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知识点.

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知识点.
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知识点.

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

1、学生管理的特点:

。学生管理的复杂性

。学生管理的全面性

。学生管理的教育性

。学生管理的周期性

。学生管理的沟通性

2、学生的德育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制度

。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

3、学生学习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包括学习积极性如何、学生学习的科学性怎样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处于什么状况等。

。其次,管理者要建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档案。

。再次,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

4、以学生学习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学生学习做出积极的评价

5、班级管理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活动教育法

。情境陶冶法

。实践锻炼法

6、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学校民主建设,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搞好学生组织建设,强化学生自我管理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完善学生自我管理

7、运用思想教育法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学生。

。正确引导学生。

8、行政管理方法有以下特点:

。权威性

。强制性

9、制定规章制度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教育性

。科学性

。政策性

。透明性

10、学生管理的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规范性原则

。程序性原则

。社会协调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11、学生管理的任务:

。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

。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12、团队的特点:

。团队以完成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

。团队以成员的相互依存为重要保障

。沟通协调是团队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团队成员共同担负团队的责任

13、团队的构建:

。共同愿景

。共同的目标

。合理配制成员

。培养良好的团队文化

14、高效团队的打造:

。强化共同愿景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

。加强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营造团队文化,增强成员的归属感

15、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教学获得巨大的效率。

。第二、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和秩序渐进地开展教学。。第三、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16、班级管理的特点:

。目的的教育性

。内容的广泛性

。对象的不成熟性

17、班级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

。班级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保证

。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

。班级管理是营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18、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依据:

。基本依据(第一、确定班级管理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的总体要求。第二、确定班级管理目标

必须依据学校的总体要求。)

。理论依据

。实践依据

19、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步骤与方法:

。分析现状

。研究信息

。把握理论

。体察民心

。确定目标

20、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原则:

。保持一致性和体现针对性

。包含全面和突出重点

。难度适宜和易于评价

21、班级德育管理的意义:。首先,班级德育管理有助于班级整体风貌的形成。。其次,班级德育管理有助于学生个体品德的发展。

。同时,班级德育管理目标的实现是全体成员共同进步的结果。

22、班级德育管理的方法:

。组织法

。激励法

。规章制度法

23、班级学习管理:

。营造学习环境

。制定学习计划

。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

24、班级常规工作管理:。包括:布置工作、召开会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督促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保证

班级的纪律和秩序、处理偶发事件和及时评价学生等。

25、班级管理计划的实施过程:

。分解目标

。组织实施

。协调工作

。激励学生

26、班级管理的总结过程中还要注意:。首先,所选择的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其次,要尊重客观事

实,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再次,要全面分析,综合研究,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最后,要注意已有

的经验,善于筛选,以敢于大胆创新。

27、班级管理的方法:

。了解学生(常用的方法:1、观察法;2、书面材料分析法;3、谈话法;4、调查法)。说理法(注意:1、利用威信,教育学生;2、既要入题、入理,又要入情、入心;3、因

材说理)

。自我管理法(1、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2、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3、引导学生参与决策;

4、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新机制。)

。其他方法(1、情感激励法;2、实践锻炼法;3、创新管理法)

28、构建班级文化的意义:

。营造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班级文化,可以为学生树立典型化的人格榜样。构建和谐

班级文化,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

29、班级文化的特点:

。教育性。

。凝聚性

。制约性

。自主性

30、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

。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行为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

31、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管理:。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

。打造班级精神,构建班级精神文化

32、班主任的职责:。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1、选拔和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2、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

3、制定班规并认真地贯彻执行;

4、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重要的日常工作

33、班会活动的程序:。确定班会活动的主题

。设计班会活动方案

。实施班会活动。班会活动的总结深化

34、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旺盛的进取精神

。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有献身教育事业和尊重热爱学生的高尚品质

35、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和身体等情况,时时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的贴心人,为学生排忧解难。

。二是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向学生倾注最大的热情,尊重学生的人格,民主、平

在师生之间倡导一种等、团结友爱、真诚相见的新型风尚。

。三是要有甘为人梯的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勇于进取,超过自己。

36、班主任的知识和能力素质:

。知识素质(1、精深的专业知识。2、全面的教育理论知识。3、广博的文化知识)

。教学管理能力( 1、设计教学环境的能力。 2、选拔和培养班干部的能力。 3、组织班级活 动的能力。 4、深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 5、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6、应变能力。 7、广泛的 交往协调能力。 8、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

37、班主任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强健的身体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 1、对待自己; 2、对待他人; 3、对待事情)

38、班主任培养的要求: 。在指导思想上, 。在培养内容上, 训练相结合

。在培养形式上, 来。 。在组织工作方面,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全面安排,并提供物质和时间保证。

