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方法分析

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方法分析
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方法分析

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方法分析

目的探究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方法。方法在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16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对其临床中药应用情况予以回顾分析,并评估用药安全性。结果116例患者中,未实施辨证论治的39例、用量及用法错误的31例、中西药联用不当的20例、中药炮制不当19例、其他原因引起的不良反应7例。结论要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应加强对中药的辨证、炮制、煎煮、配伍、对症等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流程,杜绝不合理用药行为,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标签:合理用药;中药;应对方法;安全性

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确切的疗效也早已被证明,其在中国几千年的应用为保障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中药药性平和,又源自天然,在临床上与西药联用时疗效往往更为显著,常常是事半功倍。虽然中药有这些优点但在其应用过程中毒副作用、不良反应也多有发生[1]。而人们对中药十分信赖却又不能认识其不良反应,加之一些宣传不当,声称中药无毒副作用等使得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愈发严重,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合理用药迫在眉睫。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116例应用中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方法,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进行中医药物治疗的患者共2 135例,其中,出现不良反应现象11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3%,其中,男53例,女63例,年龄18~76岁,平均56.4岁。

1.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为资料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本院规定进行中医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均要进行治疗观察记录,主要记录药物配方、配制方法、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尤其是对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案例,分析并记录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及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

2 结果

结合入选病例治疗记录对其临床中药应用情况予以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病症与用药情况各有差异,经调查,116例导致不良反应原因及其所占比例见表1。

3 讨论

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应用中医理论指导医务工作者经济、有效、安全的使用药物[2]。同时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下合理组方,以求收到治病与保健的目的。临床合理用药是为了使药物疗效得到充分发挥,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及时、安全,减少药物的不良作用与对人体的副作用,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中药应用也有着相当的危害,如医生用药失误、药物来源问题、配伍、炮制、给药途径、中西药联用不当等都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3]。因此加强对中药临床应用的监护是避免发生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之一。

3.1 辨证施治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法,主张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决定临床用药。诊断正确而用药失误,或者随意给药,不仅无法达到治疗目的,甚者会造成不良反应或引起药源性疾病[4]。本文调查证明,未实施辨证论治成为本院发生中药用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