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底泥中氮磷含量及其分布
秦淮河底泥及间隙水氮磷垂直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P wa e st a a f mmo i i o e . T eewe esg i c n o r lt n e e et t i ov d P a d d s ov d P i ep r w t r s s n t t l h h oa n an t g n h r r in f a t reai sb t n t a d s l e n is le t o a e r i c o we h ol s nh e a d b t e n fro si n a d t ed s ov d P a d a n e e r u n i le n mmo i i o e , t et tl e i n s o r ltd s n f a t i e d so v d P w e o r h s n an t g n h a i s dme t oc reae i i c l w t t is le r o Pn l a g in y hh i ep r w t r i d c t gt a ett i ov d P i o e a e a i l f e c d b ed s ov d P a d t erl a eo e i n , n t o e a e , n iai t a d s le p r w t r sman y il n e yt i le e s f i s d me t h n h t ol h s n w nu h s n h e Pn w ih co ey rl td t ec n i o f x d t n— e u t n o d me t T e ee p rme t l e u t p o i e e r t a a i o t l n h c ls l eae t o dt n o ia i oh i o o rd c i f e i n . o s h s x e i n a s l r vd dt o e i l ss nc n r l g r s h c b i oi
南宁市罗非鱼池塘表层沉积物铜、锌、氮、磷含量及其生态风险分析

南宁市罗非鱼池塘表层沉积物铜、锌、氮、磷含量及其生态风险分析作者:陈祯东陈日钊张紫英庞洋洋来源:《南方农业学报》2018年第09期摘要:【目的】查明广西南宁市罗非鱼池塘中氮、磷营养盐和铜、锌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差异,了解其潜在生态风险,为建立罗非鱼健康池塘养殖模式及防控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于2015年8—9月分别对南宁市12个县(区)60个罗非鱼养殖池塘的表层沉积物进行采样,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沉积物重金属铜和锌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并以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评价氮和磷的污染程度。
【结果】南宁市不同县(区)罗非鱼池塘沉积物中铜、锌、总磷和总氮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总磷含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最明显,达37.6倍。
60份池塘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铜、锌、总磷和总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3.131、122.546、1455.108和1375.253 mg/kg,对应的超标率为98.33%、93.33%、78.33%和100.00%,即南宁市罗非鱼池塘表层沉积物中铜、锌、总磷和总氮含量均偏高,且总氮含量全部超标。
南宁市12个县(区)罗非鱼池塘的重金属污染综合生态风险指数(RI)变化范围为7.65~24.26,平均值为15.41,明显小于150.00,具体排序为武鸣区>良庆区>青秀区>马山县>宾阳县>邕宁区>西乡塘区>上林县>江南区>兴宁区>隆安县>横县。
综合污染指数(FF)评价结果显示,南宁市12个县(区)罗非鱼池塘表层沉积物中氮和磷的FF为1.124~4.448,其中,横县的罗非鱼池塘为2级污染,隆安县和西乡塘区为3级污染,其余县(区)则达4级污染。
【结论】南宁市罗非鱼养殖池塘沉积物中重金属铜和锌的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但氮和磷的污染程度相对较严重,因此生产过程中建议通过减少养殖投入品、种植水草、定期清除淤泥等防控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
安徽江南某湖泊底泥中营养物质的垂向分布及释放规律

第20卷 第4期 中 国 水 运 Vol.20 No.4 2020年 4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April 2020收稿日期:2020-03-15作者简介:苏玉喜(1965-),芜湖市水务局。
安徽江南某湖泊底泥中营养物质的垂向分布及释放规律苏玉喜(芜湖市水务局,安徽 芜湖 241001)摘 要:为了探明安徽江南某湖泊底泥中氮磷的垂直分布规律及释放规律,在现场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室内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从垂向分布状况看,湖泊底泥TN、TP、有机质含量总体呈现由上而下逐渐降低的趋势,表层各组分含量均值分别为3,170.8、560.0mg/kg、1.92%;在释放实验中,上覆水氨氮和磷酸盐浓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约36h 后底泥中氨氮和磷酸盐的释放趋于稳定。
关键词:湖泊;底泥;垂向分布;营养物质;释放通量中图分类号:X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0)04-0089-03本文以安徽江南某湖泊为例,研究探讨了湖泊底泥中营养物质的垂向分布及释放规律。
该湖泊是典型浅水型湖泊,平均水深为2.0~4.0m,其中,西区水深为3.1~5.1m,平均为3.9m,东区水深为2.2~7.2m,平均为4.2m。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受人类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湖泊水域面积减小,湖泊淤浅,生境退化,导致进入21世纪湖泊水质多次出现超标。
2014年湖泊总氮年均值在V 类标准范围内,2015年已退化至劣V 类水质,水质明显下降[1]。
2019年以来已连续4个月总磷含量超标,已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2],湖泊水污染治理形势严峻。
底泥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它可不断地从水中接纳沉积下来的营养物质,同时也不断地向上层水体释放营养物质,这使得底泥成为污染物质迁移转化的源和汇[3]。
因此对底泥污染的研究是水体修复的关键。
目前有关湖泊底泥的研究较少,笔者旨在揭示湖泊底泥中营养盐的污染状况及分布、释放规律,以期为湖泊水质的改善提供技术支持。
太湖湖滨带底泥氮_磷_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

