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赵亚夫:“教好”常识是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任务素材(pdf)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赵亚夫:“教好”常识是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任务素材(pdf)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赵亚夫:“教好”常识是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任务素材(pdf)

赵亚夫:“教好”常识是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任务2016-10-18中史参

原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7期

我强调重建中学历史教育常识有二十余年,一个基本理由是,中学历史教育不是单纯的专业教育,也不是一般的人文知识普及教育,更不是特定的政治或思想品德教育,它理应是公民教育,而选定好常识、运用好常识又是良好的公民教育的基石。缺少对历史常识的理解和认识,公民就不会做历史的和现实的判断,再多的历史材料也是在展示历史的流水账而已……

中学历史教育所划定的常识范围,除了部分地遵循已有的学科知识逻辑外,必须考虑公民教育逻辑。抑或说,现代公民必备的历史知识、技能和视野属于历史常识。历史常识解决的问题是现代公民将如何运用历史知识、技能和视野去参与社会生活,以及哪些历史知识、技能和视野可助于公民获得批判性思维、提高人文智识、发展行动能力、实现人类福祉。再具体些的问题,则包括:我为什么要尊重事实?我为什么要掌握搜集事实的能力?我为什么必须依据事实讨论问题?怎样运用证据说明自己的观点?真相对我有什么用?我是否能够知道真相?我依靠什么工具和方法了解真相?过去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为什么要对和我不相干的事感兴趣?靠谱儿的历史和不靠谱儿的历史、是玩意儿的历史和不是玩意儿的历史对于当下的我,除了娱乐性外还有什么……

——赵亚夫

人们常常把普惠性的知识叫作“常识”。当然,中学所教[1]的历史知识属于这类普惠性的常识。

所谓普惠性,主要包含以下意思:(1)它提供国民或公民[2]用以发达智识、增进福利乃至消遣娱乐的基本知识;(2)它满足国民或公民进一步发展知识力,抑或学习、理解和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无论是作为一般性的教养,还是致力于学术研究)所需的基本认

知;(3)它是国民或公民参与社会活动——最为重要的是指社会、政治方面的公民实践——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常言道,基础教育中的历史教育功能,一是作为集体记忆——国家与民族——且依赖传承、留存具有特定的意义或价值的历史记述,二是作为个体的人文教养——事实上,其知识都经过了比较确定性的解释后,成为正解的知识被接受——且时常地表现为见多识广的谈资(哪怕仅仅通过文字),即历史知识、方法和视角,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和社会,也确实能够通过刨根问底式的探究,深入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认识。一言以蔽之,中学历史教育功能在于理解人和社会,其核心部分是理解人的行为及观念所造成的历史影响。

然而,就中学历史教育而言,无论是对知识记忆还是阐释,都是基于习惯性经验来传授普泛性知识的。普泛性知识的特征是学生在获得这类知识时,只在认知层面知道什么,而无须在认识层面进行深究。其着眼点是“知道了”,即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掌握了“基本知识”。普惠性知识则基于“知道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要知道”,其目的在“知道怎样知道”或“知道付诸行动”,即从理解的角度探究知识。“普泛”和“普惠”是两个层次的概念、两种教学思路,其看待常识的视阈不同,实践路径也不同。前者的认知基础是接受你应该得到的知识,后者的认知基础是建构你可能接受的知识。

过去,学界定义中学历史教学是教授“被公认”的历史知识,把“普泛”当作“普惠”,强调理所当然地接受指定的共同记忆。现在,虽有重视历史知识要惠及公民的智识而非臣民的智商的主张,但绝大多数人在涉及历史知识作用的问题时,仍坚持认为历史知识除了学科需要外,其实并无真价值[3]。因此,历史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若不能应对考试文化,简直与“闲科”无异。“普惠”不过是学理上的一厢情愿,“常识”也几乎变得稀缺。如今,越是强调历史教学的专业化,常识越不具有普惠性,以至奇怪到,常识往往成了反智的东西[4]。

一、中学历史教学所限定的历史常识

中学历史教师依照教科书教学是铁定的事实!现在一些地区到了不按照历史教科书备考都不是好教师的地步!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是什么?不是“教教科书”吗?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吗?”尽管有部分个案的存在,但那一定要附加“超级学校”以及“超级学校中的超越教师”的条件,不是普通学校、普通教师能够有的待遇。现实是不讲道理的,也是残酷的。唯一有道理或稍显公平的地方,倒是大家共同面对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被严格规划的历史教学。到高三还要添加考纲和考题,基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变化来的东西。

中学历史教学范围是被“课程标准”(过去的“教学大纲”)划定的;中学历史教学顺序是被教科书限定的。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从目标到内容,都有严格控制(和缓地说叫“规范”)。事实是,课程目标越具体、繁复,对教学内容的控制力就越强;教学越偏倚考试效果,对知识的控制欲就越强。

