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的理论渊源及其临床应用初探

合集下载

老中医朱丹溪组方用药特色

老中医朱丹溪组方用药特色

老中医朱丹溪组方用药特色丹溪作为医学大家、哲学大家,对自然和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有着独到的见解,对阴阳运动有着深刻的认识,后世尊称其为“养阴派”创始人。

丹溪在医学方面形成自己的特点,对疾病的组方用药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倡导滋阴降火丹溪总结并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和“相火论”的理论,认为造成人体阴不足的关键在于“阴”的难成易亏,相火妄动是人体“阴”易亏的重要原因,相火妄动常常煎耗阴液,形成“阴虚火旺”的证候。

丹溪认为治疗“阴虚火旺”证候,滋阴与降火并重,滋阴是治疗本病的根本,目的是更好的降火,而降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顾护阴液。

在用药上,降火方面丹溪常常用知母、黄柏,在滋阴方面丹溪常常根据精和血的不同选方用药不同,阴精亏虚火旺者丹溪常用大补阴丸,阴血亏虚火旺者丹溪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

大补阴丸中以黄柏、知母、龟甲为滋阴降火的基本药物,用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龟甲酥制,并配以酒蒸熟地黄、猪脊髓滋肾养阴,养精填髓,是朱丹溪滋阴降火的名方,全方补肾阴而泻相火,共奏滋阴补肾之效。

同时,用黄柏、知母泻火以补阴时,不偏执于滋阴泻火统治各病,用温阳补气之法治愈大证者不乏其例。

滋阴降火还顾护脾胃,使滋补不碍胃,苦寒不伤脾。

(二)抨击《局方》,也善用《局方》朱丹溪认为,《局方》所载方剂,大多偏于温燥,易伤阴气,不适合湿热之地久居的人,而且《局方》中的方剂多是有方无证,容易谬误,因此著书《局方发挥》。

但并不说明朱丹溪反对《局方》,他在临证时多应用《局方》中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紫雪丹等,或联合应用,或加减用药,足见其善用《局方》。

(三)重视脾胃,调胃养阴《格致余论·养老论》提出,“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越,因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籍水谷之阴,故羁縻而定耳”“补肾不如补脾,脾得温则易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

丹溪认为,胃气在,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就在,水谷之阴也可维持人身已虚之阴,人体之阴可以依靠脾胃运化水谷而补充,即“补肾不如补脾”。

张景岳补阴方探析

张景岳补阴方探析

张景岳补阴方探析张景岳补阴方探析张景岳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不但善于扶阳,而且善于补阴。

在补阴方面,不仅创立了完整的理论,还在所拟方药中推陈出新,别具一格。

主重肾命滋填精血阴者,阴液、阴精之谓,具体又有精、津、液、血、髓之别。

景岳阐发《灵枢·本神》“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之说,强调指出“阴为阳之根”,“阳以阴为基”,“而人生于阳而根于阴,根本衰则人必病,根本败则必危。

”其“所谓根本者,即真阴也”,充分说明真阴具有决生死的重要意义。

景岳熟悟经旨,深察觉人体“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精血,生命活动难以正常进行。

因此,人之形体以阴言,又“实惟精血二字,足以尽之”,所以在治疗上大倡“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的重要治则。

在其自创的186张新方中,运用最多、最广的补阴药首推熟地、当归二药。

新方补阵29方中,含熟地者22方、含当归者14方。

除攻阵以外,据统计新方中用熟地的方剂共有49方,而运用当归的方剂则多至59方。

如按新方内服方剂161方计算,则二药分别占30.43%和36.65%。

张氏广为运用熟地、当归二药,实因熟地乃“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厚之药”,具有“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的功效。

在《本草正》中景岳详细记述此药。

认为“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而创左归饮、大营煎之属治真阴精血亏损;“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而创左归丸、镇阴煎充其精血使孤阳有归;“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则创一阴煎之类治水亏火胜之证;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则又创加减一贯煎治躁烦热甚之证。

景岳又认为“阴虚而水邪泛滥者,舍熟地何以自制?故用理阴煎、金水六君煎治阴虚水肿、痰饮”;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源?“则创贞元饮补精血以使元海有根”;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肠胃?又有五阴煎之治真阴亏损脾虚失血……。

结合临证 再探“阴火”

结合临证 再探“阴火”

