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

合集下载

浅析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及我国的对策

浅析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及我国的对策

浅析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及我国的对策当前跨国并购已逐渐成为我国利用FDI的主要方式,跨国并购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贱卖国有资产、贪污腐败等经济社会问题,如何正确引导跨国并购,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务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了正确应对跨国并购的对策。

标签:跨国并购特点对策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现状分析1.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主要特点(1)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我国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149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73%。

同时,外资以并购形式对我国的投资占直接投资比例也已经接近20%。

可见,我国已经成为了跨国公司并购的热点地区。

(2)行业和地域分布不均衡当前,外资并购的目标正从占领市场向提高核心竞争力转变,从利用传统的比较优势要素向利用优势企业的资金和技术转变,外资关注的领域也从制造业向银行、保险、证券金融、咨询服务领域及高科技产业转变。

外资并购目标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外资并购绝大部分集中在我国的东南沿海,整个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比重约为75%。

而四川、河南、安徽、内蒙古等广大中西部地区只占25%。

(3)在华并购谋求绝对控股跨国公司为获得垄断利润一贯强调对投资企业的控制权。

因此,在控股权、控制销售权及财务权,品牌使用权上,外商都提出明确的控制要求,包括最初以参股、相对控股实施并购的跨国公司,现在也在谋求通过增资扩股实现绝对控股,这样就能掌握公司的绝对控制。

2.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动因(1)中国是重要的资源基地和战略市场外资利用我国本土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生产制造,以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被释放出来,民工已成为我国最廉价的劳动力,而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仅占东盟国家的1/7~1/8。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中国入市以及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日趋活跃。

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无疑能给我国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

本文对一些学者在此问题的探讨上进行综述,对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影响和应对措施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影响Abstract: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the recent rapid economic grow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enterpris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ctive. This behavior will giv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o bring a positive role in China, but also produced a series of negative effects. In this paper, a number of scholars on this issue were reviewed, on the status of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businesses, and impacts of response measures to do simple analysis. Keyword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nfluence一.引言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 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1]。

外资并购分为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将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为一家现有的企业;而后者是指外国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当地企业的股票或股权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而当地企业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2]。

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的现状、影响及对策

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的现状、影响及对策

析 了跨 国公司 对华 &’( 投 资的 现状 、 影响 的基 础上 , 提出 了我 国应 对跨 国公 司 &’( 投 资的 若干 对策 。 〔关 键 词〕 跨国 公司 ; &’( 投资 ; 现状 ; 影 响; 对策 中 图分类 号: )%*+ , * 文 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 号: ( %##+) $##. / 010# $% / ##"$ / ##0 (三 ) 跨 国公司 对华 &’( 投 资日 趋本 土化 跨 国公 司对华 &’( 投 资 日 趋 本 土 化 包 括 其 研 发 活动 的本 土化 和 研 发人 员 的 本 土 化。 一 方 面, 跨国公 司 对华 &’( 投资 按 其 研 究 性质 可 分 为 以 创 新 为 特 点 的 前沿 基础 性研究 和以 适应 为特 点的 应用 性研 究。 跨 国 公司 对华 &’( 投资 有明 显的 投资 指向 , 其 侧重 于 以 产品 本土 化为 目标 , 以 跨 国 公 司 已 有的 科 研 成 果 技 术 条 件为 基础 , 对原 有的 技术 进行 改良 和革 新, 使 其适 应 我国 的需 求水 平 和 需求 结 构 。另 一 方 面, 跨国公司在 华 研发 机构 中, 除 负责 人 及 少 数 高 级研 发 人 员 来 自 国 外, 绝大 部分 技术 骨 干是 在 华 招 聘 的 博 士、 硕 士, 来自 中国 内地 的研 发人 员 平均 占 到了 1" @ 。 例如 , %##% 年 朗 迅公 司所 属的贝 尔实 验室 就在 华招 聘 了 !## 名 科 技 人 才。 (四) 跨国 公 司 对华 &’( 投 资 形 式 多 样 且 以 独 资 的 形式 为主 。 跨 国公 司对华 &’( 投 资形 式主 要有 0 种形 式: -、 建立 独立 的 &’( 机 构。 A、 在 具 体 业务 部 门 或 合 资 企 业 内部 设立 &’( 机构 。 B、 与高 校、 科 研机 构合 作成 立 研究 中心 、 实 验室 。 ( 、 与中 国 企 业 建立 技 术 联盟 。 在 众多 的投 资形 式中 , 跨 国 公 司 出 于 技术 保 密 和 技 术 领 先带 来的 收益 等问 题 的 考 虑, 一 般 倾向 于 独 资 或 控 股 的 方式 , 其中 采用 最多 的是 外方 控股 的合 资企业 。 二、 跨国 公司 对华 &’( 投资 的影 响 跨 国公 司对华 &’( 投 资 无 疑 会 对 中 国 的 经 济 与 科 技发 展产 生一定 的影 响, 这其 中既 有积 极影响 , 也难 免 有消 极影 响, 但 从长 远和 全局 上看 跨国 公 司 &’( 投 资 对中 国而 言是利 大于 弊。 (一 ) 跨 国公司 对华 &’( 投 资的 积极 影响

