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备战中考物理易错题专题复习声现象附答案解析
历年备战中考物理易错题汇编-声现象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D.引吭高歌说明声音的响度大【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有关知识。
【详解】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D.“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B.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C.蝙蝠利用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D.“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如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A正确;B.声音由振动产生,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故B正确;C.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故C错误;D.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品质特征,可以用来区分声源,所以“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故D正确;故选C。
【点睛】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3.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答案】C【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据此判断。
2020-2021精选备战中考物理易错题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含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1.山西民歌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伴随着历史的足迹代代传唱。
如图是某歌手在台上演唱晋北河曲民歌《走西口》的情景,关于歌手的歌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歌手停止演唱时麦克风还会传出她的歌声B.歌手使用麦克风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C.台下观众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中的D.优美的歌声一定不会成为噪音【答案】C【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麦克风可将声音的响度扩大,但不能提高音调;(3)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等的一切声音,都称之为噪声。
【详解】A.歌手停止演唱时,即声带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则麦克风不会再传出她的歌声,故A 错误;B.歌手使用麦克风是为了提高声音的响度,但不能提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C.台下观众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中的,故C正确;D.歌手们动听的歌声,如果影响了他人的休息或学习时,就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2.为了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章杰同学进行了实验研究:(1)在玻璃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个小闹钟,耳朵靠近玻璃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闹钟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闹钟声。
(3)在玻璃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小闹钟,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了,说明声音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4)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________(选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答案】空气能强【解析】【详解】(1)[1]耳朵在玻璃圆筒口上方清晰地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3)[2]人看见闹钟,是闹钟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形成的,参照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声音也可以发生反射;(4)[3]因为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所以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于玻璃板。
历年备战中考物理易错题汇编-声现象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1.“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征中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反射【答案】A【解析】【分析】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详解】A.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征中的响度,故A正确;B.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故B错误;C.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故C错误;D.反射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又反射回来的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2.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答案】C【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据此判断。
【详解】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选C。
3.听到考试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这个场景说明A.铃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B.铃声能传递能量C.铃声属于噪声D.铃声能传递信息【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同学们开始答卷是因为听到的铃声,在这里铃声就是一种信息,同学们接收到了这种信息,故本题中主要是说明铃声能传递信息,故应选D.4.以下四项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速道路两侧设置隔音板墙.对控制噪声污染有作用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③马路两旁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④高速道路两侧设置隔音板墙,也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①②③④都对控制噪声污染有作用.故选A.5.阅读下面的短文潜艇的“耳目”——声呐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历年备战中考物理易错题汇编-声现象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1.如下图所示的实验,通过听声音的变化,能够达到“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这个目的的一项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A中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一小球对鼓面的撞击力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也不同;B是研究声音的传播;C和D是研究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的关系.故选A考点:音调;响度;声音的传播2.“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征中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反射【答案】A【解析】【分析】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详解】A.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征中的响度,故A正确;B.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故B错误;C.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故C错误;D.反射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又反射回来的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3.在“哈夏音乐会”上,一男低音歌唱家小聪在放声歌唱时,一女高音歌唱家小明在轻声伴唱.下列声音波形图中能够正确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时的声音特征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A.B.C.D.【答案】C【解析】【分析】男低音歌唱家小聪在放声歌唱,低音指音调低,即频率低;放声歌唱,指响度大,则振幅大;女高音歌唱家小明在轻声伴唱,高音指音调高,即频率高;轻声伴唱,指响度小,则振幅小;【详解】A.男低音振幅小,女高音振幅大,不正确;B.男低音频率高,女高音频率低,不正确;C.男低音振幅大、频率低,女高音振幅小、频率高,正确;D.男低音振幅小、频率高,女高音振幅大、频率低,不正确;故选C。
4.以下四项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速道路两侧设置隔音板墙.对控制噪声污染有作用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③马路两旁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④高速道路两侧设置隔音板墙,也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①②③④都对控制噪声污染有作用.故选A.5.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B.“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诗人根据听到的犬吠声,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B.重锤敲鼓时,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大,所以“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由笛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D错误。
