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其鉴定方法

合集下载

冷库中低温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冷库中低温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摘 要 : 来 自冷 库 中的 样 品 中共 筛选 分 离 出 5株 低 温 细 菌 。 对 分 离的 低 温 细 菌 进 行 了 分 类 鉴 定 , 要 进 从 主 行 了生 理 、 化特 性 分 析 , 其 中的 2 细 菌 作 了 l S r NA 测 序 并 通 过 B T 比对 进 行 了鉴 定 。 生 生 对 株 D 6 I AS
化 鉴 定 结 果 表 明 : 有 分 离到 的 低 温 细 菌 均 为 革 兰 氏 阴 性 茵 。经 l S r 所 6 DNA 鉴 定 的 3株 低 温 细 菌 全 部 为 假 单 孢 菌属 的 菌株 。
关 键 词 : 适 应 性 细 菌 ; 离; 定 冷 分 鉴 中图 分 类 号 : 5 7 9 ¥ 6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4 9 4 ( 0 2 0 — 2 30 1 7 9 4 2 1 ) 30 8 — 3

品保藏冷库 中的低温微生物进行纯培养分离和研究。
2 材 料 和 方 法
2 1 材 料 .
嗜 冷 微 生 物 能 在 土 壤 、 洋 、 流 以 及 植 物 和 冷 海 河
血 动物 的体 内等 环境 中 找 到 。在 自然环 境 中 , 没有 哪个基 本 的物 质循 环能 与 嗜冷微 生物 的代 谢 活动分
的低 温 环 境 中 分 离 得 到 , 冷 水 或 土 壤 中 。 按 照 如
开 , 们对 自然 界 的基本 循环 有重要 贡 献 , 碳 、 、 它 如 氮 硫 、 等元 素 的循环 。已知 的嗜冷 固氮 根瘤 菌 , 磷 能够 产生某 些 降解 大分 子 ( 蛋 白质 、 水 化 合物 ) 如 碳 以及 低 分子 量 的环境 污染 物 的胞外 酶 。这些 嗜冷 微生 物

肉和肉制品中假单胞菌的检验和计数

肉和肉制品中假单胞菌的检验和计数

( 广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 中心,广东 广州 5 01 ) 110
摘要 :假 单胞菌 ( suo oa ) P ed m n s 是导致 肉和 肉制品腐败的优势菌 本试验对冷藏 肉、冷冻 肉、新鲜肉及各种 肉制 品进行 了假单 胞 菌的检验和计数 ,建立 了肉和 肉制品 中假单胞 菌的检验和计数方 法。
肉和 肉制 品具有 丰富 的营养 成分 ,是人 们膳 食营
养 的主要 来源 。但 是具有 丰 富营养 成分 的 肉类 制 品很 容 易受 到微生物 的污染而造 成变 质 。 肉与 肉制 品 中的
微 生物主 要来 自牲 畜生前 感染和 宰后 污染 。健康 动物
和计数 方法 的国家标 准 。为了填补这一 空 白, 国家加 工食 品质 量监督检验 中心 ( 州 )承担 了中 国商业联 广 合会 下达 的编号 为2 0 2 8 . .0 ,名称 为 《 0 3 4 5T6 1 肉和 肉 制 品假单 胞菌 的计数 》 的国家标 准的任务 。我们 在充 分收集 、认 真研 究国 内外相 关标准及资料 的基础上 , 等 同采用 了国际标准IO 170 95 ,结合 本实验 S 32 :19[ 引
S p r iina dTet gIsi t, a g h u51 0 Chn ) u e so n si tu e Gu n z o 1 , ia v n n t 01
Ab t a t s u o n sman y a c u t f rt e r t fme ta d me r d c . a n t n a d e u rt n o s u o n s i h sr c :P e d mo a i l c o n s o o a n a p o u t Ex mi ai n me ai fP e d mo a t e h o t s o n o n r fie td fo e d f s a n i e e t a r d cswe esu id h r d t ec re p n i gmeh d r sa l h d erg r e , r z n a e h me t dd f r n a n l a me t o u t p r d e e ea o r s o d n t o sweee tb i e . t n h s Ke r s me t dme t r d c s Ps u o n s e a n t n e u r t n y WO d " a a o u t; e d mo a ; x mi a i ; n mea i n a p o o