1763【理论探讨】结合临证再探“阴火”**基金项目: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2019034)-基于肠道菌群-TMAO 途径补脾胃泻阴 火升阳汤干预DMC 研究作者简介:崔翰博(1983-),男,医师,博士研究生,从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临床与研究。

崔翰博,关 烽,魏青,任永丽(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摘要:李东垣提出“阴火”理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为其病因,脾胃亏虚、脾不升清致精微下流,令精微不能上呈心肺,心肺阴虚而生虚热为其病机。

“阴火”病位在心而火热之象多现于心肺,亦可涉及其他脏腑。

“阴火”并非一个固定证型,而是一系 列具有共同病机演变规律的证,脾虚内热是此类证的共同病理特点、,其中脾虚、湿停、心肺阴虚、心阴虚之火的侧重有所不同,加之虚火所伤之部位各异,因而此类病症之临床表现各异,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癌性发热、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慢性炎症等许多疾病 状态中。

治疗中取甘温除热法,以补脾土之虚、升清阳之陷、化湿浊之聚、润上焦之燥、清火热之余,令机体恢复左升右降之职,方能使阴火得除,诸疾得愈。

关键词:阴火;甘温除热;脾虚内热;李东垣中图分类号:R222. 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20) 12-1763-02金•李东垣首提“阴火”理论,并立补中益气 汤、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汤等方,发扬“甘温除热” 法以治疗一些虚热类疾病。

但因其对阴火的阐释颇 有跨越,如《内外伤辨惑论》载:“乃肾间受脾胃下流 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却未解释湿阻为 何导致阴火上冲?又言:“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 心火独盛”,却未指明心火是否为阴火,气衰又何以 致火盛?以致后世对何为阴火及其产生病机争论纷 繁。

或认为阴火为湿浊内郁所化之火[1],或认为是 人体气机因虚而致升降失利、气非其位所生之 火[2],或曰因“子能令母实”,意为脾土湿盛而令心 火旺即便在不同版本的中医教材中,亦有“气 郁生热”“气血虚损而发热” “中阳外越” “肾阴不 足、虚火上炎”“阳虚外感发热”等不同观点⑷。

李东垣“阴火”的因机浅探

李东垣“阴火”的因机浅探

李东垣“阴火”的因机浅探作者:陆万科冯珂纪立金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4年第03期【摘要】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书对内伤脾胃病进行了充分的阐发,然而书中“阴火”这一概念不甚明确,后世医家认识也颇多不同。

文章从阴火之因、阴火之机、阴火之状、阴火之治四个方面进行较全面的剖析,由此认为阴火可分为原发阴火和继发阴火。

原发阴火产生的机制是由于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最终谷气下流闭塞于肾间引动胞络之火向上向外布散;继发阴火是在原发阴火的基础上,局部元气不足而显现出局部的火。

【关键词】阴火;脾胃论;李东垣【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4)06-0112-03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06.zgmzmjyyzz202406024A Brief Exploration of the Cause and Mechanism of Li Dongyuan’s “Yin Fire”LU Wanke FENG Ke JI Lijin*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ChinaAbstract:Li Dongyuan’s books, such as Nei Wai Shang Bian Huo Lun and Pi Wei Lun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of internal injuries and disease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However,the concept of “Yin Fire” in th ese books is not very clear, and later medical practitioner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i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Yin Fire from four aspects: the cause, mechanism, manifestation, and treatment of Yin Fire. It is believed that Yin Fire can be divided into primary Yin Fire and secondary Yin Fire. The mechanism of primary Yin Fire is due to spleen and stomach weakness and insufficient vital energy, which leads to the obstruction of grain and energy flow. The fire in the cell network is forced to spread upwards and outwards, and eventually becomes blocked between the kidneys. Secondary Yin Fire is manifested as local fire due to local insufficient vital energy on the basis of primary Yin Fire.Key words:Yin Fire;Treatise on the Spleen and Stomach;Li Dongyuan李东垣晚年集一生之所学所悟著成《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然而在其著作中并未专篇论述阴火,这导致后世医家对阴火的本质各执一词,至今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的历史渊源以及现代临床应用

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的历史渊源以及现代临床应用

世界中医药2015年11月第10卷·401·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的历史渊源以及现代临床应用张效丽1张一航2马 良3(通讯作者)(1.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 250011;2.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250062;3.山东省中医院显微骨科 250011) 【摘 要】通过比较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之间的关系,阐述方剂之间的变化与联系。