还有,人们只能看到教师在教学设计、材料选用、教学方式方面各有长短,而不能苛求教师在知识体系、材料习得、教学方法方面各有新意。道理很简单,对于“普及历史知识”而言,你应该教什么[5]是有服从性的,包括服从政府的指令性政策和指导性意见[6],服从教科书权威,服从应试导向,以及服从学科教学法规范。譬如,在观念方面,因历史教师排斥学科理论,往往以研究实际问题(眼前的教学内容)为借口丢掉了理应研究的真问题(对知识的探究)。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得不如跟风一样跟进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并由新理念决定选择、组织和实施知识的标准,无端地造成了诸多的假事实、假现象、假问题。其实,中学历史知识更新,尤其是知识体系更新,不仅要十分慎重(毕竟关涉公民观念),而且必须基于学科教育理论(毕竟关涉专业),那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系统,显在地受(1)国家意志的影响,(2)学科研究水平制约,(3)教科书的支配,(4)考试制度的控制,(5)教师资质的限制,(6)学生兴趣、智力水平的左右,(7)地域和学校差异的摆布,等等。从正面观之,中学历史知识=被限定在一定的常识范畴内的知识,其范围、结构、概念一定时期内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它们不稳定甚至随便折腾,起码反映出两个问题:社会浮躁或混乱;学科没有主心骨。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以及它赖以成立的历史知识之所以在范围、结构、概念方面处于相当的稳定性,还因为其具有义务性。义务性内在地包含着基础性,即作为现代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理应养成怎样的义务感,如责任、正义、爱国等,用学科术语表述,就是养成怎样的历史意识或历史认识。当然,不是只讲个人义务,也强调国家(政府)应尽的义务。国家(政府)确保其国民或公民自由思想,历史涵养爱国、爱人类的情怀。

在现代国家举办的学校历史教育中,无论采用集权的还是分权的方式,历史意识或历史认识都体现主流的价值观(含政府主导)。因此,历史学科所体现的人文性,也内在地体现了思想性,以至历史知识或宽或窄,或深或浅,都与养成怎样的人性和人格、启发怎样的理性和智慧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人文性即历史知识理应生发的价值、意义——唯有对历史知识进行阐释,才赋予历史知识以人文性,也只有当历史知识凸显了人文性时,历史教育才有灵魂。所以历史教育不能回避澄明其价值、意义的问题,因为人文性就内在地包含着教育价值和意义。但是这不等于说,历史知识与生俱来的人文性可以自然而然地产生教育价值和意义。事实是,不阐释抑或解释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就不会说话,更不会说真话。因此,历史教育有探究的义务,特别是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探究的过程,已成为学习者通过历史获得真理和真相的必要途径。于是,历史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探究——一个经历了

批判性思维“审辨”的过程[7]。用教育学的概念,这个过程叫“建构”;用历史学的概念,这个过程叫“史料实证”。

正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义务性、人文性、探究性特征,决定了它须采用历史常识进行国民或公民教育,并达成提高国民或公民素养的目的。这就要求历史常识在知识性质上具有事实性、方法性、评判性的特征。当然,中学历史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也是限定历史常识幅度和深度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课程和知识的性质而言,那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二、中学历史教学为什么越来越忽略常识

有一种现象叫“课改”,也有人比喻为“瞎折腾”。其表现很多,概括地说:(1)不消停。特别是这10多年来,一直在与时俱进,教师们即便跟着狂奔,也不见得能够跟上“课改”步伐。(2)不讲理。“课改”赤裸裸地绑架了教师和学生。明明是在贯彻长官和专家意志,却偏偏说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成长”,而事实上发展者、成长者就像白痴一样令人摆布,只有没完没了学习的份儿,到头来还自认啥也不懂!(3)不实际。“课

改”徒然产生了很多专家、新理念(有些干脆说就是口号)和新概念,但有几个专家是实践中走出来的?有多少新理念、新概念是扎根于本土实验的?专家们不下课堂、不了解学科的真问题,凭什么制定“课改”方案、课程标准?新理念、新概念不是基于切实的学科研究,怎能指导实践、解决真问题?一味地跟着教育原理跑,且教育原理几乎都是舶来品,如何能够解决棘手的学科问题?怪就怪在,我们似乎处在了靠理念解决问题的时代,谁有本事把理念当成理论,能够运作行政资源,谁就可能凭理念(就是想法)掀起和推动“课改”浪潮。于是,“课改”的本质反映了个别利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说,它要解决的不是教育问题,更不是人的发展问题,而是服务于意识形态并附带着解决某些专家、某类学校的发展问题。当然,因为陪衬多,特别是各方面的获利者群大[8],人们会有轰轰烈烈的、着实进步的错觉。但是,我要说那是以小利掩大丑,别指望大规模的“课改”能解决真问题,更何况这其中还有盲目地被外国理论牵着走的事实。举两个现象:

一是教育理论太过随意,也太过任性。从国外引进理论没什么不对,但需要结合本土环境进行实验,需要有个内化过程。不是先进理论就一定能够绽放出鲜艳的实践之花。我国的基础教育和国情尤为复杂,怕就怕一刀切。可是我们的“课改”有个坏习惯——一味图“新”且是一边倒,只信(外国)理论不讲(本土)实验[9]。如上所说,一旦某些专家的理念借助政府的行政权力演变为了“课改”政策,人们就盲目到不顾常识的地步,诸如忽视教育实

验和本土经验、忽略国外的多元教育体制[10],至于学科教育“趋势”之类,只是专家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做的概括性预测[11],等等。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学者总能找到和得出明确的、全球性的共同“趋势”“素养”[12]呢?难道不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吗?这个惯性思维恰恰依赖特定的体制和意识形态!首先,有行政权力作后盾,唯上不顾下[13],

