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文献综述】
论《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论《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
”这句刻在路遥墓前的一块方石上的悼词,极为恰当地表述了路遥短暂而辉煌的文学人生。
路遥去世十几年了,这十几年中中国社会变化多么大,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人们越来越讲究实际,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宣传和炒作,愿意为一个逝去的描写过去生活的,似乎已经过去的这样的作家去花费精力了。
但是十多年了,有许多人,特别是很多年轻人他们仍然在默默地读路遥的书。
有一家青年报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青年人,仍然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
而且呢,这一切都是悄悄发生的。
既没有组织,也没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总是起自于默默的阅读。
奇怪的就是,为什么路遥作品中那些穿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衣服,说着那个时代特有语言的人物,却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
要知道社会变化如此之快,一代和另一代之间用不了十年。
而且呢,现在青年人非常倾向于在自己同龄人中去寻找那种偶像和兴奋点。
一个外国学者他提到过,他说实际上应当把作家作品的杰出性和持久性划等号。
路遥就是这样的作家,和《平凡的世界》永垂不朽!就像诗人臧克家所写的,“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
”路遥将永远活在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里。
“路遥永远地中止了他对‘人生’深沉而睿智的思考,中止了他对‘平凡的世界’炽烈深挚的激情。
他的过早离去,使我们不忍心指责他的不足。
我们知道,他走的是躯体,永存的是精神,他真正走进了广大读者的心中,他值得我们敬仰,也值得我们深深理解他。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路遥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发展到现在,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对于路遥各方面的研究都已相当的成熟,但是我认为,他们更多的研究是从作家的角度、文学的角度去看的,而相对来说从作品的内容、深度的方向进行研究就要少一些,其实这是很有必要的。
《人生》中主人公的悲剧性

小说《人生》中男女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性何洪亮2009年12月摘要:路遥的小说在中国农村大变革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在城市和农村的地域环境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
中篇小说《人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人生》直接触及了城乡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差别,以及分配不公、贫富不均和特权思想、等级观念。
”主人公高加林在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历经了农村——城市——农村的几番波折与磨难,而他的爱情也面临着挣扎与彷徨,从而使他的形象深深的触动每一位读者,从中感叹人生的种种无奈。
在高加林的人生悲剧的历程中学会认真面对人生中每一次抉择,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关键词:路遥《人生》高加林刘巧珍悲剧性高加林是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是城乡交叉地带上努力奋斗的青年代表。
在高加林的生命中,他的转折点很多。
高中毕业后,他做了一名人民教师,却因高明楼的儿子三星要当教师,在权势的影响下他只能回到村里参加生产劳动,黄土高坡上艰辛的劳动与人们制造的精神伤害不断地打击着他。
然而,当他参军几十年的叔父转业当上地区的劳动局长后,他的生活便有了重大的转变,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成为县委的通讯干事,并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干出了一番业绩。
事业发展了,爱情也随之转变,对象由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妇女刘巧珍换成了知识渊博,并有着许多共同语言的黄亚萍。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走后门,他被张克南的母亲检举告发而再次返回农村。
不同人物的个人目的,无止境的欲望和为达到目的的不择手段的行为,形成了高加林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他必然的悲剧结局。
美丽善良的刘巧珍认真对待生活,执著面对爱情。
但是当时社会环境对她的影响和束缚以及巧珍自身的内在因素亦决定了她所面对的爱情的以悲剧落幕。