39、班主任培养的途径:

。开展全员培训 。实施岗前培训(资深教师指导模式;集中训练模式;校本培训模式) 。进行专项培训(思想道德培训;技能技巧培训;情感素质培训)

40、班主任的评价的作用:

。目标导向作用

。反馈调节作用

。监督促进作用

。保证作用

41、班主任评价的依据: 。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 。班主任的素质(第一、要衡量班主任的政治思想素质;第二、要衡量班主任的业务素质; 第三、要衡量班主任的个性素质)

。优秀班主任的特点和条件(第一、参照优秀班主任的条件衡量班主任的素质和工作绩效; 第二、以优秀班主任的基本特点和条件衡量班级管理的过程、内容和效果。 ) 。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反馈

42、学生会的职责:

。组织开展学生各项活动 。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 。组织学生深入社会 。沟通与联系各项组织关系 43、学生会的作用:

。桥梁纽带作用

。榜样示范作用

44、学生会的工作思路: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管理理念 。建立引导型的工作方式 。拓宽活动的领域和内容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

45、学生会的工作机制: 。沟通机制

。监督机制

。自身建设

46、学生会的工作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弹性结构原则(部门结构具有弹性;设岗具有弹性

。责权统一原则

。民主监督原则

47、学生会的工作要求:

。健全学生会组织

。确立学生会基本任务

。明确学生会内部职责

48、学生会的制度建设:

。建立汇报工作制度

。建立会议制度

应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应根据需要,以班级管理为主,全面安排,学以致用,使理论学习与技能

应以自学为主,业余为主,把短期的集中培养和长期的系统培养相结合起

。建立检查考核制度

。建立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

49、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

。选拔贤能,加强学生会形象建设

。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因势利导,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50、同辈群体社会化理论——结论:。第一、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的同辈群体。

。第二、学生同辈群体是学生文化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引力,直

对学生有着较强的凝聚和吸

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第三、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

响是复杂、多样的,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以有负面的消极作用,因此,它并非科尔曼所研究的一种类型,而是有着不同的类型。

51、同辈群体的分类:

。娱乐型群体

。学习型群体

。违规型群体

52、同辈群体的特征:

。交往的自愿性

。关系的平等性

。群体的凝聚性

。价值的趋同性

53、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同辈群体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了机会。同辈群体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同辈群体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54、青少年犯罪的理论阐释: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解释(“心理缺陷说” ;“挫折一一侵犯说” )

。学生犯罪的社会学解释(“差异交往说” ;“控制缺乏说” ;“亚文化理论” ;“标签理论”;)

。。可

以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

及时、

第二、 亲。 55、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 。“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

。哥们义气或同伴排斥的消极影响

56、群体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要求学生管理者: 。第一、要了解同辈群体的理论,发挥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的积极作用,利用不同的方法弱 化其消极影响;

。第二、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在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教育孩子怎样 成才立业,怎么为人处世,怎样形成和选择一个积极上进的同辈群体;

。第三、要重视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的文化娱乐、 体育卫生、 心理保健等方面的宣传和设施,借助班级、少先队、青年团和学生会等正式群体 的力量,在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建立一道防线;

。第四、 要善于控制和积极引导群体中对其他成员具有强大影响的领袖人物, 不断瓦解不良 群体中的不坚定成员, 使他们迅速认识到自己所属群体的不良行为, 痛下决心离开不良群体; 。最后,还要积极探索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联合家庭、社区等共同监 督不良群体的言行, 对违反行为要及时引导、 教育和制止, 努力把青少年的犯罪消除在萌芽 中。

57、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

。群体交往的开放性

。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

。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58、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虚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 有利于青少年信息的共享; 。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 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有利于青少年个性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 ) 。虚拟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信息混乱; 。网络成瘾; 。群体极化;。

59、网络成瘾者的特征: 。第一、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 。第二、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抵制地想上网,时 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

。第三、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 。第四、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

。第五、化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 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 文件等; 。第六、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第七、虽然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60、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 (。同辈群体管理“宜疏不宜堵” ;。同辈群体管理应灵 活多样,分类管理; 。同辈群体管理应发挥不同类型群体的积极作用)

。利用“参照群体” ,发挥个体的“领头羊”效应

。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首先,要积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其次,要不断构建和 谐的师生关系;再次,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 ) 从心理上讲, 学生的犯罪与其心理的满足度密切相关, 当其心理受到挫折又没有得到 有效的疏导时,往往会产生心理的偏差,走向犯罪的道路。

从社会交往上讲, 学生的犯罪与他受到的社会影响, 特别是同辈亚文化的影响密切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