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

合集下载

简析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简析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简析高加林的人生悲剧简析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内容摘要<人生>发表于1982年,它是路遥笔下的一部洋溢着浓郁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是以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故事的社会背景,以高加林一波三折的人生遭遇为线索结构全文的.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体现了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人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历年来研究它的人有很多,角度也各不相同.此次,我想通过对高加林多波折的事业和坎坷的爱情来简析高加林的人生悲剧以及以及导致他悲剧人生的根源.以便人们能更全面的了解高加林.关键词:高加林事业爱情悲剧一,高加林的人生悲剧主要体现在他艰难的事业和矛盾的爱情上.1,艰难的事业之路<人生>中的高加林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身上既有劳动人民所具有的勤劳.能吃苦的传统美德,又有青年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信.敢于拼搏追求理想的品格;同时,他身上又体现了自卑.好强冲动.虚伪.懦弱的一面.他给人的感觉也是既可怜又可恨.但是,如果人们只看他的事业之路,真的是让人同情不已.高加林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了.后来,他当了民办教师也安安稳稳过了三年.本来,他想在这几年好好努力提升自己,然后通过考试,转为国家正式教师.这个民办的教师职位对他来说还是很有希望的.但是,毫无能力和经验的三星回来顶替了他,他的一切希望都化为了泡影.瞬间,他成了农民,一个他从来都没有精神准备的角色.如果三星真的是能力超强,也许高加林只会自叹技不如人.但是,三星何许人也?他是一个初中都是靠父亲用东西巴结干部才能上的人,高中也是他父亲利用权势让队里推荐的.这样一个没有能力没有才华的人顶替了一个有能力有才华的人,作为读者都难以接受,更何况是心气极高.自尊心极强的高加林?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甚至有一段时间都自暴自弃.他不出山劳动,整夜整夜的失眠.后来,出山劳动了,穿得破烂得像个”叫花子”,不说话,没命的劳动,手破了,他的镢把被鲜血染得通红.他只有通过毁灭性的劳动来折磨肉体,这样才能转移精神上的苦闷与无奈.这种痛苦常人是无法理解的.这是他人生事业上的第一次失败.正在这个时期,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女孩刘巧珍来到了加林身边.她用她那炽热的爱感动了高加林.她的爱情像雨露一样滋润了高加林的心田,唤醒了高加林对生活的希望.高加林在爱情的催使下开始正常的劳动.他学会了犁地和难度很大的锄地分苗.他学着说粗话,和妇女们开玩笑.他锻炼着把当老师时养成的说话习惯变成地道的农民语言.他还想搞点副业.他甚至想:”在这亲爱的黄土地上,生活依然能结出甜美的果实”.一切又一切都在表明高加林正在努力地适应生活,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生活.也许人们正在为高加林高兴,但是古老而又传统的封建思想又向加林宣战了.他和巧珍的自由恋爱变成了”不正经”.刘立本的威胁,父母的责备,同村人的嘲笑.流言蜚语漫天盖地扑来.他苦恼的呼唤”现代文明的风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吹到这落后闭塞的地方?”农村的落后又激起埋藏在他心底多年来对城市的渴望.他又一次陷入了苦闷中.也许上天真的不愿再看见这个年轻人如此的痛苦不堪.高价林的叔叔突然回乡了,并且还带来了天大的喜讯.他是当地的劳动局长.那些曾经罢了他的民办教师职位的马屁精又一次出现在他面前.他们主动帮他解决了工作.高加林便在什么事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成了通讯干事.高加林是个优秀的人才,他在这个领域真是大放光彩,他简直成了全县最耀眼的明星.这个时候是他事业最成功的时候.但是,好景似乎一直以来都不会常在.他的”走后门”事件被举报了.瞬间,他的远大前途又成了一场空梦.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人爬的越高,摔得也就越惨重.这是成正比例的.高加林的这一次伤痛是第一次回归土地时无法比的.他不仅失去了事业,更像孩子口中唱起的信天游”哥哥你不成才,卖了良心才回来”.他失去了本性.最终,他扑到在德顺爷爷脚下,沉痛的喊了一声:”我的亲人哪…’’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心酸与悔恨.2,矛盾的爱情高加林在人生最失意寂寞的时候得到了巧珍的爱情.刘巧珍爱他早已超过了自己.为了他,巧珍可以敢骂姐姐的公公’’高明楼心眼子真坏’’;为了他,巧珍可以不顾父母的打骂;为了他,巧珍可以向传统的乡风挑战,主演了一场’’卫生革命’’......这样痴情的姑娘让加林为之感动,与巧珍在一起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时时暗藏着一种遗憾.