对比分析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的组方以及各自主治范围的异同,探讨中医古方对于现代多种疾病的意义。

【关键词】肾气丸;六味地黄丸;药物组成;历史渊源【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02(2015)02-0401-01说到补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六味地黄丸,却很少有人知道金匮肾气丸的由来,其实,《金匮》肾气丸才是补肾方剂的鼻祖,六味地黄丸其实是由肾气丸演化而来,这两个方剂是一脉相承,是源和流的关系。

一、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的历史渊源:肾气丸的记载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之《金匮要略》中,后世又称之为《金匮》肾气丸。

药物组成有:桂枝、附子 、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共八味药【1】,后世医家经多次临床验证及使用,总结一系列相关经验,衍生出其他类似方剂,如千金肾气丸,肘后肾气丸,八味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2】,至宋代,钱乙著《小儿药证直决》中结合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于是去肾气丸之偏重温阳之桂枝附子,改干地黄为熟地黄,组成后世著名的六味地黄丸,后人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杞菊地黄丸,七味都气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方剂。

二、肾气丸方名的来源与六味地黄丸的功能主治的异同由于其药物组成,剂量以及君臣佐使的不同,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在功效与主治上各有侧重,肾气丸偏重于补肾气,平补阴阳,六味地黄丸则侧重于补肾阴。

金匮肾气丸为医圣张仲景的名方之一,功能填精益髓,温补肾阳。

临床应用颇为广泛。

清热滋阴的意思

清热滋阴的意思

清热滋阴的意思
清热滋阴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治疗理念之一。

它遵循著“以阴补阳,以清利热”的方针,认为热最为犯病的主因,而阴阳失衡是病出的重要元凶,因此强调清热降湿的治病原则,以中和病因,缓解病情。

清热滋阴的治病原则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清热、滋阴、健脾。

首先,要清除病因的热毒,抑制热的发展,以宣泄热津证,消减病症。

其次,滋养阴液,提升机体的免疫力,以及加强元气,防止热和湿调入阴虚体质。

最后,要健脾养胃,防止热毒入脾,促进消化吸收,改善体内环境,令五脏六腑发挥其最大功能。

以药物调理为主,运用苦寒甘凉以及甘草、茯苓等补血滋阴之品,清热滋阴以祛风热,清热散结,平肝解郁,润肺生津,降血糖适宜,清热降压,健脾胃调经,止血止痛,抑制炎症,抗衰老等功效。

另外,清热滋阴的治疗方案还可以配合其他的治疗手段,如食疗、拔罐、按摩等,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如针灸和拔罐,可以温经通络,祛除毒热,以及恢复机体平衡;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循环不畅所引发的多种症状;食疗可以防止湿热入体,调养肾阴,恢复机体的气血和营养等。

清热滋阴的重点在于:一是要积极清除病因热毒,以抑制病情发展,减轻病症;二是要滋养阴阳,提升机体免疫力,以维持机体的平衡;三是要健养脾胃,防止热毒入脾,促进消化吸收,改善体内环境。

除药物调理外,还可以运用其他方法,如食疗、拔罐、针灸、按摩等,以达到清热滋阴,治疗疾病的最佳疗效。

总之,清热滋阴的治疗方案主要是通过清热降湿、滋养阴液、健脾养胃等,以中和热毒,抑制病症发展,从而缓解病痛,改善机体环境。

此外,要应用药物,并配合食疗、拔罐、针灸、按摩等其他治疗手段,以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中医药是我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药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的应用涉及到中医经典理论、中药材的采集加工、药物配伍、药物制剂、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对中药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在本文中,我将从中药的历史渊源、传统理论、现代研究和实际应用等方面,探索中药的应用价值。

一、历史渊源中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我国古代,早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就有对中药的记载和应用。

这些古籍中详细记载了大量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内容,为后世中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的采集、加工、配伍、应用等方面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体系。

二、传统理论中药的应用是建立在中医经典理论基础上的。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脏腑学说、辨证施治等内容,这些理论为中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撑。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材的性味作用、归经归经、药物配伍原则等得以合理运用,使中药的应用更加科学和精准。

三、现代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应用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现代科研机构对中药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其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