不同包装方式对冷鲜猪肉品质及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

不同包装方式对冷鲜猪肉品质及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

不同包装方式对冷鲜猪肉品质及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庄军辉;付丽;刘雪颖;高雪琴【期刊名称】《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58)3【摘要】【目的】探索冷鲜猪肉贮藏期间品质劣变情况及假单胞菌生长状况,为冷鲜肉贮藏期品质判断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真空、保鲜盒和热收缩膜3种方式包装冷鲜猪肉,检测4℃下贮藏第0、2、4、6、8天时肉样中假单胞菌菌落数及细菌菌落总数、感官指标、pH值、色差、水分活度值、TVB-N值的变化。

【结果】相对于保鲜盒包装,真空包装和热收缩膜包装均能抑制冷鲜猪肉中菌落总数及假单胞菌菌落数增长;贮藏第4天,保鲜盒组肉样的菌落总数达到6.99 lg(CFU·g-1),真空包装组第6天才达到6.46 lg(CFU·g-1);贮藏第6天,保鲜盒组肉样中假单胞菌数最高达到7.58 lg(CFU·g-1),真空包装组和热收缩膜组分别达到了5.00 lg(CFU·g-1)、6.27 lg(CFU·g-1),显著低于保鲜盒组;贮藏期间,3组肉样的TVB-N值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保鲜盒组第6天TVB-N值达到158.7 mg·kg-1,真空包装组和热收缩膜组在贮藏第8天时超过150 mg·kg-1;水分活度测定中,第4天真空包装组和热收缩膜包装组AW值大于保鲜盒包装组,贮藏第6天起,各组肉样的水分活度趋于稳定差异不显著(p>0.05);贮藏前2 d,保鲜盒组肉样L*值较高,而贮藏后期,热收缩膜组和真空包装组能维持较高的L*值;保鲜盒组肉样的a*值均整体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热收缩膜组和真空包装组呈下降趋势,真空包装能较好延缓a*值下降;第8天,保鲜盒组肉样pH值最高,已接近7.0,热收缩膜组与真空包装组肉样pH值差异不显著(p>0.05),且均低于6。

在反映肉质新鲜度上,猪肉的感官与a*值、pH值、AW值、TVB-N值、假单胞菌数相关性比较大。

冷却猪肉中腐败菌的分离、初步鉴定与初始菌相分析

冷却猪肉中腐败菌的分离、初步鉴定与初始菌相分析

冷却猪肉中腐败菌的分离、初步鉴定与初始菌相分析马俪珍;南庆贤;戴瑞彤【期刊名称】《天津农学院学报》【年(卷),期】2005(012)003【摘要】对导致冷却猪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进行了分离与初步鉴定,以作为优选天然防腐剂的供试菌,并对来源不同的冷却猪肉的初始菌相进行了分析比较,以为进一步采取有效的保鲜措施,延长冷却猪肉的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从冷却猪肉上初步分离出乳酸菌2株,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菌株各3株,微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菌株各1株,热死环丝菌和酵母菌各1株.冷却肉上各种腐败菌的比例为:假单胞菌属在25%~26%之间,乳酸菌在20%~21%之间,微球菌和葡萄球菌属占12%~15%,热死环丝菌占12%~13%,酵母菌和霉菌占5%~7%,只有肠杆菌科差异较大,在19%~25%之间.冷却肉上的初始菌相中以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总页数】5页(P39-43)【作者】马俪珍;南庆贤;戴瑞彤【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系,天津,300384;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94;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3【相关文献】1.冷却羊肉中腐败菌的分离、初步鉴定与初始菌相分析 [J], 于见亮;李开雄;蒲菊霜;曾小红;时修伟2.湛江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冷藏期间的菌相分析及优势腐败菌的初步鉴定 [J], 田凤;王玲3.真空包装酱牛肉中腐败细菌的分离、初步鉴定与菌相变化分析 [J], 刘勤华;黄明;潘润淑;刘丹;李海涛;马汉军4.冷却猪肉初始菌相分析与冷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规律研究 [J], 傅鹏;李平兰5.真空包装素皮鸭的初始菌相分析与优势菌初步鉴定 [J], 张元嵩;蒋云升;王乐园;瞿文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温条件下冷却猪肉中假单胞菌