备战中考物理易错题精选-声现象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1.医生给病人检查身体时,经常使用到听诊器,可以听到心脏跳动发出的微弱声音。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我们平时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因为这个声音属于次声波B.听诊器增大了心脏的振幅,从而增大了声音的响度C.听诊器是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D.医生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答案】D【解析】【详解】A.我们平时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是心跳声音的强度太弱,故A错误;BC.听诊器前端实际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膜腔,被体检者体内的声波振动后,听诊器内的密闭气体随之震动,传到耳塞的一端,由于腔道狭窄,气体的震幅就比前端要大很多,医生听到传来的声音也就大了很多,故BC错误;D.医生是根据声音传递信息来判断病人的病情,故D正确。
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同样的力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下列做法中所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此相同的是A.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都伴有次声波产生,而人耳听不到次声波,不能准确预测灾害的发生。
使用灵敏的声学仪器也能接收到它们产生的次声波,处理这些信息,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位和强度B.人们用噪声监测仪来监测噪声的强弱等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噪声C.人们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D.取材质相同但质量与体积均不相同的松木块,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它们的体积。
通过计算得出“同种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密度相同”的结论【答案】D【解析】【详解】题目正文中使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A.人耳听不到次声波,使用灵敏的声学仪器也能接收到它们产生的次声波,处理这些信息,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位和强度,采用的是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B.人的耳朵不能直接监测噪声的强弱等级,人们用噪声监测仪监测噪声的强弱等级,采取措施,控制噪声,是转换法的应用,故B不符合题意;C.用光线描绘光的传播方向,光线实际并不存在,用光线描绘光的传播方向采用是模型法;故C不符合题意;D.取材质相同但质量与体积均不相同的松木块,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它们的体积,通过计算得出“同种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密度相同”的结论,这种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故D符合题意。
备战中考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解析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1.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丁的响度和音色相同B.甲、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C.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详解】A.乙和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音色不一定相同,故A 错误;B.甲和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B错误;C.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C正确;D.丙和丁的振幅不相同,丙、丁响度不相同,音色也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故选C。
2.下图中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知识,做过的一些探究性实验:(1)其中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有:________(填序号)(2)图①实验中在抽气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实验结论是:________;(3)图④实验中将鼓面上放一些纸屑,其研究方法是:________;(4)图⑤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_的关系.(5)图⑧实验说明:________.【答案】②⑥闹钟铃声的响度逐渐变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转化放大法音调的高低与频率声音具有能量【解析】【分析】【详解】①钟罩实验探究的内容为声音传播的条件;②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探究的是声音产生的条件;③水中敲击石块能听到声音,探究的是水能否传声;④探究的是响度与振幅的关系;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⑦探究的是管乐器的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⑧探究的是声音与能量的关系;故其中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有②⑥;在图①中向外抽气,闹钟铃声的响度逐渐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图④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发现纸屑跳动幅度不同,因鼓面的振动幅度较小不易观察,放上纸屑将其振动放大,故称为转化放大法;在图⑤中用不同的速度划过木梳,由于运动快慢不变,即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故探究的是音调的高低和物体的振动快慢关系;在图⑧实验中,烛焰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3.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2020-2021精选备战中考物理易错题专题复习声现象及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B.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C.蝙蝠利用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D.“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如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A正确;B.声音由振动产生,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故B正确;C.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故C错误;D.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品质特征,可以用来区分声源,所以“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故D正确;故选C。
【点睛】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2.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A.一次回声B.两次回声C.三次回声D.四次回声【答案】B【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气体中。
【详解】甲同学在一根空心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则乙同学会听到两次敲击声。
故选B。
3.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A.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烛焰不停晃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最后听不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当乒乓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音色是相同的,但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专项易错题附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1.如果你家附近建筑工地在施工,影响你的学习和休息,为了减小噪声的干扰,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关紧门窗B.打开门窗,让空气加快流通C.戴上耳罩D.告知有关部门督促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关紧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打开门窗,让空气加速流通,是增强了噪声的传播;不正确、符合题意.C.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告知有关部门督促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是在声源处消除噪声;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2.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个现象说明_____.(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图是_____(选填“甲”或“乙”).(3)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第_____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_____(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_____有关.【答案】发声体在振动把音叉的振动放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空气能传声乙一高频率【解析】【分析】【详解】(1)声音由振动产生,为了表示发声体的振动,采用放大法,所以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音叉的振动是不容易直接看到的,而乒乓球的跳动很容易看到,所以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就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个现象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右边音叉的振动能通过空气传递到左边的音叉,即空气能传声;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是乙图,因为声波不能从右边传递到左边,而敲击甲图的音叉是仍然能够振动的,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3)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即保证振幅相同,而两次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可以比较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比较两种情况,第一次钢尺伸出短,振动得快,它的音调高,这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3.