中药材中的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等化合物对于调节免疫系统、抗肿瘤、抗氧化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现代药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进步也为中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使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实际应用中药在内、外、妇、儿、五官等多个临床学科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内科方面,中药对于调理脾胃、滋阴清热、化湿祛痰等有着独特疗效;在外科方面,中药则可以用于疮疡肿毒、创伤出血等病症的治疗;在妇科、儿科方面,中药则可以用于调理月经、调理月经、调理月经、调理月经、调理月经、调理月经、调理月经、调理月经、调理月经、孕产期保健等。

近年来,中药的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例如在肿瘤、精神病、慢性病、老年病等方面也有了一系列积极的实践和研究成果。

大补阴丸的临床应用概况

大补阴丸的临床应用概况

大补阴丸原名 大补丸 ,为元 代著 名 医学家朱 丹溪 所创 , 首见 于其《丹溪心法 ·补损 五十一》,系朱 氏滋 阴降火学说 的 代表方 。药 由熟地黄 (酒蒸 )、龟 板 (酥炙 )、黄柏 (炒 褐色 )、 知母 (酒浸 )组成 ,猪脊髓蒸熟 ,炼蜜为丸 。功能滋 阴降 火 ,用 治劳瘵 ,潮热盗汗 、骨 蒸 、咳嗽 咯血 、吐血 以及 消渴 等症 。近 年来大补 阴丸在临 床上应 用 十分广 泛 ,且 疗效 显著 ,归纳如
生成有赖 于肾精 化生。因此慢性再 障的病机 主要责之 于肾 , 一旦 肾虚则髓 无所 生 ,血无 所化 ,出现贫 血的 表现 。肾虚可 表现为 肾阳虚或 肾阴虚或病久不愈 ,阴损 及阳 ,阳损及 阴,而 致 阴阳俱虚 。戴锡孟 教授 采用辨证施 治,如 阴虚火旺 宜用大 补阴丸之类滋阴降火 ]。王 氏等报道 ,治疗慢性 再生 障碍 性 贫血 35例 ,其中肝 肾阴 虚型 8例 ,用 大 补阴 丸加减 ,结果 痊 愈 17例 ,缓 解 7例 ,明显进 步 6例 ,总有效率 85.7% l引。 1.3 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 狼疮 属于 中医“红蝴蝶疮 ”范 畴 ,多 由先天禀赋不足致使 肾气 亏耗 ,肾阴不足 ,阴虚阳盛乃
下 : 1 内科疾病 1.1 泌尿 系疾病 肾病 综合 征是 多种 因素引起 的 ,表 现为 水肿 、大量蛋 白尿 、低蛋 白血症 、高胆 固醇血症 等共 同特征 的 一 组 临床 综 合征 。肾病 综 合征 属 于 中 医“水肿 ”、“虚劳 ”、 “血瘀”、“隆闭”等范 畴 。此 病涉 及多 个脏 腑 ,病程 缠绵 ,复 发率 高 ,单纯西药或 中药治 疗往 往不 能取得 理想效 果 ,而 采 用 中西 医结 合 的方 法治疗 肾病综 合 征 ,不仅 扩 大 了治疗 途 径 ,且 临床上亦 可取得 较满意的效果 。西 医治疗多 以应用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2月第26卷第1期Feb .2009,Vol.26No.1天津中医药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在随导师门诊的过程中,多见阴虚内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的患者,用滋阴降火法治疗常取得可靠的疗效。

但滋阴降火理论渊源尚未梳理清楚,滋阴的概念尚未明确,认识也不够深化。

故笔者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对滋阴的概念、理论渊源作一梳理,并列举导师的治疗病案说明其临床应用。

1滋阴的理论渊源1.1滋阴的概念滋阴是滋补阴气的简称,是治疗因阴气虚衰而致阳亢、内热、火旺等病证的一种方法。

阴气与阳气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阴气虚衰,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减退,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故出现内热、火旺等病理变化,其典型症状有五心烦热、潮热、低热、盗汗、虚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阴气虚衰与津液不足是两种不同的病机和证候:津液不足只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尿少便干等典型症状的内燥证,无内热的临床表现,治疗当选润燥法。

因此,滋阴与润燥是不同的治疗方法。

阴气虚衰产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有:1)营养过剩,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热量过高,肥能令人内热,内火内热损耗人体的阴气而致阴气虚衰。

2)嗜食辛辣,损伤人体阴气。

3)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导致的精神紧张,五志过极化火,产生内热,损耗人体的阴气而致阴气虚衰。