积极促进和引导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积极促进和引导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跨 国公 司
在 华投 资

积极促进和 引导跨国公司在华投 资必要性
国 财 政 、选 举 、改 革 、研 发 、情报 和 武 器 的进 步 。近 几 年 跨 国公 司 在 华投 资 ,对 中国今 后 的经 济 成 长具 有 积 极 和深 远 的 影 响 .既
1 跨 国公 司 是 世 界经 济 发 展 的 主 角
2 万亿美元 (0 9 1 2 万亿美元 ) ,同比增长 1 .% , 当于同期世 中 国 要积 极 顺 应 世 界经 济 全 球化 发 展 的潮 流 . 极促 进 和 引 导跨 04 相 积
界 G P 一半 :净利 润 为 1 万 亿 美 元 .同 比增 长 2 .% ,远 远 国 公 司 在 华投 资将 成 为历 史 的必 然 。 D 的 5 59 大于 世 界 经济 的增 长 , 度 几 乎 是 1 年 前 的 5 。跨 国 公 司控 制 速 0 倍 了世 界 上最 大 的银 行 、工 业 集 团 、商 业 集 团 。他 们 不 仅 是世 界 企 业 (9 5 ~18 年 问 ) 9 0 后 4年 9 18 年 9 9 .19 年 比重 增 至 2 % 以上 (9 0 ~ 19 年 ) 从 19 年 开 始 , 入 稳 O 19 年 7 , 9 98 进 1近 三十 年 .跨 国 公 司 在华 投 资 的 发 展趋 势 ( ) 国公 司 越来 越 看 好 中 国 市场 。 着 中国人 世 后 , 律 环 1跨 随 法
世 界 各 国 的跨 国公 司 为 了在 竞 争 中 确保 不 败 .都 利 用 自身 的 步 发 展 和 调 整 阶段 .其 在 华 投 资 的趋 势 超 逾 5 % 。 O
公 司在 6 代 初 期几 乎 垄 断 了全 世 界有 关化 纤 专 利 的 8 % 埃 境 、投 资 回报 率 、中国 政局 及 对 外 关 系 都进 一 步 改善 稳 定 。 中国 O年 O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走势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走势
前沿 。
第 三 , 通 过 并 购 促 进 中 国 产 业 重
实 施 。大批 的 民营企 业按 照 公司法 建 组 。
3 年来 ,中国处在从传统 的计划经 立 ,国有企业开始 全面改革 。 0
加人 世贸以来 ,跨 国公司在华发展 方 式。跨 国公司这一时期 的并购将促进
量 出现 第 一 个 高 峰 , 到 4 0 亿 美 元 。 引进新产品 、新装备和新技术 ,中国企 都 是通过 引进跨国公司技术产生和发展 达 0多
从 2 0 年起到 2 0 年 ,外资数量 逐年 业进行了一场技术革命 。在 引进技术过 起 来 的 。 01 08
迅速攀升 , 刚刚过去的 2 0 年 ,我国 程 中产生了一批新企业 。例如联想 、四 在 08
金融 /经济危机 的冲 击。跨国公司如何
应 对 金 融 /经济 危 机 ?我 们 如 何 发挥 跨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我们可 以从 中国外资数量这个侧面 国发展 可以分为 3个阶段 。从 l 7 9 9到 19 年可 以作为第一阶段 , 19 年到 91 从 92
国公司在 中国抵御金融危机的作用 ?这 了解跨 国公司在 中国的发展 。外资在中
些 问题 引起 了人 们 的关 注 。
01 20 年 跨 国公 司与 中国经 济社会发展 2 0 年 是 第 二 阶 段 , 0 2 以来 则 是 第
1 7 ~2 0 我 国吸收跨 国投 资发展趋 9 08 9 改革开放 3 0年是跨 国公 司逐 步进
入 中国的3 年 , 0 而跨国公 司进入 中国的
吸 收 外 资 突 破 9 0亿 美 元 。 0
第二 ,通过直接投资推动现 代产业
19 年 以后 , 92 跨国公司从过去转让 技 术转 变为 在华 直接 建立 制造 组装企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现状及对策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现状及对策分析
比例
乐 ” 这 些 品牌 合 资 购 并 中 , 后 把 7家 公 司 的 品 牌 上 从 市 与 先
场 上 消 把 0
2 3 操 纵 内 部 贸 易 和 转 移 价 格 .
独 资
1 1 8 6 . 7 12 6 9 . 4 4 9 6 2 . 5 2 6 7 . 4
冷 或 侵 。最 过增 资扩股来 取得企业 的控 制权 , 而 能最 终 实现 独 资 , 从 使 或 者 购并 过 程 实 行 对 国 内企 业 品 牌 的 “ 冻 ” “ 蚀 ” 初 跨 国 公 司 在 华 投 资 时 偏 好 合 资 进 入 中 国 市 场 , 是 一 旦 但 之成 为子公 司 。 1 2 跨 国 公 司 在 华 直 接 投 资 独 资 化 现 状 .
现 代 商 留 工 业
M o r sne sTr de I de n Bu i s a ndusr ty
跨 国公 司在 华 投 资 独 资 化 现 状 及 对 策 分 析
刘 宇
( 北工业 大学 经济与政 法学院 , 北 武汉 4 06 ) 湖 湖 3 0 8
摘 要 : 国公 司在 华 投 资 经 历 了从 合 作 、 资 为 主 到 以 独 资 、 股 为 主 的 转 变 。 独 资 化 倾 向 将 会 对 我 国 经 济 产 生 怎 跨 合 控 样 的 影 响 , 否 会 带 来 对 我 国 经 济 的 控 制 , 胁 到 产 业 安 全 , 资 化 会 对我 国 经 济 发 展 会 产 生 怎 样 的 影 响 以 及 该 如 何 应 对 , 是 成 独
表 1
年 份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 美元 ) 亿
合 资
l 9 9 7 2 0 0 0 2 0 0 5 2 0 0 7 14 9 9 . 5 13 4 4 . 3 1 6 1 4 . 1 S 9 5 . 6