我们崇拜的西方哪有国家用如此的大盘子让几个专家折腾——他们自然只有羡慕;其次,“课改”专家们乐此不疲地“创新”,从中体味的快感正是由“兼济天下”放大的自我存在——哪里体现出民主?一个专家的创新若被行政化,他就是“课改”皇帝,实践者不过是他的臣民而已。

二是历史学科教育失格、失位。历史教学在“课改”中的进步可谓昙花一现,但变来变去始终找不到自身的位置和方向,也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如前所述“靠理念吃饭”的人太多,结果当课堂教学越来越花哨时,我们用形式虚构了实在的内容;当教学结构越来越宏大时,我们用刻意的设计替代了朴实的思考。另一方面,坚守传统教学思想的人变相地改造了历史课堂的走向,结果当“史料”(多采用今人的总结之语)铺天盖地时,我们却不自觉地偷换了史料的概念;当历史教学越来越“专业化”时,我们着实在做的事就如同“学术”的虚张声势。本来,中学历史教育无外是基于历史事实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理解力和批判力(或反思力),并借此成熟学生的社会参与力和行动力。而现实中,我们或在弱化和稚化乃至庸俗化历史知识,以应付口号式的历史教学任务,或在将历史知识程式化(也包含所谓的专业化),以满足应试教育(本身无教育可言)的需要。于是,历史课程改革已成羁绊,课改的调子越高就越难实现,也离历史教育的真价值和意义越远。

以上两个现象让我们把常识丢了!历史教育疏离了常识,任何的“做历史”就成了假象。因此我说,偏离了常识的历史教学(追求高大上或娱乐效果)其损失不是一星半点,它正在瓦解学校历史教育的整个基础。

三、基于常识且又要超越常识

历史常识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古人所持历史常识,今人或许就当学问作了(大多知识已不实用)。最典型的例子是民国时期优秀的历史教科书,如吕思勉、钱穆和顾颉刚的作品,现在的大学生读来也比较费劲(那时读书人少,要求也不同)。其实,什么样的知识能够作为常识,随时间、对象等变化各有不同。基础教育的某些通则,像政府导向的价值观、实际的生活需要、学科的教育功能等也多有变数。最妥当的审视办法是结合本土实际和社会生活需要。

不过,因为在定性、定向、定位历史教育时,现代学校有着明确的公民教育目的和目标,所以由何种知识构成历史常识还不是难题。其一,传承历史记忆不是历史教育唯一的目的,记忆什么和为什么要记忆,皆与开民智、讲文明相关;其二,熟悉历史故事不仅是为了满足兴趣的需要,启动和维持人们的历史好奇心,皆与知人性、辨真伪相关;其三,理解历史事实不是为了积累史学经验,一切用于探究历史的技能和方法,皆与思维品质、行动能力相关。总之,中学历史教育不针对史学去做学科化的学问训练,更反对为了应试所进行的机械且程式化的备考学习。历史教育核心的东西,其实很简单,仍然在掌握基本的人文常识以及由其提升的知识力和行动力。何谓学科品质呢?运用历史知识[14]进行公民教育——知道(以先进文化作基底)人之所以为(使之成为文明的)人的道理。从根本上说,就是使历史知识作用于公民的智力开发和精神解放。因此,将什么知识作为常识,基于常识拓展和提升智识,以至超越常识建构自己的思想范式,显得格外重要。

具体地表述历史常识的内容,可以看这样几个方面:(1)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线索,特别是各种制度史的脉络;(2)人类文化遗产的作用和价值,包括曾经辉煌的伟大文明和重大的警示性遗产;(3)人类过去经历的及正在持续经历的重大变革,包括不同群体、个人为了应对各种力量所采取的行动;(4)人类的现实社会和生活环境中蕴藏着哪些历史因素,即

今天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制度、行为规范与历史的关系。总之,历史常识具有鲜明的主题性质,它既包含经典的人文故事,也着意探究其对当下文化、传统、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它既看重历史的同情之理解,也把当今事件中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作为历史过程的一部分来理解;它在把握历史的历时性的同时,也重视从多元角度解释历史的共时性特征,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历史命运。历史常识能够帮助人们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而不是留守过去、发思古之幽情。历史常识能够反映人类智慧,其中折射多彩的人性、美善、科技等人类文化之光,教学要基于它而踏实、超越它而感性。

所谓“教活的历史”,旨在历史对学习者有上述功能,或曰它能启迪智慧。引申说,“历史学即史料学”一语,针对史学或许是对的,但针对中学历史教育则行不通,我们也不能就此演绎出一句“历史教学即史料教学”。道理很简单,中学历史教育所阐释的历史事实,虽基于历史材料,但也不全用历史材料说话[15]。否则,政府、专家、教师就没有必要那么强调历史教科书了。历史教科书是历史常识的载体。“用好教科书”便是基于常识来教,可这显然不够。所以针对好教学(善用历史材料)、好教师(善于历史方法),我特意强调需超越常识。