阴气虚衰又能产生内热、内火,从而形成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证。

1.2滋阴的理论渊源1.2.1阴气虚的概念源于《内经》阴气是指一身之气中具有寒凉、抑制特性的部分,是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的物质和能量[1]。

《素问·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指出阴气有宁静、敛藏作用。

《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指阴气具有凉润作用,阴气衰少则手足热。

《灵枢·口问》曰:“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哀而不泣)。

”“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

”指出阴气有沉降、宁静、抑制、寒凉等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说明决定人体寿命长短的是阴气而不是阳气,因此在养生中保护阴气、滋补阴气极为重要。

人体的阴气不足,无以制约阳气,阳气相对偏亢,则出现五心烦热、低热、潮热、盗汗、虚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一系列内热症状。

《内经》中阴虚有三个概念,但目前临床上所用的阴虚,是指“阴气虚”,与阳气虚相对,属气虚范畴。

《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阴虚者阳必凑之。

”此阴虚是人体之气中的具有凉润等作用以抵御阳热邪气的部分不足。

《素问·逆调论》曰:“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也。

”《素问·疟论》说:“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

”都指出阴虚则热。

这些都为在临床中治疗阴虚,采用滋补阴气的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滋阴学说成于朱丹溪汉代以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医家更重视阳气的作用。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虽有一些清热兼滋阴的方剂如黄连阿胶汤、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等,但全书内容毕竟详于寒而略于温,用药偏于温热。

伤寒一派在此后一直占统治地位,出现了“法不离伤寒,方必遵作者简介:巩会利(1980-),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藏象理论。

滋阴的理论渊源及其临床应用初探巩会利,孙广仁(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济南250014)摘要:讨论了滋阴降火的理论渊源及其临床应用。

滋阴降火理论源自《内经》,由深受道家和理学思想影响的朱丹溪所创立。

滋阴降火法对目前临床常见病证的治疗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滋阴法;理论渊源;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19(2009)01-0045-0345天津中医药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9年2月第26卷第1期Feb.2009,Vol.26No.1仲景”的局面。

直到金元时期以刘完素为代表形成了“寒凉派”,秉持“百病皆因火热”的病因观及用药力主寒凉清热的治疗观,为朱丹溪的滋阴学说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丹溪在代表作《格致余论》中明确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认为“阴气难成易亏”,并创制了大补阴丸等一类方剂,以知母、黄柏之类滋阴降火。

朱丹溪认为,“阳有余阴不足”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整个自然界处于阳有余而阴不足之状态中。

根据“天人相应”观,推论人身也同样存在着阳有余阴不足的状态,并结合人体生理病理来论述其观点。

“阳有余阴不足论”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论述了人身“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指出“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亏”。

所以,“阳有余阴不足”是生理之必然,病理之转归,治疗当滋阴降火以保护人体之阴气,用药多用人参、白术加一些滋补阴气的药。

至此,滋阴降火的治法另列门户,在中医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明代张介宾又为滋阴学说注入了新的活力,认为“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自制左归丸,补阴以配阳,作为治疗真阴不足的主方。

明清温病学说的形成也深受滋阴学说的影响,在治疗用药上体现了滋阴的重要性,多用一些甘寒凉性的药治疗温热病证。

这样使滋阴学说从理论到临床逐步发展完善起来。

1.3滋阴学说的哲学思想渊源滋补阴气的理论深受古代道家和理学思想的影响。

道家以内外、隐显论阴阳,以阴指无形可见的宇宙本原体,以阳指有形可知的宇宙现象界,是以阴为主导的。

在道家思想之源的《归藏易》中,以“坤”卦为首,是崇阴思想的首倡者。

《内经》中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以及五脏在内属阴,六腑在外属阳,“阴道虚而阳道实”,都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宋明时期出现的理学,是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某些儒家思想而成,仍重视内在阴气的重要性。

朱丹溪是理学思想信仰者,他在道家思想和理学思想的影响下,重视阴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倡导“阳有余阴不足论”及“相火论”,提出了阴气难成而易亏,强调保养阴气在养生中的重要性,并认为相火妄动则伤阴气和精血,阴气受伤后又致相火妄动。