一、作者路遥自身的思想和经历“在作家自身的坎坷经历中,童年心理创伤……先农后城的‘城乡交叉’经历导致了爱情与婚姻等诸多矛盾。
”“一方面有许多人物都有着和他一样的品性,另一方面许多人物的品性是他所希望的,所期待的,是对他的生活理想和感情缺失的一种补偿。
《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分析

《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分析路遥在长篇小说《人生》中,成功塑造了一个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的形象。
高加林作为一个有知识的乡村青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沉浮起落,集中体现在了事业和爱情两个方面。
他的形象普遍存在,内涵却十分丰富,性格的矛盾和统一使人物更加鲜活、立体。
笔者试对高加林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并谈谈笔者对高加林的看法。
一、高加林的生活背景《人生》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农村政策的变化,个体经济有了大发展,赶集上会,买卖生意,已经重新成了庄稼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小说中巧珍的父亲刘立本就是在这几年做生意,进而成为高家村首富的。
高加林生长在高家村,学习在省城,是农村户口。
和城市户口的同学不一样,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的他是不能留在城市的。
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给高加林所带来的影响,不仅是距离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生活的变化使他们很快就隔开很远了,尽管他们相距只有十来里路,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是在两个世界了。
”(第三章)原本同窗多年的同学,城里的找到了工作,而他却被同村大队书记高民楼的儿子挤掉了民办教师工作。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如果社会各方面的肌体是健康的,无疑会正确地引导这样的青年认识整个国家利益和个人前途的关系。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我国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对于类似社会问题的解决。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有马占胜和高明楼这样的人。
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毫不顾忌地给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当头一棒,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悲观;有时,还是出于个人目的,他们又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到生活的顺风船上。
转眼时来运转,使得这些人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自己顺利得有点茫然。
”二、高加林的心理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中,高加林的心理难免产生变化。
去省城卖蒸馍却被同学看到时,由于内心的虚荣,他撒谎自己是去城南走亲戚。
高加林是好胜的。
面对走后门的高明楼一家时,他不甘于被“潜规则”压倒,他想要比高明楼他们活的更好:“一种强烈的心理上的报复情绪使他忍不住咬牙切齿。
路遥的《人生》一书,你如何看待高加林的悲惨结局?

路遥的《人生》一书,你如何看待高加林的悲惨结局?二度重读,我再次翻开路遥的《人生》一书。
这次的感觉更多是深,沉和感慨!几年前,我还在读书,还处在恋爱的时候,不懂爱情,只是跟着感觉走,跟内心感觉舒服踏实就好,没有想到更多关于钱方面的问题,所以缺钱总是事实!马云说'为什么我舅舅不是局长',这么意味深长的话说出来,可以想象当时有关系走后门是多么令人羡慕嫉妒恨的事情!高加林就是如此!在乡里,轰轰烈烈跟巧珍相爱着,虽然工作'被迫'替换了下来,但是回到农村做个庄稼人,依然过得滋滋有味。
爱他巧珍,就是他最大的欣慰!走了后门以后,凭着个人出色的工作能力,加上领导的放权和信任,高加林顺风顺水如愿做了城市人。
好事连连,城市人再次打动了他同学黄亚萍,新的恋爱新的桃花运在一次到来!原原本本全部是好事,当时正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在一次走上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他需要放弃庄稼人巧珍还是选择放弃城市人黄亚萍,结局,就是这样的选择导致了最后的惨案发生!人生确实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如果可以,我会踏踏实实跟巧珍认真作对庄稼人,平平淡淡安安稳稳过好这辈子,城市套路深,我们农村人玩不起;如果还能选择,我希望做个城市人,但是我还是不放弃巧珍,即使黄亚萍的梦想怎样,因为那是她的世界,她的理想,而我不可能跟她一起'浪'下去;最后结尾,我流泪了,因为…德顺爷爷说'噢,我倒忘了给你说了!我刚才去明楼家,正碰见巧珍央求明楼,让他去公社做做工作,让你再教书哩!巧珍说得鼻子一把泪一把!明楼当下也应承了。
不知为什么,他儿媳妇巧英也帮巧珍说话哩。
