜面作阴性对

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03T16:04:13.65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樊剑吴稷高咏梅李敬梅刘云秀陈艳玲 [导读]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正常皮肤、肠道、呼吸道、医院病房及医疗器械等樊剑吴稷高咏梅李敬梅刘云秀陈艳玲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分离8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细菌检出最高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在痰液标本中分布最高为86.25%。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哌拉西林、耐药率分别为50.00%、46.15%、45.45%,耐药率低的是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耐药性分别是为18.42%、21.79%、21.79%、23.1%、25.79%。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为医院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应加强其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感染;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8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159-02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正常皮肤、肠道、呼吸道、医院病房及医疗器械等,是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因其易定植、易变异、以及多重耐药性的特征,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特别是呼吸道感染感染多见,由于该菌属有多重耐药性,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王以光等报道[1]铜绿假单胞菌对目前临床应用的100种抗生素均显示有抗药性,是新世纪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的3种细菌之一。为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现状,我们对本地区2008年1月~12月本院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80株铜绿假单胞菌在标本中的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来自我院2009年1月~ 12月临床送检标本,包括血、尿、痰及各种分泌物。 1.2菌株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采用英国Aris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配套鉴定及药敏板,药敏板完全符合NCCLS 标准。 1.3质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 1.4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细菌检出情况:共送检标本1985份,阳性标本703份,检出率为35.41%。在检出的703株检出率排在前3位的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 2.2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在送检标本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