治疗上强调补养阴气以制妄动之相火,即滋阴降火之法。

2临床应用举例滋阴法在临床中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阴虚内热和阴虚火旺证,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心律失常、失眠、口腔溃疡等疾病,只要辨证为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者,笔者均采用滋阴清热法或滋阴降火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案1患者,62岁,女,失眠1月余。

近来伴有恶梦,醒来胡思乱想,自觉心烦胸闷,头晕,手脚心发热,查口唇四肢末端青紫,舌有瘀点、苔黄,脉细软弱。

中医诊断为失眠,心肾不交证。

西医诊断为真红细胞增生,药物控制红细胞基本正常。

治法补肾阴泻心火。

方药用黄连阿胶汤合丹栀逍遥散,药用为黄连10g,黄芩10g,龙胆草10g,炒山栀子10g,阿胶6g(烊),炒白术15g,车前子10g(包),党参15g,柴胡15g,香附15g,炒白术15g,白芍15g,牡丹皮15g,生甘草10g水煎服,1剂/d。

6剂后症状好转,心情较以前舒畅,继续服用前方。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养老论》中指出:“而况人身之阴难成易亏,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越。

”故患者出现心火盛肾阴不足的心肾不交证。

“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能抑制和调控脏腑的各种机能,凉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进而控制机体的新陈代谢调控机体的气化过程,减缓精血津液的生化及运行输布,产热相对减少。

”[2]故泻心肝之火而滋养肝肾之阴,务使阴气得保,祛病延年。

案2患者,34岁,女,因工作不顺常常失眠,烦躁,五心烦热,夜不欲寐,心电图(ECG)示早搏二联律,晚11点左右心悸憋闷严重,不能平卧,饮食可,舌尖红而胖而有齿痕,苔薄白,右脉伏细弱,左脉沉细。

诊断为心悸,心肝阴虚郁热证。

治法滋心肝阴气兼泻郁热,方药用丹栀逍遥散加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牡丹皮15g,炒山栀子15g,柴胡15g,赤芍15g,当归15g,香附15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姜半夏15g,炙甘草10g,桂枝6g,郁金10g,远志10g,丹参15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水煎服,1剂/d,6剂后心悸减轻,心情较前舒畅,纳眠好,两便正常,舌体薄而色淡苔薄,右脉弱细,左脉弱。

上方加石斛6g(另包),五味子15g,麦门冬10g,继服6剂,症状消失。

患者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紧张,饮食失节起居失常,郁热内生,暗耗心阴肝阴,而出现心烦、失462009年2月第26卷第1期Feb.2009,Vol.26No.1天津中医药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眠、多梦、心悸等症状。

郁热扰心,心神不守则心烦、失眠、多梦,阴不制阳则虚热内生,故五心烦热,潮热,舌尖红少津。

心阴与心阳作用协调,心脏搏动才能节律整齐,心血才能运行通畅,“心神清明固然需要心阳的鼓动和兴奋作用,但也需有心阴的宁静和抑制作用。

”[3]故滋阴清郁热,少佐辛温通阳之品,意使阴阳协调,以平心慌安心神。

案3患者,24岁,女,头痛,烦躁,盗汗,口干,月经前后口腔易溃疡,平素口中异味,经前常腹胀腰痛,大便干,舌形瘦,苔淡黄,右脉弦滑,左脉弦细弱。

诊断为头痛肝阴虚证,治法滋养心肝之阴,清泻心肝之火,方用黄连阿胶汤加龙胆泻肝汤加减:大黄6g (后下),黄连10g,黄芩15g,阿胶6g(冲服),炒山栀子15g,牡丹皮15g,柴胡15g,香附10g,生地15g,赤芍15g,当归15g,车前子10g(包),生甘草10g,水煎服,1剂/d。

3剂后复诊,症状减轻,口腔异味减轻,大便易解,原方复服6剂,诸症消失。

患者系年轻女性,情志变化比较复杂,而情志过极均可化火生热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发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加,心理情绪变得越来越复杂,故心情的舒畅、情志的和谐就显得尤为重要。

“女子以肝为先天”,因此情志过极化热易引起肝阴不足,失其柔和凉润之能,可致肝阳升动太过,表现为头晕、面部烘热、烦躁、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弦数等症,故适用滋养心肝之阴气,清泻心肝之火旺。

案4患者,43岁,男,腰痛,持续低热1月余,体温在37~38℃之间,五心烦热,体质量减轻,纳差,睡眠不佳,大便干小便浑浊,舌苔厚腻,脉弱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