我强调重建中学历史教育常识有二十余年[16],一个基本理由是,中学历史教育不是单纯的专业教育,也不是一般的人文知识普及教育,更不是特定的政治或思想品德

教育,它理应是公民教育,而选定好常识、运用好常识又是良好的公民教育的基石。缺少对历史常识的理解和认识,公民就不会做历史的和现实的判断,再多的历史材料也是在展示历史的流水账而已。遗憾的是,现实的历史教育正因为缺少由事实(经过精选)构建起来的常识反倒使错误的史观、史事混成为虚构的常识,诸如因滥用历史二分法而形成的庸俗的“历史分析”、由固化的历史思维所确认的自古以来的“历史判断”、将政治意志与历史经验以及民族情感与历史知识有意混淆所产生的“历史解释”,等等。

中学历史教育所划定的常识范围,除了部分地遵循已有的学科知识逻辑外,必须考虑公民教育逻辑。抑或说,现代公民必备的历史知识、技能和视野属于历史常识。历史常识解决的问题是现代公民将如何运用历史知识、技能和视野去参与社会生活,以及哪些历史知识、技能和视野可助于公民获得批判性思维、提高人文智识、发展行动能力、实现人类福祉。再具体些的问题,则包括:我为什么要尊重事实?我为什么要掌握搜集事实的能力?我为什么必须依据事实讨论问题?怎样运用证据说明自己的观点?真相对我有什么用?我是否能够知道真相?我依靠什么工具和方法了解真相?过去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为什么要对和我不相干的事感兴趣?靠谱儿的历史和不靠谱儿的历史、是玩意儿的历史和不是玩意儿的历史对于当下的我,除了娱乐性外还有什么……

我们清楚,当下的历史教学不解决这些问题。整个历史学科都陷入困境!这仅仅是因为它不具备“实用性”吗?大学历史教育为走出困境,找了一条“公共史学”(public history)的路,又怎样呢?社会的历史教育借助现代传媒搞“百家讲坛”等,其中红火的部分又都是哪些内容呢?电视剧更是典型,不戏说、不穿越、不缠斗、不杂糅、不调侃,谁看呢?即便是“正剧”,不触动时弊、不掺杂意识形态因素、正经八百地说历史事实,谁待见呢?现实是,盯着史学的“实用性”做文章效果不大!无论成功与否、价值几何,对中学历史教育皆无借鉴价值。一句话,历史学科的困境根子不在其是否实用。中学历史原本就是让史学能够实用的途径!结果呢?社会越是发达历史(课)越不实用,难道不值得深思!

历史教育的困境源于其自身人文性的缺失,包括人文知识和体认两部分。首先,人文知识基础太薄弱,历史知识过于教条。表现为:僵化的史观;刻板的叙事;狭窄的思路;简化的概念。加之应试教育雪上加霜,使这些表现恶性循环于大中小学,严重地破坏了历史教育的人文基础。如果说中学的历史是“背多分”,大学的历史又是什么呢?绝大部分的师范大学还强调“满足中学需要”,讲的太多,读、写的太少;听的太多,讨论的太少;教科书的知识太多,经典的人文知识太少;关注政治太多,理解文化太少;技术活儿太多,自我思考太少。如今美其名曰打造“匠人精神”,可是连基本功都不行,除了教科书只能乱翻书(读书不得要领)的教书匠,哪里凝聚得了什么精神!人文知识严重缺乏,历史便没了趣味、没了智慧、没了思考的价值,当然更没了人文精神,这才是历史教育的最大问题。其次,历史教育不能简单地记住什么,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都需要体认,就是给学习者自由思考历史问题和建构历史知识的空间——通过探究过程掌握学习技能和习得“做历史”的方法,以便体会思的乐趣、体悟做的过程,提升对人类过往行为及经验的理解和评判能力。因此,

体认的过程便是批判的过程,亦即对人文知识的内化过程或锤炼公民智识的过程。没有这些过程,人文知识就容易有选择地变性,使其博雅成为恶魔般精致的杀人工具。历史上最深刻且最惨痛的教训,莫过于法西斯德国和日本借助学校历史教育所实施的罪恶。

我强调,基于公民教育的历史常识,须精选知识并有严格的限定范围,而且它不宜过深也不宜过泛[17],为的是给学习者留下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就需面对

以下两种倾向进行反思——

一种是打着“求真求实”的招牌把中学历史教学引向“史学教育”;另一种是沿着“求新求变”的路子尝试各种“创新教育”。

前者的表现是:强调历史阅读和材料引证,把还原历史真相作为教学的目的,鄙视历史教育理论,反感讨论教育价值和意义。其教学特征是:注重讲授事实,大量引用历史著述,相信自己讲的内容是客观的、没有价值附加的真历史。当然,在材料、结构、阐释方面具有相当的深度。