你不要担心,书教成教不成没什么,好好重新开始活你的人吧……啊,巧珍,多好的娃娃!那心就像金子一样……金子一样啊……'德顺老汉泪水夺眶而出,顿时哽咽得说不下去了。
试论_人生_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_李宏涛

青春岁月作为路遥的同乡和忠实粉丝,初读《人生》就深深触动了创作的一个典型悲剧,高加林在思想上从没想过要爱一个农村姑我。
高加林生活在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坡高家村,那个村落的人、娘。
当他受命运青睐时,城市生活给了他大显身手的机会,让他物、景、事,无不引起人们对贫瘠落后的陕北黄土高原的深思和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
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现代女遐想,同情和怜悯,当然也不乏一种敬仰,因为祖祖辈辈在那山性,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大沟深、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情况下,依然生生不息。
因此,人景,又有许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形成了共同的语言,虽然人都期盼着能早一点跳出这个地方,对于从高中毕业的“知识分她是有对象的人。
高加林的内心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
当子”高加林来说,更是希望逃出这大山,奔向能够实现自己远大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理想的城市,哪怕是小小的山区小县城。
然而,天生具有农村户下子表现了出来。
他本能的从自身利益即自己的前途出发,在经口这条“根”的高加林,被死死地拴着,最终还是把他给拽了回过反复权衡考虑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去。
由此也导演了一场他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展现了高加林式必然会无情地伤害刘巧珍,但他现在是顾不来了。
当他委婉地对的农村青年爱、恨交加的命运之歌。
这里,将对高加林与刘巧珍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而且并没有责怪爱情悲剧的特征、原因、意义入手,试作分析。
高加林,这不是一般人能具有的,这大概就是真正的爱,即爱他就为了他的一切,哪怕自己受到伤害!正当高加林前途光明,获一、高加林与刘巧珍爱情悲剧的特征得新的爱情,准备告别黄土地,踏上新的人生,圆一个鲤鱼跃龙1、深刻的现实性门的梦时,一切转眼间都化成了泡影。
不仅丢掉了城里的工作,从路遥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我们即可发现历史和现实对他创城里的爱情,而且失去了乡村的爱,重新回到黄土地。
浅析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背离与回归——从小说与电影对比中浅析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一、引言20世纪的中国文学,乡土民间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对象。
作家对它呈现通常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对乡土的反抗和背离,一种是对乡土的守望和回归。
①在陕西的作家群中能深刻的领略到这样一种城乡文化的交叉性时代特征的,路遥算得上有代表性的一位。
在80年代初期路遥将自己的传统情节与大转型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创作了带着自己独特情愫而又影响深刻的小说作品《人生》。
小说《人生》以改革时期的陕北黄土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故事背景,主要给我们讲了一个志向高远又心高气傲的农村年轻小伙子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当了三年教员被迫回到农村但却又一心向往城市,在偶然的一次机遇后离开黄土地,开始个人在城市生活中奋斗的历程最终又回归到土地上来,以及在高加林的人生中面对爱情的选择而导致的爱情悲剧的故事,引发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思考。
小说于1982年在《收获》杂志第3期上发表后,很快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巨大反响,可以说影响是遍及全国。
一时期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戏剧、广播等纷纷出现。
在1984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路遥亲自编剧的电影《人生》也在全国上映了。
将小说搬上影视荧屏的编剧中,路遥并非是第一个,但在80年代能将文学文本与影视的编剧能结合得如此精妙绝伦的,路遥应该是不多数中的一位。
文学文本与影视创作间就存在着文学思维与影视视听思维间的密切联系。
文学思维和影视思维虽然都属于形象思维,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影视是声音和画面的艺术。
②而改编就是用影视创造的思维方式对原作进行一次再创造,既不能照搬,要有所改变、有所创新,但又必须尽量忠于原著,最起码要使原著的精神和精髓保持不变。