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如图 1 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 10m 间的通话,说明了_____.(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棉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 2 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_(选填符号 a、b、c或d).②若选择琴弦 a 和 b,则是为了研究_____.③若有同学选择 c 和 d 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_____④两位同学还可以选择琴弦_____(选填符号 a、b、c 或 d),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答案】固体能传播声音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更好不能 ad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因为琴弦的材料、长度都不相同,没有控制变量 ac【解析】【分析】【详解】(1)土电话通过细绳连接,所以能说明固体能够传声.(2)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更好.(3)棉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时,声音就不能传到听者耳朵里.(4)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时,应选择只有长度不同的两根线,所以选ad.琴弦 a 和 b只有粗细不同,所以研究的是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选择 c 和 d 进行研究时,因为琴弦的材料、长度都不相同,无法控制变量.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可以选择琴弦ac.4.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引吭高歌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声音的有关知识。 【详解】 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
确,不符合题意; B.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B正
确,不符合题意;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A正确;
B.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噪声的,故B错;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C错;
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
应选A。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中,讲述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听声辨人主要是由于声音的响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掩耳盗铃”中的“掩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
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故B错误; C.太空中没有空气,而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
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正确; D.每个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听声就能辨人是由于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4.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丁的响度和音色相同 B.甲、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C.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详解】 A.乙和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音色不一定相同,故A错误; B.甲和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B错误;
C.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C正确;
D.丙和丁的振幅不相同,丙、丁响度不相同,音色也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地震时,利用仪器接收超声波来确定地震的位置
B.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从高音喇叭里传出来的歌曲一定不是噪声
D.水中倒立的花样游泳运动员随着音乐表演,说明水能传声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次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A不符合题意; B.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不符合题意; C.从高音喇叭里传出来的歌曲如果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同样可以成为噪声,
C不符合题意;
D.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表演时,能听到岸上优美的音乐声,说明液体(水)也能传播
声音,D符合题意; 故选D。
6.为了监测车辆是否超过了规定值,公路上都安装了测速仪。一辆从新洲开往武汉的小车经过刘集监测点时,测速仪从第一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0.4s;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1s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测速仪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
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0.2s;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保持不变;
求: (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 (2)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 (3)小车的速度。 【答案】(1) 68m;(2)34m;(3) 37.78m/s。 【解析】 【分析】 【详解】 (1) 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和小车相遇的时间
因为,所以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 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68m。 (2) 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和小车相遇的时间
因为,所以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 第二次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34m。 (3)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过程中的路程
汽车的行驶时间 汽车的速度 小车的速度是37.78m/s。 答:(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为68m。 (2)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号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34m。
(3)小车的速度为37.78m/s。
7.我国一艘潜艇在执行任务时在水面下某处静止不动,声呐系统发现在正前方3.8 km处有一艘不明潜艇匀速驶来。声呐系统立刻再次发出超声波,经过5.0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声呐系统接收到声波后立刻向不明潜艇发射直线运动的鱼雷,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 m/s,鱼雷的平均速度是80 m/s。求: (1)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
(2)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
【答案】(1)20m/s;(2)37s 【解析】 【分析】 【详解】 (1)不明潜艇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据我方潜艇的距离为
1115s1500 m/s=3750m2svt
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为
13800m3750m==20m/s5s2svt不明潜艇
不明潜艇
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20m/s。 (2)鱼雷与不明潜艇相向而行,其相对速度为
20m/s+80m/s=100m/s 从第二次超声波接触到不明潜艇,至第二次超声波返回我方潜艇,不明潜艇前进的距离为
2220m/s2.5s=50msvt不明潜艇
发射鱼雷时两艇的相对距离为 3750m-50m=3700m 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为
33
3
3700m==37s100m/sstv
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为37s。 答:(1)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20m/s; (2)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为37s。 8.为了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章杰同学进行了实验研究: (1)在玻璃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个小闹钟,耳朵靠近玻璃筒口正上方l0cm处,
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闹钟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闹钟声。
(3)在玻璃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
到小闹钟,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了,说明声音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4)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________(选填
“强”或“弱”)于玻璃板。
【答案】空气 能 强
【解析】 【详解】 (1)[1]耳朵在玻璃圆筒口上方清晰地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2]人看见闹钟,是闹钟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形成的,参照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声
音也可以发生反射; (4)[3]因为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所以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于玻
璃板。
9.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它说明了________.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