后者的表现是:借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活跃历史教学,强调教育理念对历史教学的改进作用,关注历史教学的表面效果。其教学特征是:注重活动形式,引入材料虽多但着眼其趣味性,相信通过语言、情节、活动等技巧能够让学生喜欢历史,在知识的处理、材料的选择以及讲解的内容方面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我尊重它们的合理部分,同时持警惕的态度。特别是当“核心素养”风行时,很有可能会将二者整合为模棱两可的教条。欲客观且不得不说教;欲专业且不得不流俗;欲素养且不得不备考;欲发展且不得不塑造,等等。其实,真的要抓“核心素养”就不必装得很“史学”,更无须过度消费教育理论的东西。与“核心素养”相匹配的无外是“关键知识”和“关键能力”(或技能与能力)。通俗些说,就是选择怎样的历史知识,以达成怎样的公民能力。“核心”不过是对重要、中心的教育内容的强调。“素”即平素、日常;“养”即培养、养成。“素养”在中文语境里实难确定,教育理论家将其靠近“学科品质”,或许是个办法,起码扩大了推理(解释)的余地。仅就历史教育而言,“关键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用语,更容易把握(定位公民教育)和操作(熟稔公民知识和确认公民能力)。持“关键知识”“关键能力”不包括“态度和价值观”的观点,具有典型的教育功能主义特征。从分析哲学(思辨哲学则是整体视角)看,在你决定什么是“关键知识”的同时,已经包括了对知识的定向,即涵盖了所欲培养的“素养”。同理,你所确认的“关键能力”也一定内在地包含着与之相对应的“素养”。“素养”没有那么神秘,抽离了“关键知识”和“关键能力”,它就是个空壳儿。为什么“学科核心素养”会在数字(究竟是几个)和学理(究竟是什么)上纠结呢?一个重要原因是把想象当成理论了。本来是面向合格公民做有普惠性的大众课改,结果又要通过“核心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知、全能的人。

坚守公民教育理念,必须开放历史课堂,并面对所有学习者建构教育意义明确的历史知识结构=坚守常识,不管是用“全球史”还是“文明史”的思路和方法,历史常识不能是无用、无知、无聊以及太过学科专业化的,而必须是全面反映人类过往经历、以文明

发展为主线、充满批判性思维、能够破除迷信观念、容纳多学科合作和实现跨学科学习的。我们需要基于公民教育而使历史常识具有普惠性=做历史教育[18],避免让学校历史教育沦为政治宣传工具,或变成时髦的伦理游戏。既然中学历史教育不能做、也没有必要做纯粹史学的传声筒,那单纯的、客观的、无偏见的历史知识传授就只是自己对自己的抬举[19],那么何不将其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学问体系,针对公民教育主旨来确定历史教育专业赖以生长的历史常识呢!

我以为,重建中学历史教育常识的理念和技术路径已经找到了,下面是要有自信打造它。这个自信来自哪里?一是我国悠久的史学传统,首先是回到简明、务实的传统;二是近百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历史教育积累,尤其要基于国内历史教育学的经验;三是开放的信息资源和社会,容易让我们找准自己的学术位置;四是我国有广大且复杂的实践区域,如何服务于我国的人文教育发展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方向;五是国民有接受公民教育的必要和愿望,致使中学历史教育有广阔前景。

如何夯实为公民教育服务的历史常识基础?要看其方向是否正确——有助于健全的公民社会发展,要看能否找到适宜的方法。对于后者留在以后再说,这里先概括地提出四个词汇:(1)结构:针对历史常识体系;(2)概念:针对历史常识涉及的学习领域;(3)能力:针对历史常识所作用的公民行动;(4)意义:针对历史常识所提升的公民智识。

(本文作者根据2016年5月17日在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卓越班的讲座整理完成)

[1]本文所说的“教好”常识如同做好历史教育,非“教书本”的“教”。引申说,所教历史知识应有普惠性,即历史知识要对学习者产生教育意义。

[2]我在自己的历史教育文章中,比较严格地区分了这两个概念:(1)国民,即有一国之国籍的居民,其政治属性,既可以是公民(充分享有国家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也可以是臣民(在现代社会,身份上或许是公民,但只尽义务,无论观念还是事实上都极少

甚至没有自主权利);(2)公民,不仅享有法定的国民身份,更为重要的是对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具有自觉的行动力和完全的自控力。其公民智识和参与能力是通过教育养成的,历史又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学科。本文将国民和公民并提,一是区别现实中不同层次的历史教育,二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即便麻烦也需读者自己选择实施历史教育的方向。以下同。

[3]若具体考察人们所说的“学科需要”比较复杂,可是结合到现实就会发现,中学历史学科存在的原因无外两大原因:一是政治教育需要;二是课程设置需要。至于从学科本义阐发的思维、消遣价值,要么是次要的,要么是隐性的,而且这些工具性价值都可以被其他学科替代。

[4]凡熟悉中学历史教学的人都能够举出若干例子,或在认识和概念方面,或在事实方面,如“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一穷二白”“汉化”等。

[5]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应该”一词,既不是可以教什么(教师是自由的),也不是必须教什么(政府并没有强制)。这说明,教学在今天依然有较大弹性。关键看,自己要成为怎样的教师。

[6]在现实中,教师很难做严格的区分。比如,课程标准是指令性的“教纲”,还是指导性的“文件”?不要看教育、教学专家怎么说,要看是否强迫你去执行。凡是通过行政命令要教师去做的事,都属于指令性行为。像“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等等,以此类推。[7]英文“Critical thinking”一词,我们有两种译文,一是直译为“批判性思维”,二是意译为“审辨式思维”

[8]大规模的课改总会给更多人实惠,如教科书编写者和各类培训者。

[9]所谓的实验区,不要信!那多是造假的专区,想要什么数据都可以拿出来,而且一实验就成功。然而,教育实验是个复杂过程,理论假设在实验中失败是极为正常的事。失败不意味着理论假设全然无用,恰恰是没有尝试失败的教育实验都值得怀疑。