巧珍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他满腹经纶,文采极高.他觉得他们之间很少有共同生活的情趣和共同语言.加林很痛苦,他是爱巧珍的,但是却不知道怎么相处,他们彼此都没有办法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当加林成了通讯干事,这种缺憾就更加明显了.巧珍来看他,见面说的就是水井修好了和老母猪生了多少个猪仔.这让加林无法忍受.两个人之间如果没有共同语言怎么能很好的相处,更何况是恋人之间.他们之间注定是悲剧.在他人生最得意的时候,黄亚萍主动追求了他.高加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黄亚萍是他理想中的对象,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话题,他们各方面都很般配,而且高中时关系就很好.经过痛苦的挣扎,他选择了黄亚萍.黄亚萍是干部子弟可以帮助他在事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但他内心更爱巧珍一点,他做出决定也是痛心的.虽然他与黄亚萍恋爱了,但新的爱情并不是美满的.深入接触后,他才发现黄亚萍太任性了.大部分都是黄亚萍的意志支配着他,他要服从他,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加林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有时候他突然想起巧珍,心痛的如同刀绞.黄亚萍不知道他不高兴的原因还瞎折腾,这又加深了加林的痛苦,他们有时候简直就是一种苦恋.最终,他和亚萍的疯狂恋爱行为激起了克南妈妈的愤怒.她举报了加林走’’走后门’’事件.他成了农民,他的第二次爱情也不得不以分手结束.他再一次被退回土地.与此前不同的是善良温柔的巧珍再也不会悄悄出现在他身边安慰他了.二,人生悲剧原因分析纵观高加林的人生,无论是他的事业还是他的爱情,作者塑造的都是一个悲剧.悲剧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这里面有他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当时特定社会时期所导致的客观原因.(一),主观原因1,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高加林的悲剧与他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高加林是倔强的.自信的.好强的.富有理想的青年..他是农民的儿子,他是在黄土地上长大的.但他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从心底不愿’’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老父亲供他上学,’’已经把他身上的泥土味冲洗得差不多了’’,他向往城市生活,他有远大的理想,这就埋下了他人生悲剧的根源.他被三星顶替回家成了农民,所有的希望破灭了.一方面他痛苦不堪,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高明楼的不光彩行为又激起了他的好胜心理.他绝对不会认输,他甚至想’’假如没有高明楼,命运如果让他当农民,他也许会死心塌地在土地上生活一辈子!可是,现在只要高家村有高明楼,他就非要比他更有出息不可.’’要想战胜高明楼,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高家村.正是这种报复心理又一次加剧了他对城市的渴望.也正是在这种性格的驱使下,他接受了马占胜的安排,通过”走后门’’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了通讯干事,他的才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同时他的努力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他的自尊心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但是,好胜的心理是不甘于平庸的,更不会满足现状.他觉得他应该到更大的地方发展.为了更远大的前程,他选择了黄亚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克南妈妈的举报.他的事业又成了一场梦.2,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纵观高加林在人生上的沉沉浮浮,我们不难发现高加林没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生活原则.在爱情上,刚开始巧珍向他表明心意的时候,他很矛盾.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个性,他根本没有放弃自己的的梦想,只要有时机,他就会翻身.现在的处境根本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他觉得如果他和巧珍在一起,’’他无疑就要栓在土地上了’’,但是那个时候是他内心最孤独最需要人安慰的时候.他没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没有选择正确的生活原则.他明知道没有结果,他还是决定了和巧珍在一起.这不仅造成了他爱情上的悲剧,更伤害了别人.在事业上,他痛恨别人’’走后门’’.当高明楼动用权势让三星顶替了他时,他愤恨不已,甚至要去告发高明楼,他从心底瞧不起高明楼.但是,当马占胜同样通过’’走后门’’给他安排了工作,他却欣然接受了.这些都是他没有坚定信念的结果.他没有选择正确的途径,怎么能走上成功的康庄大道,失败是必然的.