跨国公司的进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进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年4月目录1绪论 (5)1.1选题背景和目的 (5)1.2文章思路与方法 (5)2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现状 (6)2.1 资金 (6)2.2技术 (7)2.3先进的管理 (8)3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9)3.1资源转移方面 (9)3.2外汇收支方面 (10)3.3技术进步方面 (10)3.4结构升级方面 (12)4政策建议 (13)4.1加强人才培养 (13)4.2制定合理的科技战略 (14)4.3 进一步开放市场 (14)5结论 (15)6参考文献 (16)跨国公司的进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摘要在众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今天,跨国公司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日渐成为人们思考和关注的焦点.从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实力,资金供给与资金外流、技术进步与技术限制、产业抑制与结构升级、人才培养与人才流失和加速企业改革创新等方面的影响,并对我们应树立何种正确的态度进行了讨论.关键词:跨国公司,中国经济,宏观影响,投资1绪论1.1选题背景和目的从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大规模的投资。

到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

据统计,2002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4171家,同比增长30.72%;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7.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1%。

它结束了近几年来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上负增长和低增长的局面,预示了今后几年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新一轮高增长的开端。

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79.66亿美元。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新挑战及营销策略分析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新挑战及营销策略分析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新挑战及营销策略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跨国公司带来了资金、现代管理经验和技术,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

但是中国市场是一个快速增长且不十分成熟的市场,这给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了解中国市场对国外投资者十分重要,通过分析中国市场环境,找出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展营销活动可能面临的机会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为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国公司中国市场营销策略一、中国市场环境的新变化1、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被世界各国普遍看好,认为中国市场是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