[10]西方教育体制在分权的情况下,任何“先进理论”都不可能形成一元化模式(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如历史课程,除日本、韩国、新加坡外,欧美澳等地区的民主国家都实施州颁布的“课程标准”,既有单科的历史,也有综合的社会,其课程定位、结构、内容五花八门。

[11]就像时装流行发布一样,“趋势”不等于满大街流行;也像车展中推出的“概念车”一样,“真实存在”的未必是“现实流行”的。只有针对高度集权体制时,“趋势”才等于“现实”。同理,预计全球教育趋势,若不是从原则方面呈现其本质特征的话,十有八九都是唬人的。

[12]以“素养”为例,(1)为什么国外用“关键技能”(Century Skills,美国)、“核心能力”(Century Competencies,经合组织)、“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es,欧盟)、“综合能力”(General Capabilities,澳大利亚)等,我们非用“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ies,台湾译为“核心素养”)?(2)英文“Competencies”“Capabilities”一词,究竟理解为“能力”好还是“素养”好?(3)中文“素养”一词的语义、语境是什么?在教育现场,能够理解为“素质的养成”吗?(4)作为一个指导课改全局的词,是否

要考虑我国的种种现实,如开始时把“三维目标”说得那么了不起,原来其寿命不过十来年!等等。我不是反对用“核心素养”的概念,而是反感拉大旗做虎皮的作风、草率的结论及强迫接受的做法。

[13]借助体制发迹的专家,最大的好处不仅仅是可以通吃——利益最大化。还有就是:体制不会错,我自然也不会错,而且往往靠体制护佑自己的正确,课改是既保险又名利双收的活计;即便体制错了,大学者们都可以全身而退。教育不存在事故,毁人也不讲条件!

[14]这里所说是理论层次的历史知识,包括思维、方法、能力和视野。

[15]这里不用“史料”的概念,而用“历史材料”的概念。严格地讲:其一,中学历史教学难得用一手材料或原始材料——史料,而是将教科书作为教学蓝本;其二,中学历史为教学之用,所选材料的范围广,也不及史学那么严肃;其三,从对材料的加工过程看,中学历史教学也不可能像史学那般精细;其四,我们主张中学历史教学也引入史学家的研究方法——像史学家一样工作,而现代史学领域大大拓宽,史学家所用材料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史料”;其五,我们编制教科书时大多不依赖“史料”,更多采信当代历史学家的著述,其中的错、歧义可为证。

[16]“重建”有多种意思:其一,近代中学历史教学构建之时,就面对选什么知识的问题,即常识性知识关乎教育的目的;其二,学科的常识性知识一向受史学和教育两种功能的制约,即常识性知识关乎教育的专业性;其三,在中学历史教育学自成体系后,常识性知识需要在理论上重新说明和建构,我为此提出公民教育说(20世纪90年代)。

[17] “深”或“泛”,都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指学科知识无须刻意炫耀教师的史学功底,把教学内容和材料搞得艰深,而需针对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自主探究来定深度。同理,“泛”就是浅层次的、表面的知道,不求探究,甚至画书了事。其实,如果是主题学习的话,一般都比讲述法学得更深透、更开放。

[18]我习惯用“历史教育”的概念,并使其包括历史教学。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历史教学”这个宽泛的概念呢?其一,教育在学理上是上位概念,在学科实践中“如何教学和怎样施法”是由历史教育思想决定的。其二,我同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任鹏杰主编关于历史教育“上位不清,下位糊涂”的观点,在我国长期的教法研究中,忽略的恰恰是历史教育问题,重视的是“术”的功能。

[19]从实际出发,凡遵循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讲授的历史知识,凡有考纲限定的历史教学,其求真求实的程度相当有限,这还不考虑教师个人的学养、教学时间、学生兴趣和接受能力等因素。

(原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7期)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

总结范本:_________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7 页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 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已成为教育教学人士的共识。中学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同时也不应把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估机制、高考选拔学生对立起来。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想写出教学上的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我觉得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施教育教学创新 素质教学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中成了“法宝”,比如说:以教师为中心整节课都坚持“填鸭”,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老师惟我独尊,高高在上、对学生提出的“奇谈怪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学生是钻“牛角尖”,不但不解决,而且还要批评一通等等。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历史变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基本放弃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跟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是不适应的。因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历史老师就必须痛下决心打破它,改变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从“主演”变为“导演”。在学校公开课上, 第 2 页共 7 页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 结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精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我就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4.团队协作备战高考 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

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 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 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 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 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 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三.心中有学生 1.赏识、尊重学生 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 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docx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WORD模板文档中文字均可以自行修改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 从xx年春开始,我校推进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一直按照学校的要求,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教师要重组原来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教学素材、课件、案例。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也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新课程下的教学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其中,既体验了成功的收获与喜悦,也遭遇到一些挫折与困惑,现结合在历史课堂的所见所闻和实践谈一下关于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新教材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这样三种方式的学习,尽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历史大课堂,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与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成功快乐。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交流是人生存的必备能力, 历史教育必须体现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因此新课改下就出现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我也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进行分组。我所教授的班级座位是传统的排列方式,即