当远大的前景和甜美的爱情同时摆在他的面前,他的选择无疑暴露了他的弱点,不仅是不坚定的信念,还有价值观.人生观上的盲目性和摇摆不定..他从心底更爱巧珍一点,但是为了前程,,还是选择了黄亚萍..’’为了远大的前程,必须要作出一点牺牲’’.他用这样残酷的理由解脱了自己.他牺牲了别人来成全自己,这是私欲战胜良知的表现.从他的选择中充分暴露了他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高加林的失败是因为他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不理解通往成功的正确道路,从满足个人的欲望出发去寻求人生的理想,生活又怎么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所以,高加林的人生悲剧绝不是偶然的,即使克南妈妈没有举报他,他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会失败的.从这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生活本来就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是否有一颗平常心对待它.走向成功有很多选择,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价值观,选择正确的途径.(二)客观原因1,社会环境因素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虽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加林的不幸是因为他生长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里.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才刚刚掀起浪潮,很多制度还没有建立和健全.社会的不正之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所以,在那个年代,只是凭借着自己是大队书记的儿子的身份,毫无能力可言的三星竟然可以顶替满腹才华的高加林.没有能力的人可以上岗就业,有能力的人却要回家种地.这不仅是高加林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更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当高加林的父母知道儿子受了那么大的委屈时,他们没有支持高加林反抗到底,竟然还使出了’’绝招’’,以后要更加的巴结高明楼.我想只有那个特殊时代的人才会想出这样的解决办法.每个时代都造就了不同的人,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面对权势一味地妥协退让,并不是高加林一家这样.整个高家村都是如此.我清楚的记得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家对高明楼做的不讲理的事已经习以为常了’’.这足以说明出现这种’’走后门’’的不正之风不是偶然的.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高加林凭着一己之力又怎么能改变悲剧人生的发生?乡里人对像高明楼一样’’乡霸’’所作所为的默认,权势的一手遮天,以及高加林的人生悲剧都是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铸就的.2,城乡差别城乡差别也是导致高加林悲剧的重要原因.<人生>主要是通过高加林与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情纠葛来展示高加林的悲剧命运的.在他们的爱情悲剧中,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就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农村姑娘刘巧珍是农民.体力劳动的代表,城市姑娘黄亚萍是知识分子.脑力劳动的代言人.同时,这两个人也象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加林是一个中间者,始终游离于这两者之间,似乎又从来都没有真正融入这两者之间.高加林第一次回归土地的时候,他接受了巧珍的爱情.虽然刚开始矛盾过,但最终还是感情战胜了理智.他觉得他与巧珍在一起很甜蜜,甚至有一度他觉得自己很骄傲.巧珍可是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又是著名’’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却爱上了他这个穷得’’满窑没一件值钱东西的穷户’’.随着身份的改变,他对巧珍的感情也变质了.他进城当了通讯干事,是城里人.他就看不起巧珍了.他觉得他与巧珍在一起没有共同语言,更没有前途可言.,也正是因为他身份的改变,黄亚萍才主动追求他的.其实上高中的时候,黄亚萍就喜欢高加林.但是,毕业后,高加林回了农村才断了她的念头.如今,加林再次回城,她就迫不及待的来找他表白.因为’’加林已经参加了工作,那个对她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了’’.最后,她与高加林分手也是因为高加林身份的改变.高加林被退回了土地,他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城市与农村是他们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城乡差别是当时我国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决定的.尽管才华出众的高加林也不得不受到这一客观现实的制约.。