许多跨国大公司都认为不去争夺这一市场,就会失去一次最好的获利机会。

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价格、品牌上。

跨国公司正逐渐失去他们的技术和质量优势,因为国内的企业已经部分地掌握了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是在工业领域出现了生产过剩、竞争过于激烈的现象。

在技术较为成熟的市场上,跨国公司的产品性价比不再占有绝对优势,边际利润的降低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同时有可能使企业丧失消费者的信任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损害企业的市场价值。

这意味着跨国公司必须开发新产品,有所创新,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合理的价格,这样的竞争环境迫使跨国公司给与他们的产品更好的定位、更加关注产品的设计和其他的市场因素。

这给跨国公司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对手发生了显著变化。

90年代进入中国的外资主要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这些跨国公司实力相当,竞争更加激烈,他们将其垄断竞争手段引入中国,主要依靠资本实力和品牌优势压垮对手,使竞争进入“白热化”垄断竞争阶段。

2、国内社会文化环境复杂多样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市场营销者必须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购买行为,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文化将影响他们进入市场的时间、投资方式和市场运营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分析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从2009年至2010年,最受跨国公司青睐的前十大投资国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巴西、越南、德国、印尼、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长远来看,稳定的经济增长、庞大的国内市场、低成本劳动力以及市场开放等因素,将使中国继续成为最具吸引力的FDI东道国,中国依然位居最具投资吸引力国家榜首。

中国对外开放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20多年,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选择在华投资,投资存量与流量金额越来越多,投资形式越来越丰富,投资区域越来越广泛。

国外直接投资(FDI)的这种快速增长与我国有关FDI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过程密切相关。

我国有关FDI的政策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2年)为政策探索期;第二阶段(1983—1991年)为政策成型期;实践证明,这些政策的成果是十分显著的:我国近年来连续多年来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趋势(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根据图1分析,从1982年到2010年,外商在华投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2年到1991年,外商开始进入中国。

这一时期,由于刚刚开放市场,各项制度尚不完善,著名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并不多。

当时,我国大力开展“三来一补”的外贸政策,许多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重在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仅仅将我国看作其获取价格竞争优势的重要区位。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外商在华掀起了第一轮投资热。

这一时期,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正把我国从加工组装基地向重要的制造基地转变,《财富》500强公司中,已有400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许多都是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

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加快在华R&D机构的建立,到2000年8月底,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有100家左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跨国公司价值增值链和经营网络中角色和地位的提升。

第三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外商投资明显增加,新一轮投资热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以2008年为界,又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07年,外商投资快速增长,国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2002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首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收跨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4445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039.74亿美元。

在累积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农林牧渔业所占比例不到3%,制造业占71%,服务业约占26%;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86.85%、8.79%、4.37%。

2007年和2008年,外商投资稳步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了747.68亿美元和923.95亿美元。

第二阶段:从2009年至今,FDI 连续出现剧烈波动。

金融危机导致不少跨国公司总部出现资金紧缺,急需撤回资金以调整其资产负债表。

危机深化使得融资稀缺,限制了跨国公司的正常经营,也由此造成了中国FDI 增速的连续负增长。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FDI 流入呈现回落态势。

2008年10月,FDI 开始进入负增长。

2009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20.56%,一直到2009年7月,中国FDI 连续十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

2009年上半年,中国吸收FDI 下降17.9%。

总体来看,自1979年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中,有近400家在华设立了外商投资企业或代表机构。

已经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纷纷追加投资,摩托罗拉、诺基亚、BP 、壳牌、巴斯夫等纷纷追加在华的投资计划,扩大了投资规模。

许多跨国公司已经将地区总部迁至或计划迁至中国。

中国已经是许多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中国也正在成为一些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中心,随着金融批发零售等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也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的管理营运中心。

图1 1982--2010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变动示意图 FDI net inflow2040608010012014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World Bank由图2数据可知,从1982年到1994年,FDI 占GDP 比重持续上升,并在1994年升至顶点。

个人认为,FDI 占GDP 比重自1994年的逐年递减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表明我国GDP 的快速增长,其增速已超过FDI 的增长,充分显示我国经济增长已并不十分依赖外商直接投资。