4期
王 佩等: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
705
SPSS16.0 软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OM 分布特征 OM 是底泥中重要的自然胶体之一,也是反映 有机营养程度的重要标志[12].由图 2 可知,湖滨带各 分区底泥中 OM 含量在 1.42%~9.96%间,各分区平 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东太湖>竺山湾>贡湖>梅梁 湾>南部沿岸>东部沿岸>西部沿岸.东太湖 OM 最 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分别为:9.95% 、2.85% 和 5.66%,均为各分区中最高,其它各区差异不大.
12 10 8 6 4 2 0 梅梁湾 竺山湖 西部沿岸 南部沿岸 东太湖 东部沿岸 贡湖 内湖滨带分区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图 2 太湖湖滨带底泥有机质分布 Fig.2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ediments of lakeside zones of Taihu Lake
底泥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底泥不仅 可间接反映水体的污染情况、水动力状态,且在 外界水动力因素制约下向上覆水体释放营养成 分,影响湖泊水质和富营养化过程[1].
收稿日期:2011-08-12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水 体 污 染 控 制 与 治 理 重 大 专 项 (2009ZX07101, 2008ZX07101);国家“863”项目(2005 AA60101005) * 责任作者,博士, lusy@
704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32 卷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介于 N30°55′42″~ 31°33′50″,E119°53′45″~120°36′15″ 之间 , 是我国 第三大淡水湖[2].内湖滨带是湖泊流域中水域与 陆地相邻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地带,是湖泊生态系 统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敏感的部分.内湖滨带在促 淤造地、 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及提升生态 旅游品质等方面[3 4]均十分重要 .近年来,由于滨 湖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入湖污染负荷增加,太 湖水体和底泥中的污染物不断积累,湖泊富营养 化有加重趋势[5]. 目前,针对太湖水体及底泥已有大量研究,如 邓建才等[6]研究了太湖水体氮磷的空间分布;金 磷的 相灿等[7]研究了太湖东北部底泥可溶性氮、 季节性变化;赵兴青等[8]采集了不同季节太湖梅 梁湾和贡湖底泥柱样,研究了底泥营养盐含量的 垂直变化;雷泽湘等[9]研究了水生植物氮磷与湖 水和底泥氮磷含量的关系;张明礼等[10]研究了太
自贡市城市河道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

采用 Excel2016与 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 机质富集情况,该方法选用有机氮和有机碳的百分
·29·
2019年第 5期
环 保 科 技
Vol.25 No.5
比作为评价参数,通过计算得到一个总体性的评价
指数值来表征沉积物有机污染程度。
1.4.1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
选取《中国湖泊志》[17]1960年太湖沉积物 TN、
图 2 自贡市城市河道表层底泥 TN分布图
图 3 自贡市城市河道表层底泥 TP分布图
2.1.2 沉积物 TN、TP垂直分布特征 图 4为不同采样点各层沉积物中 TN、TP含量
箱体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旭水河、威远河、釜溪河 三条河流不同采样点总氮、总磷含量均表现为表层 >中层 >底层。由于采样点都有设置左岸、右岸、 河流中心三处平行样品,图中箱体上下极值线表明 总氮变化大于总磷。总氮、总磷含量随沉积深度增 加而降低,表明氮 磷 污 染 物 在 底 泥 中 沉 积 速 率 不 同。 2.2 沉积物 OM污染及空间分布特征
c.总氮含 量。 根 据 《土 壤 全 氮 测 定 法 (半 微 量 开式法)》,采用半微量开式法测定 。 [14]
过 TN、TP单项评价指数进一步计算得到,是对 TN、 TP污染程度 的 综 合 性 评 价,更 具 优 越 性 [15-16]。 有
1.3 数据处理
机污染指数评价法可以更好地表征沉积物中的有
表层沉积物 TP平均值为 982mg/kg,含量范围 为 494~1493mg/kg。各河流 TP含量平均值高低 顺序为:威远河 >釜溪河 >旭水河。根据 EPA制定 的沉积物分类评级标准,1#XSH、2#XSH、3#XSH的 TP含量在 420~650mg/kg之间,属于中度污染;其 他点位均大于 650mg/kg,属于重度污染。
洱海湖滨带底泥氮、磷及有机质