浅析《人生》的爱情悲剧兼评高加林、刘巧珍的形象

浅析《人生》的爱情悲剧兼评高加林、刘巧珍的形象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经历了种种考验,两人的感情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不断 加深。然而,最终他们的爱情却因为高加林的背叛而结束。在爱情遭到背叛的 情况下,两人的感情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尽管他们曾经深爱着对方,但现实 的压力和观念的差异最终让他们无法走到一起。
重读《人生》,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故事的唏嘘与无奈。 他们的爱情故事启示我们,不同阶层之间的爱情面临着现实的种种挑战。在这 些挑战面前,有时我们会感到无助和困惑,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然而,正是 这些挑战和差异,让爱情显得更加珍贵和美好。
基本内容
在路遥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他是一个极具 复杂性的角色,既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也展示了自尊自强的品质。他的人生 旅程正是自强自立的最好写照。
高加林是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但他从不 因此感到自卑。相反,他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赢 得别人的尊重。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才能真正让自己得 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基本内容
路遥的《人生》是一部描绘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悲剧命运的小 说。高加林的性格深受矛盾心态的影响,呈现出双重人格的特点。本次演示将 从矛盾心态对双重人格的影响、双重人格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等角度,深入分析 高加林性格的悲剧内涵。
矛盾心态对双重人格的影响
高加林身在农村,对于土地和家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同时向往着城市生活 的繁华与优渥。这种对立的情感构成了他内心的矛盾冲突,反映在他性格上的 双重人格。一方面,他热爱乡土,关心家人,尽职尽责;另一方面,他追求城 市生活的满足感,嫌弃农村生活的贫瘠。这种双重人格使他的人格分裂,进而 导致行为上的矛盾和误解。
刘巧珍是一个善良、美丽、温柔的农村女孩,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对生活充 满了热情。她对高加林的爱情是纯真而炽热的,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在 与高加林的接触中,刘巧珍意识到自己与他的差距,但她并不在意这些,而是 努力向高加林展示自己的美和善良。她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与高加林的感情, 最终打动了他的心。

浅析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浅析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城市不仅代表着物质的丰盈,更是精神生活的栖息地,而乡村的传统则成了他想要摆脱的负担。

高加林的最终归宿是对土地的认同和命运的接受,但这种归宿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高加林一心向往城市生活,将乡村视为束缚,而与巧珍的关系让他感到自己正在停滞不前。

和巧珍在一起,意味着他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

“他和她在一起,不像他和巧珍,一切都由着他;她大部分是按她的意志支配他,要他服从她。

”作为一个农村知识青年,他试图通过教育和努力摆脱乡村生活的束缚,追求城市理想。

然而,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下,他的理想追求注定步履维艰。

户籍制度不仅将他限定在农村的框架内,更限制了他融入城市的可能性。

他短暂获得的民办教师职位,看似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但很快就被村支书高明楼之子顶替。

黄亚萍所代表的现代化与城市文明,是高加林努力追求但始终无法掌控的目标。

他在这段感情中寄托了对未来的期望,但社会现实却一次次将他的希望击碎。

在高加林的心目中,城市文化象征着进步、自由和自我实现。

他渴望通过融入城市,实现人生的理想,并获得与现代文明的精神共鸣。

乡村的价值体系要求个体遵循集体规范和传统美德,而高加林追求的是个体的解放和自我实现。

这种对乡村文化的排斥与眷恋交织,让他无法找到精神上的平衡。

这种体制性障碍不仅剥夺了高加林向上流动的机会,还在精神上让他始终处于被“排斥”的状态。

他内心渴望逃离乡村、追求城市生活,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当他暂时获得城市的工作机会时,他试图全力抓住这段短暂的成功,但却因此忽略了情感的经营与维系。

他与黄亚萍的关系象征着他对现代文明和城市理想的追逐,但在乡村伦理中,这种行为意味着背叛亲情和道德。

[精品]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_ABC教育

[精品]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_ABC教育

[精品]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_ABC教育《人生》是一部以社会现实为背景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在社会转型期间,小人物的人生经历。

本文要论述的是小说中的主角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故事情节概述高加林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工,他拼命工作只为给家里赚钱。

这时他遇到了刘巧珍,两人相爱并最终结为秦晋之好。

高加林曾许下娶刘巧珍为妻的誓言,但由于生活所迫,他离开了保定去北京打工,期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了富翁,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恋情人刘巧珍。

然而,当高加林回到保定寻找刘巧珍时,却发现刘巧珍已经嫁给了别人。

初恋至此从他的生命中消失。

高加林感到十分孤独,随后和一名女子建立了家庭,但这段婚姻不幸的结束了。

他又去寻找刘巧珍,却发现她已经离世了。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受到了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双重影响。