为了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并①肖向东,刘钊,范尊娟:《中国文学历程(当代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
②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协调统一起来,作为编剧而言一定要深刻准确的理解原著,领会原著的精髓、创作意图和艺术神韵,这样才能有力的把握它,驾驭它。
论高加林人生难以逾越的鸿沟

论高加林人生难以逾越的鸿沟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的悲剧——论高加林人生难以逾越的鸿沟摘要:路遥的《人生》通过高加林的人生沉浮,集中表达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的悲剧。
在事业理想和爱情理想面前,高加林的选择一直都使他处于一个为难的位置。
高加林悲剧的人生,展现出了新生代农民的先进思想和自我拯救意识,表达出了丰富的人生内涵。
关键词:城乡交叉地带;事业;爱情;人性;鸿沟《人生》中集中表现了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的悲剧,在这一悲剧中集中反映了人与自己命运抗争的全过程。
在这场抗争中,高加林始终以一个个人奋斗者的形象贯穿于小说,虽有独特的个人魅力,但他始终是一个个人奋斗的失败者。
在生活与命运的抗争中表达出了事业、爱情、人性对他构筑的一道道“鸿沟”,高加林试图以自身的能力与理想构架于这些“鸿沟”之外,因而也就造就了他理想与现实强烈冲突下的悲惨结局。
一、事业与理想构筑的“鸿沟”高加林一出场便被置于一个为难的位置。
生长在农村,对黄土地有着深厚感情却无意于像农民一样将生命倾注于大地。
父辈们“双肩承一喙,俯仰天地间”的生活道路在他看来是没有追求的。
他热爱生活,向往着学有所用,期盼着能到更广阔的地方去施展抱负。
虽然生长在农村,却没有农村孩子的狭窄视野,他上完高中,并在读书期间坚持看报,关心国际开展动态,眼界比一般人开阔,加上农村闭塞的生活增强了他爱梦想的天性和从黄土地上带来的坚韧顽强的性格,在他身上有着用不完的活力,然而生活却一次次打击了他。
高考的落榜,给这个踌躇满志的青年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他不得不回到农村。
但是,命运之神并没有抛弃他,他回来做上了民办教师,这是当时农村唯一可以通过转正有时机吃上国家商品粮的工作。
三年中,他兢兢业业,严于律己,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并且也有了时间和精力开展他文科方面的特长。
对于这一切,生活是在慢慢地走向正轨,他对未来的憧憬依然可以从另外一条道路上实现。
现实往往是不尽人意的,尤其是对于有着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命运的打击无疑是对身心的巨大摧残。
路遥小 说《人生》中高加林形象分析

人生奋斗路上的悲剧故事——路遥小说《人生》中高加林形象分析【摘要】路遥以其澎湃的激情专注于表现城乡交叉地带的人情事物,他的作品《人生》中的高加林,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的空气,保留着古老、落户习俗的城镇郊区。
本文在了解《人生》一书创作的背景与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在简要掌握了对路遥小说《人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情况下,通过对《人生》中高加林——一个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黄土地,奋斗在黄土地,但却才华横溢,眼界开阔,向往农村以外的世界,一心想摆脱土地束缚的农村知识青年形象的分析,着重从主人公崎岖坎坷命运中体现的人生性格与悲剧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展现路遥作品特有的苍凉、悲壮的悲剧情结。
【关键词】路遥高加林悲剧社会人生性格悲剧性带着特有的黄土气息,从陕北高原向我们走来,这就是路遥。
路遥在其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却足以震撼人心的作品,他时刻关注着黄土地,关注着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善良的人们,路遥以其澎湃的激情与他们一起悲欢,一起思考,一起前进。
他所写的人多是像黄土地一样质朴善良而又多情自尊的人,他所讲的事多是像黄土地一样平凡而又普通的事,他所抒发的情也多是像黄土地一样炽热奔放而又辽远的情。
路遥正是以像信天游一样缠绵悠长而质朴的感情,在《平凡的世界》里,写出了《人生》,创造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正如作者在他的自传里所说的“我的作品的题材范围,大都是我称之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
”而他在这“交叉地带”中开掘积淀下来的文化记忆,让不同的人在这块相同的土地上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一、背景与主要内容: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管是朝代的更迭,还是天灾人祸,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都处在灾难旋涡的中心,最容易受到伤害。
路遥与共和国同龄,经历了新中国农村生活的风风雨雨,他在新、旧力量对比差异最大、矛盾最集中的“城乡交叉地带”把握中国农民面对社会转型时精神的痛苦与心理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