低温条件下冷却猪肉中假单胞菌

※生物工程
食品科学
[6-9]
2013, Vol.34, No.05 143
在本质上更优于其他模型[5]。在模型选择上很多学者做出 了相当多得努力,一些比较研究文献也有报道 数据来评价常用初级模型的统计拟合能力。 本实验选择3种常用的初级模型来拟合由冷却猪肉复 杂微生物体系中直接测定的假单胞菌生长数据,用残差 值分布图及残差平方和(residual sum of squares,RSS), 残差标准误(residual standard error,RSE)及赤池信息量准 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等统计指标来综合比 较分析3种模型拟合托盘包装冷却猪肉中假单胞菌生长的 情况,为冷却猪肉假单胞菌预测预报体系模型选择提供 理论指导。 1 1.1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与试剂 冷却猪肉猪背最长肌 袋) 1.2 英国Oxoid公司。 仪器与设备 HVE-50 压力蒸汽灭菌锅 SPX-1505H-Ⅱ生化培养箱 司;SW-CJ-2F洁净工作台 日本 Hirayama 公司; 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公 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 日本 Sanyo 公 美国 Scientific 河南漯河双汇集团。 假单胞菌琼脂 (CM0559 、 SR0103E , PE 真空包装 ,然而 有必要直接采用以实际食品为培氧基质而培养的微生物
eKth0 eh0 Y = N0 + K [t + ln(eKt + eh0 eKth0)] ln 1 + e ymax y0
(4) (5)
限公司; MIR-254 低温恒温培养箱 司; VORTEX-2 GENIE 涡旋振荡器 Industries公司。 1.3 1.3.1 方法 取样及贮藏

冷却猪肉中特定腐败菌的靶向筛选

冷却猪肉中特定腐败菌的靶向筛选

冷却猪肉中特定腐败菌的靶向筛选赵丽珺;谢晶;乔丽君【期刊名称】《食品科学》【年(卷),期】2014(035)009【摘要】根据有氧包装冷却猪肉中特定腐败菌的种类特点和致腐特性,以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为目标菌建立筛选模型,同时结合简单的生理生化鉴定确保筛选方向.以托盘包装冷却猪肉贮藏末期腐败菌为菌源,用铬天青(chromeazurol S,CAS)嗜铁素检测平板法,从假单胞菌CFC选择性培养基上分离的116株菌中筛选到86株产嗜铁素的腐败菌;用氨基酸脱羧酶检测管从双层结晶紫中性红胆盐葡萄糖琼脂(VRB DA)平板上分离的66株菌中筛选到21株产氨基酸脱羧酶腐败菌.采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为报告菌再从上述腐败菌中筛选出产-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 homoserine lactones,N-AHLs)的菌株(产嗜铁素的51株,产氨基酸脱羧酶的19株).根据实验需要,选取其中部分菌株进行16S rDNA鉴定,最后得到产嗜铁素和AHLs的假单胞菌7株,产氨基酸脱羧酶和AHLs的肠杆菌科菌4株,为靶向抑菌防腐提供了研究基础.【总页数】7页(P174-180)【作者】赵丽珺;谢晶;乔丽君【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 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3【相关文献】1.冷却猪肉中腐败菌的分离、初步鉴定与初始菌相分析 [J], 马俪珍;南庆贤;戴瑞彤2.冷却猪肉中特定腐败菌生长动力学参数的分析研究 [J], 李苗云;杨向莹;张秋会;赵改名;黄现青;高晓平;柳艳霞3.水产品特定腐败菌及其在鲜度评估中的应用 [J], 张小敏;周国燕;郭全友;姜朝军;杨絮4.普通冻藏温度下金枪鱼生鱼片中特定腐败菌筛选及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 [J], 马锦涛;霍健聪5.普通冻藏温度下金枪鱼生鱼片中特定腐败菌筛选及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 [J], 马锦涛;霍健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鲜肉贮藏保鲜过程中腐败菌菌种分离与鉴定

鲜肉贮藏保鲜过程中腐败菌菌种分离与鉴定

鲜肉贮藏保鲜过程中腐败菌菌种分离与鉴定摘要:取临安本地三处主要消费市场购买猪肉糜真空包装冷藏进行发酵,对其导致腐败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扩增,鉴定,测序。