从社会方面看,高加林的贫穷和没有文化的背景,是他和刘巧珍无法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女之间的配对必须考虑到家庭条件、地位和学历等方面,现实上社会阶层差距往往会限制人们的感情。

另一方面,个人因素对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也是有影响的。

高加林十分的孤独,缺少温暖的家庭和陪伴,这使他对刘巧珍的感情更加热烈,想要给她最好的一切。

但是,由于各自的处境,两人最终还是无法在一起,这使他们的爱情成为了悲剧。

结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是社会困境和人生际遇交织的缩影。

这样的故事在一个承载巨大的社会转型压力下,为大众所熟知,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的深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相遇的机会,并认真思考自己的变化和面对现实的方式,追求一个更加美好、富有和谐的人生。

何去何从的艰难抉择——《人生》高加林悲剧命运评析

何去何从的艰难抉择——《人生》高加林悲剧命运评析
摘 要 : 生 岔 路 口徘 徊 的 高加 林 . “ 乡交 叉 地 带 ” 去 何 从 的艰 难 抉 择 中迷 失 了 自 己、 失 了爱 情 、 失 了人 生 。 人 在 城 何 迷 迷
高加 林 的 悲剧 命 运 给 当代 青年 以 深 刻启 示 : 生 岔路 口何 去何 从 , 慎 重 选择 。 人 要

理 想 、 于进 取 , 勇 向往 现代 文 明生 活 。高 加林 是 农 民 的儿 子 , 生 在 黄 土 地 、 在 黄 土 地 , 吸 吮 着 他 长 是
黄 土 的乳 汁 长 大成 人 的 .在 他 身 上 流 淌着 黄 土 的 血 脉 。长期 受传 统 乡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化 的熏染 , 他身 上能 找 在
生活 难题 面前 引 出对 现 实关 系的 深刻 描 写 。”1 [ 1 笔 者 认 为 。 说通 过对 “ 加林 ” 一个 处于 人生 岔道 小 高 这
路 遥 的 中篇 小 说 《 生 》 表 于 18 人 发 9 2年 , 以改 革 开 放初 期 陕北 高 原 的 城 乡 生 活 为 时 空 背 景 , 写 了一 个 悲剧 爱 情故 事 。当 时 的 中国 , 梦 般 的 “ 噩 四 人 帮 ” 代 已经 结 束 。 的生 活 还在 酝 酿 和探 索 之 时 新 中, 长期 积 累起来 的各种 社会 矛盾 在 中 国社 会 中 已
像 他 的父 辈那 样 一 辈子 习惯 于 固守 黄 土 地 。正是 由于这种 城 乡交叉 生 活 的特 殊 经历 , 才使 得他 身 上 同 时具 备现 代 城市 文 明 的影 子 与传 统 乡 村 文化 的
到 不 少 乡村 文 化 的影 子 。 当高 加 林从 黄 土高 原 上 那 个 闭塞 的村 子 考 入县 城 高 中以后 . 的现 实 、 新 新 的生 活 、 的知 识充 实 了他 , 得 他不 满 于父 辈们 新 使 的那种 为 生 活 而生 活 的生 存 方 式 。他 抛 弃 了农 民 固有 的传 统 的狭 隘 观念 ,开 始 了对 自身 和 社 会 生 活 的 重新认 识 ,一 幅 过去 不 曾见 过 的 五彩 缤 纷 的 生 活 图画 ,一 下 子 把他 从 保 守 落后 的 乡村 吸 引过 去, 在眼 花缭 乱 的社 会 生 活面前 , 积极 进取 , 他 开始 了 自己无 数玫 瑰 色 的梦想 , 断地探 索 与付 出 。从 不 某 种 意 义上 讲 . 是 一个 不 够 “ 分 ” 他 安 的人 , 他不 愿

论《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文献综述】

论《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论《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路遥永远地中止了他对‘人生’深沉而睿智的思考,中止了他对‘平凡的世界’炽烈深挚的激情。

他的过早离去,使我们不忍心指责他的不足。

我们知道,他走的是躯体,永存的是精神,他真正走进了广大读者的心中,他值得我们敬仰,也值得我们深深理解他。

”[1]所以,要怀着一颗理解的心去解读、研究路遥及其作品。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编辑。

