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其鉴定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其鉴定方法

一、课堂报告依据的知识背景

假单胞菌属于细菌的一科,是无核细菌

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科的 1属。专性需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杆菌,呈杆状或略弯。菌体大小(0.5~1)×(1.5~4)微米。具端鞭毛,能运动。有些株产生荧光色素或(和)红、蓝、黄、绿等水溶性色素,不发酵糖类。大多数菌的适温为30℃。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58~70%。存在于土壤、淡水、海水中。目前已确认有 29种,其中至少有3种对动物或人类致病。

二、撰写课堂报告的目的

通过撰写课堂报告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学习掌握假单胞菌的相关基础知识,明晰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具体分离技术和鉴定方法,从而拓展学习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技术的基本操作原理和方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撰写课堂报告的思路

首先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和查阅书本资料的方式了解假单胞菌的定义及相关基本知识,在此知识背景下找到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类型及产生机制,并且查找资料明确微生物的分离纯培养技术,通过所学知识和所找资料在掌握假单胞菌特性的基础上找到其相对应的分离方法和鉴定技术。此外在此基础上列举几种假单胞菌不同的几种相关分离和鉴定方法,分析讲解假单胞菌分离方法及鉴定技术的时候,积极主动的提出相关问题并加以思考,找到这个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积极思考拓展有关食品微生物学中微生物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四、课堂报告的正文

(一)假单胞菌的基本相关知识及猪肉中的假单胞菌

1、冷鲜肉中产生假单胞菌的条件:

鲜肉在零度左右的环境中,一般10天以后,若肉体表面比较干燥,则逐渐

出现霉菌生长;若肉体表面润湿,则有假单胞菌、无色杆菌等革兰氏阴性的低温菌生长并占优势。

2、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引发腐败的机理:

肉类表面繁殖的微生物属于需氧性微生物,表面上的微生物繁殖后,肉组织即发生变质并逐渐向组织内部伸展。因为假单胞菌属于一种需氧性的细菌,所以其引起的腐败主要是在有氧条件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发黏:肉类表面有黏液状物质产生,这是因为微生物在肉表面生长繁殖形成菌苔及产生黏液的结果。发黏的肉块切开时会出现拉丝现象,并有臭味产生。(2)、变色:微生物污染肉后,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H2S,H2S与肌肉组织中的血红蛋白反应形成绿色的硫化氢血红蛋白,这类化合物积累于肉的表面时,形成暗绿色的斑点。还有许多微生物可产生各种色素,使肉的表面呈现多种色斑,例如,深蓝色假单胞菌产生蓝色斑,一些霉菌可形成白色、黑色、绿色霉斑。(3)产生异味:脂肪酸败可产生酸败气味,主要是由无色菌属或酵母菌引起的。

3、假单胞菌的形态及染色特征

假单胞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直或微弯的需氧杆菌。细胞呈卵圆、短杆状以至长杆状形态。大小一般为0.5~1微米*1.5~4.0微米。无柄、鞘和芽孢。有鞭毛(单鞭毛或多鞭毛)而运动,少数菌物运动性。DNA的G+C含量为58%~70%。胞浆中含浓染颗粒及空泡。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异染颗粒、脂质颗粒、板层状内膜结构等特殊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板层状内膜系统仅见于少数菌属,如紫色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甲烷氧化菌等,其功能与光合作用及氧化磷酸化过程有关。

假单胞菌属为有机化能异养菌,代谢为呼吸而非发酵,有些是兼性化异养菌,能利用氢气和二氧化碳为能源。分子氧是普遍的电子受体,有些能脱氮而利用硝酸盐为替代的受体。除能利用脱氮作用以厌氧呼吸的一些外,均为严格或专性需氧菌。菌苔虽不明显呈色,但部分菌可产生水溶性色素和荧光色素。

4、假单胞菌的生化特性

假单胞菌氧化糖类只产生少量的酸,蛋白胨糖水不适用于测定酸的产生,因为产生的酸常被蛋白胨产生的碱所中和。用铵盐培养基易测定酸的产生因在此培养基中糖是唯一碳源。过氧化氢酶阳性,假单胞菌能产生和分泌许多胞外酶,包括脂酶、卵磷酯酶等。明胶酶的产生对假单胞菌的分类也显得很重要。

(二)、分离纯培养技术

纯种分离技术是微生物学中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单一菌柱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分离。纯培养是指一株菌种或一个培养物中所有的细胞或孢子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繁殖而产生的后代。尽管所分离、纯化的菌种不同,但分离、筛选及纯化新菌种的步骤基本相似,具体分离方法有如下几种:

1、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

不同的微生物在特定的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这可

以作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大多数细菌以及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因此,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很容易得到纯培养。而常用的分离、培养用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技术也是多年来一直用来分离各种菌种的最常用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稀释倒平板法(微生物计数)、涂布平板法(常用的纯种分离法)、平板划线分离法(适用于分离细菌和酵母菌)和稀释摇管法(主要是对氧气敏感厌氧微生物)。假单胞菌主要运用的是平板划线法:

2、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

对于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用平板法分离通常是满意的,然而像一些细胞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却仍需用液体培养基分离来获得纯培养。通常采用的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化法是稀释法,采用稀释法进行液体分离时必须在同一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一般超过95%)表现为不生长。

3、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

采取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称为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单孢子分离法的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它对操作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多用于高度专业的科学研究。

4、选择培养分离法

自然界中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在一种培养基中培养分离,根据不同的特性需要选择不同的培养基来培养,这种通过选择培养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技术称为选择培养分离法,主要包括:

(1)、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直接分离:主要根据待分离微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

(2)、富集培养:主要是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去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原本在自然环境中占少数的微生物数量大大提高后再通过稀释倒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操作得到纯培养物。

5、二元培养物法

培养物中只含有二种微生物,并且有意识地保持二者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称为二元培养物。因纯培养时营养要求往往极端复杂,制备纯培养基太过复杂,因而大多采用二元培养法培养,例如,纤毛虫、变形虫和黏菌。

(三)冷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分离纯培养技术

冷猪肉中的假单胞菌也属于细菌的一种,故而根据它的具体形态和生理生化培养特征可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分离。

(1)、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a、载玻片固定。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在火焰上加热以杀死菌种并使其粘附固定。

b、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c、自来水冲洗,去掉浮色。

d 、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分钟,倾去多余溶液。

e、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95%)或丙酮酸脱色30秒,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呈无色。酒精脱色为整个流程最关键的一步。

f、用蕃红染液或者沙黄复染30秒,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即被区别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