洱海湖滨带底泥全氮、全磷及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摘要:研究了TN、TP和OM在洱海湖滨带底泥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w(TN)、w(TP)、w(OM)均值分别为1832mg/kg、866mg/kg、17.0g/kg。
大湖湾及周边村落密集的湖滨区总氮、有机质含量较高,周边村落密集的湖滨区总磷含量较高。
洱海湖滨带沉积物污染层平均深度为14cm,湖湾及废弃鱼塘沉积物较厚,平均达107cm。
湖湾及废弃鱼塘区底泥在表层40cm范围内,总氮和有机质的累积约1.5倍、2倍,村落密集区湖滨带的沉积物在40cm范围内,总氮和有机质的累积近3.2倍和6.8倍。
关键词:洱海湖滨带底泥空间分布特征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s,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in Sediment of Lake Erhai's LakeshoreYin Yanzhen1,Wang Miao1,Zheng Zhao21.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Nanyang,4730002.Nanya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Nanyang,473000Abstract:Spatial variations oftotal nitrogen(TN), total phosphorus(TP) and organic matters(OM) in sediment were investigated in lakeshore of Lake Erhai in 2009.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sediments pollution are high that the mean value of w(TN),w(TP) and w(OM) (10cm)was 1832 mg/kg, 866 mg/kg and 17.0 g/kg.Sediments had high total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concentration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large bays and the places closed tothe villages whilesediments has high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places closed to villages.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ickness of pollution sediments is thin which the mean thickness is only 14 cm. Sediments from the bay and abandoned fish pond has higher thickness pollution layer. The pollution layer reached 40cm mean value. Accumulation of total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in 0- 40 cm depths sediments from the lake bay and abandoned fish ponds was about 1.5 times and 2 times, and it was nearly 3.2 times and 6.8 times respectively from the lakeshore surrounded by intensive villages .Keywords: Lake Erhai; Lakeshore;Sedi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湖泊底泥不仅是水体营养盐的汇,一定条件下,还能再释放营养盐,从成为上覆水体富营养化的源。
河南省池塘养殖水体氮磷元素污染现状研究

河南省池塘养殖水体氮磷元素污染现状研究作者:夏杰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1年第08期一、河南省池塘养殖现状河南省池塘养殖主要集中在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等沿黄地区,主要以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为主,产量较高。
也有豫南及部分山区丘陵地带利用堰坝进行养殖。
河南省池塘养殖以混养为主,单产相对较低。
河南省池塘养殖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
细观整个发展历程,池塘养殖以产量高、生产灵活、風险小、投资少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受到渔民大力欢迎。
即使是在工厂化养殖蓬勃发展的今天,池塘养殖也是河南省水产养殖业特别是沿黄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发展池塘养殖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创建的一种人工饲养系统。
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收益,在有限的水面中不断提高养殖密度成为了最便捷的手段。
为了保证养殖品种能够获得生长所需的能量,养殖户会在养殖过程中使用过量的饲料等投入品,其中一部分没有转化为能量,反而形成了过多的营养物质进入到养殖水体中。
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营养物质一部分溶解在养殖水体中,一部分形成沉淀进入池塘底泥,池塘的养殖环境也会日益恶化。
研究结果显示,在对虾精养池塘中,水体中的磷元素主要来源于日常的饲料投喂,占比可达72.57%,而进入到收获物虾体内的磷仅占总投喂量的20.90%。
同样,氮的输入来源也是以饲料为主,占比达到59.87%,而进入到收获物虾体内的氮仅占27.40%,其余绝大部分的氮都溶解在了养殖水体中,占61.06%。
绝大部分营养元素都会以化合物的形式沉积在底泥中或溶解于养殖水体。
在养殖过程中,大量的饲料投喂定然会造成浪费以及对养殖水体的严重污染。
二、养殖池塘循环系统中氮磷元素循环情况养殖水体中,藻类的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
因此,养殖水体中氮磷元素的含量也是养殖水体初级生产力的两种主要营养元素。
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以氮磷等营养元素为主,对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群落构成起到重要作用。
山东省南四湖底泥中磷的形态分布特征

入湖口,并从上级湖区的白马河(S1)入湖口采集 量分布差别不大.周来等[8]对南四湖上级湖区表
底泥样品作为对照(图 1).将采集的柱状底泥样品 层沉积物磷的化学形态研究结果为 Fe-P 含量达
分层.由于底泥的不同沉积等特征,存在硬度差异, 到总磷含量的 89.81%~95.48%,其他各形态的磷
采集深度不同,所分层数也不同.按照每隔 5cm 进 含量较少.本研究中 Fe-P 含量约占4%~27%.Oc-P 含量比 级湖区及其主要入湖河流各采样点上覆水中总
较低,为 30~60μg/g,说明南四湖底泥中自然来源 磷的含量(表 1)均超过 0.02mg/L,这说明各采样
磷含量少,主要以人为输入为主.而 Fe-P 含量较 点处水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由表 1 可以
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含量(表 1)在 415~658μg/g 源,这种潜在的内源性磷负荷与水体富营养化程 之间.其中 Ex-P 占总提取磷的 28%~40%, De-P 占 度有重要关系[15].一般自然水体中当磷浓度达到
总提取磷的 20%~35%,Fe-P 占总提取磷的 14%~ 0.02mg/L 就被界定为水体富营养化[16].南四湖下
图 2 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分布
图 1 南四湖采样点分布 Fig.1 Location of sampling sites in Nansi Lake
利用柱状采样器于 2007 年 11 月 20 日至 12
Fig.2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phosphorus forms in surface sediments
中国环境科学 2009,29(2):125~129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