以便于筛选出导致冷藏真空包装猪肉腐败的优势菌,为保证冷鲜肉品质,减少营养流失,延长货架期提供参考。

本实验从真空包装冷藏的猪肉中分离鉴定出7株清酒乳杆菌,7株乳酸乳球菌。

关键词:猪肉; 酵母菌; 乳酸菌; 分离; 鉴定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in the chilled porkAbstract:isolate:Take Lin'an local three major consumer market to buy pork vacuum packaged frozen fermentation, microorganisms which lead to spoilag were isolated, selection, ampl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In order to screen out the strong spoilage bacteria leading to spoilage in the cold storage vacuum packaged pork ,to ensure the cold fresh meat quality, reduce the loss of nutrients and provide reference to extend the shelf life. This experiment identified 7 strains of Lactococcus lactis and 7 strains of Lactococcus sakei from vacuum packaged pork in cold storage.Key Words: Pork, Yeasts, Lactobacillus,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目录1 前言12 材料与方法12.1 原辅材料12.2 实验试剂22.3 实验器材22.4试验方法22.4.1 发酵22.4.2 菌种分离22.4.3 菌种筛选及扩增22.4.4 保种32.4.5 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32.4.6 PCR及电泳42.4.7 测序43 结果与分析43.1 感官评价43.2 菌落形态53.2.1 酵母菌菌落形态53.2.2 乳酸菌菌落形态63.3 DNA测序结果83.3.1 酵母菌测序结果83.3.2 乳酸菌测序结果84 结论105 参考文献116 致谢121 前言我国每年都生产大量肉类,加工历史久远,肉制品消费和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然而我国肉制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原料或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产品附加值远远偏低。

冷鲜猪肉中甲单胞菌分离及其鉴定方法

冷鲜猪肉中甲单胞菌分离及其鉴定方法

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分离及其鉴定方法一.知识背景革兰氏染色机制:革兰氏染色反应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大多认为,经过染色和媒染之后,在细菌的细胞膜或细胞质上染上了结晶紫--碘的复合物。

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交联度高,结构较紧密,故用95%乙醇脱色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加上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基本上不含脂类,乙醇处理时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

因此,结晶紫--碘复合物仍被牢牢的阻留在细胞壁以内,使菌体呈现紫色。

反之,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肽聚糖层薄,交联度低,结构疏松,用乙醇来处理的时候,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

同时,由于革兰氏阴性菌的外壁层脂类含量较高,当乙醇将脂类溶解后,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缝隙为使其通透性增大,所以结晶紫--碘复合物就会被溶出细胞壁。

这时再用番红等红色染液进行复染,这可使革兰氏阴性菌发细胞壁呈现复杂的红色,而革兰氏阳性菌则仍然呈现紫色。

涂布平板法英文名为spread plate method,由于将含菌材料现加到还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而且采用稀释倒平台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更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徒步平板法分离:由于需要分离的菌种是假单胞菌,所以选择的培养基只要实验室通用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简称普通肉汤培养基),先将已溶化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制成无菌平板,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无菌玻璃涂布棒将菌液均匀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如果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这个菌落可能就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起来形成的。

挑取单个菌落经移植培养或重复以上操作多次,即可获得纯培养。

由于用涂布分离法主要缺点是涂布物问题和菌落重叠问题,所以我们要运用初步的鉴定,再取几个细菌进行初步的鉴定。

假单胞菌是冷鲜猪肉中主要的腐败菌,属于细菌类,是一类革兰阴性菌,需氧,冷藏低温下能迅速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其鉴定方法一、课堂报告依据的知识背景假单胞菌属于细菌的一科,是无核细菌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科的 1属。

专性需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杆菌,呈杆状或略弯。

菌体大小(0.5~1)×(1.5~4)微米。

具端鞭毛,能运动。

有些株产生荧光色素或(和)红、蓝、黄、绿等水溶性色素,不发酵糖类。

大多数菌的适温为30℃。

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58~70%。

存在于土壤、淡水、海水中。

目前已确认有 29种,其中至少有3种对动物或人类致病。

二、撰写课堂报告的目的通过撰写课堂报告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学习掌握假单胞菌的相关基础知识,明晰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具体分离技术和鉴定方法,从而拓展学习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技术的基本操作原理和方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撰写课堂报告的思路首先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和查阅书本资料的方式了解假单胞菌的定义及相关基本知识,在此知识背景下找到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类型及产生机制,并且查找资料明确微生物的分离纯培养技术,通过所学知识和所找资料在掌握假单胞菌特性的基础上找到其相对应的分离方法和鉴定技术。