分为四大组每组12人。在四大组的基础上,再分为每四人为一小组。 其次,揭示分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讨论的问题或争论的观点),我对课文进行钻研,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且带有一定思辨性的问题。 第三,督促帮助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习合作,如果合作出现困难,还要及时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的技巧。 第四,鼓励合作小组展示本组的合作学习成果,通常是由小组的发言人将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表述出来;其他合作小组进行补充修正。 第五,对学生的成绩做出综合评价并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例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教学时,分小组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小组各成员从背景、口号、内容、结果等方面进行发问、解释、协助、合作,小组内各成员各抒己见,并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在班级发言,最终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基本达成一致:即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促进了他们的觉醒;是一次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等等。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前期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等等。同时通过这种学习,也使学生懂得,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以及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的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怎么写?下面为大家推荐2篇优秀的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针对高一三历史的教学特点及第一次怀化市统一命题考试成绩,认真研究如何上好复 习课,力争通过复习课让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一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 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 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 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 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 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 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 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 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 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 一、“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进入高三下学期,学校教学工作也以高三迎考为核心了。对于整体的安排是必要的。 比如进行市统一举行的适应性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及时地检验并训练学生所学,也会 给教师在教学进度上带来一些影响。除需要细致研究适应性考试试题,明确高考方向外, 还应对预先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但总的调整原则是既要完成学科规定的教学任务,也要在 调整过程中充分体现高考的方向。比如在二模后,学校加大了对学生高考模拟考试的训练,在选题中就要切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依据大纲要求及考试方向来进行。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 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 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 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指正和批评!以下是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

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教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浅析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

高中历史教师个人年终教学工作总结(通用版)

高中历史教师个人年终教学工作总结(通用版) The work summary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ast work; it can clarify the direction and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高中历史教师个人年终教学工作总结(通用 版) 好快!又一个学期结束了,这个学期是在紧张、忙碌、充实、成长中度过的,坦率地说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成长最迅速的一段时间,不仅仅是在教学业务上,更多的是在教学经验上、在教育教学心理承受能力上…… 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继续安排我教八年级的历史课并承担备课组长的工作。 学校对我的信任是我工作的动力,并时时刻刻激励着我,用心去克服工作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以不辜负学校领导对我的殷切期望。 八年级的历史组有耿老师、李老师和李红老师,加上我一共

是四个人,她们是我工作中愉快的合作伙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她们经常替我分担一些组里的工作,在这里真诚的向他们道一声:谢谢! 对于我而言,与其说是和她们在一起工作,还不如说是我在向她们学习,坦率而言,我从她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和她们相处如沐春风、和煦温婉而生机勃勃。 团结的团队是我成长的沃土,并且不断地给我信心和勇气,闯过一个个难关。 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并且注意调整以往我的教学方式,根据他们以前学习的习惯,一点一点地使历史课堂走进他们,让他们适应八年级的历史学习,同时也使我适应了同学们。 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困难都是我成长的催化剂,这催化剂往往也会生出快乐的小泡泡。 在与学生们的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了解我、接受我的授课方式,进而了解怎样去学习历史,更学会了去懂得历史。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 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 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

2020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最新版)

编号:YB-ZJ-0004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2020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最新版) Through work summary, in order to correct shortcomings, lear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make future work less detours and more results

2020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最新 版) 备注:通过工作总结人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本内容是本年度新编修订版,可下 载后直接使用。 在20XX—20XX学年度下学期,本人担任高一(1)、(2)、(8)、(9)、(10)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五个班中,除了(8)班系重点班之外,都是普通班,其中(1)、(2)、(10)三个班的历史基础很差,在上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均排在最靠近尾数,(9班)为中上,(1)班排在第25名,(2)班排在第26名,(10)班则为倒数第一。总体来说,学生的历史科整体基础都不是很好,良莠参差。教学中,既要让普通班的学生能听明白,又要让重点班的学生能吃的饱,这给备课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现对整个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做个总结! 一、想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在当代社会,

高中历史教师心得总结

高中历史教师心得总结 一节好课离不开课下认真的准备,课下功课做得越足,课上发挥越自如,效率越高。课前的备课非常关键。我首先要认真分析考纲和新课程标准,抓准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课程内容的每一个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避免出现科学性的失误,误导学生。对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避免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对自己要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的推敲,注重课堂的实效性。最后,我还要把每一课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要注意课堂的紧凑型,注重时间的安排和有效使用,注重联系高考,对高考的高频考点、重点热点问题重点分析,绝不吝惜时间。对一个问题既然要讲,就要讲细致讲透彻讲明白,只有这样学生才容易理解掌握,并运用到习题中去。注重课堂上语言的抑扬顿挫和逻辑重音,能说能不说的尽量不说,能让学生说的自己不说,给学生捞干的,不多讲一句废话。 每天布置作业之前,我都要把题做一遍,把握问题的适合程度和难易程度,选择性的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可以巩固知识,提高做题能力。我坚持对作业当天批改,不能放过一本作业中的任何一个问题。同时做到当天反馈,当天讲评,保证其实效性。对习题中存在的问题,小的可以在作业中标出,大的找来学生当面分析,手把手的教学生解题思路和技巧。