事实上,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也都显示: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绝对规模虽大,但相对规模并不高,不存在过度依赖外资的问题。

图2 1982年至2010年FDI 净流入占GDP 比重示意图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net inflows (% of GDP)1234567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资料来源:world bank图3 2010年1月至3月FDI 数据统计示意图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二)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地区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地域因素的影响,我国吸收的跨国公司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地区。

截至2002年底,亚洲十国和地区(日本、泰国、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累计对华投资3235.24亿美元,占对华投资总量的72.22%;欧盟、北美则分别为339.43亿美元和432.47亿美元,占对华投资总量的7.58%和9.65%。

截至2007年底,位居对华投资前七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3085.33亿美元)、维尔京群岛(741.46亿美元)、日本(617.24亿美元)、美国(567.06亿美元)、中国台湾地区(457.61亿美元)、韩国(387.75亿美元)、新加坡(333.91亿美元),亚洲国家的跨国公司依然占据对华投资的主导地位。

(三)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主要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并向西部地区逐渐扩展目前,中国直接吸收的外商投资85%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历史上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一直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地区差异表现得十分突出:1983--2002年,在各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中,东部地区占87.84%,中部地区占9.09%,西部地区占3.07%,中西部地区仅占12.16%。

尤其是,我国实际吸收的外商投资70%以上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核心区,1993年,沿海三大核心区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占各省市区的比重为71.03%,2002年该比重已增加到78.84%。

到2007年为止,东部、中部和西部吸收的外商投资仍然高度不平衡,分别为83.91%、8.31%和4.27%。

很明显,外商投资分布的这种不平衡性特点,将会对各地区的资本形成,继而对地区经济增长、工业化进程、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地区就业和创新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但经过20世纪90年代10年的发展,我国东西部地区吸收直接投资的差距出现了一定的缩小,虽不明显但也客观地反映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西进运动。

目前,全球500强大企业中已有近60家在成都、重庆落户,有30家在西安落户,其中不少涉及高科技领域。

跨国公司在华中西部投资的加大,增加了这些地区资本的形成、出口及就业的增加,将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追赶,实现级跃式发展。

(四)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企业开始主导中国对外贸易中国对外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然而,从外贸增长的来源看,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张主要是依靠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企业来推动的。

1986年,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进口和出口仅分别占我国的4.04%、5.60%和1.88%;但2007年这三项指标则高达57.8%、58.66%和57.13%,已经完全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开始主导中国对外贸易并成。

(五)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以制造业为主长期以来进人我国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扩大投资对这些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体上看,过去30年,外资流人呈现三种变化趋势:首先,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其次,由低生产率、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生产率、高技术含量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最后,行业内部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转变。

但第二产业和制造业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截至2007年,制造业占全部利用外资的比重仍然高达70%左右,服务业占25%左右,农业不到3%。

鉴于全球范围内服务业直接投资的比重已经超过60%,显然,中国吸收的跨国投资中,制造业比重仍然偏大,服务业的比重略显不足。

2007年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特征(一)投资本地化1.总部本地化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经营重心的转移,跨国公司纷纷在华建立地区总部,就近管理和协调在华业务,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运营效率。

经商务部批准,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投资性公司有220多家,这些投资性公司已经或正在向地区总部转变。

目前,上海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223家,其中26%是世界500强企业。

美国《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2%的跨国公司计划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首选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

据预测,10年内,上海有望超过香港和新加坡,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首选之地。

2.研发本地化跨国公司纷纷在华建立地区性研发中心,挟资金优势网罗本地优秀人才,面向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开展研发。

目前,跨国公司以各种形式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980家,仅上海就有200多家,它们既是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支撑,又是聚焦中国市场的研发主体。

3.采购本地化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全球性采购中心。

品种齐全、品质良好、价格低廉、创新加快的中国产品日益受到跨国采购商的青睐。

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百安居、欧倍德等零售巨头,以及通用电气、福特汽车、西门子、联合利华等制造业跨国公司,纷纷在华建立国际采购部或采购中心,将中国纳入其全球供应链和采购网络。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年采购额已逾千亿美元。

(二)投资系统化1.继续投资制造业中国人世以后,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制造业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跨国公司对于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

它们对已有投资项目进行调整、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