此外在此基础上列举几种假单胞菌不同的几种相关分离和鉴定方法,分析讲解假单胞菌分离方法及鉴定技术的时候,积极主动的提出相关问题并加以思考,找到这个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积极思考拓展有关食品微生物学中微生物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四、课堂报告的正文(一)假单胞菌的基本相关知识及猪肉中的假单胞菌1、冷鲜肉中产生假单胞菌的条件:鲜肉在零度左右的环境中,一般10天以后,若肉体表面比较干燥,则逐渐出现霉菌生长;若肉体表面润湿,则有假单胞菌、无色杆菌等革兰氏阴性的低温菌生长并占优势。

2、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引发腐败的机理:肉类表面繁殖的微生物属于需氧性微生物,表面上的微生物繁殖后,肉组织即发生变质并逐渐向组织内部伸展。

因为假单胞菌属于一种需氧性的细菌,所以其引起的腐败主要是在有氧条件下。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发黏:肉类表面有黏液状物质产生,这是因为微生物在肉表面生长繁殖形成菌苔及产生黏液的结果。

发黏的肉块切开时会出现拉丝现象,并有臭味产生。

(2)、变色:微生物污染肉后,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H2S,H2S与肌肉组织中的血红蛋白反应形成绿色的硫化氢血红蛋白,这类化合物积累于肉的表面时,形成暗绿色的斑点。

还有许多微生物可产生各种色素,使肉的表面呈现多种色斑,例如,深蓝色假单胞菌产生蓝色斑,一些霉菌可形成白色、黑色、绿色霉斑。

(3)产生异味:脂肪酸败可产生酸败气味,主要是由无色菌属或酵母菌引起的。

3、假单胞菌的形态及染色特征假单胞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直或微弯的需氧杆菌。

细胞呈卵圆、短杆状以至长杆状形态。

大小一般为0.5~1微米*1.5~4.0微米。

无柄、鞘和芽孢。

有鞭毛(单鞭毛或多鞭毛)而运动,少数菌物运动性。

DNA的G+C含量为58%~70%。

胞浆中含浓染颗粒及空泡。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异染颗粒、脂质颗粒、板层状内膜结构等特殊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板层状内膜系统仅见于少数菌属,如紫色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甲烷氧化菌等,其功能与光合作用及氧化磷酸化过程有关。

假单胞菌属为有机化能异养菌,代谢为呼吸而非发酵,有些是兼性化异养菌,能利用氢气和二氧化碳为能源。

分子氧是普遍的电子受体,有些能脱氮而利用硝酸盐为替代的受体。

除能利用脱氮作用以厌氧呼吸的一些外,均为严格或专性需氧菌。

菌苔虽不明显呈色,但部分菌可产生水溶性色素和荧光色素。

4、假单胞菌的生化特性假单胞菌氧化糖类只产生少量的酸,蛋白胨糖水不适用于测定酸的产生,因为产生的酸常被蛋白胨产生的碱所中和。

用铵盐培养基易测定酸的产生因在此培养基中糖是唯一碳源。

过氧化氢酶阳性,假单胞菌能产生和分泌许多胞外酶,包括脂酶、卵磷酯酶等。

明胶酶的产生对假单胞菌的分类也显得很重要。

(二)、分离纯培养技术纯种分离技术是微生物学中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单一菌柱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分离。

纯培养是指一株菌种或一个培养物中所有的细胞或孢子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繁殖而产生的后代。

尽管所分离、纯化的菌种不同,但分离、筛选及纯化新菌种的步骤基本相似,具体分离方法有如下几种:1、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不同的微生物在特定的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这可以作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大多数细菌以及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因此,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很容易得到纯培养。

而常用的分离、培养用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技术也是多年来一直用来分离各种菌种的最常用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稀释倒平板法(微生物计数)、涂布平板法(常用的纯种分离法)、平板划线分离法(适用于分离细菌和酵母菌)和稀释摇管法(主要是对氧气敏感厌氧微生物)。

假单胞菌主要运用的是平板划线法:2、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对于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用平板法分离通常是满意的,然而像一些细胞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却仍需用液体培养基分离来获得纯培养。

通常采用的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化法是稀释法,采用稀释法进行液体分离时必须在同一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一般超过95%)表现为不生长。

3、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采取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称为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

单孢子分离法的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它对操作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多用于高度专业的科学研究。

4、选择培养分离法自然界中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在一种培养基中培养分离,根据不同的特性需要选择不同的培养基来培养,这种通过选择培养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技术称为选择培养分离法,主要包括:(1)、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直接分离:主要根据待分离微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