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

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

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以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路遥在西安西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离世,年仅42岁。

其主要作品有:《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早晨从中午开始》等。

每一次读《人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看完之后不是松了一口气,反而是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也许是因为高加林,也许是因为刘巧珍,亦或是因为自己?其实这是因为路遥的小说世界存在着各种悲剧。

比如奋斗不止的高加林的悲剧,他不甘于现实,虽然认可但决不认同的农民的生活道路,为了与这种既定的生活道路抗争而顽强的奋斗到底,最终却是失败了;比如孙少安,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挫折,但当他克服困难并最终实现梦想的时候,他的女人却倒下了,这终究还是一个悲剧。

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学号:姓名:教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5年5 月10 日教务处制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注:本表一式一份,用于装订完整文本。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学生诚信声明书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提交的毕业论文《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论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对本文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如果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的情况,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

论文作者:(签字)时间: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时间:年月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本人在校期间所完成学业的组成部分,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网页制作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无论做何种处理,必须尊重本人的著作权,署明本人姓名。

未经指导教师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同意,本人不擅自发表毕业论文相关研究内容或利用毕业论文从事开发和盈利性活动。

毕业后若发表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成果,需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作者第一单位署名应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成果发表时本人工作(学习)单位可以在备注中注明。

论文作者:(签字)时间: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引言 . (1)一、高加林与刘巧珍纯洁美好的爱情 (1)二、高加林与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 (2)(一)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缺陷 (3)1. 高加林性格中存在的缺陷 (3)2. 刘巧珍的顺从和自卑 (4)(二)高加林与刘巧珍不同的价值观 (5)(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6)三、对高加林与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反思 (8)(一)从高加林的角度看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8)(二)从刘巧珍的角度看要在爱情中保持个性和独立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作者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摘要:《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高加林在几年中身份的反复变化。

《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论《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摘要:没有谁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

从出生到死亡,我们的心智、身体都由弱变强。

没有人从生下来就是无坚不摧的,面对周围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

路遥的《人生》是他的成名作,文章发表后曾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文章描写了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西北的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从民办教师落马后变身成为农民,与同村的农民姑娘刘巧珍产生了爱情故事,可他不甘于农村的生活,想突破传统的束缚,飞向大山的另一边,去城里做有头有脸的人。

却因为各种原因他与巧珍的爱情以悲剧收了场。

本文试着从两人的爱情观和社会背景两方面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共同感受爱情的悲欢。

关键词:《人生》爱情观社会背景爱情悲剧悲剧的产生往往是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孕育而成。

小说开始:傍晚的阴云密布,沉寂的等待和低沉、连续不断的嗡嗡声,已经预示了这段爱情的不寻常。

高加林高中毕业当了乡村里的民办教师,好景不长就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去了职务。

他的希望破灭了,又不得不走父辈的老路,当土地的主人。

正是这段时间造就了他与刘巧珍的爱情。

刘巧珍无私的爱稀释了他对生活的不满。

他曾经发泄般的去干活,他就是要做给别人看,他有多坚强,他有多与众不同。

刘巧珍的爱让他低沉的情绪慢慢改变,是巧珍的爱情才使他开始振作。

后来,高加林进城当上了县里的宣传干事,工作积极,才华横溢,又博得高中同学、县广播员黄亚萍的爱慕。

在城市生活,个人前途与新的情感诱惑下,高加林狠心地断绝了与巧珍的关系。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一系列复杂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时代悲剧,爱情悲剧。

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悲剧。

假如当时高加林没有被顶去民办教师的位子,他不会回到农村,他还会和巧珍相爱吗?我想肯定是不会的。

任何事情的产生都会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

路遥作品里的生活有人称它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

高加林与刘巧珍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城乡结合的地方高家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论文题目:《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院(部)名称:文史学院学生姓名: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指导教师姓名:周mm 论文提交时间: 2016年4月14日论文答辩时间: 2016年5月8日学位授予时间: 2016年6月教务处制摘要《人生》最早发表在1982年5月的《收获》杂志上,它是路遥笔下的一部洋溢着浓郁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是以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故事的社会背景,以高加林一波三折的人生遭遇为线索结构全文的,高加林形象曾引起许多人的争议。