积极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历史教学的新动态,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随时写读书笔记和体会,积极撰写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及时总结的教学经验教训,参与各种论文评选活动。 很多老师往往把做课当成一种负担,我承认做课的确很累、很烦、很苦,但同时也很有收获,绝不仅仅是一纸证书。要通过多次的磨课,发现自己的很多问题,同时学到很多的东西。我觉得做一次课能力会有不小的提升,最终会积量变成质变,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员。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多读一些史学典籍,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底蕴。这样在课堂上就能作到旁征博引,历史知识信手捏来,更好的组织教学。随时关注历史学界的新动态和新观点,更新自己的知识。 多做高考题,例如《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高三的模拟试卷。我一直坚持做各届学生的7次模拟卷还有各地的高考试卷,提高自己的习题能力,随时了解高考动态,并贯穿到教学中去。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一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扎实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重视学情分析,是上好历史课的着眼点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二、认真详实备课,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点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经常查阅相关学科书籍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充分利用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教法。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摆脱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在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如将制作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活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可谓声色并茂、图文并举。目前我正在积极探索网络型课件制作,使校园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网络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还是很必要的。此外,学生课堂活动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历史辩论、历史小短剧等。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

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三、善于课后反思,是上好历史课的落实点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在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说到当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他们展示课前搜集的粮票、布票、钱币等。这项活动一开始备课时并未考虑到,是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时才设计的,再次试教后效果非常好。通过课后反思活动,我由此而悟到一点拓展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设计好拓展练习,如何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多元的思维训练,是以后的备课中应该值得关注的。可见通过教学反思、及时反馈改进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有时学生的一个简单提问、课堂的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喜欢突发奇想妙想,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这个遗憾。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可编辑)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可编辑)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年度工作总结泸溪五中龚勇军本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已基本结束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一、教学方面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 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但是由于一个是文化班、两个特长班学生水平差距较大程度把握不太准。 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吃透教材如何将教材的内容上下联系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等等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 在教学中认真钻研大纲、努力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同时把一些较先进的理论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 二、纪律方面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无请假。 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 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业务方面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如《国史大纲》、《放宽历史的视野》、《全球通史》、《中国大历史》、《极端年代》等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充实自己另一方面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历史知识和理论。 同时也挤出时间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不足方面本学年度来看工作中依然存在些问题比如说:在教学中如何将趣味性与时效性相结合还需要下功夫而且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也还缺乏一些有效地办法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地方向。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优生的辅导为高考做好准备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本人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近年来一直承担高三历史教学任务现将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做法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求改善教学方法和思路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借鉴:一、教学内容方面、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中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机构。 夯实基础就是要深刻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教材中的关键字句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建知识网络就是要在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在系统中的纵横坐标位置从宏观上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 (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精心营造民主与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三是转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历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充分发展,把历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共10篇)

篇一: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 (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精心营造民主与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三是转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历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充分发展,把历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理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因为:一是学生一直处于听者、被动的地位,没有思考、参与的机会。二是学生一课听到底,即使有兴趣,也未免有疲劳之感,这样在一

【最新】高一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二

【最新】高一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二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撰写的论文结合时事热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一文,获校教学论文二等奖,并被编入学校教学论文集. 在本学期,积极参加学校的一切政治活动及各项学术报告会,积极参加升旗仪式.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团结同志,钻研业务,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情况: 本学期担任高一四个普通班的教学工作.针对扩招带来的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 到高中探讨为什么? 的转变. 本学期因面临历史会考,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①高效稳妥地完成>的教学工作.

主要依据同学们学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适当加快新课讲授进度,以变有更多地时间复习2本书,备考会考.为此作了周密计划,在五一后立即结束新课,掌握了复习的主动权. ①高效扎实地落实基础知识,搞好会考2本书的复习. 在要求学生每周复习一本书的前提下,为落实基础知识,年级组几位课任教师通力合作,编写了以选择题.两册共二百四十多题综合练习题为主的复习提纲,自己打英作答案.工作量相当大.虽然工作较累,但能为同学们会考取得好成绩,再苦再累心也甘. ②加强题型训练,提高同学们的答题能力. 在会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通过综合试题的训练,特别是相关题型的训练,如:如何解选择题.答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使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在会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flections on history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该如何进行学习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由于我校高中学生基础薄弱,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联系与区别,做好知识的衔接。 我觉得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联系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初高中新课标都注重新观点、新成果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与时俱进的理念。 2、初高中新课标都着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如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培养,体现历史教学的教育性特点。 3 、初高中新课标都注重教法、学法的培养。 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区别: 1 、初中历史教学重知识系统性的建构,高中历史教学重专题研讨。 2 、初中历史教学重历史知识的传授,高中历史教学偏重能力的培养。 3 、初中历史教学多感性认识,高中历史教学重理性分

析。 4 、初中历史教学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理解,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 5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较多,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 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进行高中与初中教学进行衔接: 1 、教学过程中适当回顾和补充通史知识。 2 、适当补充感性材料,使理性知识丰满起来。 3 、改变初中历史教学中死记硬背现象,加强探究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知识。 4、教学与时政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用理性的思维诠释身边的国内外大事,增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5、改变教学方法,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进人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面前摆下一道道难关。有的学生在初中时学得蛮不错,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到高中后,却很不适应,听不懂,学不会,成绩甚至出现不及格,高挂红灯。 那么高中学生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呢? 1、提高学习心理的素质 (1)学习的动机。学习需要动机。由于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产生的学习内驱力很重要。有人有旺盛的求知欲,对学习有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中学历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与班主任团结合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出勤出力,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指导思想。 教材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历史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历史的价值,增强理解历史和运用历史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历史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历史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认真备好课,突出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三、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历史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历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历史学 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认真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篇二:2011年至2012年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