(2)、富集培养:主要是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去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原本在自然环境中占少数的微生物数量大大提高后再通过稀释倒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操作得到纯培养物。

5、二元培养物法培养物中只含有二种微生物,并且有意识地保持二者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称为二元培养物。

因纯培养时营养要求往往极端复杂,制备纯培养基太过复杂,因而大多采用二元培养法培养,例如,纤毛虫、变形虫和黏菌。

(三)冷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分离纯培养技术冷猪肉中的假单胞菌也属于细菌的一种,故而根据它的具体形态和生理生化培养特征可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分离。

(1)、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a、载玻片固定。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在火焰上加热以杀死菌种并使其粘附固定。

b、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c、自来水冲洗,去掉浮色。

d 、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分钟,倾去多余溶液。

e、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95%)或丙酮酸脱色30秒,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呈无色。

酒精脱色为整个流程最关键的一步。

f、用蕃红染液或者沙黄复染30秒,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即被区别开。

(2)、也可通过观察细菌的群体形态来分离假单胞菌可根据菌落的斜面菌苔特征来区分出假单胞菌。

具体方法是在斜面培养基上划线接种,培养3到5天观察菌苔隆起形状、表面形状、表面光泽、颜色、质地等项。

如铜绿色假单胞菌的斜面特征是菌苔丰厚、光滑、少带红色转红灰色,有荧光色素渗入培养基中,呈绿色到橄榄棕色。

(四)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鉴定技术经分离后的单一菌落是否就是目的菌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感官和性能鉴定后才能确定。

下面是微生物菌种的初步鉴定:1、通过群体形态观察,获取单一纯种:在划线或稀释等培养后的平板上,挑取形态与目的菌相同大小的单一菌落移接至固体斜面培养基,待做初步鉴定和保种用。

2、细胞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对细胞个体形态特征的观察,可以较方便地识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3、细胞染色观察:对形态上难以区分的微生物,通过细胞染色手段进行鉴别,就像革兰氏染色方法就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

它是通过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不同而分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

某些细菌具有芽孢、荚膜、鞭毛和异染颗粒等特殊结构,也可用特殊的染色方法进行鉴别。

4、生理生化性能鉴定:生化反应常用来鉴别在形态方面不宜区别的微生物。

它是根据各类微生物体内的酶系统和代谢产物的不同,通过生化反应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进而鉴定的。

例如糖发酵实验、甲基红实验和吲哚实验等。

5、生存环境测试:每种微生物都有自己最佳的生存条件,包括温度、酸碱度、氧、渗透压等。

将每个条件做一系列梯度,培养待鉴定菌株,观察是否与目的菌相一致。

6、生产性能测定:分离得到的纯种微生物是否具有生产或所需研究的性能,必须进行性能测定后才决定取舍。

性能测定的方法一般分为初筛和复筛两种。

(五)以几种常见假单胞菌的分离和鉴定来举例说明1.绿脓杆菌细菌显微镜检查铜绿色假单胞菌,为细长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长1.3~3.0m,宽约0.5m,在静置培养下常呈多形性,无孢子,菌体一端有细长鞭毛,运动极为活跃。

可产生多种水溶性色素,其中能使脓汁变为绿色的绿脓色素。

2.马鼻疽杆菌分泌物作涂片检查可发现Gram阴性的马鼻疽杆菌,若用吕氏碱性美蓝着色,菌体会呈深浅交替的染色部分。

3.类鼻疽血清学检查以耐热多糖抗原或类鼻疽菌素作间接血凝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在急性期一周末常出现强阳性,2~5周时90%患者都可出现阳性。

4、椰毒假单胞菌的检验具体步骤是:(1)增菌:无菌环境下培养48小时。

(2)分离、纯化培养:划线接种PDA平板,培养24~48小时,观察平板上生长菌落的形态,挑取可疑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及氧化酶试验,再挑取革兰氏染色阴性的菌落再点种卵黄琼脂平板及SS琼脂平板分别培养48h和24h。

(3)生化实验:从纯培养的PDA斜面上挑取少量菌苔,分别接种按单项实验要求分别进行观察。

(4)血清学分型鉴定:包括O抗原的制备和O抗原的鉴定。

(5)毒性实验:包括产毒培养、毒力测定和米酵菌酸测定。

(六)做假单胞菌分离和鉴定实验的注意事项A、无菌操作要求1.、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