生活与命运的抗争,爱与理想的抗争,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抗争。

本文主要讨论了高加林的事业悲剧、爱情悲剧,以及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人生》高加林刘巧珍悲剧命运Abstract"Life" had published in 1982 the may issue of harvest journal, It is permeated with Lu Yao's a rich times feature of realistic works. It is in the reform period of the urban and rural life for Shanbei plateau social background, Gao JiaLin shortens life encounters with the full for clues structure, this image had attracted a lot of controversy. Life struggles with fate, love and ideal struggle, self-fulfillment and self lost struggl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Gao Jialin's career tragedy love tragedy, and the chief cause of this tragedy.Key words :'Life' Gao Jialin Liu Qiaozhen Tragedy Fate目录前言 (1)一、高加林的事业悲剧 (2)(一)教师工作被人顶替 (3)(二)记者工作被人举报 (4)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5)(一)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6)(二)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7)三、造成悲剧的原因 (8)(一) 造成悲剧的主观原因 (9)(二) 造成悲剧的客观原因 (10)四、结语 (12)参考文献 (14)致谢 .......................................................... .. 15前言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陕北“城乡交叉地带”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描述了小说主人公农村青年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当了一个民办教师,不久又被别人顶替工作而回家当了农民。

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农村姑娘刘巧珍炽热的爱情使他振作起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来到县广播站工作,当他抵挡不住中学同学城市姑娘黄亚萍的追求、断绝了与刘巧珍的爱情后不久,组织上查明他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进城的,于是取消其公职,又重新打发他回到农村。

这时,即将迁居南方城市的黄亚萍也与他分手,而遭遇心灵打击的刘巧珍则早已嫁人,高加林失去了一切,孑然一身回到农村,扑倒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流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

“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不应该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只有成为他们中问的一员,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劳动有所价值。

历史用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

任何人也不会成功。

”(路遥著,《路遥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高加林的奋斗经历在中国当代社会具有典型意义。

高加林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农村青年,企图以自己的智慧和奋斗,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

从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实质上作品揭示的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高加林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个人奋斗与社会境遇的不协调、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另一方面,高加林的悲剧似乎也正在于,他缺乏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一寸一寸向这个目标前进的勇气和韧性。

究其根源,还在于他与人民和大地的脱离。

(雷达撰,《简论高加林的悲剧》,《路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411页。

)就如德顺爷爷所说:“你把良心卖了!加林啊,归根结底你是咱土地里长出来的一颗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地里啊!你现在就是个豆芽菜,根上一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你苦了巧珍,到头来也把你自己害了。

”这段话把高加林脱离农民群众的实质点破了。

高加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高加林“对现代文明怀着强烈的向往,比一般农村青年有更多的追求、更大的抱负。

但却没有找到实现这些追求与施展才华的正确道路,客观现实使他好梦难圆。

于是,他苦闷、抑郁,一直徘徊在人生的岔道口。

”(卢思琴撰,《人生》人物悲剧探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10期。

)小说更深刻地剖析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根源。

高加林虽具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和才干,但却被毫无理由地挤出民办教师队伍;即使他再有才华,干得再出色,仅仅就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就必须被赶出县城。

高加林的悲剧,不仅在于他选择了一种与现存的人生观相矛盾的奋斗方式,而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现实的不公正。

一方面,高加林与传统道德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一定的现代文化思想。

他向往现代城市文明,厌倦农村落后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可又留恋乡村的淳朴,更留恋与刘巧珍的感情。

他的人生抉择充满了矛盾,处在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两难境地中。

高加林这一形象颇具新意与深度,他企图向传统势力主动挑战,而又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

作家所揭示的在城乡交叉地带农村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命运颇具思想价值。

对于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较多的评论,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正如路遥所言,“我写的是一个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中,在生活里并不顺利的年轻人的形象,不应该离开作品的环境要求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模范,也不应该指责他是一个落后分子或者是一个懦夫坏蛋”。

一、高加林的事业悲剧“法律的不健全,监督乏力使得高加林被强权剥夺了教师资格,制度的不完善也让他钻政策的空子成为县委记者.这些转型期普遍存在的诸多矛盾直接或间接地制造了主人公的悲剧。

”(陈为民撰,《高加林悲剧形成的原因》,2008年,第20页。

)在高加林身上有着符合客观历史发展潮流的叛逆精神,他读过几年书,接受过现代文明的洗礼,有着强烈的进取心,有想离开黄土地,冲破偏僻农村中的封建愚昧残存,向往着城市,发展才能和抱负的追求;但另一方面,他本身又有着与农民之间深刻的悲剧性矛盾,他虽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他的泥土味几乎被冲洗光了,变得轻飘飘的了。

《人生》中的高加林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身上既有劳动人民所具有的勤劳、能吃苦的传统美德,又有青年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信。

敢于拼搏追求理想的品格;同时,他身上又体现了自卑、好强、冲动、虚伪和懦弱的一面。

他给人的感觉也是既可怜又可恨。

但是,只看他的事业之路的话,真的是让人同情不已。

或许高加林的特殊经历是一种社会现状造成的悲剧,或者是很多学者认为的人生悲剧。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话题范围过于扩大,高加林的工作经历处处充满着悲剧,做老师的失利,做记者的失意,这不是他本身不适合做这些行业,这其中有诸多的社会原因,借此推断,就算高加林做任何事情,他的人生,尤其是事业方面注定都是悲剧的结局。

所以,我从以下两方面来论述高加林的事业悲剧。

(一)教师工作被人顶替在高中毕业之后高加林没有考上大学,但作为农民与知识分子的结合使高加林在村里有着自己特殊的身份与地位---在高加村,他是唯一的一个不用下地干活的农民,因为他在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教书。

以高加林的文化水平去教村里的小孩子读书还是绰绰有余的。

就这样,他当了民办教师也安安稳稳过了三年。

本来,他想在这几年好好努力提升自己,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努力,做出一些成绩,然后通过考试,转为国家正式教师。

这个民办的教师职位对他来说还是很有希望的。

但是,毫无能力和经验的三星回来顶替了他,他的一切希望都化为了泡影。

瞬间,他成了农民,一个他从来都没有过精神准备的角色。

他虽然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

如果三星真的是能力超强,也许高加林只会自叹技不如人。

但是,三星何许人也?他是一个初中都是靠父亲用东西巴结干部才能上的人,高中也是他父亲利用权势让队里推荐的。

这样一个没有能力没有才华的人顶替了一个有能力有才华的人,作为一个旁观者都难以接受,更何况是心气极高、自尊心极强的高加林?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甚至有一段时间都自暴自弃。

他不出山劳动,整夜的失眠。

后来,出山劳动了,穿得破烂得像个“叫花子”,不说话,没命的劳动,手破了,他的镢把被鲜血染得通红。

他只有通过毁灭性的劳动来折磨肉体,这样才能转移精神上的苦闷与无奈,这种痛苦常人是无法理解的。

正在这个时期,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女孩刘巧珍来到了加林身边。

她对高加林说:“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呆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路遥著,《路遥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1页。

)刘巧珍用她那炽热的爱感动了高加林。

她的爱情像雨露一样滋润了高加林的心田,唤醒了高加林对生活的希望。

高加林在爱情的催使下开始正常的劳动。

他学会了犁地和难度很大的锄地分苗;他学着说粗话,和妇女们开玩笑;他锻炼着把当老师时养成的说话习惯变成地道的农民语言;他还想搞点副业,他甚至想:“在这亲爱的黄土地上,生活依然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一切又一切都在表明高加林正在努力地适应生活,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生活。

也许人们正在为高加林而高兴,但是古老而又传统的封建思想又向加林宣战了:他和刘巧珍的自由恋爱变成了“不正经”。

刘立本的威胁,父母的责备,同村人的嘲笑,流言蜚语漫天盖地扑来。

他苦恼的呼唤“现代文明的风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吹到这落后闭塞的地方?”(路遥著,《路遥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页。

)农村的落后又激起埋藏在他心底多年来对城市的渴望。

他又一次陷入了苦闷中。

(二)记者工作被人举报也许上天真的不愿再看见这个年轻人如此的痛苦不堪。

高加林的叔叔突然回乡了,这对高加林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他是当地的劳动局长,那些曾经罢了他的民办教师职位的马屁精又一次出现在他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